如何做好申论归纳概括题题库类试题

我们的服务
您还没有搜索过这里
400-656-1080
厚学股票代码:836425
客户服务电话:
400-656-1080
当前行业学校火热入驻中,如果您有开设相关课程,&
申论归纳概括类试题和分析类试题怎么做?
申论归纳概括类试题和分析类试题怎么做?
发表时间:
& & &归纳概括类试题怎么做?分析类试题怎么做?
&&归纳概括类试题是最基础的题型,它主要是考查你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作答这一类试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总结主要内容还是部分内容(如原因、现象、影响等),是根据所有材料来总结还是某数则材料来总结,等等。此外,该类试题的作答要点需囊括全面,并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分析类试题相对较为复杂,有启示型分析题、观点型分析题、判断性分析题等多种细分类型,要能够清楚地对题目定性。综合分析题的作答,要求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论述透彻。一般来讲,很多分析类型的题目都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当然具体还是要看题目的提问方式与要求等,如启示类分析题的作答一般就需要在总结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得到启发。
&&对策类试题重点考查处理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为环境治理工作提出建议……解答此类型题目,意识要符合答题的针对性要求,即所提对策应是实实在在解决此问题;二是要切实可行,不是喊“假、大、空”的口号。且一般来说,答题所提对策多是直接来源于材料或是隐含于材料中,比如要通过问题的原因来推导措施。总之,紧扣题目和给定材料,并落到实处。
继续浏览有关
个性定制课程
周一至周日
08:00-21:30国家公务员申论教材:归纳概括类试题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国家公务员申论教材: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二章& 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
  一、定义与趋势
  (一)定义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的试题。
  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简述”等关键词。
  【示例一】“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1)
  【示例三】“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示例四】《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2010?国家?市级?第一题?1)
  (二)趋势分析
历年国家申论考试归纳概括类试题统计表
不超过150字
不超过200字
不超过200字
不多于1000字
不超过200字
不超过150字
不超过500字
不超过500字
不超过200字
不超过500字
不超过300字
不超过100字
不超过150字
不超过200字
不超过150字
不超过200字
不超过200字
不超过150字
  从上表可知,归纳概括类试题出现频率很高,虽然作答字数不多,但常常出现在第一题中,是否能够准确、快速、顺利地作答归纳概括类试题,对于考生的情绪影响很大。且近些年来归纳概括题出现了新的提问方式,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能力考查重点
  (一)能力要求
  归纳概括类试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该能力是国考省级和市级申论考试均要考查的一种能力。国家申论考试大纲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表述如下表所示。
阅读理解能力
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从国考大纲要求来看,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省级与市级的要求有一些差别。省级要求侧重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市级要求侧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基本理解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事件间的联系,突出了具体性和实践性。
  (二)考点分解
  1.省级考点分解
  (1)全面把握给定资料内容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其重点落在“全面”二字上。即通过阅读材料,对材料中所涉及的事实、问题、原因、对策、影响等各个方面要有通盘的了解和掌握。
  所有试题的作答都是建立在对给定材料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因此这一考点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总体的、宏观的要求。
  (2)准确理解给定资料含义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字词、句段准确理解,其重点落在“准确”二字上。即不仅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对于其指代含义、隐喻含义、引申含义的理解也要无误、到位。
  (3)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观点
  本考点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材料中的事实,并从中提炼出事实所能反映的观点,即通过该事实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态度,表明了怎样的立场。
  本考点有两点需要考生注意:一是“准确”,即考生对观点的提炼必须与事实相符,不能仅凭个人臆断。二是“事实”,申论考试中,观点提炼的对象一般是事实。
  (4)揭示本质问题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材料进行分析,并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需要考生揭示的问题往往是消极的、需加以改进的方面,也是申论考试最为关注的部分。
  2.市级考点分析
  (1)理解给定资料主要内容
  本考点与省级的“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相似,虽然省级要求“全面把握”,市级要求“理解”,但在实际的试题考查中差别不大。
  (2)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关系
  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各部分间关系的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资料的微观层次,这种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四种。
  总分关系:是指给定资料用一个中心句或者段落进行“总体引领”或“总结概括”,其他资料则围绕中心资料“分头展开”,从各自的角度证实或丰富资料主旨。阅读时,要注意总括语句和各分论点的提炼。
  并列关系:一般来说,就是指按照资料的性质加以分类,顺次地罗列出来。在申论考试中,这体现为各种观点或者事实并列存在。这种关系的资料,各个并列关系的内容要点都要提炼,以保证要点的全面性。
  转折关系:是指资料内容不是顺着前面资料意思说下去,而是跟前面资料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面内容加以修改补充。阅读这类资料时,阐述重点明显在后,应重点关注。
  因果关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单独的一则资料之中,也存在于几则材料之间。一般来讲,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对这样的资料,原因部分应该详细阅读。
  分析段落间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充分理解资料内容,提炼要点,从而增强作答的准确性。
  (3)对观点、事实作出恰当解释
  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涉及的观点、事实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属于比较浅层的理解,不需要引申,只需要联系资料中的背景,对字面含义进行解释。
  三、题型分类
  按照考查方式的不同,可将归纳概括类试题分为四个基本类型:词句理解阐释、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一)词句理解阐释
  词句理解阐释一般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出现的特定词语或者句子进行解释,或谈谈对此的理解等。近两年来,词句理解阐释是国考归纳概括类试题比较常见的一种考查方式,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出现该类型,并且2010年的省级和市级试卷对此均有所考查。
  【示例一】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二)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要求考生就相关资料中的所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汇总”等等。
  【示例一】 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2007?国家?第四题?2)
  【示例二】 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0分)(2006?国家?第一题)
  (三)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一般要求考生就给定资料中消极的、负面的信息进行概括,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主要问题”、“指出隐患”、“概括问题现状”等等。
  【示例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第一题?1)
  【示例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2009?国家?第一题)
  (四)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一般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如要求归纳概括争议焦点、观点意见、目的意义、方针政策、现状趋势、影响效果、优点优势、情况特征、经验做法、重要性、原则实质、原因对策和方式作用等。
  【示例一】“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2007?国家?第三题?1)
  四、作答基本要求
  归纳概括类试题作答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四点,即全面、准确、客观、简洁。
  (一)全面
  申论作答时,概括必须要全面,也就是采分点要全面。
  (二)准确
  对概括对象的扼要性复述必须和作答要求密切相关,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有偏差。
  (三)客观
  作答申论时,不能添加个人的主观评论和材料潜在的含义,要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也就是要完全忠于给定资料,这是归纳概括类试题与其他题型最大的区别。
  (四)简洁
  一般归纳概括类试题是有字数限制的,例如不超过150字、不超过200字、不超过300字等等。而实际考试中答题纸在格子数量上也是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设置的。因此,考生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简洁的话作答。
第二节 词句理解阐释
  一、作答方法
  词句理解阐释的作答方法如下:
  (一)审清题意
  词句理解阐释一般包括词语解释和句子理解两种出题形式,题目也较为容易理解,常为“解释某词含义”或“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等。
  (二)提炼要点
  对于词句理解阐释,提炼要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筛选资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资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资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简言之,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资料的要点。
  (三)加工要点
  词句理解阐释的难点在于加工要点。
  1.词语解释
  解释一个词语的意思,就是一个下定义的过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两个属性。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在作答的过程中,考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该词语的内涵。内涵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推导,也可从自身对其的一般认识出发。
  其次,要从给定资料中找出该词语的外延,这是整个作答过程的关键一环。外延的确定必须回到给定资料中,找到该词出现的位置,以给定资料的内容为基础,将要解释的词语与特定的事件或事物联系起来。
  要符合“准确、简明”的作答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词义,可参考以下模式作答:
  总领句破题(所要解释词语的实质,即内涵)+进一步解释(说明所要解释词语的外延)+给定资料中具体事例。实际作答中,答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还应依据材料而定,切不可固守形式。
  【示例】“环保错位”即是“先污染后治理”【内涵】,开始以较低的成本谋取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污染了海洋环境;后期不得不投入巨资,花费更大的代价,进行漫长的治理来恢复生态环境【外延】。日本兵库县在围海造地发展工业的同时,不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后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求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具体事例】。(2010?国家?市级?第一题?2?参考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内涵虽然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推导,也可从自身对其一般认识出发作出判断,但由此得到的概念可能并不符合题目要求,这就需要对其外延进行确认,结合给定资料的叙述确定其符合题目要求的涵义。
  【示例】“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分析】本题要解释“死海”的意义,只要读过给定资料,就应该清楚这里的“死海”显然不是字面上的或者常识上的“死海”的概念,这里考查的是它的引申义。因此,在实际解释词语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词语本身的内涵以及外延,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出词语的真实含义。
  2.句子理解
  准确把握对句子的理解,必须首先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的意思。这个过程与词语解释比较相似,即明确句子中关键词的内涵。要与相关资料的内容相联系,通过对句子中各个关键词外延的把握,确定关键词符合给定资料内容的实质,明确各个关键词的意义之后,将其串联起来,以具体的资料内容为依托,形成对整句话的完整理解。
  二、典型真题详解
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一)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给定资料(节选)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1】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2】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3】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4】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5】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1】在困难面前农民依然愿意让下一代受教育,与”困难中的不绝希望“相呼应。
  【2】教育成本高,农村家庭负担越来越重。
  【3】从侧面反映出“希望”的内容,即通过高考让农村孩子“向上流动”,改变其命运。同时说明这种希望实现难度也越来越大。
  【4】就业问题是农村家庭面临的种种困难之一。
  【5】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出现,“辍学”之风抬头。
  (三)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意。
  通过阅读题目可知,本题的作答任务是谈谈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作答范围限定在“给定资料4”中。
  第二步,提炼要点。
  根据题目要求,将与“困境”、“希望”有关的内容分析提炼出来。具体来说,与“困境”有关的内容有:教育成本高、就业困难;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与“希望”有关的内容有:“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从这两个表述中,可以得出,希望是指农民希望依靠教育改变子女的命运。(详见批注【1】至【5】)
  第三步,加工要点。
  将上述要点进行整合,先指出“困境”包括什么,再对“希望”进行解释,从而形成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的完整理解。最后,可以对“希望”做一定程度的升华,并简单提一下实现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参考答案
  “困境”指教育成本升高,就业困难,一些地区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希望”指农村孩子改变自身命运。“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指农民在面对困境之时仍把改变孩子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这不仅是农民的希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农民子弟就业难问题,希望将难以实现。
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一)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二)给定资料(节选)
1.全球海洋面积大约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一般认为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根据国务院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进行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大约30亿~70亿吨。有关部门测算,整个南海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大约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海海域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
  国家海洋局某负责同志指出,要看到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他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优势经常用到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管辖海域面积。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大概是120名左右;第二个指标是海陆面积比。我国这个比值是0.31∶1,世界排名大概100多一点;还有一个指标是海岸线的长度和国土面积比。这个比值我国在世界排名90多位。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784公里,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渤海是中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加大,渤海的污染日益加剧。
  濒临渤海的二界沟是某市最大的渔港,过去城里的海鲜商贩和饭店伙计基本都到这儿来上海货。可眼下,尽管离休渔期还有一个月,但很多船都停靠在码头上没有出海。“去年上冻之前,船上坞,一直停到现在。”一位码头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污染,渤海的鱼越来越少,许多渔民都不愿意出海了。有些大船一停就是半年,只有零星几条小船还出海打鱼。正说话间,一条出海的渔船回来了。
  记者:“出去多长时间了?弄到啥了?”
  船老大:“哪有鱼啊,两天就那点虾爬子。”
  记者:“是不是你这船不行,不能到远的地方去?”
  船老大:“这船能跑十多海里呢,远处也没什么货,油用得多,赔得更多嘛。”
  船老大告诉记者,出去两天,走了五海里,打上来的东西也就能卖个几百块钱。可工钱、油钱、再加吃喝,一天就得一千块钱,倒赔。
  船老大:“三四年前这个季节,我一网下去就能打上四五百斤虾爬子,真能致富啊!可好光景太短啦。眼前这些小的可怜的海货只配做饲料,卖不上价。”
  根据某水产研究所的调查,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1】
  2007年,渤海实施监测的100个入海排污口中,有91个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之首。调查显示,2003年至2007年,渤海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2.2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河流输入和海上养殖业。近年来,渤海海域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2】2000年至2007年,发生赤潮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3】。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4】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1】渤海污染加剧导致的结果之一――鱼类绝迹。从中可以总结出“死海”定义的要素之一。
  【2】渤海污染加剧导致的结果之二――赤潮频发。从中可以总结出“死海”定义的要素之二。
  【3】“死海”一词出现的位置。
  【4】渤海污染加剧导致的结果之三――继续污染,恢复清洁时间会极为漫长。从中可以总结出“死海”定义的要素之三。
  (三)作答思路
  (三)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意。
  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中的词句理解阐释。通过阅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依据材料内容解释词语含义,作答范围限制在“给定资料1”中,将“死海”放入语境中理解,是指渤海在十几年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将这些特征和表现加以概括即可。
  第二步,提炼要点。
  资料当中包含着大量要点,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分析提炼就可以得出。作答该题时要求考生从大量资料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剥离其中的大量修饰成分、非实质信息,抓住几个关键词――污染严重、赤潮频发、鱼类绝迹、过度开发等(详见批注【1】【2】【4】),获取核心内容,最后经过整合加工得到准确答案。
  第三步,加工要点。
  首先,明确“死海”的内涵,即渤海污染严重到没有活力、不能自净的地步,失去了生命力。其次,把握“死海”外延,即世界范围内和渤海一样出现污染问题的一类海域。这样由小到大逐渐将该词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受污染的海洋系统。
  将要点进行加工,按照一定顺序将其连缀成完整答案,文字表述须简洁精辟,注意字数限制。
  (四)参考答案
  这里的“死海”是指由于污染严重导致赤潮等海洋灾害不断发生,致使鱼虾绝迹,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海域;其自我更新能力差,即使不向其排入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长时间也不能恢复清洁。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关于&&的新闻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论归纳概括题口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