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有考察的人,北极熊去南极有人去考察过吗?

为什么南极没有人居住?
为什么南极没有人居住?为什么北极却有人居住?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至今没有人居住的大陆,因为这个地方常年温度在零下60℃到零下80℃,经常有风力高达12级的暴风雪在这片大陆上肆虐.尽管如此,有一些顽强的动物们却选择了这片荒凉的大陆世代生存.南极大陆与世隔绝,海拔也很高,有些地方接近五千米,这里比北极要寒冷许多.冰层慢慢从中心地带滑向边缘,形成巨大的冰川.冬天,南极大陆本身加上周围冰冻的海水,面积扩大了一倍.海岸边厚厚的冰层在整个南极大陆四周向外延伸了数百公里远.
与《为什么南极没有人居住?》相关的作业问题
北极应该是大陆,南极是冰川,环境造物,适者生存.
南极的温度很低,南极缺少食物
因纽特人也就是爱斯基摩人(Eskimo)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南极洲从古到今还未有过有人居住的记录,起码,还没被证明
南极气温非常低,植物难以生存,人没有食物就活不下去了
自从发现在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以后,为了查实和弄清臭氧层耗减及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美国宇航局(NASA)牵头组织了数十个科学家于1986年和1987年的9~11月,两次赴南极进行臭氧探险活动,寻求揭示臭氧空洞形成的机理.在第二次探险中获得了有效的探测结果,由此推理出臭氧空洞形成的机理.? 人类所排放的CFCs主要在北半
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沿着相连的陆地到达了欧洲、亚洲、美洲,并且渡过短距离的海洋到达大洋洲.而南极与其他大陆相隔太远了,人类在掌握较高水平的航海技能前是无法到达的,所以没有人居住.当人类后来发现南极大陆时,也因为那里过于寒冷不适合生存而不去定居.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现时能找到的岛,一般都已经属于某一个国家的了.我们中国就有南沙群岛.上面坏境恶劣,不适合居住,但我们派了解放军战士到那里驻守,保护边防.世界上也有许多小岛国.比如说汤加国,它就是一个小岛国.而且是一个胖子国,他们以胖为美.还有一个小岛国,靠近澳大利亚的,我忘记名字了,岛上有丰富的矿物资源
北极你要搞清楚,那里没有陆地,只是一个冰圈,有爱斯基摩人在北极圈内居住,格陵兰岛那边.南极是一块大陆,上面有冰盖,只有科考人员会去,而且只会在南半球的夏天.
暂时还没发现南极有人住,除了去考察的科学家.而在北极附近就有爱斯基摩人住
没有国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科考队员定期去. 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目前,那里的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
北极没有南极冷,住人的话比南极好.南极的冷可以叫残酷.其实都不好,对人来说都冷.两极都可以见到极光,很漂亮.
因为当斯科特一行人在面对可怕的失败情绪中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饶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胸怀给予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悲剧力量.所以作者给失败者作传
1乾清宫 是封建皇帝的寝宫2坤宁宫 是明朝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3交泰殿 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4东西六宫西六宫:太极殿、永寿宫、咸安宫、储秀宫、体和殿;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永和宫、景仁宫是明清皇帝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5寿康宫、寿安宫、慈宁花园、英华殿 是太后太妃的生活区域6南三所、乾东
不是,满族人大部分居住在东北三省(辽宁最多),内蒙古汉人最多其次才是蒙古人
1.地衣、苔藓比较多,有少量的高山成分开花植物,如岩高兰、越桔等.2.有因纽特人,也称爱斯基摩人.3.南极陆地动物虽有150余种,但其中多为海鸟和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非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地动物有昆虫和蜘蛛类,它们是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如蜱、螨、尖尾虫和蠓. 螨也叫无翅南极蝇,是南极大陆最大的陆地动物
胖(瘦)人居住新(旧)房,主(客)人分吃荤(素)汤.善(恶)人各做功(过)事,买(卖)人善算赔(赚)账.粗(细)粮可做软(硬)饭,(早)晚餐唱吃(主)副食 前(后)院相处始(终)好,(黑)白线粗缝(嫁)娶衣
中国环境好的城市挺多,大的城市如北方的大连和青岛,南方的如厦门和珠海,如果有钱住深圳也可以 ,还有成都也可以,天府之地嘛,另外昆明也不错,小点的如湖南的凤凰,厦门也不错 ,海上花园嘛,还是旅游城市,和珠海有的比的.有份报告说中国居住条件最好的城市是1上海2大连3北京,但是我认为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喜欢北方的天气
其他回答(4)热心问友因为人们只能适应有水有空气的地方.目前只有地球是这样的.热心问友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于我们能看到的地方,只能说在目前,我们能探索到的地方,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适合生命体的繁衍,但是在遥远的太空,在银河系之外,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许也同样有类似于地球的存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北极和南极的冰层下面有什么秘密?可怕还是不可怕,到底藏着什么人类没有知道的领域,吸引了那么多科学家去考察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以我个人的看法是,之所以那么多的科学家前往那是因为在那儿有众多的矿产、石油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第一个去南极考察的人是谁?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中国第一个去南极考察的人是谁?
我有更好的答案
董兆乾任组长。当年,董兆乾40岁。 日,董兆乾和张青松乘坐大力神飞机抵达南极,专攻物理海洋学。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两名科学家参加他们的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时,国家海洋局得到一个名额。经过几个月的选拔,董兆乾从国家海洋局两万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与中国科学院的张青松一道组成极地考察二人组,成为中国登上南极第一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  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赴南极洲和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中国极地研究所是我国惟一研究地球两极的科研机构,所长董兆乾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董兆乾1966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因成绩优秀进入国家海洋局工作
耀如是到南极的第一个中国人,船不得不转向南,来到南极洲的一个海岛上。1875年,年仅9岁的宋耀如从海南岛出海,到美国投奔他的舅父。当船航行到麦哲伦海峡时,突遇风暴。船修好了,宋才随船到美国去
董兆乾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南极考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的北极考察
&&&&&&&&中国的北极考察
中国的北极考察
时间: 16:17:20 浏览:19997 次
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
  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家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做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又一曲凯歌!
v前往北极考察的人员和装备
  这次随&雪龙&船前往北极考察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有关研究所的57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41岁,其中14人曾参加过15年前我国组织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年仅35岁的袁绍宏船长,已驾船4赴南极,具有较为丰富的极区航海实践;随船前往考察的还有台湾、香港、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的5名科考人员,其中有香港著名的摄影家、探险家李乐诗女士。由中国飞龙公司提供并派员驾驶的&小松鼠&、&直9&两架直升飞机,也搭载&雪龙&船前往北极,以便实施北极冰上主体考察作业的运输任务。
v此次北极考察航线和考察工作区域
  由上海出发&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极永久海冰区(期望到达西经170&、北纬80&~82&)&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上海。考察返航途中停靠阿拉斯加诺姆(NOME)港进行油水补给。本次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
v此次北极考察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大气与海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气、海&冰&气界面上。研究海&冰&气能量、物质交换,对正确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我国天气、气候和自然灾害预报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考察经由的海区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海,多条大型河流汇入该海区,陆源物质向加拿大海盆的输入,将影响北极加拿大海盆的生态结构和环境。西伯利亚陆架海海底由厚厚的沉积层覆盖,对该海区的现代沉积过程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揭示北冰洋沿岸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了解陆架海与海盆之间物质交换特征和机理,揭示生源要素的源和汇的作用。
(二)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极过程形成的低温高盐水体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换,严重影响着这些大洋的海洋学环境。北冰洋的楚克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是两大洋水交换的必由之路,决定北冰洋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深刻影响。通过对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海盆衔接区的水文、营养盐、化学示踪物及海冰的调查研究,阐明该海区的水系结构和环流特征及其与加拿大海盆的水体交换,提出北冰洋与北太平洋的水体交换和物质输运模式,探讨北冰洋与西太平洋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影响。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作用和反馈。北冰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也是21世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地。
  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作业的渔船约有120艘,占海外渔船总数的八分之一,而产量却占海外总产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海域进行结合海洋环境的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远洋渔船作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在上述海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极地考察办公室
&& 通讯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号&&邮政编码:100860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科考队员在南极怎样生活--新华日报
第15版:讲坛
| &&&&&&&&
出版&&&|&&&&&&|&&&&&&|&&&
科考队员在南极怎样生活
&&&&坛主小传&&&&赵&勇&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轮机长,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站长,曾六次征战南极,两次奔赴北极。&&&&核心提示&&&&●&在南极不允许留下一点垃圾,不允许外来物种进入,考察站的生活垃圾能焚烧的就焚烧,不能焚烧的全部打包装箱带回国内处理,生活排水都要经过生化膜处理。&&&&●&打扑克输了在脸上贴纸条或钻桌子。我们不来钱,因为钱在南极没处用,罐头食品、饮料、方便面、饼干全部放在货架上,要吃随便拿,真的是共产主义。&&&&●&出发前,我和母亲道别,那是最后一次见她,当船到中山站时传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南极科考人对家人的亏欠是永远都没办法弥补的。&&&&大家好!我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在南极的故事。&&&&南极洲是世界第七大洲,面积相当于一个半中国,是惟一既没主权归属也没土著居民的冰雪大陆。南极大陆97%的地方被冰雪覆盖,平均冰层有2000多米,这些冰锁住了地球上90%的淡水。南极不仅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冬天有零下60多度,而且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地方,曾测到的最大风力每秒91米,相当于12级飓风的3倍。目前在南极有40多个国家近100个考察站。&&&&从1984年开始,中国南极考察每年一次,共建了4个考察站,1985年建成长城站,在南极大陆边缘,现在南极旅游,从阿根廷乘船只能到达这个范围。1989年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造了中山站,2009年中国在冰盖的最高点建造了昆仑站,夏天零下40多度,冬天有零下80多度。刚建成的泰山站位于中山站跟昆仑站之间,是一个中际休息站。&&&&垃圾不能焚烧的必须带回国处理&&&&我1994年随雪龙船首次去南极,在澳大利亚补给后向南极出发。在南纬40—60度之间有一个西风带,环南极一圈,气旋一个接一个,风浪很大,如果不能从气旋之间穿过,那就要顶风破浪才安全,所以我们一般朝着西南方向开。风浪最大的一回,我们没法向南,只能向西,一天一夜航行几海里,等于被固定在原地。科考队员全部晕船,躺在床上起不来,吃什么吐什么,这样摇晃一星期,有的队员只能靠挂盐水维持生命。船员也有晕船的,这时候只能边吐边坚守岗位。过了南纬60度,风平浪静,就看到一座座冰山,南极美丽的景色就出来了,大家都起来欣赏美景,有时冰山上还能看到企鹅。&&&&南极环境保护要求极严,在南极不允许留下一点垃圾,不允许外来物种进入,考察站的生活垃圾能焚烧的就焚烧,不能焚烧的全部打包装箱带回国内处理,生活排水都要经过生化膜处理。我们到野外考察,自己的大便都要用垃圾袋带回站上处理。有一回一个队员拉肚子,手里又没垃圾袋,就在雪地上挖坑埋起来了。几天后他的站长路过,雪被风吹掉后,这个东西就露出来了,站长以为这是块陨石,就带回房间欣赏,发现这东西是臭的软的,闹了笑话。他随即召集会议,严肃批评了这种行为。&&&&当然,南极考察也充满了风险。在南极大陆开雪地车就怕冰裂缝,在海冰上开雪地车行驶怕冰窟窿。第25次南极考察时,考察船在中山站20公里外卸物资,一位机械师开着雪撬运货时连车带人沉到海里,几秒钟后,一个脑袋露出来,接着一个手臂伸上来,刚爬上来就失去了知觉,营救队员赶紧把他抬回来,这一幕恰好被央视记者拍了下来。第二天他醒过来说,他是趁海水涌进驾驶室时,从驾驶室的天窗里爬出来的。另外南极的夏天是12月份、1月份、2月份,这时候冰已经融化,只能用小艇驳船为考察站运送物资,小艇穿行在冰山中,如果碰到冰山倒塌或翻身,会引起极大的浪,非常危险。&&&&居住5个月以上思维能力会减弱&&&&南极考察分两种,一个叫度夏考察,在南极3个月;一个叫越冬考察,要停留15个月。每年五、六、七三个月是南极的极夜,漆黑一片,我们靠一个个灯来照路。我们留守的越冬人员一般17个,每天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有一天好几个队员没来吃饭,我打电话一问,他们说风雪太大,把门都挡住了,那天风太大,我们也过不去,第二天风雪停了,我们才能过去把雪铲掉。虽然生活清苦,但天气晴朗时能看到极光,在星空下变幻莫测,让人感觉身处太空,特别美。在南极蔬菜极其宝贝,所有物资是雪龙船一年补给一次,一个月后绿色蔬菜没有了,剩下大白菜、土豆、洋葱。大白菜能吃到五六个月,我们看到大白菜腐烂都非常心疼。&&&&在南极工作远离祖国和家人,下班只能聚在一起打扑克,输了在脸上贴纸条或钻桌子。我们不来钱,因为钱在南极没处用,罐头食品、饮料、方便面、饼干全部放在货架上,要吃随便拿,真的是共产主义,所有的门都不上锁。平时,越冬的17名队员每个星期轮流讲课,每个月出一期中山生活周刊,尽量让自己充实些,预防T3综合症:在南极居住5个月以上,人的脑垂体会发生变化,比较抑郁易暴怒,思维能力减弱,反应能力降低,睡不着觉,预防办法就是多组织活动,让生活充实。南极的淡水资源都是冰雪,我们喝的水就是冰雪融化的,水很纯净,但没有矿物质,时间长了容易白发和脱发。在南极不会感冒伤风,因为严寒的环境纯洁得没有病毒,会让人免疫力下降,回国后反而容易生病。2008年以后,中山站有了网络,旁边的俄罗斯站没有网络,他们经常来蹭网,但因为带宽不够,年轻人和女朋友视频都得排好时间轮流上网,所以我们规定,每周一、三、五的19:00—21:00让给他们。南极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叫仲冬节,就是6月22号这天,它是南极最黑暗的一天。过了这一天,南极的曙光会慢慢来临,所以这一天所有在南极考察的人都会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和母亲道别时知道是最后一次见她&&&&最后我要讲讲南极科考人的情怀。我们中山站有一个墓碑,属于首任越冬站长高钦泉,他是中国第一个登到南极点的人,为中山站的建成立下汗马功劳。因为在南极生活艰苦积劳成疾,他回国后因病英年早逝,遗愿就是把一半的骨灰埋葬在南极。每年夏天,考察队员都会去祭拜他,清明节我们十几个越冬队员也会给他扫墓、上香。有一回,扫墓时我们一个队员失声痛哭,我说你怎么了?他说早上刚接到电话,把他从小带大的奶奶过世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原来是雪龙船的轮机长,每年去南极一次。有一年我从南极回来,船靠岸前打电话才知道母亲三个月前查出胃癌晚期,切除了整个胃,她怕影响我工作,一直不让家里告诉我。在家的半年,我一直陪着母亲,再次出发前医生告诉我,母亲不可能等到5个月后我回来。出发前,我和母亲道别,我知道那是最后一次见她,当船到中山站时传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南极科考人对家人的亏欠是永远都没办法弥补的。&&&&再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是号,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当时南极是极夜,中午十二点天有点蒙蒙亮,我们举行升旗仪式,那天风雪很大,队员们还是自发要求去升旗。看到五星红旗在南极飘起来,每个队员内心都很震撼,因为我们能代表国家坚守在南极,这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我们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那里,对祖国的感情就沸腾了。&&&&(本文编辑整理自赵勇日在“常州公开课”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集团 数字报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极熊去南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