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人世界人均水果消费量无休止地膨胀其欲望,那么,财富生产将断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出处

高考历史41题预测训练(60题)
高考历史41题预测训练(60题)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p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对材料一的观点评述:论点: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3分)论据:材料中列举了宗族组织自身建设、宗族组织对维护社会的作用、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官方认可等。(每点3分,任选3点)
对材料二观点的评述:论点:宗族制度是农村的不安定因素。(3分)论据:一是进行的社
会调查得出结论(材料为调查报告),二是认为宗族制含有封建残余,三是宗族群体形成利益群体。(每点3分)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中唐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均田制崩溃,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此进程同步,世俗地主亦取代门阀地主,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这一态势至赵宋更被加以确定性地推衍。有宋一代,“白衣卿相”为数众多,文人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拥有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如果说,以世俗地主为主角的历史大戏在初、盛唐帷幕初揭,那么,中唐至晚唐是帷幕大开,迨至北宋,则是乐鼓高奏,舞影缭乱,主角隆重登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观点。(12分)(论证要围绕主题展开;论点应有史实支持;论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
观点: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3分)
论证其一,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更广的社会阶层取得了某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以往更为自觉,由此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兴起。其二,以广泛世俗地主阶级与广大自耕农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治,在扫荡了贵族分裂割据后,趋向建立极端专制集权,由此推动了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理学的兴起。其三,为适应世俗地主的发展,宋代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严格阶层限制,显示出一种平民化、普及化的趋势,由此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9分)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①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3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3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②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人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
③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评论宫崎市定的观点给6分,评论钱穆的观点给6分)
④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2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2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 分)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2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 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分)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2分)
⑤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2分)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宋代自960年建立到l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2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2分)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2分)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独立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中国的宋明理学、欧洲的文艺复兴等,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 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即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造成中西文化的巅峰。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即伊斯兰文化区),以色列文化区及犹太文化区等,这几种有着长久历史的大小文化潮流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评述材料中关于人类“轴心时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第一层次:分析人类历史曾出现三次轴心时代。(写出具体时间或代表性事件)(6分)
第二层次:三次轴心时代出现的原因及世界影响。(如第一次轴心中国百家争鸣及希腊人文主义)(8分)
第三层次:三次轴心时代的因果关系及相互影响。(如宋明理学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及继承)(12分)
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年马可·波罗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时,他惊诧于中国的发达。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他一旦醒来,他将改变世界”。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皮埃尔·莱曼在《我眼中的中国》的文章里这样写道:“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攻击目标”,“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中右翼政治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 ,“尽管美国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提到‘中国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洗衣店和餐馆老板的形象,但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它们天生就是统治者。如今,西方觉得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只是不知道该在何时、何地、如何去做。”
综合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形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例: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大国,有发展潜力。依据:材料一中,马可·波罗眼中是富庶的中国;拿破仑认为中国是(沉睡的)巨人,一旦醒来将改变世界;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原因分析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闭塞;落后卑微;贫穷。依据:材料一中拿破仑认为中国是“沉睡的巨人”;材料三中,“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原因分析
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或政治地位,以及相关信息量与真实性等因素的制约;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我们中国人积极地开展自我宣传、充分运用作为大国的话语权,在交流中了解、磨合、理解、日臻和谐。
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享有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中,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指出:直到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世界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了去。
评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中国经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封建的法律制度束缚了经济发展;普通老百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妨碍了资本的投入;官僚、贵族的行业垄断影响经济发展。(12分)
观点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12分)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自成大顺军撤离北京后,清军趁乱入主中原。中国历史上以往的改朝换代,新王朝开国之初,一般皆吸取前朝败亡的历史教训,实行偃兵息武、休养生息、恢复发展政策。明清嬗递则不同,清初统治者带来的并不是和平与发展,而是四十多年的民族征服战争,商品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所遭涂炭尤甚。不仅如此,清朝统治者还在很长时间内残酷地实施民族歧视与压迫,并将其在关外实行的落后的农奴制经济、政治、文化政策移至关内,使内地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致使明后期出现的社会转型趋势发生逆转。这种历史的倒退持续了九十多年,到清乾隆初期社会经济才逐渐恢复到明代最好水平,并逐渐与明后期出现的社会转型趋势重新接轨,但是,发展的时间和历史机遇却丧失了。这一丧失竟然使以后的中国历史变得异常的复杂和曲折。
——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关于我国明清时期社会转型趋势逆转原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观点:明清之际的战乱和清初统治政策的失误是造成我国社会转型趋势逆转的主要原因。(2分)
评述:(1)赞同:①清初战乱频繁不仅直接破坏了社会生产,而且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民族歧视与压迫加剧了满汉对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10分)
(2)反对:①材料夸大了晚明时代社会转型因素的水平;②忽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趋势发展缓慢或逆转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和文化传统;③看到了清初战乱与统治政策的失误,但忽视了康雍乾三代恢复生产的努力和成就。(10分)
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旱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摘编自(美)威尔o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观点一: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确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有利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2)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志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革命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l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l0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12分)(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述:1868年,外国传教士创办《万国公报》,把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文明相结合;(1分)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了创办《申报》,其传播新闻时事,广泛地介绍西学;(1分)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呼吁变法革新。(1分)
评:消极性:扩大基督教文化影响,进行文化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控制,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积极性: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刺激了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产生、发展;也有利于教育、社会生活的现代化。(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5分)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一一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答案一:赞成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分)
①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②明朝李贽的离经叛道,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③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倡导经世致用。④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⑤“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运动。(10分)
答案二:赞成儒学的复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2分)
①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北宋时,儒家学者复兴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④两宋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⑤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提倡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⑥19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进行戊戌变法。⑦儒家思想外传,成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⑧当前的“国学热”和全球孔子学院兴起,说明儒学正在复兴。对儒学的批判或者复兴儒学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固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洪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在;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l918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夫自庖羲画卦,以适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今日中国人口四万万众,其间虽不尽能读能书,而率受中国文字直接间接之陶冶。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族,亦皆号曰“同文”。以文字实用久远言,则远胜于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之死语。以文字传布流用言,则虽以今日之英语号称流布最广,而用之者不过二万万人,曾未及用中国文字者之半也。盖一民族之进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团,吸收而同化之。所以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间有倡废中国文字之议,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
——孙中山
提炼材料中对文字态度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2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钱玄同主张废除中国的汉字。受到呼唤科学和民主,否定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字使用不方便;字义文法不准确,不便于接受新鲜的西方事物;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不适应当前新的时代要求。
观点二:孙中山不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历史悠久,生命力很强;使用人数众多,影响很大,汉字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很大;中国文字在民族融合中作用突出。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扬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①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②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起明治维新在世界史上获得的卓越地位,被历史学家们称作“同治中兴”(年)的这段中国历史常常被习惯性地视作可以被忽略的失败努力,它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黑暗中国中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耶鲁大学天才而又早夭的历史学家芮玛丽(MaryClabaugh Wright)在她的著作《同治中兴》中,却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她相信同治中,兴中那一代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成功,至少使清王朝又延续了半个世纪。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些在19世纪70年代期间前往过中国与日本的人都相信,中国更有可能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军事与工业的建设上。
——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从甲午战争到镀金时代》
评论材料中关于“同治中兴”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治中兴”可以被忽略(或成效不大)。(2分)
论述:①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目的在于维护清朝腐朽的反动统治,客观上延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小部分官僚的自发图强,阻力大,成果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③主要利于洋人图利与经手官员中饱私囊。④企业的封建管理和垄断性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答出其中三点即得10分)
观点二:“同治中兴”卓有成效。(2分)
论述: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近代化进程(如工业、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等)。②利于镇压反抗、平定社会叛乱,使清朝统治延续半个世纪。③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和瓦解本国的封建经济。④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想。⑤对社会生活、传统观念都有一定冲击。(答出其中三点即得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的诊释总
有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蔡元培“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反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象征”。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进行追根溯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看法。
——摘自《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提示一: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述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1)对传统文化的的批判与重建;(2)倡导文学革命性;(3)抨击封建权威思想政治工作;(4)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
提示二:反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述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1)历史背景不同;(2)价值取向不同;(3)作用和影响不同。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第一种观点(3分);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1分)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2分)论据:(8分)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盲目的反传统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仁爱”等。
(2)第二种观点:反对材料中所述的观点。(1分)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2分)
论据:(8分)传统文化中诸多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人们既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西方入侵、政治革命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
(3)第三种观点(3分):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
论据:(8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是能一种属于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学习现代先进文化,结合二者,振兴中华。总之,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世界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摘编自《美国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有关“世界文明”的观点。(12分)(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赞成,尽管不同的文明之问有过摩擦和碰撞,但是依然以交流和融合为主流。(2分)
在政治方面,美国l787年宪法颁布后借鉴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和政党政治,推动了自身民主政治进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借鉴了美国共和政体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推动了自身的民主法制进程。在经济方面,罗斯福新政时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缓解了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后借鉴了西方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改善了自身的伦理道德;中国新文化运动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上述借鉴均成功地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由此可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10分)
观点二:反对,尽管不同的文明之间有过交流和融合,但是依然以摩擦和碰撞为主流。(2分)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英国则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国闭关锁国,英国要求获得市场。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认为是维护商业的战争,而中国则认为这是一次侵略战争。因此从根本上讲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一次碰撞。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轰炸,其旗号为“人权高于主权”;2001年9月ll日,恐怖分子劫持了三架飞机,袭击了美国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作为对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报复。
以上史实均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因此说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10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建城”开始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海上文明的显著特色。
海上文明者,从土生土长的地方漂洋过海移民到新地方去之谓也。这种移民不同于游牧民族的陆上迁移,它是经过一段并非与人斗而是与自然斗争的历程,到达一个陌生的海岸,周围的一切都不知道,移民要在那里生存,必须筑城聚居,逐步扩大它的活动与征服领域。希腊城邦就是这么起源的。
反之,非海上文明的文明,则是部族胞族形成集团,出现部族王,各部族王之间相互征伐、兼并,逐步扩大成为大王国和大帝国。
筑城聚居的海上移民的城邦,一般是城邦而不是领土国家。政制,一开始几乎无例外的是贵族政制,亦即元老院掌权,地位平等的公民组成公民大会参与政事。
部族王经过征战形成的王国,一般是专制主义政制——不仅中国、古波斯、埃及、巴比伦、印度,直到古代史上所发现的任何这样的国家,包括西欧的高卢(高卢还打进过罗马城)、塔尔苏斯(Taressus,在西班牙)、日耳曼等全部如此。所不同的是,部族王凡兴起不久的,专制色彩较少,王与“战友”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平等;部族王国历史愈久,王愈衰弱,王权的尊严愈往上提,专制主义色彩愈浓厚,如此而已。
——摘编自《顾准文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有关文明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政治文明有重大影响作用,但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故此,材料中关于以古希腊城邦为例的海上文明和以中、印等为例的非海上文明的表述有一定合理性,不具有绝对性。(2分)论据及说明如下:
①海上移民的城邦,设有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公民参政。(2分)但其民主政治也存在局限性,如维护奴隶制,民主权利的滥用或误用等。(2分)
②非海上文明的国家一般实行专制主义,历史愈久,专制主义色彩愈浓厚。(2分)但非海上文明的国家也有民主色彩。如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家李贽、黄宗羲等。(2分)
综上所述,海上文明和非海上文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具特色。(2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诺斯把路径依赖解释为“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认为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
——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
“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大体同时,但“中体西用”论显然比“西学中源”说更进一步。……在后者那里,虽然“中学”还占绝对的优越地位,但是西学毕竟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天朝上国观念和自我中心意识已经是流风余韵。
中西会通,这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首先提出的中西文化观。应该“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到五四时期,占主流的文化观已经是全面的反传统,轰轰烈烈进行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而不是中西文化的会通。
——刘悦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和地位刍议》
英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及自那之后不断的改良性政治制度变革使英国有可能通过温和与渐进的方式,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而法国长期的君主专制拒绝改良的机会,迫使臣民发起激烈的暴力革命,打碎旧体制,在一片废墟之上从头建立新体制。
——许小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近年,许多学者认同现代化与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强的路径依赖关系,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析路径依赖对现代化的作用。(12分)
(要求:认为有利、有弊或利弊兼有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论证。)
【参考答案】
示例一:路径依赖有保持民族特色,减轻变革阻力的积极效应,但以传统干扰发展,不良影响是主要的。传统的强大惯性会束缚国家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也可能排斥外来文明,影响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延缓现代化。法国大革命造就的暴力传统加剧长期动荡影响发展。德日现代化改良中保留封建军事传统,最终引发法西斯战争,危害世界也危害自身。中国近代顽固势力打着传统旗号仇视外洋文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抵制政治民主化,还有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都不同程度阻滞中国现代化,延后中国发展。可见路径依赖弊大于利,国家现代化中要警惕路径依赖,争取良性发展。
示例二:路径依赖有以传统干扰社会变革的一面。但文化传统促进现代化是主要的。善用传统,结合现代、外来,可减少阻力推进变革,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中国维新变法,借助传统宣传新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也同样促进西学在中国传播。路径依赖也造就现代化的多样性。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其现代化起点不同,路径和模式也具多样性,即本国特色。英国《大宪章》精神和和平渐进的变革传统造就英国模式。美国联邦制的创新等也反映本国国情。中国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未能找到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都因照搬而遇挫,因结合国情而获成功。因此,适当警惕不良影响,善用传统,结合国情可极大地推动现代化建设。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汇,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在19世纪中叶,发生了中国和西洋的大规模接触,西洋近代文明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大举进入封闭的中国,这段历史,人人皆知,不须细说。这里特意要指出的是,中国文明史的“自然进程”至此被打乱了;从此,中国必须加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不可能再独自地在原来的轨道上运行。事实上,历史地看,中国从那时起已经开始提出了与外界“接轨”的问题了。不论当时提出怎样的改良主张,吸收西方的经验乃是势之所趋。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评价材料中关于“东学”和“西学”的论述。(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赞同第一种观点:季羡林的“东学西渐”
史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被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所借鉴;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中国古代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科技成就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结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点:赞成第二种观点:陈乐民的“西学东渐”。
史实:洋务派倡行“中体西用”,掀起的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实业,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宣传民主科学,掀起文化运动等。
结论:西方近代先进的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这个词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用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下面是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所构建的关于“晚近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示意图,直观地显示了近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借鉴西方一般现代化模式的同时,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的相关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观点部分: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借鉴西方一般现代化模式的同时,走上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或者:在激烈竞争的全球体系中,第三世界国家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工业世界、具有民族形式的新社会经济体制。(说明:观点部分突出“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特色或民族形式的现代化道路”即可。)
2.论证部分:(可以任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为例,如中国)
(1)第三世界国家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所受到的冲击:
(2)第三世界国家遭受冲击后各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
(3)激烈竞争的全球体系下的各国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3.结论部分:把现代化发展的共性与民族国家的个性相结合,从现代化史观或者文明史观角度进行提升,言之有理即可。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判断(2分)第一种: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为洋务派的出台创造了条件;(4分)太平天国肩负时代的使命,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上提出了《资政新篇》,勾勒了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3分)
第二种观点判断(2分):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主力、政策等方面来看,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2分)《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3分)运动长期集中在长江流域,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3分)颁布的《资政新篇》虽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并没有付诸实践。(2分)
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闻诸外洋,虽以妇女作铺伙、为堂倌,而男女暗昧之事殊不多见。若中国妇女亦仿而行之,则风化之案必将层出无数矣’’。 “中国之风气与外洋有不可以强同者”。 “中国妇女以廉耻为重,若一丧廉耻,则无所不为矣”。
“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专令做不须出-门,在家可做之工,如订书、糊匣之类,亦未必至于无可糊口。而局厂各工,则皆以男子为之’’。
——摘自1 894年6月23日《申报,》《女工不如男工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作者认为妇女为出做工有伤风化,西方可有女工,中国不可有,从封建的角度反对妇女从事工作,这是落后的封建道德观念作祟。认为妇女身体不适合做工,主张以男工代替女工,事实上许多行业妇女的作用优于男性,如纺织业。
随着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近代工业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妇女从事工作是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西方的侵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随之传入中国,逐步改变中国妇女低下的传统封建观念。
妇女走上社会参与生产、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权论”是与“陆权论”并行出现的一种地缘战略学说。该理论强调控制海洋的战略意义,并以发展海军为决胜之本。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认为,制海权尤其是控制狭窄的战略航道,对世界大国的崛起至关重要,为此须建立和依靠强大的海军。
——摘编自《排他性的“海权论”可以休矣》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孙中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西方和中国出现的两种“海权论”的观点。(12分)(要求:包括概括两个观点的内容,分析出现的原因和区别,并进行评价。要求立意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①西方近代的海权论:主张建设强大海军,夺取制海权,进而称霸世界。原因在政治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方面,通过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交方面,新航路开辟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上贸易。②近代中国的海权论:保护国内贸易发展强化海权关键在于民主政府;要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③区别:中国的海权着眼于抵抗外来侵略,西方着眼于建立海上霸权。④中国近代的海权论是 基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出现的一种抗争与探索,具有反侵略反霸权主义性质,是值得肯定的。或两种观点都可以理解,都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个要点3分,共4个要点)
24.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12分)(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第一种答案:赞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分)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4分)(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4分)(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社会条件。(2分)
第二种答案:反对上述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影响有限。(2分)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无力使中国实现工业化。(4分) (2)从政治上看,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化。(4分)
(3)从思想上看,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微弱,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困难重重,无力改变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 (说明:另有其他观点,酌情给分。)
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最多的领域是社会生活领域,举凡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方面,都刻印着西方的影响。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大致是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进式的过程。城市人口,特别是沿海城市的人民是接受西方影响最早的群体,广大农村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制成品大量涌进中国,土布在中国人的穿着中所占的地位逐渐让位于洋纱布、洋布,家庭纺织业逐渐消失。同时,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人们不得不开始到农村之外的城市去谋生,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礼法秩序的松弛.普通百姓不再顾虑什么服饰制度、身份限制,而是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衣着打扮。城市居民吃的是机器磨制的面粉、大米,饮用自来水,有的城市还逐渐发展有西式餐饮业。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饼干、面包、味精等西洋或东洋的食品,在中国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盖起了“洋楼”,为我国建筑业增添了新的内容。城市居民不再靠徒步行走去上班,而是使用自行车和更快捷的电车、汽车等。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社会生活变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大。(2分)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中国的门户被打开,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①人们的衣服布料逐渐被纱布、洋布取代;辛亥革命后,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出现新式服装——中山装和旗袍;废止了缠足陋习。②人们的饮食习惯,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一方面饮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③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④民国时期的交通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
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思想解放运动、工业近代化等也是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因素。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和民主的趋势。(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接见尼克松
江泽民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周恩来访问印度
胡锦涛参加APEC
问题:有人认为,中国领导人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结合上图与所学知识探讨并论证你对上述观点的判断。(12分)
(要求: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参考答案】
有道理。(2分)
史实要点:建国后,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50年代初,大力发展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并走向国际舞台;70年代初,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外交出现突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更加合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同时推进区域合作,如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加入WTO等等,中国不断融入世界。(10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一直面临两大课题。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二是生严规模的大小,这两个课题解决得妥善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
;1956年的三大改造一一生产资料由私有转为公有。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下的生产规模和速度的调整。
年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一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赞成上述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确实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探索。如三大改造的进行,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原来单~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2分,言之成理即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在秦汉大一统的初期,中国已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曲折发展,时断时续,最多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力量较为薄弱时,市场力量才能稍微脱颖而出。“从中 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凡干预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卷)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
具体到辛亥革命而言,它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
——朱荫责《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中国市场经济出现在秦汉大一统的初期。秦朝建立,实现了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西汉初年休养生息和郡国并存,中央政府控制力量较为薄弱,政府干预较少,商品经济就得到迅速发展,并出现富商巨贾和商业都市,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手工业,尤其是私营手工业,其产品就是为市场而生产。虽然后来“重农抑商”和政府干预行为,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古代市场经济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并在明清时期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
同意第二种观点:中国市场经济“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基本成型”。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实业救国”思潮及“民主共和”思想,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发展,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北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都推动了近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当时的外商企业、民族企业、家庭手工业,都面向市场生产。城市民众生活,主要依赖市场。列强侵略主要瓦解自然经济,导致农民、手工业破产,把他们推向市场。近代城市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扩大。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市场经济最终形成。
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认为中国市场经济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阶段才逐渐真正实现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亦可根据评分标准酌情给分。
29.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2分)
史实: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2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丧权辱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2分),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分);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国共合作领导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这一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基本发展内容,但是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主要强调革命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2分)
观点二: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2分)
史实: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即经济领域里的工业化(2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及社会生活的变化(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2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近代化创造了历史条件。(2分)
用近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角度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2分)
观点三: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2分)
史实:参照观点一和观点二的史实。
3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西方媒体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以去年为例,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该报前总编威廉·莫格的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
4世纪的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对中国的评价,更能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普遍认识。他赞美中国物产的富饶:“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黑格尔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文明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在皮埃尔·莱曼《我眼中的中国》里记录:“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
“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它们天生就是统治者。如今,西方觉得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之一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大国,崛起论。依据:材料一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马可·波罗眼中富庶的中国;材料二的作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西方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原因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落后,贫穷论。依据:材料二中,在黑格尔的笔下,中国被拿来作为“无历史的文明”的例证;“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原因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他认为,19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中国的江南地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英国)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欧洲的现代性是偶然的结果,其关键性的促成因素是获得海外的资源和在利用地下能源方面取得了成就。下面是其对利用地下能源方面的一些论述:
中国煤矿业者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西北,与他们在英格兰的同行面临的问题有根本的不同。英国的煤矿经常渗水,为了把水抽干就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水泵。中国煤矿中水的问题要少得多,相反,它们非常干燥,……专业技术对欧洲煤业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蒸汽机代表了一项更为重要的突破。……只有在采煤业中蒸汽机的优势才明显到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速推广,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
欧洲技术革新的浪潮当然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记住,地理位置和并列的偶然性在使英国的煤和蒸汽机成为工业化的前锋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分流”的相关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观点部分: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进入19世纪之时,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2.论证部分:
赞同:(1)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可以参照以下要点)中、欧农耕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新航路开辟后中、欧经贸往来密切且相对平等;中、欧同处于手工生产阶段等;(2)进入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可以参照以下要点)中国、欧洲不同的地理环境;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拓展了市场;中、欧煤矿开采的不同环境以及欧洲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等。
反对:(1)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的对比,用欧洲出现资本主义农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进行殖民扩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方面的史实,说明差别很大;(2)进入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的对比,用导致欧洲工业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殖民扩张导致市场扩大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完善、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中国仍停留在传统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史实,说明欧洲在现代化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3.结论部分:回应前面的赞同、反对,或者综合考虑,从现代化得以展开的条件(或必然、或偶然、或其他)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启蒙运动兴起的过程中,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产生过非常明显的作用。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赞赏其远胜于欧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他们把中国文化中的“道”和“天理”等同于启蒙哲学的无神论和自然神论,作为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本国黑暗、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摘编自董大业《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大都是牛顿学说的信奉者和传播者,牛顿力学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l7世纪的牛顿力学被称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称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形成,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一一摘编白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所述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限l80字以内。)
【参考答案】
观点一: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启蒙运动兴起的过程中曾产生过非常明显的作用。理由:启蒙运动兴起时法国专制制度盛行,等级制度森严;随着中国文化的西传,博大精深和悠久的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儒家文化提倡的以德治国,形成了与法国迥然不同的局面,启蒙思想家用以抨击本国黑暗、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或牛顿力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理由: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崇尚理性,理性就是人的思考与判断,它的依据就是科学;12″世纪的科学革命形成r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称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三: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近代第~次科学革命共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理由:参见观点一和观点二。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早在19世纪后期,西方史学界就对文艺复兴展开了颇有深度的学术探讨。瑞士著名的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通过研究认为,文艺复兴虽然披上了“复古”的外衣,但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
然而,以著名美国史学家哈斯金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却沿着这样的学术理路,进而怀疑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与地位。他们认为,文艺复兴并非是一场具有近代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这样的“复兴”,在中世纪的西欧并不止一次,如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在查理曼大帝的扶持下,还出现了以兴办教会学校、宫廷学校、同步推行拉丁语与法兰克民族语言、校订《圣经》为主要内容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评论材料中关于“文艺复兴”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赞成文艺复兴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的观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实质。(3分)
论证:①背景: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而当时的意大利人又能接触到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②内容: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一切正好顺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符合他们的利益。③结果: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7分)
结论:综上所述,文艺复兴的实质应当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观点二:赞成文艺复兴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的观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文艺复兴与古典文化的联系。(3分)
论证:①背景:欧洲当时处于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尚在形成之中。②内容: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与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一脉相承。③结果:虽然冲击了宗教神学,但是没有正面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④另外,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7分)
结论:综上所述,文艺复兴虽然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但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更多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2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现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断发展进步中。欧洲目前的文明也是经过这些阶段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
虽然现在称西洋各国为文明国家,这不过是在目前这个时代说的,如果认真加以分析,它们缺陷还非常多。……只是大体上看来,西洋各国有朝向文明方面发展的趋势,而决不可认为目前已经尽善尽美了。既然不能以西洋文明为满足,那么,我们就可以舍弃西洋文明而不效法它吗?如果这样,我们将要处于何等地位呢?既不能安于半开化,更不能退回野蛮的地位。要摆脱这两个落后地位就必须另寻出路。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有人说,世界各国彼此分立,各自形成独特的体制,人情风俗也互有差异,国体政治也各有不同,现在为追求本国的文明,而完全以欧洲为衡量利害得失的标准,岂不是不合理吗?应该适当地汲取外国文明,研究本国的人情风俗,根据本国的国体和政治制度,选择其合乎国情者,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宜。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
——摘编自(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
运用文明史观并结合所学评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文明是由野蛮到开化,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要勇于打破常规和偏见学习欧洲文明促进本民族发展。
文明是不断发展的,欧洲文明有进步也有其不足之处,要根据本国国情学习和取舍即不能拒绝一切西方文明也不能全盘西化。
学习欧洲文明须经历从思想观念变革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器物变革的过程,否则近代化道路会艰难曲折。例如西方文明经历了从精神文明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再到制度文明即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再到器物文明(物质文明)即工业革命迅速扩展的发展历程。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接,推动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
作者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论证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的可取之处,比较辩证客观地指出了学习欧洲文明的方法,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近代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3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l9世纪的推进,科学中存在革命并且科学因为革命(也许是一系列不间断的革命)而进步的观点被人们接受了,但人们也逐步认识到这种革命可能是长期的——而不像一场政治革命那样持续几年的比较短的时间。而且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科学革命的概念:一系列的事件传播了也许一个世纪或更多的时间,从哥白尼一直到牛顿;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近代科学。
在这一世纪的最后25年中,人们开始希望科学革命能够避免,并且在某些学术团体中人们相信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革命。著名的科学家——马赫、玻尔兹曼、纽康、爱因斯坦——论证了科学中的重要突破不过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什么革命。
——摘编自(美)1.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对科学中发生革命的历史思考》
评析材料中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科学发展是一场革命。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③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④从l8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12分)
观点二,科学发展只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①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牛顿提出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②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对论和量子沦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⑧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④早期进化论思想的出现,对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产生了.积极影响;⑤后人的科技成就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12分)
3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期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的干预了各州的权利。193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利分配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3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让步、与大土地所有者(新贵族)妥协的产物,因而具有保守性。另一种看法认为,l688年“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在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或民主制保守。
评材料中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保守性。
从背景看,“光荣革命”是英国的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发动的,而新贵族与旧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贵族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既得权益。从过程看,l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但承袭英国王位的玛丽和威廉,与詹姆士二世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从结果看,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联合领导,促使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限制王权,而不是废除王权。
观点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一定比共和制或民主制保守。
从背景看,手工工场时期的英国无论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还是资产阶级的力量都不能支撑其建立一个完全彻底的资产阶级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在体现民主的同时保留君主,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符合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资产阶级所必然采取的适宜的国家形式。从过程来看,它的实施使英国政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革命前的政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结果看,英王作为国家的象征。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革命后英国政府继续推行圈地运动、殖民扩张等措施,符合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君主立宪政体并不保守。从实质看,无论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仅涉及政体问题,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它们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两种不同形式,并不存在保守与先进之分。
3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
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评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 答案示例一:“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
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向工业社会过渡;印度等殖民地在英国的影响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向近代社会过渡;19世纪后期,在外国近代工业在示范作用下,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英国模式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
(2) 答案示例二:“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
新航路开辟,英国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海外殖民掠夺中注重资本的积累,以及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占有日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和科技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以及本国工业革命所需的燃料——煤的蕴藏丰富,在所有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出现了“英国模式”。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虽然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但都按自己的国情走上工业化道路。印度等殖民地地区的近代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会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或许只是在明清商业繁荣的基础上走商业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严重不足,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
综上所述,“英国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只适合与英国自身的发展。
(3) 答案示例三:“英国模式”的形成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地区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能称为一种“模式”。比如;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美洲金银的大量发现等等。(这个角度可以不要,仅供参考)
拓展升华:强调“英国模式”的特殊性,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上台后(20世纪80年代)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
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英国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当然英国也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
撒切尔主义自出现以来,对它功过的评价争议很大,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的功过。(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①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功大于过。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等欧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一方面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严重,这标志着欧美国家信奉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调节的失灵。20世纪80年代,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尽管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但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②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过大于功。
撒切尔主义尽管缓解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涨”现象,使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从长远看,它却种下一系列恶果。因为撒切尔主义是站在右翼资产阶级敌视人民的立场,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而且还不惜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无视社会的不平等,最终使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
4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成功地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英、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
——《民族国家与市场经济》
评材料中李斯特的观点(12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李斯特对自由贸易政策持批评、否定态度。
此观点是不正确的。理由: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贸易进一步发展,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体现。而李斯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均水果消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