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志愿怎么填填 96811来帮忙

各省市高考信息汇总: |
时间: 22:06 来源:未知
你的志愿填合适没?怎样填才合适!
考生和家长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选大学。要想选到心仪的大学,考生需要充分了解大学的情况,再结合自身情况,找出最佳方案。
1了解大学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有2600所左右,按办学层次可分为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按举办者可分为公办、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按隶属关系可分为教育部直属、其他中央部委直属和地方所属高校。考生可从不同角度了解大学情况。
2了解大学的办学实力。
一般可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来评估大学的办学实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可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科研究基地等情况。在师资队伍方面,可看大学拥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国家级教学名师、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的数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看大学生竞赛获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杰出校友等内容。在科学研究方面,可看大学承担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还可关注大学获得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重大奖励成果情况。
3了解大学所在地域、校园环境、学习氛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消费水平、生活习惯、饮食、语言、气候等条件差异很大。考生的大学生活要在当地度过,毕业后也可能留在当地就业,如果到和现有生活条件差距大的地区就读要有心理准备。如果有条件,考生可走进大学校园,亲身感受一下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或者听听学哥学姐的建议。大学的办学历史、就业去向、深造比例等,也是需要参考的因素。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建议考生对自己的实力、性格、兴趣爱好、职业取向、人生规划等情况进行客观评估,选择和自己契合度高的大学。
“专业不对口”问题不大。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三成以上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职业期待不符”“迫于就业压力”是毕业生选择不对口工作的主因。
自2009年首度发布大学生就业报告以来,麦可思研究院每年都会发布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此番调查称“三成以上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其实并不新鲜,也不新奇。熟悉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人都知道,专业与职业不同,大学所学专业与个人就业并不完全吻合。所有毕业生都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既不符合就业市场的现实,也不符合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规律。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事业成功与其所学的专业常常不相干。在各行各业里,都充满了“并非故意而为之”的人,“世界第一女性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大学时修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修的是法律专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系,他们都抛开“专业不对口”的顾虑,所开创的事业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这并不妨碍其成就一番伟业。
还有更多的人,可能连大学的门都没有进过,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更不存在“专业对口”之说,却并不阻碍其成为行业精英或业界领袖。同理,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那些“被自己的专业所绑架的人”,他们一心想着去实现“专业对口”,却苦于现实羁绊不得不降格以求,同时又不专心于眼前之事,并未享受到“专业对口”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实践也一再证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事工作与自身专业不对口的现状逐渐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专业对口的关注度远远低于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空间、个人兴趣等因素。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拘泥于当下所学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注定会得不偿失。任何学问、工作都没有明显的界限,专业不对口只意味着与学校所学专业不对口,不见得脱离了所谓的专业便一无所知。就业初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锻炼,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实践。
倘若止步于大学知识,不注重持续学习,即便是专业对口也未必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需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和适应能力,每一名毕业生都应不断自我更新,以成为“被岗位所需要的人”。
我们当然希望职业规划与填报志愿得当,希望能专业对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万不可深陷“专业对口”的桎梏。作为成熟的个体,考生应该为自己的专业选择及人生发展负责,哪怕自我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但只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而不是“一看不好就放弃”,就不难找到合适的专业及院校。
文章来源:
原文出处:
个人或媒体转载本站内容,请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你的志愿填合适没?怎样填才合适!分数线高考志愿怎么填?性格测评来帮你! - 简书
高考志愿怎么填?性格测评来帮你!
【01】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对于有考生的家庭来说,高考结束后也不轻松,填志愿、选专业,又将是考验考生和家长的一场“大战”。据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全国本科专业共设12个学科门类、92个大类、506种专业。506行,到底填报哪一行呢?这不仅是考生们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成了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国内一所教育研究院曾对6万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7.8%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70.5%的学生希望换专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面对名目繁多的专业、学校,不知该如何抉择。我在国内著名“985”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工作21年,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10年。一线实际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因为高考志愿填报不当而倍感受挫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的因为无法适应专业要求而痛苦迷茫,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的读了一两年便因为不喜欢专业而休学或回高中复读;有的因为专业能力差、工作热情不够等原因找工作四处碰壁……网上曾经流行一时的“千万别报”体,正是他们稀里糊涂进入大学后的各种“血泪”展示:
请允许我先向您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已经过了几年的大学生活了,我在学校除了上课什么其他的事也没做过,在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只会上教室的好学生(无论什么时候),胆小,做事犹豫,没主见(什么都说好),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的人(朋友也很少);课外时间只是听收音机、看小说的很平庸的一个人。
我的专业强烈地要求我具有与人沟通的能力,交际能力要强,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流利的表达能力。而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除了读书什么也没干过,从来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这样下去,我什么工作也找不了。
我也试着努力改变自己,试着找一些兼职,促销员,可是与那些既漂亮又有经验的人相比,我总是失败;我又试着去找一些需要一定能力的工作,市场策划啊等的,可又要求是学生干部,我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也试过去竞选干部,班里的,学院的,面试时我紧张极了,总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失败了……
一连串的失败后,我现在真的很沮丧,我觉得所有的锻炼的机会都关闭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失去了方向。看着周围的人都比以前进步了,我却还在原地,我很痛苦,也很无奈。
我想咨询一下您,我该怎样锻炼我与人交流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我以前的那些失败和不被人接受,我真的害怕再被拒绝)。
以上节选自一名大三学生小军给我发来的咨询邮件。“上一所名校,学一个热门专业”,这是现实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对考生的期盼,然而,从小军的咨询邮件可以看出:即使读了名校热门专业,也绝不意味着一切无忧。在我接触过的大学生中,类似小军这样困惑、迷茫、缺乏自信的学生,可以说比比皆是。小军的成长经历和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在中国大学生中是非常典型的:由于所学专业强烈要求他具有与人沟通的能力,“交际能力要强”,内向的小军试着努力改变自己,找兼职,找一些需要一定能力的工作,也试过去竞选干部,但一次次都失败了,这使他更加自卑,更加认为自己是“很平庸的一个人”。我仔细研读了小军的来信,发现他之所以缺乏自信,并非因为天生“平庸”、技不如人,而是因为所学专业和他的性格,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三年来一次次努力都失败的事实,说明小军天性确实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至少很难在这方面短期“恶补”成功。从小军的自述来看,他可能比较适合从事技术类、工程类等不需要太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小军能够早一点意识到这一点,不在自己的短板上“死磕”,填报志愿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他的大学生活显然会轻松、快乐很多,至少不会面对“奋斗到大三依然毫无自信”这样令人遗憾的局面。【03】另一名法学院学生小京,虽然入校之初就及时调整方向,最终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自己的职业选择上依然留下了遗憾。小京在军训时便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因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在学术上爱钻研的人,所以他决心踏上找工作的征程。了解到所学法学专业将来就业比较困难,同时自己也不是特别喜欢和擅长,小京在大一下学期便及时作出了调整。在一篇题为《从法学到计算机》的求职征文中,小京回顾了这段历程:
刚好我们学校在大一下学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是允许其他专业的学生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二学位。学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中掌握了一门技术。
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在没有编译语言能力的前提下,也注定了我将与搞编程、研发的无缘。慢慢对网络技术这块我还有着比较大的兴趣,因此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网络技术的学习上,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通过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俗称软考)中通过率和司考相当的中级网络工程师认证。
毕业求职过程中,小京凭借自己扎实的网络技术知识,一路过关斩将,先后通过了华为、神龙﹑联想﹑微软﹑平安﹑广本﹑深信服﹑锐捷等众多知名企业技术支持岗位的笔试,拿到了好几家名企的OFFER(录用函),最后成功签约锐捷网络。回顾自己从大一到大四、再到毕业求职一路走来的历程,小京深有感触,在征文的结尾,他作了这样的总结:
胜利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准备。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注定要寻找三样东西,一是找‘它’,你的职业或者事业;二是找‘他’或‘她’,你的另一半;三是找到你自己。”
那么通过这次求职,我就找到了其中的两样:职业和自己。
当然,小京的职业选择也不是完全没有遗憾的。如果他在进入大学前即做好定位,直接选择他热爱的计算机专业,他在求职时就不会因为“没有编译语言能力”,而与编程、研发类岗位无缘了。【04】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舒伯(D.Super)通过长期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综合阐述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共五个阶段。按照舒伯的分析,15岁至24岁的年龄阶段,正属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通过学业与课余渠道,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审视与评价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并探索其实现的可能;
关注升学或就业机会;
对职业进行初步的探索。
很显然,高中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除了学习之外,还应该适当进行职业体验与探索,这样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能真正“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前述小军和小京的现实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具体到过两天马上就要高考的考生来说,又应该怎样进行职业探索呢?我的建议是:第一、高考结束之后,马上做一个MBTI性格测评。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朱若霞原创生涯指导)回复:02,即可直接做测评。如果需要确认测评结果,可以回复:21,通过分答平台向我咨询。确认了性格类型之后,以下是几条具体的志愿填报原则:
1、慈不掌兵:典型情感F型人,尤其是NF型、FP型,谨慎填报管理类、法律类、军事类专业。
2、义不理财:典型直觉N型人,尤其是NP型,谨慎填报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类专业。
3、典型直觉N型人,尤其是NF型,慎重学医,尤其是临床医学、牙医,学中医、精神科可以。
4、典型感觉S型人,尤其是SP型,谨慎填报纯文科类(文学、历史、哲学等)、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研究型专业,建议填报工科类、商科类等应用型专业。
5、典型SP型人,在考生本人感兴趣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填报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动漫等艺术类专业。
6、典型内向I型人,谨慎填报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等需要较强交际能力的专业。
7、典型思考T型人,谨慎填报护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
当然,以上原则的适用前提是:考生本人对于专业选择,没有明确的倾向性。如果考生已经表现出了对某类或某个专业的浓厚兴趣,填志愿时还是应该以考生的兴趣为准。朋友的孩子小倩,几年前以632分的高分考入华科。她自己想学材料、电子等工科专业,父母希望她出国留学,要求读理科。小倩的测评结果为ISFJ照顾者型,而且S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当时我建议小倩学工科,但在父母的一再要求下,小倩最终还是填报了“物理学”专业。大四那年,小倩再次来找我咨询,此时她已决定考研。她告诉我:本科四年虽然成绩还可以,但实在是没有兴趣再读一个“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了。我仔细帮小倩分析、权衡了她可以选择的各种考研方案,最后小倩决定跨专业报考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兜兜转转四年,小倩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开始的选择。小倩一直是乖乖女,即使读了不喜欢的专业,也依然可以学得不错,如果是叛逆一点的孩子,结果恐怕就没有这么乐观了。第二、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马上去打工或兼职,提前通过社会这所“大学”来探索自己。学生助理小文,高考结束后即去浙江一家油漆厂打工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小文不仅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还通过实际工作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技术,更适合从事销售、管理类工作。由于销售、管理类工作更注重实际经验,进入大学后,小文早早就决定不考研,直接就业,并一直注意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销售、管理能力。小文读的是工科,但由于准备充分、能力突出,毕业时他非常顺利就找到了满意的销售类工作。如今小文已为人父,工作生活都比较称心如意。总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千万不要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无关,高考结束之后,恰恰应是你职业探索开始之时。最后,衷心祝愿所有高考考生:一帆风顺,金榜题名!
《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对话前程》作者,认证MBTI性格分析师、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生涯教练、全球职业规划师、MBA,曾在知名“985”高校工作21年,现辞职创业。
对性格分析、识人用人、生涯规划、志愿填报及《论语》《老子》等经典,颇有心得,多次为企业、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等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培训。
关注微信公众号:若霞谈生涯,
回复:99,进社群;02:做测评。
向我提问,请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志愿怎么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