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初二学生先收藏好,2017年上海2017中考学生人数,看全国各地功和机械效率压轴题怎么出题

2017年郑州中考成绩查询及分数线查询中考成绩查询: 查询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
2017郑州中考物理考点之机械效率和功
来源:网络&&&&作者:中考网整理&&&& 15:15:36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没距离、(2)有距离没力、(3)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
  3.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功率(P):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FS/t=Fv。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
  机械效率
  6. 滑轮组里
  有用功:W有用=G&h
  额外功:W额外=G额&h
  总 功:W总=F&S (F:人作用在绳端的力; S=n&h)
  7.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W有/W总
  8.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 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减轻机械自重,减小摩擦。
  (2) 额外功一定,增大有用功;增加所提物重。
  机械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探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控制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同一
  小球A由斜面下落的高度来改变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
  (2)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要控制速度不变。让不同质量小球由同一高度下落。
  (3)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来观察动能的大小。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2017年郑州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郑州中考网,2017中考一路陪伴同行!挑战压轴题--中考物理(强化训练篇)(2017)-作者:管仁龙-广购书城
送至:广东
挑战压轴题--中考物理(强化训练篇)(2017)
), 正在读(
), 已读过(
I S B N :3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版&&&&次:初版
开&&&&本:16开
条用户评论 |
( 83 折)为您节省
满80元免运费
立刻购买']);">
看过本商品的人还看了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能拉开差距的其实只有压轴题。《挑战压轴题》丛书能帮助你攻克压轴题,顺利通过中、高考升学考试,迈入新的理想校园,正所谓“挑战压轴题,名校零距离”。 本套书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同类书榜首,是众多师生“压轴题”的必选教辅。本丛书含三个系列:轻松入门篇、精讲解读篇和强化训练篇,涉及中、高考的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学科,共计18个品种。 “轻松入门篇”通过设置多个学习栏目,分层递进,举一反三,手把手教你解压轴题,让你轻松掌握解压轴题的技巧与方法。 “精讲解读篇”精选近几年的中、高考压轴真题,通过对试题命题规律的精确透析,并结合视频讲解、动态演示等,旨在帮助你攻克中、高考压轴真题。 “强化训练篇”按专题综合编排,设置真题、模拟题、创新题等多个栏目,切实采取精选精练的思路,达到系统高效训练的目的。 本丛书还开通了专属微信公众号(微信号:tiaozhanyazhouti),关注了它,你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反馈图书的使用情况,还可以享受我们提供的一系列增值服务,如“学霸经验介绍”、“考试技巧与攻略”等,并且可以与全国各地众多备考学子进行交流。本书主要是以练习题的方式呈现,配套详细的解答,供高三备考学生检测练习之用。本书计划30个单元训练,每个单元10-12题,且每个单元设计主要包括高考真题、模拟题及创新题。通过对历年习题的强化训练,从而让学生在高考的考场上得心应手。【作者简介】管仁龙,男,中学高级,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教学中能够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6本。于1998年7月获“大丰市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能手”称号,2008年12月获“大丰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称号,2009年12月获得“盐城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称号。
目录专题一 光热压轴题 /训练1 光现象的识别与应用 /训练2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训练3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应用 /训练4 热量、热效率的计算 /训练5 新能源、新材料 /训练6 热力综合问题 /专题二 力学压轴题 /训练7 力与运动的关系 /训练8 固体、液体压强的计算 /训练9 物体的浮沉条件 /训练10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训练11 机械效率的计算 /训练12 力学综合问题 /专题三 电学压轴题 /训练13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训练14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 /训练15 电路故障的判断 /训练16 动态电路的分析 /训练17 多挡位电热器的计算 /训练18 电磁转换及其应用 /训练19 电力综合问题 /训练20 电热综合问题 /专题四 实验探究压轴题 /训练2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训练22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训练23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训练24 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 /训练25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训练26 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 /答案与提示 /专题一 光热压轴题 /训练1 光现象的识别与应用 /训练2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训练3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应用 /训练4 热量、热效率的计算 /训练5 新能源、新材料 /训练6 热力综合问题 /专题二 力学压轴题 /训练7 力与运动的关系 /训练8 固体、液体压强的计算 /训练9 物体的浮沉条件 /训练10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训练11 机械效率的计算 /训练12 力学综合问题 /专题三 电学压轴题 /训练13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训练14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 /训练15 电路故障的判断 /训练16 动态电路的分析 /训练17 多挡位电热器的计算 /训练18 电磁转换及其应用 /训练19 电力综合问题 /训练20 电热综合问题 /专题四 实验探究压轴题 /训练2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训练22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训练23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训练24 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 /训练25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训练26 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 /
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经营许可证:粤B2-当前位置: >
> 2017年中考物理压轴题大全
2017年中考物理压轴题大全
  中考物理压轴题中考物理压轴题压强问题灵活多变、计算量较大,对学生推导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使很多考生望而却步。如果把压强问题比喻成一座小山,只要我们顺着爬山的路,掌握爬山的技巧就一定0p能攀到最高峰,有时我们还可以坐着索道上山! 近年来,压强题主要围绕着形状规则柱形物体展开。何谓柱形物体?柱形物体包括柱形固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柱形容器所装液体。本系列专题主要介绍一个或多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柱形固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压强问题和柱形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问题。
  下面是学而思网校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7年中考物理压轴题大全,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提高物理成绩。
------分隔线----------------------------
核心导读: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物理压轴题。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物理压轴题。 一、选择题(123分...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公式:p=S(F),其中: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
核心导读: 例题:如图9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0.2A,R2消耗的电功率为0.8W;移动滑片将其置于某位置时,电流表示数为0, 初中生物 .3A,R2消耗的电功率为0.9W。则滑动变阻器的最 例题:如图9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最右端时,...
核心导读: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物理压轴题。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物理压轴题。 一、选择题(123分...
1.两种形变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橡皮泥、纸等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范性,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如橡皮筋、弹簧等,当外力超过一定...
重力、摩擦力、弹力是我们常见的力,对于不同的力有着不同的要求: 1、重力:要掌握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大小的影响因; 2、摩擦力:要掌握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3、弹力:要掌握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常见考法】 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
常见考法 中考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是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而对于力的测量主要是在实验探究中出现。 【误区提醒】 1、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详析力的图示:沿力的方向画...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惯性和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
【常见考法】 中考对本知识的考查,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是综合性较高的计算题。需要加深理解的有:合力概念、二力平衡条件与浮力、简单机械考点相结合,常出难题。 【误区提醒】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求相关力,应先明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就不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解。如果物体处于平衡...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1)两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的结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注意: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原理的发现却源于一个看似偶然的事情。 相传公元前245年,叙拉古的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纯金,命令他制出一顶非常精巧、华丽的王冠。当王冠制成後,国王拿在手里掂了掂,觉得有点轻。他叫来金匠问是否掺了假。金匠以脑袋担保,并当面用秤来称,与原来金块的重量一两不差...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再现物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这里牛顿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忽略次要因素或无关...
在物理及其他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中,我们肯定不止一次接触到牛顿这一非同凡响的名字。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提出过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大定律、白光由各色光组成的理论,并开创了微积分学等等。在迈克尔怀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一书中,艾萨克牛顿(年)被列为最具影响力人物之第二,排在穆罕默德之后,耶稣...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它形式...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将声信号转变为音频电信号,听筒将音频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 2、为了节约电话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输方式来...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
转换型(Z型)干簧管构造如图10-8所示,簧片1由只导电不导磁的材料做成,簧片2、3仍用既导电又导磁的材料做成。平时靠弹性使簧片1和簧片3闭合,构成常闭触点,而簧片2和3不闭合,构成常开触点。当永磁体靠近时,2、3被磁化而闭合,同时1、3分开,实现电流通路的转换。 ...
水通过强磁场区域,可使水磁化,相比与普通水,磁化水有着许多神奇功能。 磁化水运用于人类的饮食起居,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用磁化水煮米饭:米饭更可口,剩饭用磁化水煮与新米一样粘稠有香味。 用磁化水煮面:面条不粘连,煮饺子不粘,和面醒得快。 用磁化水煮汤:可使各种菜肴保持原味,更鲜美。 用磁化水熬中药:可使药物成分完全析出,增强药效。 用磁化水...
1、通电导体在磁声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制作方法是取一块厚1厘米以上、宽5.5厘米、长约18厘米的木板作为底板,剪两条宽1.5厘米、长8厘米的铜皮(最好是磷铜皮)弯成如图14-3所示的形状,作为连接片。连接片的水平部分开有宽0.4厘米的槽(或直径0.4厘米的孔),用接线柱的导体部分将连接片压紧在底板上,使电池正好夹在两连接片之间。如果接线柱的螺丝较长,可以在底板下面两端处横着钉上小木条,将底板垫高。 为防...
热门专题推荐
热门学习方法
最新知识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初二中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