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马上就小升初了,请问最后一学期应该怎么帮他抓紧一下学习?

小升初;石头记(1)【转】
细数下,从教事业也经历了数个春秋,辅导、一对一、小班、大班,甚至大学早期也从事过督促写作业的“教育保姆”,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到高三,学科从阅读、作文到数理化,在“教师”这个角色里,也算乐此不疲。接触的家长多了,就愈发对“父亲”、“母亲”这两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每接触一个新的学生,就会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一个新的家庭里面完全不一样的教育价值观和理念,细节很难想起,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天下几乎没有不用心的父母”。
如果孩子是一幅画,一尊雕塑的话,也许用心总会绘制出美艳,认真总会雕刻出生动,但孩子终究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完全独立的人格。尽管父母都很用心,但孩子在社会化的分层判断中,总会被“无情”的分为三六九等,我们也常常把“有潜力(未来能更好的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的孩子归为“优秀”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机会;也把非“优秀群体”的孩子们安置在”平凡“这个分组里。小升初、中考、高考,一次次的”竞争“都在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做同一件事。
很多父母觉得这样的方式太残酷。
为什么父母都这么用心,但孩子却千差万别呢?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制会有不同的规则,对于我们的孩子所生长环境及年代,自然有他该做的事和该承担的责任。而教育,应该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在他所生长的年代和环境里,做好他该做的事,面对他该面对的困难,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并给自己和自己以外,提供价值。
无论是成绩、学习习惯、小升初、中高考。症结不在你爱不爱孩子,而在于你怎么“爱”孩子。
因此,我也决定用这样连载的方式,把我对于教育、学习等的一些思考、经验和建议分享给各位,为了让这文章更“实用”,我会继续访谈更多有教育心得的家长,把更多经验和思考汇总下来,希望对各位爸妈有帮助,让你们明白怎么“爱”孩子,如果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约我面聊,一起探讨一下教育这件事儿。我也会在连载中插入各位最关心的小升初,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教育跟小升初有什么关系,到底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小升初”。
(一)是什么“孕育”了“小升初”
接触“小升初”这个词有些年头了,说实话,夸的我没见过,不评价的有一大部分,剩下的基本都是骂的。有的“愤青”喷体制,有的不满喷政策,有的难过疼孩子。这其中不光是孩子和家长,老师、大学生、社会人员甚至新闻媒体都加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
而发展到现在,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小升初越来越重要,小升初几乎成为了跟中考高考享有同等地位的一个事件。再想想网友们传言的中国的人生三大事:高考、就业、结婚。小升初这件事儿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首先,在这里我们不探讨我国整体的教育模式和体制,讨论这个意义不大,我们只讨论在现有的情况下怎么做到最好。
坦诚地讲,就拿北京来说,如果我是个在小升初政策方面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人,我也没有一个能自我说服的,好的解决方案。这其中有太多问题需要考虑和分析,比如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这其中各个角色的需求:
(1)孩子:正常来讲一般是没有太多小升初的概念的,毕竟年龄比较小。其中也有一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目标,比如有的家长会带孩子在休息的时候去校园附近逛逛,典型的会有一些孩子被“斑点狗”中学园林的环境吸引,当然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过硬,孩子自然会有一个幼小而纯真的梦想,这并不是坏事,但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并没办法更理性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和学习的年龄。
(2)小学的老师:从人性上讲,老师都希望孩子能进入更好的学校(重点校),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才,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但从情理上讲,小学的整体教学目标跟小升初需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更不会提前涉及初中的内容,所以想要在小升初有优势,单纯依靠学校的内容是很吃力的。
(3)家长:这部分的分析就比较复杂了,简单总结下会有如下的一些心态。“虚荣心”——人皆有之,比如很多孩子和家长如果说自己孩子是RDF的,瞬间就会觉得脸上有光,不得不承认,在名校的孩子的自信心也更足,这很有利于之后的学习发展,从淘宝上也能看出来,淘宝上竟然都有兜售诸如RDF这样名校的校服,所以虚荣心大家都有,但别过度;“重视心”——学习这件事是人生大事,我一定要重视的心态,比如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名很多辅助课程,但吝啬给孩子买个玩具;“攀比心”——“你看xx家xx娃娃上了xx校”,“听说xx家孩子上岸了,咱们怎么还没信儿”,我相信,每个经历过小升初的父母都经历过这些话;“同理心”——莎士比亚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们总会想起当年自己的处境,然后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机会,所以小升初这样一个环节上,不管早知道晚知道,绝大多数的爹妈都会“奋力一搏”;“好胜心”——我的孩子这么优秀,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这一点尤其是发生在一些优秀的学生家庭里,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每个爸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才是真的“天使”,所以会情不自禁的夸奖赞美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心态是最复杂的,远远不止是我总结的这些,但都是从人性的本质的“爱”出发,“可怜天下父母心”,冷静下来,也许我们也曾这么想过。
(4)学校:越是优秀的被认可的学校,越是在环境、教学、教研和管理方面下功夫,经营运营一所学校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我也多次被很多学校的理念和思想所打动。孩子们就像是一颗颗鲜活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学校就像是沃土,因此学校都希望能有最美的花的种子种到自己的土地中,好学校希望要好学生,这就是人性。换另一个角度思考,学校那么多老师努力办学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维持温饱,所有学校都希望桃李天下,都希望得到全社会的认可,都希望成为最美的花园,所以,择生这件事就情理之中了。但不得不说,就中国现有的情况而言,在大部分城市,每一届学生都很多,好学生并不匮乏,所以无论您觉得孩子多优秀,一定要铭记:谦虚是一种美德。过度骄傲往往会失去机会。
(5)中学老师:如果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标尺去衡量,老师的责任就是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不论孩子什么程度,老师都应该尽全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但师者并非圣贤,老师也是凡人,也有人性,哪有老师不喜欢热爱学习的学生呢?哪有老师不希望教基础更好的学生呢?如果一个班级层次都比较平均且都很高的话,老师会不愿意带班吗?如果一个班级成绩差距很大,老师讲起来容易吗?如果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名师只带基础较差的班级,这样是更好地发挥了老师的价值吗?如果孩子上了中学明显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说话,习惯性走神,老师会更爱这个孩子吗?连续问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拷问”,我在从事教师的时间里,也时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说实话,这个过程对于我自身也都是痛苦的,痛苦在理性、自私心、道德心和同理心之间,我不敢说我做得多好,但一直心坦然之。作为一名中学老师,也时常听家长们对于中学教师的“吐槽”,实话说,还是理解万岁沟通万岁吧,我能理解人性,但也因为人性而时常无奈,谁叫老师也是人呢。
前文大概描述了一下五种角色在小升初过程中基于人性的本质诉求,如果大家仔细的去体会,从人性出发,抛开自身的角色去换位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小升初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情况是在这个体制下必然的结果,实验班特长班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太阳下”还是“阴影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我们“绞尽脑汁”、“铤而走险”、甚至“破釜沉舟”去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基于人性、责任、梦想和爱的选择。
所以,回归到我们当下的行动,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原则,孩子想要去“好学校”是人性,但好学校想要“好学生”这也是人性,想要在小升初过程中得到一个好结果,先要让孩子成为学校需要的“好学生”,有了需求才有机会,这是死规矩硬道理。提早了解小升初并尽快科学地规划孩子的学习才是明智正确之举,同时也通过小升初的过程,让孩子收获更多毅力,更多坚强,更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就感。但总会有很多家长选择在很晚的时候开始“拼”小升初,单纯在小升初阶段去应试不是没有可能,但一方面痛苦无比艰难无比,另一方面这完全是阶段性的对策,对以后的学习生涯少有益处,而且一旦崩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该怎么选择,相信不需我再多言了吧。
是人性的需求孕育了小升初,顺应人性的规划学习和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小升初。
(二)何谓之“好”?
每天我都会看大家对于我文章的回复,说实在的,文章也是个人看法和见解,一定会有些有争议的地方,我很希望跟大家能多探讨。这样才会有更科学靠谱的经验留给下一届孩子们。当然发出这篇文章之后,也有一些声音是希望我多写“有用的”、“可操作的”、“不要虚的”或者“现在就能做的”。我当然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大家希望的东西我也自然会告诉各位,但可能不会通过这个渠道,我希望这段连载是最聪明的“小升初”,最科学的“小升初”。是希望越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感到越有收获,那我也没算白努力。总而言之,看官们不必“客气”,有不同意见一定多分享,期待大家的声音。
回到今天的主题,“好”这个词尤其在学生时代,一直是一个家长孩子都很期待,但定义却很模糊的词。什么算“好文章”?什么算“三好”?什么算小学中的“好学生”?什么又算小升初中的“好学生”?
“好”处处存在,那在孩子学生生涯的不同阶段,我们究竟怎么引导他成为“好”学生呢?这里面有一个万能分析方式,就是分析需求——学校到底需求什么样的学生。以我们最关心的小升初为例子,我们想要让孩子进入到更好的初中,并在这个初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需要在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准备些什么,把孩子培养成这么样子?
1、基本功过硬
这里的基本功重点是指孩子的计算能力、过程书写和考试技巧。
举几个例子,孩子学习美术最开始要学习什么呢?最基本的线条画法要反复练习,甚至连削铅笔这么简单的小事儿很多大师都会很仔细的交给孩子们;孩子学习一些乐器最开始要学习什么呢?必要的乐理知识要熟记于心,才能在今后的技术练习中得心应手;大饭店后厨绝对能找到不会炒菜的切墩儿的人,但你很难找到只会炒菜不会切墩儿的厨师。
无论是什么行业,有技术的地方,基本功和经验一定是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而基本功是第一道必过的门槛。学习更是如此。
近几年北京中高考的数学题更是靠近这个趋势,偏难怪的题目基本渐渐消失,但一张不难的卷子却很难拿到高分,这是为什么?最简单的选择填空中渗透进去很多严密的概念知识,一个疏忽或者一个“拿不准”,多答案被忽略,要扣分;遇到思路常规但数字较难计算的大题,自然“涌现”出一批题全会,但就是算不对的“聪明”孩子;东扣一分,西丢一分,再加上一分一个操场的中考形式,想必这个中考也不会太理想了吧。
所以,比如国庆的选拔题目,很少有奥数中最“巧妙”的类型题目,题目很常规,但是题量很大,想要拿到好成绩怎么办?算得不快不准还有竞争力吗?
因此,低年级的家长看到这里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计算能力,早起培养好计算习惯,“算对为止”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常做常算、熟能生巧”是唯一的方法,“由准到快”是最科学的途径。这里可以分享一个有意义的笑话:有个家长问孩子,100减去21得多少啊?孩子想了半天没说出来,家长接着问,100块钱花了21块钱还剩多少钱?孩子直接答79块钱。虽然是个笑话,但计算这件事很多都可以设置到生活中的环节,除了做题还会有很多途径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具体得方式我之后会专门有一章节去分享我的思考。
而高年级的孩子,如果计算还存在问题,我想就不要那么轻松了。记住,“马虎”永远是借口,从科学的角度讲,任何技术在重复多次之后都会形成条件反射,比如12的平方等于144这件事情,对于很多孩子来讲都是条件反射直接出答案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算错了,这件事本身就说明计算能力不足,因为你的孩子还在算,而不是条件反射。因此,高年级更是要有科学的计算训练计划,应对每一次考试。
过程书写这方面是初中与小学衔接的一个重要模块,中学六年要求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小学往往忽略这个过程,高思以外的很多机构都不重视这些训练,实话说,小升初中对于过程的要求几乎没有太多,但是学习一定不能规划到眼前,难道一个好的小升初就能保证一生了么?这件事,依我看,早点抓吧。
考试技巧,这部分对于孩子来讲其实十分重要,就小升初而言,孩子们一定要“学会放弃”,遇到太耽误时间的题目一定要略过往后看,家长们一定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跟孩子说一次就好了,对于10来岁的孩子,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是问题,孩子们在考场中心态稳定性大部分都不是很好,再加上有些孩子的注意力本身就是问题,所以,多鼓励,多训练,每次跟孩子一起总结考试的问题,真的很重要。
2、均衡的科目发展及“过硬”的数学
学校希望接收到的是有潜力在中高考中给学校创佳绩的孩子,均衡的科目基础一定是首要前提,就小学而言,导致某一科目出现严重问题的罪魁祸首,多数是兴趣问题。没有成就感,初期没有引导好或忽略,加上不及时发现及缺乏帮助,就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旦抵触一个学科,今后在这个学科上的学习就举步维艰,孩子也痛苦不堪。这些问题尤其多发在中低年级。至于如何提高孩子在不同学科的学科兴趣,我们家长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我也会写一个详细的章节。
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数学在小升初中这么重要?
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都是觉得我们的体制一直重视数学,风气也如此,不学也要学。实际上,这是有科学依据和规律的。首先数学学科讲求的逻辑思维基本是纯智力上的开发和获得,孩子只要经过学习和科学的训练,基本都可以达到一个不差的高度,而且这个高度是可以通过考试客观区分和反映的,同时在应试体制中,数学一直是高比例高竞争压力的学科,也是理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小升初重视数学于情于理都是对的。而语文英语这两门语言文化类的学科更倾向于积累和情感,随着孩子的情商的发展,会有质的飞跃,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初中生每天写作文都是妈妈给我做早餐,我好爱妈妈,而有的孩子已经在思考跟自己一样年龄的留守儿童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关于孩子情商的引导我也会在后续写一个章节,至于小升初阶段的孩子,语文英语本质上层次并不会差太大,考察的内容也偏基本,中规中矩,因此绝对不能轻视,但首要还是把孩子的数学做到最好。
3、良好的注意力
提起这个话题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但实在不得不提,作为一个初中老师,每年在接新初一的班级时,总能遇到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上课并不调皮捣蛋,但是眼神每10-15分钟就会走神,每堂课至少提醒这样的孩子4-5次甚至5-6次,而且从作业和第二堂课的提问,准准的会发现,他们每堂课的效率几乎不到30%。
坦诚地讲,遇到这样的孩子,我的第一反应是:孩子的爸妈和小学老师天天都干什么了?我的内心实际上是很气愤的,因为到了初一这个阶段再去修改这个毛病已经非常困难了,我能帮上的东西也不多,所以小学时期的注意力引导可能是“学习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我跟过很多优秀学员的家长探讨过孩子的教育,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专注”。我当然也每次都会沟通这些注意力出问题的家长,绝大多数的理由都是工作忙管得少、小学老师没有及时反馈、小学老师不太负责、孩子也没怎么在外面学习等等,而更残忍的事实,一般这些孩子很少会存在名校,或者是实验班,每次想到这里,我也只能同情善良的孩子们,并轻轻叹息了。
另一个方面,虽然注意力没办法通过考试检测,但是比如rdf的夏令营,都会有专门的老师记录孩子们的表现,历史上也真的存在因为这方面问题,本来很聪明伶俐的孩子被淘汰的案例。眼光在放的远一点,小米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里面专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如果不能被培养成一个专注的人,就算是名校大学毕业,后续的发展也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问题吧。
温和随和的个性,积极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从小培养的责任感,这些品质才是保证孩子能够更好的做好以上三点的软实力。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太虚了,没错,品质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虚”的,但这些“虚”的东西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父母“牛”,可以给孩子铺垫各种“道路”,但很难铺垫一生吧?
试想,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孩子:内向到不敢跟老师说话;小学初中阶段孩子基本没有什么朋友;孩子非常散漫,常“惹”老师生气;孩子时常骄傲自满,总给人“目中无人”的感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坚持不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家庭教育有问题或缺失的结果。
如果您要问我,这东西跟小升初有直接关系吗?我必须坦诚地说,在小升初这个环节,软实力的考察基本没有,很多面试也是“走过场”。但软实力直接决定了硬实力(也就是成绩等)的表现情况,很多家长往往只能看到结果,看不到过程,更分析不到原因,所以做了很多事情都是无用功。举个例子,孩子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是计算出现问题,深层次原因是没有好的注意力,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这时候完全不分析原因,也不理性对待,盲目给孩子选择了很多补习班,大量的课业压力让孩子更加抵触数学,大量的应试练习加上孩子还不错的智力因素,可能给了孩子一个不错的小升初结果,但是进入初中,失去了父母“追命”一样的监督,很快成绩就一落千丈,沦为分母。类似的例子很多,大家平心思考下其中的“韵味”吧。
而这一部分,父母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之后会有专门的章节与大家探讨。
5、健康的身体
小升初还没结束,惹一身病的还真是不少,尤其饮食和空气健康都堪忧的时代,更是要注意科学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作息。很多优秀学员的家长都会合理安排孩子的体育锻炼,游泳爬山等等,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小升初不容易,早准备早上岸,别非等到“拼命”吧。
以上五点就是我认为的,在小升初阶段最有竞争力的孩子所具备的东西,也是中学最看重的东西。先分享给大家,给大家一个方向,也欢迎大家的补充和探讨,关于具体操作的经验,和“妈妈爸爸”们的方法,甚至精确到一个学科,一个问题,都会在连载中涉及到,欢迎大家关注。
(三)解读统测取消对小升初和教育的影响
就在一周前(11月13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出台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今后,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根据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后,北京中小学将在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以及红色经典等内容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意见》将于11月27日实施。
改革要求今后小学阶段将全面禁止统考统测,初中阶段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
媒体在采访了小学学校的校长陈老师之后,发布了如下的新闻信息:“从学校来讲,取消统考统测我们举双手赞成。”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表示,传统意义上的统考统测更加侧重知识上的考查。孩子做试卷就是一个强化知识,反复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反复做同样的训练,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休息的时间作为代价,成本太高。因为只要有考试,就必然会成为指挥棒,学校和老师就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陈立华表示,取消统考统测后可能会有家长担忧教育质量下滑,对此应该一分为二来看这个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以检查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取消考试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教学质量下滑。但学校因此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关注孩子的长期发展,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去评价孩子。小学是孩子记忆力、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不应强调对孩子进行简单重复的知识训练,而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些对其今后一生的发展都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立华坦言,取消统考统测对小学校长和老师都是一种“解脱”,但她也担心,这个政策能否一直坚持下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教育主管部门就曾取消过小学统考统测,但迫于区县、家长对教学质量下降的担忧压力,执行几年又恢复了。她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小学教育长期发展制定一个方向性的规划,作为学校和教研部门也应依据新政拿出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确保这项有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政策能够稳步推行下来。
这则消息和新闻发布后,在互联网以及线下都掀起了一波“浪潮”,有几位低年级的家长打电话问到我这方面的信息,希望指条”明路“。甚至还有家长希望我们开一场家长会具体说说。所以我选择在这个连载里面,先写写我的分析和看法。
坦诚地讲,统测取消这件事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1993的时候,北京市教委就发布了一条类似的信息,但看看近几年小升初的情况大家也发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区统测已经恢复了,并且作为了推优这个小升初升学渠道的重要标准之一。
实际上,取消统测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绝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第一,取消统测之后担心教学质量会下降,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发展;第二,统测都取消了,推优比例又在下降,孩子在小升初中择校的渠道又被堵死一个。
那难道教委及相关部门看不到家长的担心吗?为什么他们要推行素质教育,取消统测?
昨天“忙里偷闲”,给远在美国(一个在纽约,一个在洛杉矶)工作的朋友发了几条微信,麻烦他们问问美国本土的居民在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模式、科目、升学方式以及他们的感受。
其中一个回复原文内容如下:English——Math——you don’t need to
know factorization until the 5th grade.Science——including
physics,chemistry and biology.The class time is start from 8am
through 3pm,and there is one-hour break in the noon.As for entering
a high school,students don’t need to take any entry-examination
since they are assigned by residence.In addition,another choice is
to go to private high school if you can afford the high
我大致翻译如下:英语学习就是读一些故事;数学的话五年级才学因式分解(这句话是想表达数学比较简单);科学课程包含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上课时间从早8点到下午3点,午休1小时。对于升入高中这件事情,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升学考试,升学都是按照划片入学的方式进行,当然如果你支付得起高额的学费,你可以选择更好的私立学校。
另一个朋友甩给了我6条20多秒的语音,他说:小学会学习英语、数学、体育、历史、音乐和绘画。小学阶段完全没有考试这种东西,但有时候课上会给你比如10道题做一下,当地把这个叫做workship,但这些都无所谓的,成绩也无所谓,至于小学的评价标准,原话是比较看老师的“心情”,老师会很看重你的performance(表现),老师会关注你是否有努力,如果是,就会给你一个相对良好的评价。而“考试”这种东西是在中学开始的,形式上应该跟国内差距不大,但基本没有升学的压力。
据这位朋友描述,国外友人在沟通中经常会说“忘记了”、“记不太清”。学生时代过的很快乐平静,这是比较大的感受。我想这根中国的情况差距很大,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三件事,大部分人应该都记忆犹新吧,尤其是父母。
那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询问美国的教育基本情况呢?
事实上,教委的行为动机是好的。不得不承认,诸如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整体水平是优于我们的,而且领先了比较大的一段。依照国家的发展趋势,我们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方式势必也会逐渐靠近目前的美国和日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甚至也可能会超越他们。但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主要矛盾解决好,但对于这次取消统测的举措,依我看,依旧没有解决好主要矛盾。
试想一下,对于美国的学生,十二年基础教育并不存在“升学”这件事情的压力,难道美国的孩子们不想去好学校吗?没错,大家都想去好学校,一方面教育均衡做的很好,行业标准也高,同一个州各个公立学校的差距并不会“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整体目标并不是考试成绩、选拔这些“残酷”的现实,而是真正的启发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领域,然后真正的压力是从大学开始。所以去过国外读书的孩子都清楚,越是名牌大学像常青藤联盟、UCLA、MIT等,越是难毕业,这根中国现行教育体系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把最大的压力放在了高考,而不是大学。
所以矛盾就来了,中考高考不改变,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标不改变,单单只是小学取消统测,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上的“落后”,更不会真正的推行素质教育。试想一下陈校长说的话,实际上从一个小学校长的角度出发,一点问题都没有,敢问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有用”更快乐的素质教育呢?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北京小升初这样的过程呢?但把立足抬高,你就会发现这个现实,小学结束意味着初中到来,初中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呢?上一节我详细分析过,因为中考压力,因为对于学校的评价标准中,中考平均分就是一个重要标准,做了这么久小升初,我从来没听说哪个家长因为xx学校的管理特别人性化所以就选择了它。学校需要会学习的学生,需要会考试的学生,这个原则也因为高考的存在而同样存在于现在的高中里。
现在现在的问题变成了,小学学素质,初高中要成绩。给人一种我先学了六年美容美发,但结果发现对方其实需要一个化妆师的感觉。
所以我分析,取消统测或多或少一定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我们的小学师资等各方面还不够均衡,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水平远远高于应试教育,从我的经验上,很多小学并无法很好的完成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小升初也完全不会因为统测取消而“消失”,按照今年的趋势,小升初甚至会更加“猛烈”,中学会更加担心生源质量,在小学素质教育体系转到中学应试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最优秀”的孩子数量一定会下降,中学也更加急切的希望“抢到”这少数的生源,小升初势必会再来一场又一场“恶战”。至于高中,更不必多言,高考改革到目前依旧没有确定的方案,我也在焦急地等待。
&所以,一个最简单但最残酷的问题来了,小学不考试,中学全是考试,我的孩子怎么办?
任何人只要理智的思考这个问题,都会知道答案,如果六年基本都没考试,孩子不可能在初中立刻就明白怎么去应试学习,怎么考好试,初一将成为很多孩子的“噩梦”,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和突然增大的学习压力,轻则会“摧毁”一个12岁孩子的学习兴趣,重则“毁灭”一个12岁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再存在问题,没有正确的引导,从心理学上讲,这完全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可预见到的结果也会随之产生,“应试”学习一定还会存在于小学阶段,中学需要的东西孩子就一定需要,会有更多的家长选择课外的学习,来培养中学需要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从市场的角度考虑,这部分的需求只会增大而不会减少,也会有越来越多背离教育本质、“浑水摸鱼”的“教育”企业会加入这场“混战”,作为局内人,我是十分难过且担心的。所以,孩子啊生在了这个年代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盲目的让孩子选择国外教学也不一定真的是明智的,毕竟孩子年龄小,文化差异大。
在教育改革的转型期,选择好课外补习,真正的接受更激发孩子兴趣又能学到知识的辅助课程是很重要的。理性的思考远比盲从和随波逐流重要,教育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买一部手机这类看得见的产品,不要盲目相信“广告”,也不要相信“别人”说的,老师能水平是看得见的,课程的理念是体会得到的,选择真正懂孩子的,真正帮助到孩子的,才是“当务之急”。我想,我们也会有更多与教育有关的事情可以做,也有更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回到小升初另一个最关心的问题,推优会不会消失?
目前来看,政策上推优不会消失,但比例已经确定会逐年减少,但统测取消可能会导致推优的具体标准发生变化,但推优本身更看重“荣誉称号”,之前统测也比较难拉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个人预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次统测取消随之还增加了小学阶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语文的比重,结合之前中高考改革的策略,如果想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内“走好”这十二年,语文学习必须重视了,以下是语文改革的具体内容:
此次全面改革关注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能力,听说读写首次全部入围语文学科,改革后小学低年级通过活泼的教学形式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初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手法。高中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提倡以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为特征的多重对话。
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后中小学将丰富扩大阅读资源,精选适宜的,采用诵读,讲述和背诵等形式进行学习。语文学科将不低于10%的课时用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支持设立学生读书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写作俱乐部等各类语文社团。
改革要求今后小学阶段将全面禁止统考统测,初中阶段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设置“可选择性”的作文命题。
小学: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
一二年级:重点关注学生正确掌握拼音、笔顺、握笔姿势等基础内容。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采用诵读,讲述和背诵等形式进行学习。
三四年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推荐不同问题的单篇短文、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五六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推荐并配备中长篇文章及事宜的多体裁文学名著。
初中:每学年阅读三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
高中:每学年阅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选择经典国学作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研读。
实际上,仔细分析下,这样的策略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五六年级才开始培养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做阅读题),整体有些晚,因为取消了统测这类考试,小学老师不再存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压力,低年级的孩子的分析理解能力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后续的语文学科很容易遇到更大的问题。至于怎么学习,这篇连载后续会分学科分析,总而言之,跟着政策“走”,不会错。
回归教育这个主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跟很多家长一样,也是希望教育真正能改革成它应该成为的样子,也许这次的举措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马上会迎来更大规模的改革,可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是几天几个月,一定会更长,对于经历这个改革过程的孩子们,我们被时代定义成了“实验品”这是一个说出来很“难听”的事实,这方面我不多说,只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变得更“聪明”,更“睿智”,也更理性,在每个时期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不同的环境里锻炼不同的能力,事实也证明了,就中国现行的存在这么多问题的教育模式,也培养出了很多可贵的人才,更准确的并不是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而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涌现出的人才,毕竟教育是人性的事儿,教育也只是引导而不是制造,这是两个生命间的对话。
父母创造了生命,社会和教育给予了孩子不同方向的塑造和指引,但真正走完这条路的,是孩子自己。
一句话总结全文:单纯的统测取消很可能会激化应试和素质教育的矛盾,课外学习越来越重要,要在应试和素质教育中给孩子一个平衡点;语文一定要重视,在政策上,十二年教育都已经“下了决心”;小升初不会大改变,很可能机会更多,但关键是成为学校想要的孩子。
最后,愿天下的孩子都健康成长,父母都梦想成真。
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们,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四)2014“东西海”小升初形势浅谈
15年小升初常规活动到今天基本算是告一段落,剩下的机会零散且没有规律。这几天深入的研究了一下互联网上各种言论,也跟xf和老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沟通,并对比近几年的形势和情况,写了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在读的四五年级的家长一定要关注一下,低年级的家长建议要提早关注,因为早晚也会轮到咱们孩子进行小升初。幼升小的家长更要关注,在选择孩子求学区域的时刻,要做好准备。
[海淀区]——顶尖教育资源汇聚,“升学”雷打不动!
1、中国教育顶尖资源的集中地
海淀区聚集了北京多所高等名校,清华北大、北理北航北邮、北外外经贸等等,无论是理科工科还是文科,众多优质高效的毕业生也让这个地区充满了教育的气息。在这样一个浓重的教育氛围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海淀区的届届家长自然重视教育,这个事实确实客观存在,举个例子,就小升初这件事情而言,海淀的绝大多数家长就是比朝阳的绝大多数家长更关注更重视。意识决定需求,海淀区自然也催生了众多课外辅导教育机构,当然有优质的,也有“江湖骗子”。这样的教育氛围也自然决定了在海淀区接受并完成十二年教育的孩子,一定要面对全国大部分区域都难以想像的“教育压力”,超前学习、课后补习等是海淀区的“潮流”,海淀区更适合有拼劲儿、有韧性、抗压能力强的孩子发展,在读海淀区的孩子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才会发展更好。
2、区内市重点学校毫无影响
从这几年形势来看,虽然政策的修改让其他区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海淀区的六所市重点(RDF、QHF、斑点狗、BDF、国庆、SSF)的招生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东城派位成定论的情况下,这些重点学校依旧可以“疯抢”全区最优质的学生(为什么可以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甚至面向全市招收“心仪”的学员。因此,这些学校的优秀生源在这几届依旧得到了保证,从这个形势来看,未来依旧也是如此。
所以,如何成为这些学校“心仪”的学员是孩子的当务之急(需要具备的素质之前文章分析过)。然后要明确如何在DZ选拔过程中“名列前茅”。
3、还有什么机遇?
(1)区重点学校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XF和老师也都在憋着,如果有对于他们合适的时机,或许会有机会,但这个不好说。
(2)“寄宿”,这真不是住不住校那么简单的问题,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也是学校选择“目标生”的一个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可以跨区,甚至跨户籍。而且这也是重点校补录的一个手段,在读六年级家长务必关注六下寄宿这件事,兴许能进到之前的目标学校。
(3)“特长”跟“寄宿”差不多,但没有“寄宿”那么厉害,很多学校还是希望招到真正有特长的学生,但也不乏一些“说你有特长你就有特长”的存在,各显神通吧。
(4)被“放鸽子”后的补录,这几届一些优秀学员的手上都有很多票,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最后只能去一个学校,所以15年年初会有一些少部分名额的机会,但肯定不会那么“明朗”公开,很可能是以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馅饼(MD)的形式,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4、民办校不是“后妈”养的
事实上,政策这样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让民办校看到了阳光。择校需求的路已经几乎被“堵死”了区重点,就海淀区而言,更多家长会匹配经济实力,为孩子选择好的民办校。
另一个方面,海淀区作为教育顶尖区域,民办校的实力也不容忽视,人分、北达资源等被“冠名”的民办校,实际上在教育资源上是与对应的公立学校深度共享的,只不过在中国提起私利学校这件事总让大家理解成“不好的学校”,“花钱就能上的学校”,深入了解一下您就知道,不是所有民办校花钱就能上的。
作为初中老师,我自己班级在民办校读书的孩子,丝毫不比其他孩子差,反倒在RDF或者BDF普通班级的孩子的学习习惯更差一些,上课的注意力等也会出现问题。实际上这件事很容易理解,对于一所学校来讲,也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在一个水平线的优秀,较差的势必要有人接受,做好权衡,别一条路走到黑,才是明智的。
十二月份的民办校精讲和后续可能的机会先跟大家提前透露一点,大家可以关注下。
[西城区]——“皇上”不急“太监”急
1、教育标准高,师资综合水平高
我是在西四校区上过一年多的课程,西城的孩子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最接近文学作品中“学生”这个形象的孩子,海淀区的很多孩子实际上心理层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过分内向、过分外向、礼貌差、注意力差都会频繁存在。但西城的整体感觉就是大家上课的状态都很好,努力程度方向比较一致。这一定跟教育和政策的要求密不可分,作为教育政策的核心区域,西城的质量把控绝对是北京第一,从这几年中高考的情况也会发现,西城的教育均衡度是各个区最好的,教育淘汰率也是最低的,中考淘汰率仅有4.37%,而高考重本率高达60%+,海淀区淘汰率足足有15.21%,而重本率有47.35%(但海淀最尖端的学生最多)。因此,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西城的整体教育更加“求稳”,也更严谨,绝对不“落后”于海淀。
2、有梦想的教育大区
西城的学校和老师真的是有梦想的,在跟一重点学校做了几十年教育的老教师的沟通中,真的是从头到尾都五体投地的佩服,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完全不是我们这些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想象中的“保守”和“顽固”,他们很“懂”孩子,也踏踏实实想做好教育,但政策严格,指标有限,学校地方也就那么大,想多教学生,传播教育怎么办?合并联合中学,最快速度拉近师资差距,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招生指标和生源选择才更有优势。
3、本届形势依旧严峻
有了去年的借鉴,西城今年的情况应该也在大家的预料当中,在问到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老教师也只能“洒脱”的说:按照政策来派位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大方面不会改,但是跟我之前分析的一样,好学校一定是要好学生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领导们势必要在意老师们的呼声,不光在办学和教学上突破,招生上我们也可以一起期待后面的好消息,让更多孩子和家长开心的“笑一次”。
我本人很理解西城孩子和家长的“难言之隐”,跨区不能也只能等,做好现在能做的就好。
4、民办校该想也可以想想了。无论是西城的汇才还是海淀区那些,理性选择总是好的。
[东城区]——教改先锋、一往无前
1、冲在教改第一线
东城历年都冲在了教改第一线,学区到学制的改革几乎都是东城开始的。就教改这件事,大方向一定是好的,我之前的文章也分析过,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也势必发生,且对现行教育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改变,甚至是颠覆。但是走在前面的总是要冒险的,要是战场里,那就是挡子弹的。东城的家长和孩子们一定要思考好自己的处境,尤其是在小升初和幼升小这么关键的“节骨眼”。
2、最简单的小升初区域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小升初“
东城区因为优质资源带、九年一贯制等创新政策,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都是通过这样的升学途径进入中学就读,透明度上绝对全市第一,朝阳海淀西城都甘拜下风。这确实是事实。
但反观东城的教育质量,虽然中考淘汰率12%左右,高考重本率也有48.89%,但东城严重缺乏”领头羊“学校,毕业生中更优质的毕业生更是稀缺,十二年教育最终目的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一本,而是一个更有未来保障的重点本科学校(985院校),无论是东城的二中、五中、还是171中学,在成绩上并没有那么“拿得出手”,因此未来的“路”很长,但怎么样也要先看看“路况”吧?
3、从把握“推优”开始
第一次按照成绩推优,第二次随机的。时间都在六年级下学期,大概6月份左右开始。如果选择了在这么透明的区域小升初,按照政策走就好,把政策中能够选择好学校的环节做好问题就不大。
4、希望和信心还是要有的
东城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存在一年两年,无论是命题质量还是教学质量确实对比海淀西城朝阳都差距很大。但问题总要解决,先锋也不会就成了小白鼠,相信在这些问题上,教委和校长们会憋足了劲儿,彻底解决一下,我们拭目以待。
2015小升初在年后就要开始进行了,最后一波“疯狂”依旧会延续,这时候不关注的话就追悔莫及了。2016小升初也逐渐要开始拉开帷幕,常规的好消息一个不会落下,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没有,可能就是最近,也可能是之后,提前让大家做个心理准备,大家拭目以待。
领先一步,笑胜而出,连载继续,周末争取再来一文。
(五)家长应该怎么对孩子的小升初负责
这个话题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但也是各位家长最想不明白的问题。坦诚地讲,思考这片文章的时候自己也跟自己“打架”了几天,实话说,家长在小升初阶段,是最“可怜”的,我见过上岸之后最真实可贵的笑容,也见过“走投无路”后痛苦不甘心的眼泪。父母都是不容易的。
但抛开一切感性的情愫不谈,单从小升初这件事情说起,真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实话说,不少孩子,也是“毁”在了自己爸妈手里,您听我娓娓道来。
1、“现在还太早,我等五年级在关注吧!”
这类家长占绝大多数,情况好的是一直关注着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五年级之前孩子的成绩一直不错,到了五年级,家长按照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开始关注小升初,抓住了一两次机会,成功上岸。
总结一下这类家长,成功的原因如下:家长很早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环境,孩子在五年级之前已经是“牛孩儿”一员,五年级后的机会实际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家长并不需要做太多,然后经过选拔,水到渠成。
但这类中的另一部分,就不会这么幸运了。他们真的是五年级才开始“关注”,五年级之前孩子基本没怎么接触过奥数,或者断断续续的接触过,或者一直学但丝毫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成绩,到了五年级,关注小升初之后也追悔莫及,名额少的时候基本没机会,名额多的时候也从未接过MD,说到底,孩子不是XF的目标学员,多少机会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啊。
2、“孩子现在还小,很抵触课外补习,我不想给他那么大的压力”
说这样话的家长多数是三年级的家长,在这个年级也一直都有大批家长犹豫要不要学习奥数。实话说,三年级的孩子年龄确实很小,本应该有快乐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些家长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但是,问问自己,想不想要一个好的小升初结果,牛校的牛孩儿们甚至一二年级都开始规划了学习,五年级开始你需要跟这些孩子一起竞争那固定的名额,如果不提前规划,后果基本可以总结如下:
(1)五年级学来学去也没上去那个岸。
(2)五年级开始父母和孩子一起把命搭上,疯狂补习,大班再加个一对一,没日没夜,有的上岸了,但元气大伤,四处宣扬小升初多么“变态”,有的人伤钱伤,还没上岸,“恨”透了社会。
(3)等待特长、寄宿和派位,“疯狂”一波,听天由命。
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包括我在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赞成素质教育的,我们都希望那一天早点来。经历文革的人希望有文革吗?中国的百姓不希望我们的社会保障像美国一样吗?如今的现实就是,中考高考不会变,应试教育是死道理,孩子生在这个年代,想要成为体制中“优秀”的人,就必须顺着体制科学的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选择了顺应现实的孩子们都是那么痛苦吗?多少孩子喜欢自己补课班老师喜欢的不得了,完全是快乐的学习;多少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在之后的中高考中得心应手,丝毫没有大家宣扬的那么大的“压力”;多少孩子反而是越来越轻松,而不是越来越累。
教育这件事不是只有1和0,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儿上“经验丰富”、“得心应手”,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懂了,初中开始作业压力增大,就我自己的学生而言,每天叫着喊着写不完作业,写作业到深夜,成绩怎么也上不去的,小学都过的无比“快乐”,基本都是从头减负到尾。蝴蝶效应就是这样,不科学的规划,早晚把之前欠的债找回来。
3、“我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学晚了,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就拜托老师你了,一定给我们机会啊!”
面对这样的家长,每次我都是很痛苦,但也很无奈。我能理解家长的心理,但能帮的真不多。
首先,哪有几个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好,学校需要“看得见”的标准来选拔孩子,你孩子的标准看不见,就选拔不出来。
其次,孩子是自己孕育生养的生命,一定不能有把他拜托给别人的想法,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孩子遇到问题无论多难家长都要第一时间思考怎么解决,你可以求助,但不能托付。
最后,我不得不说,这类家长多数不是真的“负责”,我跟过很多“牛孩儿”的爸妈聊天,那些“牛孩儿”也绝对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天生丽质”,孩子都一样,会懒惰、调皮、耍脾气、贪玩,但这些家长总有办法“对付”孩子,同时彼此都那么快乐,为什么您对您的孩子却“无能为力”呢?天下没有一出生就不行的坏孩子,该反思的是家长。
4、“老师你说我去哪儿多找一些机会,小升初比的就是机会吧,我孩子怎么机会这么少”
坦诚地讲,政策收紧之后,机会略微变少了一些,但不是没有,但这些机会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孩子要求高,而且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真的“牛孩儿”基本一两个机会就上岸了,成绩差的十个机会也是没有机会,每年都只有极少数的成绩还不错可能因为学籍户籍或者临场发挥等问题错过机会。
因此,小升初比的真不是机会,比的是孩子的真实力,重要的是先让孩子成为学校的候选学员,然后关注一下机构活动,机会自然就来了。这种感觉就像上战场真正伤人的不是枪,是子弹,你没带子弹,给你再多枪,也只能吓唬人。
5、“孩子四年级了,小升初压力那么大,老师你多给我一些套题吧,我让孩子现在开始做”
事实上,这个问题背后不只是做题这么简单,反映的问题是家长并不懂数学学习的规律,家长孩子到四年级这四年中也没有花哪怕一点点时间去研究一下怎么让孩子更科学的学习数学。
小升初压力确实不小,但更要科学的规划,才会不累不忙乱,成绩依旧好。关于如何学习这件事之后会详细说,今天只谈家长。
类似这五点的问题还有很多,研究这个问题不是目的,研究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层面的错误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对于现在的家长而言,从大方向上,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小升初?
1、提早规划学习,尤其是数学
别总想着减负,如果下不了减负到高中的决心,就一定不要减负。看过我之前的文章,您应该会明白减负会带来什么后果,应试体制训练、适应和习惯是制胜法宝,一个法宝都没有只能“认输”了。一般来讲,三年级是比较好的开始时间,完全可以做到坚持学习不忙不累的小升初。而且但从经济花费上,最后选择一对一的消费远比早点学要多得多,还是说最后您能决定让孩子派位?大家也都不甘心吧。
2、从对孩子的学习负责开始
首先,不管您懂不懂学习,从孩子开始进入学习那一刻开始,您就要开始学习怎么帮助孩子学习,辅导知识知识这其中最小的一个方面,您要善于发现孩子习惯中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每一个学科中的弱点,然后利用身边的资源(各种老师),咨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帮助孩子坚持,最后得到改善。我沟通过那么多优秀孩子的家长,大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论进行的。举个简单例子,我教的初一的孩子有一些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很难专心做事,沟通之后基本就发现,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独立学习,孩子学习爸妈看电视做家务各种吵闹,母亲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打扰”孩子,让孩子帮自己忙,这样的环境,您的孩子能养成专心的习惯吗?
其次,一定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关于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也计划详细写一篇文章,这里不过多说方法,但大家必须先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你每天都逼着孩子看四大名著,而你床头摆着一本《知音》,你觉得孩子能看进去吗?如果你们一起看,并能够探讨一下中间的情节,聊聊彼此的观点,帮他先养成兴趣,而后让孩子没事给你讲一讲,增加孩子的成就感,我相信,结果会更好。
最后,一定不要把学习这件事完全交给小学的孩子,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很多不该小学接触的东西提前,但孩子的天性无法改变,完全交给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一定要对孩子的学习负责。
3、早点开始研究小升初
小升初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特点如下:
信息不对称——很多重要信息不能拿到台面去说;
信息缺乏——坐在家里没人告诉你什么是小升初;
信息难辨——太多利益集团瞪着家长兜里的钱,很多骗局和谎言难辨真伪;
规则相对固定——每年套路就那些,早点知道心里有底;
找到靠谱的咨询对象——毕竟不都是“专家”,找一个靠谱的咨询方也是必要的。
了解了特点之后要怎么研究呢?
(1)改变自身习惯:学会使用微博、微信、论坛和QQ群这些互联网社交平台,并关注一些大机构里面的信息,一定要养成每天查看的习惯,很多信息会留在这些互联网上,因为更“安全”。如果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个习惯你都不愿意养成,你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变好呢?(每年都有好多因为我不爱上QQ啊,没注意短信啊,这类错过机会的,我也无能为力)
(2)走出去:多去听听大机构的讲座,但一定要抓紧钱包,不要被花言巧语和压力营销欺骗,小升初没有“保过”这一说,孩子不行,谁也不好使,除非你是最硬的“TZ生”。
(3)张开嘴:一定多跟比自己高一届的家长们沟通,过来人的经验没法代替,哪些机构说真话,哪些机构爱骗人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别信广告,要看过来人的“疗效”。
(4)专属规划:如果孩子四年级,家长就能开始接触小升初的话,不需要多累,五年级的时候,您也算是半个“专家”了,在小升初有经验的老师帮助下,很容易就可以给孩子规划一条小升初之路。
(5)变“聪明”:交钱之前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随波逐流,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层次和能力;不盲听盲信,不造谣传谣,闷声发大财。
所以,小升初并没有那么难,这跟孩子早点规划学习一样,家长如果每天能抽出20分钟时间看看信息,一年后,小升初政策和资讯这方面,应该不会成为问题。
4、安排好五年级暑假开始到六年级上学期的时间
如果之前的三点做到位,基本就是等着“机会”来了,保持学习状态,按照规划做做套题,根据孩子情况酌情参加一下目标培训,如果孩子发挥稳定,基本就可以早上岸了。
5、上岸的规划更重要
上岸绝对不是“终极目标”,进了理想的初中只能决定在进入真正的应试教育体系里面有一个好的开始,适当放松过后就要开始科学规划初中的学习了,总而言之,要像经历的小学一样,打“有准备”的仗。
6、我的孩子已经五年级了,现在是不是晚了?
时间上确实耽误了不少,但当你看到这篇文章,并希望有一个好的小升初的话,我觉得应该抓紧开始行动了,不光是孩子,家长也要真的付出了。接下来要面对的压力和累已经是必然的了,调整好心态,放手一搏吧。
总结一下:小升初不容易,孩子不容易,家长最不容易,提早规划就是把不容易拉长,才能让孩子和家长的生活都快乐一点。无论怎么不容易,真正能帮自己的还是自己,从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开始,关注小升初,相信结果不会太差。连载继续,想看什么可以留言,我也好安排后续的内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