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诗歌营造意境的方法有语文教学的意境美

美丽新语文—吉安陈晓明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谈谈古诗文教学中“意境美”的欣赏
上传: 廖百川 &&&&更新时间: 8:33:32
古人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来寄托。&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读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由此可见,意境是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古诗文中的&意境美&很是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才能使学生欣赏到诗文中的意境美呢?
1、启发学生想象,再现文中的境界
要让学生欣赏到古诗文中的&意境美&,必须善于启发学生想象,
使文中的境界在学生脑中再现。启发学生想象的办法是:
首先,要找到观察点。观察景物大体都有个特定的位置,这就是观察点。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有所区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观察一般可分为定点、散点、动点观察。定点观察是观察点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四种。动点观察是观察者沿一定的路线,在不同位置的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不管是定点、动点还是散点观察,只要找到观察点,把观察所得和所感写下,这就是展开了想象,意境美也就得到重视。
如《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是从滁州城环视四周,然后把视线集中在西南诸峰,写深秀的景色,接着山,仰视&泻出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学生知道这样的观察顺序,找到了这些观察点,就如同作者一道游山,想象也就自然地飞翔起来了。
又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的&望&有两个观察点,一是在岸边的高处上,&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站在岸边高处指明远来帆船的;二是在行舟上,&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是行舟愈行愈近,天门山愈近愈清晰的产生的幻觉,教师通过具体的两句诗加以点拨,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观察点,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大江行舟游天门山了。
其次,要对文章一些凝练的词语作点分析。
古诗文中凝练的词语,是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华,是对景物最生动的描写和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对这些凝练词语的鉴赏,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翼然&、&日出而林霏开&等,让学生先说说这些词语所表现的内容,再讨论它们的运用有什么特点。理解了这些词语,学会欣赏这些词语展现的画面也就显而易见了。
2、抓好提挈全文的词、语、句
有人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学习古诗文,欣赏它们的意境美,可以着重讲一两个提挈全文的词、语、句,因为这些词、语、句是全篇意境美最好的浓缩。
例如《望天门山》可以着重讲&出&字。&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写的妙,它给静止的事物赋予动感,以动态美,与&望&字相呼应,是&望&的幻觉。下边的&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和&帆&又暗切&望&。这样,&出&提挈全篇,给人勾画出一幅&天门夹江相对,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画图,给人一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可以着重讲&断肠&一语。曲的前边用寄情于物的写法,用九个细节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的事物与抽象的凄苦之情相通,同处于一个图景中,又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这样使画面又添一层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做结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这样,&断肠&一语既出,全篇主旨即现。
再如《醉翁亭记》可以着重讲&与民同乐&句。
可见,抓好了这些提挈全篇的词、语、句,文中的意境美就可以通过他们一览无遗了。
3、图文并茂,反复吟诵
要欣赏到古诗文中的&意境美&,还要注意图文并茂,声色结合。在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色结合的环境中去领略文中的意境美。
反复吟诵,是学好古诗文的必要途径。很多时候,通过反复吟诵,会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文不同体裁,以及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去诵读。如读《醉翁亭记》,要特别注意文中的21个&也&字,25个&而&字。他们的语气不尽相同,轻重也有区别,这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品味虚词的习惯,拿&也&与&焉、之&作比较,这样&也、而&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反之,更换成&之&、&焉&这些字后的句子,那种意境就平淡多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诗文的内容,描绘成一幅幅画图,学生在绘画中,通过亲手描画想象,就已经感受到那美的境界,感染那如在画中游的乐趣。如《岳阳楼记》《天净沙&秋思》、《醉翁亭记》等,都可以让学生描摹成一幅幅画图。
要让学生欣赏到古诗文中的意境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时代的作者及他们的创作特点,如李白诗歌的热情奔放,杜甫诗文的平实等等,这些可以为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意境美作些理论的指导。
综上可见,古诗文中的&意境美&虽然是教学难点,但只要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法引导,这个问题是可以是可以解决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欣赏到古诗文中的&意境美&。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文教学课堂意境美的创设.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浅谈初中语文的诗意化教学
资源简介:
  浅谈初中语文的诗意化教学
  作者:滕典军(邳州市新城中学)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倡导语文的诗意化教学,旨在倡导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在一颗诗意的心的引导下,感悟生活的美好,探求人生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诗意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诗意语文& 古典诗词& 陶冶情操& 音乐& 画面& 意境&
  语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能温暖人的心灵,饴养人的性情,促进人的品格的健全和品质的提升,从根本上对人起到教化作用。语文教学要从这个世界中读出韵味,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努力追求诗意,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诗心得以萌发,诗情得以滋长。
  一、语文诗意化教学概述
  诗意,由悲天悯人的情怀中萌发,始于对生命的关爱和怜惜,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诗意语文,正是借助语文这一学科,从少年时期就为学生启迪智慧,培植善根,使他们学会悲悯,学会怜惜,拥有一颗向善的美好心灵,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使人生的孤苦、伤感变成蕴藉温婉、缠绵悱恻的感动,这也正是我提倡诗意语文的出发点,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陪伴学生一生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语文因诗意而美丽,语文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每个学生的心灵都蕴藏着素朴的诗,而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与作品同悲喜,使学生品尝生活的不同滋味,丰富心灵感悟。
  二、语文诗意化教学的策略
  诗意语文需要进入一种状态,用优美的文字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真诚的情感敲击学生的心扉,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感悟与想象。可以从教学古典诗词入手,通过对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三方面的演绎,描绘其所营造的诗意境界,具体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用音乐演绎古典诗词的音韵美
  诗词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鉴赏古典诗词先考虑诵读。古典诗词节奏鲜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提高鉴赏兴趣,引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语文教学的意境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文教学的意境美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_参考网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张春燕【摘要】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础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要将语文的特性与魅力进行发挥,使课堂教学富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这一理念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体现出语文教学本色的重要表现。以下,本文就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升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参考。【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01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创造,引导小学生进入有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课前准备,创新新课导入方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情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的画面展示,通过动人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序幕,诸如此类新课导入方式下,学生对新课教学将表现出强烈的期待。在精彩的新课导入环节后,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小学生正确、顺利的进行初读,积极讨论对课文初读后的体会,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开展轻松、活泼的语文课堂内容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生字的认识、优秀段落的解析、使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得到统一,如此一来,小学语文课堂的浓浓语文味得以发散出来。一个富有“语文味”的课堂,需要教师以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开展教学对话。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素养与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出源头活水,使每个学生在富有情感、美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品味出语文的诗意美感。二、在语文朗读中品味语言美,读出“语文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提供学生进行学习与朗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从中品读出浓浓的“语文味”。朗读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最显著的差异,也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出文章的意,体会文章的情,品出文章的味。通过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与理解,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速的体会到文章情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领略文章的韵味,从而培养出深厚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培养形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琅琅的读书声,应当是课堂中最动听的声音,而学生用心灵进行的课文阅读,是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其思维与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了启迪与熏陶,从中品读出富有“语文味”的课堂,使语文味在课堂中得到扩散。三、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写出“语文味”语感能力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不断规范学习与长期沉淀的结晶。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基于对语文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累积过程,开展写作练习,进行动手实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引导与督促作用,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遣词造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写读书笔记等,以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言的不断学习与运用中培养出语感,写出语文味。例如在进行《匆匆》一课教学后,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后,同学们有怎样的心灵感受,让我们动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有学生写道:学习了《匆匆》以后,我感受到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每时每刻都需要珍惜。还有同学写道:感受到需要把握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提升自已的人生价值……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感情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心感受更加深刻,小学课堂的语文味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四、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言意境,领悟语文味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等都是语文味的具体表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全心身的投入,摒弃一些繁琐的教学环节,全身心的带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根据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手,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当中的精彩语句段落进行细细品读,全面感受文章渗透的思想情感,学习借鉴课文的优秀写作手法……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本人物同悲喜,与自然社会同呼吸,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有人曾说过,阅读屈原,将感受自己卑琐,读李白,将感觉自己狭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佳作,之所以能够传诵不衰,其中必定饱含有深厚的情感以及灵性的光辉,对于小学生的品格、情操、道德等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反复揣摩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意境,从而领悟语文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品味、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五、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下,语文素质培养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小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语文素质培养的最重要阶段。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弥漫“语文味”,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实践,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参考文献:[1]杨德铸.小学语文“生动”课堂文化的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蔡艺冠.如何打造小学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J].读写算(教研版).2014,(9)[3]侯红岩.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有效课堂有生成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3)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1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景观意境营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