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的社会关系哪个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0300181)【访问量:250914】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如果道德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第1页/共3页
摘要:道德,法治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的上有着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对于两者本质的理解,对社会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具有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国家,我国道德与法治现状又是如何,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以及中国未来发展来看,面对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加强道德法治建设,以期早日完成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道德,法治,现状,道德法治建设
一.什么是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而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则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而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物,当存在利益矛盾时,必然会产生调节矛盾的自我意识,因此从道德起源来看,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关系的稳定而形成的一种自主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在普遍上得到认可,同时又因为它的普适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二.中国道德现状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古代更是强调德治,因此道德体系相对完善,不易破坏.这也是保证了现今主流道德观处于好的方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道德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道德本质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并且,当今文化交流愈加频繁,道德的能动性在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也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改变.在大的层面上随着社会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激烈程度更是前所未有,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少,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道德问题.
1.“不道德经济”现象日益严重
从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来看,两者发展应该相互协调,才会互相促进,使得社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而如今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远高于道德进步的速度,因此不可避免的不道德经济会出现,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分配越来越不平均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由此所带来的不光是经济道德问题,而是整个名族的道德价值取向.江西日报早在2003年谈论商业经济状况时就说到: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扣之风俨然成为一种游戏规则,且愈演愈烈,从一定程度上说,商业贿赂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悄悄侵蚀着人们的道德价值,使人们的道德天平出现倾斜,导致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近几年所发生商业问题证明它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且情况似乎还要严重.
2.道德观相差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各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来看这种交流有利于中国道德完善与发展.但由于中国目前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在对待异族文化上未能深刻认识到其利弊,从而当世界各族文化一拥而上时导致了两种极端情况.一些人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而还有一些人则完全接受,逐渐的道德观相差越来越大,这和道德的普遍性相违背,故而在整体上道德就会产生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多.从更大的层面上说这不仅是社会道德问题,而是民族精神问题了.
3.学生道德水平较低
学生思想尚处于受教育阶段,易受外部不良道德观影响,与此同时,迫于生存压力,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本身都忽略了道德思想,这导致了如今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道德水平较低,特别是诚信缺失,抄袭之风弥漫.某些学生近乎毫无道德,以近期“复旦黄山门”为例,先抛开由此所带来的报警门,就复旦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作为中国著名高校的学生如此道德观,中国前景不容乐观.
三.什么是法治
首先,法治区别于法制,法制是指实际存在的一种制度规章,而法治则侧重于治理原则,它是对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同道德一样,法治最根本源于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不仅是经济关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课程建设 -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网
您现在的位置: >> 课程建设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关系,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产生了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我意识。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提示: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
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换言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包括个人与社会集体)、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1)调节功能:就是指道德可以调节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自身的关系。历史表明,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同时也应是一个道德水准较高的社会,离开了道德调节,要构造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2)认识功能:就是指道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主要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特有的道德概念、范畴,反映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从中揭示社会法治的客观趋势,为人们提示行为选择的指南。
(3)教育功能:它褒扬善行、贬斥恶行的同时便教育了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们在典型的示范影响下,自觉地接受道德教化,自觉地塑造个人的道德形象,纯正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和巩固社会大多数人一致遵守的道德准则,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论证该道德的必然性、合理性、正义性,推动人们在道德实践中臻于理想的境界。 &&& (4)激励功能、沟通功能:它们与道德的认识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就是在取得某种道德共识的基础上,在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相互鞭策,发挥各自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社会历史的反作用。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得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洪战辉,一个大学生携妹求学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索还远不止于此。在网上调查中,洪战辉已经被多数人视为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社会道德偶像。“洪战辉的仁爱之心,作事的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足以承担一个时代‘道德英雄’偶像的称号”,教育学者任晓林认为,洪战辉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朴实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有别于时尚明星的感召力,又是一种亟待发扬的榜样的力量。
&&&&&&&&&&&&&&&&&&&&&&&&&&&&&&&&&&&&&&&&&&&&&&&&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自从民国以来,的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思想,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特点,但我们绝不固步自封,惟我独尊,而是要善于吸收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加以改造,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一)为什么要吸收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优秀成果?
1、从人类道德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一定类型的道德都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回应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具体的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2、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
故事B: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两人对半分着吃。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两个人分着吃都吃不饱,不如我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享用这个面包”。(互动)
我们再讲一个分粥的故事:七个人分一锅粥,你有什么办法实现最大的公平与和谐?
方法一:由一个人负责分粥。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有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每次的粥都一样多,就象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提示:在文化传统上,中国人似乎倾向于采用第3种方式,中国人相信德性的力量;西方人则倡导第5种分粥方法。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制度才可以体现公正。
(二)怎样吸收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优秀成果
1、大胆吸收和借鉴积极成果
2、掌握好鉴别取舍的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所以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言,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一种社会道德区别于另一种社会道德的标志。从实质上看,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自古以来,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建设的核心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即或者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或者为封建阶级服务,或者为资产阶级服务;只有无产阶级的道德建设核心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即为人民服务的。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政治伦理原则,而且是社会伦理原则,不仅是道德建设的核心,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核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对人民中每一分子的要求。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应当是“为人民服务”呢?
首先,“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主要就是因为,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能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福利待遇,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政治制度来看,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同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的。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道德?如果从通俗的意义上说,道德就是能够为他人“服务”,就是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个人同他人的相处中,能够发扬一种献身的精神,随时随地去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因此,也可以说,道德就是一种为他人和为社会的献身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服务”的精神。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是要为帮助别人做出大量的工作的,是要做出无私的献身和牺牲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从而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使他人能够因同自己相处而得到益处。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践履服务他人、献身社会的崇高行为的过程中,必然会使自己的道德觉悟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不断升华,并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使自己身心获益。
再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人们沿着社会主义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
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的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现在既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实行市场经济,就必须注意广泛性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人民服务”思想,它的最高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共产党员和一切先进分子的要求同时,为人民服务还有一种低层次的要求,这就是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后果。一切劳动者对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追求,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思想,即包含着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因为,这里所说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就是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资料: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会上的演讲。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 ― 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 “ 班长,瞧!! ” 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 “ 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 ” 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 “ 班长!班长! ”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上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着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来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她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 ”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打破了的围攻。&爆发后,改为。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 ( 即荣誉军人学校 ) 。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像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空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到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 “ 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
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饭都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都是些年青人,再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都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实际上是让别人多吃一些。一次,两次、同志们没有注意,时间一长,张思德的这个秘密就被大家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出去几十里地,从一个水坑里捞来一些小鱼。可没有油,他就把这些鱼洗净晒干。用火烤好,让大家会顿餐。当大家吃得正香的时候,他又要去打开水。可是,这回水桶让副班长先拿走了。张思德只好转身回来。他发现自己碗里不知道谁给他放了几个黑面馍馍。他明白了,这是同志们想让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细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个馍馍,剩下的放回盆里,刚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拉住了。小韩激动地说:“班长,你别再瞒着我们了。我们都知道了。”张思德说:“我吃饱了。”小韩把张思德拽回来,把那几个馍馍硬塞给了张思德。小韩说:“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苦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着肚子,省下让我们吃,”张思德看实在不能推开了,就把几个馍馍掰成12份,分给全班战士每人一份,才算平息了这场 “风波”。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
1.正确理解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1)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离开了集体,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凡是能够溶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至少是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就是正当的个人利益,反之就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不注意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实现,就不可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我们既不能以集体利益否定个人利益,也不能以个人利益否定集体利益,而是强调个人的价值必须同社会的价值和集体的价值相一致,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必须同国家的尊严和法律相一致,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原则,强调集体及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健全和完善集体而奋斗。在当前,就要努力克服各种造成不能真正体现集体成员根本利益的弊端,在促进集体完善的同时不断促进个人的完善。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状况,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基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层次;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层次;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先进分子、共产党员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对广大工农,知识分子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对一切劳动人民的要求,对于我们广大同学,应努力做到第二个层次,把第一个层次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2.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当我们在反思集体主义以往的偏差时,不能以集体主义出现的偏差而抛弃集体主义。用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取而代之。改革的实践暴露了我们以往理解和实施集体主义方面出现的偏差,同样,改革的实践也证明了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对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也具有极大的消极作用。
&个人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私有制的产物,我们可以从西方文献来看一下个人主义。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本身是自私的;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权力和个人利益的至上性;作为一种财产制度,强调个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的经济日趋连为一体,资本主义早期个人主义竞争的环境日渐衰落,日益发展的是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循环和相互制约,是国家干预和道德力量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要发展,就意味着必须依靠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依靠一种强有力的民族向心力和自信心,来发展国家的经济,战后日本、德国及南朝鲜,实际上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是民族利益至上的信念,而不是所谓的个人主义。由此可见,即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并非一定要靠个人主义的指导才能实现。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进行的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因此必须反对只重个人不重集体的个人主义,更没有根据非要把个人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基础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其结果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交换法则易于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领域,引发人们的惟利是图、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思想,导致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一些人是非、善恶、荣辱莫辨,道德意识薄弱、道德素质下降。因此,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体系,一直是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上的各种负面影响,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应当按照《纲要》的基本要求,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自己培养、塑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深刻认识和理解《纲要》提出的20个字所包含的10个基本道德规范,既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流变情况,更要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这些道德规范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
(二)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涵
《纲要》提出的20个字可以再细分为这样10个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需要分别对这10个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认识。
公民道德这10个基本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其不尽相同的功能,大致说来可以对这些功能作这样的认识和划分:“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主要是规范公民在公共场合的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础性的道德准则;“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勤俭的道德素质更多地在公民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自强”主要也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与“勤俭”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准则;“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一个基础性道德规范。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一句话,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更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和守信。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此而言,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商品交换和经济交往的纽带,是竞争力量和优势产生的源泉。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应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诚实劳动,出勤出力,而不消极怠工。
再次,诚实守信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周易》就把“诚信”视为“君子进德修业”之本,所谓“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的这些要求,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适用性。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重视然诺,讲究信用,追求信誉,以诚实见信于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一)大力倡导诚信美德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二)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1)个人品德的特点& & 其一,实践性。个人品德不是个人的某种先天禀赋,而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一种特殊品性,它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或体现,反映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展示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 && 其二,综合性。个人道德品质不是零碎的个人生活片段,而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考研英语的综合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渗透并影响个人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其三,稳定性。个人品德不是临时的、短暂的道德现象,它一经形成,就会长时间地影响人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使人形成一定的道德思维或评价“定势”、道德意志力和道德行为习惯。&&& (2)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 & 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大学生提{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努力按以下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 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 & 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 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4)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 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 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 其 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
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
其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既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集中概括,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
其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经济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其三,“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直接传承,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内容上看,它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它既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又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做出了高度概括。二是肯定与否定的有机统一。“八荣”是从肯定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从正面强调了要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耻”则从否定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进一步阐释,明确提出要反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言行,对当前社会的不良品德和歪风邪气进行了有力鞭挞。三是现代社会优秀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统一。它概括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要求,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四是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多元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深化,人们。目前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在面对利益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 2.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
在大学生中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
在饭堂吃过早餐,有些同学拿纸巾一抹嘴巴,拍拍屁股就走了。他明明看见墙上贴着“我的餐具我收拾”,“请保持饭堂的清洁”。可他却不爱理,嘴里还念道:“饭堂就是学校的餐馆,吃完就走,剩下的就留给清洁工吧,反正我们也做不来的。”对于这种可耻的行为,我想并不是我们大学生不能做或者做不好,而是在于我们的对待事物的态度。
学生,他们是非、美丑、善恶混淆。往往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信仰与理想观念淡泊,个人主义较重。有些人做了错事、坏事一点也不感到羞愧,甚至还会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有的则根本不需要理由,肆无忌惮。
1221202134
案例:孟佩杰的故事
205812122009201020119
友情链接:
&&&&&&&&&&&&&&&&&&&&
今日浏览数:1513712 &&日均浏览数:3215&&总浏览数:535708
版权所有@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处 电子信箱:
技术支持: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自我意识发展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