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上大学出来的农村女有用吗

农村孩子读大学进城市就是悲剧吗?
来源:南方网
作者:李清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见证阶层隔膜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则是努力减少由出身造成的对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制约。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并且,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功能的今天,在越来越重视社会平等和阶层流动的当下,&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论调,着实让人脸红,若真成为现实,不仅是农村娃的梦魇,更是整个社会的梦魇。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在笔者看来,似乎隐含着社会深层的对立和割裂情绪,是对农村娃承担&世袭&命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论证,而这能为社会所接受吗?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见证阶层隔膜,是对农村娃向上流动梦想的无情否定!应谨防&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成为农村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的陷阱,应防止制度性缺陷导致的阶层复制扩大化&&&阶层的封闭循环和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娃回不去家乡&是不是悲剧恐怕有待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农村娃走不出家乡,将是更大的悲剧!□ 朱四倍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马俊茂]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一个农村孩子为什么要上大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个农村孩子为什么要上大学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为了让农村出来的孩子更有方向。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社会现状:农村孩子上大学难就业更难吗?
[摘要]《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一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记述着作者对人间情感、社会现象的思考《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石述思 著,九州出版社本文摘自《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石述思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6月。农村孩子上大学难就业更难吗?“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这是一句引发广大寒门子弟同声唏嘘的网络流行语,对于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这句戏谑一语成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加上这些年中国高校盲目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2013年更是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如果所有学子公平、公开、公正地承受这一教育与社会转型之痛,想必不会引起民意激烈反弹,成为加剧社会鸿沟、激化阶层对立的严峻课题。现实无比残酷:蓝皮书“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而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则分别为5.2个和6.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三成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注定要接受“毕业即失业”的悲催命运,相当程度上仅仅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如果就此得出背景PK掉知识,成为决定命运的核心要素未免武断。比如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这似乎与多种要素有关,比如外语口语水平、综合素质、阅历视野等都会发挥作用。但如下数据却极易让人产生“拼爹”、拼关系的联想: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而在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这种差异则不太大。城市家庭出身的重点本科毕业生月薪(3910元)只比农村毕业生(3849元)高61元;而城市家庭出身的高职毕业生的月薪(2218元)比农村家庭毕业生(2241元)则低23元。前者说明,在当下高等教育格局下,重点如985和211与普通高校在分配上的鸿沟持续加大;后者则表明,由市场主导、企业决定的分配却可以超越城乡界限,实现公平选拔。因此,公有部门今后在选拔大学毕业生上如何改革用人机制,实现透明化并接受社会监督已成当务之急——即使目前有了相对公平的各级“国考”,但在白热化的竞争下,怎样避免权力、关系、人情的暗中干扰,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公开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存在于城乡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巨大就业落差,是转型中国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的缩影。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势必阻碍人才的自由流动,加剧社会不公,进而危及社会整体稳定。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高考从恢复之日起就发挥着打破城乡界限、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更有大批优秀人才承载着改变整个家族乃至乡村命运的使命,脱颖而出,为这些社会底层人群延续着希望,并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遗憾的是,伴随着大学教育逐渐褪去精英化光环,教育理念的滞后和与市场的严重脱节都在考验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成色。但无论如何,对于寒门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底层家庭而言,勇闯高考独木桥还是现今社会提供的唯一的接近公平博弈的机会,考试过程中的各类加分和自主招生环节的各类黑幕已在动摇高考的基石,假如在关键的就业环节他们再被各种权力关系组成的潜规则击败,最终备受诟病的高考将丧失存在的必要。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由于城乡发展的先天差距和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近些年大批农村生源弃考已成社会一景。这些本来可能进入高校深造的青年,即使进入城市务工,也会遇到户籍等先天壁垒,无法真正享受市民待遇。保守估计,当下在中国城乡之间漂泊的农民工有两个亿。实现城乡大学生就业平等远非大学招生分配制度和社会招聘制度变革所能承载,更有赖于深层系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型城镇化开启航程,农村集体用地变革大幕拉开,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实现社保统一等变革将率先在三、四线城市上演,希望这样的背景能成为打破乡村贫困世袭、形成就业公平的崭新契机。未来中国奋斗的目标,不仅仅是致力于整个社会能依法公正地分配财富,更在于所有人都能在市场和就业中获得公平博弈的可能。官员的隐私在哪里?官员财产公示在艰难试水,公众等不及了。本着对党和政府反腐大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将矛头指向官员名下房产,成果是显著的。大批房妹、房姐、房叔、房祖宗现出原形,其名下住房从十几套一路飙升至192套。无一例外,这些落马的官员都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厉追究。一时间,部分地区官员抛售豪宅的消息充斥网络。面对复杂情绪的蔓延,有些地方迅速行动起来,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这些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做出专门约束。比如除本人、公检法、住房保障部门、律师等通过一定程序查询外,工作人员对房屋权属信息的内容保密。此举引起巨大民意反弹,“官官相护”的指责不绝于耳。为此,政策出台者辩护说:“引发了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各国一般都允许公开查询登记信息,但一般都限于“以房查人”,“以人查房”受到严格控制。问题是:结合中国特殊国情,没有健全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很难界定其房产是不是涉嫌侵害公众利益。而且我相信一般百姓不会担心被查房,会不会反对的都是官员和大款?对于大款,如果财产合法并严格遵守了限购令,自然应该加以保护,这对于有关部门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对于官员,却要另当别论。还有一个受官员追捧的观点是:正常情况下,官员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纯私人生活应享受隐私权保护,不得随意披露。遗憾的是,这只适合于没有公权力的中国普通群众。在目前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的背景下,加上社会依法监督的渠道不畅、成本高昂,很难真正理清权力和公共利益的边界。对于普通人而言,健康状况是隐私,但官员得了艾滋病就不是——因为人民会担心你会不会因此丧失为公众服务的能力。目前,国际上有很多国家针对一些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都有财产收入申报制度。我国《刑法》第39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相对而言,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已经严重滞后,如果再没有事后强制公示措施的跟进,并借助社会监督大力推动,无疑会为各类权力寻租和贪腐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当务之急不是限制公众“以人查房”,而是官员主动公开房产乃至整个家产,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进而取信于民。真的,一旦被选定为官,就应该做好牺牲普通人隐私权的准备——在法制不健全的转型年代,人民公仆本应有更高的觉悟,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这既是对清正廉洁好官的保护,又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救赎。当然,要真正维护官员的隐私权,还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民主化进程,实现官员任前财产的公开透明。毕竟,事后再清算家产会支付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aqiy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农村孩子上大学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3月7日,在全国政协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语出惊人,提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王平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会导致更加贫穷的结果,农村孩子即使学成毕业后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他们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导致农村更加落后,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他们去上了大学,我们不应该鼓励农村娃去上大学。&&王平的一席话,如一颗定时炸弹引爆了网络,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争论着这事的对与错。认为“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有的质问“农民就不是人?就没有人权?就不能受良好的教育?农民子子孙孙当农民吧!”首先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王平委员的这几句话所提出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供养一个大学生成本过高,会让整个家庭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三是很多人盲目追求去上大学,而不愿意通过职业教育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四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农村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各自单独来看,应该说都是对的,现在房价物价飞涨,别说是农村孩子,就是很多城市孩子,就业、租房等等很多问题都会遇到困难,但是将这些问题结合起来,我认为并不能推导出她所说的“不要孤立农村孩子去上大学”这个结论。&另外王平委员的另一个观点是,农村孩子去上了大学,就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长了,这样就是一个悲剧。事实上,农村孩子上完大学之所以不愿意回到家乡,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有了高学历就没有选择权,或者说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说家乡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匮乏又与社会资源的分配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毫无疑问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以权利为中心而展开的,越大的城市有着更为优良的教育环境,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这应该才是这么多人涌入大城市的理由,就像是很多人把考取公务员当做人生的目标,也是为追求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努力着。&这世界上有多少农村孩子希望鱼跃龙门,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周围家人的生活环境。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从他们一生下来难道就注定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很多时候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只有考取大学这一条路,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困难,布满了荆棘,但是很多家庭还是要坚持走下去,即使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以前这样的例子会被作为典型励志代表而歌功颂德,为何现在却要将这条仅有的道路也堵上,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为了所有渴望通过奋斗改变命的人,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而不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本来就不公平的命运,不是吗?&如果说,农村孩子不回到农村就是悲剧,那么更悲剧的应该是农村孩子即使经过了再多地努力,依然融入不了城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让人感到绝望的不是奋斗过程中的艰辛,而是即使再努力也看到成功的希望。对于不少农村孩子来说,出身是他们永远背负着的躯壳,即使混迹在城市里过着白领的日子,但却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可以安放精神的家园。不鼓励他们上大学,他们的生活也不见得会幸福。在城乡的差距面前,在固有阶级观念面前,农村不会是让所有人更幸福的“世外桃源”。&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加强农村对孩子的吸引力,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缩短城乡差距,让乡镇居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真正地享受到平等的权利,感受到真正的尊严,真正地体现出劳动者的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人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更不仅仅局限于某单个方面,他们的意识更为宽泛,现在不少大学生当村官的新闻,他们正是在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建设我们的新农村。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我们能做的不是掐断他们的希望,而是为他们的希望营造条件,这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不是么?&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农村孩子为什么不要去上大学
-农村大众数字报
当前位置:&&
农村孩子为什么不要去上大学
来源:农村大众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说这个话的是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  这话是十多天前听到的,当时一笑了之。十多天过去了,想想不是那么回事儿。有这种看法的,绝不仅仅是那个馆长王平。一些有话语权的人,近来从不同的角度,拐弯抹角地说到同一个观点:农村孩子大可不必上大学。只是没有王馆长说得直白罢了。因此,觉得还有必要说点什么。  王馆长说,她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有以下原因:花钱多,一个大学生就让一个农村家庭返贫;上了大学连工作也找不着;呆在城市里连个房子也买不起。  王馆长说的这些情况,现实中都存在着,可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一个学生就让一个农民家庭返贫,毕了业找不到工作,进了城也买不起房子,不是上大学的过错,是他们缺少均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错了,就要找出错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农村孩子不上大学了,看似是能解决问题:农民家庭不会因此返贫;不存在找工作问题,也就没了进城买不起房子一说了。可这是一个完全弄错了的药方。  王馆长还说,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她这么说,是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要在农村广大老百姓身上体现”。这一说法很高尚,可有一点让人费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用让农民放弃过上富足生活的想法,体现这一文化呢?把这一重任托付给农民,恐怕他们难承受其重。再说,如果提倡农村孩子回到农村,应该有一个基本条件:在农村和城里一样过得舒心、安心放心,一样对未来有信心。可目前,没有这个条件。往高处走,人之常情,为什么要让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往低处走呢?通过读书(上大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是多少农村孩子的想法。虽然这一想法实现起来的现实条件并不怎么好,但任何人都不应去剥夺。王馆长说结论是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得出来的。常年深入农村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不要深入的罢。□肖民
本版主要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大学生后悔上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