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对联赏析析》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奇妙的对联》设计
&一、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学习
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2.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古诗中对仗的诗句四至五例,注明出处并交流。
(二)课堂教学步骤
(事先邀请同教研组老师听课,其中包括准备写毛笔书法的黄同异老师。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1.开头要求同学以本学段学习过的《兰亭集序》中一句对仗的句子来形容今天来听课的人和盛况。答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文对)
2.以各小组搜集的古诗中的对句引入(古诗对),再以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明这也是名人励志对联,过渡到下一环节。
3.列举几个名人励志联(以课件展示)
&&&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课程资源分析:福建的名人,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林则徐)
&&& ②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课程资源分析:七中书记室悬挂的此联书法横幅,拍出照片课件展示,提问学生:作者是谁?答案周恩来)
&&& ③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课程资源分析:七中高三年段五楼走廊张贴着此教师书法联,拍出照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蒲松龄)
(教师指导:名人励志联,嵌入自然地理、比喻,嵌入历史故事)
4.兴趣引导:出个对子考考大家。
以成语为对,上联“望梅止渴”(板书),邀请学生上黑板前对下联。答案“缘木求鱼”或“画饼充饥”(板书)
分析“缘木求鱼”、“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的平仄,教师指导认为在合乎情境的情况下,“缘木求鱼”在平仄上对得更工整。以此例说明平仄、上下联、语法结构、内容上相关或相对的对联基本知识。
5.兴趣激发:古人从小学对要背一些规律,如《笠翁对韵》。邀请学生齐诵课文中《笠翁对韵》片断。由“天对地”说起,引入对子游戏。
(板书)“细”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粗”(板书)
(板书)“羽”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毛”(板书)
(板书)“禽”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兽”(板书)
(进一步板书为)“家禽”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进一步板书为)“野兽”
(板书)“后”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先”(板书)
(板书)“死”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生”(板书)
(进一步板书为)“砖后死”DD请学生对字,并选择DD(进一步板书为)“石先生”
由此黑板上已形成一幅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起到激疑的作用)。
讲述一个关于这副对联的故事,说明故事中的学生把他的老师“石先生”讽刺了,但“石先生”却拿他没办法,因为从对仗来看,那学生确实逐字对得很工整。
6.在此摘取《笠翁对韵》中的几句,我们也来对一下,注意其中创设的情境和主题,注意押韵。
(1)清对淡,薄对&&&& (课件放映)
(教师提醒:先来点简单的)
答案: 薄对(浓);
结合李清照诗句“薄雾浓云愁永昼”。
(2)暮鼓对&&&&&&& (课件放映)
答案:暮鼓对(晨钟)
结合“晨钟一杵醒尘梦”。(课程资源分析:泉州崇福寺钟鼓楼对联之上联,以课件放映照片)
(3)鱼书对&&&&&&& (课件放映)
(教师提醒:来点难点的)
答案:鱼书对(雁字)
教师引导:①鱼书:东汉末年的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②雁字:结合李清照词,师生一起背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4)草舍对&&&&&&& (课件放映)
答案:草舍对(柴扉)。
结合“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句 。
(5)鸡晓唱,雉朝飞。 &&&&&&&&&&对绿肥
答案:(红瘦)对绿肥。
结合李清照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 骑马踏花归
(教师提醒:来点更难的)
答案:(举杯邀月饮)
教师启发:①宋太祖时翰林图画院招考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苏轼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课程资源分析:本人有此回环诗的书法拓片,拓于西安碑林,出示此拓片看学生会不会读出回环的四句诗,激发兴趣)②上联出自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再结合对仗知识引导学生,难点是“踏花归”对“邀月饮”。
(7)秋露横江,&&&&&&&&& 月明 &&&&&&&&&;冻云迷岭,韩公雪拥过蓝关。
答案: (苏子)月明(游赤壁)
教师启发:唐朝韩愈有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下联写的就是这情境故事。上联与我们本学段学到过的苏东坡的文章有关。
(注:在对的过程中,结合的诗句可在引导学生时或学生自行对出后使用,视课堂即时情况。结合诗句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还在于感受文化,加深文化印象)
7.奇联妙对欣赏(课件放映各联)
(1)猜猜有谁
①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其中有孔子的两个弟子名字)
②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这是一幅挽联,挽的是谁?挽秋瑾)(藏字)
③二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猜猜内中有何人名?)(谐音,鲁肃、狄青)
(2)猜猜是什么地方
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桃花源)
(3)猜猜下面什么行业
①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功夫(是什么行业?理发店)
②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唯言此处高(是什么行业?酒家)
(4)欣赏艺术
承接前面讲到“刘伶”
①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唐伯虎妙对张灵,谐音。对联可以戏)
②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地名国名,抗战胜利后的对联,双关。对联可以欢)
③有闹锌啵焊人幔鹗ヌ荆骋簦傲印薄袄攵薄6粤梢员
④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谜联,上联扣“秃”字,下联扣“驴”字。对联可以讽)
(注:欣赏时或介绍其中手法,或介绍对联故事,或介绍字谜猜法,言简意
8.以同学名入对出上联,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根据要求对出下联。
(1)(板书)春留柳青林佳利
(上联嵌入本班同学刘柳青、林佳利名字,且有谐音。教师引导学生看出此联特点,不仅嵌入本班学生名字,而且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要求学生也以班上学生名字入对,且用谐音,考虑平仄。)
(2)学生讨论。
(3)请同学主动上黑板写出下联。正确答案有两种情况:
夏无冰寒李颖华(嵌入吴冰寒、李颖华两同学名字)
冬无冰寒颜劲松(嵌入吴冰寒、颜劲松两同学名字)
(注:教师事先要利用学生名字作为课程资源,创设此对联,考虑可能出现的下联。视课堂即时景观,对学生的答案点评,去伪存真,指出以上两对较好,并辨明“李颖华”对“林佳利”在平仄上更工整)
(4)对联与书法艺术是分不开的。好的对联加上好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邀请我们学校高三年语文组的黄同异老师把这幅对联写下来。我们刚开始上课时看的那幅高三引用越王勾践的励志联,就是黄老师书写的。他的书法是学朱以撒的,写得很好。
(5)黄老师已备好笔墨纸砚,上讲台书写上下联。
(6)黄老师书写期间,教师再讲讲“绝对”,与同学们再欣赏几个绝对。
&&①先点明“绝对”的含义:独特,古往今来几乎没有比较工整的对。
②(板书上联)烟锁池塘柳
启发学生看出它之所以成为绝对的特点(含“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偏旁),鼓励大家尝试对一下。
③后人有对“炮镇海城楼”(板书)较为工整。
④(板书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⑤启发学生看出它之所以称为绝对的特点(嵌入诸葛亮的名和字,且“葛”“格”谐音,上联情境天衣无缝),鼓励大家尝试对一下。
⑥后人有对“风送幽香,郁郁婉华梅兰芳”(板书)尚属工整。
⑦教师:上面两联还可以说后人有一些比较工整的、公认的好对,但我下面再出一对,真的是至今也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下联。清同光年间,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上联:
(板书)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不用问学生此上联特点,教师故意把它多读两遍,让学生心领神会笑出来)
激发兴趣: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过后去尝试对一对。
⑧与黄老师一起将写好的上下联展示给学生看,并赠送给班级,请班长接过。
9.小结今天的欣赏和对对活动,要大家明确:
(1)对联种类多样,艺术手法丰富;
(2)对联需创设情境和主题,不单纯是文字游戏;
(3)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10.(课件放映)探究作业:
(1)上网阅读,探究更多的对联知识和奇联妙对(.cn/duilian
(2)搜集整理泉州可见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鉴赏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以学习、生活、社会、时政中的任意一个为话题,尝试写一幅对联。
望梅止渴,
缘木求鱼。
画饼充饥。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春留柳青林佳利,
夏无冰寒李颖华。
冬无冰寒颜劲松。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婉华梅兰芳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七、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之后,以“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先有课外的学习准备并以此导入课堂,按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由学对的基本起步开始,参与一些对对活动,欣赏奇联妙对,了解对联艺术手法,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教学的亮点和活动的高潮,以本班同学名入对,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对联,欣赏与对联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安排了课外探究作业。
整个设计充分考虑:(1)将课本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主动创设,大胆创新,丰富教学内容。(2)探求新课程“梳理探究”单元教学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模式,让学生喜欢新课程。(3)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本的、本校的、地方的、执教者的、学生的、同事的。(5)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深有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发现,对于这样的课程,教师的个人功底很重要,教学各个环节的串接、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答案的点评、教学时间的收放,课堂即时情况的调整都有赖于教师的功底,使课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设计,而又不偏离基本的设计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
本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充分体现了本专题梳理探究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比如,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训练再到作业布置都非常关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特别是前五个步骤有意识地一步步强化兴趣的激发,后三个步骤对对子和对联的欣赏注重素材的选择富有文化内涵,充满书香味。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第二和第三环节的引入就略显拢礁龌方诳梢院喜龅眉蚪嗔嵝热缰槐A粢匝U盘亩粤魑爰纯桑渌目梢愿畎蛘叻旁诤竺孀魑盗匪夭摹
善于分析开发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是本设计的另一特点。这一特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首先体现在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开始引导学生用《兰亭集序》中的句子来形容听课的盛况,再如选用苏轼和韩愈的故事及诗句对对子,等等;其次体现在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语文资源,比如学校张贴的对联、教师的书法、学生的姓名,泉州名寺的对联,等等。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一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来使专题的梳理探究富有语文味和文化内涵,不会停留于通俗平庸的层面。
教学富有层次、循序渐进、步步推进,是本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本设计目标单一,过程具体而微,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充分注意教师的引导和预设,避免了有的设计大而空的毛病。具体来说,比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的对子游戏,设计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单字突破,然后扩展到词,再到整句,从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既有趣又有效;再如第六个环节的对子训练,教师目标很明确地引导同学由单字对入手,然后提升到五言句子对,步步为营,步步深入,既照顾到基础性和全体性,又考虑到训练的整体效果。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对联赏析活动课.doc 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对联赏析活动课一、活动目的: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2、初步培养学生赏析对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自觉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活动过程: ??(一)由一则对联小故事(《王安石巧对联成双喜歌》)导入主题 同学们,对联是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走进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对联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怎样的认识? ??(二)请同学谈谈对对联的认识,师择要板书 ??(三)师小结对联的相关知识 ????1、对联的概念,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来源于律诗的回联八句,大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因此又叫楹联?(楹:柱子)或楹贴(既区别于文章的篇,诗词的首,又区别于日记、新闻的则)。上联叫出句(也叫对公、对首),下联叫对句(也叫对母、对尾)。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子”(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 ????2、对联的种类 从适应性广上分类,对联可分为:春联,门联,堂联,名胜古迹联,婚联,寿联,交际联,新居联,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寺庙、祠墓、庆贺(指升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 从内容广泛上来分类 A、???写景状物类,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 B、???叙事咏物类,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C、???抒情言志类,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格言哲理类:如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叙志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作者借助书中这副对联,说出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深切感受。上联作者通过重复几个“好”字,突出表现“学好便好”的主题。 这副复字联,能将生活中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明白的哲理语言予以表现,读后令人回味深思。《奇妙的对联》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课前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课中展示,讨论、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重点和难点: ??积累一些名联,学习欣赏对联,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分组展示 ??1、第一组展示——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又叫楹联,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第二组展示——对联的特点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楹联二副》教案1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楹联二副》教案1
&&&&&&&&&&★★★
《楹联二副》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了解楹联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 介绍楹联及鉴赏的一般性常识
三.教学难点 楹联的理解
四.教学计划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岳阳楼楹联解读
教学过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此岳阳楼长联全联上下总共为102字。联中:
& 一& 楹联理解
“一楼何奇?”:以设问开头,这一座(岳阳)城楼有什么神奇独特的地方呢?接下来就是回答式的陈述阐释。“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唐代诗圣杜甫(洞庭湖水系汨罗江的上游平江县至今还有“诗圣留踪”DD“诗圣遗阡”、“杜文贞公祠”和杜甫墓)。少陵,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晚年生活游历岳阳洞庭湖一带时所写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今,岳阳楼下有“怀甫亭”,亭里陈列有杜甫登岳阳楼诗古碑记,其亭上“怀甫亭”匾额为朱德书。岳阳楼主楼三楼还陈列有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岳阳楼记》最为著名。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广泛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为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首先以记事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正因为滕子京在巴陵为官心怀有“忧、乐”之情才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岳阳楼主楼北侧的辅楼就名为“三醉亭”,亭里一楼陈列有他的画像和他的七言绝句律诗:“朝游北越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亭的二楼陈列有他一手拿着诗书一手拿着酒杯的神龛塑像。岳阳人通俗称他为“诗酒神仙”。必醉,也许是因为岳阳楼的景观太美妙了,使得他这位神仙三次到岳阳三次必喝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这些诗人,导师,官吏,神仙。耶,古语气词。儒:在这里不能仅仅作孔孟儒家来解,而应作传授孔孟之道和传授知识学术的教育家、思想家、老师来解(据考古大师张颔:九儒十丐)。“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里是借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句。意为:历史上这些著名的先贤圣哲,诗人、导师、官吏和“神仙”都已作古了,登上岳阳楼令人激起登临者对他们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徒然间不禁使我的眼睛涌出了伤感的泪水。怆,悲伤。涕,眼泪。这里表露有作者的人生遭遇有无处对人诉说的感觉,别有一番心事在心头。有一种“桂棹兮兰桨,击空鸣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美人:指先贤圣哲们)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的感慨!
二 楹联分析
&这副楹联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用设问手法开头,用“奇”点题。首先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好奇。接着用简炼、冷静的笔法陈述描写有关岳阳楼这里的“诗、儒、吏、仙”等神奇的人文景观和“潴、流、峙、镇”等奇美的自然景观。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追昔,抒发自己的情怀,言似尽而意无穷。内涵十分丰富。可谓是:“两行文字千秋史,一副对联百部书”(引自游利发先生联)。三是:采用了范公岳阳楼记一些骈体文和韵文的长短句格式和排比、对仗手法,写事抒情,颇富表现力,以致上下联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名扬天下的神奇的人文景观和奇美的自然景观。
&&& 上联开头就点出岳阳楼人文之神奇,首先点出杜甫的五言绝句《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其诗中的意境,也许作者自己一登上岳阳楼也有与杜甫一样的感受,有一种老之将至流落他乡无所作为的凄凉感。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忧、乐”句;再次提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政绩;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神奇美妙提到古人文精神思想的最高境界。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联作之中,把岳阳楼神奇的人文景观写到了绝处。然后作者把笔锋一转,摘用陈子昂的诗句,借以发出不见前代贤哲而悲怆的感慨之情。
下联开头就邀人一同来看岳阳楼山水之奇美,用直观感觉依据方位实写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湖、江、山、城等自然景观。登楼远眺,往南可望潇湘,往北可到巫峡,岳阳楼西面“八百里洞庭”,东倚高高的巴陵山,那浩浩汤汤、水天一色的湖水,那千百年流淌不息的河流,那耸立的群峰,那座落在巴陵山上雄镇一方的岳阳城楼……作者写到此,发出了此中的情景真意,谁领会得来的设问和感叹。似乎表达了作者想寄情山水,又因自己的人生的抱负和政治理想没能实现,于心不甘而又难以当人诉说的情感。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联中很讲究使用关键词语以求准确、生动地表达事物和情形。如上联中的“五言绝唱”、“两字关情”、“百废俱兴”、“三过必醉”,对下联中的“南极潇湘”、“北通巫峡”、“西来爽气”、“东道岩疆”。上联以数字“五、两、百、三”对下联的方位词“南、北、西、东”。上联的人名“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对下联的地名“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上联的语气词“耶”对下联的语气词“者”。其对应、对仗极其奇妙。上联的“一楼”对下联的“诸君”、上联的“何奇”对下联的“试看”,上联的“诗、儒、吏、仙”对下联的“潴、流、峙、镇”,讲究用词和顺序,构思十分精巧。上联首字“一(yī)”平声(阴平)起到尾字“下(xià高降调去声字)”仄声收,下联首字“诸(zhū)”平声(阴平)起到尾字“来(lái)”平声(阳平)收。整副联语句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声韵极其规范而又和谐。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联中的“诗、儒、吏、仙”四种人物代表具体所指“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联中的“潴、流、峙、镇”具体所指“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在这里作者明确告诉读者:“潴”就是“湖”、“流”就是“江”、“峙”就是“山”、“镇”就是“城”。即使是再过一千年后我们的后人在解读此一长联时也应该会明白和理解,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和笔墨去猜想去解释去论证。而联中最为生动传神之笔是作者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绝句”,改成“绝唱”。一个“唱”字,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尽管大家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包括有关歌、赋)是有规定的格式、格律和词牌、曲调可吟可唱的,但要将绝句改成为绝唱,是一般人难能想到的。从这里可以足见作者思维的敏锐、高深的学识和精巧的用词造句推敲功底。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创作此联的精到之处,同时也是此联的艺术感染力所在。如果说作者在此联中精心构画和高度概括出了岳阳楼神奇的人文景观和奇美的自然景观,那么,作者同时在无意中也精心构画和打造出了一副神奇美妙的楹联作品本身,一副千古“奇”联、千古名联、千古“绝唱”!
三、楹联主题
岳阳楼这一长联与杜诗、范记等一道突出了岳阳楼文化忧国忧民的思想主题。
& 据有关资料记载,岳阳楼长联的作者窦Γ),字子玷,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人。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窦χ魃醴幔小妒径肌贰缎⊙ь缏肌贰抖嗍堵肌贰端挠嗦肌贰队我章肌返龋趁锻砦耪濉贰S纫栽姥袈コち煜隆qψ娓格缄桑∥熳涌葡缡缘谝幻偃耍庠轿骱槎聪刂兀混氡局菹缦挽簟F涓赣潘上∫矣涎“喂鄙握憬技魏7辣傅溃混胂逖裘蚂簟1怀莆耙唤榍嗵臁钡鸟Ω盖缀妥娓附酝罚模⒅匮源斫蹋τ跋熳畲蟆R患胰谡瘢星灏准疑土己眉曳纭qξ烁找阏保闹笨诳欤晃啡ㄊ疲艘钥恚杉阂匝希我春蠼攀嘏笛裕煌豕恪W龉俣嗄辏钋迤叮匀弧安家麓质场保硬蛔非笊莼qυ诰┤沃笆保笛黄秸G逋醭芪弈埽又⒎ǖ酃饕宓姆杩衤佣幔教旃绫┫戆敫鲋泄饣寄谟恰C娑曰啬逊档谋渍挥欠撸确⒘饲苛业母母镆馐丁5边嗖煊返牡谌欤阆蛳谭峄实凵鲜璩戮攀拢嗍枭婕罢巍⒗糁巍⒉普⒔鹑凇⑺⒕陆煌ǖ确矫妗K犊麓牵衣堵蚬俾艄俚摹熬枥敝贫龋菇晒憧月罚鹩锰萍⒘衷蛐於宋檎蟪肌5诙庾嗍璨污郎萌ㄗê帷⒔岬秤健⑶枨蠛汀⒒龉昝竦哪抡冒㈥扔㈢浦病V髡叛霞忧丛鸩⒔徊恐巍5椒庾嗍杈俺手挥谩保糁胁环K氖咚甑鸟κ恕9虏豢拔剩巴旧趺烀#坏靡阅覆∥桑枪俟楣氏纭M局校姥羰钡窃姥袈テ镜跸认停ゾ吧椋聪铝嗣煜碌脑姥袈コち耙宦ズ纹妗保陨栉示涫迹陨栉示渲眨岢隽硕啻Ψ⑷松钏己土钊肆氲目占洹F淝腥饲惺潞颓星榍芯扒邢耄诤岣弧5牵娑浴捌笸蚯А钡脑姥袈ゾ肮郏ξ裁匆扳肴惶橄隆庇帧傲旎崃耸裁茨兀克济挥忻髁说厮党隼础&&&&&&&&&&&&&&&&&&&&&&
五.&&&&&& 楹联知识
楹联,亦称楹贴、联语、联句、对联,俗称对子,因为楹联大都是悬挂在楹柱上(楹:厅堂前的柱子。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故此得名。它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字样式。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楹联是五代后蜀时期孟昶的“新年纳宇庆,嘉节号长春”。啊& 最早的楹联比较简单,限于五。七言,而且与律诗中成对的两句。后来吸收词和骈文等句法,不仅上下联各一句不再限于五、七言,而且可以将各种类型的句子按不同方式组合,使楹联兼备诗词和骈文所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尽管它不论篇幅长短都只有字数相同的一个上联和一个下联,在创作上受到一定限制,然而借助对偶手段和平仄格律,千百年来产生了大量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优秀楹联作品,蔚然挺立在文学之林,受到大众的喜爱。
楹联的特征是上下联相对,即字数相同、内容相称、平仄相反。
2.部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趣联
一派薪传归锻炼&&&&&&&&&&&&&&&&&&& 十分火候见精神
曲尺能成方圆器&&&&&&&&&&&&&&&&&&&& 直线调就栋梁材
车窗似荧屏,摄进满眼诗情画意&&&&&&&&&&&&&&&&& 公路如玉带,牵来万里秀水青山
不是胸中存灼见&&&&&&&&&&&&&&&&&&&&&&&&&& 如何眼底辨秋毫
由此登堂入室&&&&&&&&&&&&&&&&&&&&&& 任君步月凌云
入门尽是弹冠客&&&&&&&&&&&&&&&&&&&&&&&&&& 去后应无搔首人
酿成春夏秋冬酒&&&&&&&&&&&&&&&&&&&&&&&&&& 醉倒东西南北人
宰天下有如此肉&&&&&&&&&&&&&&&&&&&&&&&&&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酒去
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碗茶来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试锋芒,靠老夫手段如何
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丈地万里江山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间人
3.读书对联赏析
& 在中国楹联艺苑中,古今文人雅士的读书联,独树一帜,争妍吐芳,赏心悦目。读书联语不仅是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真实写照,而且是我们读书成才的座右铭: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 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写的一副读书联,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巧用“十”与“半”数字,凸现出范老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精神:
苟有恒河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这是毛泽东的一副读书联,此联正是毛泽东刻苦攻读,持之以恒,并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此幅蕴涵人生哲理的格言联,被人们广泛用于自勉或馈赠,激励人们读书立志成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下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撰写的读书联,为表达他读书创作《聊斋志异》不达目的的不罢休的意志与决心,用项羽大破秦兵和勾践灭吴雪耻的史事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大观楼楹联赏析
一&& 楹联及译注&&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4)翥:飞举。(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13)芙蓉:莲花。(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14)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b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1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17)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18)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二&& 大意解读:
那浩瀚苍茫的五百里滇池,波涛汹涌奔向眼前。敞开衣襟、推高头巾,欣喜无比地观赏那滇池的茫茫苍苍空阔无边。看吧,东边的金马山犹如奔腾驰骋的骏马,西边的碧鸡山恰如展翅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虹山宛如蠕动而行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实如展翼傲立的白鹤。啊,隐士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碧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啊,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
那风云变幻的数千年往事,历历在目涌上心头。举起酒杯,凭虚御风,慨叹千古英雄豪杰都随滚滚历史长河悄然而去。想吧,汉武帝为西南通途凿池练水军;大唐皇帝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驾皮筏渡金沙进占云南。唉,这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豪杰们的移山心力。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这些纪颂功德的美丽词句,都随着那些断碣残碑的湮灭,埋没在夕阳农家的炊烟里。唉,只给我们留下了什幺东西呢,寺庙里稀疏的钟声,江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山间雅士的梦后清霜。
三&& [赏析]
孙髯翁是清干隆年间寄籍昆明的穷读书人,原籍陕西三原,自幼好学勤奋,尤其诗文称名一时。曾赴科举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未进场,且终身再不应试,以“白丁”的身份诗文为业。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贫困在圆通寺后咒蛟台卖卜为生,称“咒蛟老人”,过着终日“求百钱而不可得”、时有断炊的生活,后被其女迎养,卒于云南弥勒县乡村。他所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影响巨大。
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该联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描写滇池的风物景色,比喻奇妙,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描绘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发展,概括精练,重在一个'叹'字。追根溯源,展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思考的历史画卷。
四& 作业布置
&&没有相关文章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电 子 课 文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 关 教 案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 关 课 件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 关 练 习 ★
没有相关文章
★ 教 学 参 考 ★
没有相关文章★ 课 外 拓 展 ★
没有相关文章
本页显示的是本站语文备课资源:《楹联二副》教案1,已分享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美对联加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