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85大学是什么意思思

211和985高校有什么区别啊
  如题,211大学和985高校有什么区别啊 & 【YJBYS小编为您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985、211是我国所特有的畸形教育制度,是在某个领导人拍脑袋的情况下产生的,他毫无生命力,不久也就会消亡。
  211工程大学设立的早。211是90年代中期国家确立建设100所左右面向21世纪的高水平大学。而985工程大学是1998年5月北大校庆时江泽民提出建设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本世纪初才建设的。985一定是211。985是从211中再选的精华,只有39所。
  一,“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日)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微博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4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85工程”:中国高校的“国家队”。“985工程”是指国家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院校的平均实力比211的还强,都是顶尖的。(“985工程”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九所国内著名高校是重点发展的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在全国高校中,它们的数量仅占1%,而重点实验室却占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在校硕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985工程”的实施,使9所高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985、211、34所、C9等概念都是啥意思?
985、211、34所、C9等概念都是啥意思?
“985”工程大学 、“211”工程大学是什么关系?“34所”是指什么? “中央部属大学”与“地方大学”有什么不同?“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的区别在哪里?
对于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耳熟能详的名词,你又了解多少呢?在这里教你读懂大学的层次。这不管是对于选择报考院校还是选择调剂院校,都是应该懂得的。
“34所”即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划定复试的高校,一共有34所高校,因此简称“34所”。
这个名词是从2002年开始的,到现在有12年的了。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目的是给予这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有更多的优势,能够让学校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更大的自主权。学校根据报考自己学校考生的情况和计划招生的人数来确定,学 校确定后上报部备案就可以了。参看这些年的情况,“34所”的都在国家公布之前公布,时间最长的可以相差两周。
一般而言,“34所”由于公布得早,其复试要比其他院校要早。对于考生来说,这个时间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需要调剂的同学。举例说明,A报考“34所”之一的北京大学,在3月10日知道自己未能达到北大的自划后,就可着手进行调剂,而不是如非“34所”高校的学生要在3月25 日前后,知道自己是否能过国家线,方能着手进行调剂。
通常情况下,非“34所”高校的学生是不能调剂到34所高校的,不考虑学校实力原因,仅仅是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
“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的基本上都会高于国家线,也不排除有个别学校个别会低于国家线。
这就是可以钻的“空子”,事实上这样的空子并不少,尤其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文科类大学的理工科,即使是其优势,这样的空子也不少。如,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的文学复试都是50分,要远低于国家线的55分或54分。2013年北京大学文学的复试总分是340,而文学国家线的总分是350。
“34所”自划线高校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985”的生日和北京大学是同一天,只是出生的时间晚了100年。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部决定开始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等建设工程,并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 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985工程”。
目前“985”高校有39所,其中34所是上文中的“34所”自划线高校,这就意味着“985工程”高校中有5所并非自主划线的高校,而是按照国家线来划定其复试。这也是考生需要引起注意的,因为自划线一般都要远高于国家线,“34所”的竞争更大一些,因此有不少考生既需要报考“985工程”高校又希望竞争没有那么大,于是便会把目标瞄向这5所高校。
这5所不太一样的“985工程”高校是: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211”的含义是“21世纪的100所重点大学”,将全国各地挑选出的约100个高等学校设立为重点高校,这些学校在资金中获得优先对待。 “211”诞生得比“985”要早一些,1990年开始酝酿,酝酿过程经过国家教委(部前身)、国务院、直至中央局常委会议的讨论最终定型,1994年开始启动预审,1996年确定第一批名单,2011年,“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共有学校112所,不再新增学校。
对于有志于读研的学子来说,需要对“211”这个概念提起重视。这里暂不讨论“211”在复试中的潜在影响,单说直接影响。
(1)在保研(即推免)中,不少高校只接收“211”大学的学生,如《四川大学2013年接收校外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申请条件中就明文规定“学生所在学校原则上应为‘211工程’及以上层次院校”,这样规定的学校不在少数。
(2)调剂中,不少高校只接收“211工程”大学的调剂生,如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的调剂办法中几乎需要校外调剂的都要求:学生所在学校原则上应为“211工程”及以上层次院校。
(3)国内的不少顶级大学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虽然大多未明文规定招聘对象的出身,但是据笔者了解不少高校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本硕博的学校中需要至少一个“211”两个“985”。
最初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确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获得部18亿元的拨款,之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申请进入“985工程”,使得第一批的“985工程”高校形成了2 7格局。
2009年10月,这9所大学的校长经过讨论,决定美国常春藤和英国罗素盟校、澳大利亚G8模式,成立学术联盟“九校联盟”, 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
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互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互相承认所修学分;举办暑期学校(C9-Summer School),扩大“九校联盟的影响”,与美国常春藤联盟、英国罗素盟校、澳大利亚G8紧密合作;成立联盟网站,博士学位论文互评等内容。
C9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高等最顶尖实力。
所有的985都是211,但是211不一定是985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间还有一些学校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这些高校的层次在“985”高校和一般的“211” 高校之间。“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从属于“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但不属于“985”工程建设的学校中选择。“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主要是在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解决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从而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基本上是没有经历过合并重组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精度极高,拥有一至两个全国顶尖的学科,在行业内认可度极高,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只有国家中央部委直属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资格获得“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名单(24所)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东北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央部委直属高校”
上文中提到只有国家中央部委直属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资格获得“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在这里有必要厘清“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的概念,其实在“985”“211”流行之前,这个概念引用率很高。
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其中教 育部直属的最多,有75所。其他部委直属的都比较少,最多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等学校7所,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最少的仅有1所,如外交部直属的外交学院、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直属的中国青年学院、国 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等。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并非全部具有硕士招生资格,其中有一些高校是仅具有本科招生层次和专科招生层次的高校。
对于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硕士的补助即国家奖学金了,目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为每月1000元,各校对博士研究生发放 普通奖学金时,原则上可按上述标准向下浮动200元;硕士研究生奖学金标准为每月500元,原则上可按上述标准向下浮动100元。
日,河北大学在其官网上更新资料,称学校“是国家‘小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他不少“小211”高校的学生也兴奋 地称,可以借此“洗白”原来非“211”的身份,扬眉吐气了。从2012年开始,我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部组织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地区省 部重点大学,也称“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现在这一工程内的高校分布如下:东北地区12所,华北地区15所,华东地区10所,华中地区19所,华南地区8所,西北地区17所,西南地区19所,共100所。这一工程开始不久,会有何影响还尚未可知。笔者预估,可能对考生的实际影响不大。
“副部级大学”
这个相对简单,只是从高校校长的行政级别来进行划分。有31所高校行政级别都为副部级(一般本科以上高校都是厅局级,专科高校是副厅局级),加上副大军区级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共计32所。这对于学生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不过从行政级别可以看出学校的行政地位和国家的重视程度。这32所高校也都是 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除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外)。
“本一、本二、本三”
其实这个划分是按批次来定的,在分析考研报考高校时一般不用这个概念,只是考生处于惯性,一定程度上还会这么分析。它对考研选择院校没 有太大参考价值,而且不同的省份其对本一、本二高校的划分有所不同。因为某个大学招生时所在的本科批次是由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本地招生工作的实际,以及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办学、生源情况和国家重点保障的学科等情况,经与有关高等学校协商后划分的。如河北大学在河北省招生时是一 本,但是在一些省份是二本。
“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作为一个固定称谓,已经是一个上的概念了,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被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1959年,《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高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最终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在大学本科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一、本二、本三批次之前,大学招生分为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现在的重点大学概念和的重点大学概念有很大 的不同,现在大家所说的重点大学一般指包括“985工程”大学在内的“211工程”大学和一些省属重点大学,范围比之前的88所要大得多。
科目:数学 授课教师:学费:550元
科目:历史 授课教师:学费:780元
科目:历史 授课教师:学费:380元
科目:历史 授课教师:学费:430元
高考必备手册
--人正在学习
距高考还有--天211工程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日,教育部部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建设项目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各“211工程”学校成立项目法人组织和落实项目法人代表,有关省(区)主管部门成立“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中央、省(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1-2]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3-4]
以上内容来自于
211工程发展历程
211工程筹备过程
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
7月27日,为落实国家的规划,国家教委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建议由国家教委设置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项目简称为‘211’计划。”12月31日,根据国务院总理对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指示,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衔,向铁映、、同志报送了《关于落实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实施方案的报告》。两委一部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国家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简称为‘211’计划)。”
3月25日,国家教委副主任主持会议,研究并初步确定了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的建设目标和遴选原则等。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同意“211工程”规划意见。
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国家教委会同国务院有关综合部门有计划地选择其中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列入国务院已原则批准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分期滚动实施。对于列入“211工程”计划的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中央(包括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两级教育部门,要采取适当的特殊政策,进一步扩大这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月3日,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主持召开委党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211工程”协调小组和领导小组,下设“211工程”办公室,负责工程的日常工作。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成立“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的通知》,成立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开始编发《“211工程”动态》简报,以便及时通报“211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供领导同志和有关方面参阅。
7月15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印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是国家教委为实施“211工程”所发布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若干意见”对“211工程”的定义、建设目标、实施办法、立项程序等做了明确阐述。
7月19日,国家教委副主任、“211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孝文主持召开11个部委(国防科工委、铁道部、电子工业总公司、航空部、航天部、邮电部、农业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煤炭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外经贸部)教育司局长参加的座谈会,部署开展“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
7月30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关于做好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主管部门预审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开展预审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预审工作的程序等。
8月30日―9月3日,“211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211工程”建设规划研讨会。会议讨论、修改了《“211工程”建设规划(讨论稿)》、拟报国务院的《关于实施“211工程”的请示报告》两个文件。
10月5日,“211工程”办公室向有关高校选聘部分有一定学术威望和较丰富管理工作经验、办事公正、身体状况较好的专家,参与“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工作。咨询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有关主管部门对某一高校预审工作的全过程,对所审核的高等学校是否具备预备立项的基本条件、今后应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0月8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批准铁道部对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正式开始。
11月13日―14日,为使《“211工程”建设规划》更加完善,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对“建设规划”进行了进一步修改。
12月20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开始筹划制定“211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3月31日,为做好“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工作,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211工程”预审工作审核要点》、《“211工程”预审专家注意事项》,供有关主管部门在预审工作中参考。
7月3日,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对“211工程”的表述为:“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其到2000年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争取有若干所高等学校在21世纪初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为实施‘211工程’,需要设立专项基金。这项经费中央和地方、部门要做统筹安排。1994年中央财政拨出3亿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以后逐年增加。省级政府和其他有关中央部门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安排。”
7月9日―11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专家工作会,对“211工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方案等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7月30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关于做好“211工程”预备立项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对预备立项的审批程序、主管部门申请预备立项的基本条件以及申请预备立项的报送材料提出了明确要求。
11月28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召开“211工程”部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研讨会。会议在前一阶段汇总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咨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农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等三大领域下属部分二级领域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做了进一步研讨。
6月6日,国务院对国家教委《关于审批&“211工程”建设规划(送审稿)&的请示》和《关于报送&1995年“211工程”中央专项经费安排和使用计划&的报告》做出批复。批复中明确:为尽快启动“211工程”,1995年度安排“211工程”中央专项经费3.5亿元。其中,国家计委负责安排2.5亿元,财政部负责安排1亿元。请国家教委据此尽快商国家计委、财政部核定1995年“211工程”中央专项经费使用计划并抓紧组织实施。按程序先送国家计委审定,再报国务院批准。
10月16日,根据“211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通知,部署开展1995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调研工作。自1995年10月至1996年2月,在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部署立项(北大、清华除外)的高等学校中进行了调研。
10月17日,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方案,报送国务院审批。
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是“211工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了“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九五”期间的建设规划任务、具体建设方式、工程建设资金以及建设程序与组织管理等。
12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会议,研究“211工程”有关问题。会议议定:“211工程”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重点学科;作为“211工程”建设中的高等学校,除接受国家给予的一定投入外,要寻求部门、地方、学校及社会多渠道的经费支持;在实施“211工程”的同时,要注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院校后勤体制改革。  同日,根据国家“211工程”的总体安排,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专家审核会议,分别聘请专家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核,审核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和仪器设备配置审核两部分进行。“211工程”立项审核工作正式启动。[5]
211工程继往开来
1月29日―2月9日,国家教委代表团访英,与英国教育部、英国文化委员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等就围绕“211工程”开展中英高等教育合作进行了广泛协商。至此,关于“211工程”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启动。
3月22日,为加强“211工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领导,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国家教委。
5月10日,根据国家“211工程”的总体安排,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会议,部署国家教委、冶金部、卫生部、机械部、煤炭部、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电子部和国防科工委等有关部门的有关高校编制“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月17日,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作了关于“211工程”建设基本情况的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211工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九五”任务、目前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
8月12日,国家计委批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11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对“211工程”建设领导工作的通知》(中办发电[1997]1号)。“通知”重申了“211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肯定了自1994年4月以来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同时指出了“211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月21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该办法对资金开支范围、资金预算、划拨及决算,资金管理和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3月3日,国家教委财务司、财政部文教司联合发出《关于印发&“211工程”计划管理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计划管理费的使用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11月20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发出《关于报送“‘211工程’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库”的通知》,加强“211工程”信息工作,及时了解“211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1月26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印发&“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211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职责、建设资金、检查验收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5月15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两个项目建议书。
6月29日,教育部决定同香港爱国实业家先生及其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筹集专项资金,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建立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对配合“211工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8月11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发出《关于对有关高等学校开展“211工程”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对中期检查工作的目的、主要内容、组织实施、检查结果以及时间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1月18日,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报送1999年“‘211工程’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库”的通知》(教重办[2000]1号),要求各校报送1999年“211工程”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建设“211工程”基本信息数据库。
4月1日―4日,为做好“211工程”二期建设的准备工作,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211工程”二期规划研讨会。
4月,《“211工程”中期报告》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报告介绍了“211工程”的项目背景和概况、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的中期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2月16日,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提前报送“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的通知》,根据《“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办法》和《关于做好“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部署“211工程”验收工作。
7月18日,“211工程”建设两大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国内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分别通过国家验收。
10月25日,为做好“211工程”二期建设准备工作,“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211工程”二期建设专家咨询会,有关专家讨论了“211工程”二期建设计划的主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央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和重点、“211工程”一期建设与二期建设的有机衔接、“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的选择等问题。
5月9日,“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西部152所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建设设施,实现校园网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高速连网,并建设一批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应用系统。
7月,《“211工程”“九五”总结报告》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报告介绍了“211工程”的项目概况、项目执行与管理情况、项目建设成效、项目评价与展望,评价了“九五”期间“211工程”的建设成效,总结了“211工程”建设的有益经验,为实施“211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9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决定“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建设。建设任务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建设。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其中中央安排专项资金60亿元。“211工程”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从2002年起实施。
6月3日,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召开“十五”“211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讨论修改了《“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修改稿)》。
8月25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办法》规定:“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师资队伍和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11工程”采取国家、主管部委或地方政府和学校三级管理的方式,以主管部委或地方政府的管理为主,学校的自我管理为基础。《办法》还就组织实施、管理职责、建设资金、检查验收、项目评价等做了规定。
8月1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印发《“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预算、支出、决算、监督检查等环节,加强对“211工程”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的《“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7]12号)同时废止。
2月18日,“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十五”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工作进展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审议,并研究了项目启动和建设的有关问题。
4月,“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十五”建设项目各子项目陆续启动,建设和研究工作逐步展开。
1月24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于日-25日在北京召开了“211工程”建设座谈会,讨论了“211工程”十年建设的主要经验,“211工程”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211工程”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等。
4月7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于日在北京召开了“211工程”建设座谈会,讨论了“211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校“十一五”“211工程”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拟重点解决的问题等。
4月21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十一五”“211工程”建设方案预研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6]1号),部署有关学校开展 “十一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预研究工作,从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建设任务、资金安排建议等方面,提出本校“十一五”“211工程”初步建设方案的建议。[5]
1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听取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工作汇报;会议同意全面推进“211工程”建设。会议同意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一要继续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使更多的重点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二要突出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三要加强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四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创造有利于发挥人才创造性、多出重大成果的条件。五要做好建设规划,加强项目论证和评审,强化稽查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日,教育部部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3月7日,时任部长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继续深入推进,教育部、和国家三个部门已取得共识,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是要强化,对大学就是要扶强扶优,使它更好。[6]
211工程项目概览
211工程总体目标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中国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中国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7]
211工程主要任务
“211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任务:
1、重点建设若干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2、着重提高和改善一批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要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院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体现“211工程”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加强建设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建设内容。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条件支撑。
“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主要任务:
1、重点学科
――“十五”期间着力建设和发展800个左右“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对“九五”期间已建设且需要加强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继续进行支持;另选择一批新的学科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信息、生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学科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中国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
――充实和改善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基地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2、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速地区主干网升级工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八大地区主干网升级,为“211工程”学校及全国高等学校日益增长的高速接入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同时加强36个主节点的接入能力、网络管理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和重点学科公共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尽可能使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用光纤直接引接到其所在城市的主节点。
――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二期工程。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引进数据库的建设和服务,建设中文全文数字资源、数据仓库、数字图书馆基地、联机编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省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促进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支持“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数字资源支持,推动图书数字化资源的共享。
――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体系。
为有利于重点学科的优质教育、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及仪器设备的购置,建立分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并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环境和名师名课等共享资源体系,形成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3、“211工程”学校整体建设
围绕对重点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加强“211工程”学校的整体条件建设,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发挥“211工程”学校对整体高等教育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7]
211工程建设管理
211工程资金安排
“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并安排好有关高等学校上水平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7]
211工程项目管理
1、成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下设“211工程”办公室,地点设在教育部。
“211工程”建设项目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各“211工程”学校成立项目法人组织和落实项目法人代表,有关省(区)主管部门成立“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中央、省(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2、“211工程”建设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财政预算管理办法进行立项审批。由教育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地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和财政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审核后,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下达立项批复。
3、为规范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除严格执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外,根据“211工程”自身的特点,制订了《“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等一系列管理办法。[7]
211工程高校名单
211工程批次名单
1995年12月,第一批入选“211工程”的大学共15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996年12月,首批增加12所,总数变为27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1997年12月,第二批(67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新疆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2005年,第三批(12所):
西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2005年末,第四批(1所):
陕西师范大学
2008年,第五批(5所):
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
备注:上面的表格包括后期被合并的高校在内[8]
211工程分布名单
省区数量院校名称院校名称院校名称院校名称北京26
吉林3-辽宁4天津3-河北1---山西1---内蒙古1---上海9---江苏11
-浙江1---安徽3-福建2--江西1---山东3
-河南1---湖北7
 湖南3 广东4广西1---海南1---重庆2--四川5---贵州1---云南1---西藏1---陕西7-甘肃1---青海1---宁夏1---新疆2--军事系统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版高校名单[8]
211工程建设成效
211工程学科建设
“九五”期间,“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两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十五”期间,“211工程”在107所大学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821个重点学科和三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到2005年,中国共计75个学科进入了ESI的数据库中前1%,涉及到21所高校,而这些高校全部都是“211工程”的学校,而且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科,这些学科都是“211工程”的重点建设的学科。
根据ESI所提供的统计结果,清华大学材料学科在1995年到2005年期间发表的SCI论文总数为3677篇,排在世界大学的第二位,这个学科在世界排在第二位。
根据ESI数据统计结果,年的“211工程”建设十年当中,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在SCI发表的论文数是4526篇,列世界大学的第15位,论文引用数是23778位,排在世界大学的第103位。
中南大学发挥有色金属资源与材料领域长期积淀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有色稀有金属与粉末有金材料,有色金属资源快速勘察与可持续发展等“211工程”建设项目为纽带,然后建成了在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六大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支撑,完备的有色金属材料与资源学科创新体系。
清华大学就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信息能源、材料等学科进行了布局调整,推进学科群的建设。
南京大学采用学科特区的建设模式,这对某一些学科非常重要,由于高校内部的体制不一定整体上能够到位,可以在有局部建立一些学科布局,这吸取了中国经济建设像深圳特区的一些发展和经验。[7]
211工程公共服务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建成了有3万多公里的光纤网络,覆盖30多个省,联网的城市达到200多个,联网的教育结构达到1500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在网上招聘高校招生等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科研网络下一代的互联网研究也是走在了世界的前例,所以CERNET2是中国下一个互联网示范工程。[9]
211工程人才队伍
年里,211工程学校总共引进的教师是43711人,2005年的教师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是51211人,是1995年的5.8倍,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是1995年的2.8倍。
在人才培养方面,累计培养本科生有242万人,研究生达到了62.3亿万人,留学生达到了11.27万人,2005年的在校研究生人数是1995年的6.2倍。在“211工程”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2005年是1995年的6.2倍。这些“211工程”学校承担了4/5的博士生培养,承担了2/3的研究生培养,1/2的留学生培养,1/3的本科生培养。
西部的“211工程”学校,总共引进人才5544人,新增两院院士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95年的1194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6112人,有361名青年学者入选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有94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9]
211工程教科成就
“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一定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
“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和1/2的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十五”期间的科研经费当时达到1019.82亿元,是“八五”的1.3倍。“十五”期间发表的论文数是“八五”期间的7.9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科,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的实现了量子博弈实验。
在复旦大学,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研制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形成二千余年中国疆域政区变化的所有地图。
中南大学的材料学科,通过建设以后,在高性能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获取了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通过“211工程”建设,解决了众多特大型桥梁的抗风稳定性等等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控制自动科学与自动化技术与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通过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信息科学、材料学科等学科之间的深度的交叉,在网关集群网络构架体系,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包括微型飞行器的仿生流体力学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9-10]
211工程社会影响
211工程各界评价
湖南大学校长表示:211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正面作用;不赞成把211工程与大学去行政化相关联,在大学内部应该区分行政与学术的边界,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应该把所有的行政和学术对立起来;重点工程退出进入机制不宜搞得太复杂。[11]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对“只唯985、211就业院校歧视”表示:首先是用人单位认识上存在偏差,以为人才就是以学历、文凭为依据。其次,当下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导致用人单位希望优中选优、好中选好,这些因素导致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采取违反就业机会平等的做法,侵犯了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享有的平等就业的权利,国家早已三令五申,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严禁在招聘过程中违反国家规定就性别、户籍、学历、院校等条件进行限制。倡导人才选拔应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文凭、不唯资历,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真才实学、真本事,是不是有‘985’‘211’高校文凭并不重要。[12]
211工程就业门槛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下发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院校门槛问题却并未因此得到解决。
一方面,很多非教育部管辖范围的用人单位仍然坚持用“985”“211”高校作为明文规定的招聘门槛。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聘时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学历“查三代”,让一些从普通本科考入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感到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更加普遍的是,很多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通知上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仍旧差别对待,有的甚至在内部的简历筛选程序中就自动设置淘汰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12]
211工程废除传闻
,一则网络传闻称,国家将废除“985工程”、“211工程”,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提交相关综合改革方案。一时间,这一消息在坊间引发诸多猜测。
日,教育部通过新闻办官方微博在回应中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13]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引用日期]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江苏省邗江中学[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11和985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