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柳的意象象代表了什么菊和柳在古诗词中作为意象象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撩乱春愁如柳絮
中国唐宋诗词中的柳絮意象
&&&&&&来源:腾讯网&&
撩乱春愁如柳絮
中国唐宋诗词中的柳絮意象&&&更多2010思想汇报请访问:2010思想汇报
撩乱春愁如柳絮――中国唐宋诗词中的柳絮意象
概要中国文人进行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抒写主体的情志,因而他们尽可能得采用思想与情感容量较大的具体性意象表情达意,因这些表情达意的意象种类繁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中国唐宋诗词中的柳絮意象。关键词意象唐宋诗词柳絮意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柳絮这一意象至唐宋时期后频繁出现,其含义丰富,流传广远,影响之深,可谓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中,“柳絮”更是占据了一席之地,作为古典诗词中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因而探求柳絮意象系统也是令人情味盎然的。
(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柳絮名称的来源及与之相关的物象柳絮又称柳棉,柳绒,诗词中常称为杨花,杨柳花或者柳花。而柳絮为什么作为杨花呢?原来柳树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物,《周易*大过》曾用“枯杨生梯”喻老夫得妻;《山海经》曰:“沃民之国,有白柳。”而至汉代,宫廷民间更是植柳成风气,有百姓歌为证:“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荫黎。”王粲言:“植佳木于落庭。”应扬曰:“植纤柳以承凉。”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柳愈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到了公元605年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号召民众在河岸植柳,每种活一株者,奖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相种植,一时之间岸柳成荫。隋炀帝为显示他的神威,也亲自种植,并御笔书赠柳树姓杨。从此,柳絮自然而然被称做杨花。《现代汉语词典》中“杨柳”一词的第二个义项,便是“泛指柳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物之际,沈吟视听之区。”(1)因而作家受客观事物所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类与之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认为,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产生必然的联系。所以“柳絮”这一意象符号的形成必然与其相关的物象有密切的联系。柳,柔弱无骨;柳絮,随风飘舞。中国唐宋诗词中,风与柳絮之情结犹如老夫老妻,妻唱夫和。这与柳絮本身的特性有关。“柳絮是柳树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色绒毛,种子成熟后,凭借风力吹动绒毛而传播。”(2)所以古人难免不把风和柳絮联系在一起。唐代雍裕之曰:“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韩愈对无风坠池的柳絮描绘更是高人一筹,“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力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张乔把柳絮当作尤擅舞姿的纤弱女子,“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而吴融进一步地描写风与杨花的关系“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归。”元代的马祖常的《杨花宛转曲》也描绘了柳絮的千姿百态,“宛转杨花犹百态……随风扑帐拂香奁,度水点衣萦锦带。轻薄颠狂风上下……欲落不落春沼平,无根无蒂作浮萍。”戴叔伦《杨花词》第一首中也说:“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柳絮借风而飞,恰恰突出了柳絮的轻盈之姿。柳絮身轻绒体的特性,决定了其与雨、水、泥三者的“手足之情”。中国春暮多雨且频的特点以及古代文人情感由物相生,由物感人,因而赋予了柳絮人格化的性情。
传古人曾误以为絮“入池沼,隔宿化为浮萍花。”(3)因而柳絮生情公式为“柳絮――池水(唐宋诗词中常指池塘中水)――浮萍花――有情思。”宋代周晋的《柳梢青》合理的套用了这一公式,“……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赵长卿《小重山*杨花》云:“铺池绿,遗恨寄浮萍。”他把对往事的难平之情寓于一池绿萍,发人无限思。宋代仇远《摸雨儿*柳絮》――“休更舞,明日看浮萍,始信低飞误。长桥短浦,怅不似危红。苍苔点遍,犹涩马蹄驻。”与佳人分别无从诉衷情,只好把离情别绪入水化萍,寄托对佳人的绵绵之意。宋代无名氏《多丽*杨花》云:“只道无情,那知有意,几回飞过绮窗前。……明朝看池塘雨过,萍翠应添。”闺中思妇对日长百无寂寥的日子平添几许忧伤,哀愁更使人觉得池塘里那充满情思的绿萍也应多添几朵吧!由于主体情感的变化使外在景物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因而自然就会“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4)雨入泥,使泥具有粘性,而泥在暮春时节常与柳絮黏附在一起,产生黏附与牵拌的关系。宋代赵长卿的《小重山*杨花》曰:“十年追往事,叹流莺。晓来雨过转伤情。”因柳絮遇雨会被迫坠地与泥粘在一起,诗人敏锐的抓住这一细节,把人的情感的流动也寓于其中,产生感人的审美的情趣。宋代李邴《洞仙歌*杨花》云:“自长亭人去后,……飘荡无个事,刚被萦牵,长是黄昏怕微雨。”雨与柳絮的关系其实我们可以看作一种狼和羊的关系,狼来了,自然羊也就跑了。而当柳絮粘上润泥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体的情感更是丰富多变。无名氏的《眼儿媚》云:“……相送过长亭。丁宁嘱咐:沾泥也好,莫化浮萍。”也许是怕友人或是心中的他在异乡漂泊无所依托,所以难免使主体的情感呈复杂化。另外,柳絮与游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主体情感的注入使物的意象更加的模糊难以捉摸。宋代刘学箕的词《惜分飞*柳絮》云:“……糁径飘空无定处,来往绿窗朱户。却被春风妒,送将蛛网留连住。”柳絮给予人们那漂泊不定,见泥游丝又殷情黏附的特性,给古代文人情感易变提供了表达其内心的复杂心态。卡西尔指出:“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的形式、韵律、节奏是不能与任何单一的情感状态同日而语的。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5)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因物迁情,而其情感的多样决定了柳絮意象必然与众多的物象发生关系,交错组合共同表达主体的复杂,难以名状的感情。总之,按照中国古代的审美传统,不应用言语文字直接表情达意,而应该通过咏物去抒情,通过叙事去寓意,通过客体去表现主体。于是,客体、物象成了文字表达主体情感的中介,所以柳絮这一意象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的物象产生一种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主要组合体。
1&2&3&下一页
(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柳絮与才女、艺妓的雅俗整和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自此,古人长借用“咏絮才”比作有才气的女子。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回中:“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其“咏絮才”就是指林黛玉的才华、气质。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在极为崇尚以一总多,言外之意韵外致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其意义功能决不限于较单纯直接的字面涵义,尤其当神话、民俗、文学史上的名篇佳句及连带的典实掌故常常杂糅交织,就会包含众多信息的结合。“用事”又叫“用典”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昔也。”(《文心雕龙*事类》)据此可知,用事(用典)是引用古事、古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而“咏絮”其用事所表达的意义不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才华横溢;另一种就是江郎才尽。《隐秀庐临屏对句集录》云:“吹萧凤凰台,缱绻处,偏惹下风流债。洛阳风姿咏絮才,来来来,与你相思两地载。”这里借“咏絮才”赞扬其不仅貌如“玉山倾倒”,而且具有曹植之才。李汝珍的《镜花缘》第六十七回云:“颂椒语拙,得聊玉笋之班。泳絮才疏,许待殊极之宴。”欲指无才,却说“咏絮才疏”。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的“紧箍咒”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女子的思想行为。因而“咏絮才”也就屈指可数,虽说唐宋时期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比较开明,思想也活跃,对于文化的基础--经济也发展迅速,社会安定,所以文人士大夫更多的是留连于声色、琴棋书画、诗词中,文人士大夫的熏陶以及众多艺妓的客观努力,滋生了青楼文化向雅俗方面的发展。《唐诗纪事》卷五十八“韦蟾条载:“韦蟾廉问鄂州罢兵僚祖钱,蟾曾书《文选》句云,以笺毫授宾从。请续两句,逡巡,有妓泫然起曰:‘某不才,不敢染翰,欲占两句。’韦大惊异,令随念。云:‘武日无限新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韦令唱作《杨柳枝词》。”(6)杨花无所依托,飘舞不定让人不由得把柳絮同妓女悲惨的命运联系起来,清代舒位的《杨花诗〉:歌残杨柳武昌城,较量妾命谁当薄。扑面飞花管送迎,吹落邻家尔许轻。三月水流春太老,我位天涯最飘荡。六朝人去雪无声,看渠如此不胜情。这首诗借杨花暗喻妓女漂泊不定,生活凄苦,容颜易衰,青春将逝的无奈,悲伤的心境。但同时也对艺妓的情怀有所赞誉。而唐代的罗隐《柳花》诗则是纯属对娼女的贬嘲,“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何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柳絮之所以有此蕴涵及审美动能效果离不开其与生俱来的形式外在美特征。柳絮作为植物依附物的肢体结构、外形,与其所关的物象相契合,组构成了“妓不如人”的审美情趣,这既反映了古代妇女卑微的地位,带有某些男子视妓女为玩物的不健康的心态,也展露文人内心某种心态,“仕途不畅,则留连声色.”所以才造就青楼文化的发展。
(三)“东园桃李芳已歇,犹有杨花骄春暮。”――柳絮意象的多重象征性“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境界。”(7)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百绪千端的不同情感融汇到其笔下的景物中,使景物似通人性,内涵了主体的情志,因而柳絮的内在特质不可避免的作为古人某种情感的载体,以下例举四例:1、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据传北魏宣武帝灵皇后胡氏,由于养尊处优,使她在徐娘半老的年龄时而感到空虚寂寞。于是把有潘安之貌的杨白花当作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养其于后宫,日夜放纵,骄淫。杨白花难以忍受一身才智武艺尽毁于石榴裙下,在一个夜晚,乘机率部连夜逃出洛阳。这使得灵太后思念不已,百转愁肠,谱成《杨白花歌》一曲,以暮春时节的杨花飘荡难觅踪迹,来抒发内心的怀想和期盼:阳春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巢里。自此杨花被古人赋予思妇怀人的特殊情感,而由于中国古代经济的不发达,交通工具的落后性,使得远行者、征人、赶考者等往往一年甚至几年都回不了家,使闺中人生添哀怨,思念之情。唐代张祜《杨花》云:“散乱随风处处匀,庭前几日雪花新。无端惹着潘郎鬓,惊杀绿窗红粉人。”诗中“散乱”写出了杨花在风中飞舞时情态,而由“乱”到“匀”道出了杨花飘扬、坠落的全过程,再由杨花轻盈,随风飘散,元所定所,联想到飘泊的游子,不知今夕为何夕,正因如此,才“惊”绿窗红粉人才使她想起了游宦在外的心上人,牛峤《感恩多》中写道:“陌上茑啼蝶舞,柳花飞,愿得郎心,忆家还早归。”杨花飘荡不定,落地无根,它使人油然想到人生的行踪不定,孤独无赁依,“发人无限思”。
上一页&&1&2&3&下一页
2.离情愁绪,漫漫飞絮,不胜其数,正如忧愁之沉重。而望杨花而生愁又是古人共通的思想感情,唐代韦应物《叹杨花》:“空蒙不自定,况值喧风度。……人意有悲欢,时芳独如故。”(8)唐代继承了南朝宫体诗对于女性柔美的描绘,但却逐步地由外表的形貌和用景物的象征。进入内心的情感的幽微世界,因而发展出以女性怨情为主的闰怨诗,所以,到了唐宋,以景言情的诗词增多,而柳絮不可避免地走进文人的视野,晏殊不禁道:“春风不解禁杨花,朦胧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闲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把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于画内。宋代李邴《杨花》云:“一困娇软,是将春揉做凄迷,……自长亭人去后,烟幸装点离愁无数。”宋代罗大经对词“闲愁”描写的巧妙,曾做过一番比较,他说:“……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9)其闲愁之多不言而喻。
3.象征得势便猖狂的势力小人。众所周知,杨花不同于一般花瓣片状,而呈絮状,这一特征,使得杨花很容易随风飘零,柳絮借风力更让人觉得柳絮见风使舵,得风生力。宋代马马光《客中初夏》云:“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此诗以柳絮与葵花作比,“历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的向日葵与随风飘荡的柳絮,轻贱分明,天地之别。杜甫诗曰:“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晏几道更是一语道破小人的特质,“人情却是柳絮,悠扬便逐春风去。”曾巩的《咏柳》云:“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作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势力小人得势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殊不知“天地有清霜”,言外之意也就是在嘲讽得势小人。
4.惜春、伤春与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无所寓也,”(10)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不,无情有思。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花红易衰”,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何况好看的容颜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那是比生命还要宝贵的,日本的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里说:“女性的价值取决于容貌”,正可以用来说明以上问题,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思妇只好哀叹,任泪水化作满地的杨花。宋代李纲《杨花词》:“……飞入楼台,舞穿帘幕,总归流水。怅青春又过,年年此恨,满东风泪”。历代女子诗词中多以柳自比,而抒发青春逝去,却常借春暮抑絮,妄惜流年,哀愁人笔下的憔悴自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苍劲伟岸的松,清新淡远的菊,高洁秀美的莲,虚中多节的,贞丽耐寒的梅,均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人君子的比德之物,但一般说来,它们代表的多是具体情境中的人格气质。含义不如柳絮那样令人发思联想,更具多重,复杂性,柳絮意象是民族心灵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正是文人人生历史的生动写照,女性与文人交往及人伦关系的实录。
(1)选自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2)选自《历代名家咏花词全集》博文书社1990版第122页(3)选自《历代名家咏花词全集》博文书社1990版(4)选自刘勰《文心雕龙*物色》(5)选自《人论》第189页(6)选自《中国历代咏物诗选注》
(7)选自《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第509页(8)选自《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72页(9)选自《鹤林玉露》卷7(10)选自《艺概》第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一页&&1&2&3&--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版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题文】菊作为古诗中的常用意象,常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不同的意蕴。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月”“柳”“雁”“江水”等,请任意选取一种意象,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品析其意蕴(品析其某一种意蕴即可)。(200字左右)(12分)
【答案】(评分建议:选取一种意象并明确指出其意蕴3分,结合阅读积累进行准确恰当品析6分(引用准确3分,品析恰当3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3分)【示例一】作为古诗中的常用意象,“月”更多地被诗人赋予思乡之意蕴。自从李白在唐朝的时空中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来,天上那一轮在不同的空间可以同时沐浴到其光辉的月亮,便被寄寓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一句,则以强烈的情怀将“月”与故乡紧紧牵系。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几句中,那思乡的愁泪也是在“明月”之下流出的,而明月本身也自然成了引发诗人思乡之愁的意象。【示例二】古诗中的常用意象“梅”,以其凌寒独开花洁香芳的特质,多被诗人赋予清高之意蕴。例如王安石在诗中赞梅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便以其色洁花香的品性而具有了清高的象征意蕴。从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写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也可以由梅影映于“清”水之中,暗香在高高的月空下飘浮的诗句里,读出梅清高的特质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不同的意蕴”一语,在题目指定的“月”“柳”“雁”“江水”等意象中根据自己的熟悉情况任选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除了要选取一种意象之外,还要明确指出其意蕴,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准确恰当的品析。注意引用要准确,品析要恰当。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题文】菊作为古诗中的常用意象,常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说绍兴》,回答问题(9分)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斑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篷船分明很有沧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我去过绍兴三五次了,却总是看不够。我觉得绍兴有两大看点,一是名人古迹,悠悠历史勾起游客诸多游兴;二是湖光山色,让人在心旷神怡中浮想联翩。绍兴最出名的古迹是“兰亭”。书法是中国人的创造,古往今来好书法者不计其数,但只有王羲之才配得上“书圣”的桂冠。右军祠、流觞亭、鹅池都是讲王羲之挥毫的。王羲之当年与40多位文朋书友在流觞曲水处吟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绍兴第二处古迹是“沈园”。这座江南小园虽比不上姑苏园林丰姿精雅,但也古意盎然,有几分苏式园林的韵味。陆放翁触景生情在此写下《钗头凤》。今日沈园成了有情人的伤心地。绍兴第三古迹是“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文学畸人”,才华高绝,聪颖过人,长于书画。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居然宁愿在徐文长门下当走狗,可见徐文长艺术魅力四射,我在“青藤书屋”里泡一杯茶,可以看到一个景致清幽的小竹园,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嗟叹不已。绍兴名人古迹还有很多,大禹陵景区、王阳明基、蔡元培故里、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都很有看头。参观完了,去“咸亨酒店”喝酒剥茴香豆,享受一下绍兴人的生活乐趣。①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②东湖还有稷寿楼、霞川桥可赏玩。③湖中有陶公洞、仙桃洞、揽越亭、碧容亭、静趣亭、白玉长堤。④我那年游东湖是初夏,乘乌篷船入湖,只见湖清如镜,峭壁投影,待小舟入洞,顿时阴凉无比,不由悄声耳语,引得回音震荡,众人大喊妙哉!⑤绍兴的湖光山色最美的是东湖。山有吼山,其形如狗,故又名狗山。其山以石取胜,有石亭、石碑、石柱、石栏、石洞、石桥、石阶、石墙、石坊……待到桃花盛开时,艳红一片,好景致也。绍兴下属有诸暨、嵊州、上虞、新昌,四处皆妙不可言。诸暨乃西施故里,以五泄最为有名;嵊州有百丈飞瀑;上虞有曹娥孝女庙;最吸引人的新昌大佛寺,香火袅袅不绝,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穿岩十九峰峰峰斗奇,可近玩亦可远观也。小题1:(2分)文章分别从(
)两个方面介绍了古城绍兴。小题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⑴ 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 (
)⑵ 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五句话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列(填序号)(3分)小题4:文章既是写绍兴,又为何在结尾介绍其他古镇?(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7分)林徽因传(节选)张清平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
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小题1:第⑥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A.潺潺奔涌无边青青明艳灿烂窈窕玲珑
B.无边青青窈窕玲珑明艳灿烂潺潺奔涌
C.无边青青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明艳灿烂
D.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无边青青明艳灿烂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小题3: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
(4分)小题4:阅读第⑦段,完成题目。(5分)(1)根据上文,“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句中“这样的眼光”具体指的是
。(2分)(2)用“这样的眼光”看苏州园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限;3分)
小题5:下列对结尾画线句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徽因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因此产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B.林徽因领悟了建筑学的真谛,从而立下成为建筑学家的愿望。
C.林徽因立志成为建筑学家与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也有一定的关系。
D.林徽因的立志源于她顿悟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欧洲建筑艺术的共性。
小题6:结合本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8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o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11)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12)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13)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14)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的意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