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58所双一流大学名单

15省“双一流”大学榜单:快看看你的学校入选没
15省“双一流”大学榜单:快看看你的学校入选没
自从国家发布“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规划以来,关于哪些高校能够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坊间的各种传闻、猜测也不绝于耳。截至目前,“双一流”高校名单到底哪些是哪些高校,还未明确,但全国已经有20余个省份陆续公布了本省高校升级的“施工蓝图”,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内高水平大学、国内百强高校的相关量化指标。据统计,已经有23个省份发布相关建设方案及可能入选的高校名单。北京北京市在2015年,推出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截至目前,北京市教委先后认定两批共19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些学科有可能入选一流学科,具体名单如下:上海早在2014年起,上海市就推出了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共有12所大学、21个一级学科入选门槛最高的Ⅰ类高峰学科,这些学科与学校也被视为最有可能入选“双一流”的大学。广东早在2015年4月,广东省就启动高校“双高”建设,入选“双高”的学校是最有可能入选“双一流”的学校:山东山西甘肃海南四川2016年10月,四川省政府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6所高校是目前唯一由官方披露的四川“双一流”大学。河北陕西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专门举行6所部属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工作会议,具体名单如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吉林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去年提到:支持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内蒙古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天津天津市教委表示: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他省份,也有相关大学教育建设推进计划,只是具体名单还不得而知。以上名单或者信息,都是根据官方口径统计出来的,是各省有可能入选“双一流”的大学名单,至于最终入选名单是不是以上的大学,还需等官方最终的确定信息。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作者任何立场。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您(@)目前可用积分:346698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后985和211时代中国大学双一流在哪里?
4353 次点击
7:40:04 发布在
&&&&昨天,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世界一流的目标在哪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就在教育部的各项文件中频繁出现,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我们也不难理解,快速发展的中国,追求高等教育世界一流的初衷。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的目标是什么?&&&&一流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目标。高等教育的一流实际上不仅仅意味着教育水平本身的先进程度,更意味着高等教育所带动的科研产业转换、以及高新技术发展方面的世界领先水平。&&&&“211和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环节和台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是否走在前列,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也和国家其它领域的现代化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现代的发展理念,没有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改革,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历史进程。&&&&这也部分意义上回答了当前社会各界对“211和985工程”何去何从的关切。固然,这两个项目带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在过程中也出现过教育资源分配的争议。但是从历史进程来看,“211和985工程”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次向世界一流冲击的一次尝试。没有这个过程,人们就不会更加深入地关注和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院校建设路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中国高等教育人开始观察和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式和办学理念之后,他们必然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憧憬和冲动:希望中国高校也能有走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我们在“211和985工程”的建设中,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工程性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育人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它的根本动力是国家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育人环境的宽松,也是对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敏锐捕捉,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人对高教文化的自信和坚守。&&&&高等教育应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发展规律&&&&当代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全球单一标准的来衡量的产业技术先进,到今天的教育理念、产业技术、高新科技等等,世界各国的高校其发展内在动力和一流的建设目标各有不同。&&&&中国的“双一流”是要建立在当前中国发展国情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也需要有自己的定义。否则,我们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永远追逐在世界其他大学的发展队伍末梢,而且常常因为学科的多元化、办学的复杂和观念的不一致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高等教育人应当理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重要的动力来源是高校自身, 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向高校放权,推动高校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其实在当前提出双一流建设目标之前,不少高校就自发开始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主研发和调查,摸索如何构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这些都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智慧来源。这些智慧不以行政手段推动,不以工程导向,而是国内优秀大学自发的发展动力和方向。&&&&“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也应该融合各个高校打造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笃定地按照中国搞等教育的自身规律进行,才有可能找到一条,让世界各国都理解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说到底,一流是他人对你的认定,是一个比较优势。而在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标准衡量的历史环境中,要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要的是要有自身对于科技发展以及产业环境的理解。中国所能够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创造的新贡献,不是去复制当代的其他国家一流大学或学科。而是以自身的教育理念,自身的产业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团队,增加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文|央视特约评论员附:历史上的985和211重点高校名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保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上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华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南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屎壳郎泥泞n]
[三井居士]
[长津英豪]
[太乙真人男]
[亿万人民]
[人与自然]
[阿米卡星]
[土豆暴打西红]
[1逛逛看看1]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3:09 &&
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的目标是什么?
本版块主题总数:336565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2161 / 昨日发帖:2020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后985和211时代中国大学双一流在哪里?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张端鸿:“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一流大学 - 分析行业新闻
张端鸿:“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
   世界的概念反映的是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型学术机构的规范和价值——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这种理念基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对这种模式认可后,其在19世纪末成为主导的学术思想。(Philip G. Altbach)   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大学在各种国际大学评价体系中获得了整体性的进步,部分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支持是大学取得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中国建设重点大学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样板,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由此带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模式将迎来新的模式。  1.“”政策是什么?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WCU)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竞争性政策。据笔者初步统计,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台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纵观各类计划,做法基本类似,都是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遴选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学进行重点投入,期望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这种重点投入本质上是一种政府公共拨款政策。大部分国家将资金投入到大学,赋予大学较大的资金自主使用权;也有部分国家或地区采取投大学和投学科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一竿子”管到学科。  本轮中国的“双一流”政策同时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希望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主要包括三种建设思路:一是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二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三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2.因何“双一流”得以成为一项公共政策?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核心战略。没有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也不可能产生奠定国家比较优势的科技创新成果。当“刘易斯”拐点来到,“人口红利”吃尽的时候,唯有教育和科技红利能够引领中国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之重器,就跟一个国家需要国防力量的强大一样,世界一流大学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产品。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由于高等教育并不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只能看做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需要注重公平竞争,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刻意将资源投入到少数高校身上。而从公共产品与国家意志的视角出发,则又会认为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一种必须的公共产品。这两种不同的定位导致了学术界对211和985政策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我们姑且称之为集中派和分散派。集中派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投入进行建设;分散派则认为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是准公共产品,集中投入只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破坏高等教育管理的秩序。政策推出,随后政策推出,一直至今,集中派与分散派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双一流”政策之所以可以纳入公共议程,并且成为公共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必要性来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面临巨大的挑战,高层次人力资源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则是供给这两种要素的关键性主体。从可能性来说,“双一流”政策很好地调和了集中派和分散派的矛盾,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共识,得到了各方的支持。此外,从中央部委的主导意见来看,发改委和财政部期望的重点建设纳入整体拨款和教育部所期待的重点建设继续作为专项管理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调和。不过,“双一流”宏观政策出台经历了较长的周期,而“双一流”政策细则也并未在2016年初顺利出台,可见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  3.“双一流”政策和211、985政策是什么关系?  回顾历史,早在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时就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随后国家教委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报告提出:“建议由国家教委设置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项目简称为‘211’计划。”我们可以看到211政策主要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建设;二是重点学科建设;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1995)。“211工程“二期和三期则将重点学科建设放到了首要位置。  985政策源于1998年5月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发布的“科教兴国动员令”讲话,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早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跟211政策聚焦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不同,985政策的指向更加侧重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而211工程建设恰恰为985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985工程高校(39所)是国家扶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竞争者,而获得“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校(37所)的使命是在若干学科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学科群。而且985工程还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共同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虽然211、985政策有力地撬动了中国“塔尖”高校的建设,但是仍然留下了不少遗憾。首先,虽然985政策非常重视体制和机制建设,但是中国大学仍然面临达到全球顶尖大学的“无形屏障”,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产生重大原创成果方面仍然乏力;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为一个不平衡的高等教育系统,跟少量大学得到的优先资助形成对比,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层和底层高校的资金不足,学生培养质量较差,这实际上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阿克琉斯之踵”(Philip G. Altbach,2016,意为致命弱点)。第三,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个无法令人忽视的事实是出国留学潮导致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显著逆差,中国学生的海外消费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中央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总额(注:据民进中央报告)。第四,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内部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也正因此,985三期结束以后,由于各方面对211、985政策存在较大的分歧,新的政策共识未能及时达成,年重点建设都是通过“过渡经费”的方式下达的。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到2020年要继续实施211和985,这是既定的国家级战略任务。211、985将中国高等教育推到了自身历史的高峰和至高境界。 同时也把我们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想境界、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了新层次。(叶绍梁,2013)“双一流”政策延续了211、985政策的世界一流大学(985更加侧重)和世界一流学科(211更加侧重)的政策追求,但是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革。首先,整合“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第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第三,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与“十三五”规划实现了同步,有效地避免了五年规划和重点建设规划“两张皮”。  “双一流”政策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的重新洗牌吗?211、985的文件虽然失效了,但是高等教育中的分层关系依然存在。北大和清华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层;C9高校始终紧密对接重点大学建设政策,对重点建设政策有着巨大的政策影响力;32所中央直管大学的党委书记和大学校长是副部级;39所985大学实际上已经到了第四层,211大学则已经到了第五层。此外,事关中国高校命脉的资源事实上并非经费拨款,而是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不同层次的大学在拥有博士点数量量级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其设立、管理和评估的权力是高度集中的。一所大学如果只有一个综合实力一般的博士点,甚至连博士点都没有,它争创“双一流”之路必将充满荆棘。  4.“双一流”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  “双一流”政策已经于2015年正式发布,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总体思路已经确定。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评估方案等细则内容尚在研究中。“双一流”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来源:《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任务可以概括为: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一流社会服务和一流文化传承来概括。改革任务可以概括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性管理机制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抽丝剥茧之后,“双一流”的政策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根源在于“世界一流”无法精确定义。在主管部门跟重点建设高校召开的若干研讨会上,“世界一流”如何界定都成为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不少官员和学者认为,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意味着大学在主流大学排行榜中能够进入前300名或前200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意味着大学在主流大学排行榜中能够进入前50名或前20名。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意味着在主流世界学科排行榜能够上榜;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意味着在主流世界学科排行榜(ESI学科研究领域排名或QS学科排名)能够进入前50名或前20名。然而,由于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本身充满争议,这样的内容不可能进入政策文本。但是世界排名成为了公共资源以及政策效果的担保者。(OECD,2015)主管部门在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仍然会将该内容作为至关重要的依据,进而使得相关的指标成为指挥大学发展的“指挥棒”。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则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应该将大学排名或学科排名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主要指标,应当跳出就排名评价大学的路子,更多地考察代表性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更多地跟踪毕业生的成就,更系统的评价高校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加侧重考察高校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局限于指标,它更加是精神性的。当院校排名以一类院校和一套质量和目标为标准时,就树立了这类的权威,相应的,其他类别的院校以及质量和目标就要付出代价。譬如,强调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把自然科学科目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注现上海软科排名)不仅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作为标准,而且其设计特别凸显了基于安格鲁-美利坚传统的、自然科学强势的大学。(OECD,2015)世界一流的大学,“它虽然坐落于某一个城镇,在地理上限于一个国家,但在精神上从来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它是属于世界的。他的教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走向世界各地,影响世界各地,这就是他的普遍主义活的载体。”(丁学良,2004)  5.“双一流”政策目标实现情况将怎么评估?  “双一流”政策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的主体是主管部门,第三方评价的主体则尚未得到非常清晰的界定。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估)对重点建设资金配置的影响最大;英国的QS公司(特别优待中国大学的QS大学排名)、加拿大的汤森路透集团(纯粹基于文献计量的ESI学科领域排名)(《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否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第三方评估主体?而我们在跟主流世界大学排行榜或科学计量指标的研发人员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都认为相关指标仅仅是提供一种简化的信息披露。例如,QS排名的主要是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Ben Sowter,QS排名负责人,2015),大学排名主要为非高等教育专业人士提供了解大学的信息渠道(程莹,上海软科排名负责人,2016);ESI学科排名主要是采用文献聚类的方式形成研究主题(Subject) ,通过科学计量指标披露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本质上是一种指标性信息服务,无法观测人文学科、也不能全面观测社会科学学科和工程学科,更不能作为评价机构和个人的工具(David Pendelbury,ESI创始人,2013)。  “双一流”政策评估是一种行政评估,学术评估,抑或项目评估?如果属于项目评估,未纳入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成效不应笼统进行总结。如果该评估的学术性很强,应当更多地发挥学术共同体和专业性团体的作用。此外,无论何种评估都应当遵循一些原理:例如评估指标体系应当具备科学性和共识性,评估指标之间应当具有排斥性,评估指标权重配置应当与指标影响力相匹配。据悉,2016年已经下拨的“双一流”建设经费分配依据主要是第三轮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的结果,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的数据采集已经完成,其结果或将成为今后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6.“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有何影响?  985高校的重点建设经费占学校运行总经费的比重普遍不足10%,所占比重其实并不大。但是高校却仍然高度重视重点建设,985高校对于能否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高校对于能否有若干学科纳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显得异常焦虑。这是一种对于能否获得官方身份和地位的焦虑。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能否挤进“双一流”,意味着大学能否把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重点建设经费本身对高校的影响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高校可以因此而获得一种政策地位,地方政府以此为依据配套建设经费,行业企业以此为依据建立或深化合作,人力资源市场以此为依据开展人才招聘工作,学生报考择校也有了方向,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从2014年以来,已经有多个版本的“双一流”名单流出,无一不是谣言。当某项信息重要而又模糊时,便可能存在各种谣言。(Mowen,1990)谣言的传播者可能为了求证谣言、说服他人、减少焦虑、取乐、或纯粹为说而说,进而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传播者。(Kapferer,1992)“双一流”谣言本质上是起源于“双一流”焦虑,一板一眼抛出谣言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权威性的重要信息,也在于减少对无法纳入“双一流”,失去历史性发展机遇的焦虑。  7.“双一流”政策对学科和教师有何影响?  如果“双一流”政策聚焦于如何促进中国大学走向世界,既聚焦全球(Global)背景下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也重视本土(Local)背景下的国际化,“双一流”政策将成为学科和教师的福音。教师可以出去,但心中有本土;教师也可以不出去,但心中有世界。教师所提供的课程,所开展的研究,既事关全球,也关怀本土。“双一流”政策只是在这个背景下,重在赋予大学、学科和教师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自由。同时“双一流”政策也成为促进教育行政管理“从办教育走向管教育,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转型的“催化剂”,中国的大学教师将真正迎来春天。  如果“双一流”政策聚焦于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的西方学术水准,继续将商业性大学排名和科学计量工具奉为评价大学、学科和教师的“宝器”,“双一流”政策将成为学科和教师的噩耗。一批学科将在弱肉强食中被砍掉,一批教师将在弱肉强食中被边缘化,而他们恰恰是大学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也是维持大学多样性(Diversity)的重要元素。“双一流”最终所能导向的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而是单一标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胜利,以及在教育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对高等教育控制的强化。  8.“双一流”政策对学生有何影响?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必然意味着一流的教育,既包括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也包括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林蕙青,2016)一所世界级的大学(WCU)能带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追求。北京大学在最近的改革中提出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方案》,2016)。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共同价值观(Common Value)和审辨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而并非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是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本科生科研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培养方式。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更加意味着师生的亲密接触与共同科研合作。不要忘记,这种培养方式非常昂贵,学生培养支出一般都会占据学校总体预算的80%以上,其中主体部分是支付给教师的薪酬支出。丝毫不具备竞争力的薪酬,让大学教师在自主创收中耗尽余热,如何能够保证教师真正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呢?所以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应该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蔡达峰,2012)确实如此,改革的关键是让教师收心,只要教师收心了,他们自然会研究教学法,自然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培养工作中来。教学改革者需要理解一点,跟广大教师相比,自己对本科生教育和各专业领域学生培养的理解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高等教育的直接提供者是大学教师,离开了教师的全情投入,学生培养改革终将无所作为。  跟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世界级的大学是World-class University更好的翻译。所以,“双一流”真正致力于建设的应当是精神层面的“世界级大学“,”“真正世界级的大学关切一切,怀疑一切,探索一切,奉行普遍主义的精神。”(丁学良,2004)如果我们纠结于能拿到多少重点建设经费,过分在意在几个所谓的关键指标或者一个简化的指标体系下,中国大学能否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相PK,我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成长为“世界级大学”的胸怀。
本文来源:
科学网博客&&&&
分段浏览: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news/1343047.html
其他网友还关注过
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Copyright (C)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双一流大学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