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深造金融MBA金融诈骗去哪里举报?

本科毕业做金融行业咨询,打算三年后去美国读 MBA ,现在 CFA 和 CPA 该考哪一个?
来源:互联网
【本科211,专业财务管理,找到工作闲的难受,想天天向上一把! 1、cpa的东西上学学过一些,就是不到考试那么深,觉得有些繁琐,需要高超武艺方能通过。 2、cfa和自己将来的职业貌似比较靠,一级通过率高些,12号第二阶段报名就截止了!(但不知道四大的咨询 金融行业算不算三级要求的相关工作经验啊求问??) 主要考虑的变量: 投入产出比;将来出国求职帮助程度; 谢谢大家!】
提到的情况是国外的,投行和会计事务所没什么太大联系。但在国内不是这样。国内券商投行部最喜欢会计事务所和律所的人。司法考试和cpa通过其中之一就能累积很大的优势。cfa有点作用,但关系不大,只能证明你有基础知识。另外cfa在国外也主要是portfolio management有用,去ibd没明显优势。所以总的来说,如果下定决心出国找工作,考什么都没必要,networking+M7+充分面试准备=offer。如果留在国内,事务所和投行考cpa;基金和券商证券研究院考cfa。
FantasticCathy:
的邀过年期间例行陪吃陪喝陪拿红包陪烘托气氛工作作完第二天,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正经写几行字了我只能跟题主聊聊CFA和MBA。原因是:我自己是在工作前考过的CFA三级,那时候没有工作经验,所以一直都没去拿chater, 后来工作年限够了又一直这个忙那个忙的,拖延症发作,到现在也没有去提交各种文件...所以到现在我不能把这个好不容易考得来的title印到名片上...没读过MBA,但是我的同事有很多国外MBA毕业的,所以对MBA的事情略懂对CPA的了解很少,大学里很痛苦的学了若干门会计课,参见我说的第一门课是会计学原理,第二门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门语言,但是这门语言说来说去都不能得心应手(好悲催的),所以我很早就知道我不是这块料了,幸好工作后我的岗位也不需要太高深的会计知识=======分割线===============关于CFA我是在研究生阶段考的CFA。十二月考CFA level I,第二年六月level II, 再过一年六月level III, 前后耗时一年半多,算是很有效率的。那时候CFA在北京的考点还在国贸,不需要长途跋涉到丰台的体育馆或者蟹岛。那时候考试当天还能在国贸的茶餐厅找到桌子吃中午饭。最重要的是,那是CFA还没有满地跑。啊,跑题了...说回题主的问:CFA对求职有没有用呢?单单讲外资投行的投行部:第一,是简历上能让我画个勾做个标记的地方第二,作用仅限于第一条 —— 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都相等,我会喜欢有CFA的如果你要求外资投行的投行(investment banking)职位,CFA 作用不大。CFA知识对investment banking工作有用吗?一般般。一来投行的技能都是可以培训的,而且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行当,learning by doing 更重要; 二来CFA的立意更偏向于buy sideCFA的title对investment banking工作有用吗?一般般,至少在亚洲是这样。因为大家会期望research是CFA, 但不会期望banker 是CFA。我有一个同事拿到Chater后不久就不再缴年费了,因为没用^-^容我继续跑题一下,不好意思今天不小心启动了啰嗦模式...讲讲我考过哪些没用的证书,唉...我在大学里考完了CFA和FRM,后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前两天我还在努力回忆我有没有把FRM的证书从香港带回来?搁哪里了?当年FRM还没有现在这么考生,考一次就可以,再加两年工作经验就可以拿证书了。现在FRM给我的遗产是每年做公司的online risk training, 可以直接跳到最后做测试,另外就是七七八八能知道风控常见模型的名字和基本原理(具体内容早就忘掉了),所以做金融行业的项目我可以假装和金融行业组同事讨论一些专业术语。CFA 二和三我是很认真的学的(一级复习两周然后水过),买了原版教材从头到尾读了,主要是那时候在学校闲的,研究生一年级就搞定了工作offer,学校的很多课程本科都学过了,所以既没有找实习的压力,也没有学业的压力,就每天抱着本大书在自习室和咖啡店读书做笔记,学得不亦乐乎(当然考前还是kaplan的讲义最有用啦)。CFA带给我的最直接收益是考完二级后经朋友的朋友介绍我有到一所职业培训学校教CFA一级,所以我读硕的后半段就是每个月去讲一个周末的课,然后一整个月都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啦我还考过5门北美精算SOA,从大二考到大四,最开始是保险系有赞助考过了可以报销考试费,第一第二门都很简单大家都去考,后面几门难一点,考的人就少了。考到我这个段位的同学就只有零星了,但是后来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在国内精算师的需求不大,而且国内的保费也不是精算出来的,另一方面考完全程的时间成本太高。但是,很重要的但是,SOA还是很有料的,那些个概率分布、具体公式早忘了,从保险精算里面学到的人生哲理却受用一辈子。在生命表面前,任何人都是一个巨大样本空间里的渺小一份子;婴儿期的死亡率之高让我万分庆幸我长到能坐在教室里读SOA的年纪;p+q=1, 在教科书里是这样诠释的:we all have been born, but ultimately we all will die...====又是一条分割线======关于MBAMBA对求一个investment banking职位有用吗?有用。尤其是如果你本科不是target school, 之前的工作经验不是投行这个行业的,海外名校MBA简直就是你进入外资投行部门的唯一路径了。外资投行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研究生学历并不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入行都是第一年的analyst(当然因为研究生毕竟年长几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处理事情的成熟程度、心理承受能力都比本科生有优势,但入行时候职位上不会受优待),但是MBA毕业入行就是从associate第一年开始做的。仅就我们公司(我们是一个美资投行),亚洲和欧洲的A-to-A(analyst三年后升职associate)比例比较高,而美国比例很低,更典型的路径是本科毕业做analyst --两年后跳到buy side或者去读B-school, 然后公司会从MBA毕业生中招比较多的第一年Associate。====再来一条分割线====至于题主想要考哪个,第一,你要国外求职,男神
说了,赶紧去申请MBA吧第二,如果现在特别闲,特别想考个什么证书,CFA更可行,因为时间短,见效快。CPA的话,除非你考国外的CPA,考个国内的,第一也不是那么好考的,第二对你海外求职没啥直接帮助。当然如果你要在国内求职,同意
的说法,脚踏实地考个CPA很有用的,就算今后你去国内券商做,也会很有帮助第三,如果不那么功利,从学习角度看,学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学好,都行。===the end===
争哪个头衔更有用没有任何意义, 我只说现实的.貌似楼主是刚毕业, 刚开始工作?说申MBA的, 申哪啊?这年头, 还有哪个top MBA不要至少两到三年工作经验?我确实知道今年有用两年工作经验就进HBS的, 但人家是做Non-profit的.你作为一个金融领域的, 申请top MBA的竞争最激烈, 没点拿得出手的经历申哪啊. 再说句大实话, 你想入门的话, 不是target school的MBA就不用去了. you are looking at, 也就最多那20所学校. MBA确实是最重要的, 其他的证闲了就考, 随便考, 没有很多帮助但也不至于坏事不是. 所以你真正要考虑的是, 安安心心待办公室, 还是轰轰烈烈走出门?对于MBA来说, 有个与众不同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 其实我想说的是,世界很大, 可以做的很多, 别被看得见的所局限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你要觉得没有帮助当我没说吧.
抱歉我是来泼冷水的假设题主还在找工作1. 进入咨询(管理咨询为例,金融咨询可能略有差异)工作需要经历咨询招聘(废话...),招聘需要完成4步:简历筛选-&pre-talk-&1st interview (2 cases)-&2nd round interview (2 cases)2. 题主所问的CFA/CPA属于简历筛选的部分,属于进入咨询工作第一步3. 简历筛选看重5项内容,按重要性依次为:实习经历 (40%),教育背景(学校&成绩&专业,25%),社会经历(学生会、国际交流,15%),获奖情况(奖学金,10%),证书及英语能力(CFA/CPA,5%,题主你的问题属于5%)4. 假设教育、实习、获奖情况相当的情况下,CFA/CPA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简历脱颖而出5. CFA/ CPA 能够提供的是系统性学习金融财务知识以及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但工作中实际运用到的非常少6. CFA分3级,CPA分好几门课,题主是想考CFA一级(现在大部分求职的学生都有这玩意)/ CPA部分重要课程(公司财务?)还是努一把CFA三级/CPA全过?如果是后者,考虑到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1000小时,我瞎猜的数字,假设题主非学霸)以及CFA/CPA证书所带来的回报(仅仅是通过简历筛选)这笔投入产出有点不值题主新年好
如果所指CPA为CICPA的话,出国无用。
各位大牛的回答都很强。小弟我来做些补充。如各位所谈CFA对于投行,咨询这类所谓的高端行业确实只是锦上添花,成功进入行业的毕业生,不会单单因为CFA就成功就职,失败的毕业生,也不会单单因为缺少cfa头衔而应聘失败。但是CFA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好处,但具体好处在什么地方,取决于你所处的行业及岗位。不管怎么样,至少和别人相比或者和考cfa之前的自己相比理论知识更加巩固,头衔更加特别。楼主还主要提到海外就职这一大背景。本人在加拿大金融机构工作两年半。美国不敢说,但在加拿大,cfa能让你和别的华人竞争者拉开距离。这点在求职分行,或者私人银行岗位时尤为有优势,因为公司招聘华人往往是为了做华人市场,因次在应聘时你的主要对手极有可能主要是华人。与此同时高端客户往往信赖高大上头衔的从业者,CFA头衔在零售行业实际工作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说到底,CFA也只是一个最快一年半就能考完的考试而已,其知识面是广博的,但深度有限。因此不要指望这么一个证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起到关键作用。最关键的还是个人能力,当然个人能力体现在简历里的方方面面,学校,GPA, 实习,面试表现等等。当然万物都是有联系的,CFA头衔和知识也是综合能力及专业能力的一部分。最后在做选择时我们要考虑机会成本,如果楼主觉得现在有空闲时间,同时也找不出其他更有意义的事的话,那就去考吧。。。。。。。。。。。。。。。。。。。。。。。。。。。。。来给当年的这篇文章做一些更新。 2015年过了CFA3级,等待今年三月工作经验满4年正式拿证,印新名片。小弟我在加拿大是做财富管理的(远远及不上论坛里的其他大牛),CFA的作用现在回过头看主要起到的是Intangible Value。比如行长组团(投资顾问,理财顾问,会计,律师)搞定 high net worth客户时,更愿意带你了(当然机会只给一次,别他妈的搞砸了)。自己接客户的时候更有credit了,你讲的东西客户更愿意听了(在大客户面前,专业资格证和名校背景是能弥补自己年轻经验不足的武器)。自己参加social events的时候更有分量了,原先比自己高一个level的圈子更愿意带你玩了。换工作的时候,别人更愿意帮你做推荐了。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开始过来咨询了。当然咯对于本身是大牛的投行或者咨询的朋友来说,CFA带给你的social价值提升几乎是没有的。从长远来看,这些Intangible Value非常有价值。我们都知道混社会最主要的两点1自身价值,2人脉资源。CFA在这两方面都会起到一些作用。
biubiubiu:
我觉得在中国狭义的金融咨询就是ipo,兼并重组,财务咨询(发公司债等等),按照现在的情况,cpa+司考是比较好的组合,有了相关工作经验去做中国的投行业务还是可以的。cfa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够发挥其知识作用,也许等中国真正实现市场利率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cfa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my point
关于CPA在国内投行的作用上,我看前面的答案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新股发行由审批制转为注册制。发审委很有可能年内撤销
可能有点偏题不管你是以后读mba还是找工作,我觉得对于应届毕业:一个好的实习经历比cfa和cpa重要得多!至少现阶段
找工作时没找咨询的,这方面没资格说话。金融行业找了不少,身边考过数门cpa的同学也有,我本人是过了cfa level 3的。就经验来看,作用不显著。
只不过至少这两年有个cfa level 1甚至2基本已经是标配了(题主想去大咨询so我这个标配是指你的潜在竞争对手),在这种求职者越来越多各类证都贬值越发厉害的年代,指望帮助多大不现实,但不考的话可能成个劣势…毕竟谁知道哪天各企业筛简历的条件里会又加一条呢。
其实不必太纠结名校情节。企业看重名校毕业生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他们顺从,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可能带来的人脉。前者是公司高层希望看到的。后者是中国式Hr们在家杜撰出来的,甚至是hr们自抬身价使用的,这点我相信在职场打拼的人深有体会。由此,清华和北大也因为学生毕业人数相对较少,而且专业分散,形不成人气。比如汽车行业,清华汽车专业的并不一定就比武汉理工更有优势。这方面就更不要提文理高校北大了。这十年北大清华在某些细分行业如风投、基金行业有所改善也是建立在相对其它院校的大规模招生基础上的。以我的经验来看,没有读清华北大就并不代表自己形不成专业能力。实际上,很多专业院校由于在专业教育上面沉淀多年,很有可能教出的学生专业度会更深,也更符合中国国情。以我读的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在教学上一般都是找电力系统内资深工程师担任,课程设置上基本就围绕电力转,设置了极其多的实践课程——基本就是利用行业人脉让学生在关键岗位直接跟班实习了,教学设施上也相当讨巧——这个学校紧邻一个发电厂以及拥有一个500kv变电站。由此,学生深受系统内欢迎。我毕业的那年,连北京的301医院都在该校招聘继电专业的学生,当然,该医院也要求必须政治素质过硬,这个大家都懂。总之一句话,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既不夜郎自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上面有些人连CPA是什么都不清楚,竟然说是会计行业“入门砖”。要知道,只通过CPA而无会计资格从业证的是不能从事会计业务的。CPA作为财政部推出的考试,人民银行及其嫡系部队的银行不认可很正常,但这并不代表CPA没有价值。中国CPA不能因为在它国不适用就认为水。事实上,美国也有CPA制度,没有是无法准入的。这种准入就是它的垄断优势——中国上市的公司财务报告需要持有CPA的人士认可。目前,中国股市制度还不够发达。随着发展,CPA的优势会变得越发明显。相比较而言,CFA就比较水了……而且究竟有几个公司认可都还存在变数。说一个比较实在的一点,很多金融公司规定,CPA通过者(包括在职)可以获得一定薪酬加薪,但其它的cfa什么的就没听说过这个待遇。不管其是出于法律合规等原因,还是关爱员工之目的,至少这说明了公司们的态度。好的证书不仅在于一张纸张的好坏,还有拿着这张纸参与相应会员活动的权利,甚至被上升到国家意志。比如某些证书会打着年审、后续学习的名义把会员集中起来交流沟通,甚至还会选拔领军人物云云……你也可以把这简单的当作敛财。四大的主营业务的确是审计业务,但是如果你呆在的是咨询部门的话,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四大的咨询业务也是五花八门的,甚至连人力资源咨询也有。这里调侃人力资源,也不是说人力资源咨询不好。这类人力资源中通常还跟什么战略兼并有关。这类业务四大们通常是藏着掖着的。这类业务你要能走完一个全程,比你读MBA强多了。从目前来看,不管是雪中送炭型的MBA,还是锦上添花型的MBA都基本是以读“人脉”为主。这也是为什么MBA的招生规模一直占到专业硕士半壁江山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一旦涉入咨询部门,就应当早日确定方向。我已经在咨询行业看到太多悲摧的故事了。年少的时候,在咨询部门内部什么业务都去沾,也不深入,把精力集中于和客户吃喝玩乐P,最后的结果就是到40岁的时候依然只是“知道”分子……关键在于参与业务的一个全流程。从我的感受来说,很多专业类咨询公司(即非管理类咨询公司)都是有自己的方法论的,而在中国大陆学校学的那些理论很有可能是二传手三传手而发生偏差了。或者说,这类咨询公司更愿意自己培养核心人才。所以,一门优秀的外语反而是混这类咨询公司的优势。外资咨询中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外派到国外与它国同事共事。这个我看过没经历过,就不多说了。只晓得去年我们公司去了一个纽约,一个伦敦。说个题外话,中国金融业这几年的发展是建立在垄断和虚拟经济泡沫上的。潮水很快会退去,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大n在裸泳。马克思的理论把金融业归入虚拟经济的范畴。我个人认为混好虚拟经济的一个前提是在于对实体经济的了解。以我这几年在中国三大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经历看,很多人对比如UBI,延保,医疗保险不了解的原因就是没有这些实体经济的从业经验。回到本文题上,最重要的是确立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读书深造上,是因为你的职业规划需要你读书,而不是你纯粹想读书。说到职业教育方面,项目管理(不是项目管理师,那个也学生气重了点)的学习是混外资的一个重要砝码。金融咨询行业中,如果真要读书,其实法律是个好选择。但是但是,美国的普通法和中国的大陆法是有很多区别的。这又可以开另外一个话题了。
好吧。作为一个四大出身,读了MBA,又做过国内券商的创业人士,我觉得还是可以试着答一答。题主既然已经锁定要读MBA, 那么我建议题主好好考GMAT,把resume做得更漂亮些,找牛人做你的推荐人。总之就是一定要去一个牛校MBA, 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国际大投行的话,不论base在美国or在HK。这些投行只从牛圈里选牲口。否则第一轮网申就过不了,你考CFAlevel10086也没用。 还有更让人绝望的,某些投行见你本科在国内读的,那么他们还会要求只招清华北大复旦毕业的。 怎么样,是不是很酸爽。好了,回到问题本源。如果在国际投行,CFA比较能加分。不过具体也得看你从事哪条line。 如果是国内券商的所谓的投行,依照证监会目前这个审核情况,还是考CPA吧,你要是还有功夫可以顺带考了司法。简直无缝对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aaronchao:
MBA:咨詢業 BCG,麥肯錫 etc 企業管理,一線咨詢公司ivy league招得多點, 211競爭力不大欸~(苦惱)CFA:投行 證券公司CPA:big4會計師事務所,企業財政 (注意中國的CPA不能在其他國家通用)所以學位的選擇主要看你的就業 行業和國家的 傾向吧。big 4的業務現在越來越多元化,現在很多畢業生進big4都做一線的transaction,咨詢。pwc普華剛剛收購了Booz正式深入一線咨詢業務。相較於其他公司,big4的平臺是比較廣的,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就業方向,可以考慮進big4咨詢組作下一步跳板,一邊工作一邊考CFA。而且big4可以比較容易申請到國外分支工作 (secondment),比起直接裸退到國外白手起家,風險低了很多吧。@神胖胖 提到的會計師事務所跟投行絕緣,是局限於國內的情況嗎?至少在英聯邦國家,投行對有經驗的註冊會計師是十分偏好的。投行也喜歡律師事務所的人。不過GFC後,現在投行招人整體減少了很多。身邊最近兩年進投行的,多多少少有點拼爹吧,有資源的話可以發展一下長輩的人緣。還有 難度系數上來講 CFA &&&&&&CPA&=MBA很多啊。CFA level 1只是一個幌子。level 2,3 大boss才出來。
题主说要从 投入产出和出国求职来考虑,我觉得都不合适:1、题主在国内考CICPA,出了国用处真的不是很大,不能签字,还得考AICPA(假设去美国)。AICPA据说通过率还是挺高的,在美国含金量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2、CFA考完大约2万元人民币左右,最短通过时间 的1年半,然后投资相关工作经验4年+机构认可的公司出具证明 才能拿证,5年多的时间换来的一个不是很硬的资格。3、CFA偏AM,国内券商比较偏爱CPA+司考的,外资的不清楚,不过题主有这个闲心去考这个,还不如努努力想办法考一所牛X大学来的实在,那个对你在国外求职应该是最有用的。
不熟悉国内情况,我本人是MBA+FCCA, 目前投行。一,MBA不是名校基本不推荐读,投入收益比太低。当然你如果是全奖就是另外一说。二,CFA,CPA通过在国外属于锦上添花,加起来都不如你的实习经历。国外更注重经验,你实习单位比以上都重要。三,证书之类是HR在同等条件下更注重。学校和实习比什么都重要,拿优等毕业很重要,投行很喜欢学霸。
陈睿潼Vince:
考CFA或CPA与投考MBA没有一定关系,在乎你准备商学院毕业后的职业方向。
首先,211大学毕业后去顶级的金融咨询有点难度,就我所知有一些金融咨询的公司都不要本科毕业生;其次,顶级MBA需要你有和自己死磕的精神,看你能不能设计好每一步路,怎么规划实习,怎么用实习拿到好公司的Offer,怎么保证自己工作经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怎么保证工作时搞定G和T……别想那么多,假设自己3年后去MBAprogram,还是先设计一个path吧,然后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PS:3年的WE在MBA里面基本是短板。PPS:如果计划3-4年MBA,本科毕业前趁着空闲把GMAT考了吧至于我,是一个不好不坏MBA program里面的一年级生
CFA Dream:
从题主叙述来看,两者更偏向CFA,更适合国外的金融投资业,另CFA知识体系来看->资产类别:证券投资、固定收益、衍生工具、另类投资;投资工具:量化方法、经济学、财务报告及分析、企业财务;投资组合管理及财富规划;道德和专业准则,科目里含量了不少会计内容另外推荐些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里是华尔街(ID:CFA-online)微信有很多金融行业的咨询和职场经验分享,关于全球金融城的点点滴滴你可以快速了解,还定期分享金融干货哦。获取CFA特许资格认证显示了投资专才对更高标准的执着追求,聘用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也表现了公司对此的重视。全球的雇主和传媒都将CFA特许资格认证视为卓越的专业标准。凭着如此广泛的认同,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在国际职场上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通常就职于投资公司、互惠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或成为私人财富经理。
想做金融行业咨询的话考CFA比较合适的,因为CFA考试里面也包含了大量会计知识,但是如果你考CPA的话,里面的金融知识很少。而且在国外做金融行业有个CFA头衔是很重要的,CPA大部分还是从事会计行业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中国人出国留学最想深造的十大专业
来源:《小康》杂志
作者:鄂璠
  “酿”造未来 啤酒的魅力不可抗拒,三位中国留学生在魏恩施蒂芬大学的酿酒设备旁踌躇满志,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德国巴伐利亚,攻读啤酒酿造专业硕士学位。
  留学大调查:到国外学什么?
  宿舍里,中国学生围在一起打麻将;在禁烟宿舍里,很多中国学生聚在一起抽中国烟;派对舞会上,女学生身着修长的露肩礼服,脚踩缀满水钻的细高跟鞋,膝盖微微地弯曲着……
  “不知身在何方”,由美国女孩、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专业研究生黛西·霍尔多夫拍摄的这组照片在今年美国大学生摄影年赛中获奖,却给不少中国家庭带来震动。真实的留学生活,都是这样吗?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有“数量”上的保证,但谁能来确保他们的留洋“质量”呢?
  当下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留学教育已成为传统教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端口,无论最终被贴上了“人才”标签的留学生选择哪个出口,从“走出国门”到“走出国外大学校门”的每一步,他们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始终是: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十八岁出国最合适
  39.1%的受访者认为出国留学最佳时段在“大学本科阶段”,20.8%的受访者认为在“高中阶段”
  “他们被扔到这样一个文化融合氛围并不理想的地方。在这里,通向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不多。”黛西曾对中国媒体记者坦言,通过“不知身在何方”那组照片,她试图表达的是,那些中国学生即使身处俄亥俄的雅典小城,却仍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在她看来,那些学生并未完全适应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倾向于中国式生活,但又不可避免地被这些经历改变,于是游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经验和美国小镇没有约束的生活中。
  在这位美国女孩的眼中,中国很多父母为儿女留学花高价,希望儿女学有所成,前途无量,但这些孩子们被迫学习异国文化,从父母那里感到的压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本科生尚且需要面对这样的压力,留学大军中年龄层次、文化水平更低一些的高中生、初中生,或者是小学生呢?他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尴尬?
  “刚到美国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都会特别疑惑地问自己,我到底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的爸爸妈妈哪里去了?”去年3月,17岁的张晨还坐在武汉市的一所重点中学里上课、读书,而半年以后,他竟在“不知不觉”中坐到了大洋彼岸的课堂里,而这一切,都是父母为帮他避开高考这座独木桥而“积极运作”的结果。
  出国留学的最佳学龄段应该是在什么时候?
  2012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39.1%的受访者认为出国留学的最佳时段是在“大学本科阶段”,20.8%的受访者认为是在“高中阶段”,17.3%的受访者认为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10.3%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初中阶段”,8.7%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小学阶段”,而仅有3.7%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
  《小康》调查同时也在新浪网推出,在受访者群体更为年轻化的网络调查中,选择“大学本科阶段”的同样最多,占比36.1%;但略有不同的是,选择“小学阶段”的排到了第二位,占比“高达”22.3%;接下来依次是“高中阶段”(18.7%)、“硕士研究生阶段”(12.1%)、“初中阶段”(8.8%)和“博士研究生阶段”(1.9%)。——可见,在年轻人的观念中,留学还是“要趁早”的。
  天津市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孙丹接触到的学生中,小学生、初中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的目标都是直指留学,“在年轻的父母看来,留学是下一代孩子们的必经之路,所以要早作打算。”
  7月初,全球中国联接第四届亚洲峰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在“高等教育体制及其创新”小组讨论中,Zinch中国区总经理黄莹表示,她从Zinch的业务中发现了两个趋势,一是根据官方统计,在中国 “想要赴海外学习的人”数量在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增长;二是这一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定居于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外籍专家和节目顾问莫大伟也发现,现在很多中国家长认为“钱可以解决所有事情”,因为不想让孩子辛苦地“参加高考”,便花很多钱让孩子上特殊高中或者干脆去美国读高中以便提前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
  对于这种做法,刚刚出版了《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书的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路军却并不完全赞同,“不少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在一个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体系里面挣扎,既然大学要到国外去上,就不如早一点融入西方社会,可能孩子的成长会更自由、快乐,身心发展会更健康。这就忽略了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如果孩子年龄小,中国文化根基还没有打牢,自我认同、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还没有定型,就突然进入另一种社会模式,他可能很快就会被西方文化全面洗礼,进而导致自我认同的尴尬,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一种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路军举电影《李小龙》中的一个场景为例:李小龙获得了美国国籍,找了一个美国女友,但是他的准丈母娘不接纳他,他很生气、不解,他女朋友的母亲解释道:“You are the U.S.A. citizen, but you are not American。”(你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但你不是美国人。)
  “很小就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的孩子,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人们把一部分留学生称作‘banana(香蕉)’,黄皮白心,他的外貌是黄种人的,而内心、价值观、行为方式却完全被西方社会同化,这属于一种严重的文化放逐,是个人的尴尬,把他们送出去的家庭也会面临尴尬。”在路军看来,哪个学龄段最适宜出国留学,不能简单地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还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赞同大部分人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十八九岁的孩子的中国文化根基比较牢固了,对文化的断裂危险就会大大降低。”
  名片上印着“让900所海外名校找到你”的黄莹,在Zinch中国所做的工作是帮助海外的学校,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学生。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多海外学校欢迎中国学生去他们那里学习,但却不知道如何吸引中国学生。
  在“寻找学生”的过程中,黄莹接触了不少年龄在40岁左右、有不错的经济能力的家长。他们也认为孩子越早出国,适应能力就会越强,而且提前去国外读高中,进入排名比较靠前、名气比较大的高校的几率会大大增加。黄莹告诉《小康》记者,这些虽然都是事实,但她还是建议本科阶段再出去留学,因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非常值得学习,“如果准备提前出国,孩子年龄较小,就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程度,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留学时间稍晚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选择合适的留学生活。”
  六成人想去美国读书
  “周围到处都是好机会,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和我最感兴趣的?”
  两年前,《小康》杂志曾收到一封“斯坦福来信”(详见日出版的《小康》杂志“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栏目),来信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年级学生舒夷白。2008年秋天,当时在清华大学读大一的她决定申请美国大学2009年秋季的本科入学,最终她被位于加州,与哈佛、耶鲁齐名的私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了。她说,那一年,她的视野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被改变了。
  现在,舒夷白已经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了,攻读经济学位所需要的180个学分,已经基本修满。之后,她可以申请毕业,也可以留在学校再多学几门课程。回顾三年来的留学生活,这位从小到大一直都很优秀的女孩说,她最大的体会是:在国外要独自面对、处理很多事情。尤其在美国的高校里,几乎周围的所有人都会鼓励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那是一种鼓励自信、鼓励创造力的文化,即便是你眼中、心目中的‘大人物’,也乐意真诚、平等地和你交流,很开放,也很包容,人与人之间也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在这种与中国“谦虚、低调”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舒夷白也独自面对过一些相当难迈过的“坎”。在她看来,语言和文化都不是她最在乎的,“这些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并不难克服。”舒夷白说,“让我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是,我的周围到处都是好机会,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和我最感兴趣的?”
  舒夷白眼中的“好机会”,有的是学习方面的,更多的是社会实践方面的。现在的她,正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地在做一个教育类的项目,“去年我有过和其他人合作类似项目的经历,今年恰好有一个斯坦福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支持的项目,我就申请下来了。” 舒夷白想让准备留学的中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提前了解美国大学的文化。
  斯坦福的讨论课让舒夷白获益很多,因为体验过中美两种教育体系下完全不同的课堂环境,舒夷白更希望把美国课堂那种需要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品质带给中国的学生,所以通过这个项目,中国学生可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两周的体验。当然,在宣传、招生、教学等一系列过程中,舒夷白也并非“独立”完成,她需要合作,“我得到了系主任的支持,又请了大一时给我上人文课的一些老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这个项目。”而在做这个项目时,她同时又体验到了什么是所谓的“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并不是要求你成为一个团队中最耀眼的人物,你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和其他人也合作得非常好,也是一种领导能力。”舒夷白说。
  求学于美国西岸的舒夷白在三年间收获了知识、自信、创造力、领导力等等,而已经毕业于美国东岸的顶级研究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林,则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概括自己的留学收获与感受,“收获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大的收获在于长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或许,这些留学生们的学有所获与学有所成,就是吸引更多后来者走上留学之路的原因之一。《小康》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接受教育的地点是在国外。而排在“中国人最心仪的十大出国留学地点”首位的则是美国(63.9%);排在第二位的英国(37.2%)则比美国少了26.7个百分点;排在第三位的是加拿大(25.1%);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国家新加坡(23.1%);澳大利亚(20.1%)、德国(18.9%)、法国(12.8%)、日本(12.2%)、韩国(7.6%)、新西兰(7.3%)则分别排在第五至十位。
  王林现在的身份是志远天翔留学咨询公司总经理,据他介绍,请他们公司帮忙留学申请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想去美国,想去英国、加拿大留学的则各占20%左右。“这三个国家的几所顶尖学校的门槛,都还比较高,想去加拿大的人多是因为加拿大不仅教育质量不错,而且移民相对容易,尤其欢迎高学历人才;选择新加坡可以离家稍近一些;澳大利亚对入学的把关不是特别严格,属于比较容易申请的;德国则是在学费方面比较有优势,基本上可以免除学费,只是需要考德语;选择去法国的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要学法语的,一种是想读商学院的,因为法国的商学院很不错。”王林说。
  黄莹则认为,若是《小康》调查的时间再提前几年的话,结果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早些年,去英国和澳大利亚留学的人更多一些,美国签证政策放开后,才成为了留学的热门国家,当然,美国的优势是创造性比较强,工作机会也比较多。”
  用两三年的时间选择“学什么”
  留学最钟情的三大专业: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MBA
  留学生们“情归何处”?
  在“中国人出国留学最钟情的十大专业”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是“金融工程”(35.8%),其次是“计算机科学”(27.0%),接下来依次是“MBA(只有研究生院)”(25.7%)、“经济学”(24.7%)、“信息管理”和“心理学”(均为24.3%)、“电子工程”(20.2%)、“环境与土木工程”(16.2%)、“食品与营养科学”(16.0%)、“生物医学工程”(15.4%)。
  刘星是2003年3月“偶然”去韩国读书的,从大连一所高校毕业后,她本想专心考研进入上海的一所大学。恰巧赶上韩国金乌工业大学去大连招生,刘星匆忙递交了申请,结果顺利地被录取了。“学校给的政策和条件都非常好,每学期学校会提供8000元人民币作为补助。此外,每月教授还会给1500元人民币左右,到我毕业的时候,涨到了每月四五千元。所以生活方面的问题完全不用操心,可以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刘星回忆道,“总体来说,学习的压力并不大,去韩国之前,我并没有学过韩语,学校也不要求我会,到了学校后,教授给了我三个月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
  刘星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专业,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韩国教授并不会告诉学生要用哪些基础知识去完成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最终,适应了这种不一样教学的刘星,不仅在韩国完成了硕士学习,还攻下了博士学位。
  供职英语培训机构的孙丹,10年前在天津的一所高校读大一,她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想换专业,对其时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无法实现的任务。孙丹转而前往英国,“追寻”到了自己钟情的专业。舒夷白有着和孙丹相似的经历,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英语专业,但她却想学经济,而转到清华经管学院去读书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她也直接“转学”到了美国斯坦福。
  “在国外,换专业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舒夷白向《小康》记者介绍说,“国外高校学制很灵活,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而在180分的学分里,有55分是通识课程的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去自由地选课,而非仅仅强调专业课程。”
  在斯坦福,可以到大二的时候再开始慢慢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舒夷白说,“我有个同学,在大二的时候还很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专业。她在一个假期里换了四五次专业,而且跨度特别大,从工科到社科,再到人文。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教授,让他同意你去读那个专业,就可以了,手续非常简单。学校也鼓励学生换专业,有的同学,直到大三,才基本确定了自己的专业,而这在国内高校是不可想象的。”
  留学下一步,怎么走?
  42.6%的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留学出路是回国创业
  在国外大学完成学业后,下一步,怎么走?
  面对祖国的召唤、家庭的呼唤和国外精彩世界的诱惑,留学生的内心将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比“身在何方”更需要答案的命题,因为从国外学府输出的被贴上了“人才”标签的留学生最终可以选择的出口有很多。
  《小康》调查显示,42.6%的受访者认为,在国外大学完成学业后,最理想的出路是“回国创业”,20.7%的受访者认为是“留在当地找工作”,18.4%的受访者认为是“回国找工作”,14.9%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当地创业”,还有少数受访者选择“到非留学所在国家的别国就业”或“其他”。
  经过一番挣扎、思考、选择,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王林最终选择了回国创业,“没有出过国的人,可能认为国外哪儿都好,不管是环境还是社会保障,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王林说,“国外是往上走有极限,往下走也有极限,除了乔布斯这样的人外,其他人即便特别出色,也‘不过如此’,年薪25万美金,就算是很有钱了,而特别不如意的,也有2万美金的年薪。在美国工作,刚开始会觉得比较稳定,但时间长了,就觉得发展空间不够大了。像我这样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刚毕业时能拿到五六万美金的年薪,五六年后能拿到10万美金,再过十年最多也就能拿到14万美金了,不会再高了。”王林坦言,因为语言的限制、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想在国外发展到很高的层次,困难重重。
  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国内也打造了不少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国家级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的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据统计,2000年首届海创周至2011年中国海创周的11年间,共有68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32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2100多家。
  今年6月29日,第十三届海创周在大连开幕,期间共吸引到54个海外华人团体、1800多名留学人员参会,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占90%以上,携带项目近800个。截至29日,签约项目共计800项,其中合同214项,项目意向书586项,签约金额23.319亿元人民币。组委会还依托教育部和科技部资源,通过与驻外使领馆建立长期联系,组织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体归国创业,从而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开辟新途径。
  “不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这是海创周的主题口号,也许,这句话恰好说出了那些选择“回国创业”或者是选择“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的心声。而在对回国创业的留学生的采访中,留给《小康》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留澳硕士、大连天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根说的,“我们有信心在国内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国人最心仪的十大出国留学地
  1   美国63.9%
  2   英国 37.2%
  3   加拿大 25.1%
  4   新加坡 23.1%
  5   澳大利亚 20.1%
  6   德国 18.9%
  7   法国 12.8%
  8   日本 12.2%
  9   韩国 7.6%
  10   新西兰 7.3%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中国人出国留学最想深造的十大专业
  1   金融工程 35.8%
  2   计算机科学 27.0%
  3   MBA 25.7%
  4   经济学 24.7%
  5   信息管理 24.3%
  5   心理学 24.3%
  7   电子工程 20.2%
  8   环境与土木工程 16.2%
  9   食品与营养科学 16.0%
  10   生物医学工程 15.4%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北京、大连报道)
  更多热点资讯:
(责任编辑:许爽)
新东方网托福官方微信:新东方托福 (微信号:xdftoefl)
最新考试资讯、托福预测、托福解析,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新东方留学考试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后想继续深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