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案弑师案反思师生关系怎么了

  据《新京报》报道,12月4日早上,邵东创新学校班主任老师滕某在办公室约谈学生龙某及其家长时,被龙某持水果刀杀害。目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龙某时被其杀害,并且龙某是当着家长的面刺杀老师,老师手捂胸口倒地后,学生龙某竟然能够&面带微笑&。 而就在一个半月前,当地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并杀害一名值班女教师,手段残忍&&。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学生对老师有如此刻骨铭心的仇恨?是什么让校园充满了暴戾之气?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从古流传至今的话,充分说明了国人对&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尊敬和爱戴。论语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述师生一起踏春由舞而歌的情形,那是一份精神交流的愉悦。我们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礼仪之邦,原本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怎会形成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
  著名高考研究专家、心理学家王极盛表示,学生当着家长面杀了班主任,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属于激情杀人,即在被激怒的情况下控制不了情绪而不顾后果杀人。就内因来看,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主要原因还是学习出了问题,导致其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担心考不到好大学而让周围人看不起等。本案中,龙某刺杀老师后的一句&我可以自由了&似乎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因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异性交往问题,有20%左右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还有很多学校、家庭,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问题对学生进行批评,导致学生的认知和情绪问题愈发严重,最终一触即发,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老师和同学,我们不能出现了问题才反思,应该提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应该承认,校园暴戾之气之所以日益高涨,有转型社会矛盾相对多发的原因,也有各种影视、网络游戏随处可见的暴力犯罪内容、广大青少年遭受暴力污染的因素。但广大学校纷纷弱化乃至放弃惩戒教育与管理,一味迁就学生与家长,老师逐渐沦为真正的弱者,恐怕也是其中一个较为关键性的因素。要想更有效地遏制日益泛滥的校园暴力行为,不仅需要更多学校深入开展尊重人性、尊重生命等相关教学,也迫切需要社会营造一种更为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关阅读:当事人/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程春明(受害人):1965年出生,男性,汉族,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留学法国12年,风度翩翩,具有法兰西的浪漫主义色彩,能写情诗给大学女生。研究领域:法学理论、法国法、比较法。发表论文及著作近50篇。回国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以其独特的浪漫性情成为政法大学学生缘最好的教师之一。妻子正怀孕。(杀人者):22岁,男性,政法大学2005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学生,曾任学校社团干部,负责为公益活动拉赞助。工作能力很强,性格开朗。这和学校所说的“性格内向,成绩和表现一般”有很大的出入。陈玲(有些媒体称黄某):女性,2006级保送研究生,漂亮、文静。这位神秘的人物没有更多介绍,也没有照片等。
案情解析/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付成励校园是个特殊的场所,本身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发生如此悲剧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在案件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应轻易做出任何结论,各种猜测都可能是片面的。对社会过分关注造成的搅扰,中国政法大学师生们对这起发生在自己校园内的案件选择了沉默,无人愿意再向外界就此事谈及一二。嫌疑人付成励身边同学对付成励其人避而不谈,被害人程春明生前好友对此则是讳莫如深。究竟如何定性程春明教授之死,是否能够认定构成工伤或是殉职等实际问题,至今还没有最终的结论。
原因/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据了解,行凶学生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本科生。事发后,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嫌疑人的女朋友与程春明曾有暧昧关系,嫌疑人不堪忍受。大学生、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叛逆心理、冲动心理,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之后,由于师生关系出了问题之后,它可能会有一部分,一少部分的学生会突破这样一个观念。
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悼念活动遇难者家属遇难者妻子,怀孕5个月,30多岁,当她刚一听到自己的丈夫突然的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时候,她喊的话是,你们骗我,老公你在哪儿,他们骗我,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不像比如说有的人是躺在病床上很长时间,后来告别了这个世界,那么他的家属还有一个在照顾他的过程中慢慢累积起来的由开始的担心到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突发事件对人的打击是最大的,因此首先的这种心理救助要针对他的妻子,这是两条人命,两个人,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学生目睹这个事件的19个学生。你想想,他目睹了这样的事件,这完全出乎预料,而且是一个血迹斑斑的这种时候,他可能过些天,慢慢的还会不断浮现,所以怎么去帮助他们。而且,可能有的时候还有一种谴责,虽然这种谴责没有任何道理,你们为什么不帮忙,你们为什么不出手,为什么不阻拦,这种突发事件,依靠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是很难阻拦的。还有就是同宿舍的,同班级的。其实整个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潜在的心理受害者,他们一段时间内都很难从这个事情中摆脱出来。因此,整个校园需要面对更大范围的心理救助。
悼念/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弑师后的中国正法大学校园中国政法大学校园论坛上所发起的,第三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法学院教授程春明的名字在一连串名单中赫然在目,发帖的时间是10月28号17点05分,一个多小时后惨剧发生。事发后,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同事和学生的回忆中,人们认识了一个生命停留在43岁的中年男人,一个性情浪漫,爱好诗文的大学教授。留法教授程春明的不少美谈在网上迅速传播,关于他的遇害,人们更多的是各种不解和惋惜。如今,在中国政法大学广场内,一个名叫拓荒牛的雕塑下,摆放着一排学生送来的鲜花,花束上还放有悼念的卡片。网友们也自发为程春明教授在同怀纪念网上建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表示深切悼念。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失去一位教师是最大的遗憾。同时大学校园也需要稳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安慰受害者家属,做好学生心理干预工作,尽快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秩序。
措施/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新闻发布会号上午10点,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发言人就该校学生杀害教授程春明的恶性事件首次表态,刘长敏说现在政法大学没有验证任何传闻,所谓程春明与行凶者女友关系暧昧纯属流言,这样的传言不仅不负责任,更是对死去的程春明极大的不尊重。目前学校已经安排专人安抚程老师的家属。校方表示,经过紧急心理辅导,绝大多数同学的情绪基本稳定,校方将对现场的19名同学,嫌疑人同寝室的3名同学进行长期跟踪,定期进行心理干预。新闻发言人刘长敏也在日前透露说,学校目前正竭尽所能处理好程春明教授的善后事宜,其家属都已经赶到北京,究竟将如何处理后事,学校和家属正在进行商议。刘长敏说,由于事发突然,学校已经采取了一切手段为程教授的家人提供方便,甚至为了防止程教授的父母以及身怀有孕的妻子因伤心过度而发生问题,学校还专门为其家人聘请了保健医生。但是,究竟如何定性程春明教授之死,是否能够认定构成工伤或是殉职等实际问题,至今还没有最终的结论。
相关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
原本应怡怡如也的师生关系,何以会形成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这可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君子之邦啊,师生相随,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是一份精神交流的愉悦。师与生的关系,除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礼崩乐坏”,似乎很少像现在这样紧张,紧张到了学生竟然明火执仗地“弑师”,紧张到了竟然需要教育部表态正当惩戒学生不属体罚。此种乱象或许正反映了几十年以来我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混乱情形。本来以理服人当然重要,但鉴于中小学生正处于特定的心理发育阶段,于是在师生关系中,或许以情动人有时效果会更好。但不少教师见钱眼开,那扇本该打开的“情感”之门却不幸关闭了。说到底,师生关系有着先天的不对称: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学识和修养上不可能具有同等程度。正如古语所说:子不教,父之过。这,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学生的刀为什么频向老师砍去?且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在法制社会下,不管有何种理由,杀人弑师绝对为法。但为什么弑师案频频发生,为什么师生矛盾如此突出,恐怕把板子都打到学生身上也有失公允,也需要我们从教师和教育本身去找找原因。因为现在为什么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忽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会认为老师做的都是对的,教育者很神圣,对老师的尊敬是应该的,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实际上你会发现,师生关系是不是带来很大的问题,有的时候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本身。无论因为什么,马怀德都对付成励感到遗憾:“毕竟是我们的学生,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最终都要接受法律的惩处,不仅要失去学业和自由,还将对其家庭产生重大的影响。”马怀德说,校园是个特殊的场所,本身是个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发生如此悲剧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在案件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应轻易做出任何结论,各种猜测都可能是片面的。他希望与社会各界一起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关注现代青年的思想和心理,更加关爱生命,杜绝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出现。“我们的母校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由于我们的学术血缘,嘲讽和质疑的声浪必将波及到我们每个人。我们的面对。不需要无意义的申辩和争吵,我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用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这所大学存在的价值。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只是悼念。”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05:2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案例4: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doc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案例4: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doc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语境的分析“学生弑师案” -
- 法学在线 - 北大法律信息网
您的当前位置: &&
&& 文章阅读
快速检索:
【法宝引证码】
【访问量】
语境的分析“学生弑师案”
【学科分类】法理学
【出处】本网首发
【写作年份】2009年
&&&&  一个疑问:现在的师生关系怎么了?
  10月4日,发生在山西朔州二中一名刚入学一个月的高一学生无故杀死了刚从教一个月的该班班主任郝旭东一案震惊全国。人们惊愕的心还未平静,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却被她的学生因害怕老师家访而杀害了。随后,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付成励将程春明教授砍成重伤,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短短一个月,发生了三起杀师案,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横跨了中学、高中、大学三个阶段,其发生让人震惊,其结果发人深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曾被大力推崇的教师职业,为何现今却走进如此困境?我国古代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人语:“师者如父母”,今人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使命而被人们尊敬着,而现今这种美好传统真的已不再被人们信奉了吗?学生弑师,谁之过?
  教育制度:不能承受之重!
  这几起案件的接连发生,人们的视野立马转向了我们的教育制度。于是,大量批判现行教育制度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水涨船高,一波赛过一波。可是,这一切真的可以归咎于我们的教育制度吗?
  众所周知,中国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已历时10余年,我且不说效果如何,但其精神是值得鼓励的,表明我们的教育正在努力赶超时代步伐,以期给我们的花朵最好的灌溉。可是,改革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摸索中才能积淀下更好的经验,也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积累的经验才是适合我们的,才是符合我们的实践发展规律的,也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有进步,但也可能会有倒退,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如此,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当我们的教育出现些许弊端时,他是否该承受这样的诟病?
  应试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
  自从1999年我们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似乎就一直是应试教育,而历史上我国更是有数千年的应试传统。“八股取仕”、“科举制度”在封建时代兴盛的存在着,尽管其有各种弊端,如使人们的思维固化,甚至呆化,但是,他同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不是吗?封建时代存在着的应试教育从某些方面看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其存在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制度背景,在此,我不做赘言,我想说的是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也是同我国的实践相适应的。
  首先,从经济上看,我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仍然还在发挥着作用。因而,不可避免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也许还会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富人家的孩子可以有时间有精力,最重要的是有钱去学习琴棋书画,提升所谓的素质;而穷人家的孩子呢?尤其是大山中的孩子,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将来怎样,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将来的命运!而对他们来说,改变命运的路也许只有一条--就是知识,就是翻过一座座的考试,用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不比富人家的孩子差!用耀眼的成绩为自己换的一份好工作,进而类似于“一人成仙,鸡犬升天”似的带动全家人富裕,让父母摆脱年复一年的劳作,从此过上舒坦日子。对这些孩子来说,也许应试教育正事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若是取消应试教育,搞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升学的时候,通过一段舞蹈、一曲独奏来评判,这也许使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没有多余的钱甚至时间去搞什么素质提升,他们能做的只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拼命学好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成绩证明自己。因而他们不会认同这种教育,在他们看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才是更可取得。当然我也不否认应试教育的确是扼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求学路,也许他们怀有别的特殊技艺却无法在求学路上一帆风顺,抑或是思维异于常人,天生不适合考试,但我相信,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一个真正尊重教育的人而言,教育不可能让他付出了而无任何收获!
  同时,若然给予各种升学考试注入太多的主观因素,如对各种舞蹈进行评委打分,对各种考试降低笔试所占的比例而提高面试所占的比例,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情社会中,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不公平。尽管我国城市地区已经逐步进入陌生人社会,但我们的农村仍是某种程度的熟人社会,甚至在城市的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机构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熟人网络”,这是与我国几千年乡土社会的存在分不开的,一种制度的建立需要漫长的磨合,一种制度的废除同样需要各种配应社会条件的更替,不可能短时间就消亡。因而,在这样一个熟人或半熟人社会中提倡国外陌生人社会中的某些制度,是不是忽视了语境问题,忽视了我们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和形式等实践问题?
  再者,什么是人才?不就是掌握某种先进技术的人吗?当然,会唱歌、跳舞、绘画的也是人才。那么,我们为什么称某个人是人才?我们又是怎样区分人才和庸才的?相信答案就在嘴边--考试,就需要通过制定几项特别的评价标准,由几个专家按这些特别的评价标准给予认定,这不就是考试吗?而且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的衡量,通常都是运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不像我们的素质教育似的,要求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特别的技艺。对于一个常年在实验室搞科研的人而言,难道你能逼他学习一门专业外的技艺吗?你就是强迫他学会跳舞,有什么意义吗?我不是在诋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确是从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的,但是个人素质提升与否也应尊重个人意愿,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若是喜欢,自会学习作为消遣,若是不喜欢各种艺术而更喜欢学术,又何必非要强人所难呢?本来我们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又为何要追求一种名义上的完美而舍弃自己的老本行盲目追随别人的步伐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一个人道德的养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往往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怎么能奢求学校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来重塑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呢?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诚然如此,可这是不是同样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对于那些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小公主”“小王子”们,每周的几节劳动课真的可以让他们舍弃陋习吗?事实却是,劳动课往往成了学生的娱乐课,他们可以接触更多他们本应接触而实际却并未接触到的事物,待他们尝够了新鲜之后,他们往往会表现的很懈怠,甚至用各种的手段予以逃避,各种手段的运用似乎又从另一方面恶化了他们的某种素养。而对于美术、音乐、舞蹈等素质课,学校更是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进而美其名曰让每个学生都享受素质教育。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侵犯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接受,选择何种教育形式。而学校的老本行应该是以智力的培育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
  我不反对素质教育,但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应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不应盲目跟风,更不应该不符合实践的套用、移植。因而,渴望制度建设是没有错的,但制度的建设应考虑我国的实践。以我国现有的国情,尽管我们可以和美国一样甚至更多的投入教育资金,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确实享受不到美国孩子般的成熟教育。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国情,我们十几亿人口的国情摆在这里!
  因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就现阶段中国的国情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我们的教育制度并没有鼓励我们的教师侮辱学生,而诸如此类有辱应试教育门风的事件的发生更多的应是考虑教师的职业素质问题。同时,诸如弑师案的发生,我们也应关注社会及学生本人,而不是仅仅诟病老师、学校乃至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或者我在补充一句:今日美国的教育体制应该说是远离应试教育了吧!可那里的“校园枪击案”等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比应试教育下的中国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谁来买单?家庭、学校抑或是社会?
  通常意义上说,学校是一个被过度美化了的名词,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一方净土,是世外桃源。可是,实践真的是这样吗?贿赂、暴力、攀交情、名利之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黑暗面在学校里比比皆是。现今的学校已然就是一个社会!大家注意我说的是“就是”而不是“如同”,现在的学校事实上就是一个社会中的复杂社会。一般而言,大都是穷孩子和穷孩子玩,富孩子和富孩子玩,事实上,即使让他们一起玩他们也玩不到一块儿去,你让穷学生跟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少爷公主去泡吧现实吗?而攀交情、走关系在我们现今的学校早已不再陌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已很少那种单纯的同学关系,而更多的是为将来积聚人脉,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再不是教与被教,更多的是利用与被利用。种种一切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思维不可避免的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并不是在愤世嫉俗,我也不否认,学校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方乐土,也不乏大批光明磊落、有真才实学之士出人头地,我的上述赘述只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某些观念:学校里发生杀人事件实属必然,并无稀罕之处!同时,我们既然认为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那么,不可避免的,社会中就需要有维持秩序的规则,就需要有执行规则的人及相对人,而老师在学校这个社会中就责无旁贷的担起了执行者的身份,而相对人对执行者不满而杀害相对人也是很平常的,杨佳案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因而在学校里发生学生杀死老师的事件也实属必然,不值得我们过度惊慌,以至于把责任全部推给我们的教育制度。
  10月27日,教育部电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并不是体罚学生。这就从法律上赋予了教师某些权利。我们不要把惩戒和体罚混为一谈。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对中小学学生有关教的责任和义务,其中一定会包含一部分惩戒性内容。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从来不受到惩罚,不付出代价,那么对他的成长不会有什么好处,总有一天他会受到加倍的甚至致命的惩罚。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学生抵制管教的激烈行为而轻易的一概否定含有处罚内容的管教制度。一味强调和风细雨的思想h服,过度强调“师生平等”、“课堂民主”,会让我们的教育迷失方向。因而,我们再反观山西朔州杀师案,学生认为是老师毁了他。诚然,老师可能的某些言语伤害了他,但是,在老师而言,也许他只是在实施一些惩戒,却被这个敏感的学生视作侮辱,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导致心理变化,最终导致杀人事件。这一切,也许学校要承担一些教育不当的骂名,那么家庭呢?社会又是怎样呢?
  首先他的家庭没有让他感觉到温暖。父亲的不务正业,父母关系的不协调都伤害了他。同时他的家庭也缺乏一种品德树立机制,没有对他的到的走向进行适时的引导,相反,往往采取一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进而更难以与子女进行沟通,(潘伟仙老师被杀不就是因为学生怕家访被骂而导致的吗?)最终使其越走越远,步入歧途。
  我们的社会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转型时期的社会正是出于矛盾相对多发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磨合。在这一时期,定然是在破坏着一些又重构着某些制度,新旧更替。若不正确引导,必然会滋生不良风气。因而,现在“非爱即死”、“以死表达爱”的言情故事碟片充斥市场,各种影视中的暴力内容随处可见。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将一些腐朽、龌龊的思想传播,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严重。现在有多少的青少年逃学上网,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之间是非价值标准差别的青年学生,极个别走向极端者就演变成了悲剧惨案。
  结论:我们应该冷静的面对困境!
  我上述赘言只是想论证这样的悲剧发生了,我们不应只是一味的谴责我们的教育制度,相反,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深层次发现问题。应试教育能够在相当长时间存在就证明其存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而不应因为某个极端事件的发生就将其完全否定,更不应盲目的追求所谓变革,在某种意义上,盲目、频繁的变革并不是在建立秩序,而只是在破环秩序。
【作者简介】
肖窈窈,中国石油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关注法宝动态:&
我来评两句(评论需要审核)
本文共有评论 0 条
看不清,换一张!
请在这里输入评论内容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此篇文章在、栏目内的相关内容
该作者其他文章
同类其他文章
版权所有 && && &在线客服:
Copyright && Chinalawinfo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ek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egal Information
电话:86-10- 
传真: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政法大学培养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