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抗震一般规定

《建筑结构抗震考核说明及重要知识点》;本课程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业与民用建筑专;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地震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不;各章节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抗震设计原则;本章主要讲述了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及分;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本章主要讲述了场地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场地土分类,;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和计算方;第四章多层
《建筑结构抗震考核说明及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共3个学分,54学时。考核形式以考试为主、平时作业为辅。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地震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不同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和破坏原因,以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验算的方法、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认识到抗震设计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处理好施工和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和抗震相关的知识。
各章节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抗震设计原则
本章主要讲述了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及分布,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地震破坏现象及宏观调查,抗震设计原则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方法,以及基本烈度等;掌握构造地震,震级和能量的关系,近震和远震,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震级和烈度,概念设计等。本章难点是近震和远震对各类房屋的影响程度,近震和远震是根据震中距的远近划分的。实际观测表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高频分量随传播距离的衰减比低频分量要快,因此震级大、震中距长的地震波以低频分量为主,对于长周期的高柔度结构影响较大;相反,震级小震、中距短则以高频分量为主,对短周期的刚性结构影响较大。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本章主要讲述了场地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场地土分类,地基抗震验算,地基液化,软土地基的震害,地基处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场地土卓越周期及其工程意义,建筑物自震周期,场地土卓越周期、建筑物自震周期二者关系,地基基础及抗震验算,液化等。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单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结构抗震验算等;掌握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地震作用与一般荷载作用的区别等。
第四章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第六章 底层框架砖房和多层内框架砖房
【本篇考核要求】
这两章内容可归纳为一类,要求学生掌握多层砌体房屋在小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和破坏原因,抗震设计一般规定,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验算,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抗震设计一般规定与构造措施等。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及框架
本章主要讲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及框架----抗震墙结构的震害分析,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抗震结构措施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抗震构造措施,框架内力和侧移的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掌握框架梁柱的震害分析(包括竖向和水平),框架竖向荷载下的弯矩二次分配法等。其中竖向荷载下的弯矩二次分配法为本章的难点。
第七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本章以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横向抗震计算为主,掌握横向抗震计算的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综合练习一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2分)
1. 一般认为,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3. 规范规定用 系数来判断结构薄弱层的位置。
4. 建筑物防震缝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留有足够的部应
5.砌体结构的楼盖刚度决定层间的地震剪力的分配方法,根据刚度可分为本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属于
6.框架柱端弯矩求出后,边节点梁端弯矩可由节点的
条件来确定,而中间节点两侧梁端弯矩可按梁的
分配柱端弯矩求得。
7. D值是框架中经过修正之后柱的,D值法求框架内力时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柱的
8.柱的延性随轴压比增大急剧
,在高轴压比条件下,箍筋对柱的变形能力的影响
9. 在多层砖房中的适当部位设置连接共同工作,可以较大地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二、问答题(共60分,每题12分)
1. 土的液化及其基础和结构应该如何考虑抗液化措施。
2.简述我国 《规范》提出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以及具体设计过程中的“二阶段”设计法。
3. 简述底部剪力法近似计算适用何种结构?其结构振动特点。
4. 简述延性框架结构节点设计的基本原则。
5.《规范》对底层框架砖房中底层侧移刚度的限制要求。
综合练习一答案
(供参考)
一、填空题(共40分,每题2分)
1. 场地土刚性大小(坚硬程度或密实程度);场地覆盖层厚度 2. 10倍;32倍 3.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4. 宽度; 完全分开 5. 刚性楼盖; 柔性楼盖;刚柔性楼盖;刚性楼盖 6. 弯矩平衡;转动刚度 7. 侧移刚度;D值;反弯点高度 8 .下降;很小 9.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
二、简述题(共30分,每题6分)
1. 答: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土的液化。
抗液化措施:
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为了减轻液化对建筑的影响,基础和结构可综合考虑采取如下各项措施:
(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偏心;
(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如采用箱基础、筏基础或钢筋混凝土十字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基础连系梁等;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5)管道穿过建筑处应欲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2. 答:“三水准”设防目标:
(1)第一水准: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
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2)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亏或不经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3)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二阶段”设计方法:
(1)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弹性变形;
(2)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 答:底部剪力法适用于:
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部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米,并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的结构;
结构振动特点:位移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
基本振型接近直线。
4. 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强柱弱梁: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刚度,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尽量避免或减少在柱中出现。因为塑性铰在柱中出现,很容易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倒塌。
强剪弱弯:对于梁、柱构件而言,要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而不过早地发生剪切破坏。这就要求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大于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为此,要提高构件的抗剪强度。
强节点、强锚固:为了保证延性结构的要求,在梁的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前,框架接点、钢筋的锚固不应过早地破坏。
5. 答:《规范》规定,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应沿纵横两个方向对称步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使底层侧移刚度与上面各层的侧移刚度尽量接近。
建筑结构抗震综合练习二
一、 填空题(共40分)
1 当地震震级增加一级时,地面振幅增加约_____倍,而能量增加约_____倍。
2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不同,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规范》将建筑按重要性分为
类,其中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属于
3《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的类别按
划分为四类。
4 凡建筑物的
相等或相近时,建筑物的震害都有加重的趋势,这是由于建筑物发生类共振现象。
5场地土的液化,是指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
在地震作用下,
相等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为零,丧失承载力。
6计算地基土抗震承载力f时,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ξ,是因为地基土抗震承载SES
力,除十分软弱的土外,都较地基土的
7《规范》规定用
系数来判断结构薄弱层的位置。
8 纵向地震剪力在各纵墙上分配,
9剪摩强度理论认为,砌体剪应力达到其抗剪强度时,砌体将沿生
10 框架弹性层间侧移等于层间的地震剪力标准值除以该层
11 强剪弱弯要求构件出现塑性铰,。
12 D值,D值法求框架内力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柱的
二、 问答题(共60分)
1、 如下两张图中,哪个按7度震考虑?哪个按7度近震考虑?
3、 试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从建筑体型、结构体系、构件的连接、非结构
构件及材料等方面简述)
4、 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以及结构震动特点?
5、 D值法计算框架内力时,反弯点高度修正考虑了那几个因素?
6、 R.C框架抗震设计中为何要求及如何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更强节点区”“强底
层柱底”?
建筑结构抗震综合练习三
一、 填空题(共40分)
1、小震应是发生频率最大的地震,即_____所对应的烈度。
2、某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
内,该地区超越概率为
的地震烈度。
3、建筑物防震缝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等留有足够的
,其两侧的上部应
4、计算地基土抗震承载力f时,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ξ,是因为地基土抗震承载力,除十分软弱的土外,都较地基土的
5、所谓加速度反应谱,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一定的地面运动下,
的变化曲线。
6、地震作用与一般荷载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烈度大小和近震、远震情况,而且与建筑结构的________有密切关系。
7、《规范》规定用系数来判断结构薄弱层的位置。
8、地震影响系数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
9、在多层砖房中的适当部位设置
连接,共同工作,可以较大地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10、主拉应力强度理论认为,多层砌体房屋受地震作用产生交叉裂缝,是由于墙体中的主拉应力超过了
而引起的。
11、能量法求结构自振周期时,公式中乘以折减系数α0 是考虑到对自振周期的影响。
12、框架结构变形为剪切型,其下部层间位移较
13、结构的延性一般可用
来表示,公式为μ=△μ
YP/△μY ,其中△μ表P示结构 △μ表示结构
,而梁柱的延性是以其
的转动能力
来衡量的。
二、 问答题(共60分)
1、 回答我国《规范》提出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以及具体设计过程中的“二阶段”设计
2、 土的卓越周期与那些因素有关?土的卓越周期的工程意义是什麽?
3、 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写出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质点弹性体系地震作用的Fex、
△Fn、Fi、Vi的公式及相关的系数及物理量(α1、T1、Geg)的公式,并绘出相关的
主要图形。
4、 抗震结构施工中主要受力钢筋代换应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
5、 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层间弹性侧移验算的大致步骤?若不能满足要求,
应如何处理?
6、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力分析时为什麽要对梁进行调幅?
建筑结构抗震综合练习四
一、 填空题(共40分)
1、当地震震级增加一级时,地面振幅增加约_____倍,而能量增加约_____倍。
2、凡建筑物的
相等或相近时,建筑物的震害都有加重的趋势,这是由于建筑物发生类共振现象。
3、建筑物防震缝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等留有足够的
,其两侧的上部应
4、《规范》规定用系数来判断结构薄弱层的位置。
5、 地震影响系数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
6、 主拉应力强度理论认为,多层砌体房屋受地震作用产生交叉裂缝,是由于墙体中的主拉应力超过了
而引起的。
7、 能量法求结构自振周期时,公式中乘以折减系数α0 对自振周期的影响。
8、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铰设计原:
9、柱的延性随轴压比的增大急剧在高轴压比条件下,箍筋对柱的变形能力的影响
10、 框架结构变形为剪切型,其下部层间位移较
11、结构的延性一般可用,公式为μ=△μ
YP/△μY ,其中△μ表P示结构 △μ表示结构
,而梁柱的延性是以其
的转动能力
来衡量的。
二、 问答题(共60分)
1、 土的卓越周期与那些因素有关?土的卓越周期的工程意义是什麽?
2、 试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从建筑体型、结构体系、构件的连接、非
结构构件及材料等方面简述)
3、 抗震结构施工中主要受力钢筋代换应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
4、 多层抗震砖房设置构造柱及圈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力分析时为什麽要对梁进行调幅?
6、(1)框架结构为何要进行小震时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若验算不满足要求,采用什么措施解决?
(2)框架结构为何要进行大震时薄弱层间塑性变形验算?若验算不满足要求,则采用什么措施解决?
建筑结构抗震综合练习五
一、 填空题(共40分)
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不同,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规范》将建筑按重要性分为
类,其中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属于
2、建筑物防震缝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等留有足够的
,其两侧的上部应
3、所谓加速度反应谱,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一定的地面运动下,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38抗震测试题等内容。 
 抗震试题及答案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结构抗震试题及答案抗震结构设计试题 b (本试题所需图表见附录)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抗...  土木与水利学院期末试卷(A) 考试科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题号 题分 得分 阅卷人 一 20 二 20 三 48 四 12 20~20 学年第一学期 五六 合计 100 一、填空...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试题... 42页 1下载券 抗震结构设计 暂无评价 4页 1下载券 《抗震结构设计》水平测... 10页 免费抗​震​结​构​设​计​复...  《抗震结构设计》测试题及答案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抗震结构设计》水平测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  试卷说明:开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框架结构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则其设计分组为(B) ,抗震烈度为(B D.0....  抗震试题库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1 .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实 现此目标的设计方法是什么? 答: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 可修,大震不倒”;实现...  《抗震结构设计》水平测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 一个地区作为抗震...  抗震测试题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建筑结构抗震考核说明及重要知识点》 建筑结构抗震考核说明及重要知识点》本课程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业与民用建筑...  《建筑结构抗震》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构造地震为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 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 土层等效剪切...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对比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对比研究
【摘要】:地震是全球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对地震的发生进行准确的预测,也没有有效的措施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减轻地震灾害根本途径是对工程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抗震规范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主要依据。中美欧都是全球地震频发的国家和地区,但由于美国和欧洲抗震规范较为完善,抗震设计方法较为合理,历次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远低于我国。因此,本文系统对比中美欧抗震规范,指出中国规范抗震设计与美欧规范的差异,为我国的抗震研究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抗震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抗震规范接轨。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从抗震设防水准目标、抗震设计方法、场地类别、地震区划、抗震设计反应谱、重要性类别、重力荷载取值等方面对比中美欧规范的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分析中美欧规范抗震设防思想和设计方法的的差异,并建立各规范在场地类别、地震动参数、重要性类别等方面的对应关系。
(2)对比中美欧规范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以具体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通过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其地震作用,直观比较中美欧规范地震作用。
(3)从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两个方面对比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措施,比较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等级。
(4)分别按照中美欧规范的相关规定完成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直观对比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U375.4;TU352.11【目录】:
摘要3-4Abstract4-91 绪论9-15 1.1 概述9-10 1.2 中美欧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10-12
1.2.1 中国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10-11
1.2.2 美国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11-12
1.2.3 欧洲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1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152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对比15-46 2.1 引言15 2.2 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15-17
2.2.1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介绍15-16
2.2.2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对比16-17 2.3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计方法17-20
2.3.1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计方法介绍17-19
2.3.2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计方法对比19-20 2.4 场地类型20-24
2.4.1 中美欧规范场地类型介绍20-22
2.4.2 中美欧规范场地类型对比22-23
2.4.3 中美欧规范场地类型统一23-24 2.5 地震区划24-31
2.5.1 中美欧规范地震区划介绍24-26
2.5.2 中美欧规范地震区划对比26-27
2.5.3 中美欧规范地震动参数统一27-31 2.6 抗震设计反应谱31-40
2.6.1 中美欧规范抗震设计反应谱介绍31-36
2.6.2 中美欧规范设计反应谱参数对比36-37
2.6.3 中美欧规范弹性反应谱对比37-40 2.7 建筑重要性类别40-42
2.7.1 中美欧规范建筑重要性类别介绍40-41
2.7.2 中美欧规范建筑重要性类别对比41-42 2.8 地震作用计算中重力荷载取值42-44
2.8.1 中美欧规范重力荷载取值42-44
2.8.2 中美欧规范重力荷载取值对比44 2.9 本章小结44-463 中美欧规范地震作用对比研究46-66 3.1 引言46 3.2 底部剪力法46-55
3.2.1 中美欧规范底部剪力法46-50
3.2.2 中美欧规范底部剪力法对比50-55 3.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55-58
3.3.1 确定振型参与个数55-56
3.3.2 各振型地震作用计算56-57
3.3.3 振型组合57-58 3.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比较58-65
3.4.1 结构模型58
3.4.2 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对比58-65 3.5 本章小结65-664 中美欧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对比66-85 4.1 引言66 4.2 荷载效应组合66-68 4.3 抗震变形验算68-69 4.4 结构抗震措施69-77
4.4.1 中美欧规范内力调整69-71
4.4.2 中美欧规范抗震构造措施71-76
4.4.3 中美欧规范结构延性等级对比76-77 4.5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77-84
4.5.1 工程概况77-80
4.5.2 材料指标80-81
4.5.3 设计结果对比81-84 4.6 本章小结84-855 结论与展望85-87 5.1 结论85-86 5.2 展望86-87致谢87-88参考文献88-9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礼立,周雍年,胡成祥,于海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李小军,彭青;[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周雍年,周正华,于海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赵艳;郭明珠;吴焕娟;张皎;;[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车轶;尤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黄雅虹;吕悦军;兰景岩;施春花;史丙新;;[J];地震地质;2010年02期
高孟潭;[J];地震学报;2003年06期
陈国兴;[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宋晓胜;佘念山;;[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4期
陆文超;张俊海;;[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立;陈清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莫庸;钱铭;宋东伟;安炳;滕文川;;[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黄双华;陈伟;周文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马玉宏;赵桂峰;谢礼立;崔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翁艳;朱宝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宋吉荣;何世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孟祥强;郭远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王欣宇;刘文锋;刘梅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王欣宇;刘文锋;刘梅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张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正权;刘小生;赵剑明;赵军强;陈宁;刘启旺;;[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吴本华;徐勤;叶献国;种迅;;[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王珏;牛宝良;胡绍全;宋琼;严侠;;[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王兰民;吴志坚;;[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韩军;李英民;;[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丁亚红;郝永超;郝凌博;;[A];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黄鼎成;许学汉;许述礼;;[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米素婷;陈丹;吕晓健;;[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丽君;陶笃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晓云;[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林宇亮;[D];中南大学;2011年
杨宇;[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雷建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万海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解秋红;[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肖东升;[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胥润东;[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林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郭恩;[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野;[D];郑州大学;2010年
黄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廖冬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敏捷;[D];暨南大学;2010年
侯耿峰;[D];南昌大学;2010年
宋智元;[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余萍;[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邹永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杜志强;[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曹聪;[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建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胡聿贤;孙平善;章在墉;田启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0年00期
王志良;韩清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01期
章在墉,陈达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符圣聪,江静贝;[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3期
李小军,廖振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谢礼立,周雍年,胡成祥,于海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俞言祥,胡聿贤;[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李小军,彭青;[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郭恩栋,冯启民,薄景山,洪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全庆;陈岩;;[J];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10期
刘泓鑫;刘静;;[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宋巨锋;王小旭;;[J];科技资讯;2009年02期
史永吉;[J];铁道建筑;1989年06期
戴国莹;[J];建筑科学;1990年02期
杨万顺;;[J];住宅科技;1990年09期
何汉文;;[J];建筑结构;1991年02期
方义弼;;[J];结构工程师;1991年02期
MasakazuOzaki,TatsuyaYzuhata,罗文斌
,钱稼茹;[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李杰;[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海棉;;[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董启灏;陆延红;;[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蔡益燕;;[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蔡林峰;高胜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白建永;王卫忠;项兵;高飞;;[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李怡;马铭;;[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方建桥;胡志坚;;[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康凯;;[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朱洁静;杨必峰;沈忠贤;;[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蔡益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彦斌;[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钟振宇;[N];四川日报;2013年
张孔生;[N];扬州日报;2008年
陈熹熹?汪晓霞;[N];市场报;2008年
袁弘;[N];成都日报;2008年
王一博;[N];郑州日报;2008年
黄歆?陈亦南;[N];建筑时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吴楠;[N];中国交通报;2011年
曹轩;[N];吉林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刘关;[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昀;[D];同济大学;2006年
张海明;[D];湖南大学;2014年
江辉;[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柳长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邓国专;[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本燕;[D];长安大学;2007年
罗兰芳;[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王宁;[D];湖南大学;2013年
程佳佳;[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唐辉;[D];湖南大学;2012年
孙鹏;[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胡炬;[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徐国锋;[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刁现伟;[D];同济大学;2006年
刘加进;[D];浙江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