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诺贝尔奖得主主一半学过奥数 听过来人谈奥数该不该学

同样是奥数奖牌得主,为什么陶哲轩能够获得数学诺贝尔奖?
 7岁开始自学微积分,8岁半升入中学,12岁获得奥数金牌,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
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31岁获得菲尔兹奖。他就像莫扎特,数
学是从他身体中流淌出来的……
  三位2006菲尔兹奖得主合影,从左到右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欧克恩科夫、法国巴
黎第十一大学的沃纳,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陶哲轩。“独行大侠”俄罗斯的佩雷尔曼
没有前来领奖。
陶哲轩: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
南方周末   &
  同样是奥数奖牌得主,为什么他能够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陶哲轩: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
  □本报记者 李虎军
  2006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四位获奖者中的两位,俄罗
斯的佩雷尔曼和澳大利亚的陶哲轩,均为昔日奥数金牌得主。相形之下,中国虽然也有
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他们那样的杰出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
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陶哲轩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走了菲尔兹奖章。上个月,他刚满31岁。
  目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的陶哲轩(Terence Tao),是赢得菲尔兹奖
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本月22日至30日,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该大会每四年举行
一次,大会开幕式上专为40岁以下杰出数学家颁发的菲尔兹奖,则被誉为“数学界的诺
贝尔奖”。
  此次与陶哲轩同获菲尔兹奖的,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欧克恩科夫(Andrei 
Okounkov)、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沃纳(Wendelin Werner),以及过着隐居生活的俄罗
斯人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而陶哲轩是最年轻的一位。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
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颁奖词称。
  听到自己获奖时,陶哲轩最初的反应是非常惊讶。他对本报记者说:“几天以后,
我才开始适应……”当一位友人发电子邮件向他祝贺时,他回复说:“现在我仍在继续
进行我的研究项目,我想要解决的那些难题,并没有因为获奖就魔法般地自动得到解
  但在许多数学家看来,陶哲轩的获奖并无悬念。“我并不惊讶,”洛杉矶加州大学
物质科学学院院长、数学教授陈繁昌(Tony Chan)说,“像他这样的人数十年才出一
个。他解决了几个数学领域中困扰别人多时的重要问题。”“他就像莫扎特,数学是从
他身体中流淌出来的,”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前主任约翰·加内特(John Garnett)
说,“不同的是,他没有莫扎特的人格问题,所有人都喜欢他。他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
的天才,还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
  29岁时即获得菲尔兹奖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查尔斯·费弗曼(Charles Fefferman)
则愿意用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来形容陶哲轩。他告诉本报记者:“莫扎特的音乐只
有一种风格,陶的数学却有很多种风格,他大概更像斯特拉文斯基。”
  天才儿童
  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陶象国(Billy Tao)和母亲梁蕙兰(Grace Tao)均毕业于香港大学。陶象
国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梁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才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
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陶哲轩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非常着迷,还试图教别的孩子用数
字积木进行计算。
  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
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Miraca Gross)在陶哲轩11岁时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
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
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
  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
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国对本报记者说:
“我们决定还是让他去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有陶哲轩的同龄人。
  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蕙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
程。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
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陶
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的大门。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后,
最终选择了离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提供灵活
的教育方案。刚进校时,陶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
子一起上。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这不是我们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兴趣。”陶象
国说。而小学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
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
学习数学和物理。8岁零10个月时,陶哲轩曾参加一项数学才能测试,得了760分的高
分。在美国,十七八岁的学生中只有1%能够达到750分,而8岁的孩子里面还没有人超过
  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
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有天才。“还好
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
  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
她的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
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
  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
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此外,陶象国认为,让陶哲轩在中学阶段多呆3年,同时先进修一部分大学课程,等
到升入大学以后,他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
  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
  奥数金牌
  陶哲轩的数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9岁多时,他未能入选澳大利亚队,去参加国际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但接下来三年中,他先后三次代表澳大利亚参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他
在1988年获得金牌时,尚不满13岁,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彼得·泰勒(Peter Taylor)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陶哲轩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闭症,是澳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冠军,并且拥有非凡
的音乐才能。这两个弟弟同时参加了1995年多伦多国际奥数。他们解题时采用同样的方
法,得到同样的分数,最终双双获得铜牌。
  本次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也曾参加过1982年奥数并获得金
牌。于是有人感叹,中国也有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陶哲轩或佩雷尔
曼那样杰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
  这是一个令顶尖数学家们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在香港长大的陈繁昌教授对本报记者
说,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所需的才能并不一样,尽管有些
人(比如陶哲轩)可以同时擅长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
  陶哲轩也告诉本报记者,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
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
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
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参加奥数的选手也需要集训,但集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陶
哲轩说,他当时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训练营,“我们白天练习解题,晚上玩各种游戏。”
“他主要是喜欢做数学,而不是为了(获)奖去做数学。”陶象国说。
  泰勒教授说,目前澳大利亚会为那些最好的学生再提供为期十天的集训,但通常他
们只会从各自的学校缺课一周,“我不了解中国集训的情况,但可能澳大利亚的训练要
松散一些。”
  在中国,不少中学和中学生将奥数视为升入大学的一条捷径,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训
练。陶象国说,如果参加奥数只是为了升入一所好的大学,“这个目标太小了”。
  一位奥数奖牌得主、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华人数学家认为,中国奥数奖牌得主
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奥数环境下有平等的机会,但在现实中,也许除了陈
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几何和微分方程领域以外,华人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机会并不均
等。中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大环境还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发达国家相比。
  陶象国也说,如果陶哲轩在中国内地成长,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国外,我
们做家长的可以和学校协商(培养方案),哲轩7岁开始在中学修课,在中国哪个学校肯收
  中国著名的少年班天才宁铂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对这一现象,陶象国认为,“对于
孩子,只可以带引他,鼓励他,教他怎么走,但中国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推孩子的速度
太快,但推得太快,可能走不稳,就会跌倒。”
  快乐生活
  佩雷尔曼也被视作一位卓有成就的数学天才。不过,这位天才离群索居,通常不喜
和人合作。
  陶象国说:“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会希望他像哲轩一样,是一个容易亲近
的天才。”
  陶哲轩是一位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极高的数学家。他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
中30多篇系与他人合作。
  他说:“我喜欢与合作者一起工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实际上,我能够从谐
波分析领域出发,涉足其他的数学领域,都是因为在那个领域找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合
作者。我将数学看作一个统一的科目,当我将某个领域形成的想法应用到另一个领域
时,我总是很开心。”
  费弗曼则说,陶哲轩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善于向别人学习,他同时也擅长向别人清
楚地解释自己的想法。
  加内特更是说:“一流的数学家喜欢与他一起工作,他的合作者就能组建起世界上
最好的数学系。”
  陶象国认为,一流数学家喜欢与陶哲轩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合作中不是利
用别人,而是激发合作者的才能。“哲轩从来没有和别人争执过,他想的都是怎么开开
心心地和别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争权夺利。中国的数学家们如果多一些合作,少
一些争执,中国的数学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很多人问陶象国,为什么陶哲轩不会说中文。陶象国的解释是,他和妻子发现陶哲
轩的二弟陶哲渊有自闭症以后,担心同时讲英文和中文不利于哲渊的成长,在家里就只
说英文了。
  陶哲轩在自己的网页上说:他首先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喜欢澳大利亚的肉馅饼和
板球,以及澳大利亚随和、坦诚和无拘无束的文化。由于不会中文,陶哲轩无法直接了
解中国文化。不过,父母的中国背景多少对他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他对本报记者说:
“在我成长过程中,中国和澳大利亚文化对我都有熏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区分其
间的差别。”陶象国则提到,陶哲轩从中国文化里学到的一点是保持谦逊,从不自大。
  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以后,陶哲轩认识了听他课的一位韩裔女孩。这位女孩名叫
劳拉(Laura),主修工程,年龄比他小三岁。后来,两人开始交往,并于四年多以前结
婚,生有一子。劳拉目前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火星
探测计划。
  陶象国说,陶哲轩一家是快乐家庭生活的一个好典型,“我们和哲轩都觉得,做人
最重要的是快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文汇报|熊斌:“奥数出不了数学大家”是讹传 每届菲尔兹奖得主中 有一半拿过奥数金牌
  “美国奥数队21年来重新夺冠”的新闻,连日来在教育界引发强烈反响,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开始反思:是不是去年“奥数与保送政策脱钩”产生了反作用。  昨天,本报专访了刚刚返回国内的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国队领队、主教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他表示,奥数依然是引导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步入科学殿堂的阶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此外,“奥数出不了数学大家”是讹传,近年来每届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有一半得过奥数金牌。中国队夺冠多,只是细节上做得更好  熊斌教授告诉记者,美国一直是奥数强国,1994年那年的IMO得奖成绩相当辉煌——所有6名选手全部获满分,这也是奥数史上唯一的一次,“这几年中美两国的奥数水平差距不大,像2013年时,我们团体总分只高出1分。IMO每支国家队6名选手,每人做6题,每题7分,最后往往我们也就多做出一道题甚至只是半道题”。  在熊斌看来,中、美、俄传统三强的奥数水平差距很小,近年来我们之所以多得了几次冠军,往往只是在细节上做得更好,比如解题时表达得好些,第五六名选手发挥得更稳定一点,“这种情况每年几乎差不多。虽然排名有先后,但实质并无差别,谁拿第一都很正常”。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美国孩子不爱学习,数学成绩普遍糟糕——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熊斌介绍,几个奥数大国颇为相似,中国、美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都有类似的集训制度,“完整的选拔、训练体制,以及国家的投入是参加奥数获得良好成绩的保证。有些国家缺乏这样的体制,教练的投入也不够,就很难获得好成绩”。  同样,“华人天生擅长数学”也是种普遍的误解。熊斌表示,这种优势往往体现在中小学阶段,而在美国最顶尖的学校,华人学生在数学课程上未必有多大优势。简单一点的奥数题适合很多学生学习  熊斌认为,今年美国队战胜中国队是很自然的事,不必做政策层面的解读,诸如“2014年起奥数与保送政策脱钩导致中国队实力下降”的观点很牵强,“因为根据政策,‘国家队’队员以及集训队队员等60人依然有保送资格。事实上,能进入集训队的学生个个实力超群,学习奥数早已脱离了功利层面,他们对数学既有天赋又有兴趣,实力和往年相比并未下降”。  当然,熊斌也认为,奥数与保送政策脱钩是件好事,可以让真正喜欢数学的人不那么功利,而是靠兴趣学习数学,“我一直认为,奥数离不开天赋,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那些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相当兴趣的学生才是最佳人选。没必要让所有孩子一窝蜂全部学奥数,而且学得那么痛苦,而应该让不同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在不同学科上有所发展。当然,奥数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稍微简单一点的奥数题则适合很多学生学习”。  社会上也有人认为,近年来不止是奥数,就连数学本身都被“妖魔化”了,导致各地高考难度下降,高校难以有效选拔人才。对此熊斌认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数学试卷当中应该放置一些有难度的题,才能把学生的能力区分开来,“高考数学试题简单化确实对最顶尖的学校不利,它们本身希望招收前1%的学生,但最终招来的可能是前5%、前10%的,也可能是前20%的”。奥数并不是“数学中的杂技”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奥数是数学中的“杂耍”,奥数题就是偏题、怪题,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该彻底废除。熊斌说,其实奥数题就是数学题,其中的很大部分题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少量的所谓“偏题、怪题”,是学校正常课堂上不讲的,但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能力。就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而言,至今还没出现一道让全体考生做错或做不出的题目。奥数并不是“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数学课外活动,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  熊斌表示,“奥数出不了数学大家”是讹传,近年来在“数学学科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得主中,至少有一半得过奥数金牌,像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就是奥数金牌最年轻得主纪录保持者(13岁),也获得过菲尔兹奖。数学鬼才佩雷尔曼在1982年16岁时以满分42分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36岁成功破解了“庞加莱猜想”,40岁时获得菲尔兹奖,44岁获得“千禧年数学大奖”。去年,斯坦福大学教授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她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伊朗数学家,“菲尔兹奖每次四人获奖,近年来每年至少有两人得过奥数金牌,占了一半”。  熊斌说,中国参加IMO起步较晚,但中国奥数得奖者在国际上出成绩的也不少,比如在1999年获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满分)的恽之玮,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在29岁时获2012年印度山姆哈人文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拉马努金奖,这也是数学界的大奖。在他看来,数学学科的发展有赖于长期的学术传承,难以一蹴而就。记者|李征来源|文汇报编辑|吴潇岚
作者: | 信息来源: | 浏览次数:<span class="WP_VisitCount" url="/_visitcountdisplay?siteId=64&type=3&articleId=6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Creativity, Character, Community查看: 7141|回复: 32
请过来人说说,小学奥数对中学数学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在线时间 小时
请过来人说说,小学奥数对中学数学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在线时间 小时
提前学习,换个方式
在线时间 小时
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在线时间 小时
建议楼主看一看人大附中数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王金战的书或者博客,似乎记着王金战谈过是否值得学奥数这个话题。
在线时间 小时
对一般大多数而言,没有帮助,思路完全不一样,不过对数学天才又是另外的事了。
在线时间 小时
作为一个高三数学老师,负责任的说,奥数真的太深奥了,惭愧啊!
在线时间 小时
大桥的敲门砖,其他没有意义(小学奥数的解题方式,不敢苟同)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mrtwt 于
20:58 编辑
奥数肯定是升学的利器,但不是完全凭刻苦就能学好的,大多数人适可而止,不可强求,把时间花在更值得的地方,多阅读,语文学好了还是更有用。
在线时间 小时
有帮助,可以开拓思维。但开拓了的这些思维对普通考试是否有帮助则不好说了。如果是为了考试,则需要全面发展,语数英,甚至政治。
在线时间 小时
其实,小学最要学好的一门课程是语文。
在线时间 小时
一个过来人告诉你,无任何帮助!!!但你不学的话,上不了好的中学,奥数是利益集团的敛财手段,苦的是学生,掏钱的是家长!
在线时间 小时
很多人说奥数没用,很多人学不好奥数,但奥数又是很多学校的敲门砖,难道这些学校都加入某利益集团?正犹如有人说高考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能力,有人说高考以一次考试为标准不科学,但高考依然是目前最公平,最科学的选拔方式。你不能拒绝奥数,正犹如不能拒绝高考一下,当然,奥数并不代表一切,正犹如高考失利者也能功成名就一样。
在线时间 小时
对开拓思维确实有好处的,但前提是不能背书。最好自己动脑子想出来,想不出来的时候,辅导老师再点拨引导。点拨引导了还是不会,就不要勉强学了,基本不是那块料。
在线时间 小时
很难说到底有没有用,不过觉得小学奥数好的学生初中数学也比较好,特别是民办的初中,数学进度很快,没有一点奥数的基础,要拔尖真比较难。我们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小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真正能让小孩子不学奥数的又有几个呢。
在线时间 小时
小学奥数是否有用这问题应该问问初中的孩子,最好是问数学学得较好的孩子才有答案.
我问过我孩子,我孩子说做填空题很有用,不用写解题步骤,用小学奥数直接求出答案填上就行,而小学奥数没学好的可能要花些时间列出方程式,一步步解,肯定费时.
当然我只是说小学奥数对初中数学是否有用,至于是否值得花精力去学小学奥数是另外一回事,呵呵,好像都是为了小升初才学的.
在线时间 小时
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小学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具有一定的学习资质。
在线时间 小时
有好处的,至少学奥数是需要补课的,这样对补课这种事情从小就开始习惯了,以后不会对补课这种事情产生抵触心理,时间长了,补课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周末、放假不补课反而会觉得不习惯,这样家长就省心了,呵呵。
在线时间 小时
训练逻辑思维吧
在线时间 小时
因人而异。
就像高考的高分,以后不一定很有出息,而高考的落榜者中也有发愤了以后很好的,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奥数有它积极的一面:
1、对现在的小升初的考试有利。
因为几个有点名气的初中,如大桥、外国语,他们的招生考试中还是会考奥数题的。要是经过了辅导、培训,那么就对这样的题目套路有一定的熟悉,在有限的考试时间中,就能比较快的解题而得到高分,而得到机会。
要是不学,也不是一定做不出来,但是孩子能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分析出来,对于一个12、13岁的孩子,是很难的。
2、对思维也有一定的训练和拓展。
我看过小学的奥数题,对分析问题的思路要求较高,若真是掌握好了,孩子的逻辑和理性分析能力是会提高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很多事情在中国都会变味。
1、由于大家过于在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觉得别人学了,我也一定要学,否则就会吃亏,所以导致很多孩子其实并不适合学奥数,也被环境逼着去学,孩子痛苦、家长难受、金钱损失,最后效果还未必好。
孩子的发展很多是不同步的,有的感性思维比较早,有的理性思维可能先了一步,对于理性思维比较慢的孩子,小学只要能扎实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就可以了,要是基本的还没学好,就盲目地学奥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反而可能导致厌学。但是对于理性思维发展较早的孩子,奥数倒是一个很好的提高途径。
2、因为有这个市场需求,于是也就成了捞金的好机会,所以上课的老师良莠不齐。
好的老师也有的,但是差劲的老师也不少。有的老师甚至会教学生背模式和背公式,就是一种模式的题目就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孩子只要把公式背下来,做题目的时候把题目中的数据代进去就可以了。最后,小学奥数学的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公式背的多,但是这种方法极其害人,仅仅是短期内有分数的收获,对孩子的思维非但没有帮助,甚至会延伸影响到他初中,甚至高中的理科学习,这样上来的学生,高中的理科学习往往会一落千丈。这就是因为启蒙教育没有教好,完全损坏了孩子的思维习惯。
所以,倒底要不要学奥数,没有一定的说法,孩子的特点、学校教学的特点、是否是一个好的辅导老师、家长的态度,……,这些都是变数,孩子是没有分辨和决定能力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有理智,要能多听听意见,能自己分析,为孩子选择更适合他的方式。
在线时间 小时
买本奥数书,从低年级开始每天学一点,至于达到什么目标因人而异,不强求,学习一种方法而已
&#x4E3E;&#x62A5;&#x7535;&#x8BDD;&#xFF1A;&&&#x8BBA;&#x575B;&#x90AE;&#x7BB1;&#xFF1A;|||||
Powered by“奥数热”的双重困境 各界人士发声引热议曾宝仪妈妈_海威特新闻网
“奥数热”的双重困境 各界人士发声引热议曾宝仪妈妈
一直以来,奥数都处在风口浪尖上,有人说它是锻炼思维的良方,有人说它是折磨学生的恶棍。总之奥数风波从未停
  一直以来,奥数都处在风口浪尖上,有人说它是锻炼思维的良方,有人说它是折磨学生的恶棍。总之奥数风波从未停歇,有关奥数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北京一些小学生每年花10万元为孩子报各种奥数培训班。
  杭州市区1.1万小学生冒着大雨赶考奥数。
图源微博校园
  前不久某自媒体公众号也晒出了让感同身受的日程安排表。
图源小石头侃升学
  而家长们一边呼吁一边依然要无奈的送孩子学奥数
  奥数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进了各家的教育规划之中。针对这一现象,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发声:
  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认为: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如杨乐等许多数学家所言,这种重在解难题、怪题,所谓的“数学杂技”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与提高数学素养毫不相干(正如会全套的脑筋急转弯并不意味着高智商);相反,只能扼杀和败坏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许多中国孩子严重厌学、从小学就厌学的原因。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毒、睹,远甚于网瘾网迷,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青少年正被少数人的物欲所绑架,他们打着“智力开发”、“优质教育”、“培优”的美丽旗号,内外勾结,在谋取私己的暴利!
  著名数学家、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数成绩不应作为学生的升学条件。丘成桐说,奥数是一个很重视考试的竞赛,假如小孩子是为了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奥数”的话,也无可厚非,但如今“奥数”变成了家长、学校最看重的事情,对整个中国教育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全国为了考试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小孩子增加知识而努力,是个灾难性的问题。”邱成桐说,“奥数”无助于甚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国内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更不认同把“奥数”作为升学条件的做法。
  义务教育升学专家小石头老师也在公众号中谈了关于奥数的看法: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它的价值,“奥数”一样,其他也一样。全民派位的今天其实是小石头最开心看到的,因为大量莫名其妙的“捷径”全部卡死,家长也终于可以不用绞尽脑汁思考怎么给孩子走捷径,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了什么,会了什么,成长了什么。学习的意义并不是上名校,而是学会知识,养成习惯,形成思维,最后学会学习。这样的孩子才会变成社会最需要的自学型人才。“奥数”不是魔鬼,也不是什么一出生就定了你能不能学的“神学”;“奥数”只是数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他适合很多人;“奥数”从来不是唯一的出路。
  全国小学奥数4大杯赛命题专家陈平认为:适合奥数训练的学生只占人群的5%—8%。即便人大附中,也只有不到15%的学生适宜。目前奥数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范围,这对不适合的学生并无益处。此外,奥数只是对校内学习的拓展补充,不应作为升学指标。奥数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强调相应的思维,好的奥数题在思维深度方面要求更高。
  中国青年报发布文章:《比“奥数热”更该头疼的是背后的畸形竞争》,编者评论说,虽然不少家长也深知孩子未必适合学奥数,但又不甘让孩子位居人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下,把努力学习奥数和孩子的成功绑在一起, “奥数热”背后是一种畸形的竞争与功利教育观。这种畸形模式来自成人的功利世界,但这种不顾实际的盲从和竞争逐渐侵蚀着童年的快乐与纯真。调查数据显示, 近年上海小学生选择校外奥数课程的比例,在三年级的时候大幅增加。具体来说,由一年级时(学年)的35.27%,大幅提高到三年级时 (学年)的68.49%,再小幅提高到五年级时(学年)的71.25%。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孩子们面对奥数学习 的压力不断增大,这和不合理的“小升初”选拔方式紧密相关。
------分隔线----------------------------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奖得主挺转基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