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

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经过近期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整体上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体现了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因此,本人通过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立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1、更新教师观
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换位,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习,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树立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是新课程理论所提倡的学生观。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帮助他们发展个性和实现价值。
二、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1、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2、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瞬时评价,捕捉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的进行激励性评价,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延缓评价,给学生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评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和否定的评判,而应该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用语言,或提问,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对学生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
3、成长记录袋,将一切评价融于一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制作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状况。
&&&四.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认准教学方向。
&&&&&1、发展是主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首先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新课程反映了义务教育要求和适应时代的特点。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在教学种应该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不能单纯地依据于模仿
与记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时要改变评价观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五.了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增强教学改革信心。
1、在数的运算方面的改革: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对于计算教学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改变。一是强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计算策略,以深化对运算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应发展对他们有意义而且有效、准确的计算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同常规的计算是接近的,教学实践表明,儿童能够明确自己的计算策略,对他们的数学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二是加强心算、合理地估算、适时地使用计算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口算、心算、估算,而且要求懂得什么时候不必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进行估算就行了。并且要会合理的计算,这对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作出决策判断,以及验证他人结果的合理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三是降低笔算要求,扩大了数的范围。乘法中,最多的是三位数乘二位数,除数最多为两位数,带分数划去了,在4-6年级就引进了负数。&
&2、在代数方面的改革:逐渐形成和发展代数概念,重注代数思维与推理训练,初步认识代数与函数的关系。
3、在几何知识方面的改革:渗透了初中的几何知识。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提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又提出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图案;通过生活中熟识的立体来探讨基本几何图形、几何体的形状、特性,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图来显现它们。
&&&&&&&&&4、在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改革:信息世界中数据的分析与概率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标准》对于统计和概率,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将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收集、管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作出一些简单的推测,并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第二学段学生借助于实物模型、图形、语言等材料从事学习活动。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在具体情景中认知并揭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注重问题解决的策略、推理和说明、交流等。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免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免费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简单分析课程标准
大小:1.8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一、与小学数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国家全日制义务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下面从基本理念、体例结构、目标定位和内容标准等方面分别介绍。
   1.基本理念上的变化
  国家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对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主要精神是: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强调数学要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研制面向21世纪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已在全国各省(市)实验区开始实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1992年5月形成的《九年制义务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基础上修订并于2000年3月出版的。现行《大纲》的修订以第三次全国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国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思路,
  借鉴和吸收了当时正在制订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做法,精简、调整(增加、降低)部分教学内容,适当控制了教学难度,加强了情感,优化了教学方法,改革了评估方式。修订后的大纲的出版对改善面上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体现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进素质,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课程标准基于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课程标准从《大纲》增减知识的逐步调整转向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从《大纲》以知识的传授、继承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和《大纲》相比较,具有理念新、起点高的特点,对新世纪小学数学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学制、课时的变化
   (1)学制
   现行《大纲》是五年制、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年级编排;课程标准整体考虑了九年义务的课程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的六年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将不再分五年制和六年制,这样不仅规范了义务学制,而且使数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弹性。
   (2)课时
  现行《大纲》中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周课时安排如下:
  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五年制总课时为980课时,六年制总课时为1015课时。课程标准中九年的数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比例的13%~15%,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阶段数学周课时和学年总课时安排情况如下(见下表),小学六年合计数学总课时在780~980之间,和《大纲》规定的课时相比略有减少。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
  (3)体例结构的安排
   现行《大纲》为:一、前言;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五年制与六年制两种);附录(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课程标准为:一、前言;二、课程目标;三、内容标准(按学段分类安排);四、课程实施建议(按学段分类提出)。“前言”分总述、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三个组成部分。总述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数学的内涵、地位、作用和制订义务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
  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变化、应用范围的拓展,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
   “基本理念”部分鲜明地突出了数学课程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仅把它作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而且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来看待。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
  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文化。而《大纲》修订只是将原来的表述“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改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比《大纲》的表述更详细也更具体。“基本理念”部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作了规定,要求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实现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转变。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活动机会,真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负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数学学习对学生具有内在吸引力,“负担”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角色就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本理念”中涉及到了评价的改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还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基本理念”中还对信息技术给数学产生的影响予以充分地注意,强调“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使之成为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强有力的工具。
   “设计思路”部分介绍了义务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目标的解释、学习内容和实施建议的说明。目标解释从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使用了有关的行为动词并对操作定义予以了具体说明;过程性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设计思路”部分还对学习内容的四个领域进行了说明,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列出了主要表现的内容。
   (4)教学目标定位
   在现行《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②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
   《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和思品三个方面提出,将过去的“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外延更宽,不仅只培养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条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注重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在教学要求方面对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了具体的说明,也增加了一些体现新的理念的语言,但从整体上看,教学目的还基本上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范畴。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阐述。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讲,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知识的特征及探索过程有所认识;使学生的兴趣及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对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的制订和内容标准的确定上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阐述了“知识与技能”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段目标中还对这四个方面分学段给予具体阐述。
   (5)内容标准的重组
  现行《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上根据九年义务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差异,适当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修订时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增、删、减等工作。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如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将3个5可以3×5,也可5×3。 3 ×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叫因数)。除法的含义不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将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整小数应用题计算步骤≤3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计算步骤≤2步,四则混合运算步骤≤3步。几何图形的学习顺序改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三角形内角和由过去的选学内容变为必学内容。量的计量和统计知识适当提前学习。将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不要求用珠算运算,增加了实践活动。低年级结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高年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简单的社会问题安排实践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只是对知识的局部增减和调整,其内容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里将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类,归纳如下:①数与计算;②量与计量;③几何初步知识;④代数初步知识;⑤比和比例;⑥应用题;⑦统计初步知识。
  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
  新课程标准将现行《大纲》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程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
   课程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法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式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感体验受阻。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学段里增加“负数”内容,要求在熟悉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两个学段都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第一学段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里鼓励算法多样化。强调避免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
   课程标准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重视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重视估测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对这一处理信息的全过程,课程标准用了较多的笔墨,多次阐述其内涵,这是一种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对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现行《大纲》中“统计初步知识”从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才开始安排,除保留原来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外,增加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内容。
此文章共有2页&&第 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201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1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第2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三、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第3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5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发布地址:/fanwen/5798.html
发布时间: 20时
&<font color="#1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推荐
&<font color="#1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热门
Copyright (C) 2014 绥棱教育信息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