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非洲的风土人情土人谈过话是指那本书啊

《关于非洲的风土人情》_优秀范文十篇
关于非洲的风土人情
范文一:非洲的风土人情1、 无限制娶妻制;2、 要娶媳妇先建厕所;3、 另类美食:昆虫美食节;4、 非洲买婚制:1个老婆60美元;5、 神奇的非洲:“咬人”治病术;6、 不穿上衣的非洲时尚;7、 非洲女孩的“百辫”发型;8、 非洲人喜欢穿蓝色婚纱:非洲人穿婚纱吗?要说以前,还真没什么非洲女孩结婚穿婚纱。那时候的婚礼照片上,新娘自然是传统的非洲打扮,不少人选择蜡染布、绣花布等高档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即使非洲沿海城市里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已经习惯在教堂结婚,却同样很少穿婚纱拍照。究其原因,一是一般人不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另一个是传统的婚纱比较适合,,9、 爱美的富拉尼人:身上刺青展示美;10、 拔门牙切耳朵:马赛人的“独特”的爱美方式;11、 西非:女孩求婚男孩不能拒绝;12、 西非沙漠美男大赛,胜者可以一夜风流;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进入清真寺,都必须脱鞋子。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或巧克力作为礼品,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饮料。埃及的社会活动开始的时间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开始。 利比亚: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邀请吃饭或参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严厉的禁酒法律条文。如被邀请到利比亚人家吃饭,只有男人能参加,而且要为男主人带礼物,不能为他的妻子带礼物。谈话时避免谈政治、宗教及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南非:在南非,存在严格的有关种族与肤色的习俗和社会成规,在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东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难避免谈到当地政治,尤其是种族隔离政策。你可以发现,当地人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多数南非人会说两种语言,即英语和南非公用语(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语)。泰国人习惯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 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在坦桑尼亚,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用来握手、拿东西、吃饭,左手用来洗下身。在待客方面,坦桑尼亚人不愿意生人随便进入自己家门,更不喜欢生人进入卧室。有前后门的家,客人须从前门进入,只有十分亲密的朋友才可走后门。 肯尼亚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有家三星级旅馆———“树顶”旅馆。这家旅馆建在“树”上,客人能观赏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因此,住店客人不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住过。树上公主树下女王1952年2月,伊丽莎白公主来到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肯尼亚旅游。一天,公主为观赏野生动物下榻树顶旅馆。当晚,公主接到父王驾崩的消息和由她继位的诏书。次日,伊丽莎白中断旅行,立即返英。次年6月2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为女王。树顶旅馆的经营者们借机为自己树碑立传,大肆宣传“树上公主树下女王”的故事,还刻成碑文立在顶层平台上,供游人拍照留念。树顶旅馆设计别致早期的树顶旅馆完全搭建在几棵大树杈上,是全木结构,当时较为简陋,属于规模较小的“吊脚楼”,主要是向派驻肯尼亚的英国军政官员以及西方探险考察人员提供观赏野生动物服务。后来名气大了,游客络绎不绝,在原址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目前的建筑仍为全木结构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古朴风格和野趣,只是大树杈变成了数十根大木柱。建筑底层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层,各层设有客房,两头有观景走廊,顶层有宽阔的观景平台。人们在旅馆除了观赏四周美景外,还可以用旅馆提供的食品逗引飞来飞去的各种鸟和上蹿下跳的白尾猴、狒狒。旅馆后面有几个天然大水塘,水塘里有鳄鱼、水龟,中间有一片被芦苇覆盖的陆地,上面有成堆的鸟蛋。“树顶”赏景别有情趣我在肯尼亚工作时曾多次光顾树顶旅馆。旅馆有数十个房间,每次可接待100多位游客。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园海拔约1200米,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在其他野生动物园,人们通常可以开着车到处漫游观赏动物。而阿巴尔德拉是荒野,野兽出没,危机四伏。所以,一旦上了树顶旅馆,就不能随便下来,只能呆在上面观赏动物。游客一般由旅馆专车接到距离旅馆约200米处,游客在几位持枪工作人员的护卫下,经过专门通道走进旅馆。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及防火的需要,旅馆从不生烟火,所有食品均在接待站做好后运来,然后用微波炉加热。在树顶旅馆观景除了看动物,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夜晚,旅馆打开专用的探照灯照亮楼下左边的一块空地,开始表演“给大象喂食盐”。工作人员把盐洒在地上,在那里等待的几十头大象争先恐后地用长鼻子将盐从地上卷起,送入嘴里,如此不停地重复着,地上的盐都吃光了,大象还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着地面,不愿离去。我问服务员大象为什么爱吃盐,他们只知道这是旅馆保持很多年的传统表演项目,为什么给大象喂盐和大象钟爱食盐的原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风情奇特的马赛人 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陆,大大小小共有2000多个,使用近千种语言,也是全球语言、民族最具多样性的大陆。各个民族保持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传统、情趣嗜好、道德礼仪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烂若星河的民风习俗。其中,居住于非洲东部高原上的马赛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种特征,剽悍的种族个性,鲜艳多彩的装束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而声名远扬。 马赛人的长相较为特别:皮肤呈棕黑,脸庞稍窄,鼻头略显宽大,身材瘦而颀长。他们的风俗和装饰更为特殊,男人们蓄长发或将长发编成条条小辫并插上漂亮的发饰,女人们则一个个剃成光头,以之为美。马赛女孩从幼时就扎耳朵眼,并用牛油软化耳骨,塞入耳坠,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饰物也加大重量,镶金、镀银、石子、珠子、铁环等各种各样的耳环挂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长,耳孔越拉越大,直到两耳垂肩,双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过一个拳头。她们的头上常戴有一圈白色的珠饰,但更明显的是颈部挂上一个圆形的五颜六色的项圈。另外,手臂和脚上套着色彩缤纷的珠链或闪闪发光的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而不断加码,最重时竟达十四、五公斤。男人们也会在颈部、手和脚腕挂上彩色的珠环,但寥寥几串,不会像女人们那样浑身披挂。马赛男人除了身材瘦而高的外表特征外,再就是他们长年累月都披着一块红色方格、长方形的布匹,从肩上垂下,一披一绕,这就是他们的服装,也有人身披两块红布,一块斜搭在肩上,一块围于腰间。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从远远的地方看这些红布,犹如荒原上飘动的烈火,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与其他民族另有不同的是,他们红布披衣的里面,不仅没有裤子,也没有裤头。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马赛男人养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锻炼出一身搏杀猛兽的好本领。他们外出时,总是带着三件东西防身:1、掂在手里的长矛(或梭标)。马赛人对长矛感情深厚,总是矛不离身,随时防备来犯之敌和凶猛的动物。在少年时,父辈们就开始传授他们舞矛、掷矛、击矛等竞技绝活。所以,马赛人能够在20米开外的地方用长矛准确地击中运动着的物体。2、腰佩弯刀,随时抽出可以自卫。3、拄在手中的棍。棍子因长期抚摸变得光滑发亮,走路时拄在手里,休息时顶着屁股用作依靠。在东非一些国家的工艺品市场上,就可以发现一些以马赛人独特的站立姿态为造型而制作的工艺木雕。马赛人的家产是牛,谁拥有的牛数量越多,地位就越高,越易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男人在娶妻时,牛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定婚时的聘礼,牛越多,娶来的妻子就越多,因为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马赛人的主要食品和饮料皆取于牛,他们认为牛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干净的。每天早上用餐前,男主人用绳子在牛的脖根处捆扎一下,然后取出利箭,射入牛的脖子,鲜红的牛血像半开的自来水一样汩汩淌入下面的小桶。一头牛间隔两星期抽一次血,每次可供5-6个人饮用,血抽够后,主人将绳子解开,牛血立即止住,伤口也是让其自然愈合。吃上几片烤牛肉,喝上一杯带有牛的体温的新鲜血液,马赛人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一些男人更省事,拿着小刀,对着牛的脖子“唰”地就是一刀,然后插上管子就喝,干脆来个茹毛饮血。马赛人的家中没有菜篮子,但他们的身体并不缺少维生素,这可能归功于常年饮用牛血的功劳。马赛人不但长相、衣着、饮食有些独特,他们的传统舞蹈也与众不同。跳舞时,男、女青年分列两边,女子们站成一排摆手耸肩,齐声歌唱,权当舞者的“啦啦队”,男青年中有一个人走出场,用尽气力,噌噌地往上蹿,蹦了几下后归队,然后走出下一位继续“旱地拔葱”。“跳高”完毕,男青年走向女子们,与她们行碰面礼,这也是男女青年脉脉传情的一种方式。马赛人跳舞是实实在在地“跳”舞,这种“跳高”的方式是马赛部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俾格米人——世界最矮的人种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曾有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在国外的民俗文学中也有过不少“小人国”的记载。世界上果真有“小人”吗?当我走入非洲才知道,在中部非洲赤道线两侧的热带雨林里,的确生活着一个身材非常矮小的民族——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吴先生是上海人,曾在中部非洲的几个国家里做原木收购生意,对地方上黑人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民风习俗有所了解,并和森林里的俾格米人有过接触。他曾向我讲述第一次探寻“矮人国”的情景。五年前的一个旱季,因工作需要,吴先生深入到喀麦隆、中非、刚果三国交界地带的一个林区。这个林区位于森林深处,远离人烟,林区的主人虽取得砍伐权,但交通一直是个问题。在偶尔的一次聊天中,一名黑人雇工告诉吴先生离此不远的地方,生活着一群非常矮小的人,他们居无定所,不知从其他什么地方刚迁来不久。第二天一早,按捺不住猎奇的心理,吴先生叫上另一位华人,带上两名黑人雇工,向俾格米人可能活动的区域开进。 寻找的过程非常辛苦。临近中午,他们隐约听到前方有人喊叫的喧闹声,很像是猎人在恫吓野兽。四人来了精神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但空无一人。其中一黑人雇工说:现在已进入“非常时期”,俾格米就在附近,暗中监视我们,如果我们接近他们的生活区,会有人自现原形,否则对方不会主动接触我们。所以,大伙要装着毫无戒意,有说有笑,尽量朝附近有空地、有香蕉树的地方去寻。果然,在通往前面平坦之处的草径上,默默地站着十多个手持长矛和弓箭的俾格米男人,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48米。吴先生颇感兴奋,掂着背包,刚上前两步,就引起对方一阵骚动,其中一矮人嗷嗷地怪叫两声,其他人立即扬起长矛、举弓搭箭,瞄准四人。吴先生连忙退后几步,从包中取出盐巴、瓷缸等礼物递给身边的一位黑人雇工,让他上前。黑人雇工不懂矮人们的语言,就抱着东西,作出吃、喝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一矮人接过礼品,用小手指蘸点盐尝了一下,然后让他们后退等候,他自己拿着东西返身跑回送信去了。趁此间歇,吴先生和善地打量这群俾格米人。他们身体矮小,但四肢健状,身材匀称,脚板宽厚,臀部平坦,腰系树叶或树皮做成的围裙,有几个人的脸上还用刀刻出条条疤痕,显得威武和精神,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简朴的纹面。与其他黑人不同的是,这群人的皮肤呈深棕色或古铜色,鼻尖前翘,额头突出,嘴唇很薄,头发也不是特别卷曲,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约20分钟工夫,送信的黑人带着一位长者匆匆赶来,矮人们一见来人,忽地站到两旁,闪开道路,垂下手臂,面带崇敬之情,可能这就是他们的酋长了。
范文二:   风情奇特的马赛人
  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陆,大大小小共有2000多个,使用近千种语言,也是全球语言、民族最具多样性的大陆。各个民族保持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传统、情趣嗜好、道德礼仪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烂若星河的民风习俗。其中,居住于非洲东部高原上的马赛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种特征,剽悍的种族个性,鲜艳多彩的装束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而声名远扬。
  马赛人的长相较为特别:皮肤呈棕黑,脸庞稍窄,鼻头略显宽大,身材瘦而颀长。他们的风俗和装饰更为特殊,男人们蓄长发或将长发编成条条小辫并插上漂亮的发饰,女人们则一个个剃成光头,以之为美。马赛女孩从幼时就扎耳朵眼,并用牛油软化耳骨,塞入耳坠,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饰物也加大重量,镶金、镀银、石子、珠子、铁环等各种各样的耳环挂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长,耳孔越拉越大,直到两耳垂肩,双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过一个拳头。她们的头上常戴有一圈白色的珠饰,但更明显的是颈部挂上一个圆形的五颜六色的项圈。另外,手臂和脚上套着色彩缤纷的珠链或闪闪发光的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而不断加码,最重时竟达十四、五公斤。男人们也会在颈部、手和脚腕挂上彩色的珠环,但寥寥几串,不会像女人们那样浑身披挂。
  马赛男人除了身材瘦而高的外表特征外,再就是他们长年累月都披着一块红色方格、长方形的布匹,从肩上垂下,一披一绕,这就是他们的服装,也有人身披两块红布,一块斜搭在肩上,一块围于腰间。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从远远的地方看这些红布,犹如荒原上飘动的烈火,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与其他民族另有不同的是,他们红布披衣的里面,不仅没有裤子,也没有裤头。
  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马赛男人养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锻炼出一身搏杀猛兽的好本领。他们外出时,总是带着三件东西防身:1、掂在手里的长矛(或梭标)。马赛人对长矛感情深厚,总是矛不离身,随时防备来犯之敌和凶猛的动物。在少年时,父辈们就开始传授他们舞矛、掷矛、击矛等竞技绝活。所以,马赛人能够在20米开外的地方用长矛准确地击中运动着的物体。2、腰佩弯刀,随时抽出可以自卫。3、拄在手中的棍。棍子因长期抚摸变得光滑发亮,走路时拄在手里,休息时顶着屁股用作依靠。在东非一些国家的工艺品市场上,就可以发现一些以马赛人独特的站立姿态为造型而制作的工艺木雕。
  马赛人的家产是牛,谁拥有的牛数量越多,地位就越高,越易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男人在娶妻时,牛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定婚时的聘礼,牛越多,娶来的妻子就越多,因为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马赛人的主要食品和饮料皆取于牛,他们认为牛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干净的。每天早上用餐前,男主人用绳子在牛的脖根处捆扎一下,然后取出利箭,射入牛的脖子,鲜红的牛血像半开的自来水一样汩汩淌入下面的小桶。一头牛间隔两星期抽一次血,每次可供5-6个人饮用,血抽够后,主人将绳子解开,牛血立即止住,伤口也是让其自然愈合。吃上几片烤牛肉,喝上一杯带有牛的体温的新鲜血液,马赛人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一些男人更省事,拿着小刀,对着牛的脖子“唰”地就是一刀,然后插上管子就喝,干脆来个茹毛饮血。马赛人的家中没有菜篮子,但他们的身体并不缺少维生素,这可能归功于常年饮用牛血的功劳。
  马赛人不但长相、衣着、饮食有些独特,他们的传统舞蹈也与众不同。跳舞时,男、女青年分列两边,女子们站成一排摆手耸肩,齐声歌唱,权当舞者的“啦啦队”,男青年中有一个人走出场,用尽气力,噌噌地往上蹿,蹦了几下后归队,然后走出下一位继续“旱地拔葱”。“跳高”完毕,男青年走向女子们,与她们行碰面礼,这也是男女青年脉脉传情的一种方式。马赛人跳舞是实实在在地“跳”舞,这种“跳高”的方式是马赛部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俾格米人――世界最矮的人种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曾有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在国外的民俗文学中也有过不少“小人国”的记载。世界上果真有“小人”吗?当我走入非洲才知道,在中部非洲赤道线两侧的热带雨林里,的确生活着一个身材非常矮小的民族――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
  吴先生是上海人,曾在中部非洲的几个国家里做原木收购生意,对地方上黑人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民风习俗有所了解,并和森林里的俾格米人有过接触。他曾向我讲述第一次探寻“矮人国”的情景。
  五年前的一个旱季,因工作需要,吴先生深入到喀麦隆、中非、刚果三国交界地带的一个林区。这个林区位于森林深处,远离人烟,林区的主人虽取得砍伐权,但交通一直是个问题。在偶尔的一次聊天中,一名黑人雇工告诉吴先生离此不远的地方,生活着一群非常矮小的人,他们居无定所,不知从其他什么地方刚迁来不久。第二天一早,按捺不住猎奇的心理,吴先生叫上另一位华人,带上两名黑人雇工,向俾格米人可能活动的区域开进。
  寻找的过程非常辛苦。临近中午,他们隐约听到前方有人喊叫的喧闹声,很像是猎人在恫吓野兽。四人来了精神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但空无一人。其中一黑人雇工说:现在已进入“非常时期”,俾格米就在附近,暗中监视我们,如果我们接近他们的生活区,会有人自现原形,否则对方不会主动接触我们。所以,大伙要装着毫无戒意,有说有笑,尽量朝附近有空地、有香蕉树的地方去寻。果然,在通往前面平坦之处的草径上,默默地站着十多个手持长矛和弓箭的俾格米男人,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48米。吴先生颇感兴奋,掂着背包,刚上前两步,就引起对方一阵骚动,其中一矮人嗷嗷地怪叫两声,其他人立即扬起长矛、举弓搭箭,瞄准四人。吴先生连忙退后几步,从包中取出盐巴、瓷缸等礼物递给身边的一位黑人雇工,让他上前。黑人雇工不懂矮人们的语言,就抱着东西,作出吃、喝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一矮人接过礼品,用小手指蘸点盐尝了一下,然后让他们后退等候,他自己拿着东西返身跑回送信去了。趁此间歇,吴先生和善地打量这群俾格米人。他们身体矮小,但四肢健状,身材匀称,脚板宽厚,臀部平坦,腰系树叶或树皮做成的围裙,有几个人的脸上还用刀刻出条条疤痕,显得威武和精神,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简朴的纹面。与其他黑人不同的是,这群人的皮肤呈深棕色或古铜色,鼻尖前翘,额头突出,嘴唇很薄,头发也不是特别卷曲,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约20分钟工夫,送信的黑人带着一位长者匆匆赶来,矮人们一见来人,忽地站到两旁,闪开道路,垂下手臂,面带崇敬之情,可能这就是他们的酋长了。
  吴先生双手捧出布头和短裤,上前递予酋长。酋长面目和善,没有丝毫戒备的样子,他接过衣物,露出笑容,很爽快地一挥手,将众人带入这个神秘的矮人部落。
  在林中很大一片的空地上,两位华人见到矮人们居住的场所。他们的房子用树枝搭建,顶部铺上一层大片的芭蕉叶,又低又窄,宽高超不过2米,就这么简单。所有的房子沿着空地的周围顺次搭成,面向空地,背依森林,大小材料一个模样,没有贵贱之分,也无贫富差距。这个部落群体大约有二十户人家,男女老少近百人,妇女们上身裸露,腰系布头或兽皮遮羞,身高普遍比男人们要矮10公分,她们见到陌生人,既不惊慌也不惊奇,表情自然得很。孩子们见到他们后,较为胆怯和拘谨,他们赤身裸体,皮肤细腻瓷实,光滑透亮,见来人与大人们和平共处,比划天地,并无敌意,遂恢复好动的天性,又散到林子的边缘玩耍去了。
  猎人们半途归来,带回的有几只野兔,一串颜色各异、非常好看的野鸟,一头长满长刺的豪猪;采摘到的是几串香蕉、芭蕉、木瓜、山楂圆样的野果等。他们把猎物交给妇女收拾,散坐在地上,看着吴先生他们与酋长“聊天”。女人们接过猎物,拔毛、剥皮、剖肚,用刀子将兽肉一块一块地割开。她们没有煮食用的陶罐或铁锅,肉食多是割成块状后撒上盐巴,架到火上熏烤着吃。用餐的时间到了,大人们围拢过来,每人拿起一片兽肉或鸟块,大口大口地咀嚼。在短暂的接触中,留给吴先生深刻印象的是众人用餐时,共同享用,祥和坦诚,没有人吃着手上、看着“锅”里,没有人害怕吃亏,更没人矫揉造作,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自然和纯朴。
  俾格米人的“民宅”室内非常闷热,上铺着一层树叶,就是“床”。两边的墙上,一边挂着几张兽皮,一边悬着木条做成的标枪和用竹竿弯成的弓,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他们终生住在森林里,却不知用木头盖屋、制床、做板凳,即使是芭蕉叶铺成的屋顶也是缝隙连着窟窿,光照射下来,落到地上斑驳陆离。
  下午,吴先生四人告辞,酋长派出二名矮人,代表自己护送众人一程,天黑之际,他们终于赶回林区。
  变幻多彩的女性发辫
  在南部非洲高大的椰子树摇曳出的旖旎风光里,穿梭着一个个头顶杂货、疾步而行的黑人,展现出异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多姿的风俗民情。这里的黑人女性天生爱美,发型则成为她们弘扬个性,宣泄美丽的主要表达方式。她们的发型联想丰富,个性十足,既遗有远古时期拙朴的发式,又保留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式样,还追随时代步伐,吸收了白种人及黄种人的多种新潮发型。可以说,黑人女性的发型是世界上样式最广、变幻最多的发型。
  大致说来,黑人女性最常见的发式有两种:第一种属于“卷卷毛”型。同男性一样,她们的头发长出后就自来卷,浓密稀松,错落有致。待头发稍长,她们即梳理“卷卷毛”,开始编辫子。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全凭个人的口味定位。这时编出的小辫不是垂下来,而是盘于头上,辫子图形各式各样:或至上而下,齐头并进,整齐排列;或从中间擗开,左右对称组合;或如“S”形挥洒自如;或从头顶开始,如龙蛇盘行,如螺蚌壳饰,等等。别看黑人的头发不直,但编起小辫儿毫不含糊,精心编排,不漏编一根卷发,不模糊一点部位,中间的“分水岭”打眼地露出鱼肚色的头皮,一明一暗,一垄一塾,常令人想起从高空拍摄下的梯田,南水乡刚翻垄过的红薯秧。她们在梳理头发时,会加些发油,这种发油易于将头发由曲捋直。也有一些女性在“卷卷毛”上不编小辫,而是乐于拼图:“足球”发型、“菠萝”图形、“葡萄”形、“蘑菇”形、细长条的“珊瑚”形……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像这样独具特色,极富艺术魅力的发型,在非洲随处可见。
  第二种常见的发式姑且称之为“奔头”型──随便向后一梳的那种。她们的头发长不长,盖过耳即可恭维其“长发飘飘”了。但是,在非洲的各大城市里,即便是通过电视屏幕,你也不难发现她们长发飘逸,甚至是金发披肩,这一头“秀发”是怎样长出的?原来,在城镇的一些街道或黑人大市场中,有许多卖辫子的商店和摊位。里面摆的全是洋货──从东方女性的秀发到西方女性的金发,从长发飘飘到金发卷卷,一条条、一绺绺、一套套,在这些洋货的专卖点,你很难见到洋人光顾的身影,针对的顾客是清一色的黑人女性。当你见到一黑人女性留有一头辫子时,如果辫子较短,翘立或盘头,那可是自己的真发;要是辫子乌亮、柔顺,潇潇洒洒地铺陈下来,那必是假发无疑,只要留意一下其发根部,即可看出端倪。在非洲,很多黑人女性戴假发,编假辫,这已成为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由来已久。
  在南部非洲,你经常可以见到黑人女性的头上“种”着不同的发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多空间、立体式、协调搭配,决不雷同。而今,我可以用平静的心情去欣赏她们多彩的发型,但见到一些设计奇特、精美绝伦的创意发型时,仍让我激动不已,视之为艺术享受。
  (责编/郭晓霞)
范文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课例一、案例背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节内容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第三节的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世界的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内容和世界的人口、环境、经济等人文地理内容后,要求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可以抓住某个地区的主要特征进行自主学习。我以往教学的方法,一种是“以学代讲”,即教师不讲,课堂上完全安排学生自学,然后完成配套的练习册习题;另一种是“讲问结合”,即顺着教材内容,采取边补充讲解各部分知识边提问的形式,以期达到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然而,实践下来,两种方式都不理想,凸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自己学习。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虽然能够为自学提供一定保障,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只能还在原有层次上滑,无法提高。其次,“讲问结合”的授课方式,不完全适合“自主学习,认识地区”的教学。在分区的学习中,往往涉及该地区多方面的地理特征,头绪多,知识面广。在有限一堂课里,很难将一个地区的特征都完整讲解。还有,不论是在“以学代讲”还是在“讲问结合”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学习效果都不理想。由此,我给自己制订了“搭建参与平台,激发课堂活力”的教学改进目标。二、案例介绍在进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教学中,我针对改进目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前将学生编排成六个小组,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尝试。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发参与热情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展现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风光的图片,无垠的沙漠,辽阔的草原,驰骋的动物,奔腾的河流,顿时吸引了学生。然后教师适时地引入学习的主题,在幻灯片上分别出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区概况;地形分布;河流状况;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粮食问题”六个专题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六个专题就是我们每个组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先请各小组分别学习其中一个专题,每组15分钟的学习时间,然后再请各小组进行交流。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2.分配小组,布置任务,搭建参与平台教师拿出六个装有不同专题的学习任务和相关地图的信封,采取抽签方式,分配给每个小组,确定本小组的学习专题。每个专题中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都是由教师根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按照由基础到提高设计的。如,“地区概况”专题小组的任务中,既有绘制主要经纬线,画图,标注,粘贴国家轮廓拼图等要求,也有说出一艘货轮从中国出发到南非,所经过的主要海洋和海峡这类情境性的任务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以具体的活动来支撑小组的自学,使学生有具体的事情可做,从而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条件。同时,很多任务是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如为“地区概况”专题小组布置的游戏“大家来找碴”,即要求学生在一幅非洲图中找出地名标注有错误的地方;再如为“气候特征”专题小组布置的游戏“连连看”,即要求学生将撒哈拉以南非洲三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与其对应的景观照片和降水量气温变化图连接起来。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更能使预备年级学生获得参与学习的乐趣。3.组内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参与能力分组学习时,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教材,查找地图,组内交流,求助教师等形式开展组内合作学习。为了让小组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应当在其间发挥引导作用,询问各组内部如何分配工作,了解小组学习的进展程度。当有小组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教师则及时给予提示,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如“地形分布”专题小组拿到了任务后,便开始了忙碌起来了:翻书的翻书,查图的查图,但很快就陷入了混乱:每个人都抢着要把自己的答案标注在发给他们的空白地图上,争执不下。我发现后,询问了原因,向他们提出建议:可以先每人自学本专题内容,然后将教师布置的三个任务进行分工,轮流完成填图,负责后面任务的同学,要对前面同学的答案进行检查,如有疑异,再集体讨论修订。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个小组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改善。4.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分享参与收获分组学习之后,进入了课堂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交流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是小组间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不同小组分享参与收获的绝好时机,使学生有成就感。“分而后合”,正是为了完整地实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地区”整体特征的把握,懂得该地区的特征是由不同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将各小组完成的成果依次展示给全体同学,并不时地请本组的或是其他小组的同学加以补充。如,“粮食问题”专题小组的学习任务中有一题“本地区人口、粮食、环境这三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展示该组的成果时,我一方面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同时也询问其他的小组有没有补充。这时,“气候特征”专题组的一位学生补充到,由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旱,因此,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粮食匮乏。这表明:小组间的展示交流为所有小组都提供了一个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5.教师提问,引向深入,提升参与品质在将小组间的展示交流引向深入时,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讲,在经过了分组学习,组间展示交流之后,教材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并且学生的兴奋情绪很大程度上也已经被释放了——教学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点到为止”式的“面面俱到”,而是要将学生趋于停滞的思维重新激活,并将表层性的知识向深层次的能力转化。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在各小组已有的学习成果上,进一步地追问,将学习引向深入,提升参与学习的品质。如,“河流状况”专题小组在完成了刚果河与尼罗河概况的比较分析后,我进一步追问:尼罗河有定期的泛滥,而刚果河水量终年丰沛,原因何在?既然刚果河水量丰沛且流入大西洋,那么如果沿河某国有一批铜矿要出口西欧,是否能直接河海联运?这两个问题,前者涉及到两条河流经的气候类型,后者关系到刚果河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本专题的知识,而要综合运用各专题的知识——地理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这种不断的综合分析中得到培养。6.设计问题,课外延伸,拓展参与时空教学进入尾声,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却依然高涨。为了使学生在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搜集学习课外资料,充实自我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设计了搜集关于非洲自然特色与经济发展两方面资料的任务:一、查找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波巴布树用途的资料;二、搜集“中非经济合作论坛”的有关资料。任选其一,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将搜集的素材制作电子小报、手抄报,或是幻灯片,从而体现学生地理学习中多种经历和体验。三、案例分析第一,如何处理小组学习中学生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损害到教师的作用发挥。相反,常常因为教师没有能够在一些关键环节,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而错失了将学生学习引向深入的良机,甚至出现因为教师组织乏力,而使小组内“合而不作”,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小组活动的方向,适时地给予引导,通过纠偏,设疑、追问等方法,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品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在本课中,我安排了15分钟给六个小组同时进行组内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开始阶段,我主要是巡视各小组的组织纪律,对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学习,比较混乱的小组进行纠正。中间阶段,我主要是蹲点,即每个小组待上一分钟左右时间,询问他们的学习进展,对有疑问的给予指点,对完成较快的组,再提一些新的要求。结束阶段,我主要是记录,把蹲点时各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新颖的观点做好摘要记录,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如何处理小组学习中培养合作参与能力和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能力,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疑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整个的地理学习中,相当部分的学习内容还是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比如,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对如何确定划分学习小组的标准,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频率,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等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最后,我决定采用以异质分组为基础,根据学生意见微调的分组标准,挖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点来增加参与频率,以及运用游戏形式呈现的改错,连线,填表等练习,进行实时检测,由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的过程中,也应当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合作和参与”自然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资料:《非洲》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和欧洲以南,大陆北宽南窄,海岸平直,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大部分在热带纬度,是世界上唯一赤道横贯大陆中部的大陆。全洲地形以高原占优势,有“高原大陆”之称,平均海拔高度750米,仅次于亚洲。地面起伏相对较小,地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半部“高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等地形单元,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东部;西北半部“低非洲”,以低高原和台地为主,局部有块状山地、盆地或洼地。非洲仅有两条褶皱山脉,范围局限,偏居在高原边缘地区,即西北边缘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南端的开普山脉。非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以及相对单一的地形结构,决定了该洲气候-植被-土壤以热带类型为主,并呈现独特的南北对称、带状分布的结构格局。从低纬度的赤道多雨气候区分向南北,渐次更替为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至大陆南、北边缘则为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为热带雨林-砖红壤和红壤、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荒漠-漠境土、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褐色土。其中主体是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及其相应的植被-土壤,分布范围超过世界各洲。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95%,气温的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充分体现作为“热带大陆”的特色。北回归线两侧大陆特别宽广,加以东北部紧邻亚洲大陆,大大扩大了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形成了横贯大陆东西、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包括南回归线附近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在内,非洲的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面积约占全洲2/5,这个比率仅次于澳大利亚大陆,绝对面积则居世界各大洲首位。受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非洲的气候-植被带中也有发生局部偏离的现象。例如,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带在此中断,马达加斯加岛向风的东部和背风的西部,分别形成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非洲的河网布局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外流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由于大陆主要分水岭偏于大陆东侧,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点,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约占外流区面积3/4,拥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世界第二大水系刚果河(扎伊尔河)以及尼日尔河等;印度洋流域仅占外流区而积1/4,除赞比西河属较大水系外,河流一般比较短小。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成为河流的辐散中心和辐聚中心。东非高原是最大的水系辐散中心,尼罗河由此北流,扎伊尔河西流,赞比西河的两条重要支流南流,许多较小河则向东流;其次是西非的福塔贾隆高原,为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等的辐散中心。刚果盆地是最大的河流辐聚中心,扎伊尔河的众多支流在此汇聚;其他辐聚中心有乍得湖盆地、维多利亚湖盆地、尼罗河上游盆地等。非洲许多河流的上源在低纬度多雨区,水量丰富,河网稠密,中下游流经干旱沙漠区。水量因蒸发、渗漏而减少,成为所谓过境河,如尼罗河、尼日尔河和南非的奥兰治河等。内流区或无流区合计占全洲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区,河网稀疏,多为间歇河。湖泊众多,分布集中,以构造成因为主。其中在东非大裂谷形成一条著名的湖带,多属断层湖,湖形狭长,湖底深陷,如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部分为地壳凹陷的洼地积水而成,如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以及乍得湖等。总之,非洲地理环境以其干热的高原、显明的地带性结构和南北对称性,区别于其他各大洲。 地形:非洲大陆地表平均海拔750米,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非洲大陆的地表起伏比较平缓,既没有象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那样雄伟高大的山系,也没有象欧洲和亚洲那样具有平坦广阔的平原低地。全洲大部分是由古老岩层组成的波状起伏的大台地,海拔200~2000米的高原和台地共占总面积的86.6%,高原面积之广冠于各洲,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大陆”。按大陆漂移学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由于非洲大陆古老而又稳定,断裂构造运动在广大地区的地形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东非断裂带就是巨大的断层陷落带。气候: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和欧洲以南,大陆北宽南窄,海岸平直,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大部分在热带纬度,是世界上唯一赤道横贯大陆中部的大陆。炎热干旱是人们普遍对非洲的印象,在拉丁语中“阿非利加”就是“阳光灼热”的意思。诚然,非洲95%以上地区年均温在20℃以上,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它是世界唯一的“热带大陆”;非洲有近一半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于500毫米,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索马里半岛等地区,全年温度较高,蒸发量又大,都是雨量稀少的干燥地区,这也使非洲拥有“干燥大陆”之称。然而,非洲同样世界三大雨林之一的几内亚-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由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向南、向北,非洲气候发生了变换,逐渐过渡到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最后到地中海式气候,并且南北对称。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黑种人的故乡1、位置特点(位于热带)半球位置:东半球、赤道横穿非洲中部经度位置: 17°W ——50°E,0°经线穿过非洲西部。纬度位置:北回归线——35°S之间。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地形特点(高原大陆)地势特点是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东部和南部高原上分布着许多狭长的湖泊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3、 气候特点(热带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4、 原始居住地分布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和海拔较高的平原地区。5、 外来移民英国、法国、西班牙、阿拉伯、印度、中国、东南亚人。 北
信仰伊斯兰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许多部落和宗教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2、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3、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4、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教学重点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教学难点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非洲的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非洲这块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提出问题:非洲是以什么人种为主?是不是所有非洲国家都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生:以黑色人种为主;不是,如我们以前学过的埃及就是以白色人种为主 师:非洲按照人种特征的明显差异可分为两部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以北的是北非,它是以白种人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黑种人占90%以上,因此有“黑非洲”之称。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黑非洲”。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黑种人的故乡师:用课件展示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图,区别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非的位置区别。北
信仰伊斯兰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许多部落和宗教师: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非洲的哪些知识呢?生:答略(可以采取抢答的形式)师:(小结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其相关景观)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是很丰富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确是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被誉为“地球的伤痕”——东非裂谷带,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此外本区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电脑显示图片68页图8.27制作和出售手工艺品,图8.28非洲的鼓手)非洲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也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科学家向往的地方。师:(过渡)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本区的位置。师(课件展示)课本67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问题: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西部分别临什么海洋?2、请同学们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3、请同学们找出非洲大陆西南端,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称。4、在图中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观察其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什么部位。生:答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是几内亚湾。3:非洲大陆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是好望角。4: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读图思考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板书:1、位置——位于热带生:观察课本67页图8.26找出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师:1、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2、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3、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讨论)对照地形图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得出结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区北部低。板书:2、地形——以高原为主师: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板书:3、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师: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也是不同的。从书上给出的这些景观图可以看出当地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生: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分布广。而热带草原,,,,(不够准确)师: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我们以前没有学过,那我们现在就来仔细研究一下。请同学们看到书72页图8、33,以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为例,用我们以前叙述气候方法,来描述一下,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生:热带草原气候气温终年炎热,降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草在湿季的时候茂盛,在干季的时候枯萎。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描述气候的方法大家都掌握得很好。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可以看到,有很多野生动物,比如:斑马、角马、长颈鹿、狮子等。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它们生活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样的关系?生:(讨论)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徒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师:(过渡)我们知道人口的分布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受自然条件影响,居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布状况呢?板书:二、原始居住地分布师:课件展示: 69页图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来移民”思考: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在哪里?2、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如何?3、目前非洲有哪些国家的外来移民?生: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2: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相比要优越一些,气候既不太干燥,海拔又不太高。3:目前非洲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欧洲的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师:(总结)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地形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关注黑种人的故乡。板书设计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黑种人的故乡1、位置——位于热带2、地形——以高原为主3、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二、原始居住地分布
范文四:非洲的阐述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东频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与狭长的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非洲的自然特征地形单一① 非洲为一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东南部高,西北部低。② 重要地形区: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东非大裂谷(地球的伤痕)。海岸线平直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缺少海湾和岛屿(岛屿数量最少的洲)。几内亚湾是最大的海湾,马达加斯加岛是最大的岛,索马里半岛是最大的半岛。好望角地处大陆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分界处。沙漠面积广大沙漠面积占全非洲的1/3,撒哈拉沙漠占全非洲的1/4,说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河流和湖泊① 河流季节变化大(干湿两季所致),多峡谷、急流和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为非洲最大的瀑布)。水能资源丰富,不利航运。② 尼罗河长6671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③ 湖泊多集中在东非高原,为断层湖,狭长水深,串珠状排列与东非大裂谷带,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④ 阿萨勒湖,非洲的咸水湖,非洲大陆的最低点。热带大陆①②③④⑤ 非洲大陆气候一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呈南北对称性分布(以赤道为中央) 撒哈拉以北:北非沿海地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炎热少雨; 撒哈拉以南:热带草原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炎热多雨; 马达加斯加岛:迎风坡热带雨林气候,背风坡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富饶的大陆非洲自然资源丰富南非:黄金、石油、金刚石、铀。刚果民主共和国:金刚石,铜。摩洛哥:磷灰石。几内亚:磷土矿。赞比亚:铜。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石油。埃及:长绒棉。科特迪瓦:可可,咖啡。非洲是咖啡、油棕、香蕉、椰枣原产地。剑麻、可可、丁香等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链接北部非洲与西亚地区相识的地理特征① 地处两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五海(地中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三洲(亚欧非)交接地带区。扼守五个国际航运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② 干旱的气候,广布的沙漠;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③ 居民多为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④ 灌溉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是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是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
范文五:   非洲的三类市场  市场是体察风俗民情的最好场所。概括来说,非洲市场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农村和小镇上的贸易集市。这些集市大多设在交通比较便利的马路旁或某个行政中心。每周逢单日或双日有一次集市。在集市上,人们看不到任何店铺,只有一些用四根树枝搭起来的草棚子,棚子四周和顶上苫着几张破旧的席子或茅草帘子。这类集市虽然简陋,但作用非常大,80%以上的非洲农村人口主要依靠这类集市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生活用品。  第二类是城市中的传统大市场。这类市场往往面积很大,但市场内的店铺门面大多非常小,最小的仅有一个大立柜那么大。店铺、摊位之间往往只有一板之隔,通道非常狭窄,人群熙攘往来,摩肩接踵。在这类市场里,除了做生意的商人外,还可以见到玩蛇的、杂耍的、理发的、修指甲的、擦皮鞋的和许许多多专门为顾客搬东西赚零用钱的小孩子。这类市场的商品比较齐全,从吃的、穿的到用的应有尽有。市场内部有较好的组织,最有特色的是制造各种非洲工艺品的作坊。在这些作坊里,人们可以看到皮质的土风箱、制作鳄鱼皮或蛇皮制品的艺人、各种用乌木雕刻的大象和形貌特殊的面具等。这类市场是城镇居民采购商品的必到之处,是非洲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橱窗。  第三类市场是大城市里的超级市场。这类市场门面豪华,商品大多进口,基本上是为外国人和本国的上层人士服务的。这是因为这类商店的商品价格往往比传统非洲市场的商品价格高出两三倍,所以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沙子的妙用  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南缘的图阿雷格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沙子的民族了。  “沙床”和“沙毯”是图阿雷格人特有的家产。睡觉时只需在沙床上铺一张席子或一块布,躺在上面不仅软硬适度,而且阴凉舒适。沙床用过一段时间后,主妇们就会更换一次沙子,以保持沙床的清洁卫生。做沙毯用的沙子一般为浅红色,颗粒较大,既不扎脚,也不粘脚。  以沙代水是图阿雷格人另一种用沙妙法。由于沙漠中水源匮乏,因此图阿雷格人在野外劳动时,清洗手脚几乎都是以沙代水。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子中没有泥土和其他杂质,非常纯净;沙子的去污力很强,因此即使双手满是油污,用沙子反复搓洗也能清除,效果甚至比水更佳。  “沙烤大饼”是图阿雷格人巧用沙子的又一例子。其做法是:首先在沙地上挖一个底部平整的坑,然后在坑中用木柴生火,等到木柴被烧成火炭,便把做成的生面大饼裹上厚厚的一层沙子埋进炭坑中,过十至十五分钟后取出大饼,用手或木棍把面饼上的沙子抖落下来,一张松脆可口的大饼就烤成了。  “沙疗”是图阿雷格人用沙子治病的俗称。最常见的方法是把滚烫的沙子装入布袋,包扎在风湿患者的膝部或腰部。有的干脆把病人抬到太阳下,把他的下半身埋入沙中。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不仅用热沙子治风湿,还在没有消毒药水的情况下,把溃烂的手脚伸进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热沙中治疗局部溃疡。  “沙藏”是图阿雷格人用沙子储藏食物和水的方法,其中用沙储水的方法最为普遍。沙漠地区炎热干燥,蒸发量大,为了防止水变质和蒸发,图阿雷格人都把储水器埋在沙地下,这样储存的水不但清洁卫生,而且清凉可口。把粮食埋入沙中可以防止腐烂受潮,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以沙当纸”是图阿雷格人自古以来使用的方法。由于他们生活的地区至今交通不便,纸张奇缺,所以在一些小学校,老师至今仍让孩子们在沙地上练习写字。  非洲妇女的审美观  额头的宽窄、脚跟的秀美、小腿的粗细和脖子是否浑圆是非洲妇女审美观中最有特点的方面。  脚跟之所以被列为审美因素,是因为大多数非洲妇女常年光脚,脚跟都很粗糙,甚至干裂得很厉害。所以非洲妇女认为,一个美丽的女人必须有一双保护得很好的秀美的脚跟。  非洲人的毛发不发达,妇女的头发又是卷曲的。对此,非洲妇女一般都用三种方式加以弥补:一是用各种漂亮的头巾把头包起来;二是把头发编成各式各样的发型;三是用现代技术使卷曲的短发变长。因此,头巾和发饰成了非洲妇女头发美的另一种标志。有些地区如几内亚,不同的头巾和裹头巾的方式竟成了妇女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象征。  比较起来,非洲妇女并不太重视谁的皮肤更白皙或更黝黑,而是更重视皮肤的柔润光滑。在有些电视剧或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非洲妇女把脸涂成白色,其实她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用白色来增加自己的美,而是用来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非洲妇女真正用来美容的化妆品是一种植物靛蓝,她们通常把这种靛蓝擦在手掌和脚底,而不是擦在脸上。  在现代文明进入非洲以前,非洲妇女喜欢用文身的方法在脸部绘出各种美容图纹,而现在只有在少数乡村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习惯。这种图纹和非洲人的脸部部族标记一样正在逐渐消失。
范文六:非洲的人文风情埃及:常称对方“阿凡提” 在埃及,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常称呼对方为“阿凡提”。阿凡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先生”、“阁下”。最广泛使用的问候语是“赛拉姆而来依库姆”,意思是祝你平安。对方要回答的是“而来依库姆赛拉姆”,意思是也祝你平安。突尼斯:握手后把右手放胸口 突尼斯人与客人相见的基本礼节是握手礼。握手后,他们还要把右手放在胸口,以示出自于内心与客人真诚的相见。埃塞俄比亚:握手至问候完毕 埃塞俄比亚人与熟人相见,一般总要摘下帽子相互鞠躬问好,如身披“沙马”裹住头的,要摘下帽子甚至撩起“沙马”露出肩膀,问候致意要长达一两分钟,甚至更长。饮食:席间也讲老幼尊卑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手抓饭。大家围坐一圈,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让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禁忌:食指指人、左手递东西 在非洲,还要特别注意他们忌讳。例如尼日利亚忌讳用食指指向别人,也忌讳别人用食指指着自己,认为这样做是一种挑衅行为;若是有人伸手并张开五指指向自己,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它相当于辱骂祖宗。阿尔及利亚人忌讳左手传递食物和东西。他们认为左手下贱、肮脏,所以,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在非洲国家苏丹,驴不但受到不杀生的特别礼遇,甚至成为当地人、尤其是女人证明自己身价和地位的象征在非洲红海边上的厄立特里亚东南部有一个麦德村,往里走发现许多人家门口都有石头围的圆圈,人们进家门还得绕着圆圈走。“这圆圈是干什么的?”问。“这是我们的福地。”副村长阿布都·穆罕默德·忽彼特答。问:“圆圈代表福地,福在哪?”“在家门口画圆圈,每天就能得到上苍的保佑。你看,我们会把手、脚、脸洗干净,脱了鞋进去,在里面做祈祷,祈祷能使我们免受灾难。”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南部,有一片神奇的“七色土”。由于火山地貌,这里的土壤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据说有24种颜色。有人曾将不同颜色的泥土混在一起,但大雨过后,所有的颜色又回归自然。在非洲赞比亚芒古的一个小镇上,小贩用藤条和树枝编成圆形鱼筐,再装上鱼干贩卖,让买家方便保存。卢旺达的基伍湖还是有着“杀人湖”的称号。为什么基伍湖还叫“杀人湖”呢?当地朋友告诉记者,别看湖景这么美,这里其实暗藏“杀机”。据介绍,部分湖水有时会突然沸腾起来,一连持续几个星期。沸腾的湖水甚至可以将鱼煮熟
范文七:亚洲的风土人情中国人的春节也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春节来临,在外的韩国人都会分外地思念故乡韩国,想念韩国过年时的情景和那里的家人。韩国是一个非常遵从传统的国度,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基础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平安的一天。今天,春节也被现代人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让人们从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中暂时解脱出来,得到片刻的宁静与快乐。所以,春节到韩国你的所到之处都会充满欢乐和吉祥的气氛。韩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专门讲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以前做米糕片汤的汤是用野鸡汤熬成,现在野鸡难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鸡肉汤代替。中部和北部地区还喜欢在米糕片汤里加入山鸡肉、绿豆芽、蘑菇和泡菜为馅的饺子。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日本过年习俗:买福袋图吉利日本:春节是日本以前最盛大的节日,每家用松柏装饰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院响起108声钟声,第二天互相拜年。在日本,新年时有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所谓福袋,就是装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妆品、服装、生活杂物、电器,总之能装进袋子里的都行。价钱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由于非常受欢迎,福袋往往年前就开始预售。同样是商品,为何福袋如此受欢迎呢?原来,福袋非常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往往标价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时一个两万日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万日元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又给人一种新年中大奖的感觉。当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数,但一想到可能会中大奖,而且至少也会物有所值,消费者自然会争相抢购了。对商家而言,这种销售方式比起普通的促销来,效果大不相同。一般的促销是消费者来选购商品,买几件要消费者说了算,而装在福袋里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商家可以自由搭配。对消费者来说,福袋实在是物美价廉,据说日本女性很少有人能抵御福袋的诱惑,况且福袋这个名字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大过年的,谁不想带着福气回家呢!春节看蒙古人:吃喝足歌舞盛新春伊始万风象更新,远在中国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样沉浸在浓烈的喜悦气氛中。在历史上,春节本来不是蒙族传统的节庆,但是由于后来蒙古人居住地的汉人越来越多,人民的风俗也随之起了变化,使得春节变成蒙汉人民共同庆祝的欢乐时光!不过同样是庆祝春节,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与汉人杂居的蒙古人却有很不相同的庆祝方式。装束色彩缤纷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春节是草原人民相互聚会交流的大好时机,由于很多蒙古人还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在平时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着春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许能够在赛马大会上,或者摔跤大会上相遇。无论比赛成绩如何,经过激烈的场上龙争虎斗后,在私下会面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赠哈达,互敬鼻烟壶,以表达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亲戚朋友共同庆祝新春的时刻,彼此或许会感到陌生,因为一些亲戚之间距离遥远,可能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等到见面了,经过风霜雪雨的脸已经变得难以相认了!我就曾经见过一对亲兄弟在同一个蒙古包中饮酒,但是彼此之间竟然没有认出对方,直到一个老人点破“机关”后,两兄弟才喜极流涕!城市庆祝方式生长在城市中的蒙古人,他们有的已经忘记自己的母语,完全汉化;有的还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圈子,但是也不得不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而适应潮流。城市中的蒙古人对于春节有着和草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还有从汉人那里学来的另一套。一般他们还保留些许自己的庆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烧烤羊肉串、边喝酒边唱歌、拉马头琴等等,蒙古族自己的庆祝节庆方式。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基本和汉人一样庆祝方式,例如亲戚相聚会、朋友聚餐、邀请上司到家中促进感情;放爆竹、扭秧歌、包饺子、小孩子做新衣等节目。对于汉化的蒙古人来讲,在除夕晚上的那顿团圆饭,和新旧岁交替之际午夜零时燃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团圆饭其实是以吃饺子为主,在旧岁的零时之前,全家人会聚集在一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包饺子。除夕夜的饺子十分讲究,首先是大家的饺子都要一样大,这表示全家人平等,谁也不欺负谁!其次是饺子馅的选料上,绝对不可以马虎,除夕的饺子馅选材一定要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例如你不可以选择牛肉馅,因为谁都不想新的一年太“劳碌”;也不可以选胡罗卜,因为没有人想自己越来越胡涂;当然也不可以放入大蒜,一直算表示不够多。吉祥的饺子馅包括“飞龙”肉馅、马肉馅、香菜馅、韭菜馅、羊肉馅等等。这些都能够从中找出吉祥的迹象,如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吃香喝辣、长长久久、三羊开泰。喜庆“爆炸”声除夕的这顿饺子一定要在午夜钟声敲满12次的时刻端上桌子,象征送旧迎新,圆圆满满!与此同时,外面的爆竹和烟花也随这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而爆响起来。这个时刻,满天都是彩色火焰,满耳都是喜庆“爆炸”声,同时满心洋溢着新春喜悦。 摇头或头歪到一边表示“yes”在我国,人们习惯用点头表示同意、认可,摇头表示否定、反对。但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等国,人们却以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印度人表示赞同时,总是先把头往左或右轻轻地斜一下,然后立刻恢复原状,令人以为是“不要”或“不愿意”,其实是表示“知道了”或“好的”。不用左手递交东西在东南亚诸国,人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握手时若伸出左手或以左手递东西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是对他怀有恶意。因此握手或递交东西时,必须使用右手或是用双手为妥。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与和尚交谈时要保持低姿式到斯里兰卡等佛教国家旅行,经常看到有人与和尚交谈,只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般人绝不会坐在高过和尚的座位上,他们必定设法使自己的头低过和尚的头,贵如总统、总理,也要谨守这个原则。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罪恶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范文八:亚洲的风土人情韩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专门讲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以前做米糕片汤的汤是用野鸡汤熬成,现在野鸡难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鸡肉汤代替。中部和北部地区还喜欢在米糕片汤里加入山鸡肉、绿豆芽、蘑菇和泡菜为馅的饺子。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
范文九:欧洲风土人情欧洲国家有着西方人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共同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另外,在中国分别被认为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招手一类友好的手势,在希腊却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表示告别,是把手背向对方招手。因此记住下述关于欧洲国家各自民族文化习俗特点的提示,对于跨国文化经贸活动的展开将是非常有益的。匈牙利人比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作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幸运会随禽类飞走。挪威人讲究守时及与人谈话保持一定距离,拜访或出席家宴,要准备花或糖果送给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惊吓河鸟(挪威国鸟),普遍视红色为流行色。德国人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穿一套西装(不要将手放在口袋里,这被认为是无理的表现)。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希腊人爱睡午睡,为亚热带气候所致。说“午安”可包括深更半夜,最后分别才道“晚安”。希腊人做生意方法比较传统,讨价还价到处可见。奥地利人不喜欢在新年期间食用虾类。因为虾会倒着行走,不吉利,若吃了虾,新的一年生意就难以进取。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你认为他们在协议中无意受到了损失而帮助他们,那么便永久地赢得了他们的友谊和信任。法国人给人印象是最爱国的,即使英语讲得再好也会要求用法语进行谈判,且毫不让步。对穿戴极为讲究,在会谈时尽可能穿最好的服装。卢森堡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由于国家小,多数人中午驾车回家吃饭,午间是不办公的。荷兰人曾是欧洲最传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葡萄牙人很像希腊人,随和,喜欢社交。尽管天气热也穿着西装,和他们谈判时,应衣着整洁,并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戴上领带。英国人凡事都循规蹈矩。基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自负,除了英语外,英国人不会讲其他语言。
范文十:   提到“非洲情人”这个词条,在许多人的想象里,一定是电影里的浪漫画面:充满异域风情的背景前,男女主角在蓝天黄沙的映衬下,穿着飘逸白色亚麻装的俊美身影,画面从远景缓缓推近,中景是两人站在沙丘顶上哝哝私语,更有女主角长发飞舞的特写、男主角无限深情的眼神和迤逦委婉的背景音乐。幕布上顺序出现了《卡萨布兰卡》、《走出非洲》、《英国病人》里的经典情侣形象……   现实的非洲生活里,如此神仙眷侣的影像属实否?以我的见识,现实生活的非洲情人更多玲珑风姿,但组合比率却不是1 :1,而是1 :2 , 1 :3 或 1 :4 !   1 :2   一日夜里,我路过美味披萨店,顺道去它楼上吃个冰激凌。这家冰激凌店座落在一个十字路口边的二楼上,位置便利食客众多,店里布置得很温馨,设有多个双人卡座,是情侣们约会的好地方。我上楼进店后正努力适应着里面的昏暗光线,忽然听见有人叫我,循声看过去 ,却只见不远处的座位上两位陌生的美女正朝我点头微笑,美女身后闪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哈吉先生。   我忙走上前去打招呼:“哈吉,那么巧呀,你也来这里吃冰激凌。这两位是……?”   哈吉忙站起来向我介绍:“哦,这位粉红色衣裳的美女是蜜娜,旁边这位绿色衣裳的是华娜,都是我的好朋友。”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眨眨眼。   我明白了,这两位都是哈吉的新女朋友。我把哈吉拉到一边:“我说你这个花心大萝卜,真是够奇怪的,和美女约会怎么一次见两个?你能搞得定吗?两个人不可能在同时和你交往吧?”   哈吉肯定地回答:“是的,两个都是。”   “你要谈恋爱,能不能认真点?她俩是你的正经结婚对象吗?俩人不会打起来吗?你可以同时和两个女孩谈,但怎么能把两人同时约在一起谈?你的做法太匪夷所思了。”我问。   哈吉认真地回答:“有什么不对吗?她俩都喜欢我,我也同时喜欢她们,大家一起出来约会,省时间省精力。她们都喜欢和我呆在一起,也没有必要打架呀,而且我们这里也允许一夫多妻……”   面对三双含情脉脉的眼睛,我实在无法理清思绪;二三得六,这六只眼睛如何排列组合起来谈情说爱?根本就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1 :3   乡村医生阿布杜拉巴基先生是我朋友的朋友,因为朋友生病常去看病,一来二去我也成了阿先生的朋友。每次在阿布杜拉巴基家做客,他都要热情地招待我们喝咖啡,他家的现磨咖啡绝对是极品口味。   阿布杜拉巴基家的咖啡是自家后厨里烘焙熬煮的,每次都从客厅侧墙的一扇木头小窗里递出来,先是从里面传出一阵有节奏的敲击声,然后木窗朝里打开,伸出一只手,拿着一个盛满咖啡杯的托盘,外面客人接过去,窗户就关上了。我总是很好奇,这窗后是什么样的风景,是什么人在里面烘焙咖啡?终有一日,我请求阿布杜拉巴基先生向我展示后厨的秘密所在,他笑着领我朝后院走去。在当地习俗里,男子和女子的生活区域是严格分开的,男宾客不会在家中轻易见到女眷,因为她们住的房间会被一道墙或门分隔开。   我跟着男主人来到厨房里,只见两位妇女正在烹制咖啡。一位妇女正把咖啡豆放在一口铁锅里翻炒,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焦香味,另一位妇女在把已经煮好的咖啡粉加入另一口沸水锅中,并不停加入各种香料粉。原来,香浓的咖啡就是在这样默契的配合下完成的。两位妇女见我观察得那么仔细,马上善解人意地取来杯子,从锅里倒出了一杯沸腾的新鲜浆液,另一位顺势接过来配上托盘就送到了我手里,俩人的动作配合得行云流水。   阿布杜拉巴基得意地向我介绍:“这位倒咖啡的是我大老婆,而那位递咖啡给你的,是我二老婆。”我礼貌地一一问好,心里很大的一个问号,这同一屋檐下的两个妻子是如何和谐共处的?   回到客厅里,阿布杜拉巴基仔细地回答了我的疑问:“我们有多个妻子的家庭里,必须做到事事公平,每个妻子要有公平的食物、钱物、住所、关爱等,只要是丈夫能提供的,都要按量均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教理和法理的要求,家庭生活才能保持和谐。”   我继续问:“你家里还在建新房子,是因为住不下了吗?”   阿布杜拉巴基的回答让我更吃惊:“哦,是这样的,我准备在下个月娶第三个妻子了,新媳妇必须要有新的房间才能算公平,所以正在建的屋子是给她准备的……”   “什么?第三个?!”我无语继续,只得大张着嘴等待第三只苍蝇飞过来。   1 : 4   塞度尼先生是我的税务顾问,业务精专,为人热情仗义,也是我的好朋友之一。塞度尼同时还负责埃及大使馆的税务工作,通过他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埃及大使的签证帮忙。一次,为了去埃及度假,我找来塞度尼商量签证事项。我把问题一提出来,塞度尼就拍着胸口说:“没问题,这事我包了,你是我的铁哥们,这事不用商量,签证明天我就给你拿回来。”我开心地说:“那太好了!”   塞度尼接着又说:“这次我和你一起去埃及,你在开罗的吃穿住行我全包了,你的行李箱里只用装一条洗换内裤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带。”   我笑着问:“什么都不带?那我们去住哪个宾馆呀?喝西北风呀?”   他说:“当然是住我家,我在埃及开罗还有一栋房产,我有两个埃及老婆在那边,一个负责煮饭,一个负责收拾屋子,一切都十分完美。我开罗家里的客房又宽敞又干净,从阳台还能看见尼罗河,你去了一定喜欢……”   我急忙打断他,问:“你在苏丹这儿不是已经有两个老婆了吗?怎么在埃及还有两个?你没有说重复吧?加在一起可是四个!”   塞度尼露出雪白的牙齿笑了,他拍拍肚皮愉快地说:“正确!你算对了,我有四个老婆,这很正常呀,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举起自己的四个手指头,不可思议地低头数去:“一、二、三、四!”   塞度尼说:“我的业务主要在苏丹和埃及两个国家,当然是在两头各置办一个家比较方便些。在这边家里住腻了,就换到那边去享受一下。而且我的老婆们也互相访问,苏丹的两个老婆想度假了就飞到开罗家里去住,开罗那两个老婆想吃苏丹羊肉了就一齐飞到这边来。我们一个大家庭,全年来回旅行,非常好玩。萨米,我知道你最喜欢玩啦,这次一定要带你去我另一个家里看看!”   二、三、四……桃花、杏花、梨花、李花……非洲情人排山倒海地来了。   苏宁:桂林人。曾长期在非洲生活和工作。在国内外出版多部绘画、文字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洲土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