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社交网络电影下载越来越丰富后,却更容易感到孤独

每天三分钟,知晓天下事,视频、语音、文字综合版任您挑!微信搜索fgzadmin关注或点击标题下方可以快速关注。
原创不易,认可价值,动手指点并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淘宝特约店址:http://goldengame.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
慢工出细活
由于中、美、俄三国自2008年后基本上长期上演“三国杀”(昨天文章《原创丨中美俄世纪三国杀,谁是百年长跑冠军
其实这是个有奖活动贴。n其实这是个有奖活动贴。n其实这是个有奖活动贴。
思考者正在阅读原创丨三次世界大战亚洲开打,美国推演靠谱吗?原创丨央行连出两大招,有何深意?微历史丨张学良为啥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1年对利比亚局势的干涉,是其总统生涯中做出的最
我们都知道,美国软实力很厉害,在过去很多年都一直掌控者国际话语权,他们可以提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棒满世界乱
思考者正在阅读原创丨重大变革,我们的世界都将逃不过被TA重塑!原创丨中美黄岩岛较量,谁是最后赢家?原创丨你射推荐杰西·艾森伯格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社交网络 电影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你戒不掉的社交网络,才是你孤独的原因
深圳读书会
▋▏ 本文来自——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Sherry Turkle曾说,社交媒体使我们产生了三个幻想:
1.&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收获关注。
2.&我们总是能够被听到。
3.&我们永远不必独处。
她认为,网络正在“带我们去到我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尽管互联网时代给人们提供的社交途径越来越多,人与人的关系却好像越来越疏远,我们更不愿意与人亲密,更少会邀请人来家里做客。
根据《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在1950年,独居的美国人不到10%;到2010年,有27%的美国人选择独居。在1985年,一个人的平均“密友”数量是2.94个,只有10%的人报告称自己没有能够谈心的朋友;而到了2004年,一个人的平均“密友”数量是2.08个,25%的人称自己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在这20年间,最大的变化是互联网的出现。
互联网究竟让我们的生活更热闹还是更孤独?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社会关系?今天来聊聊网络时代的社交。
社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它改变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更少患病,更加长寿,以及更幸福等等。而当社会关系不佳,在社交中感到被排斥时,我们大脑里的反应和感到生理疼痛的反应是类似的,也就是说,社交中的痛苦和身体上真的疼,在我们的感受中是一样的。社交问题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Seppala, 2012)
不过,社交对我们来说可能比你想象中还要基本和重要。“人的天性就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的著作《政治学》里的论述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近年来科学家对大脑的研究却证明了,社交的需求和对食物、住所的需求同样基本。
首先,人类学研究表明,我们是为了社交,才发育出了更大体积的、与身材比例不相符的大脑。动物大脑的大小往往和身材成正比,只有灵长类动物是个特例,大脑与身体的比例是最大的。为什么如此呢?
人类学家Robin Dunbar认为,大脑体积的扩大可能是为了社交需求:决定大脑大小的关键因素是最外面的一层——新大脑皮层(Neocortex),而通过对38个灵长类动物种属的比对,在排除躯体大小的干扰后,他发现,这个部位的大小和动物所在社群的大小成正比,社群越大,大脑的体积也就越大。而从演化的角度来分析时,同一种属的社群属性变弱时,新大脑皮层也会变小。因此他认为,我们大脑的发育是受社交的需要所影响和推动的(Dunbar, 1992)。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家Matthew Lieberman等人还发现,当我们的大脑不处理任何具体工作时,它的“默认”区域(default network)会活跃起来,其他和具体任务相关的区域则会不活跃。
我们的大脑的“默认”部分包含两个关键区域——内侧顶叶皮层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而它们都是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用于思考和社交相关问题(social thinking)的区域。当这两个区域被激活时,表示人们是在思考过去的社交行为、社交问题的解决办法,计划未来的社交安排等等。
Lieberman说,这佐证了进化论的猜测:我们在时刻准备着社交——当我们的大脑好不容易闲下来的时候,就会默认开始思考和社交相关的内容 (Lieberman, 2002)。
但虚拟社交
正在使我们变得更孤独
我们对社交的需求是如此本能而强烈,那么,随着线上的、虚拟的社交的发展,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系列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表明:虚拟的社交并不能真的扩大你的交际圈,相反,你越多地使用网络社交,可能会越感到孤独。
“纽约客”的心理学专栏作者MariaKnnikova称,互联网具有使人疏远的天然属性(alienating nature)。1998年,Rober Kraut的纵向研究发现,在人们最开始使用网络的1-2年时间里,快乐感和社会连接感表现出持续的下降。其中,使用网络对人们的家庭关系影响最大,他们和家人的联系和交流会明显减少;此外,还会伴随着社交圈的缩小,抑郁和孤独感的增加(Kraut, 1998)。
除此之外,更多的社交网络使用还被证明会降低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原因在于它会催生嫉妒和怀疑。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社交网络暴露出的信息更多,更有可能暴露出自己伴侣过去的经历及与他人交流的信息;而同时,社交网络信息的模糊性又会引起更多的猜测和想象。当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线上,还会减少现实中与伴侣的相处时间(Muise, 2009)。&
澳大利亚的研究分析了社交网络使用和大五人格的关系,结果发现比起那些不使用Facebook的人来说,使用Facebook的人整体自恋水平更高,社交中的孤独感更强(Ryan, 2011)。
为什么社交网络使我们孤独?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oira Burke对1200名Facebook使用者进行了纵向研究,她针对用户在Facebook上的一系列行为(比如点赞、私信、评论等等),分析了它们和幸福感、连接感的关系。她的结论是,社交网络本身并不会使人感到不幸福和孤独,但它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容易对人造成不良的影响(Burke, 2016)。
Moira Burke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沟通时,只有接收私人层面的沟通内容,会有利于孤独感的减轻和幸福感的提升。(我们都喜欢让伴侣多给自己发消息是有道理的)&
她将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分为三类:
&&“点赞式交流”(one-click communication),即没有实际内容,只是通过机械性的点赞等动作或者“易于生产的”方式来交流,比如泛泛的赞美和祝福。
&& “广播式交流”(Broadcast communication),即浏览信息流上的朋友最新动态、弹出的新提醒或各种不经意接收到的信息,比如看到别人在国外游玩的照片、新做的午餐、新生孩子的趣事等等。&
& “创作式交流”(composed communication),即沟通的内容是个性化的,通常是定向的(targeted)、一对一的,也是更发自内心的交流。
社交网络上与沟通对象的关系则分为两类:强关系(和比较亲密的朋友,通常在线下也认识)和弱关系(和不认识或不太熟悉的人)。&
当用这两种维度来分析在社交网络上不同的关系和沟通方式对人的社会连接感、幸福感造成的影响时,她发现:
从总体上来说,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与人的孤独感、幸福感并不直接相关。接收到来自“强关系”的交流会使人的幸福感提高,与“弱关系”的交流则对幸福感没有影响;接收到“创作式交流”,会明显地提高人的幸福感与连接感,而“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则对连接感、幸福感没有影响;
当人们接收到来自强关系的“创作式交流”时,幸福感和连接感的增加最为明显。而无论是来自弱关系的“创作式交流”,还是来自强关系的“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都对幸福感和连接感没有影响。(如果你收到来自亲密伴侣的专门发给你的消息,幸福感和连接感都会提升;而如果Ta只是随手给你点个赞,就不一样了。当然,如果不认识的人给你发专门的消息也是然并卵的)
2. 在社交网络上的“被动消费”(passive consumption)会降低人的连接感和幸福感。“被动消费”指的是非有目的地,而是不经意地接收信息,比如“广播式交流”。她的实验发现,看别人的facebook页面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抑郁情绪。
这与现在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已经过于在意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有关。如今,社交网络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渠道。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中体现的形象(你的个人页面介绍、朋友圈照片)已经成为个人品牌的象征,这也使得我们格外在意在社交网络上的个人形象维护。
计算机和虚拟现实技术专家JaronLanier表示,Facebook给了人们塑造一个“虚拟模范”的机会,因为我们不必经历在现实中表现自我时可能会遇到的尴尬——说话卡壳、发挥失常、仪态不佳、妆容脱落等等。我们可以精心地修饰每一张照片,编辑每一段文字,展现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正是这种对于塑造完美自己的需求,使人们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监牢中(Marche,2012)。
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越来越多他人精心设计过后的形象,被动消费了这些形象之后,我们下意识的“社会比较”会无形中使我们更无法安于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焦虑(Mauss, 2011)。
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社交方式?
1.&提高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Eric Klinenberg认为,是社会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你是否孤独。有的人虽然独居、很少见人,但他们仍然在少量的社交中获得了满足;有的人虽然整体聚会,但却依然感到孤独(Mauss, 201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社交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超越对数量的要求。相比于20岁时,30岁的人会更需要建立有意义的、重要的和亲密的社会连接(Carmichael, 2015)。
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你都要想办法提高它们的质量——进行更有意义的谈话,交到更亲密的朋友,少一些“被动消费”和“点赞之交”。
2.&最终我们都要回到线下生活。
芝加哥大学的John Cacioppo(2008)对不同的社交方式(Facebook、论坛、在线游戏、约会网站及线下面对面的社交)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个人线下(面对面)互动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独;线下互动的比例越低,孤独感则越强。
但他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喜欢线上社交的人就一定更孤独。“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用什么工具在交友,而是它是否扩大了你的线下交往比例。”Cacioppo表示,Facebook、约会网站、论坛都只是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样,关键在于人如何使用它们。如果它们能够增加你的线下交往,比如你和网上认识的人在线下见面,一起拼车,通过网络组建了线下兴趣小组,那么,网络也会让我们感到更不孤独(Marche, 2012)。
数一数,你到底还剩几个线下的朋友?那种随时能约,时不时小聚,互相串门的朋友?我打赌,数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比你以为的还要少。
▋▏ 本文作者
KnowYourself
人人都能看懂,
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转载自公众号“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o & o & o & o
T &H &E & & &E &N &D
感 & & 谢 & & 读 & & 完
深圳读书会 深圳读书会 1 活动主题 “客+”创业分享会 内容概述 创业心得分享、文化创业价值探索、行业互联与机遇创造等。 活动简介 除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环境鼓励,一名普通的文化创业者还需要什么样的创业动力,创业决心是否一如始终?面对一路上不断袭...
读书君 深圳读书会 深圳读书会 1 职场能力提升计划 上周五读书会发起了职场能力提升计划调查问卷,选出4个目前职场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系列的职场趴,希望在欢快娱乐的氛围中大家能够解开大家心中的疑惑。 最后的投票结果是:
1.哪些人决定五年后你的打...
深圳读书会 深圳读书会 度过一个异常忙碌的周末以后,今早醒来,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每逢周一瘫成狗,闹钟响爆也不起床”。 反而在闹钟响起之前就睁开眼睛,一个鱼跃跳起来,还破天荒地有时间做了顿“讲究”的早餐。 这个状态连我自己都吃惊不已,毕竟我之前是”每逢周一摊...
深圳读书会 深圳读书会 近年来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运动,活动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深圳的户外运动发展较早,目前这一块活跃度也较高高。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出事率也越来越高,事故数量以及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在刚过去的五一期间,各大户外运动爱好人士都...
深圳读书会 深圳读书会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 內容复杂,分量沉重, 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页, 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 沈从文 日,沈从文于北京病逝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 文 | 沈从文
1 我能正确记忆到我小时的一切,大约在...
5月25日1时10分,杨绛先生在北京逝世。她在这世界上,整整一百又五年。她不仅是文学、翻译大家,也是钱钟书的
缠缠绵绵到天涯。
谈谈性说说艾--高校学子性健康与防艾倡导计划走进北京
请点击上面  看劲爆视频!
为什么我们的老二会比老大精呢?宝妈们赶快看看!
每天早上7点,和你一起阅读新世界。每周带你走进三场深圳文化阅读分享会。每月邀你查看深圳阅读指数。常年给你深圳所有图书馆、书城、书吧地址查询。
感谢您的支持,请按照如下步骤取消屏蔽ABBAO的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网络利弊英语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