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mwn可以字母组成单词什么单词中文又是什么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6:44:21 
    高估汉字的学习难度是你没掌握模块化学习方法;夸大英语学习的易度,是你回避了学习、记忆基础模块的难度。    ==============================    这个完全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导致学习哪种书写系统花费的时间较少,越南使用拼音系统3个月全民扫盲,换成汉字3个月,学习者还写不出几个像样子的汉字。光是书写这一关,我们中国人花费了多少时间?  -------------------------------------------  再次请你详细地实证“越南3个月全民扫盲”,并计算拼音化在其中的相关系数和贡献率。  你说的和我说的完全不相干。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16:53:15        再次请你详细地实证“越南3个月全民扫盲”,并计算拼音化在其中的相关系数和贡献率。    你说的和我说的完全不相干。  =================================  越南本来是用繁体汉字的,除非你主张就算是教他们繁体汉字,越南同样能在3个月内完成扫盲,否则拼音化对其的贡献不是显然的吗?
  作者:木瓜和铁瓜 提交日期: 17:00:00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16:53:15            再次请你详细地实证“越南3个月全民扫盲”,并计算拼音化在其中的相关系数和贡献率。      你说的和我说的完全不相干。    =================================    越南本来是用繁体汉字的,除非你主张就算是教他们繁体汉字,越南同样能在3个月内完成扫盲,否则拼音化对其的贡献不是显然的吗?  ----------------------  给你点思路?  首先请你给出越南3个月全民扫盲的详细史料证据,而不是用这9个字来说服国家语委推动文字改革。  其次,请你证明越南3个月全民扫盲除了拼音化之外有没有其他因素,各种因素的贡献率有多大。
  现在是你主张,所以是你举证,而不是我举证。
  就算是我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你又会要求我就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吧。    越南用3个月扫盲这个叙述是公开的信息,如果你质疑这个信息的真实性,你大可以证伪之。    还有你说的其他因素是些什么东东呢?外星人,还是精神原子弹?有什么其他因素只对拼音有效而对汉字无效呢?
  全美拼字比赛  ……但是,要想在拼字比赛中获胜实在非常不容易。这些小孩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许下,每天花多达七、八个小时记背单词。当别的小孩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他们却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埋头苦学,字典都被翻旧发黄。在家长的陪读与鼓励下,大部分参赛的小孩脑子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希望能赢得比赛,但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又备受煎熬。比赛方式也非常残酷,选手们轮番上阵,每次拼读一个随机选择的单词,一个字母拼错就被淘汰。一些被淘汰的小孩在失望之余,也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这是一部以1999年全美拼字比赛为主题的纪录片。影片讲述了来自8个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艰难参赛历程。小选手们需要经过残酷的层层选拔才能参加最后的总决赛。这些被称为“拼字蜜蜂”(Spellbee)的孩子们,为了比赛获胜每天要埋头苦记七八个钟头的单词,在赛场内外面对来自父母、老师、同学还有媒体的关注,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view/707669.htm?fr=ala0_1    在举世敬仰的美国教育中有这样的事情?果男怀疑这是编写这一词条的人(毫无疑问是中国教育的牺牲品啦)误解了片子中的孩子们,这些拼字小蜜蜂每天背单词应该开心得很,只有中国的孩子们被迫上奥数、音乐、美术班那才真的不开心。
  越南北方3个月扫除文盲  /history/184.html
  日,越南革命领导人胡志明在北部府主持越南临时政府首次会议时就指出,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消灭饥贫和扫盲。9月8日,政府颁布成立平民学务署法令,胡志明指出:“要捍卫独立,民富、国强,每个越南人都必须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掌握新知识才能参加建设祖国,首先要学会阅读和书写国语字。”独立后的越南政府之所以作出这一决策,是因为国语字确有其优越性,而文字实行拼音化也大大有利于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于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越南的扫盲运动迅速深入到全国各地。仅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有250万人学会写国语字。而在20世纪50年代,越南曾经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全北方范围内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国语字的推广还使越南人在学习西方语言时较为容易。有趣的是,由于越南语言的音乐音素十分丰富,因此许多越南歌星只要通过一天的练习,就能准确地发音,唱起日本歌曲,而外国歌星要想唱准越南歌曲,则恐怕练习一辈子也做不到。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17:54:50        全美拼字比赛  ===========================  如果举办一个中国学生的识字比赛,你以为会比这个简单吗?  康熙字典 10万多字,一般人认识多少。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7:54:07 
    就算是我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你又会要求我就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吧。        越南用3个月扫盲这个叙述是公开的信息,如果你质疑这个信息的真实性,你大可以证伪之。        还有你说的其他因素是些什么东东呢?外星人,还是精神原子弹?有什么其他因素只对拼音有效而对汉字无效呢?  ==============================  下面是你自己的话:  十七世纪,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人相继来到这片土地,以拼音文字对越南汉字和喃文进行表音    仅仅这段话就足以证明至少“3个月”这一说法不成立。此外,越南现在有没有文盲,越南对文盲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现在大批劳动密集型工厂从珠三角迁移到越南去,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完成全面扫盲的越南现在取得这样的成就,以高素质劳动资源争取到了海外投资,全仗拼音化!  精神原子弹不敢说,倒是颇有大跃进放卫星的感觉。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到的早,还是繁体汉字到得早,    你这样的对比支持你的结论吗?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7:58:56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17:54:50            全美拼字比赛    ===========================    如果举办一个中国学生的识字比赛,你以为会比这个简单吗?    康熙字典 10万多字,一般人认识多少。  ---------------------------------------  有点逻辑好不好,全美拼字比赛证明铁公子夸大了英语学习的易度,至于中国怎么样,国难并没有发表看法。  此外,你又混淆了汉字与词汇。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8:07:20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到的早,还是繁体汉字到得早,        你这样的对比支持你的结论吗?  =================================  再说一遍,有点逻辑好不好?这句话证明拼音化早就开始了,而不是3个月就完成。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18:13:47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8:07:20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到的早,还是繁体汉字到得早,            你这样的对比支持你的结论吗?    =================================    再说一遍,有点逻辑好不好?这句话证明拼音化早就开始了,而不是3个月就完成。  =======================  我在文中说的是,越南用3个月完成了扫盲,没有说用3个月发明了越语拼音。你应该先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再辩论。
      作者:Jackling2009 回复日期: 19:05:08             你应当这样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汉字维系着,而采用拼音文字的话,长江以南的许多方言,如越方言,吴方言等根本就是完全不同与汉语的“外语”,就如同今天的意大利语,英语,法语的关系一样!      但因为汉字的关系,他们只能是汉语方言而已!    =========================================    你这个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汉语从很早开始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通用语言,各地方言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英语和法语之间的关系。        孔夫子周游列国,并没有随身带翻译吧。        如果汉语一开始就是拼音的,什么日本语,越南语之类,根本就不会有重新发明文字的必要,以古代中国的影响力,他们现在早就说汉语了,就像英国的殖民地后来普遍说英语一样,更不用说中国不同地域之间的方言有那么大差别了。2000多年的时间,而中国大部分之间又都是统一帝国的模式,足以让全东亚都说汉语了。        以日语为例,日语借用了很多汉字,但是读音和汉字完全不同,按照日语的方式发音,如果汉语是拼音的,日本人在学习汉文字的时候就会一并接受其读音,就像我们现在学英语,不可能拿汉语念英语词汇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汉语的很多词汇,连同拼写带发音,就会变成日本语的一部分,这个进程进行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所谓的日语,或者即使有,和汉语的差别就像爱尔兰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别一样,不影响交流。        但因为汉字把文字的写法和发音相分离,即使日本用了几千年的汉字,他们的语言在语音上完全不受影响,到现在日语和汉语还是完全两种语言。
  小学高年级后阅读理解和作文占分数比重比较大吧!  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没默写过这么难又用不到的字。    记忆汉字是记忆整体印象不是拼起来的结构,就像有种游戏是对比两幅画的不同,眼睛传入大脑的是整体信息,不是分格子一个个对比。    不知道越南文盲是如何定义的  我知道有的大学生除了教科书什么都不读,《娱乐至死》里提到现代有些美国人连林肯演说中的长句都理解不了,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满足不了人生全部需要
  作者:leyangk 回复日期: 20:08:19    记忆汉字是记忆整体印象不是拼起来的结构,就像有种游戏是对比两幅画的不同,眼睛传入大脑的是整体信息,不是分格子一个个对比。  ======================================  记忆汉字再容易,肯定比直接拼音麻烦。  人总是先学会说,后学会书写的。    
  作者:leyangk 回复日期: 20:08:19        小学高年级后阅读理解和作文占分数比重比较大吧!    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没默写过这么难又用不到的字。  =================================  别的不说,光是要把汉字写得像模像样,要花多少时间。  中国人把多少时间都花在“练字”上,这个时间干点别的不好吗。  而且“练字”本来就是借助反复书写而加深记忆的方式,你小时候写了多少练习本才记住那些常用的汉字。  中国人不是外星人,没有不同于外国人的大脑中枢,事实就是,汉字学习的成本就是很高。  外国人下大功夫也有学好汉字书写的,但这个是什么代价。
  作者:leyangk 回复日期: 20:08:19        不知道越南文盲是如何定义的    我知道有的大学生除了教科书什么都不读,《娱乐至死》里提到现代有些美国人连林肯演说中的长句都理解不了,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满足不了人生全部需要  ==================================  我想不同国家对文盲的定义就算有差异,但基本的涵义还是一致的,就是缺乏读和写的能力。  美国的林肯和中国的曾国藩是一个时代的人,中国有多少人,可以读懂曾国藩文章中的“难句”,更不要说曾国藩的文章还没有标点符号。
  学习母语就像吃饭睡觉呼吸一样,何来麻烦不麻烦。。。    
  作者:leyangk 回复日期: 20:32:54        学习母语就像吃饭睡觉呼吸一样,何来麻烦不麻烦。。。  =================================  学习母语——汉语。  但是没有谁规定了汉语只能用方块汉字来书写。
  在中国书法本身是门艺术
  作者:leyangk 回复日期: 20:41:27        在中国书法本身是门艺术  =============================  我说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从开始学习写汉字到写得基本像模像样(达到基本要求)所要花费的精力。
  没方块字文化就割裂了。。。  岂不是变成和看不懂历史书的韩国人一样了    一个人受教育不做文盲有很多目的  其中之一是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经验,知识与文化    如果能读能写,却不能阅读文言文或者不能理解自己民族中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不愿阅读每天发生在世界上的信息,不愿思考与处理,那他们与文盲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所以我对三个月扫盲很有怀疑。  婴儿学习母语也不止这点时间吧    我不懂越南语,不过猜到有一种可能性是读音与拼音一一对应,越南人把字母背出来,就好象日语假名背出来谁都能读,理解不理解天知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本质和文盲有什么区别呢?  朗诵5000字文章还要一小时。还不如不认字,听别人说说算了。
  我说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从开始学习写汉字到写得基本像模像样(达到基本要求)所要花费的精力。    -------------    我不觉得是很多时间  小孩的手没太大力气,练习的时间也不多的    要说别人只要看得懂的程度就可以了的话,那用的时间就更少了    
  一路看过来,只有一点感触,楼主真对得起他的ID.
  作者:leyangk 回复日期: 21:02:11  ==============================  理解不理解和文字表达的内容有关,和表达的方式无关。  同样的材料,如果用拼音表示出来一个越南人不能理解,难道用繁体汉字表示出来他就理解了吗?    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每个人对工具有不同的需求。按照你的标准不爱看书的也应该算文盲了。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9:43:29 
      再说一遍,有点逻辑好不好?这句话证明拼音化早就开始了,而不是3个月就完成。    =======================    我在文中说的是,越南用3个月完成了扫盲,没有说用3个月发明了越语拼音。你应该先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再辩论。  ----------------------------  好几百年的先期准备啊。  拼音文字在越南好几百年也没什么动静,越共上台之后3个月解决问题?其他拼音文字国家的文盲是怎么回事?法国从来都是拼音文字,看看法国的文盲率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Illiteracy_france.png  你自己引的资料是说短时间学会写国语字,等于扫盲?扫盲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已经问了好几遍了。  越南这么早就全面扫盲,那现在早就没有文盲了,看看这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D%98%E5%AD%97%E7%8E%87  你先正确理解文盲和全面扫盲再发帖不迟  问你越南的扫盲有没有其他原因,看来你除了外星人和精神原子弹是想不出别的来了,明摆着,越共上台之后着力推动就是一大原因。
  联合国还说新标准是不会用电脑的人是文盲呢    和表达方式无关,那又何必换一种拼音文字呢?  有人有低需求,有人有高需求,不能只管低的不管高的。只有努力教化低的道理,没有把高的拉下来的道理    还有,只会说方言的人怎么办  在巨大的古代帝国同文不同音简直是必然的    主要还是文化传承问题。最基本的一点来说,我是不能想象将来有一天我的孩子旅游的时候对着牌匾题词一个大字不识    韩媒:调查显示学汉字有助提高学生韩语使用能力  .cn/hwjy/news//2212518.shtml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21:47:46   ===================================    “独立后的越南政府之所以作出这一决策,是因为国语字确有其优越性,而文字实行拼音化也大大有利于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    你不肯承认这个事实,我问你如果越共使用繁体汉字扫盲,是否也能在3个月内达到同样的水准,你怎么不回答。    你说越语拼音之前追被了几百年,那之前汉字岂不是准备了上千年。    我比较的是汉字系统和拼音系统在扫盲方面的效率,越南3个月扫盲的例子——即使你认为那个扫盲很初级,之前有几百年准备时间,越共的推动等等——起码可以说明,拼音文字在学习上的效率却是是比汉字系统高。    你举法国的文盲率,比较对象在哪呢?是否要和中国的文盲率相比呢?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22:03:36   ========================  太费劲了,你先详细地介绍一下越南的文盲标准和全民扫盲究竟扫到什么程度吧,你究竟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资料?除了那个链接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越南3个月全面扫盲的详尽资料?学了26个字母是否可以说已经扫盲?  纯拼音文字的法国从法语诞生到现在都没有做到全民扫盲,越共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文盲率的决定因素太多了,文字本身知识很小的一个因素,否则一国的文盲率就应该是非常稳定的。  越南人说的压根不是汉语干嘛用汉字扫盲?啥叫驴唇不对马嘴?既然越南拼音化如此成功中国直接引进越南语就好了,何必问汉语拼音化的最佳方案是什么样子?同样的道理日语也是一个独立的语种,只不过部分借用了汉字的书写系统,而不是象你说的是汉语演变过来的
  一、某些国家搞拼音化,是出于政治考量。东亚进贡共荣体系在清末衰弱导致的,和汉语本身无关。现在,他们国内自己都有恢复汉字的呼吁。二、就书写而言,拼音文的基本单位是字母,由字母构成单词,记忆有两个过程:字母~单词。字母本身毫无意义。
  如英语,因为只有26个字母,所以单词数量无比的多,没有几万的词汇量根本无法正常阅读。因单词由26个字母中的几个字母排序组成,没有鲜明特征,单词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辨识、记忆。而汉字,每个字就是基本单位,有独立的字形和意义,汉字能图画式记忆。
  汉字的记忆是形的识记,形声及义,笔画只是构字线条,书写章法。因汉语的字(相当于字母)与词(相当于单词),两者有各自独立的含义,比拼音文更优越。三千汉字,小学学完,即可获得无障碍的基本读写能力。汉语的确是超高难度语言,但难于字义文意绝非字形。
  在这里争论汉字识记书写费劲,不利扫盲的,大概忽略了一个事实:小学毕业后就基本汉语能力而言,一个人已经不是文盲。我国学生,最大的负担恰恰是拼音文,尤其是单词,根本无法和汉字一样形声记忆,只能机械记忆,效率低下。且其语法不合逻辑,是落后的语种。
  如果直译,英语早上好应该译成:好早上。你去学校吗则成了:吗你去学校。它的句都是颠倒的。它的词汇,每年都会增加。要花大量精力去记忆语言基本单位(单词)的语言,有什么优越性可言。语言并不是以词汇量来定性的。五千汉字已是高手级别,五千个单词呢?
  虽然即使汉人也鲜少“精通”汉语,但因其特殊性,精通,则便成了博才者,如汉语言专家,古典派作家学者。普通人,三千字,足已。不懂语法是拼音文大忌,但对汉语来说,不懂语法很正常。念完义务教育,汉语能力就达到一定水准了。拼音化则很有可能制造大量文盲
  为了方便少数民族,汉语已经全面简化过了。(白话文运动、普通话、繁改简)虽然弊病严重,但极有利全民学习,也就认了。但要拼音化,估计谁敢上这提案,毁灭五千年传统文化,不论什么年代,一定被讨伐声杀死。再说绝大多数汉人都还是清醒正常的。香蕉人除外。
  汉语,方块字,那不叫汉语,叫鸟语。不用辩称什么书写改革,汉语,书法,诗词文赋…及至考古,哪点离得开汉字。我们的思想道德体系,历史文学艺术,一切都决定了拼音化和永动机一样永无可能。世界上惟一一种艺术化的延续几千年语言,当然得是超高难度的。
  都使用了几千年,汉化了许多民族,落后与否,自有公论。想以改革的名义革掉民族的命根,那是痴人说梦。实在喜欢拼音文就别待中国。
  都使用了几千年,汉化了许多民族,落后与否,自有公论。想以改革的名义革掉民族的命根,那是痴人说梦。实在喜欢拼音文就别待中国。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22:44:18        越南人说的压根不是汉语干嘛用汉字扫盲?  =======================================  你的这句话,表明你根本对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缺乏基本的知识。  说的是什么语言和是否使用象形文字(此处是汉字)有必然关系吗?  
  作者:果男 回复日期: 22:44:18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22:03:36     ========================    太费劲了,你先详细地介绍一下越南的文盲标准和全民扫盲究竟扫到什么程度吧,你究竟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资料?除了那个链接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越南3个月全面扫盲的详尽资料?学了26个字母是否可以说已经扫盲?  =====================================  和有些毛左为大跃进饿死人狡辩的方式一模一样。  比如,你先详细定义一下饿死人的标准,你先拿出那个年代中国人营养状况的详细的调查数据。你能拿出那个年代中国人营养状况和人口变化情况的“全面的详尽资料”,你拿不出来就是假的。    就算你拿出了进一步的资料,他们又会就细节进行无意义的纠缠,比如你这个饿死人的标准制定的不科学,美国有多少贫困人口营养不良,是不是也算是饿死的等等的。      越南3个月扫盲的信息首先出自越南政府的报告,中国的出版物上也确认了这个消息,如果你质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你就自己找证据去证伪,而不是提出诸如“只认识26个字母算不算文盲”这样的问题胡搅蛮缠。
  作者:670511 回复日期: 21:07:35 
    一路看过来,只有一点感触,楼主真对得起他的ID.  ------------------------------------------  千万可别这么说,楼主还认为就他最先进,来启蒙大家呢。  其实,就他那点小心思,大家谁都看到了。  呵呵
  作者:stoneman22 回复日期: 11:03:32        作者:670511 回复日期: 21:07:35        一路看过来,只有一点感触,楼主真对得起他的ID.    ------------------------------------------    千万可别这么说,楼主还认为就他最先进,来启蒙大家呢。    其实,就他那点小心思,大家谁都看到了。  ================================  就你们两个这样,已经基本丧失了思考的功能,还有必要启蒙吗。  论坛上就你们这种人最装b,别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总有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脑子分析过。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越南的文化界再度关注起了汉字。实际上越南虽然使用了拼音化文字,但是在中国文化长期深远的影响下,许多汉语词汇已经进入了越南语的词库,甚至外国的一些人名、地名写法,也是根据汉字的译法转写成越南语的音节形式,最典型的如Laun Don(伦敦)、No Pha Luan(拿破仑)等。至今在越南人的婚礼上仍可看见大大的、红色的双“喜”字。同时,在越南民间仍保留着大量汉字,许多汉文宗教典籍也在寺庙中通用。采用拼音化文字后,越南的现代人几乎不懂汉字、喃字。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感慨的:“自从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之后,除了人们已经赞美过的那些好处之外,越南人似乎也自我筑起了一道将后人与先辈隔离开来的语言和文化的围墙”。有鉴于此,越南一些颇具影响的学者几年前就曾联名向教育部上书,建议在全国小学和中学实行必修汉语的制度。▲
  越南开始普及中学汉语课程    吴远富         日,越南教育部部长阮明显签发《普及中学汉语课程的决定》。《决定》包括汉语的地位、设立和发展汉语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掌握汉语常识的标准等内容。《决定》称:“汉语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语言,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同时是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中的一种。汉语和中国文化与越南语和越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正因如此,早在越南民主共和国初期,教育系统就普及教学汉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基本知识和中国文化。。。”    此决定的形成与多位越南著名学者联名上书有关。    2004年9月初,以越南著名法学家、留德法学博士、河内国家大学法律系教授范维义为首的十多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2005年起在全国小学和中学实行必修汉语的制度,并建议教育部制定教育大纲,规定学生于小学中学毕业时必须达到的汉语程度标准。     以上建议并不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对越南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的事实而引发,而是越南人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这一重大问题的长期反省和抉择。越南拼音文字虽然已问世一百多年,但全面实行拼音化文字的历史并不长,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汉字仍然在越南民间适用,作者曾在一家住河内的朋友家中看到1942年用汉字书写的土地和房屋买卖契约。 日越南成立民主共和国后,作为民族独立的象征,拼音文字才逐步法定化为“国语”得以全面取代汉字而成为唯一应用的文字。    
  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同时其本身也是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改变文字将意味着割断历史,意味着毁弃历史和文化。这个道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越南人痛切地认识到。 范维义教授在他的新著《经济法专论》中,在谈到研究古代法律和乡俗习惯的困难时,有这样的感叹:    “自从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之后,除了人们已经赞美过的那些好处之外,越南人似乎也自我筑起了一道将后人与先辈隔离开来的语言和文化的围墙。一些词汇如律、例、契约、判官等等,现在只在书本上才偶尔见到,现代的越南人大多数已很少能感受到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的哲理的和精神的价值”。    放弃汉字使越南的史学研究陷入困境。修越南历史的学生只能读到那不多的经过历史学家翻译加工的教科书,而大量的汉字历史文献却只有很少的人能读懂,根本没有力量开发整理。整理出来的东西也走了样,试想:拼音文字如何能够承载每个方块字那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越南培养历史学研究人员的模式是学汉语、到中国留学。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接收了大量越南史学研究人员。但由于缺乏汉文字的大众化基础,历史研究愈走愈窄,难以为继。    去到越南旅游的中国人都会注意到,越南的历史文化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所有庙宇、祠堂和村社古迹都有精美的汉字诗词对联相衬托,孔子、关公受到顶礼膜拜。走进政府机关、学校、公司、宾馆,时常可以见到汉字书法的挂匾。走进一家越南人家,时常可以看到汉字书写的祖传对联和牌匾,其书法之精美、对仗之工整、蕴意之深刻每次都令笔者注足流连。笔者曾应邀到河内一阮姓朋友家作客(其女儿在笔者所在的广西民族学院留学),主人有收藏古物的爱好,其堂屋三面柜台摆满数十件中国历代瓷器,正面墙上高高悬挂着书写“江山豪气”的金色雕花横匾,横匾两边有两条长长的黑漆柚木词牌相衬托,上面的唐宋诗词以螺壳釉彩书就,闪动着彩色亮光。最打动我的是那“江山豪气”四字行书横匾,字体洒脱而苍劲,令人顿生指点江山的豪迈之气。横匾为柚木质料,四周为精湛的雕花手工,刻有左凤右猴上雀下鹿,喻公侯爵禄之意,表面为金黄色,主人说那是用金粉覆盖而成,其艺术和文化价值足以作为传家之宝。    
  经常有越南朋友拿来发黄的家谱或祖辈遗留的文书请笔者翻译给他们听。其中的文字只有极少数笔者看不懂,那是所谓越南独创的“南字”。这样的事情碰到的多了,笔者就把它作为一个问题不断地跟越南人讨论,我问你们看不懂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不感到可惜吗?他们有的面露尴尬之色,有的于嬉笑之中叹息对不起祖宗。我问那你们想不想恢复使用汉字?他们说那也难,因为汉字太难写了。这是事实,让成年人重新学会一门语言文字是很困难的,但从幼年开始学就不见得难。他们的祖先就是伴着汉字长大的!
  据了解,目前越南全国共有40多所高校开设汉语专业,师生比例为1:40。有3所高校具有授予汉语硕士学位资格,全国共有汉语博士20余人。河内大学中文系成立于1959年,是越南最早培训汉语人才的大学。在编汉语教师队伍已从成立初的4人增加至目前的35人。中文系成为河内大学仅次于英语系的第二大院系。  
  有没有搞错?是你和越南在搞大跃进放卫星,自己搞了一套文盲标准然后声称全民扫盲,果男在问你这套标准是否与通行标准一致,说实话果男并不知道是否一致,只是根据通常规律认为甚是可疑。多次问你你都闪烁其辞,估计你亦不知,只是看了条旧闻就拿来当例证了。
  果男是不知道某某基础知识的瓶底醋,与你这半瓶醋扯这些咸淡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语言说白了其实就是映射,语是概念到听觉符号的映射,言是概念到视觉符号的映射。汉语有两个不足,一是音节简单,这可能与模块化文字过于固定灵活性不足有关,结果语音的集合偏小,同音异义严重。二是语、言关联性差,需要学习两套独立映射系统难度的确大
  改造第二种映射易改造第一种短期不可能。基于当下语音映射的拼音系统还不如汉字有效率,毕竟汉字还有形旁可以表义,拼音则是纯粹的固化音符,要看懂除非熟知语音映射,这对非母语人士是不可能的,母语者通过书面文献学习高级的抽象的新知识也是不可能的。
  当前的汉语拼音化方案无不将知识脱离书面而寄托于不稳定又不易保存传播的语音系统,这太不靠谱了。木瓜t20贴的方案除了让老外听音记字之外没有意义,跟录音机一样。t20贴的身案尤为荒诞,为了引入声调不惜舍弃了通行的字母发音规则,还不如果男的双拼呢
  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去除汉字。  汉字的每个字我们可以看做英文的字母。‘  通过字组词,我们可产生比英文更多的词组。  我认为更适合用于信息爆炸时代。  当然,汉字应当学习英文的语法,其更有逻辑性。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2:42:04 
    作者:stoneman22 回复日期: 11:03:32            作者:670511 回复日期: 21:07:35          一路看过来,只有一点感触,楼主真对得起他的ID.      ------------------------------------------      千万可别这么说,楼主还认为就他最先进,来启蒙大家呢。      其实,就他那点小心思,大家谁都看到了。    ================================    就你们两个这样,已经基本丧失了思考的功能,还有必要启蒙吗。    论坛上就你们这种人最装b,别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总有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脑子分析过。  -------------------------------------  对你这样的,我的确没有对话的兴趣,所以就只能表态了。  学术是学术、政治是政治,这本是常识,但却不断有人想拿着学术去忽悠政治,或以政治代替学术,这是最应该警惕的。“果男”他们拿着大把的证据去和你辩论,在我看来的确陷入了你的陷阱,有些迂腐了。  没错,中国现在的整个状况是很不理想,如何改进是应有之义。一般有点见识的会想到制度改进,于是奉行“制度决定论”,你比他们聪明,看到了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于是想到了文化改进。但为了文化改进,居然想到了要将汉语彻底拼音化。  我看你是想民主想疯了,要在三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头上动刀,真可谓是利令智昏。  如果你真想研究什么象形文字的拼音化方案,倒是给你指条道,回去研究研究100多年前的世界语的发明和推广,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教训,看看世界语现在的状况。  他们还都是真的理想主义者,不象有些人,说的是A,其实内心想的是B,这样不好,容易让人看上去显得很猥琐。
  转贴:    
汉字拼音化的终极后果——国家分裂    这不是危言耸听,笔者愿意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语言和文字其实是两个系统,语言功能主要是交流,文字的功能主要是保存信息,并辅助交流。如果人类是过目不忘,大脑全知全能,文字就没有必要产生。事实上,的确有一些民族根本没有文字,世代口口相传,但我们说他们是落后的,没有演化出文明的标志物之一——文字,因为,口口相传毕竟受到时空地域限制的,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广播电视记录光盘等媒介出现之前,不同空间的人、不同时间的人无法进行口口相传,这就是语言的局限,而文字能弥补这一缺陷。同时,语言交流有一个前提,就是交流者之间互相能听懂对方的语言,如果听不懂或者听不太懂怎么办?文字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这也是中国持不同方言的人能够互相交流的原因。    这是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常识了,暂且不表。我先把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思考一下:欧洲为什么四分五裂,没有像中国一样演变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或许有人会拍砖,说我是国家主义或者大国沙文主义,有大国情结,甚至有人说,国家大就好吗?国家小便于管理,我看生活在小国的人民更幸福!我无法反驳你的观点。我承认,我有大国情结,但这是我的个人价值观,不会强加于你。考察当今世界,欧美日诸强,大国富者有之,如美国,小国富者亦有之,如北欧诸国,资源贫瘠而人口众多却富裕者并不乏众,如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人烟稀少却贫困者也不缺少如朝鲜。事实上,国家的大小、资源的多寡、人口的多少都不是决定国家贫富的根本原因,而制度差异才是奥秘所在。再者,国家大者,其战略纵深远,回旋余地大。试想,二战时中国惹不是地方大,早就被日本灭了,你再看法国,一战而亡,比利时、卢森堡不战而亡,苏联不是因为国土大,早玩完了。就拿当今世界来说,英国、日本不管再怎么牛的不行,就那一点地方,永远是个二流国家,因为现代战争,它经不住几下炸的。扯远了。    仍然回到上面的问题。考察欧洲历史,历史上,欧洲不乏大一统的时代,像希腊的亚历山大时代,罗马帝国时期,尤其是罗马帝国,整个欧洲都纳入帝国范围之内,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不算短,东罗马帝国直至1453年才灭亡于土耳其人。欧洲人为什么没有大一统意识?是因为没有共同的信仰?天主教包括后来分裂的新教一直是国教,罗马教皇一直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十字军也曾东征,因此,应该说,欧洲人有共同的信仰的,他们有共同的教皇,爱琴文明、地中海文明是他们文明共同的发源地,当然,也与古波斯文明有一定的融合。那么,为什么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高卢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等选择了民族独立,各自为政,不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笔者不研究历史,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提出两点思考:一是欧洲有民主的传统,一般而言,父亲死后,会把家庭的财产平均分配给自己的子女,东西罗马帝国就是这样分裂的,同样,神圣罗马帝国亦如此。二,欧洲没有统一的文字。分家并不可怕,只要还认宗归根。但一旦文字不同,起初分家的兄弟还承认是一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各自形成自己的文化和风俗,就形同陌路了。为什么文字不同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这和欧洲的文字体系有关。    前面说过,文字和语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二者是可分离的。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很多,同样,考古学家虽然解读了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却不知其发音。世界上的文字,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而欧洲的拼音字母文字就是表音文字。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分离,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一般不会出现交流障碍,前提是使用的是一种语言;而使用表意文字的人,会经常出现语言交流障碍,如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的言语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其文字和语言是统一的,发什么音,文字和语言完全一样,当然不会出现交流障碍,因为,一旦听不懂,就是另一种语言了。所以,在英语世界里,没有方言这一说,顶多只有“口音”(tongue)的不同,如说小布什操一口德州口音,而不说其操一口德州方言,如果是方言,估计大家很难听懂了。    表意文字则不同,其文字和语言有一定程度的分离。同样的字,不同地方的人发音并不同。所以,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会出现交流障碍,这很正常,但这并不是汉字的缺点,反而是其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照表音文字的发展,不同地方的人用拼音标注自己的语言,就出现表达同样的一个事物,上海人和广东人的发音完全不同,互相听不懂,这不是两种语言了吗?两个地方的人要交流怎么办?对不起,先学习对方的语言,这不是多学一门外语嘛。但当我们有了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后呢,问题就解决了,两地方的人可以用汉字辅助交流,而且,还可以学习语言和文字基本统一的普通话,而普通话的基础是汉字。所以,我说,这是汉字的优势,难道不是吗?    再回到欧洲语言这个问题上,欧洲不同国家的人表达同样一个事物,其发音不同,这一点与中国不同省份的人并无二致,但问题的关键是,欧洲人使用的是表音文字,久而久之,不同国家就发展成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相互交流就出现障碍,而说相同语言的人,会加强认同感,形成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不同地域的人有地域认同感这很正常),久而久之,欧洲就分裂成不同的民族小国家了。当然,这只是我从语言方面所得出的一点小见识,不一定对,一家之言吧。    再回到我们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分分合合,总体上,合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分的时间。中华民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分裂的时间多长,如南北朝三百多年,总有一天她会将四分五裂的国家合在一起。我们的国家认同感从何时建立的?我想,秦的统一文字,肯定是其发端之一。秦统一之前,中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周天子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侯国,但各诸侯在侯国内,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赋税和行政管理制度,封建割据,相互战争,周天子管不了。这和欧洲中世纪有什么区别?罗马教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各封建城邦各自为政。在秦结束封建社会之前,关东诸国的子民都有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虽同为周天子的子民,但赵人、齐人、楚人、吴人、越人、魏人等等才是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以至于楚国被灭时,楚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因此,秦统一文字,应是不世之功。秦因暴政二世而亡,但统一文字却保存了下来,经过有汉一朝的发展,终于形成了民族认同感——汉人。试想,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楚人、齐人、吴人等等会有汉人的认同感吗?    有人会说,中国统一是因为我们人种、肤色、文化相同,和汉字关系不大。那么,我也会问,阿拉伯世界人种、肤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吗?中亚五国和蒙古人是什么渊源,为什么不统一呢?虽然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等许多复杂问题和历史原因,但首要的一点,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有统一意识吗,有民族认同感吗?中国古代的征服为什么是最成功的?因为我们是用文化征服,怀柔、感化。当被征服地区使用了同样的文字后,就会有一种认同感,这是不可抹杀的。所以,曾经被中国征服的地区,去中国化或者想摆脱中国的影响,首要的工作就是不再使用中国文字,如越南、朝鲜。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汉字实现拼音化后,会是什么后果呢?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人,都用拼音字母表达自己的语言,同事不同音肯定是必然现象,久而久之,不同省份的人就发展出不同的认同感,你是广东人,他是浙江人,或者他是温州人,你是福州人,相互之间不知说些什么,看文字呢?表音文字,写的字和发音是一样的,同样不知所云,中国就会分化出不同的语言,语言都不同了,还能同心吗?那现在不同的省份的人说的不也是不同的语言吗?严格地说是不同的语言,但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方言,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文字基础——汉字。中国人不管直到哪里,虽然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却使用共同的文字——方块字、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终极物质载体,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可以相互交流,产生认同感——大家都是华人。    提倡拼音化的人,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PS:本人不是语言方面的专家,也不是历史方面的专家,有些表述可能有误,只是凭感觉谈一点自己的小看法。一家之言。欢迎拍砖,请勿人生攻击。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 一般来说,正常走向婚姻的,都是在自己的圈子,比如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友,自己工作单位同事圈,这样的,一般也比较稳定;    2. 人一生,关系最密切的,不过一二十人,非血缘能够交心的,不过两三个;    3. 为什么要认同那么多人呢?非亲非故的,莫名其妙。在中国各地坐公车都是恶梦。那么多人,很讨厌。
  还有一种非常荒唐的,完全没有逻辑的说法,比如:    “中华民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分裂的时间多长,如南北朝三百多年,总有一天她会将四分五裂的国家合在一起。”  --------------------    这种文章的作者,是不是幼儿园出来的,要知道,古埃及帝国是三千年历史,印度到最后的孔雀王朝,也两千多年了。罗马帝国怎么也一千多年了。    中华帝国,比什么呢?再说帝国这种模式,早灭亡,早死早超生。
  跟不学无术的人谈学术本身就是不学无术.  谁让我现在很无聊捏,那就陪楼主玩玩吧.  梁启超,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瞿秋白都主张废除汉字,他们成功了吗?没有,为什么捏?因为他们要把这个造福于中华民族的惊天之功留给楼主.  张志公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字不能废除,也废除不了。  袁晓园说:制定走向拉丁化拼音化方向的文字改革,是完全错误的。  侯一麟说:仅从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角度讲,汉字拼音化也行不通。  吕叔湘说:汉字的优点恰好是拼音字的缺点,汉字的缺点也就是拼音字的优点,二者很难调和。  遗憾啊遗憾,这些语言学家的话是无论如何也灌不进楼主的牛耳,更遑论楼主的猪脑了.
  作者:公子镔 回复日期: 23:43:07 
    还有一种非常荒唐的,完全没有逻辑的说法,比如:        “中华民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分裂的时间多长,如南北朝三百多年,总有一天她会将四分五裂的国家合在一起。”    --------------------        这种文章的作者,是不是幼儿园出来的,要知道,古埃及帝国是三千年历史,印度到最后的孔雀王朝,也两千多年了。罗马帝国怎么也一千多年了。        中华帝国,比什么呢?再说帝国这种模式,早灭亡,早死早超生。      你历史谁教的?
  英国人教的,不懂吗?那就好好学习学习:    Pharaonic Egypt thrived for some 3,000 years through a series of native dynasties that were interspersed with brief periods of foreign rule. After Alexander the Great conquered the region in 323 BC, urban Egypt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英国人教的,不懂吗?那就好好学习学习:        Pharaonic Egypt thrived for some 3,000 years through a series of native dynasties that were interspersed with brief periods of foreign rule. After Alexander the Great conquered the region in 323 BC, urban Egypt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  怪不得如何。  还是王元化说的好呀,欲亡其国先亡其史。  你早说你要消灭中国文化,要中华这个民族“早灭亡,早死早超生”,不就完了么?还用得着嚷嚷什么“汉语拼音化”呀?圈子都绕了大半个地球了。  对此,确实无话可说,因为不存在对话基础,根本目标压根就是反的。  这是我在此贴的最后发言。  最后,祝你早日“终成正果”。
  王元化是谁?
  在中国,似乎随便一个阿猫阿狗说的话,都是真理。
  作者:公子镔 回复日期: 09:48:50 
    王元化是谁?       作者:公子镔 回复日期: 09:50:48 
    在中国,似乎随便一个阿猫阿狗说的话,都是真理。  --------------------------  回去读书吧,不要只读英国人教的历史,不要对中国人自己写的历史不屑一顾。能把王元化说成是“阿猫阿狗”,不知道王元化是谁,也的确能够反应你这样的人“挟洋自重”的心态。
  好像有几位潜水的高手浮出来了?呵呵!    
楼上有说以后五笔会写入历史。呵呵。。。
  作者:stoneman22 回复日期: 10:33:02        作者:公子镔 回复日期: 09:48:50        王元化是谁?             作者:公子镔 回复日期: 09:50:48        在中国,似乎随便一个阿猫阿狗说的话,都是真理。    --------------------------    回去读书吧,不要只读英国人教的历史,不要对中国人自己写的历史不屑一顾。能把王元化说成是“阿猫阿狗”,不知道王元化是谁,也的确能够反应你这样的人“挟洋自重”的心态。  ---------------------------------------    我就是挟洋自重,又怎么样?你算老几?跟我指手画脚。
    /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97735.shtml    作者:new_youth 回复日期: 14:07:31   
    现行的拼音方案,并没有彻底贯彻周有光提出的三个基本原则,“1,拉丁化;2,音素化;3,口语化,”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即拼音的拉丁化,而使用了大量的调号符号。        这就造成了,计算输入时的不方便的结果,和 作为拼音辅助文字系统时的缺陷。在字体比较小是,比如使用10pt的字体, 调号符号就不容易看清楚了。        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使用,完全符合这三个基本原则,但是国语罗马字与现行的拼音方案,在有些地方差别比较大,而且部分地方拼写的规律不是太强,有些复杂。        上面方案就是继承了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和国语罗马字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的一种方案。     作者:new_youth 回复日期: 14:13:28   
    拼音文字以口语作为基础,以词汇作为基本单位,采用基本词汇拼音连写的形式。而对应词汇的单字的读音,看做词根。        例如:      Pinyin wemzih yii koouyuu zuoh weir jichuu, yii cirhuey zuoh weir jibeen danwey, caeyonng jibeen cirhuey pinyin liamxiee de ximgshi. Ell dueyyinng cirhuey de danzih de duryin, kann zuoh cirgen.
  过去办不到的不等于今后办不到!  成熟的“拼音汉字”已经产生,表达古文甚至强于方块汉字。请看“中国语言论坛”上的“摆擂台-拉丁字母与方块汉字谁能更好的表达汉语”一文。也可见《汉语速成之路-拼音汉字创新》一书。
  汉语拼音化的关键是汉字拼音化,就是要设计出合理简洁的汉语语素的拼音书写形式,既是音素制的又要能表义区分同音字,用软件就能方便的与汉字互转。这样就能完好的继承中华文化,形成繁体字、简体字、拼音字在各自领域自由运用,让信息化社会去取舍的局面。汉语和中华文化也能方便的走向世界。这个问题如上帖所说,技术上已解决。
  累计出现频率占40%的前100个字  可用下面这首诗概括:  中国为新政,地方大建设。  法制要实现,民主来成全。  资本用合理,政务日公开。  发展在时机,经济重市场。  自学于外企,产品上高新。  社会能者到,多元文化长。  行进就年月,工作有动力。  前面加部署,过后定以报。  统一同了的,相对出分力。  这关民生业,他们万家和。  个人区区体,天下不等我。  用拼音汉字表达:  ZeomGko we kxin zmk,
dikkfamdar joynvsoev.  faazoiv yw srixn,
mkinzuu lvai cmqrum.   kz'oibeen yomv hve lli,
zmkwuv rik rgomvkai.  vfazzan zv skoiji,
jimji zomr sikcaam.  z'ixvue yu wayqii,
ccanpiin soam rgau rxin,
  sekhuik nmzee dauv,
rdoyum wknhw zzam.  xvimjinv jiu nkyn yuek,
kgomz'eov yo domvlik.  qoynmynk vja bussu,
gov how dimr yi bauk .  toom-i tom le d,
xymduiv vcu fn lik.  zh gwn mkinrsm yek,
ktamn woan kja hre.  gekrkn kququ tii,
ktynxoa bw ddm o.  (3.13字母/字)  
  公子又出啥馊主意了?
  看题目,想起来,吴祖光好像提过这个吧?那帮五四后的文人一听说计算机都蒙了,以为汉字必须拉丁化,否则就会亡族,好像是这个理由,可以理解。不过这都什么时候了,竟然还有人扯这个?
  五笔一出,这事基本就没人提了,后来拼音输入技术进入数据库时代后,就更不是个问题了。以前拼音输入,必须在输入每个拼音时重新排查一下汉字库,导致输入速度慢得可怕,但后来数据库技术引进汉拼音入法,拼音输入比五笔还快了。汉字拼音化最重要的理由已经根本不存在了,还有什么理由要拼音化呢?为了编程?好像汇编语言不光对汉字,对英语也一样吧。
  错了,原来是二瓜这皇汉发的~
  汉字是多维的,看到一个汉字不仅知道它的读音,词义,还会产生联想。而拼音文字是一维的,比起汉字来就差远了。汉字本身能传达出更加丰富的信息。世界上只有汉字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用不同的书法写相同的汉字,其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当我们看到岳飞遒劲有力的“还我河山”时,耳边响起的是战马嘶鸣,眼前浮现的是岳飞的铁骨铮铮。拼音文字能有这样的境界?
  汉字汉语的美学功能是任何其它文字没有的。像对联、诗词、歌赋、牌匾...
      请教育各位高人,我是五笔。      目前,有没有比较简捷的汉字输入法??你们用的是哪种输入法?    谢谢!    
  汉字太难学习了,还是使用拼音文字更利于全民普遍迅速提高素质。至于方案,在目前拼音方案基础上加以改造,似乎是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途径。感觉中,原则上,一是四声太不方便了,必须除去,;二是双音节的表达保留,单音节的予以改造。至于如何改造,那就看谁的想法合理可行了。
  没方案的好  没方案几千年  有方案,天天闹
  @果男  17:09:31  现在是你主张,所以是你举证,而不是我举证。  -----------------------------  不说他三个月扫盲
就是三年实现扫盲
也比汉字有很大的优越性 现在还有很多大学生上了十几 年学了
当写字是还不是常忘了字的不在少数
常说秀才提笔忘了字
就是这个原因  
  @西门子西门行  00:29:26  汉字汉语的美学功能是任何其它文字没有的。像对联、诗词、歌赋、牌匾...  -----------------------------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首先你说岳飞的字气势不凡我承认,但是你看那是有多少人会写字?只有少数会写字的一天不想着如何发展国家,而是在哪故弄清高,琢磨所谓的书法,请问这能强国吗?你看当时哪个国家最穷最弱他的书法家、诗人、词人就最多  
  @李琳玉壶  12:47:41  汉字太难学习了,还是使用拼音文字更利于全民普遍迅速提高素质。至于方案,在目前拼音方案基础上加以改造,似乎是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途径。感觉中,原则上,一是四声太不方便了,必须除去,;二是双音节的表达保留,单音节的予以改造。至于如何改造,那就看谁的想法合理可行了。   -----------------------------  觉得汉字难学习的主,估计改成拼音他也学不好。
  @西门子西门行  00:29:26  汉字汉语的美学功能是任何其它文字没有的。像对联、诗词、歌赋、牌匾...  -----------------------------  @zhs1-04-16 09:47:50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首先你说岳飞的字气势不凡我承认,但是你看那是有多少人会写字?只有少数会写字的一天不想着如何发展国家,而是在哪故弄清高,琢磨所谓的书法,请问这能强国吗?你看当时哪个国家最穷最弱他的书法家、诗人、词人就最多  -----------------------------  从中国的历史啦看,汉字汉学越发达发展,也正是中国是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最发达的时期。  再说,像蒙古铁骑抢掠世界屠杀百姓破坏文化,能叫做强国吗?
  方块汉字对我们走向信息社会有没有影响?   
方块汉字对我们走向信息社会有没有影响?这是我与许多IT行业的网友争论的焦点。最近看到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茂松先生写的“语言计算:信息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就目前状况而言,互联网这个知识海洋颇像虚拟世界中巨大无比的“黑洞”,大多数宝物都被默默地埋藏于幽深的海底难见天日,而我们却缺乏有效手段实现随心所欲的“大海捞针”,只好无奈地“望洋兴叹”。  ??2、 必须指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磁盘容量、存取效率、网络带宽等因素与解决这个问题并无实质性关系(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计算机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目前的发展实际超越了摩尔定律,如3年内图形处理能力提高了100倍,网络带宽增加了64倍)。彻底扭转此被动局面的唯一途径是,信息处理必须跨越到基于语义的内容计算。  ??3、 由于自然语言文本占据了互联网的大半河山,同时,在可预期的将来,对声音、影像、图片的检索仍将严重依赖自然语言分析技术(正如近两年Google推出的图像与视像搜索引擎所做的那样),语言计算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可以预期,它将成为信息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4、面向互联网的汉语自动分词研究。英文的信息处理一起步就是在词平面上。而中文信息处理起步是在字平面上。现有的中文搜索引擎,虽然几乎使都用了汉语分词系统,但由于分词系统的性能存在严重缺陷,导致检索性能不佳,更堪担忧的是,中文搜索引擎将无法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许嘉璐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到目前为止,中文信息处理基本上还停留在‘字处理阶段’,也就是说计算机对汉语的‘认知’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如果我们说得‘宽宏’一些,最多可以说现在是处在‘字和词处理之间’阶段”,“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虽然在有些方面有所进步,但至今还没有跨上‘语言处理’这个台阶”。要从字平面跨越到词平面,汉语自动分词是必由之途。观察表明,现有的分词系统对互联网文本的处理能力远远不够。这个貌似简单的任务其实十分困难,不以大工程的态度对待,断无成功之理。  
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在《机器翻译50年》一文中指出:计算机无法像人在阅读汉语文章时那样边理解边分词,而只能是先分词后理解,因为计算机理解文本的前提是识别出词、获得词的各项信息。这就是逻辑上的两难:分词要以理解为前提,而理解又是以分词为前提。由于计算机只能在对输入文本尚无理解的条件下进行分词,则任何分词系统都不可能企求百分之百的切分正确率。  
语言文字的优劣,学习工作的效率,信息采集的深度、广度,对外交流的深度、广度将影响国家民族的长期竞争力,当美国科学家用电脑扫描分析500万本书寻找人类文化基因时,我们对文字信息的利用还处于如此尴尬的状况,抱残守缺迟早要被淘汰。 我研究的《拼音汉字》可以使汉语的信息处理象英语一样“一起步就是在词平面上”,因为《拼音汉字》与汉字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软件转换,而《拼音汉字》是以词为单位且用拉丁字母表述的,就可以和英语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不仅如此,由于语法简洁,常用词根仅2300多个且词性明确,在语义分析上理应比英语容易。由于《拼音汉字》用同样多的拉丁字母比英语表达内容多20%以上,信息处理的效率将超过英语。  ?? ?  
    作者:yranlwwrsm 回复日期: 10:35:24   ==================================  感谢你的转帖。    一些无知之徒还以为,只要汉字在计算机上输入和显示的问题解决了,汉语的信息化就没什么障碍了。    词与词之间的空格,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发明,但是在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词与词之间有空格,才能方便对句子进行结构化的书写,而复杂的句子结构才能表达更复杂和细腻的意义。    从表意的准确性上讲,以词为单位的语言有助于人们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且只有句子结构化了,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的信息处理才能够简便。
  至于有些人说什么是用拼音文字,国家就将灭亡,中国人就要绝后之类的蠢话,    根本连回应的必要都没有。对汉语拼音化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就技术性问题展开讨论。
  汉字的特性及其传承  
广义的汉字是表达汉语语素的书写符号,它不仅包括篆书以降的各种文体,它还包括甲骨文、陶刻、崖刻、金文以及今后可能被人们采用的汉语语素的书写符号。它的共同特点是“形、音、义”最小结合体,它对应于汉语语素的单音性和词根性。过去它着重象形表义,形声字发展以后逐渐走向表音,今后将走向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    
一个汉字应该是一个汉语语素的代表,顾名思义你是表示汉语的字,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成其为汉字,人们对汉字的认识至今还受着古老玄乎的象形故事的影响,而不是把它看成是表达语言的工具(思维也是由语言表达的)。并不是只要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字就是汉字,比如日语的假名组成的字就不叫汉字。以此为标准,方快汉字在有些情况下就不能称为汉字。如:“爱因斯坦”这四个字在这里能算四个汉字吗?它们各自的“形、音、义”何在?一般来讲,只有表示汉语语素、能表现汉语词根性、单音性的的书写符号才有资格进入汉字的门槛。但真正要作为汉字还必需要具有表意性和表音性。如方块汉字的“月”旁与身体有关:腿、脚、脂、肚、腰、背、肩、股、脑......等。但随着“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使用以及近代的简化,方块汉字的象形会意已大部分丢失,表音性也基本丧失,比如“绷”就与身体无关,表音也不行。又如“蘇”字形可解释为“鱼米之乡”,但作为“蘇醒”就解释不通,简化为“苏”就更难解释了。之所以汉语能用1200多个单音及其载体2300多个词根字,表达99%以上的汉语语义,皆因为汉语采用了如下表达方式:  
1、汉语语音的语义多载。如:you1 优、忧。  
2、汉语词根的词性多载。如:会(名、动)、干(名、动)。  
这在语言中为什么不会混淆呢?因为我们把它们放在了不同的语法位置而标志了它们不同的词性。如:“入夏后天真热”与“孩子们很天真”,两句中的“天”、“真”字型、读音完全一样,我们却不会混淆,因为它们放在了不同的语法位置。由于语言是在交流中约定俗成的,它注重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而不是精确的对应,因而允许有一定的模糊性,正如模糊数学的运算得出确定结果一样。比如普通话的“我也是”与昆明方言“窝夜屎”语音精确对应,虽同为北方方言实际很少误会。真正同音、同调、同词性的词根,据我统计在2604个常用词根中有446个,只占17%,而这些词根又由于与它们搭配组词的词根不同而得到区分,如:铃声、陵墓(当然《拼音汉字》在字形上也对这些进词根行了区分),尽管汉字使用了几百个形旁,仍然存在16%的多音(因而多义)字无法区分。正如英语的字母读音多载提高了英文字母表达效率一样,汉语语音的语义多载、词根的词性多载提高了汉语语素的表达效率。汉语用词序即词的语法位置标志词性,英语用字母即改变词尾标志词性,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区分同音语素表现汉语特性的汉字只要在表音的同时引入词性标志就够了,实在没有必要使用上百个形旁。《拼音汉字》用拉丁字母构件来组成汉字,可以说是汉字的进一步表音化,仍然以形、音、义最小结合体—词根为单位,把词性调符看成形旁,表音部分类似声旁,可看作形声字结构,只不过表音更准确表意更概括(概括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方位词、介词及其它,六类)。如:    汉字:
轻  拼音汉字:声旁 qim
vqim rqoim    汉字:
釉  拼音汉字:声旁 you
ryou vyou yvou ykou yoou yyou your youv youk  
  (接前)  《拼音汉字》严格遵循形声字结构,汉字则不尽然。如果仅归为几个词类就可以把汉语语素区分清楚,为什么要分成几百类呢?更何况方快汉字的形旁分类不敢恭维,如“猜”是何种动物?“捌”是何种动作?它们表何音?尤其是简化汉字中的哪个形旁“又”简直可以和“宏代换@”相媲美。比如:鸡、凤、难、欢、劝、对、邓、圣、发、戏、观...这都与汉语的自然形态无关,方块汉字除了历史的名号外作为表达汉语的汉字功能已名不符实。汉字的特性能否由拼音的汉字继承呢?可以由如下的试验来说明:    
你不能对着英语文章用德语朗读,尽管他们同为拉丁语系。因为他们的文字产生于拼写语言,语言不同拼写不同读音也不同,他们不具有汉字单音语素的特性。汉语拼音的文章用方言朗读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也不具有汉字单音语素的特性,它拼写的是普通话的语音而没有表现语素的单音性和词根性,而汉语方言是以此为基础的。因此,类似西方的纯拼音文字是不能继承汉字特性的。而拼音汉字的文章用方言就可以朗读,因为拼音汉字是字本位,它与汉语语素的单音性、词根性相适应。人们只要记住每一个字的形体就能读出它的字音,不同方言读的字音不一样,严格按语音规则拼读读出的是普通话的音。    如:拼音汉字:
yoek boan kzom ksm dauv koek ckwn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可以用吴方言读成: ya
kaquan    
甚至可以由日语读出来。    
这个试验说明,能否传承汉字的特性不是以构造汉字的部件为必要条件,简化汉字部件变化很大仍能表达汉语就是证明。它是以汉语语素的形象表达也就是反映汉语的“单音性、词根性”为必要条件的。它必需以“语音、声调、词性、词义”的最小结合体为单位,语素组义来表达汉语。历史上创制的各种汉语拼音文字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丢失了汉字的上述特性。汉语的一个音节大多表示一个语素,都有实际含义。如音节ge有“分割、分隔、去除”的含义:割—分割,隔、格、阁—分隔,个、各—分割的结果,革—去除,哥—与自己相象的另一个。又如单音节you含有“拥有、附着”的意思。较明显的:有、友、幼。不明显的:油—附着力强的液体;釉—附着物;游—附着在水上;诱—吸引其附着;由-依据(依附)某种路线;忧—精神牵挂;优—向往目标。这些“音近义通”的音义联系规律,方块汉字根本无法反映,比如:割、隔、格、阁、个、各、革、哥,我们从字形上既看不出字音之间的联系也看不出字义之间的联系,写成拼音汉字:vge、gve、gke、gke、gek、ge、gvoe、geg我们从共同词干ge上就能看出它们的联系。汉语每一个音节与语义的联系大都是有理据的,如上古人确定某种果实是否能吃往往由一人先尝,放在喉里慢慢体会味道,因而“验”“咽”同音,如果感觉不好叫“厌”,如果不幸中毒而死叫“晏”(光荣的死,以后皇帝死叫“晏驾”),可以吃以后大家共享口福叫“宴”,后来逐渐演变为古代宴会,有女子歌舞汉字用“宴”表示。现代宴会大多数情况是由要人祝酒,更多是强调口福,与女子无关。由于汉字起源于祭祀、表义,而不是为表语音,自然无法反映这些音义联系规律。这难道不是被方块汉字丢失的中国文化?这些文化只有用拼音汉字才能继承发展。拼音汉字改掉了方块汉字与语言脱节、丢失象声会意、正在丢失象形会意的外壳,继承了汉字“形、音、义最小结合体”反映汉语音义联系规律、词性规律、表达汉语语素的内涵。本来汉语是一种较科学易学的语言,尤其在音义联系方面独具特色,却被方块汉字弄成世界上较难学的语言,只有拼音汉字才能传承汉字的特性。  .cn/s/articlelist__1_1.html  (注:这里谈的汉字主要是以覆盖汉语99%的2300多个常用词根为其代表)    
  应该采用汉语固有的形态来区分同音语素  方块汉字用偏旁部首区别同音语素,既脱离语音又杂乱无章,《拼音汉字方案》就是利用汉语语素的声调、词性、抽象与具体等固有特征来区分同音语素。如:&叫&是动词去声调,用拼式jauv 表示,增加的一个字母v 表示动词,放在词尾表示去声调,正如汉语拼音的调号一样虽不发音,但它表示汉语的声调就属于汉语的自然形态。汉语的词根大多来自古代单音词,本身就具有词性。又如同为动词的&教&相对于&叫&较为抽象,用韵母au的变式aw表示: jawv 。又如:&想&是动词上声调,用拼式 xxam 表示(m 表示后鼻韵母),双写声母表示动词上声调的长音,而同为动词上声调的&享&相对于& 想&较为抽象,用韵母am的变式oam表示:xxoam 。在拼音文字中反映这些形态就符合汉语客观规律,使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更紧密。《拼音汉字》是第一个能完整反映汉语语素的“语音、声调、词性、词义”这四大要素的表达系统,也是唯一能反映汉语“象声会意”规律体现汉字形声字特点的系统。据科学院声学所的陈明远先生测算,普通话单音节的独立信息量为7.5bit,一个汉字的独立信息量为9.5bit。《拼音汉字》正是通过“词性调符”“韵母变式”补充了普通话单音节的独立信息量,使其作为归纳后的形旁配以音素制的声旁构成标准化的“形声字”,与汉语语素的“单音性和词根性”相适应。《拼音汉字》主要给覆盖汉语99%的2300多个基本语素(常用词根)定型,其余非常用字依附于定型词根作为词缀表达。因而《拼音汉字》是最符合汉语规律的文字,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汉语拼音化技术方案。它解决了汉语拼音化历史上不论“利玛窦方案”、“威妥玛方案”、“注音字母方案”、“国语罗马字方案”、“北方拉丁话系统”、“汉语拼音方案”都未能圆满解决的:汉语拼音声调和词性的表示、同音语素的标识、对汉字的继承以及对古典文学的表现等难题。同时产生了一种计算机汉字输入音码,学习难度与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差不多,却没有汉语拼音同音选字的缺点,输入效率平均每字<3字母(动态统计),重码较少。        
  想要详细了解“拼音汉字”的网友,请看专著《汉语速成之路-拼音汉字创新》该书已为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收藏。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线字母组成单词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