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m为合数单双表时,令m=24,那么φ等于多少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超星泛雅数学思维方式与创新完整版汇编.docx 1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MERGEFORMAT109集合的划分(一)已完成1数学的整数集合用什么字母表示?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N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M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Z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W我的答案:C窗体底端2时间长河中的所有日记组成的集合与数学整数集合中的数字是什么对应关系?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交叉对应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一一对应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二一对应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一二对应我的答案:B窗体底端3分析数学中的微积分是谁创立的?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柏拉图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康托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笛卡尔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牛顿-莱布尼茨我的答案:D窗体底端4黎曼几何属于费欧几里德几何,并且认为过直线外一点有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没有直线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一条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至少2条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无数条我的答案:A窗体底端5最先将微积分发表出来的人是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牛顿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费马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笛卡尔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莱布尼茨我的答案:D窗体底端6最先得出微积分结论的人是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牛顿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费马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笛卡尔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莱布尼茨我的答案:A窗体底端7第一个被提出的非欧几何学是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欧氏几何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罗氏几何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黎曼几何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解析几何我的答案:B窗体底端8代数中五次方程及五次以上方程的解是可以用求根公式求得的。我的答案:×9数学思维方式的五个重要环节:观察-抽象-探索-猜测-论证。我的答案:√10在今天,牛顿和莱布尼茨被誉为发明微积分的两个独立作者。我的答案:√集合的划分(二)已完成1星期日用数学集合的方法表示是什么?窗体顶端A、HYPERLINK&javascript:void(0)&{6R|R∈Z}B、HYPERLINK&javascript:void(0)&{7R|R∈N}C、HYPERLINK&javascript:void(0)&{5R|R∈Z}D、HYPERLINK&javascript:void(0)&{7R|R∈Z}我的答案:D窗体底端2将日期集合里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七个集合求并集能到什么集合?窗体顶端A、HYPERLINK&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第39卷第l期2015年1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mal0f)【i锄g【anUnive璐妨(;V01.39No.1;J趴;试析晚清期刊中的科学概念认知+;李益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期刊是晚清传播科学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媒介;度的理性思考;关键词:晚清;期刊;科学;概念;中图分类号:l(203文献标识码:A文
第39卷第l期2015年1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0f)【i锄g【anUnive璐妨(Pllilo∞phyandSocialScie眦es)
V01.39No.1
J趴。.2015
试析晚清期刊中的科学概念认知+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期刊是晚清传播科学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媒介。以期刊为栽体,晚清社会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不同程
度的理性思考。早期来华传教士报人与维新报人坚持用传统中的格致来指称Science,对格致的本义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源自日文的科学逐渐获得了辛亥报人的体认,科学概念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实现了从格致到科学的历史嬗变,现代的科学话语取替了传统的格致话语。这一话语转化也是晚清科学观念识进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晚清;期刊;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l(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一598l(2015)01―0135―05
知识是一张无形之网,概念就是结成这张网的纽扣。科学概念既是整个科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科学思想的钥匙。在科学文化落后的近代中国,科学事业举步维艰,科学思想尚属萌芽,要理解晚清社会科学认知的情势,就必须廓清时人对科学概念认知的发展脉络。而期刊是晚清传播科学信息的最为重要的纸质媒介之一,也是考量当时科学认知的重要文化载体。鉴于此,本文拟就以早期传教士报人、维新报人、辛亥报人等三个不同时期的传播主体,就科学概念认知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是非真假矣。~总无未察而能审明之理,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能分是非善恶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都会受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故需先行调查研究,再明辨是非与发现真理。格致研究的原动力在于人类的好奇心,即人类对自然对宇宙以及人类奥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种人全是,一种人全非,未之有也。似乎一所地方未曾有各物皆顶好的,那处地方各物皆至臭的……盖欲人人得究事物之颠末,而知其是非,并得识世事之变迁,而增其闻见,而非以为华夏格物致之一助……吾亦博采山川人物,鸟兽图画,胪列于其内也。”【2o格致研究的实质在于探索与发现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增加人类的认识与支配自然的能力。格致有着独特的研究路数,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与人事界中,人类应该不持偏见,敢于创新求异。“若夫新学格致,则必有一定之规,一定之程式,人虚其心以受万物,不拘俗见,不设成心。盖万物之理,各有其所以然,是谓因果。格致者究源竟委,步步踏实,即以果求其因,既得其因,又可以之证果,此一定不可移易也。”p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启了晚清中文期刊发展的历史先河。来华传教士成为早期期刊创办的中坚力量,先后创办了一大批中文期刊,其中《万国公报》刊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巨。还创办了科技期刊《中西闻见录》(1872年)与《格致汇编》(1876年)。晚清传教士跻身于中西文化冲突之中,为了化解矛盾与减少阻力,仍然坚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术语来指称近代西方的science,并以期刊为依托,着力营造了一个格致话语传播的舆论公共空间,传播大量的西方格致新闻与格致知识,并对格致的本质赋予全新的诠释。
人类的认识都会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约束,具有局限性。而格致研究就必须克服这种主观性与局限性,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分析。格致家还不能受囿于门户之见与孤陋寡闻,而要立足于普遍观察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方能发现格致真理。“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种人,方可比较辨明
传教士格致话语传播者们简单地概括了格致的实证性特征,认为每一理论都必须接受实验的验证方能成为格致真理。“盖格致为泰西实学,事理故属本乎自然,考求不妨推陈出新。每讲一事,必藉图以名之,每验一理,必藉器以试之。如此,则学者清见于目,明澈于心,格致之学不难考求也。””1并比较新旧“格致之学”,认为古代格致注重于直觉与顿悟,而轻视试验与归纳;古代格致“系忽然而语,非由试物而悟,非由试物而知,其欲不过增己之聪明,从未有专心致志于一事一物之者”;古时格致重在“可以格己”。现代格致“所以
?收稿日期:2014―05―07
作者简介:李益顺(1976一),男,湖南隆回人,博士,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编号:14YBA351)阶段性成果。
格物”,而“格己之学,非出吾心以从万物,乃强万物以从吾心”,如同蜘蛛结网,又恰似春蚕抽丝,条分缕析,各种格致原理都源于理性。¨o
传教士中文期刊鲜有对格致概念的直接诠释,但对单个格致科目的解释则比较深入。譬如慕维廉曾将“地理学”一名词解释为“地理者,言地面形势,分质政二家。质家言地乃水土所成,及土之位置、广大、高低、形势大略。水之位置,广大、深浅,流动之理也。总之,水土支杆,气化不同,故禽兽草木随地而异,各有限界。此言地质者之至要也。政家详地之郡国省县,与各国界限、典籍、土产、贸易、户口、律例、教俗等事,欲知地面质体,当先明地球形势,以天文、地壳、元质、气化诸理”。∞1并将“重学”定义为“凡物用力与动推其理”‘,并将物理作用力与化学作用力予以区分,前者只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与位置,后者却能使物体的本质发生变化。“重学之力,与化学中之力异。”而且“重学之力加于质体,不能令本质变化。化学之力则能变化本质也。如青石或用锤击,或用水冲,可令碎为粉,然本质不变,此重学之力也。若用磺强水令化为粉,则本质尽变,此化学之力也”。¨1登郡赫士后来指出:“地学乃格物之一门。”并区分为石学、力学、物迹学与地势学四种,分别予以定义。石学是“按石之原质、密率、成形等等,而分其种类”。力学“即凭现所见者,而推究地面一切改形之故”。物迹学为“考察各层石中动植物之形迹,而申其族类,更借此而究其先后之序,以及彼时气候如何”。地势学“即论当今地面形境与寒暑燥湿等等不同之故”。【7
早期科学隶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近代科学脱胎于宗教与哲学而获得独立。但晚清传教士中文期刊仍然坚持“以学
辅教”的价值取向――主张将介绍西方进步的格致知识作为
一种获得中国官方与学者支持的辅助手段。传教士米怜在英文版回忆录中,就谈及创刊“首要目标是宣传基督教,其他方面的内容尽管被置于基督教的从属之下,但也不能忽视。知识和科学是宗教的婢女,而且也会成为美德的辅助者”。哺p2格致只是神学的婢女,否定格致的独立性,突出“神理”,然后才是格致与“人道”。《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明确约定“必载道理各等也。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随道之重遂传之,最大是神理,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在格致的源流上,马礼逊、米怜、麦都思、郭实腊、林乐知、丁韪良等期刊创办者与格致话语传播者,因其特殊身份与使命,传教目的趋向同一,都将格致当做助推传教的工具,企图对华介绍格致知识来改变中国人对格致与基督教的看法,将格致的发达与驱动力归因于上帝的恩赐。在终极目标上,传介格致与布道传教就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凡此地球中生成之庶汇,由于上帝所造,而考察之名理,亦由于上帝所畀,故当敬事上帝,知其聪明权力,无限无量。……真道流行,无远弗届,圣教所被,靡人不从,是则所望于格物名流也。’’[9]
鸦片战争以降,经世派、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们都先后提出了学习西方格致的主张,这一主张与传教士报人
的格致思想一起,成为维新报人的思想资源。甲午战败,比较中日,维新报人重新审视格致,转变学习路径,主张以日本为中介。先是以教会为主体,传播格致话语。洋务期间转而以教会与官办译书机构为主体,直接译介西书。甲午以后,转向以维新报人为传播主体,并出现了第一次自创期刊的高潮,期刊话语中也首次出现了“科学”词汇。尽管时间短,频率低,但弥足珍贵。维新报人基本上仍沿袭用格致来称呼Science的传统。近代格致话语传播史上,关于格致本义的思考应该是戊戌维新时期格致话语传播中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早在1877年3月14日,郭嵩焘在日记中提到:“日赫屋得,讲求实学,洋语日赛莫斯。”¨0]懈把Science直译为赛莫斯,这应该是甲午以前与Science最具创意的。但他并没有坚持,赛莫斯在他的日记文牍中再也没有出现,并很快就改变了叫法:“英国讲究实学自毕尔庚始。”【l叫256“英国讲求实学者,肇自比耕。始时,欧洲文字起于罗马而盛于希腊,西人言学问皆宗之。比耕亦习刺丁、希腊之学,久之,悟其所学皆虚也,无适于用实,始讲求格物致知之学,名之日新学。”[10]340叫1又说:“论西洋格致会分十五家。”[10]344其中毕尔庚与比耕是近代科学之父培根。格致会是英国科学社团皇家学会,而实学、格物致知之学、新学都意指Science。郭嵩焘式的认识模糊在晚清时期应该是颇具代表性。
谁最先使用科学一词迄今仍是一个历史悬案。更多学者认为归功于康有为。1897年康编辑了《日本书目志》,大同译书局出版,但尚未发现样本。同年11月15日,《时务报》介绍称此书第l册第2卷“理学门”中列有日本著作《科学之原理》与《科学入门》两书目。…o次年6月,《请废八股试帖揩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三处使用了科学一词。而此文又选自《戊戌奏稿》。据学者考证,《戊戌奏稿》被康篡改。有学者据此认为是严复最早使用科学一词。[12m卜222但《时务报》记载是实,应该是康有为第一个把科学引进国内,但并非首次正式使用。而严复使用科学一词时已经到20世纪初了,如《译斯氏<计学>例言》一文中两处提到科学。[13]舭粥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选编《饮冰室合集》时,收集了1896年8月29日发表在《时务报》第3册上的《变法通义?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文中载有:“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然师学不讲,教习乏人,能育才乎?科学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141从语义与语境分析,“科学”应该是“科举”,纯属于印刷错误。但是后进学者在整理出版时,往往忽略了此点。
据现有文献来看,首次在国内从科学本义上正式使用科学的应该是《实学报》,但未署名,无法确认文章作者的姓名。1897年11月15日《实学报》第9册刊登的《台湾植物之盛》一文中三次提到科学,并谈及科学家的科学考察与科学研究,而且与《时务报》上的科学出现的时间相同。“学者苟于此研究物性,亦甚便利。然距今三四十年前,邦人尚未知生
殖之理,旧来本如梦寐,实于科学上,甚乏智识。……自台湾归吾领土,乃经帝国大学议会之协助,即于科学上特派遣适
宜之人,将植物、动物、地质、人类学等调查。……盖植物之“与其有别立门户,而与他学掺杂者”(交叉学科)。Ⅲo
学,与他科学相异,品类既多,采集愈难。”Ll
还谈及格物学概念,从学科门类来看,隶属于自然科学。但维新报人广泛使用的仍然是格致一词,但赋予格致以姜颛认为“格物学所括者有三,即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是新的内容。严复认为:“力学者,所谓格致七(之)学是也。也”。i2¨还区分格致中的化学与物理学,“格致家试验能变其炙(质)学者,所谓化学是也。名数力炙(质)四者已治矣,然原形,而不能易其原质”,“化学家之试验则不然,变本质,成其心之用,犹审于寡而荧于纷,察与近而迷于远也,故非为天新质,几使之莫辨其本来”。而“况乎格物之家,就一质以格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于蕃变也。”¨3J5明确地一质,质之外别无它质;化学之家,合数质以成一质,质之外把“格致”指称力学,质学即化学,名学即逻辑学,并认为数理更有异质”。旧-
化名是研究自然现象解释自然规律为目的格致,对社会人事无能为力,故还需研究天学、地学与人学,探究天地人事之20世纪初,科学这个词汇开始正式出现在中国自主创办理。三者之中,“人学为尤急切”,但人为万物之灵,人贵有道德的诉求,人学是“群学入德之门”,又分为“生学”(生理学)的中文期刊中。但二者出现的频率(即词频)不同,1902年与“心学”(心理学)。人的体质与精神都要健康,形神相资,以前基本上是格致的地盘,科学并未对格致构成威胁。但自力德俱备,突出人类物力与德性的同等重要性,进而提倡“强1902年伊始,尤其是《新民丛报》的创办,科学的使用量才开民力”与“新民德”。
始增加,并开始形成了对格致的有力冲击,二者并存。更有《湘学新报》刊文称:“泰西格致悉为天然之公理,由人甚者,二者还同时出现在一些著名学者(如严复与梁启超等
事之试验,渐推渐广以神其用也。分而言之,日算法、几何、人)的同一篇文章中。足见,此时人们并未对外来的科学与
热、重、电、化、天文、地理、声、光、汽、水、动、植、全体、医、农、本土的格致进行刻意区分。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测候、矿产等学。”¨刮准确地将近代科学的本质概括为真理新式学校创办与留日学生剧增,科学才正式被纳入学校教育性、实验性、实用性三点。从外延上来看,格致意指狭义上的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社会思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要密切联系,学贵相通与专深,方可潮的高涨,科学概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体认。
致用。数学是“格致之阶梯”,天文地理是“格致之本原”,而1900年3月30日,《亚东时报》译载日本文部参事官寺并农工商则是格致的社会功用,而根本又在于热学、电学与田勇吉的文章,“近世科学之盛,超轶前代,凌轹化工,不知所力学。故学习与研究格致先后有序,循序渐进。《利济学堂止。所有利用厚生之业,莫一不发源于科学,即制造之于化报》则称:“算学为六艺之一,岂能废而不讲?欲通格致制造,学,机器之于格致学,矿务之于金石、地质两学。凡此之类,及一切技艺之学,皆从算学始。”【171也有不同意见,董祖寿认不遑枚举。一国事业盛与衰,一由其应用科学与不应用科为崇算之风实为“西儒之唾遗,华人之膂言”,习格致者未必学。故科学者,利益之源而富强之本,不可不讲也。凡利厚精通数学,通数学者也未必能格致,格致专在实验操作,稍通生,厥有三端,日农,日工,日商,皆待科学而诣其极。而三端文理即可。近代中国数学家辈出,却罕有能格物制器以利民中与科学有干系者,为工务焉。其进步之度,视他二者而着生的。故中国“欲图自强,在兴格致;欲兴格致,先兴化
明者,盖为此也。”旧1短短170个字中科学就出现六次之多。学”。㈣
语言总是反映与构建语境,此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科学发达的自主创办的首份科普期刊《格致新报》对格致概念的探现代化情景。其中格致学即物理学,格致学也就成了科学的讨最为典型,内容广泛,非常复杂,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下属学科,二者存有统属关系。科学还包括化学、金石学与科学。从广义上来诠释格致一词,认为格致包括性理、治术、地质学。并将科学定义为“利益之源”与“富强之本”之学。
象数、形性与纪事五种。其中性理之学即“探道之大原,辨理辛亥报人对Science付诸于主观努力。1901年10月,近之真伪”的哲学、伦理学与逻辑学,治术之学旨在“论公法律例,条约税则”的法学、财政学,象数之学包括“究恒星天文,代科学启蒙先驱杜亚泉就将科学认知上升到哲学高度,用传测量制造”的天文学、测绘学与制造学,而形性之学又分为统儒家文化中研究性理的“理学”来指称science,“理学者,研究“声光气电水热力重诸事”的“物性”学、研究“金银木炭实验有形之物质;哲学者,论究无形之心性。”并准确地概括鸟兽血肉诸事”的“物理”学、“质点凝动变化分合诸事”的化了科学的本质内涵,“理学”专门“以发明存于事物中之道理学、“药性病状人体骨架诸事”的医学,纪事之学则包括“史规则为目的”。Ⅲ1科学是以研究“物象”(自然现象),揭示其传地志,户口风俗,足以见事故之得失,政教之成败者”。¨引发展变化的“普遍之规则”为目标,并由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所法国人向爱莲将学问分为三类,即“初启时之学问”(试验之构成的“系统之学”。并把“有形之学”的“理学”直接定义为学)、“大备时之学问”(性理之学)与“集成时之学问”(实物专门研究“种种之事物,举存于其间之条理,而组织之,以构学)。其中格致包括算学(含分数学、代数学、形学等)、“推成有系统之学者也”。①
究万物变动之理”的“形性学”、“推究各物独具之性”的化而较早用科学来诠释Science的是梁启超。《新民丛报》学、“至若推究生物之类”的植物学、动物学。还有些学科
第1号上用格致学、格物学等词汇来称呼Science,但第2号
①参阅蔡窄顾的《哲学总论》(《普通学报》第2期)。因《普通学报》是月刊,但第2、3期均未标识出月份,第4期就标明是1902年3月。
上就称:“宗教之发达于科学(或一科之学者,谓之科学,如格致诸学是也)。”瞄1梁采取一种保守方式(打括号)来率先给科学下定义,使用了一个盖然性连词“或”,并附上“如格致诸学是也”。显然,这种科学定义方式是非正式的,具有模糊性与试探性的意味。这缘于底气不足,以至于他后来的文章中,仍然坚持用格致、格物学、实学、新学、知识学、质学等词汇来指称science。梁对待科学的心态与方式,在世纪之交的中国颇具代表性。但这种应对方式只是过渡性的,很快随着对科学认识的加深,人们最终会理性地抛弃格致而选择科学。
1903年6月25日,《江苏》第3期刊发了《哲学概论》。这应该是20世纪前十年中大众传媒中讨论科学问题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并从第3期至第7期连载。尽管《江苏》生命周期短暂,该文未能完整连载,但能从认识论、方法论、词源学等三个不同层面给科学下定义,这在整个晚清期刊中是绝无仅有的。从哲学史的视角来分析哲学与科学的内在关联,将科学定义为“现象之学”,即“故科学者,人类社会之大现象也”。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于“科学乃哲学之数据,哲学含科学之状态”。【拍1科学来源于哲学,“今日之科学,固从过去之哲学,经几多理想,经几多实验,始有此数十种之天然科学,分布于自然界中。而此后之科学,千状万态,变化离奇。……则实验之原于理想,即科学之原于哲学也。”科学与哲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哲学之原始,科学犹未发达。科学之发达,实足为哲学之结果,谓之为哲学之结果,总合于科学可也。然则科学与哲学,其进行则为反比例,其进步则为正比例。所以科学之起源,决不能杂哲学;哲学之原理,决不能舍科学。研究哲学之认识力,必知科学之因果律。根据所在消长所因两者相需,乃可以言学。”口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科学就是一种认识事物现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科学者,心的作用、物的事项之学也”。“论理学属于科学,认识论属于哲学。而智学则仅属于心的科学耳。所以传知识而得攻究知识之方法者,科学也。”并从词源学角度来界定科学:“夫科学者,英语谓之塞爱痕斯(Science),乃从罗典语雪鸟(scio)而来,其义为知识。草木生长,霜露寒凛,日常所经验者,科学的天则也,而非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知识组织日常之知识,加以充分之研究,而得新奇之事实,有绝对的现象,
始谓之新科学。否则科学之不完全,尚何科学的知识之足
云?”【丝1无独有偶,《大陆报》也使用相类似的定义方式:“科学者,所谓形下之学也。科学二字,为吾国向所未有,盖译自英文之沙恩斯science,英文之沙恩斯,又出自拉丁文之沙倭Scio,沙倭云者,知之谓也。至十六世纪,沙恩斯一字乃与阿而德Art一字相对峙,盖沙恩斯为学,而阿尔德则术也。至十七世纪,沙恩斯一字又与律多来久Literature一字对峙,盖沙恩斯为科学,而律多来久则文学也。兹义实传至今日,传至东方,传至我国,此科学二字所来也。”∞3
《江苏》与《大陆报》中的科学定义是非常准确的,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有小部分中国人已经准确地掌握了科学的内涵,甚至类似于后来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的定义方式:
“拉丁词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蛐-
相对于早期教会中文期刊、维新报刊而言,辛亥时期涉及到科学概念的期刊种类更多,定义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安徽俗话报》谈到:“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民,个个都讲求点实在的科学。这地理一门,更是人人自幼儿时在学堂里学的。但凡是说是科学,都有条理可寻,这条理一贯的脉络,就叫作系统。我于今把我安徽天文的地理寻出个系统,说给列位听听。”"叫用白话来概述科学的本质特征,即科学是系统的知识。1905年以后,中国近代期刊对science的诠释就更加深入了,而且也愈益趋向理性化。留日学生期刊《新译界》第5号上刊登的《论理学》一文,第一节“论理学之定义”中就以“科学(science)”为题,对科学予以定义:“科学者,总括一类之事物之知识,而组织关于该类事物,全体之法则也。’’[圳
1906年7月,严复受邀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发表演讲,主张利用科学创办实业教育、培养实业人才、促进实业建设。“大抵事由问学,Science,施予事功,展开筋力,于以生财
成器,前民用而厚民生者,皆可谓之实业。”[13m一206显然,此
时将Science称作“问学”,而五年以前他曾使用科学,这种态度的反复表明科学取替格致是十分艰难的。
诚如恩格斯所言:“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H3j465日文中的科学概念从引进、冲突、认同,再到完全取替格致概念,并非偶然,存在种种有利的历史机缘。甲午战败,创痛剧深,日本国力强盛,步人发达国家行列。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视阈中,日本无疑是成功典范,留学日本也就成了探求救国真理的不二法门。结合当时日本对华的态度,以及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与文化优势,师法日本成为学习西学的捷径。这样日文中的科学概念才有机会输入中国,并对格致形成了有力的挑战。但格致因传统的惯性而生命力顽强,并未完全被征服而继续存活。一直到民国政府颁布教育法令,倚靠公共权力,最后才迫使格致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最终取替格致,并完成了从格致话语向科学话语的现代转换。
科学战胜(或取替)格致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对抗的实质就是传统格致文明与西方近代科学文明之间的博弈,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从格致到科学的嬗变,既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也是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这也是近代科学文化输入中国的两种模式的外在表征。早期传教士沿袭利玛窦式的调和主义的文化态度,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概念来指称近代意义的sci-ence,这种处理方式是比较合理而务实的,既可以减少科学在华传播的社会阻力,又能获得官方、教会与民间的认可与支持,还能达到“以学辅教”的目的。但自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以来,因晚清社会语境特殊,科学话语在华传播也就遇到强大的世俗阻力与文化冲突。教会将科学话语传播
与侵华战争捆绑一起,使得科学具有文化帝国主义意蕴,也[8]米怜.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就容易引起敌视与抗拒,甚至视之为文化侵略的工具。即使[9]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J].六合丛谈,1857(1).
像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杜亚泉、虞和钦等近代科学[10]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第十卷)[M].长沙:岳麓书社,2013.
先驱,以及王韬、郭嵩焘、郑观应、何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11]读《日本书目志》后[J].时务报,1897(45).
同、严复、孙中山等社会精英,对西方科学的体察与感受更多[12]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的是“爱恨交加”。
[13]严复.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随着反洋教斗争的高涨与自创期刊的繁荣,传教士所肩[14]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J].时务报,1896
负的科学话语传播的历史使命与作用逐渐式微。而且传教[15]台湾植物之盛(译《事时新报》9月26日)[J].实学报,1897
士报人注重于格致知识传播,对格致概念的阐述缺乏系统性(9).
与准确性,大多浅尝辄止。但传教士期刊中的格致概念与格[16]格致会通说【J].湘学新报,1897(13).致资讯一起成为维新报人、辛亥报人的最为宝贵的思想资[17]粤西书院课程[J].利济学堂报,1897(12).源,播下了科学的“龙种”,起着中西格致文化交流的桥梁作[18]董祖寿.化学公会缘起[J].经世报,1897(5).用。甲午战败以后,学习西方科学的视角从西方传教士转移[19]朱开甲.格致新报缘起[J].格致新报,1898(1).到日本,以日文著述为中介学习西方科学成为了当时盛行的[20]爱莲室主人.学问之源流门类[J].格致新报,1898(1).一种文化范式。维新报人执意于“以学辅政”的价值追求,对[21]姜颛.格致初桄序[J].格致新报,1898(1).格致概念仍然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更多的是一些感性认[22]格致初桄[J].格致新报,1898(14).
识。直到20世纪初,辛亥报人才从哲学高度对科学概念进[23]寺田勇吉.论工务教育宜振兴[J].亚东时报,1900(20).行多方位的理性认识,最终把握科学的真正要义。与从格致
[24]蔡雀疲.哲学总论[J].普通学报,190l(1).
到科学的话语转换同步进行的,是科学的中国化过程,这一
[25]中国之新民.地理与文明之关系[J].新民丛报,1902(2).[26]侯生.哲学概论[J].江苏,1903(3)。过程具有渐进性的外在表征。职是之故,人们对科学概念的[27]侯生.哲学概论[J].江苏,1903(4).
认知也是逐步深入与升华的。
[28]侯生.哲学概论[J].江苏,1904(11、12合刊).
参考文献:
[29]论文学与科学不可偏废[J].大陆报,1903(3).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J].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3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桂林:广西
[2]《遐尔贯珍>小记[J].遐尔贯珍,1854(12).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马林.培根新学格致论[J].万国公报,1901(151).[31]安徽地理[J].安徽俗话报,1904(16).
[4]格致释器-重学器[J].格致汇编,1890(春季卷).[32]欧阳启勋译述.论理学[J].新译界,1907(5).
[5]慕维廉.地理[J].六合丛谈,1857(1).[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重学浅说[J].六合丛谈,1858(1).
责任编辑:熊先兰
[7]登郡赫士.地学要旨[J].中西教会报,1897(复刊29).
the凡赋缸ch
Scien饰c
Con∞pt
Co班吐蚰ab0毗the
Pe―od蚴softheLate
Qillg哪哆
UYi―shun
(胁z砒mc0阮萨,胁,bg缸n£胁wM盼,如ngtm,^k,Inn411105,傩讥n)
Abst您ct:Theperiodicals
of她mostimport锄tm甜iafort11edisseInin砒ionofscien曲cinfbnMtion
inL砒e
QingDynaLsty.Peo―
pleinIJate
DyrIastyhaddone
mtior试thinking
ind迁ferentdegreeabouttIle
essence
ofmodem
science.码e
eadyrnissionaries
newspaper
joumalists粕d
Chinamodem
ref0珊er
sticl【ledwimtraditionwordof(kzhitorefertosscience.Andthen,tlleyputforward
出eirviewson出eme粕ing
of(沁zhi.弧e
science
concept懿m也eJapanese
hgu89e
gEadua:uy98inedtIlerecog越tionby
xinHai
jour-
nalist.Scientificconceptshadevolvedf而mperceptualtorational.Ultimately,tlle
process
ofhist0Iicalevolutionf而m(kzhitoscience
completed.Thescien曲c
disco脯e
mod锄hadreplaced龇tradition8l
GezhidiscoIl硌e.hisa
trIlerenectionof
scien曲c
concept
traII幽嘲ationin
I)yn够ty.
Keywords:theIJateQing
Dyn鹪ty;peri础cals;science;concept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53试析晚清期刊中的科学概念认知_图文等内容。 
 期刊论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 13页 免费 从认知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理... 2页...通过对英汉 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 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  试析晚清捐纳的失控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原发期刊: 《社会科学辑刊》...“有资格之 限,有认识之结,有加倍加五捐复之例,有加倍半不准捐复之条,...  认知冲突策略在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化中的应用摘要: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把新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前概念,并以之作为 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  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 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 理,科学的概念阐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头脑内部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 的知识、 ...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实 验方法是影响前科学概念的重要因素, 加强实验教学也是...  基于表象 构建概念――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以主题和事实为中心的教学,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对比实验是目前小学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探索、分析、解决...  晚清教科之“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演化 () ...六杂志》第 22 号《知说》一文 中使用“科学”...表达得有系统,而且浅近易懂,颇符合国人的认知水 ...  教师可以在 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论及自己的思想, 以此...经过进一步的认知 冲突,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  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生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认识,都 ...浅析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 暂无评价 5页 免费 亲历探究过程 形成科学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小的合数是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