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样提高课堂效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高中语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高中语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高中语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蕴含灿烂悠久的文化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一直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思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策略三方面阐述了见解,做了研究。 &&& 一、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如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 三、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参与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 四、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 &&&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 &&& 总之,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还很长,只有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与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语文论文相关子栏目
&&&&&&&&&&&&&&&&&&&&&&&&&&&&&&&&(4)&(10)&&&(8)&(10)&&&(2)&
免费论文推荐栏目
本站最新免费论文
&&&&&&&&&&
本站推荐免费论文
&&&&&&&&&&
网友热评免费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_网易新闻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浅谈高中语文如何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上课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能够在历史的时空里去学习、阅读、思考,能够直接和文化名人去对话。能够了解我们的祖先,熟悉我们的历史,发扬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古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来,大家对古诗文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成为很多教师探讨的内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高中文言文教学,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史实触发学生求知欲望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解这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往教学都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大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让课堂失去了许多生机,如何才能让我们课堂重现生机,其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  我们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由5-6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我们一般都是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们班有九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三、结合语言鉴赏读出特色  高中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细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以达到融会贯通。首先要分析词义、句意;其次要懂得篇意,结合课文内容,分清层次;最后还要归纳写作特点。分析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到的,教师不讲;凡是经过点拨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启发指导。经过了分析,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加强了文言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我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并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地文言文教学方法,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打造高效率课堂。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第一中学 赵晓霞
(原标题:浅谈高中语文如何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专题五、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专题五、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一、学习目标
、感受新课程课堂文言教学的新景象,注意辨析新课程课堂文言教学对旧课程文言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借鉴他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反思自己的文言教学经验,培养新课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和更新能力,促使课堂文言文教学做到既实又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3、分享文言教学的经验和快乐,强化进行文言教学创新的意识。
&二、问题导入
年初,语文界在绍兴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中学生的“三怕”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所谓“三怕”,就是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中学生戏称为“第二外语”,喻为鸡肋,学得翻白眼,考得焦头烂额,学而无趣,学而无用,甚至跺脚骂娘,这与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相去甚远。
文言文,对教师而言,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死抠字眼,逐字逐句串讲呢,课堂死气沉沉,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低下,与新课程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相违背。如果全篇意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议论纷纷了,课堂生龙活虎了,基础知识往往难以落实,考试又要出问题,这叫老师如何是好?
怎样在课堂上既使学生学得主动又使文言积累落实,以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文言文课堂教学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呢?本专题研训立意就是如此。
三、认知学习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篇。”阅读、理解和背诵是三个重要目标要素。
、初中文言文怎样教学?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启示我们:要重视文言阅读的对话活动,突出文言阅读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
、初中文言文教学怎样评价?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记诵积累过程和动手理解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主要价值取向。
四、案例分析
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民教育》
2003 年第 13-14
期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课例研究专辑》,执教者是福建南安的
李芳老师。请您边仔细阅读边联系自己的文言教学经验,边在右边的空白处写阅读随感。随感完全可以即兴为之,可以圈教学的闪光点,可以指教学的败着,可以记受此启发的教学灵感……只言片语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有约定。假如有一天,你跟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时要到公园玩,可是过了十时,你的同学还没有来,你会怎么办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 1 :我会打电话到他家问一问,为什么他没有来。
生 2 :我会再等一会儿。
生 3 :我会很着急。
生 4 :我会在原处多等一会儿,等到他来为止。
生 5 :我也会在原处等他。
生 6 :我会再一次约他出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到,古代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在约定时间没有到场的时候,怎么处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 141 页。
教师板书课题。
(二)阅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
《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期行》,哪个同学能够解释 “ 期行 ” 是什么意思 ?
生: “ 期行 ”
的意思是相约外出。
师:回答得很好, “ 期行 ”
就是约定外出。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如果你遇到不懂的宇,可以借助手头上的工具书。好,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我们已经都把课文读过一遍了,有没有哪个同学遇到不懂的字或词呢 ?
生: “ 相委而去 ” 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字你都会读了,你先请坐下,我们待会儿再来解释,好不好 ?
看来同学们都做了很好的预习,现在请全班同学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都读得准确了。
学生整齐、抑扬顿挫地读课文。
师:读得真不错啊
接下来,我们分成两组来朗读这篇课文,男同学一组,女同学一组,看哪一组读得好 ? 我们让女同学先读。
女同学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真不错,现在看男同学读得怎么样,我相信男同学一定读得比女同学好。
男同学朗读课文。
师:男同学也读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故事,把你不懂的宇词,就像刚才这位同学提出 “ 相委而去 ”
这个词他不懂一样,你把它圈上点,在小组当中提出来,请同学们帮你解答。如果小组也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来,老师和同学来帮你解答。
学生在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当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走到学生当中,适时点拨。
师:谁还有疑问,在小组中没解决的,提出来。
有几个学生举手。
生 1 : “ 待君久不至已去 ” 意思是什么 ?
教师板书句子。
师:好,哪一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
片刻,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 2 : 家 君等了你很久,你还没来,他已经去了。
师: “ 他已经去了。 ”
好,你先坐下。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
生 3 :他等了你很久了, 已经走了。
师: “ 已经走了。 ” 这个 “
去 ” 字 ( 教师在 “ 去 ” 字下加点
) ,同学们要特别注意,是什么意思呢
? 看一下注释。它应该是
学生 ( 齐声 ) :离开。
师:还有吗 ?
生 4 : “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是什么意思 ?
教师板书句子。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学生陆续举手。
生 5 :陈大丘离去之后,朋友就来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 “
陈太丘离去之后,朋友就来了 ”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 “ 舍 ” 字呢 ( 在 “ 舍 ” 字下加点 )? 哪位同学说一下 ? 好,你来。
生 6 :可能是 “ 不在 ” 的意思。
师: “ 舍 ” 是 “ 不在 ”
的意思吗 ?
生 7 :我想应该是 “ 离去 ” 的 “ 离 ”
师: “ 舍 ”
字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 ? 应该是
“ 放弃 ” 。还有吗 ?
生 8 : “ 教师板书句子。
师:哪一个同学来解释
生 9 :我认为是 “ 丢下别人去 ” 。
师:谁丢下别人呢
生 10 :陈太丘。是 “ 别人丢下自己 ”
师: “ 别人丢下自己 ” 的意思
? 还有谁来说 ?
生 11 :我认为是陈太丘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陈太丘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 相 ” 字指的是动作的另一方,指的是谁 ? 是谁丢下谁自己离开了呢 ?
学生 ( 一起回答 ) :陈太丘。陈太丘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师:好,还有吗
生 12 : “ 君与 家 君期日中 ” 什么意思。
教师板书句子。
师:好,哪一个同学来解释
生 13 : “ 家 君 ” 古代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 君 ”
是指朋友,意思是 “ 朋友与陈太丘约定中午出去旅游 ” 。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 14 :您与父亲相约在中午的时间。
师:您与谁的父亲
生 15 :元方的父亲。
师:所以 “ 君 ” 与 “ 家
君 ” 的意思相同吗 ?
学生 ( 齐声 ) :不相同。
师: “ 君 ” 指谁
学生 ( 齐声 ) :您。
师: “ 家 君 ” 指谁呢
学生 ( 齐声 ) :古人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师:还有吗 ?
生 16 : “ 下车引之 ” 是什么意思 ?
教师板书句子。
师:哪一个同学来说
生 17 :下车拉元方。
师:谁下车拉元方
生 18 :友人。
师:好,你来。
生 19 :本来坐在车上,现在已经下来了。
师:真不错。谁还有问题
生 20 : “ 门外戏 ” 。
教师板书句子。
师:谁能解答
生 21 :在门口玩耍。
(三)、解读
师:我们再把课文默读一遍,看一看你还有哪个字不理解。大家再仔细地想一想,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讲出来吗
学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准备好了,先来讲讲。 ( 学生纷纷举手。 ) 好,你来。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大丘与朋友约定中午的时候相见,可是过了中午陈太丘的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等了很久就走了。可是他走后,朋友才来。陈太丘的儿子那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看见元方就问:
“ 你的父亲在吗 ?” 元方说: “
父亲等待朋友,等了很久,看他还没有来,就走了。 ” 友人就很生气地说: “ 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丢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 ” 元方说:
“ 您与我的父亲相约是在正午,可是过了正午你还没有来,是无信;你对人骂人家的父亲,是无札。 ”
友人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
师: “ 元方入门不顾
你坐下,好,刚才这个同学说得怎么样,哪个同学来点评 ?
( 片刻有人举手。 )
:我认为他没有把大丘当时等朋友时的心情讲出来。
师: “ 心情没有讲出来。 ”
其他同学认为怎样 ? 讲得好,好在哪里
? 或者还有什么地方讲得不足
生 3 :他讲得好是很好,但是如果能把 “ 元方入门不顾 ”
解释出来就会更好了。
师: “ 入门不顾 ”
是什么意思呢 ?
生 4 : “ 入门不顾 ” 的意思是没有回头看。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 他讲得好,好在哪里 ? 或者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生 5 :我觉得前面几位同学都认为是相约正午的,如果说 “ 期日中 ”
不是指正午的话,那么他们所理解的就错了。
师:那你是还不理解 “ 期日中 ”
, “ 期日中 ” 指的是什么 ?“ 日 ”
指的是大阳, “ 中 ” 指天空正中间,太阳升到了天空的正中间,就是日中,也就是正午了。你认为怎么样呢 ?
:我认为他讲得不错。可是他好像是在翻译课文的内容,不是在讲故事。
师:对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也就是要加上自己的想像。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在保留课文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用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听学生讨论。
师:好,哪个同学准备好了
学生们陆续举手。
:陈大丘与朋友决定要去旅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是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等啊等,后来陈太丘就想: “
反正他也不来了,干吗还要等呢 ?”
就自己先走了。但是,太丘刚刚去了之后,朋友就来了。太丘的儿子那年刚刚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 你父亲在吗
?” 元方说: “
我父亲等你很久了,你都没来,自己走了。 ” 友人便很生气地说: “ 你父亲真不是人啊,与人相约而去,却自己走了。 ” 元方说: “
你自己与我父亲约定中午,过了中午你还不来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我骂我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友人非常惭愧,他赶忙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的手,想使元方高兴,可是元方却转头直接进了家门,不管他了。
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看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 8 :她讲得很好,也很有感情,就是 “ 家 君 ”
这个词没有解释出来。
师:那好,你解释一下。
生 9 : “ 家 君 ” 就是元方的父亲。
师:其他同学呢
生 10 :她讲得很好,中间还插入了心理描写。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真不错,很有见解。我们课文也看了,故事也讲了。这篇笔记小说虽然很短,但是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都很典型。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友人未到而陈太丘独自走了,他这样子做好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朋友没有讲信用,我们也不必跟他客气。
: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因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谅解,他的朋友可能会有特殊的原因,我觉得他应该等他来了,看朋友有什么原因,不然这样会很容易伤害到一段很好的友情
:我认为陈太丘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如果他一等再等的话,说不定要等一个下午,朋友如果不来的话,这一个下午就白白浪费了。再说,他已经等了很久了,等过时间了。
:我觉得不对,他等不到朋友,可能是朋友因为有什么事耽搁了一会儿,而陈大丘却这样,就大不守信了。
师:好,你呢
:我觉得陈大丘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他的朋友一个教训,谁让他不守信用。
师:好,其他人还有什么看法吗
: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朋友过了约定时间还没来;但是他再多等一会儿也许就等到了。
: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谊很重要,要经过磨炼才能得到牢固的友谊,可是他却这样子丢下朋友走了,朋友一定会觉得他不够朋友。
生:我觉得陈大丘这样子做是错的,因为宋庆龄等朋友时从不先离开。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古人在交往中是很看重信用的,陈太丘与友人一起约定出行,但是过了中午友人没有来,他独自走了,实际上也是对朋友的一种无声的批评。生活中你如果与人约定,就要守时守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 ( 齐声 ) :做人要守时守信。
师:当然在一定情况下也要懂得宽容别人。
(四)拓展
1 . “ 故事会 ”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讲一讲跟课文主题相似的故事。
许多学生举手。
:我讲的故事是《魏文侯与人期猎》,魏文侯与人约定时间去狩猎,但是那天恰值大风,左右阻止魏文侯,他却说:我不能因为大风的缘故而不守信用,于是魏文侯自己只身前往打猎,十分疲倦。
师:哪一个同学来评价一下他讲得怎样
:他讲得挺好的,但也有不足,那就是他讲的时候吞吞吐吐的。
师:你是说他讲得不流利,是吗
师:你看,小盂同学
( 指生 2) 就很善于发现问题,说明他很注意倾听。哪一位同学还有与这种主题相似的故事呢
:好像他还有一个地方讲错了,是下雨而不是刮风。
师:你也很细心,很善于发现问题。
生 4 :老师你有个字写错了。 “ 守时 ” 的 “ 守 ” 字下面是一个
“ 寸 ” 字。
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注视着黑板。
师 ( 歉意 ) :对不起, (
转身向着那位学生 )
谢谢你。同学们,老师一不留神也写错字了,大家不要像老师这样粗心大意。 ( 学生热烈鼓掌。 ) 谁再来讲一个与主题相似的故事 ?
学生纷纷举手。
生 5 :我给大家讲一个 “ 曾子杀猪 ”
的故事。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妻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
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生热烈鼓掌。
师:哪一个同学来评点她讲得怎么样
:她讲得很好。她还说出这个故事给她的感受和启发。
生 7 :她讲得也很大声。
生 8 :她讲得是很好,可是里面有一些内容应该删去。
师:不要讲得那么多是吗
生 9 :她讲得很有趣味,连猪都带进去了。
师:同学们,因为时间关系,主题相似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其他同学还有很多与主题相似的故事,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讲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讲给你的家人听。
2 . “ 实话实说 ”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活动,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中央电视台 “ 实话实说 ” 节目 ? 喜欢吗 ?
学生 ( 异口同声 ) :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我们就来模仿一下 “ 实话实说 ” ,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演示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 “ 健康 ” 、 “
美貌 ” 、 “ 诚信 ” 、 “ 机敏 ” 、 “ 才学 ” 、 “ 金钱 ” 、 “ 荣誉 ”
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 “
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 ”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说: “ 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 “ 诚信 ” 抛进了水里。
学生看屏幕。
师: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丢掉哪一个呢 ?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 1 :我会丢掉金钱。
师:为什么 ?
生 2 :因为我认为诚信最重要。
:我也会丢掉金钱,因为靠机敏和才学还有荣誉,金钱是可以赚回来的。
生 4 :我会丢掉美貌。因为人最重要的是心灵美。
师:那么诚信可以丢掉吗
生 5 :不能。
师:为什么 ?
生 6 :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师:还有谁 ? 实话实说。
生 7 :我会抛弃金钱、美貌,还有荣誉,因为诚信是 ……
对不起,我还没想好。
师:没关系,继续想,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
生 8 :我会丢掉健康,有了金钱就可以去请大夫嘛。
生 9 :我想问这位同学,没有健康怎么去赚钱呢 ?
:要是我,我也会丢掉美貌、金钱,还有荣誉,因为荣誉和金钱都还可以去争取,最重要的是保持做人的根本。
老师还想问你们,如果抛弃的不是一个背囊,而是只能剩下一个背囊的时候,你想剩下什么 ?
生 11 :我会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贵。
师:比起其他的也是这样吗
生 12 :是的。
师:你呢 ?
:我也会只剩下一个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师:你呢 ?
:我会剩下才学,因为有了才学差不多就有了诚信。
:我会选择诚信,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大都是在学做人的道理,而诚信不就是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吗 ?
:我会选择金钱。因为诚信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健康可以请大夫,才学可以请教师。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 17 :我会留下健康,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师:只能剩下一个背囊。
生 18 :我会留下诚信,它比机敏来得务实。
师:注意这个词 “ 夯实 ”
,用得很好。
生 19 :我会留下诚信,那才是心灵的最珍贵的东西。
:我会留下诚信,它是心灵里的,不是头脑里合因为
生 21 :我会留下诚信,因为我认为诚信是无价的。
:我还是选择才学,因为金钱不能买到才学,而智慧能化为金钱。
生 23 :我会留下健康, 因为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很有见解,提出的一些看法都很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要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就得有诚信。陈大丘与朋友相约,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他本身守时守信也是一种诚信。生活中很多格言和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有关诚信的格言。
生 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生 2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生 3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生 4 :诚实是我永久的伴侣。
师:这类格言和警句还有很多,不过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课后把它整理出来,不仅能够激励自己,也可以与大家共勉。再过几天就是
年元旦,老师制作了一张新年贺卡送给同学们。首先祝同学们新年快乐 !
屏幕显示贺卡内容:
与初一四班的全体同学共勉:
以诚待人,以信做人
——你们的语 文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能够以诚待人,以信做人,用智慧做帆,用勤奋做桨,开动理想之舟到达美好的未来。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
师:好,我们试着背背看,能背的同学就不要看书了,还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继续看书。学生专心背诵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有的同学还不会,课后还要认真背诵。今天的作业:第一,把今天同学们提出来不懂的宇词做成一张文言文知识积累卡;第二,利用业余时间调查一下企业、商店是如何以诚信塑造自己的形象的,写一篇小论文。你可以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或者元旦放假的时候再去调查。下个学期我们再来交流。
请把你对本课教学的评价,请以要点形式记录如下:
五、交流讨论
(一)上课教师的说课
1 、教材说明
《期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教学思路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文言文
?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用 “ 阅读
—— 解读 —— 拓展 ” 的教学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读后教,熟读成诵有利于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文言文的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是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宇词句的理解翻译,让学生讨论、质疑、答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平等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这一段教学是整节课的基础,要留足时间。
解读部分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避免了以往文言文教学字、词、句支离破碎的分析,使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主题。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鼓励提供丰富多彩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这是整节课的重点。
拓展部分让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形式,进行迁移训练,把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自然地渗透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爱因斯坦说:“只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拓展要贴近生活,走进社会,这样,语文课,尤其是古代文化方面的教学,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
(二)专家学者的评课
、阅读实。先读后教,教学程序科学。阅读理解聚焦于学生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读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质疑问难,老师板书点拨,一点一点落实,一步一步引导。这符合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求,也能应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新挑战,还体现了新课程重视记诵积累过程和动手理解能力等新的文言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解读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课文内容,然后学生修正完善,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能力,又检查学生的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还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友人未到而陈太丘独自走了,他这样子做好吗 ?
”这一句巧妙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经验,使课文解读深入,不仅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新理念,还尝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 、拓展新。上面的案例进行了两次拓展:一是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讲一讲跟课文主题相似的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将课内文言学习与课外文言学习沟通。二是巧妙借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形式,把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自然地渗透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古为今用,使文言文教学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聚焦讨论的问题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逐字逐句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上面的教学中是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来解答,并适时订正、点拨,最后由学生来全文翻译,师生一起订正。这就出现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文言文翻译,老师该讲什么?什么时候讲解?
值得您注意的见解是: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学习中学生是需要记忆的,考试时候也要求学生直译为主。上面的课堂里,老师很重视学生的理解,没有专门的让学生当堂记忆的教学环节。根据你的经验,课堂怎样引导学生记忆积累才效果好?
对您有效的策略有:
、新课程有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建模。上面案例的 “ 阅读 —— 解读 —— 拓展 ”
的课堂文言教学模式有什么优点或不足?对的文言教学改进有何启示?
“ 阅读 —— 解读 —— 拓展
” 教学模式的优劣:
您从 “ 阅读 —— 解读 ——
拓展 ” 教学模式获得的启示:
(四)您的课堂设计创意
看了上面的案例,特别是上面的讨论,可能激活您的经验,引发了您教学创新的欲望,或想起了自己曾做过的文言教学改革尝试。下面,请您对《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或某个环节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或自选一篇文言课文进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奇思妙想源于您的大脑,可预期的课堂精彩就在您的笔下。
六、资源链接
1 、卿平海著《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开明出版社,
2005 年 4 月出版)第 141-152 页,《愉快学习文言,积淀文化底蕴》一节。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
6 册共 26 篇,高中 6 册为 40
篇,两套相加总共 66 篇,以
6 年平均计,每年教 11 篇,算下来学生每个月读 1
篇还不到。这样的阅读量确实嫌少些,如果单计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怜了。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甚得法,目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
下面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某些观念。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
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
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 65
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
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
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
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 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
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归真返璞的主张,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归真返璞。但归真返璞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是回过头去走老路。“真”和“璞”者,事物固有的朴素规律也,
“归真返璞”就是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因此,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把它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课下翻译全文。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照顾前后,准确译句; 2.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参照如下方法:
1. 保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和专用名词都可保留。
如 “ 陈康肃公善射 ” 中的 “
陈康肃公 ” 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下来。
增补:文言文成分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增补出来。
如: “ 富者曰: ‘ 子何恃而往
?' 曰: “ 吾一瓶一钵足矣。 ” 第二个 “
曰 ” 前省略了 “ 贫者 ” 一词,翻译时要补充上。
3. 省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要省略不译。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第一个 “ 之
” 字无实在意义,不译。
替换: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也要替换。
如: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中的 “ 坐 ” 应译为 “ 座 ” , “ 无 ” 译为双音词 “ 没有 ” , “ 哗 ” 译为双音词 “ 喧哗 ”
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进行语序的调整。
如: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
“ 于富者 ” 属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 “ 语 ” 前, “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
6. 变通:直译难以准确表意时,可以意译。
编写者:李德树 卿平海 罗琪学 熊海忠 邓昌政、 张崇福、 叶建中 )
六、资源链接
1 、卿平海著《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开明出版社,
2005 年 4 月出版)第 141-152 页,《愉快学习文言,积淀文化底蕴》一节。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
6 册共 26 篇,高中 6 册为 40
篇,两套相加总共 66 篇,以
6 年平均计,每年教 11 篇,算下来学生每个月读 1
篇还不到。这样的阅读量确实嫌少些,如果单计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怜了。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甚得法,目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
下面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某些观念。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
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
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 65
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
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
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
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 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
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归真返璞的主张,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归真返璞。但归真返璞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是回过头去走老路。“真”和“璞”者,事物固有的朴素规律也,
“归真返璞”就是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因此,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把它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课下翻译全文。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照顾前后,准确译句; 2.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参照如下方法:
1. 保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和专用名词都可保留。
如 “ 陈康肃公善射 ” 中的 “
陈康肃公 ” 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下来。
增补:文言文成分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增补出来。
如: “ 富者曰: ‘ 子何恃而往
?' 曰: “ 吾一瓶一钵足矣。 ” 第二个 “
曰 ” 前省略了 “ 贫者 ” 一词,翻译时要补充上。
3. 省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要省略不译。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第一个 “ 之
” 字无实在意义,不译。
替换: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也要替换。
如: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中的 “ 坐 ” 应译为 “ 座 ” , “ 无 ” 译为双音词 “ 没有 ” , “ 哗 ” 译为双音词 “ 喧哗 ”
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进行语序的调整。
如: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
“ 于富者 ” 属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 “ 语 ” 前, “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
6. 变通:直译难以准确表意时,可以意译。
编写者:李德树 卿平海 罗琪学 熊海忠 邓昌政、 张崇福、 叶建中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