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城镇绿化条例建设公民应该做些什么地理方面

/ 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浙江省平湖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作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而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等等,这一切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加之“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体现平湖中学“以教育立德,以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富有专长知识和饱有人文情怀的当代优秀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特制定《平湖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一、地理学科基本现状分析
(一)学科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1、我国的地理学科过去侧重于地理学的自然属性方面,地理学科是属于自然科学体系的。大学的地理院系是属于理科的,地理研究所是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设有地学部。从中国地理学的传统和中学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看,中学地理学科虽然可以归为“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它的自然科学的属性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中学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兼“文科”教师与“理科”于一身,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偏重。因此,中学地理学科依然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2、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的过程,是使中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手段的基础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地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学地理学科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的“精深版”或者“缩略版”,而是具有适合青少年中学生的“基础性”。
3、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
4、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应的地图册、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读地图、用地图往往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所以,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
(二)学科现状
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故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故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因此,必须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修,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目前学校在地理选修课程的开发上规划不够,选修课程出现盲目化、碎片化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对选修课程进行系统研究与规划。
(三)学科教师分析
目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在我校申报浙江省特色示范学校的驱动之下,我校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选修课程的开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热情和极大的干劲。平湖中学地理教研组拥有一批敬业爱生、专业博学、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师。在10名现职教师中,高级教师6位,教研生3名,先后有1名教师获嘉兴市学科带头人称号,有4名教师获平湖市名师称号,有2名教师获平湖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地理组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各级论文评比获奖文章数十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参数十册,市级科研课题多项。总之,地理组教师队伍的特点是责任性强,知识面广,掌握一定科学方法论,善于启发学生,是地理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主要不足之处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局限于“升学教育”模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课程执行力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科研弱于教研;缺乏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培养观念新、业务强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平台。
(四)学生分析
在平湖的各高中学校同龄学生中,平湖中学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愿望以及发展潜力等诸方面处于较高水平;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竞赛成绩,以及自主管理、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学生渴望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上,都说明我们有进一步创设选修课程体系、推进地理素养教育的学生基础。与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作纵向横向的比较,也会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思想上存在是非观念模糊、责任感缺失,素养上存在缺乏尊重、不善沟通与聆听、意志力薄弱,学习上存在有厌学、盲目或纯功利地学习等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通病。平湖中学现拥有54个普通高中教学班,1个中国·美国高中实验班,学生人数多,学生需求分层明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研修和选修课程的系统化研究。
二、学科课程的理念和总目标
(一)地理课程理念
根据国家地理课程和学校“以教育立德,以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大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平中地理组的课程理念确定为: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比如,在生活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可以正确评价商品房的交通区位与环境质量;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在较为广大的空间尺度情况中,他们可以辨识强大风暴和财产损失间,或夏季雷雨和突然泛滥间的动态关联;通过对气候波动的了解判断农产品期货的“行情”;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及环境资源的现状进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与调整求职方向。在全球的情况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可以辨识撒哈拉地区周期干旱与人类饥荒间的关联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子灾祸对整个东欧、西北欧人民健康和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全球温暖化对人类社会或热带雨林破坏对全球气候可能有关的不确定性。地理素养不仅对学生后续的高等教育,而且对将来的职业发生有益的影响。
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高中地理课程要继续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采的陈述性、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又能够进一步掌握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便于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预测,从区域经济贸易到文化往来,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网络经济的开拓,无论是管理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离不开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地理学习面临的历史重任是多元的,也许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赋予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侧重科学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地理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与选择性,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现代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我们应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地理学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不论其重点或方向为何,“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早已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正可以有效地被引入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的使用上。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
(二)地理课程总目标
根据国家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平中“富有专长知识和饱有人文情怀的当代优秀高中生”的培养目标,确立平中地理组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但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1、“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应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并且它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这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要求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案例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等。实际上教学目标的归宿是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区域是作为教学的载体。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这一系列地理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2、“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相对说来这条目标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但作为高中学生来说,不会收集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程就谈不上进一步的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它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条目标属于在第一条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目标。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途径和方法,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必要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作为地理课程,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则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这是地理学科的责任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学科真正地担当起“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的任务,实现“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环境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三、学科课程设计(课程体系)
(一)设计思路
以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为指导,结合平中“以教育立德,以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及“富有专长知识和饱有人文情怀的当代优秀高中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平中特色的地理课程体系,包括以打造学生富有专长知识和饱有人文情怀为核心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体验课程、人文情怀课程,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以培育学生职业意识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让我们的学生有比较全面的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除了共同的学业基础外,还要有一定的个性特长基础,当他们高中毕业时,能基本形成比较明确的专业倾向和相关的知识结构。所以平中地理课程是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
1、基础性: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这一点是最基本的。
2、时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必然的。所以,地理课程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以外,还必须体现学科的时代性。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时代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顺应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使高中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3、选择性: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因此,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要,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
(二)课程结构
平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学科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学科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是:学科基础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贯穿或渗透于选修课程的始终;选修课程是学科基础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对学科基础的课程内容起到拓展作用。平中地理学科课程体系将以必修课程的校本化为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人文情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组成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所有课程以尊重差异,满足多元选择为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需求层次,发展志向,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在不同的层次中选择自己所需的、适合的课程,为自己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自已的最优发展选择最佳的课程。通过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基础。开设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创新探索为主的课程,发展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
选修课程分类表
专业体验课程
人文情怀课程
职业技能课程
1、道听图说之自然探索
2、印象城市
3、区域特色农业
4、图说天下
5、图释中华
6、自然的力量
7、环境保护
8、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
1、生活与地理
2、中国民俗地理探幽
3、走遍天下——旅游景观鉴赏
4、解译地球密码
1、导游入门
2、“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3、创意农场的春夏秋冬(拟)
重点课程计划
1、道听图说之自然探索
2、印象城市
3、区域特色农业
解译地球密码
1、道听图说之自然探索
2、印象城市
3、区域特色农业
解译地球密码
1.学科基础课程
高中地理基础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 “地理1”、“地理2”和“地理3”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4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
“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当然“地理3”介绍的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地理介绍世界和中国各地概况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学科基础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2、地理选修课程
(1)专业体验课程:专业体验课程以国家选修课程和必修拓展内容为基础,以分层、分类的方式实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并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学力基础,是实施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术类大学输送优秀的人才。
(2)人文情怀课程:旨在开拓学生视野、启发思想、懂得生活情趣,具有人文情怀的特质。突现学校“大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
(3)职业技能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服务社会,知识综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倾向,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充满发展潜能,有所建树的创造型人才。
四、课程实施方案
(一)学科课程实施时间
专业体验课程
人文情怀课程
职业技能课程
1、道听图说之自然探索
1、生活与地理
2、中国民俗地理探幽
3、走遍天下——旅游景观鉴
1、导游入门
1、印象城市
2、区域特色农业
3、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
1、生活与地理
2、中国民俗地理探幽
3、走遍天下—旅游景观鉴赏
1、“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1、2、导游入门
3、创意农场的春夏秋冬(拟)
1、图说天下
解译地球密码
1、图释中华
解译地球密码
自然的力量(自然灾害)
自然的力量(自然灾害)
(二)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1、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课程标准》,确保底线。要严格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按照“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来开设必修课程。按照地理学科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教学,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和难度,不得随意拓宽知识内容、提高教学要求、加重学业负担。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教学,为全体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和师本化研修。我校近年来以高一、高二的导学案研究为载体,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构建更具体、更切合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对课程资源做合理取舍和适度开发,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制定最恰当的导学案体系。目前我校地理组已基本完成了高一、高二年级的所有校本化导学案,今后我校将积极推行导学案的师本化研究和开发。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校本化和特色化。
3、打造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分阶段逐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施,努力打造更为丰富、多样的地理课堂,推动课堂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让教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得到足够的张扬,让学生在阳光、快乐和自信下成长。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选修课程实施方案
1、选修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
根据学校“富有专长知识和饱有人文情怀的当代优秀高中生”的培养目标,选取地图、生活、旅游、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组成了包涵国家选修课程和以学科拓展类课程、人文情怀类课程和专业体验类课程组成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主要依据有:
(1)从地理必修内容的整体设置来看,地图、旅游是与学生生活和今后工作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又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大众人身安全的影响甚为严重,加上近年来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对我校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教育,适应国情和学校的发展目标。
(2)从学校培养目标来看,地图系列、生活系列、自然灾害系列和环境保护系列等选修课系列,符合我校“富有专长知识和饱有人文情怀的当代优秀高中生”的总体育人目标。
2、选修课开发、开设安排
校课程类别
省选修课类型
道听图说之自然探索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区域特色农业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自然的力量
专业体验课程
知识拓展类
中国民俗地理探幽
人文情怀课程
兴趣特长类
生活与地理
人文情怀课程
兴趣特长类
走遍天下—旅游景观鉴赏
人文情怀课程
兴趣特长类
解译地球密码
人文情怀课程
兴趣特长类
职业技能课程
职业技能类
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职业技能课程
地理组教师
高一、高二
社会实践类
创意农场的春夏秋冬(拟)
职业技能课程
高一、高二
社会实践类
五、课堂教学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图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独特方式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中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局面。第三,通过读图、拼图等,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询知识的热情,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2、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
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日趋深化,这种更新和深化已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第一,实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在地理课上“多说说”,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3、电教媒体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传递者。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之后,它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电教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若使用不当,不但其优势难以体现,而且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电教媒体,设计教学过程。电教媒体凭借其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地理课程课堂教学方式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各门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精品课程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1、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要构建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教学设计要凸显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维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为核心,相互渗透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对高效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不仅要解决“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要较好地解决“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2)教学过程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采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
(3)教学方式要以生为本的多元组合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激励、活氛围;多用图、建联系;多引导、促探究;多设疑、创情境;多归纳、显规律;多训练、辅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多元组合教法。
(4)教学手段要合理运用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当然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着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以达到效益优先。
2、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
要构建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营造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它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与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  
(2)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情景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3)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养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4)科学布置作业,注重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作业个性化。学生学习地理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层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作业。作业多样化。 “以师生共同建构,由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多样化的作业,使学校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体现。
六、课程评价
(一)高中地理的评价理念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地理课程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的评价方法
1、必修课程的评价
(1)评价关注的重点是“行为”,而不是“人”,关注学生的学力。评价应当树立“学习评价而不是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而不是教师评价”的观念。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及其成因分析,而不是不顾背景与需要,忽视个体间的差异,单纯以一种分数或等级来判定教师、学生的价值。
(2)树立“为改善学习而评价”的观念。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而不在于鉴定。关注的不只是评价的结果,而是评价后的行为改进。
(3)评价应采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既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又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鼓励多主体评价。在实施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达成度评价,更要关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形成:
2、选修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方案的评价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2)对授课教师的评价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坚持上课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听课后的反映(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3)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完成选修课程模块修习,通过考试(考核),即可提出学分申请,由学分认定委员会组织学分认定。学分认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学业。学生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时间不少于规定时间的2/3、学习过程表现良好、参加课程考试(考查)成绩合格。二是证书。学生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考试或比赛,获得某项资格或证书。三是过程记录。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活动记录、总结或报告,有反馈评价,有同学互评。
过程性学习评价简表
预复习情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园林绿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