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分别有哪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_遨游我心_健康快乐成长_新浪博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黑格尔的辩证法
二、马克思的故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对立统一规律
五、量变质变规律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
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八、历史唯物主义
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十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十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十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古代,所谓的辩证法就是在辩论中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方法。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1、黑格尔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的发展和变化的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道”和“无”。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立论新奇,论述动人。他研讨每个命题,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反、和的三维形式,采用三段式解读法。…在解读和运用老子“三生万物”的方法论中,黑格尔可以说是在西方哲学领域中将它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物。
2、黑格尔的“绝对”是什么?
&&&&&&&黑格尔的哲学认为,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
&&&&&&&显然,黑格尔的上述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的思想,与当代新时代思想中的有关认识十分接近,也与佛法中的核心观点接近。从这点上看,黑格尔的观察是相当深刻的。
&&&&&&&黑格尔于1812-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的《逻辑学》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指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3、黑格尔的辩证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他集以往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同一与差别、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的体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认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并且正是矛盾引起了运动、变化和发展。他说:“天地间绝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或不必在它里面指出矛盾”,我们“可以在一切种类的对象中,在一切的表象、概念和理念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小逻辑》)。他还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生命力。
&&&&&&&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界或历史,都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异在,他所说的运动不过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但是,他把事物描述为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揭示这种过程的内在矛盾时,把矛盾同运动、发展联系起来,深刻地说明了运动发展的动力或源泉在于过程内部的矛盾性,这是对辩证法学说的重要贡献。
&&&&&&&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反复说明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物的统一。具体的同一性则必定包含矛盾于自身,只有具体同一性才是辩证法所说的同一性。黑格尔认为,对立的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本质规定。黑格尔还反复阐述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现象都因其内部矛盾而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标志着渐进过程的中断,意味着新的质态的产生。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绝对观念不断转化的过程。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观念"的发展从逻辑开始,经过自然历史阶段最后发展到精神阶段而回到自身。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概念之间不断地发生转化,一切逻辑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等等,都是互相转化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将实践融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马克思的故事
1、青年马克思
Marx,1818-1883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1年发生了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1843年《莱茵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
2、结识恩格斯
Engels,1820-1895&
&&&&&&&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斯的活动与生活费,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1844年马克思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并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派流氓殴打,驱逐出境,被迫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5年12月,马克思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1848年3月,马克思遭到比利时当局的驱逐。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下,马克思夫妇回到法国巴黎,恩格斯也抵达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刊印的《新莱茵报》最后一号第301号出版。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他被迫选择或是被囚禁于法国布列塔尼,或是再次被迫驱逐。
&&&&&&&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从普鲁士派驻英国的密探报告提到马克思似乎从不刮胡须来看,马克思在英国仍被普鲁士政府所监视。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得以长期地一心从事科学著述,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3、妻子燕妮
燕妮·马克思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马克思出生于特利尔一个名门望族。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马克思。在婚后与马克思贫困交加、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下,燕妮还是深深地爱着马克思。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誉写清楚。与出版社和编辑办交涉,一些繁琐的手续,很难处理的事务,不少由她代办。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8年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1、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
客观物质性
(1)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2)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
(1)改造自然,人能创造事物。
(2)改造社会,新的社会形态。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以上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
2、唯物辩证法
&&&&&&&19世纪
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空前的变革。恩格斯说:“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应当是‘思想的自我发展’,因为事物的辩证法只是它的反光。而实际上,我们头脑中的辩证法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进行的、并服从于辩证形式的现实发展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不是像黑格尔那样把思维的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是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而不是相反。由于出发点和基础的不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是最核心的思想方法,这是由于利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社会和经济问题,马克思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四、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易经》和《老子》中已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2、主要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斗争性),同时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一性)。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2)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矛盾还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6)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不仅所有的事物都各具特点;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7)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重要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1)它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
的泉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那种求诸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去说明运动发展的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等特征,全面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提供了可能。  
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最突出的是系统联系,而所谓系统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体现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即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间的历史联系。离开对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运动的考察,便无从把握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及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实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的运动及其相互交替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引起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质上也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定之否定不过是事物由其内在矛盾所规定的“自己运动”的必然形式。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范畴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最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离开对立统一的观点,就无从理解辩证认识和辩证方法的实质。&
五、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质变带来的结果会引起量的变化。简单地说吧,水不断加热就变成水蒸气,热的积累是量变,最后会引起质变。
1、历史渊源
&&&&&&&《老子》道德经中已经出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描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大量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对于质量互变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2、主要原理
&&&&&&&这个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水稻是对种子的否定,水稻结了种又是对水稻的否定,是对原来种子的否定之否定,但不是简单地重复,他一定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1、历史渊源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和理论,是G.W.F.黑格尔总结了欧洲哲学史上有关的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他用“否定之否定”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并用此作为构造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系列概念的活动与展开。他分析了概念自身的矛盾,认为任何概念都可以归结为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肯定就是概念自身,是概念的抽象状态。否定是和概念自身性质相反的规定。概念由肯定转化为否定,即由抽象转化为具体。概念的本性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因此,否定必须再次被否定,重新回到肯定,使否定和肯定,即具体和抽象结合起来,这就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对原来概念的扬弃,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容。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原来的概念获得了新的发展。由于这个过程开端的概念和最后的概念是重合的,因此,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比喻为圆圈式的发展。在圆圈式的运动中,每一次否定之否定,既是对原来概念的说明和返回,又是新的发展的起点,即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逻辑阶段到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中的一系列小阶段,都是由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组成的,成为由一个大圆圈和许多小圆圈所构成的体系。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他在抽象的、思辨的表述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不自觉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和联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直接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使这一规律获得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是从概念、思维中逻辑地推演出来的,而是从客观事物和现实的发展中抽取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社会历史中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反映。
2、从对立统一导致的事物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
3、为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即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
2)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
3)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探索,马克思给出了科学的认识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该理论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下面我们来介绍它的主要内容。
2.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八、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而取得的一项创新的历史观。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矛盾,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正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的基本问题即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也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等。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2)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作用)
(1)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2、辩证关系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客观规律。
十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2、辩证关系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2)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上层建筑为落后经济基础服务,则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客观规律。
十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4)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5)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1、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人类社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3.2、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1)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2)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3)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3.3、社会变革的方式
&&&&&&&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
&&&&&&&虽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已经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黑格尔》,百度百科,]
[gxqlily,马克思的故事,百度知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案,网络,2013]
[xumenglei,唯物辩证法的3大基本规律,百度文库,]
[天道一尘,对立统一规律201003.ppt,百度文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百度百科,]
[1995JQ,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百度文库,]
[诸建华,12、历史唯物主义(2010复习).ppt,百度文库,]
[jinyang941224,历史唯物主义.ppt,百度文库,]&&
&&&&&&&&&&&&&&遨游我心_健康,
遨游我心_健康快乐成长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4,437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唯物辩证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