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特点是什么的建筑和中国我建筑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建筑为什么千篇一律?
【Prudence的回答(149票)】:
一口否定的回答显然没有经过深入思考,题主的表达虽然有些不妥,但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那就是:“古为什么形制都比较相似,不如西方建筑有那么多种风格?比如清代的皇宫太和殿,和唐代的山野小庙南禅寺相比,在大部分人看来,将比例缩放一下,装饰再弄高级点,简直就差不多了;不像西方,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和希腊式的巴台农神庙显然就相去甚远。”
问题这样问出来的话,答案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建筑是木建筑。
木建筑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模块化。中国建筑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是把这优势发挥到了极点,可以肯定到唐代,在工程实际中,模块化、预制化、标准化已经完全形成非常成熟的体系了,流传下来的宋《营造法式》,就是对其的一种官方化总结。
这种体系带来的实际情况,就是中国建筑从最小的构件的制造,到整座城市的组成,无不严格按照模块化的思想来实施。
首先来谈最小的组成单位,构件。
木建筑,是由无数个构件,通过榫卯结构,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搭建起来的。比如一朵斗栱,就是这样搭起来的:
一座大型的建筑,比如应县木塔,这样的斗栱有几百朵,整个建筑用到的构件数目以数十万计。很容易想象,在建造一座木建筑时,一定是首先经过严密的设计,将各个构件精确地加工好,然后才能顺利地拼接。构件的形制、尺寸必然会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规范里,从上面一朵斗栱的分解图直观的就看出,各个构件的形状、大小、榫口,都自有一套规律在。而这个规范,又必然不可能一座建筑用一套,而是会推而广之地应用到所有的建筑里去,这就是法式中所谓的材分制。
材分制具体的内容相当繁复,这里不谈,但法式开篇第一句话叫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 因而用之 ”。这句话,开宗明义,定了调子,模块化是基础,是木建筑的圣经。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工匠只要掌握这一套标准,就可以按照相关的尺度实施大量构件预制并施工。相同的构件,甚至不同建筑之间的相同构件,也都有相互替换的可能,这也为后续的维修(木建筑是需要不断进行包括替换构件在内的维修的)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谈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点意思了?太和殿的斗栱,和南禅寺的斗栱,虽然在内行人看来,功能和形制,甚至在各自规范里的名称都有大大的差异,但无论如何,在模块化思想的指引下,总归是由斗,垂直的栱,平行的栱,昂,这几样东西,按照相似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变化不到哪儿去。其他构件,情况当然也类似。
==================================================================
下面再把尺度放大一点,来说一下“间”这个概念。
间,是比构件高一个层次的模块。也就是说,构件搭成了间,间这种模块再构成了一座建筑。间,也是衡量一座建筑的体量时所用的单位。比如太和殿,面宽十一间,尊贵已极;南禅寺,三间小殿,不值一提,但终究,他们都是由一个个的间,平铺扩展开来构成的。下面两张图,是《法式》给出的殿堂造建筑的四种柱网布置形式。
黑色的圆点代表柱子,相邻的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就叫一“间”。可以看出,不管建筑大小(九间或七间,有副阶或无副阶),也不管分槽形式是分心槽、金箱斗底槽、单槽、双槽,组织形式怎样变化,只是间的组合方式有所变化。事实上如果不做专业研究,大概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分槽形式竟然还有所不同,就像搭俄罗斯方块,不管怎样搭起来,最后都是用柱网把空间填满了。每一间本身的结构,又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柱础、柱、铺作层、梁栿这样累加起来,所以,对于整座建筑来说,“间”又作为模块而存在,只需要把“间”拼接组合起来,就能形成各种规格、各种形制的建筑。这,是建筑为什么看起来比较相似的又一个层次的原因。黑色的圆点代表柱子,相邻的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就叫一“间”。可以看出,不管建筑大小(九间或七间,有副阶或无副阶),也不管分槽形式是分心槽、金箱斗底槽、单槽、双槽,组织形式怎样变化,只是间的组合方式有所变化。事实上如果不做专业研究,大概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分槽形式竟然还有所不同,就像搭俄罗斯方块,不管怎样搭起来,最后都是用柱网把空间填满了。每一间本身的结构,又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柱础、柱、铺作层、梁栿这样累加起来,所以,对于整座建筑来说,“间”又作为模块而存在,只需要把“间”拼接组合起来,就能形成各种规格、各种形制的建筑。这,是建筑为什么看起来比较相似的又一个层次的原因。
==================================================================
继续将视角拉远,木建筑,从来不是以单体的体量取胜的,庞大的应县木塔或者义县奉国寺,单体体量都无法和石构的大教堂比。木建筑是在平面上铺展开,以取得对二维空间的组织。这个铺展组织,是通过对单体建筑的布置来实现的,而单体建筑,在这个层面上,也就成了模块。——待续
【束宇的回答(99票)】:
前面几位都说到了一些主要方面,都挺好,仿佛回到了年少时的大学课堂。
--------------------是不是的问题------------------------------
这么粗糙的问题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因为千篇一律确实是个敏感而经典的问题,不管提问是否无心,回答却必然有意。
这个问题同时波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统一性(也可说千篇一律),以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更是千篇一律)。这两个问题都是很经典也很现实的学术和实践问题。
因此有的回答会产生分歧,但我要说的是这两者背后是同一样的规律。
1 先说古建筑,这一点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之特征》里明确指出,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自古以来大江南北,整体比较相似,基本上可以说是事实。
2 再说当代,《北京宪章》在 建筑魂的失落 一节中,也指出,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中国当代城市千城一面,以至于建筑单体赤裸裸的抄袭重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没有人愿意出街撞衫,然而每栋楼都在互撞。几百万买套房的买家,你们考虑过不撞楼么?
所以,问题不但成立,而且在不同范围内都成立。
3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如有的答案所言,又并不是那么简单。
实际上,中国自古一直存在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官方的建筑,从皇宫到衙门,确实都是在一个系统上延续发展的,变化也确实不大,这是一种千篇一律。有时候我自己看多了也会厌烦。但这个体系产生了很多很壮丽的建筑群,目前以北京故宫为最高成就,还是非常震撼的。手机用户请横屏观看。
而另一个系统是民居体系,也就是我的专业,全国各地的民居千奇百怪,妙趣横生,从岭南到漠北,从喀什到上海,不同的民居聚落几乎根本不是一个物种,虽然它们都是普通老百姓的住宅。
这是评上世界遗产之前的福建土楼。
这是世界遗产西递。这是世界遗产西递。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同一类民居里,又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问题。比如我最熟悉的徽州民居,就经常有当地居民跟我说,粉墙黛瓦,看都看腻了,千篇一律到想吐。但外地人以来,又说好漂亮的村落!类似的,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上海里弄,云南一颗印,都有这个问题。
所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有两面,千篇一律,同时也千姿百态。这里埋一个伏笔,最后我们在细说。
4 推而广之,其实西方一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西方古代建筑,也存在千篇一律又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西方古典建筑的代表,宗教建筑,一直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然后经过中世纪的拜占庭、罗曼到哥特,再开始追忆希腊罗马而产生的文艺复兴,进而发展到巴洛克和洛可可,然而在十八世纪后再次追忆希腊罗马产生新古典,并且顺带连哥特文艺复兴一起复制。
虽然欧洲比中国多元化更厉害,但就从他们自己一代代自我复制来说,就够雷同的。大跨度上差异还比较大,如果是取几百年尺度的话,和中国建筑比比,是不是也千篇一律呢?我现在年纪大了,每次去看那么多欧洲的教堂,不查查资料真是分不清谁跟谁,所有教堂都长一样!
而欧洲的民居,则跟中国民居一样,要千变万化的多。南欧的村落和西欧的古城,也不是一个物种。但每个聚落内部,又是惊人的统一。
而且很多对欧洲人来说差异很大的民居,对中国人来说,都一样嘛!
就好像我们看白人都差不多,他们看我们亚洲人也差不多。。。┑( ̄Д  ̄)┍
至于西方的现代城市,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而且实际上现代建筑方盒子风格,就是他们搞出来的祸害,上个世纪蔓延到中国,带坏了中国人。比如这是巴黎德方斯外头,你看有什么特色可言。。。
但西方对古城的保护比较好,因而配合古城特色,就显得巴黎是巴黎,伦敦是伦敦,各有各的不同。但你注意看新城部分,差异就小多了。
--------------------------好不好的问题----------------------------------
然而在回答为什么之前,我要夹带一下私货,谈谈好不好的问题。
千篇一律是贬义词,但建筑物外观的相似,却并不总是坏事。
对于中国古建筑,我们更倾向于褒义,一般叫做风貌统一整体和谐
对于中国新建筑,我们更倾向于贬义,一般叫做外观抄袭毫无特色
搞什么嘛(╯‵□′)╯︵┻━┻
其实我想说的是,主流的审美应当是在细节上丰富变化,而整体上和谐统一。
每一个学过绘画,熟悉古典音乐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审美观。
然而审美这种事情是很难把握的,纯粹的混乱,暴力都能形成自己的美学,所以,这个很难。
只是在比较传统和古典的主流审美上,我可以这样说
离开时空范围谈 相似/特色,都是耍流氓。
我个人的标准是,在村镇一级的空间范围内,需要良好的统一性,所以很多古村落,
那不叫千篇一律,而叫和谐统一。包括西方很多古城,也是这个尺度上保持一致。
而在现代大城市的尺度上,因为太大了,所以需要丰富多样的城市面貌,所以有本书叫《拼贴城市》。。。如果大城市还是差不多,那就叫雷同,就叫千篇一律。更不要说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之间,本来应当能够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
在时间上,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会强调建筑反映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差不多时代的建筑,就应该比较相似,所以现代建筑都差不多一个腔调,就好像现在手机都一样,汽车也差不多。而不同时代的建筑,应当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反对复古,就好像现在的汽车和过去的老爷车不一样。
这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现实的规律性。
所以,要评价建筑和城市面貌的相似性与个性,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和谐统一还是千篇一律,是可以区分的。
但这种相似性如何度量,由于思维的复杂性,目前还是无法量化的,电脑识别图像都那么困难,何况空间和实体。而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如何评价相似性好坏,也无法统一。
但我个人的看法是,看起来相似并不是问题,不同风格直接也没有高低之分,建筑本身的品质才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本身的细节。城市里到处都是方盒子建筑,但好的方盒子和差的方盒子,品质有云泥之别。人可不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嘛,何来美丑之分?
-----------------------------为什么的问题--------------------------------
终于可以进入为什么的环节了!O(∩_∩)O~~
这里要引用梁思成的一段经典论述: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然后让我插入终极私货:
外表上建筑物的相似与不似,背后的规律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地理经济技术文化决定论。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硕士论文,《》
简单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1 建筑物因为其巨大,所以无法轻易伪装,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受制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可能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哪怕是皇帝,也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技术和经济基本面,以及社会产权结构,倒是有不少大兴土木造成皇朝倒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比文字更诚实。建筑的面貌就取决于全社会的基础条件,然后加上有限的一点点个人偏好。
2 至于古代建筑的相似性,下图左侧表达的是,因为古代技术可能性少,基本上一个地区的建筑必然相互雷同,没有选择。又因为地域间流动性差,低技术对抗自然环境的能力弱,于是建筑技术难以移植,因而不同地区的建筑面貌就各不相同。这种小村落局部统一,大范围千奇百怪,是客观条件造成的。2 至于古代建筑的相似性,下图左侧表达的是,因为古代技术可能性少,基本上一个地区的建筑必然相互雷同,没有选择。又因为地域间流动性差,低技术对抗自然环境的能力弱,于是建筑技术难以移植,因而不同地区的建筑面貌就各不相同。这种小村落局部统一,大范围千奇百怪,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3 至于现代建筑的雷同,建筑学界通常会把原因归结于二十世纪上半页的国际式运动,"international 3 至于现代建筑的雷同,建筑学界通常会把原因归结于二十世纪上半页的国际式运动,"international ",英特纳雄耐尔风格,尤其是密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风格,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全世界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来自于全球化贸易、全球工业化带来的现代建筑技术和机械美学的普及,以及现代社会制度普世价值传播。这些现代性因素的全球化和自身的一致性,被全世界的大规模建设忠实的记录下来,带来了世界性的千城一面。这不是我们想不一样就能不一样的。
而且对于纯工科思维来说,既然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那么建筑外观就应该是一致的嘛。差不多的技术,差不多的家庭,差不多的经济,房子要是不一样,那不是矫情嘛。而且整齐划一也是一种美哦。这个观点我们且不论对不对,但这种逻辑确实造就了国际式的流行,也催生了雷同的现代建筑世界。
中国的情况当然是更加单一,如上图右边所示,因为是统一的政府和市场环境,统一的语言和文化,中国本来统一性就强,现代化进程更加剧了这种统一性,这比多元化的欧洲更严重。
4 但这不是借口。因为即使在现代建筑风格的方盒子语境里,中国城市建设仍然可以说是真正的千篇一律,而不是和谐统一。这也是我专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新建筑的设计水平普遍比较低,建设又太快,也没有欧洲那样深厚的建筑和艺术教育,所以基本上建筑物都是胡乱抄抄,随便搞搞。好的建筑师的培养是非常慢的,就像电影导演,要掌控动则上亿的投资,即使前些年因为房地产大热搞了很多建筑系,但并不能迅速造就一大批好的设计师,而且全社会的审美修养更是很难快速提升。而且做好的也是比较贵的,很多开发商就是为了省钱,既舍不得请好的建筑师,也舍不得花钱盖好看一点的房子,及其廉价的设计和建造,才就造成了今天全国极为低劣的千城一面的结果。
其次就是中国普遍对历史城市保护的非常不好,没有多样化的古城做亮点,只剩下必然雷同的新城。西方城市的新城虽然也不咋地,但有古城做亮点,效果就会好得多。想想世界各地的城市,大家记得住的,多数还是他们的古城的面貌。
4 如何全面看待特色和统一。
除了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的低水平值的声讨之外,其实要看到千篇一律和千奇百怪,本来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小范围内部,总是相似的,范围越大,差异性就越大。
对我来说,徽州民居和苏州民居是有区别的,对多数人来说都一样。
对中国人来说江南建筑和岭南建筑史有区别的,对外国人来说都一样。
对欧洲人来说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那有什么区别。
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实际是一个连续的复杂整体,由于观察的范围不同,统一性的标准也不同。
而且越是小范围内部统一,在大范围内就越有特色。因为规模大嘛。
现在能评上世界遗产的,基本都是聚落整体性非常好的。明清北京城本来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最统一的古城,规划建设水平极高,蔚为壮观,然而被拆了,剩下那么一点点,连个一日游都凑不完整。乌镇那么小个地方,大多都是重建的,但是风貌控制的很严格,很纯粹,整体观感就非常好。苏州古城其实完整度算是不错的,但是毕竟插入了太多不一致的建筑,游玩起来不断被杂质打断,感受就不是那么好,虽然老建筑的总量很大。
--------------------------------怎么办的问题----------------------------------
最后,要说现代城市(不止是中国城市)的建筑千篇一律的问题,到底要怎么办,
其实,基本上,这个很难。
但可以预见的是,因为大家天然的希望拥有自己的个性,谁也不愿意跟别人撞衫,再加上市场经济房地产也需要特色以利于销售,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未来还是光明的。
当然首先这需要整个社会更加富庶。穷人是谈不上什么个性的,比如像瑞士人均收入那么高,他们每个公厕都有很好的设计。现在一平米几千几万的房子,方案设计费才几块钱,你能指望什么呢?原样抄袭都算客气的。开发商一根钢筋都要节省甚至不惜违规违法,谈什么个性呢?不倒就算好的了。
当然钱的重要不是绝对的,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有美的追求,能够提高建筑和艺术的修养,愿意过美好的生活并愿意为之付费,拒绝低劣的品味。否则就算有钱了,也还是傻大黑粗恶俗无比。而好的设计,是可以部分弥补金钱的不足的,起码在局部少量建筑上。
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其实社会已经在觉醒,起码大家已经舍得花钱买好看的衣服,和好看的化妆品以及整容什么的。只是美的衣服只有几千几万块的差价,但美的房子大概有几百几千万的差价,美的城市大概有几百几千亿的差价,美的国家。。。。我想我们还需要多坚持几十年吧。
(图片全为自摄自绘,转载请先打招呼,商业用途稿费千字千元欢迎购买谢谢)
【菜灵酱的回答(234票)】: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
的答案竟然排在了第一,他的观点我实在只能小部分同意。
题目:中国的建筑为什么千篇一律?
我的观点:中国的古建筑分为两部分:民居与官式建筑,民居可谓极具地域特色,差别非常大,绝不能说千篇一律!官式建筑可以参考 @卡诺循环 的观点,有其模数与制度,在一般人看来可以称之为千篇一律,但若细看,各朝各代、各种不同功能、各个身份地位等级的建筑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看过中国建筑史的都知道,建筑史花了很大篇幅在讲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大木作小木作,重点介绍了保存下来了的佛光寺、观音阁、故宫等,殊不知,绝大部分人住的房子就是最普通的民居,而建筑史对这一部分言之甚少,而民居在数量上来说是绝大多数的!所以,我真不能同意中国的古建筑千篇一律。
关于中国的当代建筑,当代的城市说千篇一律我不能更同意!我会仔细说一下我理解的原因。
民居不要说全国千篇一律,就是各个省各个地方都不一样,这真是我旅行最爱看最爱琢磨的部分。(主要是不用记抬梁穿斗、斗拱形式、屋顶形式等)我只用想想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是怎么根据当地的材料、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等生成的就很有意思了。
骑川藏线时就看到很多这样的藏族民居,墙内倾而不是与地面垂直是因为墙都是用石头垒的,下边厚上边薄更容易垒更稳定。两层居多,楼板是用木料搭的,屋顶平的是因为降雨少,后来住了之后发现墙真不是一般的厚,也是由于垒石头的特性与西藏冬季温度决定的。
湘西的吊脚楼,湘西森林多,树多,所以木房子多了(也有苗寨用石头垒的,防护性更好),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没有平地,而人们又喜欢水(其实是离不开水),所以就很自然的在水边生成了木脚的吊脚楼。湘西的吊脚楼,湘西森林多,树多,所以木房子多了(也有苗寨用石头垒的,防护性更好),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没有平地,而人们又喜欢水(其实是离不开水),所以就很自然的在水边生成了木脚的吊脚楼。
黑龙江黑龙江
古建筑一上来就谈木建筑,木建筑一上来就谈斗拱是不合适的。绝大部分人其实是住在没有斗拱的房子里的,很多人也不是住在木建筑里的,这一部分民居真的是各式各样精彩纷呈。当然我也知道很多人没有房子住,不然怎么杜甫在盛世唐朝还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关于官式建筑就不细说了,因为上边有很多人说到了,而我对这一部分的兴趣也不大。
重点说说为什么现在的建筑千篇一律。
你知道这是哪吗?我不知道你知道这是哪吗?我不知道
以前的民居我只要看一眼建筑特点、配合着自己的地理知识就能猜出大概的位置。而现在的建筑我看不到地域特点了。
这是新疆乌鲁木齐
不光全国这样,全世界的城市与建筑也变得越来越一样。
广州、伦敦、莫斯科、东京 你知道都对应着哪张照片吗?
正如库哈斯所说: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是未来的趋势
技术的进步让城市与建筑越来越一样。
1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式
民居各具特色是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于建筑材料当然是就地取材,有石头的用石头、有木材的用木材、没石头没树的黄土地只能用黄土。材料也就决定了建筑的形制,石头房子还是垒的好,木材房子还是搭的妙,黄土地上大窑洞最好。所以我们看到的民居在材料与结构形式上就有很多种。
现在不一样了,不说长途运输的进步,世界各地建筑材料的流通。钢材、玻璃、混凝土的发明与它的普及,注定了全世界大部分城市的房子就是那么几种材料与形式。民居的石头是有无数种的,每个地方出产的石头纹理、颜色、硬度都不一样,海边甚至把贝壳也垒在了墙上。木材也是有无数种的,南方的木材与北方的木料不一样。而现在北京用的混凝土上海也能生成,混凝土并不会有各个地方独特的印记。玻璃、钢材、水泥也一样。材料一样往往也决定了建筑的结构一样,结构是根据所使用材料的特性来生成的。
虽然不断有人追求新的材料效果、新的结构形式,但那只是极少数,改变不了建筑大规模的趋同,因为最多人使用的材料,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最经济合理的。
2 建筑设备
西藏厚厚的墙开小窗,是因为石头垒墙的特性与常年低温,云南民居一层架空不住人是因为云南夏季热且潮湿,架空一层不仅可以通风还能隔潮防虫鼠。气候都在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烙印。
而现在新疆西藏也能用大的窗,苹果4S店可以满世界的用大面积玻璃,因为建筑设备里有一项叫空气调节设备。我们能通过设备来控制空气的流通、温度、湿度,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用建筑形式来回应气候。
以前房子进深太大就会采光不足,空气流通不畅,就可能在建筑形式上设天井、建四合院。而现在只需要一套照明设备一套空气调节设备。气候、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把望京soho搬到莫斯科或广州去,只需把空调温度改一改。
以前的民居都是尊重地形的,倒不是那时候的工匠与农民想尊重脚下的土地,而是技术有限,想改造地形的代价太高实在不能接受,所以今天仍能见到很多与地形结合的很好的民居与村落,山坡上的苗寨、苏杭的水乡、湘西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而建的。
技术的发展使得改造地形越来越容易,拿到一块地之后推平再建似乎是惯例了,不需思考地形给出的难题。看一眼各地方的新城就知道,永远是平地建房子。
4 生活方式
说建筑千篇一律的时候,看看你的手机、衣服、鞋子、办公桌、灯具、汽车,和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美国人、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吗?建筑不过也是生活中一个用具而已,我们正是全球建筑千篇一律的推动者。因为我们选择了全球化的生活方式。
记得在知乎看到过无数次有人评价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是:上厕所都要打伞。其意思不乏贬义。且不说就那几米的距离且四周有墙真的用不用打伞,传统里厕所和居室之间分开是很正常的,打伞上厕所也是很正常的,我记得小时候住在老房子里,半夜起来如厕发现皎洁的月光时的情形。童年很大的一个乐趣就是傍晚在这个无顶的小巷子看蜘蛛织网。现在连建筑师和准建筑师都无意识的选择了、并适应了完全现代化全球化的生活、并回过头来批判世界建筑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的不仅仅只是建筑。
忘了说:要转载先私信!
【辞邪的回答(15票)】:
我感觉很多答案都会错意了,题主问的应该是如今市面上的情况中国各城市普遍的情况,这是外行人最普遍的一种问法,你们拿古建筑来说,其实有点跑题。
你去欧洲大陆会发现,也是“千篇一律”但具有整体性很和谐。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座城市。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千篇一律”而在于乱七八糟,没有整体感,另外受建筑规范及规划要求影响,楼高于楼距的比例,达不到欧洲那么高,这样的话空间感会不一样,并且住宅很多都要做南朝向,导致围合感差,就是今天中国各城市普遍的样子了。
【贻琦斯年的回答(4票)】:
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梁思成 如是说
【蓝色眼镜蛇的回答(4票)】:
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包豪斯主义道路。
【翁舒洁的回答(14票)】:
主要原因是地产行业火爆和过速开发导致的。
中国城市住房需求在五年之前的那些时间里都仍然是很高的,以至于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崛起。同样让越来越多的商人看到了商机,然而商人是只看利益的,不管是设计院还是地产商都能看到那段时间内住房的供不应求。
也因此,你做的好也罢,不好也罢,有思想也罢,无思想也罢,美观也罢,不美观也罢。只要是新房多半就有人抢。
既然我们可以用最廉价的代价换来同样的利益,那么何必做些“画蛇添足”的事情。
那时多数设计院都有套型库,合适直接拿来用。而风格也就是那么几种。对设计院来说最高的效率就是,拿着平面图让效果图公司做出来,甲方通过后直接画施工图。
效果图公司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只有平面图,立面风格那么按照常用那一套就好。
这些情况,不代表所有,但有普遍性。
那时的建筑师做的并不是设计,而是生产。
也因此,造成了现在的“千城一面”。
现在的状态已经是如此了,然而地产的火爆已经不复从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供过于求。“鬼市”一词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眼中。
多数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的小型设计院已经没有市场,能生存下去的是那些在最火爆时期仍然没有放弃建筑学最本质的研究的事务所和设计院。
城市中的高楼虽已经不少,然而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所以建筑业也不至于“夕阳”。
“庇护所”的生理需求已经满足,精神需求也浮出水面,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饱暖思淫欲”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而建筑本来就是以人为本,接下来的建筑界洗牌过后,恐怕要走的路线是所谓“精细化”。
文脉,地域,气候,可持续等要点被环境从建筑师的大脑中重新唤醒出来。
每个城市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千城一面的现有状态或许会缓慢的被改变。
学术研究会成为建筑师除了设计以外的新工作。
或许,建筑行业的萧条对于建筑界并不是什么坏事。“破后而立”、“浴火重生”这些词就当作我个人对我深爱的建筑行业的美好祝愿吧。
【吴伟权的回答(17票)】:
其实西方古建筑也一样是看着(注意是看起来)是千篇一律,主要限制还是材料~~~(等我把衣服洗完回来答)
---------------------------------------------------------------------------------------------------
我到现在已经算正经从事古建施工工作一年了,不算长,不过因为是工作,加上自己爱好学习,喜欢看各种建筑书籍,对古建有些了解和看法……
首先看两张图:
阿拉伯语,懂阿拉伯语的看着可能会说一首是情诗一个是小说,但是在我眼里,就是一样的东西嘛……why~~~~因为他是有很多单词组合的,在外行的人眼里自然就是差不多的了。。。。而在内行眼里:古建很复杂的,有宋式唐式,瓦片有筒瓦蝴蝶瓦等等……阿拉伯语,懂阿拉伯语的看着可能会说一首是情诗一个是小说,但是在我眼里,就是一样的东西嘛……why~~~~因为他是有很多单词组合的,在外行的人眼里自然就是差不多的了。。。。而在内行眼里:古建很复杂的,有宋式唐式,瓦片有筒瓦蝴蝶瓦等等……
所以,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古建筑都差不多就是一个样呢,我个人认为,其实古建筑也是一张组合式的建筑模式,他是由一些特定的构件或者模式通过不同的组合在一起的,古建主要构成部分这些:石、砖细(青砖为主)、木构、瓦片、油漆!其中影响人们对建筑外观看法比较主要的应该就是木构、瓦片、油漆。石材在古建一般用于基础部分,对视觉影响相对较小。
1.首先油漆,其实油漆按理对于建筑外观影响最大,不过由于古建就算在古代,稍微高档的也一般给达官贵人、寺庙这些地方用的(平民百姓经常其实就是个小木房),油漆颜色相对比较深,而且差不多,像深褐色(接近黑色)或者大红色,因此给人很庄严地感觉,颜色变化小,所以给人感觉很相似。至于北方的古建常常会有彩绘(如下图):画画绿绿的,各种各样图案,龙啊凤啊神兽啊什么的,不过~~~这种画画的东西就像我们欣赏卢浮宫的那些名画一样。。。。看不透啊,反正就是花花绿绿的龙啊凤啊啥的、、、不仔细去研究。。。都差不多!
总结:油漆由于整体颜色变化小,导致古建筑整体颜色类似详见,彩绘等艺术方面的东西,艺术修养又不够~~~所以给人感觉差不多!总结:油漆由于整体颜色变化小,导致古建筑整体颜色类似详见,彩绘等艺术方面的东西,艺术修养又不够~~~所以给人感觉差不多!
2.第二就到木构了,木构是古建筑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中国的古建筑历史主打是木,西方的古建筑主打是石头(关于为什么,知乎上好像有过讨论),由于制作材料的受限制,古代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有钢材,水泥等等,加上设备落后,木材的加工和制作非常受限制,不能够做出非常超越常规的构件,因此大多数构件基本就两种样子:圆的、方的,而这些构件要组合成一栋楼,构件于构件之间的连接都要符合相应的力学,连接形式就会有局限,比如圆柱上面加木枋(上面图里彩绘的那个),
木枋上再方桁条,桁条就像现在我们所的梁,承担整个来自上面的力,讲他们传递给柱子,这和我们现代混凝土柱子一样的啦,柱梁板(写到这我才发现,现在建筑简直才是千篇一律,从我们这些学结构的人眼里来说,之所以千奇百怪,主要是材料丰富,加上材料多设备好,混凝土能做出各种奇怪的形状,钢材能够各种变化,加上装饰材料丰富,才使得我们现在的楼看起来花样很多,其实在我们学结构的人眼里,不都是柱梁板墙,难怪土木的经常骂建筑系的:画那么复杂,麻烦死了)木枋上再方桁条,桁条就像现在我们所的梁,承担整个来自上面的力,讲他们传递给柱子,这和我们现代混凝土柱子一样的啦,柱梁板(写到这我才发现,现在建筑简直才是千篇一律,从我们这些学结构的人眼里来说,之所以千奇百怪,主要是材料丰富,加上材料多设备好,混凝土能做出各种奇怪的形状,钢材能够各种变化,加上装饰材料丰富,才使得我们现在的楼看起来花样很多,其实在我们学结构的人眼里,不都是柱梁板墙,难怪土木的经常骂建筑系的:画那么复杂,麻烦死了)
--------------继续正题,古人也发现了啊,圆柱子上面放方木,太枯燥太单一了,于是开始加各种东西,比如突出来搞一个云头,云头要雕花,雕花形式有龙,有鹤,有花……木枋上也很空,加个板吧,板上给我雕花,光营造法原(古建的圣经,楼主可以学习下)列举就有几十种雕花样式。
---------------我要哭了。。写的兴高采烈。电脑电源不小心被我拉掉了。。--------------
包括木构整体构架也可以有很多变化,如下举几个常见构架,这个很容易想象,地面积不一样,住的人数不一样,自然房屋整体构架会有分别。
但是,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只是在用木构件搭起来而已,柱子有好几种:有圆的、方的还有矮柱,木枋总是长方体,桁条则是圆柱……在这个地方你看到的是A1配B3配C7,下个地方看到A1配B4配C4,但是木头还是木头,形状也类似,主要不是内行多看几个就会感觉:这个上次也看过,诶有是这种三角形的诶,
一个像这个图中这样的,在学的人眼里,有蒲鞋头,蜂头,梓桁……由于古人的奇怪习惯,每个小东西都会给他一个名字,雕了像蜂一样叫蜂头,像鹤嘴叫鹤头,就像中国的文字一样……学的人会发现, 啊,好复杂,好多类型啊……不过在普通游客眼里:一个雕花了的方木头,到另一个地方:又一个雕了花的方木头……材料的局限性,导致人们对建筑外观的印象。一个像这个图中这样的,在学的人眼里,有蒲鞋头,蜂头,梓桁……由于古人的奇怪习惯,每个小东西都会给他一个名字,雕了像蜂一样叫蜂头,像鹤嘴叫鹤头,就像中国的文字一样……学的人会发现, 啊,好复杂,好多类型啊……不过在普通游客眼里:一个雕花了的方木头,到另一个地方:又一个雕了花的方木头……材料的局限性,导致人们对建筑外观的印象。
再比如窗和门:除去门自己的基本作用,门上的雕花这个是存粹的装饰构件,没任何受力作用,比如在营造法原理就有很多种形式:
。。。书里总共列举了二三十种吧,你要单列出来,是不是感觉很复杂,各个都不一样,不过。。。。在不是专门研究的人眼里:好多小木棍子连在一起诶……不会出注意样式什么的,艺术上的东西太复杂欣赏不来。。。。。。。书里总共列举了二三十种吧,你要单列出来,是不是感觉很复杂,各个都不一样,不过。。。。在不是专门研究的人眼里:好多小木棍子连在一起诶……不会出注意样式什么的,艺术上的东西太复杂欣赏不来。。。。
3.瓦片:瓦片最简单了,瓦片基本不是都长这样么:
这个屋面给人的整体感官太直接了,一路一路的瓦片下来……虽然其实我们上面还有花边还有滴水,有屋脊有戗角,但是这些相对整个瓦面来说。。。就像是衣服上绣的一个英文字母。。。。不太显眼。。。。。这个看上去确实是千篇一律这个屋面给人的整体感官太直接了,一路一路的瓦片下来……虽然其实我们上面还有花边还有滴水,有屋脊有戗角,但是这些相对整个瓦面来说。。。就像是衣服上绣的一个英文字母。。。。不太显眼。。。。。这个看上去确实是千篇一律
好吧,那我来说说不同点:
1.瓦片:瓦片,古建的话两种为主,一种就是我图里的这种,小青瓦,弯弯的,可能是盖好之后有点像蝴蝶吧,有人叫蝴蝶瓦
另一种是筒瓦:底瓦是差不多和上面一样,主要是上面的盖瓦,筒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筒子
一节一节接在一起的,更加顺直,不过现在主要用在寺庙啊官式建筑这种比较庄严地地方,因为它。。。真的很顺。很直,身份的象征。一节一节接在一起的,更加顺直,不过现在主要用在寺庙啊官式建筑这种比较庄严地地方,因为它。。。真的很顺。很直,身份的象征。
瓦片最下面的一排(上面倒数第二张图),三角形的叫滴水,盖瓦上的叫花边,滴水是往屋瓦面斜的,主要是把水往瓦面引,三角形可以保证水不会顺着瓦片反面溜回去……花边和滴水一般都是雕花的,看上去美观,他们就是瓦片的脸啊……
2.戗角:这么这个弯弯的,往天上翘的,这个不是所有屋面都有的,一般大屋面,而且是主厅才有,戗角上那个张开的是虎口,也有其他样式,戗角上常常会放一些兽,各种兽,不过基本也是给故宫啊寺庙啊这种庄严的地方用的,古时候严格的阶级制度,在建筑上有很强的体现,兽具体就不是说了。。。兽自然也是变化很多。
2.接下来是脊:我觉得这个瓦片上变化最多的地方了,阳角为脊,阴角为沟,屋脊的产生主要是不同方向的屋面交接,瓦片不像防水卷材,可以弯来弯去。所有不同方向屋面交接时,交界处自然有一条空隙,这个会漏水啊亲!所以得想办法处理。!2.接下来是脊:我觉得这个瓦片上变化最多的地方了,阳角为脊,阴角为沟,屋脊的产生主要是不同方向的屋面交接,瓦片不像防水卷材,可以弯来弯去。所有不同方向屋面交接时,交界处自然有一条空隙,这个会漏水啊亲!所以得想办法处理。!
最简单的,用泥巴把空隙填满,然后交界处上铺一列盖瓦不就ok啦,最开始就这样,宋代也这么流行过,不过后面总有某个人觉得太简单,不好看,得加东西,屋面上其他地方都是瓦片又不好加,那就加这些交接地方,交接地方都是各屋面的命脉命脉一样啊,最顶上那一条还是屋面的最高点……以古代官人的想法,要做不同的样式出来,而且肯定是要加神兽的,然后就有了:
花样越多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在中国古代的制度下这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后面屋脊有了各种各样的样式,不停的加高加高,出现上面图中那种,有的正脊(大屋面最高那一条横的)有一个人那么高的,不过一般出现在大寺庙里。花样越多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在中国古代的制度下这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后面屋脊有了各种各样的样式,不停的加高加高,出现上面图中那种,有的正脊(大屋面最高那一条横的)有一个人那么高的,不过一般出现在大寺庙里。
-------------------------------------------
其实古建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变化很多,但是由于,主要是由于材料的限制,设备的限制,建筑是通过各种小构件组合产生的,材料的限制导致外观装饰材料很受限
,古代的建筑师只能通过丰富小构件的样式来是建筑更多多样美观,不过在游客眼里自然就会感觉都差不多,因为不是研究学者很少会去在乎那些细节的点……其实,你想想,西方的石头建筑不是也都差不多?西方的那些古教堂,巴黎圣母院什么的,还有那些城堡,是不是也可以用千篇一律来形容,样式都差不多,不过西方的建筑师也花了很多功夫在以石材为基础上做很多装饰性质的改变,如彩绘、屋顶……
直到水泥的产生,现代工业的进步,材料变得越来越丰富,建筑才会出现千奇百怪的样式,其实你在外面看到的更多建筑穿的衣服,这些衣服不就是因为材料的发展而出现的吗?(也有一些奇怪形状的建筑自然离不开材料和设备的进步)。但是真的要追究,从结构和力学上去看,大多都是梁柱板墙,钢结构更简单,就是桁架……在我眼里现代建筑才是真的千篇一律……(~。~这就是为啥学结构的经常不太待见建筑设计的……)
-------------------------------深夜。。。急着写完睡觉。。。不知道有没有写清楚写明白,欢迎提问------------文中的图片素材除了我自己拍的,其他的主要来自《JGJ 159-2008 古建筑修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营造法原》
【樊清的回答(9票)】:
中国的建筑的确是千人一面!!!
此类话题无疑会引起无数知乎年轻准建筑师的激烈反对。以我阅人无数的经验来看,这些反对者大多是建筑学在校学生,或是刚进设计院不久的实习设计师。
知乎答者有个共同的毛病---三句话不扯出相关专业中犄角旮旯的冷门话题,就觉得自己的逼格不够高大上。就像孔乙己不问“回“字有几种写法就不能彰显其知识分子身份一样。说实话挺恶心的。
抛开什么中国古建筑檐口角度不同之类的屁话不说,说说现实吧。
先说结论,为啥中国建筑千人一面
1 历史遗留建筑因客观原因人为原因存世比例太小。
2 建筑和建筑文化缺乏传承。
第一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为主,天灾人祸过后,所剩无几。上世纪初开始的战争和文革,导致我国连清末民初的建筑都看不到几个,现在能看到的建筑绝大部分都是49年以后的东西。建国初期,国内建筑基本照抄苏联老大哥的经验,以满足老百姓基本住房需求为主要设计目的。所以盖出来的房子绝大多数都是筒子楼,一水的砖混结构预制板。为啥这么盖,省钱啊。模块化的东西是最节约成本的,在经济水平低下的50-80年代,设计师没啥选择。
第二点,到了90年代往后,中国越来越有钱,为啥建筑还是看起来逼格不高呢?有钱了,没文化,开发商如此,设计师也如此。
中国的建筑师是没有文化传承的。看看设计师的成长经历吧:参加完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青少年几乎没有过任何艺术熏陶的学生们开始研究建筑艺术了。五年建筑学,头两年来点基础,素描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剩下三年,书报亭,幼儿园,图书馆。教你的老师和工作后的前辈,大多是头些年盖筒子楼的那一批,学生所学的内容几乎是完全西化的理论,就90年代的信息程度,西方理论也是毫无体系的皮毛。所有的设计几乎都是从抄袭和剽窃开始,还是那种不知所以然的似是而非的剽窃。高大上的单位直接剽窃国外,普通单位剽窃高大上的单位,一层层抄下来,自然形成了千人一面的风格,而且相当一部分因为种种原因,抄的更加恶心。
对比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抛开教堂之类的数百年历史的建筑不说,存世百年以上的普通民用建筑比比皆是,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有脉络的存在于城市的各处,不同时代的技术文化特征有体系有脉络的在建筑中展现出来。自然让人觉得丰富,这种丰富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中的变化,毫无违和感。
反观中国建筑,除了学苏修的筒子楼,就是抄欧美,至少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建筑如此。跟在别人后面抄,抄出了习惯,抄出了经验,抄出了效率,抄出了利润,想做到有自己的精神,大部分设计师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精力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设计师也要吃饭不是?
现在此类情况有所好转,希望会越来越好。
还有,请别拿”你导师***如何如何“来回复和反驳,我说的不是你们这类逼格高大上的建筑学学生,我说的是国内现存的大多数现象。
【苏予的回答(7票)】:
你看到的太少。
【常潇文的回答(12票)】:
如果有多一点中国古建筑常识的话应该是知道其实古建筑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最简单就如飞檐起翘的角度都完全不同,比较典型的飞檐明眼人一看就能判断这个建筑所在是南是北。但在外行眼里,中国古建的确容易给人大同小异之感,梁柱结构、屋顶样式、装饰手法的差别是很难被外行区分的。
我认为可以往历史中去找答案。以欧洲为例,欧洲被异族入侵过好几次,由于土著缺乏绝对的人口优势,每一次被征服都是一次文化洗牌,建筑也难于幸免,必然会受到征服者建筑文化的强烈影响。举个例子,西班牙被罗马人征服时有罗马式建筑,被哥特人征服时出现哥特式建筑,被穆斯林征服时又有伊斯兰风格建筑。由于这些建筑多是砖石建造,部分与信仰有关,且欧洲人口密度较低,古代建筑保存下来的几率较大,这些如民族文化展馆一般的建筑很难给人留下千篇一律之感。
而中国文化基本保持了延续性,即使有外族入侵,也是同化多于改造,只不过是为本已相当成熟的建筑体系带来新的装饰等元素,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外族入侵者一般对工匠这个群体不会屠杀,宋室灭亡时南北方大批汉人工匠被蒙古人转移到元大都,参与了元大都的建设。这些工匠手中成熟的技艺显然比游牧民族的建筑技艺先进,征服者必然会主要采用汉地建筑模式,其民族特色一般反应在某些装饰构件、建筑色彩、建筑布局上,建筑主体是没有大动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汴梁皇宫中的熙春阁在金人入侵时被拆卸后整体搬到北方,蒙古人征服金国时看上了熙春阁,又把这座建筑整体搬到了元上都宫殿中作为正殿使用,改名大安阁,这座建筑只不过在多次拆卸组装过程中,面积、高度略有改变,由汉人皇宫中正殿的位置改为前殿的位置(功能还是正殿)。况且中国幅员辽阔,即便有新元素产生,在农耕文明社会中也很难推广到全国,汉人建筑样式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完全动摇,比如蒙古族尚白,且崇信藏传佛教,他们征服汉地后在北方区域建造了不少白色砖石制的喇嘛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但南方汉人造塔依然大多是朱栏彩画的木制楼阁塔。
也可以往建筑语言体系上去找答案。中国古建体系中的建筑设计人员交流所使用的是很典型的术语体系,所有建筑构造的细节都可以用术语来交流,如“歇山顶”、“X杪X昂X铺作”。术语体系中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关心的基本上是某些装饰的细节,构造已经模块化,并不是需要特别考虑的。术语体系里可以很容易地利用术语传递信息,但很难跳出这个术语,这种“行话”(我称之为行业内部黑话)也形成了行业垄断,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难以加入进来,带来新思想。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如大树生长一样,随着年轮增加一点点的生长,很难产生突变。
与之对比的西方建筑师——请注意我并未在上一段里使用建筑师这个名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人员主要依靠执行则例、利用则例来进行建筑设计,这样的人在我们今天的观念里只能被称为准建筑师,如近代最出名的样式雷。准建筑师跟西方建筑师不同,他们行业的自省达不到西方建筑师的要求,教育背景也与西方建筑师不同。——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鲁威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另一种体系:制图规则体系,理解图纸上的规则要比理解术语更重要。图纸能使建筑师和工匠都跳出术语的羁绊,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建筑经历了一拨拨的形式运动和思潮,每一次都会留下鲜明独特的印记,如巴洛克风格建筑给人繁复雄壮之感,而新古典主义建筑则是简洁优雅的。(这是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定义来对比的,即20世纪初以前,严格来说按西方的历史分期这不叫古代。)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古典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