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向邹忌讽齐威王纳谏谏和少怒子向吴王纳谏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收到的效果
力图振作,整顿朝政,然后出兵还击侵犯齐国的敌人.各国对於齐国的来势汹汹,都大为震惊,纷纷将侵占的土地还给齐国.从此,齐国的国力更加强盛了.
① 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②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邹忌,能以身边小事为例,婉转的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对方心悦诚服. 讽谏艺术:巧妙运用设喻类比从亲身经历出发,以小比大,以家比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 希望王上慎重考虑.2 希望皇帝能正视自己和国家的缺点,善于接纳他人建议.改正错误.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苏代借用寓言故事阐明赵燕对峙会给两国都带来祸患,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演化而来.它通知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假如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
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
广开言路 兴利除弊
相同:前一个人都曾给第二个人提过建议,且均为君臣关系.如孙权劝吕蒙多读书;邹忌劝谏齐威王不亲信美言;曹刿认为军心需一鼓作气,不急于求成;诸葛亮劝后主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进谏方式不同:邹忌,擅用讽谏,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道理诸葛亮,情深意重,表明心迹,打动君王曹刿,切合实际,分析利弊
C,妻偏爱邹忌
前一个人都曾给第二个人提过建议,且均为君臣关系.如孙权劝吕蒙多读书;邹忌劝谏齐威王不亲信美言;曹刿认为军心需一鼓作气,不急于求成;诸葛亮劝后主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
结果就是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二、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三、复习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名师课件]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10:04 [ 山西/樊玉仙 ] 来源:[ 中学语文网中网 ]  【导学新概念】?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该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让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精品,是课本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实词过关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修___________ 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 服__________ 窥__________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__________ 4、朝于齐 朝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 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讽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2. 本文作者是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3.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作者编订战国时期诸国史料 汇集成书,定名【战国策】是 国别 体史书.分为 十二 国,(包本文书影《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策士的、和游说,反映了的重要、斗争和面貌。其内容较为驳杂,主要体现了的。全书以“记言”为主,文思开阔,恢宏,辞采富丽,鲜明。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名文简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编类型:成文时间:末年
作者小传/《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一部分国记事的著作,作者不详。一般认为该书是西时,刘向根据末年纵横家的著作整理而成。《战国策》一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排列,定名为《战国策》,遂沿用至今。具体包括东、西周各1篇,秦5篇,齐6篇,楚、赵、魏各4篇,韩、燕各3篇,宋、卫合为1篇,中山1篇。
原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头像邹忌修八尺有余(1),而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4) 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6),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7)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8)。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9);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10),曰: “臣诚知(11) 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13)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14) 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之过者(15),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16),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7);期年(18)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0)。
注释/《邹忌讽齐王纳谏》
春秋战国·人形双灯(1) 邹忌:齐人,以善于鼓琴事齐威王,曾做齐相,封成侯。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这里是指周尺。周制一尺约合今制七寸弱,八尺约为今市尺五尺六寸,公制一米八六。(2)逸潇洒。(3)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窥镜:照镜。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里是对着镜子观察的意思。(4) :疑问代词,谁,哪个。“孰与”连用,表比较、选择。(5) 美甚:美得很。及:比得上。(6) 旦日:明日。(7) 熟视:仔细地端详。(8) 弗如远甚:即差得太远,远远不如。(9) 美我:认为我美。美: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美”。私我:偏爱我。(10)威王:即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齐国国君。前356-前320年在位。(11) 诚知:确实知道。(12) 以:以为。皆以美于徐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以”下承上而省略“臣”字。(13) 宫妇:指威王宫中侍妾一类人。左右:指威王身边的近侍之臣。(14) 蔽:。王之蔽:指威王所受的蒙蔽。(15) 面刺:当面指责。过:过失,错误。(16) 谤议:背后进行批评议论。市朝:泛指公共场所。(17) 时时:往往,常常。间CI!J%K:间或,断断续续。进:指进谏。(18) 期年:一周年。(19) 朝于齐:到齐国去朝拜齐王,表示齐的盟主地位。这里所谓“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局面,只是作者理想中的境界,并非真实情况。此属“夸饰非实”的策士之辞,不可信以为真。(20)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也就是说:身在朝廷,不必用兵,就可以打败别国,取得胜利。这是作者在篇末所下的论赞之语。
译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春秋战国武士复原图邹忌身高八尺有余,相貌清朗俊美。,邹忌穿戴完毕,镜前照了照,对说:“你看我与城北的徐公谁更漂亮?”他的妻子应声答道:“您太漂亮了,徐公怎能和您相比呀!”城北的徐公,他是有名的子。邹忌一思量,自己未必比徐公美,因而又问他的妾,说: “我跟徐公,哪个漂亮?”他的妾也不加思索地说: “徐公哪里比得过您呢?”第二天,有从外地来,叙谈之中,邹忌问客人说:“我与徐公,谁漂亮?”客人答道:“徐公漂亮,您比徐公更漂亮!”过了一天,徐公来到这里,邹忌端详许久,自以为自己不如徐公长得美,而后又临镜自观,更觉得自己差得远。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琢磨近日发生的,终于明白了其中的:“虽然我长得不及徐公美:而我的妻子夸耀我,这是出于私情偏爱,妾来奉承我,这是惧怕我疏远她;客人讨好我,这是为了从我这里得到好处。”于是,邹忌上朝拜见威王,进谏说:“臣下实在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由于臣下的妻子偏爱臣下,臣下的妾畏惧臣下,臣下的客人有求于臣下,所以臣下被说成是比徐公还要漂亮的人。当今,齐国方圆千里,大小一百二十多座,宫中嫔妃侍从没有一个不效忠于您的,中大小没有一个不敬畏您的,国境之内,事无巨细,没有一件不求助于您的,如此说来,您所蒙受的蔽害也真够严重的了。”威王听后,恍然大悟,称赞道:“说得好!”并立即颁布:“不论在官在民,凡是能够敢于当面指摘我的过失的,授上等:通过上书揭发我的的,授中等奖赏;能够在或朝廷中对我评头品足、讽刺而又传入我的耳中的,授下等。”命令一发出,群臣活跃起来,纷纷面君批评时政,陈说利弊。进谏的人从王宫出出进进,就像一样热闹。几个月后,来进谏的人已经断断续续,不像当初那样接踵而来了。一年以后,虽然有人还想进谏,可是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后来,燕、赵、韩、魏四国的国王听说齐威王治国有方,都来依附于齐国。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朝拜齐国。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打败敌人”。
文言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意动用法)私我也(偏爱,形容词作动词)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词作状语)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古意常用:委婉劝说/今义常用:讽刺)邹忌修八尺有余(古意常用:长,高/今义常用:修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意常用:偏爱/今义常用:指私人的、私家的)面刺寡人之过者(古意常用:指责/今义常用:扎入或)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意常用:身边的人,近臣/今义常用:左面和右面)今齐地方千里(古意常用:方圆/今义常用:指方形,一种形状)明日,来(古意常用:第二天/今义常用:今天的下一天)【通假字】1&“孰”通“熟”:仔细。&例如:徐公来,孰视之。&2&“有”通“又”。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
该本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委婉地劝谏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作者先邹忌的身材相貌,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窥镜”“自视”,刻画出他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知之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暮寝而思之”是故事的转折和深入,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这是的中心,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这样从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国家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受到的蒙蔽也最深。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发布政令,悬赏求谏,。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影响与传播/《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是后人根据加的。意在身居高位的应该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它用巧妙的,使齐王从发生在邹忌自己身上的耐人寻味的小中受到启发,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因而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得以迅速。有些道理一直延用至今。
专家点评/《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金虎文章起笔就点出邹忌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美男子。接着通过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的和“窥镜而自视”两个,逼真地表现出他最初的自满和见到徐公仔细比较后自愧不如的。邹忌的反复询问,表明他并不敢完全自己美于徐公;在妻、妾、客的同声赞誉之下,他也没有得意忘形,还能实事求是,得出正确的。更可贵的是,邹忌通过思考妻、妾、客众口一词的,体会到直言之难,由此悟出深刻的道理,看到了国君除蔽纳谏、改革的必要。这就自然地引出写身居的邹忌巧妙地运用切验过的琐事启发齐王,使齐王感到被谄臣包围的,因此下令大开言路。最后交待齐王鼓励进谏后的和,从而得出“战胜于朝廷”的。由于作者调动多种手段着力于的刻画,因此邹忌无论是还是内心都给我们留下气度不凡的深刻。战国·铜鸠柱房屋模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叙事简明,严密,行文错综有致,有较强的。邹忌前后三问,相同,只在上略有变化,不但毫无重复之感,还有力突出了邹忌不自信的。妻、妾、客的回答也基本一致,作者却能够在俭省的笔墨中表现出其中微妙的:的回答带有明显的袒护: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 三字, 显得较为平淡;客的就更加平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人的有差别,正反映出三人和邹忌不同的和感情;而邹忌也正是由此出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的。齐王回答邹忌时只有一个字:“善”,这既表现了他的从谏如流,又显示出他尊贵和神态庄重。邹忌向齐王进谏的那段劝说之词,比喻巧妙,以小见大,入情入理,步步进逼,堪称一篇短小精悍的。总之措辞委婉,生动,极富个性,很有特色。像用“门庭若市”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已经成为众口相传的。实践证明,国君能虚心纳谏,据此推行正确的政治主张,随时调整治国的,就能使强大;反之,喜好臣下阿谀奉承,偏听偏信,则会使国家衰败。作者独具慧眼地选择了除蔽纳谏这个,并且用生动形象的加以表现,确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完美的优秀。
相关资料/《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评传》;《刘向传》;《西汉名人百传》
词条分类/《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记叙文;西汉;《战国策》;文学;历史;世界历史名文;传世经典文学&
相关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作者作品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策》是一部的国别体史书。二、背景材料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三、助读材料1.刘向论《战国策》之成书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辅,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战国策·序》2.《战国策》之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书〈战国策〉后》《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史记》关于邹忌事迹的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曰:“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4.《古文观止》评本文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四、读《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吴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财富。从文学角度看,它们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但作为历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实性就颇值得。《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田因齐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这一主题,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全部事态的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五、《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全文可以分三部分。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表现力。(选自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六、课堂教学设计(左松良)【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的。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设计提要】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1.“思”之除蔽。2.“思”之讽谏。3.“思”之验证。【设计实施】1.“思”之除蔽。[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明确](1)“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2)“思”过程,首先“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我们不妨设想,如邹忌确实美于徐公,他还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说明邹忌头脑清醒,尊重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即可窥其一斑。邹忌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先“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其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2.“思”之讽谏。[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私”“畏”“求”三个方面。(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3.“思”之验证。[](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明确]齐王回答“善”,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如何?[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也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修明政治,国力强盛,威望日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3)第3段写齐王纳谏,第4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大的重大。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总评]以一个“思”字串连全文,并围绕“思”来设计问题,就像拎起一串,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的美,便于学生思绪顺畅地流淌。说过:“天才免不了有障碍,障碍会创造天才。”当然这障碍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妨借来用在教学上。在教学上适当地设置障碍,是激疑的一种好方法,疑能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障碍能激发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渴望。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启发式中的一个宝藏来加以挖掘。课后练习答案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所以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要既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一定要委婉些。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孰:谁。/孰:仔细,周详。美:以……为美,认为……美。/美:漂亮,。私:偏爱。动词/私:私情。朝:早晨。/朝:朝见。常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虽欲言,无可进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本文中心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阅读并回答问题1、本段所写的内容是(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是进谏的(缘起)。2、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对邹忌的外貌进行描写?说明邹忌之美,为下文表现他不被别人夸奖所迷惑的性格特点做铺垫。3、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第一问的境况是: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虽然自己不差,但不够自信的邹忌便去询问妻子。因此,语气应保持疑惑但不鲁莽。第二问的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第三问的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4、品味妻、妾、客的三答: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非常肯定。妾,身份地位本不高,自然会说邹忌更英俊。客,有求于邹忌,答得自然说邹忌更英俊。5、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不偏听偏信,不被别人的吹捧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善于,敢于直言劝谏等。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6、第三段所写的是(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是进谏的(内容)。7、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8、分析“王之蔽甚矣”这一句的表达效果:“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9、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别国。10、齐王与邹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齐王说明了什么道理?齐王和邹忌的处境相同,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和齐王的妃嫔侍从、大臣和百姓都是偏爱、敬畏或有求于他们的人,因此他们就会奉承邹忌/齐王,而邹忌和齐王便会被这些人所蒙蔽。这说明了若被人奉承,便必要小心不可被他人给蒙蔽了。句子赏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朝服衣冠,窥镜,【句解】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解】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该是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解】妻子的回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神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解】插笔介绍徐公,说明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为邹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现实。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句解】邹忌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这句话的语气应带有,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焦虑,急切的。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问语气,表现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心理。与后文“畏我”呼应。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句解】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怀疑。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句解】客回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句解】“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的对比。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邹忌并没有飘飘然,而是在会见徐公后,又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这表现了他的精神,终于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句话也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欲有求于我也。”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5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20:19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