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祭奠雷锋和红领巾要戴红领巾

雷锋时尚潮:50年后,为什么还要重提雷锋?
  
10:48      【字号:  】
“3·5学雷锋日”即将到来之际,全社会学雷锋的高潮也反映在出版界。雷锋主题图书扎堆涌现,多个书店开设了雷锋专柜或展台。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全社会又掀学雷锋高潮。出版界响应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的倡导,以“雷锋”为主题,扎堆出版了涉及全集、普及读物、文学、画传等多种形式的出版物。
  普及精神读本形式多元
  在诠释雷锋精神方面,普及读本表现形式多元。继《雷锋全集》出版后,华文出版社3月5日前将推出《雷锋精神读本》,由《雷锋全集》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有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生版、高中生版四版本。以普及读本的形式,用新鲜视角诠释雷锋精神。
  而在三联书店3月初将推出的《雷锋:》中,编著者用300张图片还原了这个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其中包括对雷锋精准的人生职场法则的解密,对雷锋摆拍的十六幅图片是书中主打内容之一。
  新华出版社于近日出版的《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更多从职场和教育培训角度入手,诠释雷锋精神。该书可作为雷锋精神的最新学习培训读本,是专门针对企业职工而设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材。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我们如何学雷锋?学雷锋什么?以及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什么?书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思考和解读。
  长篇小说偏重纪实路线
  在针对雷锋主题的创作中,主流出版社多走非虚构的纪实路线。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3月推出的长篇小说《雷锋》,以大量新近的采访为基础,作家谭仲池以平视的角度,结合今人的价值取向,打量雷锋形象,继而奠定并塑造了一个更丰满立体的雷锋形象,书中重视生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对雷锋精神行为的影响。。
  而3月2日,另一本同名的长篇纪实小说《雷锋》将在杭州首发,该书由华夏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作者黄亚洲再现了雷锋从旧社会孤儿变为新时代榜样这一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将雷锋“去神话”,着力展现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奋斗的不凡人生。
  纪念雷锋牺牲50周年权威作品,重塑雷锋精神最佳读本,畅销书作家师永刚、著名设计师陆智昌、三联书店出版,北京时代华语首发,强强联手,打造年度重磅力作。
  首度解密雷锋精准的人生职场法则,他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独家解读雷锋摆拍十六幅经典造型图的全过程,雷锋生前七位摄影师首次公开300副独家照片。
  全方位解读共和国红色偶像、文艺青年、公务员雷锋创作的小说、诗歌,以及雷锋的爱情、友情,50年后,我们如何重读“雷锋”?
  用新的国家道德理念解读雷锋精神的新文本、用真实的图片来还原众人所不知的雷锋的全新传记、用时尚与波普的方法来解读全民榜样的设计范本。
  1940年出生的三个人:雷锋、李小龙、列侬,为何成为全世界的顶级模范?被美国新闻周刊誉为“戴皮帽子的嬉皮士”的雷锋,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幕后有何故事?
  50年后,为什么还要重提雷锋?
  纪念雷锋牺牲五十周年特别纪念版再掀“时尚”潮
  揭秘一本书如何引发人们将雷锋时尚化的潮流秘密
  一本书为何会引发知名体育公司特别设计一款限量版球鞋并引发民间雷锋时尚潮流热?美国《新闻周刊》为何会认为这本书对于重塑曾被称为“国家伦理道德的背影”的雷锋有着时尚化与酷化的作用?并称这本书描述了一个“戴皮帽子的嬉皮士”,是对于“新国家伦理”的重新制造。日前,这本在出版后引发各方争议的畅销书——革命说明书之《雷锋》,由三联书店联合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于日作为雷锋牺牲五十周年特别纪念版,重磅推出。
  与以往介绍雷锋的图书不同,这本由师永刚和刘琼雄编著、雷锋生前摄影师张峻任图片主编的雷锋传记,试图揭秘一本书是如何引发人们将雷锋时尚化的潮流秘密,以及在五十年后,如何寻找到今天中国人与雷锋的关系。这本书试图以全新的国家观与世界观,重新解读“新国家道德伦理”的可能,也在学界与民间引发热议。
  戴旧皮军帽闻名的嬉皮士?
  革命说明书之《雷锋》试图打造时尚新形象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第49个周年,同时也是雷锋逝世的第50个年头,在中国大陆一个全新角度的雷锋形象正在向世人展示。近日,一部号称“革命说明书之《雷锋》”的图书,将这场席卷中国内地五十年的“学雷锋”运动推陈出新、掀起了新时尚。
  在这本由屡掀出版新潮流的作家师永刚与香港著名设计师所混搭出的很酷的新书中,新的雷锋形象制造出来了。人们从书中看到的是一位追求时髦、有初恋情人和著名网络游戏人物可一较高下的英雄。国内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李宁公司的设计师还在微博上承认,受这本书的影响,他们搭车设计了一款限量版的雷锋鞋。现在,这双鞋在网络上的售价达到了5000元人民币。搭车的还有在各种时尚小店里涂在T恤上的雷锋的新头像,雷锋与古巴英雄切格瓦拉一起,成为潮人衣上的常客。
  而在五十年的雷锋精神的变迁史中,回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毛泽东倡导的平均主义的时代,雷锋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党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千百万人模仿雷锋,立志要“使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报道雷锋精神的主语则是“雷锋的助人为乐”,偷偷做好事,被帮助的人想感谢,却不知道谢谁是雷锋最浓重的形象;时过境迁,如今“自我的一代”(me generation)几乎很少有人还知道这位在1962年的一次事故中牺牲的当时家喻户晓的普通一兵了。
  而且人们可能一时无法理解这种变化:以戴旧皮毛军帽闻名的雷锋现在成了有时尚范儿的“嬉皮士”?这本书里解开了普通士兵雷锋为什么会有三百多张照片这一秘密,还有 雷锋“被摆拍”的十六张图片的摄影师亲口讲述的摆拍全程。雷锋被打了许多次补丁的球鞋被在香港长大、从未听说过雷锋的设计师陆智昌设计成了一个时尚的跨页。在设计师看来,“这双鞋比无印良品的球鞋还要酷”,不设计成一张震撼的跨页不足以表达对雷锋与潮流元素接轨的顶礼膜拜。这本书几乎是所有的关于雷锋的书中雷锋生前照片最全的传记。
  以前在国人心目中被称为“勤俭节约朴素”、“对自己抠门对他人大方”的传统模范形象,与雷锋是一名“爱玩、长发、追求名牌,沉迷于当年的中国式的BMW(拖拉机)和Prada“皮衣”名牌的嬉皮士”的时髦青年,这种无处不在的时尚混搭元素都在这本书中有着完整的体现。当然,中国当下时髦的年轻人们很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脚上穿着现在在欧州需要上百欧元才能买下的传统国货球鞋,追赶世界的最新潮流,他们和这本书里的雷锋一样在传统与时尚间游走、混搭,也因为如此,这本书受到了时髦青年们的盛赞,甚至有时尚人物以及著名的摇滚歌手在微博上称赞这本书,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雷锋才是与自己相关的。
  在这本名为革命说明书之《雷锋》的书中,用大量的事实来重新制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60年代50年代时尚青年形象。这本书披露,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雷锋确实也曾经是个爱玩的时尚青年。师永刚说,雷锋其实也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一直都是共和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参加少先队、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钢铁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期的时尚主流生活。一张雷锋骑着借来的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和一张雷锋背着流行书包在长江旁边的照片是作家师永刚最欣赏的照片之一。“这些照片显示的雷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非常健康、阳光、时尚的青年。” 他穿流行毛衣、皮夹克和戴手表,这些在当时都被视为奢侈品。另一名参与本书制作的雷锋生前摄影师张峻说,雷锋甚至留了长发,由于军队里是禁止长发的,所以,当雷锋值勤时,总是戴着帽子,外出时就会让长发露出来。张峻说,雷锋在参军前从事过很多工作,这解释了为什么他可以买得起手表,或者在辽宁省灾情救助时捐献相当于25元人民币的捐款,在当时,这么多钱是普通士兵月津贴的10倍。
  正是这本书所披露的雷锋的一些新的素材,使人们突然对于雷锋有了新的好奇。雷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不过这次人们开始关心的还包括:雷锋是不是有“初恋女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们所知道的雷锋,是一位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助人为乐上,没有时间谈恋爱的好战士。那么,当时的狗仔队是不是也知道雷锋的神秘爱情?而且,由这本书引发的对于雷锋的关注并没有到此为止。在谈到为什么要制作出版这本书时,师永刚说:“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都很难理解和接受以前书本中描述的雷锋精神,这太可惜了。”雷锋的时尚和他成为榜样,这并不冲突,而当今的年轻人,身边从来不缺少时尚,但恰恰缺少一位与时尚相关的榜样,雷锋有机会重新成为一个新的榜样。
  策划出版“革命说明书之《雷锋》”是一个冒险大胆的举动
  作为《凤凰周刊》主编的师永刚,经常给出版界带来新鲜的空气。他曾经创造内地画传出版风潮,《宋美龄画传》、《蒋介石画传》等都是超级畅销书,去年的一部《蒋介石自述》更让他风生水起。对于这部《雷锋》,师永刚说是自己一个“大胆冒险”的创意:“因为雷锋对于几代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跳不过去的精神回忆。雷锋的固有形象甚至解读方法的陈旧老套都导致了当今年轻人对于他有产生或多或少的反感甚至丢弃。雷锋精神一度在我们这片土地缺失了,在异国他乡却风靡起来。而真实的雷锋,则象一个遥远的神话。现在,选择一个正面的被中国人记忆甚至成为某种神话符号的人物,对于我来说,更朝是一个冒险。”
  师永刚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为雷锋立传,用他的话说:这是一本终结掉之前那种僵硬表达的试验。“以往我们看过很多关于雷锋的书,但遗憾的是,不少书由于观念灌输的需要,表达生硬,使人们产生反感抗拒的心理,雷锋的形象也概念化了,而对于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一代人来说,在理解‘雷锋精神’时,更是有些隔膜。”
  说到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也颇偶然。师永刚偶然看到了关于张峻拍的雷锋的图片,当时感觉这些原生态的图片击中了自己,找到了内心可以接受的雷锋形象。以前被各种宣传思想绑架并认知僵化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他觉得雷锋需要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至少要找到雷锋与今天这个时代的关系。而这些图片是一个基本的通道。师永刚专程到鞍山找到了雷锋生前的摄影师张峻,并通过他,找到了当年曾给雷锋拍照的其他六名摄影师,收集齐了雷锋一生中有可能是全部的三百多张照片,并采访了当年部分雷锋的战友,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由于官方的正式纪念以及宣传,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雷锋”这个名字的。“官方宣传的和真实中的雷锋,到底有多大差距?这也是我们一直想弄清楚的;五十年后的今天,年轻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雷锋、如何接近雷锋,是我们做这本书的初衷。”师永刚说道。革命说明书这个说法,一开始就将《雷锋》一书的表达方式与以前的图书区别了出来。
  而在谈到本书与以前的雷锋一书的最大的不同时候,作者师永刚介绍,在这本书之前,关于雷锋的书有近一千多本。但大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过时”的产品。不让这本书过时,成为八零后、九零后以及更年轻的青年人了解雷锋,是他们制作这本书的初衷。
  在这本书里“我们首先站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立场重新探讨了雷锋在现在这个时间座标上的身影以及与时代的关系。我们在一开始,就试图寻找到一个陌生的雷锋的表述方式,不论是语言还是图片设计上,都力求找到最陌生化的表达。在本书的开始,我们 选用了油画家钟彪的三副关于雷锋的波普作品《雷锋在上海》《雷锋在北京》《雷锋在纽约》,这样的波普表达是国内关于雷锋图书的首次,而在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我们开宗明义将雷锋所谓的精神上升为“国家伦理道德的部分”,其实这也说明了 只有与国家的道德伦理相符合,雷锋才可以成为今天一个与我们有关系的人。而在最后,我们则将生于一九四零年的三个东西方年轻人放在一起,将雷锋与两个国际化的符号并列在一起,其实是一种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扁平记录与表达。比如生于一九四零年的列侬,成为一个西方的文化符号;一九四零年生于香港的李小龙,则成为东方与中国功夫的代名词;而生于一九四零年望城县的雷锋,则成为中国知名度最大的一个年轻人。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的新体现。”
  这种全球化的表述语境与突破意识形态研究方法的方式,则使雷锋在这本书的表达中,显得非常具有穿透力,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一代的语境与接受方式。“我们的革命说明书丛书就是试图来用新的解读方式,找到新的与当下相关的革命表达范式。让年轻人来购买关于革命的读物,并且在购买中找到与革命的通道与关系。这是我们制作这套书与这本雷锋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师永刚称。
  现在看来他们实现了这个目标,雷锋与随后出版的几本革命说明书系列图书,在一开印都达到了五万册,而雷锋,则已是第四版了,累计发行量超过十万册。
  革命说明书之《雷锋》
  解密雷锋精准的人生职场以及雷锋成功学法则,他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
  这本书还重点探讨了这个一米五几、二十二岁的小伙子是如何成长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的秘密,以及雷锋所特有的成功学精髓。雷锋曾经说:“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也就是胜利即将来到的时候,可也是最容易动摇的时候。因此,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个考验的关口。经得起考验,顺利的通过这一关,那就成了光荣的革命战士;经不起考验,通不过这一关,那就要成为可耻的逃兵。”
  这些铿锵有力的语录,正是西方成功学一直强调的——成功在于面临困难和失败时,再迈出一步。雷锋当年的语录与时下那些“成功学大师”所讲的如出一辙,大都强调意志、理念、自我暗示和激励,然后把这种意志转化成计划和行动。所不同的是,“成功”在雷锋那里是“光荣的革命战士”,在当下的成功学里是“财富”。
  从革命说明书之《雷锋》中,我们可以发现雷锋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雷锋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小学毕业那天,面对全校师生,他走上讲台热情宣布,他人生的三大目标是:当个好农民、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士兵。此后6年的时间里,雷锋始终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不懈追求,而这些理想也逐一化作现实。
  为了实现当个新式农民的愿望,他小学毕业便响应政府的号召回到了农村;偶然的机会他成了县委书记的通讯员,又成为一名模范的公务员;当鞍钢到湖南招收青年工人时,他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成为一名学徒工人;当他成为一名技术熟练、深受领导和同事喜爱的拖拉机司机时,却再次转行,克服极为不利的因素,想尽办法实现了参军的梦想。
  从雷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雷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自己勾勒出了一幅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蓝图。在以后各个人生关键点上,他都以自己的目标为方向作出选择。怪不得有人说,雷锋的一生完全是一个自我规划、自我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完美典范。
  雷锋在农场开拖拉机的时候,每个月可以拿到32元钱;刚到鞍钢做学徒时,每月可以拿到22元钱;参军后,每月可以拿到6元战士津贴。从收入看,雷锋的每次“跳槽”都是在贬值。而在雷锋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值得。在鞍钢,当老工人师傅问他为什么要来鞍钢时,他说为了“1070”!“1070”就是当年党中央定下的钢铁指标。说到为什么要参军,他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能成为一名国防军战士,就是最大的幸福。可见,雷锋每次转换工作都不以“钱”来衡量,他看重的是自己的追求、目标、成长,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从择业眼光上看,雷锋的眼光无疑非常独到坚定。有了事业,当然不愁待遇。雷锋很好地处理了事业和待遇这个辩证法关系,难怪毛泽东看了雷锋日记后说:“此人懂些哲学”。
  这本书所纪录的雷锋成功学也引起了职场研究者的关注。一位职场研究者称,雷锋以短短二十二年的人生长度就做了四份有意义且目标明确的工作,他的职场经历对当下的职场生涯中对自己的目标不太明确的年轻人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革命说明之《雷锋》披露雷锋的秘密爱情
  雷锋的初恋情人是谁,雷锋谈过几次恋爱?
  如果我是那寸土地,你是否会掬一滴水来滋润我?
  如果我是那份黑暗,你是否会开一缕光来照亮我?
  这是雷锋爱情诗歌中的一首。关于雷锋的恋爱经历流传着不同版本。有文章报道说,作为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75岁的老人陈广生曾回忆,雷锋身边有最敬慕的、最爱慕的、最密切的三个女人。但是严格来讲,当年二十来岁的雷锋并没有真正恋爱过。
  几年前有部《雷锋》的电视剧,据说遭到了雷锋生前战友的抵制,缘起这部电视剧刻意炒作雷锋的爱情。不管承认不承认,有关爱情的八卦一直大众关注的热点。在《雷锋》一书中还原了有关雷锋的几段爱情故事。
  “小凌: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一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4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谈话并没中止,写到这里告一段落。1958年6月”
  也许你不会相信,以上这封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情书。信中没有一个“爱”字,而且信的女主人公用的还是匿名,但这就是雷锋那段直到日才真相大白的恋爱故事。然而这段恋情似乎也仅限于此而已。
  书中披露了雷锋和王佩玲的一些交往。1958年春天,王佩玲是望城县坪塘区的营业员,因为精简机构的需要,她被下放到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雷锋此时也是正在团山湖学开拖拉机。王佩玲当时19岁,对一切都充满幻想。雷锋比她小两岁,性格开朗,喜欢看书和唱歌,走路连蹦带跳,每天乐呵呵的,从没见雷锋愁过脸,大家都很喜欢和他交往。一天,王佩玲看到雷锋拿了一本书边走边看,非常入迷,就追上去问:“哎,你看么子书喽,这么好看呀,借我看看好不?”雷锋停下来,说:“你想看就拿去吧。”王佩玲接过书一看,是一本《刘胡兰》,以后,两人接触越来越多,王佩玲不断地向他借书,他也不断地借给她看。
  雷锋有一个藤条箱子,里面放有不少书,除《刘胡兰》外,还有《黄继光》、《赵一曼》、《董存瑞》、《浮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书,王佩玲差不多都借阅了。每次还书,雷锋都要王佩玲讲读后感,两人便毫无拘束地谈,有时也为某些观点发生争执,但争执之后双方都感到特别快乐。两人谈得最多的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经常发表一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聪明才智深深地吸引了王佩玲。
  王佩玲1997年4月曾撰文专门回忆了她和雷锋之间的交往,写得很详尽,对话、心理均描述得很细致。王佩玲曾经回忆,1958年11月,雷锋被调往鞍钢。临行前,他特意到农场来与我道别,并安慰我说:别难过,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的。那天,他在我住地逗留了一个上午,临走,送给我一张照片。我送给他一个日记本,上面有我一段留言。这就是许多人看过的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雷锋日记》里的那段话。当时,我不便签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请雷锋给取个名,雷锋想了想,说,就叫“黄丽”吧,王黄谐音,丽为天生丽质。
  据师永刚介绍,这次新书里也首次披露了王佩玲写给雷锋的信。信里可以看出两人有明显的好感,但是双方最终都没有捅破这层关系。
  十八九岁处理婚恋问题在雷锋认为为时尚早。雷锋在一篇谈婚恋问题的日记里回答了这个问题,日记写道:“自己年轻,正是增长知识的好时候,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雷锋》书中可以看到,雷锋能够摆正爱情和事业的关系。在几次谈到婚恋问题时,雷锋要么说“我才十八岁,还早呢”,就是说“我们都还年轻,谈这种事还早”。可见,雷锋首先追求的是事业,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雷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这本书试图说明,对于一个上进,有理想,思想灿烂的年轻人来说,有着一份蒙胧的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
  如何将“革命”变成一个畅销产品?
  “革命说明书”文体的解读意义
  从诞生雷锋精神到现在,关于雷锋的图书有上千种之多。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的雷锋。《雷锋》一书试图以图片还原历史现场,以平面艺术的设计要素感染读者,这种说时髦也时髦,说朴素也朴素的文体,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却是真实的。
  该书作者师永刚说,他们在做这本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判断,在中国目前出的雷锋的书据精确的统计有793本,有另外一个数据是1000多本,发行量几乎直逼毛选的,都是几千万的数据在卖。雷锋是中国卖的书数量最高的。但是到今天,雷锋所有的书在十年内销售不会超过25万。雷锋的书每年只是印几千本。而这本革命说明书之《雷锋》想创造的是可以将之时尚化与潮流化,并试图用自己的解读方式, 将雷锋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的革命人物,变成一个流行产品。将革命销售出去,并且让他成为一本畅销书,则是师永刚试图想创造的一个“神话”。
  《雷锋》是第一本具有现代设计感的雷锋出版物,设计师特邀了香港的装帧艺术家陆智昌。不过,有关雷锋的时尚表达却早在这本书之前就开始了,师永刚将此称为“雷锋的后流行”。“这本书在思考当下的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雷锋的,如今雷锋的形象出现在Flash、网络游戏和波普风格的衬衫上,已经成为时尚用品的一个符号。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就真正了解这个正在被波普化的人物。”
  该书中不但整理统计了雷锋所有做过的好人好事,以及雷锋因公殉职后在中国兴起的学习雷锋热潮中出现的各种纪念物、纪念作品,还收录了近年来雷锋FLASH、潮流T恤等具有波普倾向的文化现象。设计师陆智昌把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觉冲击。照片的加入让这本书不再像其他书那样纯粹为观念灌输的需要,表达生硬,而让我们现今8090后的人,甚至是00后的人更好的理解“雷锋精神”。
  可是刻意寻求的简明也难免陷入简单的符号化,以《雷锋》一书为例,有大量的陌生图片,还有雷锋的诗文手迹,贯穿全书的思路是,雷锋从“固有的一个道德符号、固定词语与国家伦理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曾经的“时尚青年” “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师永刚给出的结论是: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他什么事没干过?提着一个彩色的藤编篮子照相,在天安门广场骑在摩托车上照相,还有他留的那个刘海儿,所有的这些东西,他都是在那个年代追求酷。雷锋就是这么一个很时尚、很酷、很牛的一个人,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扶着一个老太太过街。这正是一个有基本价值观的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你觉得学习这么一个人有什么可耻的呢?”
  “让现在的人愿意花钱买一本书,自发地学习雷锋,而不是团购以后下发,我相信我做到了。”
  从图书的本质来讲,这个思路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很忙,每个人坐下来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进入雷锋的世界。革命说明书系列的《雷锋》做了一个减法,也是做了一个适合今天人阅读的书的概念,是把图像、影像、设计,包括杂志的要素混合杂交出来新的书的形式。阅读最起码要让人把书翻开,吸引人的关注。从这点上来讲,《雷锋》成功了。而对于这本书的定位,师永刚甚至精确到了小时,他希望这本书能让繁忙的中国年轻人,在六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读完这本书。“今天大家的注意力高度被网络、微博以及电视分散,让一个人读一本关于雷锋的书,已很难了,如果这本书需要一个月才可以看完,估计就是一个失败的选择。所以我们设定,争取让愿意看这本书的人,在六个小时内读完,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而且对于一个五十年前的革命人物,这六个小时已经足够”
  革命说明书之《雷锋》
  被消费的“时尚化雷锋”
  切 格瓦拉已经被波普化,买件T恤衫也好,买幅装饰画也罢,消费者们会在意这个LOGO的本真吗?雷锋的头像正在像切格瓦拉的头像那样演化为当代商业、艺术与生活的Logo,具有时代感的热情、无私和奉献精神是他们共同具有的人格和道德,这也许成为对当代精神领袖缺失的一种呼唤。“雷锋的时尚化不应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这是一个有力量的话题。我希望人们感兴趣的不是这本书,而是雷锋本身的魅力。人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把雷锋当做一面镜子,经常去照一照。”
  《雷锋》的作者师永刚的回答很坦率:“结果告诉我们,雷锋是一个巨大的买卖市场,革命是可以被‘消费’的,革命产品也是如此,革命模特更是可以。”据这本书的作者师永刚估算, 五十年来源于学雷锋运动的呈现,关于雷锋的各种消费累计至少百亿,而仅仅这几年据估算仅各种出版物的总码洋就会有近五十亿。
  “有的东西是做出来就会有市场,我们为什么用最好的纸、最好的设计师、最有创意的表达来做他?原因非常简单,我们认为显然有这么一个群体需要这种方式接受雷锋。”
  谈到本书策划的初衷时,师永刚说,“我们呼唤雷锋所代表的国家道德伦理在当今的回归,”“但不是宣传式的,所以我们希望这本书也是很时尚很波普的。其实做好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就像现在的志愿者行动、慈善活动,都可以理解为雷锋精神的延续。”
  而这本书也的确是以很“酷”的方式完成的。香港装帧艺术家陆智昌设计的封面,洁白的封面上鲜红的“雷锋”两个字,左上角是著名的头像以及明黄色“雷锋精神”的英语。而该书最后的附录,则纪录了三个同在一九四零年出生的人物:雷锋、约翰列侬和李小龙。
  “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对雷锋的人生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充实进大量资料之后,师永刚如是说,“就好像你身边的哥们儿。而我希望是雷锋的魅力而不是这本书,更能让人们感兴趣。”
  革命说明书之《雷锋》
  雷锋摆拍十六幅图片独家解密全程,雷锋生前七位摄影师首次公开300副独家照片。
  雷锋生前大约存了300多幅照片,本书披露的大量照片基本上都是首次面世。
  作为雷锋生前重要的摄影师,张峻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为雷锋摆拍的。摆拍在当时,甚至是一种任务,而读者也乐意地去接受这些。应该说,有史以来,雷锋是中国被摆拍最多的人物之一。
  在过去的政治语境中,人们的审美趣味,忽略了对纪实的要求,因此雷锋的形象也多经过“合理”的修饰。专门拍摄雷锋的摄影记者张峻曾经回忆:雷锋的很多照片,都是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下事后补照的,或是经过摄者的导演后抓拍出来的;张峻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为雷锋摆拍的。摆拍在当时,甚至是一种任务,而读者也乐意地去接受这些。应该说,有史以来,雷锋是中国被摆拍最多的人物之一。
  美联社有四位记者,专门到抚顺雷锋纪念馆采访,他们指着雷锋给伤病员送月饼、扶送大娘的照片说:雷锋做好事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是“导演”出来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雷锋传世的一批经典照片的创作过程来考察这个问题。
  1961年2月,中国的部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高潮,沈阳军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10团筹办雷锋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展览筹备小组准备用照片来反映雷锋入伍后的事迹,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
  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为此还专门做了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
  张峻受命草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具体内容。补拍照片的拍摄提纲是以雷锋1960年9月荣获“节约标兵”称号、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忆苦思甜》,以及他本人的口述、日记等资料为依据拟定的。这个拍摄提纲出来并被领导批准后,由季增来执行,要求他在春节期间半个月之内拍出来。这次总共补拍照片近二十张,均为日后参观雷锋展览的观众所熟悉。根据张峻当时的提纲(括号内为张峻的拍摄纪要,为保留历史原貌,全部引用下来),这些补拍的照片分别有:
  1. 雷锋戴毛绒棉帽,手持冲锋枪站在毛主席半身塑像前(拟作放在展览室开头的第一幅照片用)。
  2. 扶老携幼(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第五节“照顾一位老太太”的情节补拍的)。
  3. 给战友王延堂送饭盒(根据雷锋日的日记:“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午饭,他回答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两盒饭,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出了自己带的一盒饭给他吃,我虽然饿一点,让他吃得饱饱的,这是我最大的快乐……”补拍的)。
  4. 到抚顺市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根据《毛主席的好战士》文章中“今年中秋节雷锋一领到连里分给的月饼,泪水就往心里哗哗地淌,从8月15日他想到7月15日妈妈的死,他的月饼吃不下去了,用纸包好,写了一封洒满眼泪的慰问信,送给了附近矿山医院,慰问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负伤和有病的阶级弟兄”补拍的)。
  5. 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的第七节中“……我想:一个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一定会有很多困难,我是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去支援。我想到了这些,就到储蓄所取了200元钱”补拍的)。
  6. 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中:“懂得革命道理才能当好毛主席的好战士,我要积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有时连到厕所还不放过学习,部队规定九点钟熄灯,我就买个手电,在被子里学……”补拍的)。
  7. 帮助乔安山学文化(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的第四节“把知识都给大家”中“我们班乔安山同志,文化程度比别人低,学习信心不足,一学数学就头痛,上课不带笔记本,有时还缺课。有一天,我让他做作业,他说铅笔丢了,我把自己的一支笔送给了他,还给他钉了一个作业本。他很受感动,学习热情渐渐高起来,考试成绩也不错。我按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补拍的)。
  8. 车场上组织战友学习毛泽东选集(根据雷锋1960年写在笔记本上的“入伍一年有感”文稿中:“我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做到书不离身,有空就掏出看一段,坚持做到边学、边想、边改、边运用……”补拍的)。
  以上都只是摆拍中的一部分,摄影师回忆,当时大约做了二十张左右的摆拍,在《雷锋》书中都有详尽的记录。
  雷锋老照片告诉我们,雷锋之为楷模,首先他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的人,然后才能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中成长起来,否认这一点就不能解释雷锋的行为特征;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青年人能成为人才,首先应当是行为举止训练有素、社会责任感强、胸怀祖国忠于人民的人。以往,学校教育有过不顾青少年特点进行思想政治训导的片面性,如今,遇事“维权”至上,想不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是不是在另一个极端重复着性质相似的片面性呢!
  正像师永刚自己所总结的,在今天重提雷锋,如同重提遥远的上世纪60年代,有大片的红色,也有大段的激情;而我们今天看雷锋,不仅仅是带着怀旧气质看一个遥远的背影,我们怀念这个人,也不仅仅是怀念历史上的某种风尚,某种想像中的道德以及我们想像中的道德的还原。
  革命说明书之《雷锋》
  文艺青年雷锋创作的小说、诗歌
  从《雷锋》中披露的雷锋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雷锋曾是个怀揣着“作家梦”的文艺青年。本次出版的《雷锋》中,不仅收录了雷锋生前所写的一些日记、手稿,还收录了他创作的多篇诗歌和散文。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雷锋这位素以人格、行为感染几代人的士兵,竟然也走过创作的路。
  雷锋的一位生前战友曾经回忆道,当年部队里每人都有一个挎包,其他人的挎包里装的都是些出门用的日常用品,但雷锋的挎包里鼓鼓囊囊的全是书。他们晚上住在一间大屋子里,他常常看见已经很晚了,雷锋还在被窝里看书学习,或者写东西。
  在1958年,雷锋18岁的时候,已经写下了2篇小说、5篇散文和9篇诗歌。可惜的是,雷锋的人生短暂,没能圆“作家梦”,但他的确扎扎实实地朝这个方向努力过。雷锋非常热爱读书,他近乎贪婪地阅读文学作品和书籍,忘情地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18岁时的散文《茵茵》已很见写作技巧。后来的短文《我学会开拖拉机了》更被报社编辑认为“很有灵气”,文章发表后,雷锋开始写家史,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已写了两万多字。
  寻着雷锋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有苦大仇深的童年,有幸福充实的少年时光,参加过火热的生产实践。他对党有特殊的热爱,他说“我是党救活的”,他对新生活有无限的美好感受和憧憬,他内心有太丰富的情感,他有太多的愿望需要表达……他曾动情地对自己的同事说:“如果你我能够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那该多么有意思啊!”
  雷锋做了很好事,但从雷锋的文字上来看,这样做是自然的、必然的,因为他是个美好的人。雷锋有高远的目标和追求,内心美好善良充满热情,他想把美好传播给每个人。雷锋当工人,当战士,他以另外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成就一番伟大人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的生命太短暂了,他没有成为作家,他以自己的行为传播美——他成了雷锋。
来源: 搜狐文化  编辑: 潘东
【】【】【】【】
文化体制改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锋和红领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