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程怎样才能生活化

>> 【教育观点】幼儿园课程怎样才能“生活化”?
【教育观点】幼儿园课程怎样才能“生活化”?
来源: &&&&&&编辑:李民&&
内容提要:每逢新春佳节,山东有用红枣和面粉蒸花糕的习俗,以此寓意着生活年年高、步步高。
  每逢新春佳节,山东有用红枣和面粉蒸花糕的习俗,以此寓意着生活年年高、步步高。聊城市江北水城幼儿园在“做花糕”中教孩子“学民俗”,瞧,孩子们做得多带劲儿!张振祥 李娟 摄
  “水”的主题可以做多少文章
  生活化课程要注意整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生活教育是综合性活动,我们无法将其确切分类。生活教育对幼儿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经验得以传递、整合、凝聚,这些从不同现象、事物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形成完整的经验、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人格。
  陈鹤琴先生提倡的“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教给儿童,这也是与新课改后国家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整合化相辅相成的。因此,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体性的课程,而不是独立的课程。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所以教育者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相关新闻: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无相关信息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
当前位置:&&&&&&&&&
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
编者按: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及生命成长的问题,也是一个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由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10260)经过几年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本刊刊出该研究的部分成果,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对大家开展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启发。
一、什么是生活和生活世界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与基础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一致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变革的典型表现。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震天动地,与此同时,对教育沉迷科学世界、无视生活世界的批判似乎一直没有停息。人们似乎已经从书本主义、传递主义和真空主义的教育现象中觉醒,似乎已经真正洞察了学习者个性的扭曲、生活的扭曲,为此,不少研究者主张将生活当做教育的重要的甚至是本原的目的,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为了完整的、真实的人的教育。因此,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成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中的问题的核心所在。重建儿童的生活、关怀儿童的生活,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性或根本性的工作。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关注幼儿的生活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生活也是由幼儿教育保教并重的特点引发的。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所谓关注生活,就是注重生活保育,注重幼儿的吃、睡等日常生活环节。很显然,这种生活观,并不一定能让幼儿愉快、完满的生活,并不一定能使幼儿教育真正关怀幼儿的生活。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世界?我国的辞书大多对生活作这样的界定: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我国有的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1] 这里涉及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与有些辞书不同的是,将生活的主体确定为人,排除了广泛的生物。同时,可以看到,生活的内容是广泛的,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西方有些学者对生活的界定也是很具启发意义的。例如,奥德嘉·贾塞特(Ortegay Gasset)指出,生活就是我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从思想、梦想或情绪激动到玩股票或打胜仗都包括在内。但如果我们未能认识生活之所以为生活,当然,所做的事就不会构成自己的生命了。[2] 奥德嘉·贾塞特还指出,生活是一种奇妙的、独特的和神奇的实在,具有为本身而存在的特权。一切生活都是某人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活着、知道自己存在着。他认为生活的根源和重心是在认识和了解自己,是在观察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在自觉。因此,奥德嘉·贾塞特对生活的认识更具体,更感性,也更高远,突显了生活的“我的”“我活”和“为我”的特性。在奥德嘉·贾塞特的观念里,生活的精神、情感和关系层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生活就是在世界中发现自己。所谓在世界中发现自己,并不是在其他具体物质性的东西中发现自己肉体的问题,也不是在空间或世界中发现自己肉体的问题。如果只有肉体,生活的过程便不存在,便只是肉体的走来走去,彼此相撞、彼此分离。任何肉体都不认识或注意其他肉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多令人感到愉快和不愉快的东西组成的,是由一些有害和有益的东西组成的,最重要的不在这些东西是否为物体,而在他们影响着我们、安慰着我们、威胁着我们、折磨着我们。[3] 总之,人们对生活关注的视角可能是不同的,聚焦的方面可能是不同的,但生活与人的生命和发展的关系是大家关注的,认定生活是人自己的,一种完全被指定和控制的“生活”就不是促进生命发展的生活。
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活世界。这个兴盛于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领域的概念已经成为今天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可能也是很难形成完全确切的公认概括的概念。因为,对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从各自不同的视野中来论述和使用这个概念的。胡塞尔在其现象学哲学研究中并没有对“生活世界”下确切的定义。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基本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或定义为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4] 所谓非课题性的世界,意味着作为自然的人,我们始终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把现实世界看做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不言自明的前提,但并不把这个世界当做普遍的课题来探讨,即对世界的自然的态度。所谓奠基性是指对世界的课题性探讨———生活世界的客观科学的态度和哲学反思态度都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的基础之上的,必须以生活世界本身的存在为前提。所谓直观的,意味着日常的、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所谓主观的是指“生活世界”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的真理。此外,哈贝马斯也对“生活世界”提出了很多见解,尤其是深入地讨论了生活世界的特性和结构。
哲学领域关于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学说,对于我们思考教育生活、学校生活、学习者生活、学习者生活世界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甚至是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基础。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幼儿的生活应该惠及幼儿身心两个方面,因此,幼儿教育不只是生活照料,幼儿园课程不只是数学和科学,更不是拼音和经文。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是针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的。当今的幼儿教育,受到追逐利益的商业化思想的影响,受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望子成龙”的大众教育意识的影响,受到一批低素质的甚至缺乏专门训练的人员进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背离《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的现象,存在着幼儿失落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现象。有些幼儿过早学习与他的生活十分遥远的、他根本无法懂得的经文、典籍,而远离了游戏和欢笑;有些幼儿被塞进各种兴趣班,而正是这些兴趣班,让幼儿的兴趣荡然无存;有些幼儿被迫处在一个符号刺激和练习的世界里,在那里,学习不是直观的和生动的,幼儿个人的主观性被集体的一致性和成人的强迫性吞噬了。进而,幼儿的生活世界被成人的世界、科学世界吞噬了。因此,让幼儿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不只是为了教育的成效和课程的成效,更是为了幼儿生命的成长,为了让幼儿的生命不受扭曲,让幼儿的生活真正是“我的”“我活”和“为我”的。
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幼儿自己的,是外在的力量使幼儿远离了生活世界。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回归生活的幼儿教育,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指课程只承载生活技能,不是将课程当做生活事件的堆积。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幼儿园课程如果背离了幼儿生长发展的规律,只关注成人营造的抽象的、符号的世界,只倚重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无视幼儿的活动和经验,幼儿园课程就无法真正生活化,幼儿就无法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
跟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更应该生活化。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幼儿的身体发展尚不成熟,心智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和动作性思维阶段,幼儿对世界的感知是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和个人化的。对幼儿而言,只有生活世界是有安全感的、可以生存的世界,而哲学反思的世界和学科的世界,对幼儿来说经常意味着陌生、非我甚至死寂。因此,没有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像幼儿教育那样迫切地需要回归生活,没有哪个年龄段的课程像幼儿园课程那样迫切地需要生活化。只有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课程,幼儿才能得到适宜的和有效的发展,幼儿才会有美好的童年生活。美好的童年只有在生活世界里才存在,处在生活世界里的儿童才可能享有美好的童年。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
如何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课题。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需要“生活精神”“生活态度”和“生活实践”;需要课程的设计者努力回忆自己的童年,密切关注幼儿的童年感受。没有教师永存的童心,没有幼儿的积极参与,就产生不了反映幼儿生活世界的课程。因此,幼儿园课程经常是幼儿自己的,幼儿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选择和尝试造就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我国的幼儿教育法对幼儿园课程有明显的生活化的取向。如《规程》中提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些都说明了对幼儿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关注,对幼儿身处的现实生活和环境的关注,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所谓使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就是让幼儿处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幼儿的生命得以健康的生长。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反映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就不可能是生活化的课程。只有体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才能彰显促进幼儿发展、促进幼儿生命的成长。因此,关注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就是关注了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幼儿园课程设计者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幼儿园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关注抽象的、文本上的幼儿,而是关注现实的、眼前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幼儿,去观察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促动他们。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一定要将知识、道理和技能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自己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因此,只有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意义。幼儿的发展就是在解决生活和游戏的问题过程中实现的。那些来自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能让幼儿更充实的生活;那些通过幼儿的生活来实施的课程内容,能让幼儿觉得更亲切、更有兴趣。因此,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就是要向幼儿的生活要内容,依靠幼儿的生活过程来实施课程。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课程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生活的过程。这种生活是能体现生活世界的本质的,是能体现生活的本质的,是能体现幼儿生命成长的诉求的。
                                                 (郑红摘自:悦研会)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初探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初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9-010
  课程改革要秉持着尊重幼儿的理念组织活动,重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游戏性。无论在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中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真正地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味灌输、一味汲取的模式方法,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达,只重视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活动中的这个探索获得的过程,忽略了幼儿在这个活动中所能获得的能力的培养,而且也缺乏了游戏性与生活性,现今注重这个过程,可以更好彰显课程内容的生活性与游戏性。   1 主题课程案例   边看“春游”活动时的照片边谈话,回忆自己春游时的快乐体验和感受。   然后教师借助幼儿实际的春游经验来导入问: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美?看到了什么最开心?利用春游来建构认知,又使得幼儿园的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接着引发绘画兴趣。教师问“怎样把这些有趣的、美好的东西画出来?”   “如何表现我们小朋友在春游中的活动?”最后,教师交代《快乐的春游》的绘画要求。师:怎样画就可以一下看出是男孩或女孩了?怎样表现他们的动作?示范一两种动态的画法。(手、脚的位置、弯度等)师:人物画好了,边上还可以画写什么景物呢?你在春游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创作:快乐的春游。先指导幼儿掌握颜色的搭配。再鼓励幼儿表现男孩和女孩的特征和动态。然后,教师巡回观察,个别指导。   这个环节里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幼?航ü棺骰?素材,利用辨别男女生的小游戏,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技巧,在无形中凸显了幼儿园课程的游戏性。   最后环节是幼儿相互交流作品。先展示幼儿的作品,相互欣赏。   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最后教师小结评价。交流评价中集游戏与生活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帮助幼儿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为幼儿带来了轻松和快乐。可见,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与游戏性又是相辅相呈的。   2 案例分析、反思   在活动的起初,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其思考。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自主积累绘画的经验。接着组织进行自主绘画活动。在教师撒手情况下,很多幼儿无从下手。虽然交流了,但是没有建构这个画面。后来教师为幼儿作示范,为幼儿自主性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游戏的,它们时而单独呈现,时而相互烘托,两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们,为了更好的教育,请善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与游戏性,让幼儿园课程内容熠熠生辉。   3 如何增强、落实幼儿园美术课程内容的生活性与游戏性   3.1 让幼儿做到笔下有画   自主性不是一个空话,不是一个漫无目的的放任。我们要留一颗心,让幼儿在所处的环境中充分地感受到。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用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花草树木的美,感受天空白云蓝天,看看各种事物的变化,触摸各种事物的形态……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美好体验,当然,在这个基础上也不能忘记要及时地让孩子们抒发出来,例如交流交流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到各种各样的美,这样幼儿的情感自然丰富了。   3.2 帮助幼儿创设画下有境   一个适宜的绘画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起到了提高审美情操的效果,同时也起到了提高活动效率的作用。例如在某次大班美术活动《一去二三里》时,教师就借由古色古香的水墨画来作陪衬,让幼儿在优美的配乐中欣赏,萌发自己想要去创作的热情,同时也欣赏了不同的布局,知道远近间事物的变化情况等。   3.3 活动中做到画中有引   每个幼儿在绘画的技能上都是有所差别的,有的涂色上很均匀、有的布局上很得体、有的线条上很优美……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属于自己的小问题,这时老师就可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场了。我们班有一个小弟弟不管画什么,都喜欢画上自己,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先表扬后引导,用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来问问他,让他知道原来除了画自己还有很多有趣美丽的东西可以画出来。   3.4 对于幼儿的作品学会身入其境   幼儿的画有时会天马行空,他的内容充斥着大人看不懂的色彩和内容,但是在他的解释下,我们会马上变得豁然开朗,有时幼儿的画面中也会出现自己此时或者近阶段的经历,谁说小孩没心思的,在他的画里正写满了心思呢,有时幼儿的画面上也会出现自己的心情,例如,有的孩子今天的画是草率地完成的,证明他今天心不在焉,或者就是急于做其他事情了,这样看来,孩子们的画中有话呢,教师应该“进去看看”。记得在一次《夏天的水果》的美术课中,要求幼儿给水果涂上相应的颜色,在巡视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有一位幼儿把黄色的香蕉涂成了绿色,“香蕉是什么颜色的?”“黄色的。”“那你为什么涂成了绿色?”“老师,我的香蕉还没熟呢,还是青色的,不能吃。”孩于的观察力多么丰富,考虑的多么仔细啊。所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持着一颗童心去观察,身入其境地去感受幼儿画中的秘密,不要去随便地否定幼儿的“天马行空”,因为在这个的背后总有一个纯粹的原因。   3.5 重视幼儿作品 欣赏评价   “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这些其实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都是凭着一己看法来评断的,幼儿在每次绘画完,都有着很高的介绍、展示的愿望,他们想让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所以笔者通常会在幼儿操作完,组织幼儿来介绍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者是来评价评价别人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提高幼儿的欣赏、交流能力,例如看看谁的画最漂亮?谁的画最逼真?谁的画最有创意等等。有时也会就典型、有创意的作品进行重点介绍,帮助幼儿也积累了绘画的经验,有时用展板来展示,这样可展示更多的作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的欣赏、评价空间,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更加喜爱美术活动,更富有热情和想象力。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转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学习心得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学习心得
中二班& 孙泽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活动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非常需要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指在设计、组织、事实幼儿园课程时,要把幼儿园的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身体、任职、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游戏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被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生活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所熟悉的时候,幼儿就会跳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让孩子在生活游戏化的快乐氛围中享受学习,要求老师理论联系生活付诸于教学中,现针对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体验机会。
比如说,我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由于数学比较枯燥,幼儿兴趣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就尽量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能用点卡表示6以内物体的数量;能目测或用点数方法计数。根据活动的目标,我创了一个游戏情景,采用“小兔子逛超市”的方法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通过图片,我在黑板上布置成超市的画面,接着出示小白兔,以小白兔逛超市的情景来引导幼儿数数,依次提问水果或蔬菜的数量并说出可以用几的点卡来表示。最后可以为小朋友提供一些动物头饰,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幼儿熟悉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活动幼儿既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又能丰富生活经验,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是十分必要的。
2、丰富活动形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需要锻炼他们跑的技能。这时,我就会带他们玩“我的好朋友”游戏,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好跑的准备。游戏中,幼儿四散走,教师边走边念儿歌:“一个人孤零零,两个人,喜盈盈,三个、四个、五个人,团结友爱亲又亲。”教师说三个人,幼儿迅速找到两个人,拉手站好。幼儿对整个游戏相当感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学会了跑的技能,发展了追逐能力,同时还满足了他们游戏的需要。
3、区域活动的形式跟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让教学活动为游戏服务。
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营造成一个更加开放、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学得轻松和快乐。特别是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自主性学习操作和游戏,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而且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也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可以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使学习的内容从书本重新回到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又能让幼儿真真切切学到一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知识面自然更广了。
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幼儿学习知识、体验快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