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例说明业务流程再造有哪些业务的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你现在的位置:> >
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全面深入
会计城 | 日
来源 : 互联网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谨慎性原则在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运用。新制度不仅严格限制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谨慎性原则在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运用。新制度不仅严格限制了公允价值概念的使用,扩大了计提财产减值准备的范围,而且在修订准则中明确规定,在会计核算中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对于非正常的经营业务交易不确认收益,只确认损失。本文还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和分析,比较具体会计准则修订前后不同的会计处理结果,说明新制度、新准则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以及对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谨慎性原则 全面运用 案例分析
  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日,财政部又发布了无形资产、租赁和借款费用3项会计准则,修订了投资等5项会计准则,新制度和新会计准则(包括修订准则)已于日实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更加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在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较为全面、深入的运用,比较深入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本文主要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突出表现和全面深入运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主要表现
  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较过去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新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即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这些减值准备的提取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全面运用。
  (二)缩小了公允价值概念的使用范围,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新准则针对当前国内尚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的现实和一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随意运用公允价值等手段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严格限制公允价值概念的使用,并规定在非正常的经营业务交易中不确认收益,只确认损失。例如对于非货币性交易,不再区分同类交易和非同类交易,一律按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处理,即视为盈利过程尚未实现,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账面价值,除非涉及收到补价的情况,一般不确认收益;对于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业务,新修订的投资准则规定,投资成本不再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而是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取得的投资的入账价值;对于债务重组业务,因债权人作出让步而减少的债务金额,不再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全部作为资本公积;对于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债的,也不再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收益,而是将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修订准则要求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享有的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不再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对于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尽最大可能避免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如对企业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投入的无形资产,规定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再是公允价值。
  (三)在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发出材料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这比采用先进先出法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通货膨胀时期,材料成本呈上涨趋势,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虚增利润,而用后进先出法则可以避免此问题发生。
  (四)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五)关注和反映或有事项的规定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为或有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存在须通过不完全由企业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潜在资产,因此,企业一般不予以反映和披露;而对于或有负债却必须据实披露,这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在会计核算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运用,在此仅举一例,分析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旧250,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000元。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000元。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货款950,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二)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
  由于该案例涉及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准则,而修订前后的上述准则体现的谨慎性原则是有区别的,为了比较有关准则修订前后的内容及其对谨慎性原则要求的变化,红星公司有必要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以便前后比较。
  1、按修订前有关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1)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不仅属于投资业务,而且属于非货币性交易业务。根据修订前的投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投资成本以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据此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900,000
    累计折旧 25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150,000
[获取更多干货,请关注会计部落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谨慎性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疾风资料库
谨慎性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发布时间: 08:33&&&&发布人:
谨慎性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摘要】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新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应用过程中很多业务的处理需要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这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词】会计准则 谨慎性原则 会计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当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有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资产的方法与程序进行会计处理,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能有效避免管理者过于乐观估计负面因素,有利于企业提高和抵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能力,保护企业利益。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应用十分广泛,会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加强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以便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在多个会计准则中都有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规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该计提减值准备。此外,其他一些资产准则中也都涉及到了减值准备的计提,如存货准则、建造合同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等。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其次,折旧方法选择。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了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如果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就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还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谨慎性原则。再次,资产的计价。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第十一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里资产计价选择“较低”者体现的是谨慎性原则。最后,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必须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则要满足四个条件才能确认。另外,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准则的一些规定也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如此广泛,其影响不言而喻,正确运用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却由于其局限性带来了一些困扰,主要是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增大,谨慎性原则往往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如何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涉及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国家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这是因为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以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里的“高估”和“低估”,主观性很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第八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第五条规定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一些“迹象”。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这里第一条的“预计”,第二条的“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条的“预计折现率”,第四条的“证据”,第五条的“将被闲置”,第六条的“预计金额”,第七条的“可能”等字眼都决定了减值准备的确认需要职业判断。另外,本主则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里的“处置费用”和“未来现金流量”都需要估计。其次,存货准则的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个准则出现了三个估计数据,任何一个估计数据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存货的期末计价就会出现偏差。最后,租赁准则中所说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这里的“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另外,该准则还规定,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这一条的“预计”“合理确定”仍然离不开职业判断。综上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应用时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都是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以便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不让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三、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企业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关键的环节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一会计业务,由于技术和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实务操作,其原因是职业判断水平不同,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估计、推测、判断的结果往往也不同。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熟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财政、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知识,又要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以客观实际为依据,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水平。因此,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掌握会计实务、税收法规、企业管理等知识,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公司也应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制,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指导和业余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其次,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保证。会计人员应坚持真实、公允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条件。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应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排除个人主观意念及偏好,客观、公正的进行职业判断,作出会计处理,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培养会计人员的自律品质。最后,建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体系。由于谨慎性原则经常被滥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企业可在会计机构中增设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或岗位,对已做出的职业判断进行验证分析、评估并修正职业判断,同时会计岗位也能相互制约,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另外,应建立对重大的不确定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对于需要预测的不确定事项,应由特定的团队集体进行研究分析,作出评估或者判断,防止因个体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披露会计职业判断的有关信息,包括资产减值依据、可收金额的确定方法、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等等,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理解掌握会计信息。此外,还要重视案例剖析。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会计核算中运用恰当,可以收到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客观性的积极效果;否则企业就会以谨慎性为借口故意压低资产和收益,从而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让谨慎性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2006.[2] 魏明海等:盈利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3] 郭志凌:浅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会计制度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4] 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责任编辑:郭亚娟)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设备。它属于会计核算的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本文对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正确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确认 利益相关者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具体运用1.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应用 (1)无形资产的确认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其中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2)收入的确认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五个条件: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④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五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确认收入,即不能随意确认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计价原则的修正。根据历史性计价原则,虽然可能会存在记账简单和验证性等优点,但是随着通货膨胀会计的出现和金融交易等业务的出现,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所以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现金类资产,不仅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还把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而且,明确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冲回,避免了企业用此准则调节利润。(4)加速折旧企业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明确了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防止高估资产低估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5)或有事项的处理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预计可能发生的负债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而对于或有收益,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滥用谨慎性原则,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上市公司美化资产和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以达到募集资金的条件或免予被摘牌。 第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程度不均衡。如制度未对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及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由于采用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另外,除了上市公司外,大部分小型企业是忽略谨慎性原则的。第三,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三、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笔者认为,企业是否采用谨慎性原则,管理部门无法作出硬性规定,而只能作出定性要求,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制订恰当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适的会计估计,影响的因素很多,不是国家政策所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靠企业自己把握、外部会计师监督。而且,一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规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1.必须承认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谨慎性原则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正如前文所述,它在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时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2.加强相关的法规,明确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后果这一点已经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所反映。《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制约。3.要加强监督,强化约束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的存在,内部人都有动机进行会计利润调节。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有必要引进外部监督机制。另外,谨慎性原则的不当运用除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等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用谨慎性原则人为调节利润,谋求自身利益。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部牵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弱不当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4.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判断;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谈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和发展
摘 要 随着现代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从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发展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思考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会计工作者共同讨论。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会计准则 应用 发展 完善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谈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一、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主要应用。目前,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计提坏账准备备抵法是坏账损失核算的一种方法,即是按期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当某一应收账款全部或者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应根据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2、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某些企业固定资产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这样,加快折旧速度,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使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二)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在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存货跌价准备。会计期末,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必须对存货期末计价进行调整。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金额,可采用备抵法,其账务处理如下:提取或补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发,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2、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的权益性投资,如果其末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账务处理是:(1)当期应提取的减值准备=当期成本低于市价的金额-“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方余额,若其大于0,则做会计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若其差额小于0,则做相反分录。3、债务重组或支出的确认,我国会计准则也采用了谨慎做法。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是债务重组的一种情况,是指在债务重组协议中附有或有支出条件的重组。在债务重组日,债务人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今额中,椐此计算债务重组收益,而债权人应将重组账面价值与不含或有收益的将来应收金额比较,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因此,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公式: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重组债务账面价值—含或有支出的将来应付今额;债权人债务重组损失=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不含或有收益的将来应收金额。可见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得到充分体现。二、发展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思考(一)把握好“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标准。对比新旧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已经剔除了公允价值等不稳定的因素,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然而,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从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应该让企业尽量参考物价局的价格统计报告来确定“可变现净值”,并且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标准。(二)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判断;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三)要加强监督,强化约束机制。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监督,保证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同时,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的内部保障机制。(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主观随意性。□ (作者:任职于四川省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会计教学)参考资料:[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201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财政部财科所财务会计研究室李明主编.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学习与应用.经济日报出版社.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谨慎性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