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之是什么意思

知之、好之不如乐之 - 国学故事 - 7岁及以上儿童故事 - 贝瓦故事
[知之、好之不如乐之]
浏览次数:1995
【名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要义】意思是,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孔子认为,在学习中,人们仅仅是有日标地追求,还不如从中得到心理满足效果好;得到心理满足,又不如对学习、工作感到强烈兴趣效果好。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可以通过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潜力。仅仅懂得学问、道理,却不能从心中喜欢它,说明学得不够深入、透彻。在学习时,如果将学习看成是“苦学”、“困学”,那么即使对书本倒背如流、对道理讲得清楚明白,仍然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乐趣。而如果心里喜欢,却不去身体力行,从实践中感受到愉悦、快乐,那么这种喜爱也不深刻。叶公好龙,嘴里说自己如何如何喜欢,可真龙来了,却吓得要死。在这里,“之”不仅是指学习,也指儒家所追求的仁义之道。孔子表面上说的是学习之道,实际上是在讲如何遵循仁之道。对于儒家学说,要了解其内容并不难,但要从内心培养对这种仁道精神的喜爱之情,却不容易做到,至于要亲自去实践就更难做到了。所以孔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好之、乐之”,从内心去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格。如果具有很高的境界,那实行仁道自然就如高屋建领二般容易了。所以孔子循循善诱地教导人们,要始终自强不息,追求更高的境界。【故事】管宁是三国时学者,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齐相管仲的后代,以操守淡泊著称。他身高八尺,相貌不错,但家里很穷,而且他十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他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很难得的品质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管宁离家游学,潜心读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是年长他一岁的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华歆(字子鱼),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邮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冻仲弓的品德、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管宁性情恬淡,沉默寡一言。华歆好动健谈,喜欢访朋会友,善于多方交际,内心深处则是热衷于功名利禄。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免不了谈古论今,抒发各自的人生抱负。华歆总是喜欢评说古来将相王侯的事业和地位,一副垂涎三尺的神气,并且十分羡慕管宁的家世。管宁则不以为然,谈到这种话题时,他总是拍拍书本,又指指屋后的菜地,那意思是:身处乱一世,我不能治国安民,只要能够读书和劳动,就别无所求了。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二,并不是一味读死书的书呆子。有一天,管宁和华歆来到屋后的菜园锄地,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金子谁不喜欢呀!但是华歌、管宁这样的人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除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管宁锄到地头了,回头招呼华歆,见他还在那儿怔神,又招呼了一声,他才懒洋洋地拾起了锄头。管宁见此情景,不由地皱起了眉头。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管宁与华歆经常同坐在一张宽大的芦席上读书。门前有时经过坐着豪华车子、身着华丽衣服的大官,后面跟随着持戈的卫上和骑马的侍从,前呼后拥,耀武扬威。每到这时,管宁充耳不闻,照旧读书;华歆就坐不住、沉不住气了,放下书本,跑到屋外街上,挤进围观的人群里仰视,对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回来后,他也不继续读书,而是赞叹不已地对管宁描绘“车干冕者”高贵堂皇的仪容。管宁劝阻华歆:我们是读书、做学问,不必去仰慕那些高官厚禄的人!有一天,门前又行进o列朝廷重臣的车队。华歌自然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看去了。回转时,却大为惊诧:管宁竟用刀子把芦席割为两截,自己独坐二截用心读书。华歌不解地问:“幼安,你为什么要把席子割为两截,你我不是从来都同坐二席吗?”管宁缓缓地合上书本,一字一句地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我怎么能与不是自己朋友的人同坐二席呢?”说罢,管宁背过身去,拿起书本,再也不理会华歆了。管宁的割席,毋宁说是绝交,不如说是劝诫,希望华歆不要改了初衷。从此以后,两个年轻的朋友便分道扬镳了:管宁潜心读书,成为德高望重的学问家;华歆却二头扎进名利场中,先事孙权,后投曹操,趋炎附势,不择手段,为帮助曹氏父子剪除政敌充当打手。华歆曾经带领五百甲兵入宫捉拿伏皇后。曹王废献帝自立时,华歆更为活跃,他按剑指着汉献帝厉声斥责,并将其赶出京城。后来华歆官拜司寇,终于达到了青云直上的目的,但是却一直为世人所不齿。后来,管宁避居辽东,当地的人感念他的贤德,服从他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家和睦共处,安居乐业。管宁回乡后,魏文帝就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有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召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已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管宁呢,则是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华歆看重管宁的学识,也曾上书举荐他担任要职。管宁听说后,淡淡地一笑,说:子鱼本来就是很想做官的。他追求地位和权势,而我无意功名利禄,原就不是一路人。这也是当初我为什么与他由同席而坐到割席分坐的缘故吧!世人都赞佩管宁的操守,鄙薄华歆之所为,而且认为他俩的分歧一早在拾金之时就已露端倪了。后人有诗叹华歆曰:“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管宁在辽东时,常戴白帽,坐卧一楼,足不履地,终身不肯仕魏,又有诗赞管宁曰:“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中冒自风流。”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评论,请稍候。。。
京网文[8号
服务热线:010-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贝瓦儿歌APP扫描或点击下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