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学习的有效性论文

小组活力激发
小组活力激发
&《“学讲方式”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浏览次数:2120)
《“学讲方式”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陈楼镇左庄小学
一、课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与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虽然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行为及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
传统教育课堂利用率低,课堂效果低下,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形式,形成高效课堂,寻求高效课堂新形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2014年江苏省徐州市提出了“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并在全市行政推动,全面推进。
“学讲方式”一改传统教育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步,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将课堂的基本环节定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的一种学习与教学方略。通过“兵教兵”“兵考兵”“兵验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六个环节中,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贯穿每一环节的灵魂,它支撑着整个课堂的构建。“学讲方式”的课堂实质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
但是,在“学讲方式”推进的过程中,主持人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仍滞留于低效的表面化的合作之中,小组讨论存在着人员游离现象,交流展示并不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率,质疑与共享中存在着一定的乱堂现象。这种种低效现象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我们对于“学讲方式”的把握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故而主持人提出从师生两个方面去探究如何加强小组合作有效性,这也是真正领会“学讲方式”的灵魂问题。
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一对一”的教学效果最好。在班级授课制、大班额条件下授课,通过组内讨论、互助、质疑、共享,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对一”教学的可能。小组合作学习也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掌握学情,把握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合理分配课堂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学讲方式”在小学中的应用,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极易进行,但也容易存在诸多无效合作,这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发现这些问题的表面特征、本质及存在根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力求通过有效团队协作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提高。我们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给不同学习速度、思维优势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尊重和理解学生,发展师生教学相长关系。但现在小组合作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状况,占据了大量的课堂资源,而实际上渐渐游离出我们的初始目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它终将再次沦为一种高资源低效率的形式主义。
在“学讲方式”全面推进的同时,教师们也纷纷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每堂课必用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指标,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是为了课堂高效率、教育高素质,而不是为了完成“学讲方式”的形式,教师为了体现合作而要求学生合作、小组看似合作学习实则单兵作战、小组重复的无效合作行为过多等现象的的长期存在,会产生更多的游离分子,使部分学生惰性加重,班级的两极分化状态加重,造成“讨论”、“合作”两张皮,实质上依然是传统教学的低效率课堂状态。故而,要想从根本上领会“学讲方式”精神,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略如同臂使,则必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内容简介
针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低效合作、无效合作、教师行为低效率、学生合作率低,乱堂率高等现象,分析其存在特征、产生根源、寻找解决的策略。着力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兴趣点的结合问题、组长领头羊作用的培养与落实问题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问题,在分组方式、组内分工、研讨程序和方式、研讨成果汇报展示,组内监督、组内激励和组间竞赛等问题上开展深度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素质。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一:学讲方式
2014年江苏省徐州市全面推进“学讲方式”应用,旨在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学讲课堂的基本环节一般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课堂教师行为要求实现五步“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学生行为为五学即“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基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合作、交流、展示、质疑拓展,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互动,互学、互教、互测,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教学资源的低效率状况,培养学生自主、主动进取、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的效果高效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学讲课堂教学六个基本环节的支撑点与实现基石,也是学讲课堂教学行为 “五步”的直接目的,“五学”的指导思路。
(3)有效性的探究
由于受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表面合作、游离式不合作,乱堂式假合作,重复的低效合作,以及无效合作的现象,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甚至本质上重回教师独占教学资源的现象。要完成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小组合作有效性问题的解决是当务之急。
(4)“学讲方式”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就是针对全面推行“学讲方式”课堂改革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些低效、无效的合作学习,多角度分析其表现出来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对策。
2、政策、理论依据
(1)学讲方式的要求。关于实施《“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要着力改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的局面。要着力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力,深化学习层次,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有效性。“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讲方式”运用要求遵循六个主要原则:掌握学情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合作学习原则、学生“教”学原则、当堂巩固原则、指导学法原则。”
(2)新课标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故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要建立在孩子真正投入交流的基础之上。
(4)关于遗忘规律的理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先快后慢”。而且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述、演示后,短时记忆就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经久难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存在其固有的层次性与规律性,这些需要我们去寻找并试验。
(5)学习兴趣激发的理论。大量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孩子们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减少游离率与乱堂率,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合作率,这些需要教师抛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兴趣点。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阅读教育著作:《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 伍新春 管琳著
本书从理论与研究基础、主要方法与技术、课堂实践与应用、发展趋势与展望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合作学习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全书共分1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合作学习的研究基础、小组调查法、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合作学习中社会技能的教授等。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日)佐藤学著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是以“学习”为主题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
《静悄悄的革命》(日)佐藤学著
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第二阶段:
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学生小组有效合作能力的观察、调查与培养训练;
2、“小组合作学习”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兵练兵”“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内、黑板前“讲出来” 、“教别人”,实现“学会”、“会学”、“教会”的学习程度的“三级跳”,引发“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积累材料,并分析案例。
3、同校、校际相互交流,每期形成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材料。
第三阶段:
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2014年7-9月份:
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初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
2014年10-11月份: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研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并撰写读书心得。
3、将学习心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就认真撰写教学案例。
4、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听课、开课、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从中收集素材,进行课题研究。
2014年12月一 2015年2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小组合作的有效形式与契合点,使小组合作更加有效;
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与心得。
3、继续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并及时反思总结。
4、撰写《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2015年3月-5月:
1、 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对一学期以来实施课题研究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整理。
2、完成阶段性总结并上报学校教科室备案。
3、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完善课题研究。
4、撰写《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心得。
5、收集、整理能体现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
6、收集、整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学讲方式”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7、作好结题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观察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对比法和网络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课堂小组合作的状态,对比、分析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的特征。
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理论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与学习心理等因素,结合小组合作时对应行为,分析无效合作与有效合作产生的条件。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长期处于有效或无效合作状态的学生的分析,去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规律。
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团队协作教育,摸索养成及协作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师生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五、课题结题报告终结研究成果
研究方案一篇;
读书心得四篇:
《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读佐藤先生《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的收获Ⅰ
读佐藤先生《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的收获Ⅱ
教学案例三篇:
《合作学习中社会技能的重要性》
《触点效应——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触一点便环环相承》
《教师不是课堂的导演》
结题论文三篇:
《关于小组有效合作的简单教程》
《如何教会与强化小学生合作学习中缺失的社会技能》
《“学讲方式”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六、课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性成果
“学讲方式”以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主讨论与自我建设成为每一位教育人重视的问题。课前的精心备课,用心与学生沟通,设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而为此设计高质量的导学单与备课。对于自我的提高,对教材的解读,对课堂的预判越来越成为一线教师自我进修的方向之一。然而,大家也越来越发现,小组合作的重复行为、无效行为的存在成为困扰教育人的重大问题,于是大家在导学单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在钻研教材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同样的问题却一直无法得到解决。是学生的基础太差了吗?是学生全部掌握了吗?是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太强了吗?我们一次次的对自己提出问题,但是基本都无法得到解决。笔者通过一年的调查与本班级的跟进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修养固然重要,学生的基础也不容小视,教材当然也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并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小组合作发生在课堂上,但是功夫在课外;小组合作的内容是教材知识,但是,技能是非教材的。我们不但要分析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还需要分析事物的固有属性,分析事情发生的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治标治本,事半功倍。
小组的有效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高效课堂,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环节,一堂好的课需要我们教师做很多事情,直接的如:教材、学情、备课、反馈与反思。而间接的也恰恰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地方,如:学生兴趣养成、小组有效合作技能培养、课堂环节设节、课堂情况预设,现场修正技巧等。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其实是明确与洞悉,师生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做。这对于教师来说说白了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你有了这个想法,向这个方向前进,提高自我修养而已,自然你所任班级小组建设就是一步步进入正轨,有些事就是一层窗户纸,在想到答案之前千呼万唤不出来的神秘,想透了,也就如此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就教材之外进修培训,去发现学生的特点、特长,设计学生的合作流程,从学生生活实践入手,一步步,一个个环节的预设,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修养。素质教育不只是分数,那么素质在哪儿,并非是几节体育课,一个课外活动就解决了的。对于作为教育人的我们,可谓是人人有责,素质就是学生成长需要的,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教给学生的教材内容,有一天有可能忘记,而这些技能与习惯对于学生,则是终生受益且沿用终生的。如此,我认为,就是素质教育。请我们教育人从小组的高效合作开始吧。
一、合作行为的明确化
合作行为的明确化包括:(1)方向明确化;(2)流程明确化;(3)职责明确化。这种行为的明确化不单是对于学生,也作用于教者。
(1)方向明确化
正所谓“路线是纲,纲举目张”。方向即是目标,它是师生努力的基础,也是教与学发展的动力。目标使学生的行为最终构成一幅清晰的图画。使学生一点点的向前进,使小组的合作被“合作方向”这一无形的手所捆绑,坚固而牢不可破。
小组合作的明确方向,很小组的合作不再迷茫,使小组成员能迅速进行状态,分工合作,自学讨论,一切为了最终解决问题而努力。
小组合作的方向明确了,这样组内才能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个人迅速发现自己的目标,并完成任务,这样小组的合作就会明确而高效。
当然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本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包袱”所在达到的效果,同时课堂目标的设定除了要根据教材之外,还要结合学情,结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特点。
(2)流程清晰化
流程就不是限制了学生的行为,其实相反,流程是明确学生的行为程序,减少学生的重复无效合作行为,可以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高效性。重所周知,现代的生产基本都是流水线化,它把手工业生产远完的抛在了后面。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正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每个小组都是由一定成员完成了,而“学讲计划”要求学性处于一种学习共同体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也就要求小组的合作行为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实现资源的化成重组,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点,避免重复的无效行为。
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者,在参与岗位之前都避免不了一个环节,即岗位培训。岗位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交待清楚该岗位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明确哪些流程。一年一度的高考与中考的监考工作,其实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监考之前,有考场任务的学校都需要组织为期一天的监考培训工作,明确哪些事是要做的,哪些事是不要做的。对于每一场考试明确其每一分钟的流程,从考前半小时、15分钟、10分钟、5分钟,到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每一步流程明确化。也正是这种流程的明确化确保了一届届高考工作能顺利而圆满地完成。
小组合作亦是如此,明确清晰是打造高效课常的必备条件。
(3)职责明确化
在其位谋其政。只有职责明确,才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才能确保小组合作各个环节流畅地完成。小组合作虽非千头万绪大工程,但小组合作的有效运行也是需要明确职责的精细活。厘清头绪,明确职责是小组高效合作的重要条件,只有明白自己做什么,别人做什么,小组成员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援,才能保证小组工作的有效完成。
小组的无效合作多表现为一些小组成员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即课堂游离;或是小组成员重复的做某件事情,造成课堂任务完不成,或是讨论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而造成的无可讨论的现象,最后整个讨论演变成“表演”性质。
所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每位组员明确职责,能相互协调,不出现推诿,拖沓的现象,在小组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找到学习的方向。
二、合作技能的培养
所谓小组合作技能,是指建立在小组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小组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小组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看待小组合作,着眼于整体性,把小组成员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然而小组的合作,并非是分分工,讲讲流程就一切结束了。这需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如何自学;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交流、讨论;如何形成成果;自己的小组或别的小组表现的好要知道一起高兴,表现的不好要学会鼓励等等。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需要小组成员能真正形成一个学习的团队,共荣共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展小组不宜常动,要有组别,甚至要有组名,有组徽(小组标专)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而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小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迅速有效地融入到团队中去。同时合作技能的培养也是小组高效合作的必备条件。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学生学习的很认真,但是成绩不高,我们说他们学习的方法不对,小组合作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如果小组内某成员包揽了一些讨论及课堂的发言,从不听取别人的想法,那么这个小组中,要么该成员被彻底孤立,要么该小组的其他成员不再有合作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就沦为一个空架子。
诸如此类,所以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得到我们教者的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需要我们单独的辟出时间来完成,并在小组合作中训练、巩固、评价、发展。
三、小组合作兴趣的养成
小组的合作兴趣养成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兴趣;二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真正的小组合作的兴趣。
(1)由于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部分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多很教者的课堂仍是“变形”的分数课堂。
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材走进生活、走进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教材知识转变为解决生活的困惑,学习生活的技能。借助素材与工具,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自己当作学生,是我们教者必须做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对于小组的有效合作,学生也会和我们一起研究方法与对策。
(2)某些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教师为“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学生也就形成了小组合作的时间就是散漫的玩的时间,自我职责不明确,对于小组合作没有尝到过甜头,从而全无兴趣。甚至对于小组合作的概念都不清晰。这个时候我们空谈小组有效合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要明确小组合作即是社会上的团队精神,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任何事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都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我们要实实在在的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就带领学生操作起来。而真正能让学生对小组有效合作产生兴趣的方法极其简单:我们需要运用小组有效合作,实实在在的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作用,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快乐,感受到学习过程中自己点点滴滴的成就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作用,发现自己成绩的提高,发现来自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认何。认何、成就与荣誉是学生对小组合作产生兴趣的根源。
四、作为教师的其他素质
要避免小组的无效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高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作为教者,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
(1)提高自我修养
“学高方为师”,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内容、新的时代,我们教师不能落后于这个时代,满足于我们曾经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握。我们也需要不断的进修,从而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进行进修培训,多接触教师圈子以后的社会,多读书,研究心理学,与学生交流、沟通、互动,这些都是提搞自我修养的方法。只有先提搞我们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那些需要我们处理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功夫在课外
小组合作发生在课堂之上,但是却延伸在课堂之外。我们要想小组合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需要我们吃透教材,对于教材内容能触动学生的每一个点,能直接联系生活的每个点都熟透于点,对于在小组合作中有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情况都能预设的准,并课前即准备好相应的触发、触动、应对措施。
我们需要了解小组的特点,了解小组每个成员的特点,充分的研究学情与教材的联结之处。这样,我们才能做出一份完美的导学单,才能充分而正确的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当然这一切,一方面需要我们强大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到位。
(3)课堂上关于学生合作技能的修正与评价
我们需要自修所有的小组合作技能,然后以巧妙的方法教给学生,以合理的形式锻炼、巩固技能,以学生认可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合作技能的修正与评价,一定要注意方法与技巧,要注意度。要坚持一个主旨,即阳光修正,多发掘学生阳光的一面,以点带面,以组员带动小组,以小组带动班级。
(4)导而不演
“学讲方式”要求教师“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这让很多教师把自己定位于课堂的导演,其实不然。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课堂上还需要做到:课堂环节设计,引导课堂氛围,教学目标的宏观修正(没全部完成,只要合作的好也没太大关系)。这一系列工作都属于触发类工作,而我们教师就是课堂的触发器,只有明确了我们教师的定位,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把动脑与动手工作还给学生,那么学习共同体才成为真实的,小组的合作才是方向明确,流程清晰,避免无效合作的高效合作。如果教师把整堂课按自己的想象演下去,听不得不同的声音,干涉小组的合作,打断合作的行力,那么所谓的小组合作不过是教师的提线傀儡而已,“学讲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更谈不上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五、班级建设
班级是师生的栖息地,我们要明确,我们需要他成长为什么样的场所,她才能成长为什么样的场所。像KTV是唱歌的,仪式是严肃的,同学聚会是欢快的,在什么样的场合,人便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小组合作要做到有效且高效的合作,就需要小组成员对于小组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同学们对于班级强烈的归属感;就需要小组成员对于伙伴的信任,对于班级和老师的信任。
我想起小的时候曾做过的一个游戏〈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需要“母鸡”具有强大的能力与保护意识,需要“小鸡”对于“母鸡”的绝对信任。我们教师就是那只老母鸡,一个个学习任务就是那只老鹰,孩子们在我们的带领之下,完成一个个任务,从而长大成人,直到能独自面对这个精采的世界。
让孩子们相信伙伴、相信班级、相信老师,让班级成为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地方。班级是师生的栖息地,不是囚笼,不是监舍。
六、结束语
小组的有效合作是素质教育必须推行的高效教育方式,是一项涉连极广的精细活,这其中必然有快乐、有迷惑。我们教育人,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勇于提露问题,从而寻找正法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的成长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同步的,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责任与担当。
路漫漫其修远,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楼主(14郭元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社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