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怎样扬弃黑格尔和马克思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硕士毕业论文下载
很抱谦,您的浏览器并不支持 IFrame,请与管理员联系,也可。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全站论文库
硕士博士论文库
普通期刊论文库
分类:→马列毛论文→→→→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硕士毕业论文]论文目录&内容摘要第1-6
页 Abstract第6-10
页 导言第10-13
页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缘起及历史地位第13-19
页   (一) “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观与现实物质利益的矛盾第13-14
页   (二) 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第14-16
页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历史地位第16-19
页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全面批判第19-35
页   (一) 马克思从理论上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第19-27
页     1、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第19-21
页     2、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第21-24
页     3、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第24-27
页   (二) 马克思对“国家内部制度本身”的批判第27-33
页     1、重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统一性第27-30
页     2、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对君主权力的崇拜第30-32
页     3、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私有财产和国家关系的批判第32-33
页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第33-35
页     1、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泛神秘主义的批判第33-34
页     2、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法与市民社会二元论的批判第34-35
页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35-44
页   (一) 理论意义第35-38
页     1、唯物史观形成的发源地第35-37
页     2、从法哲学的批判到批判的法哲学第37-38
页   (二) 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第38-44
页     1、从现实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中考察法权关系和国家形式第38-39
页     2、对构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借鉴意义第39-41
页     3、如何实现由“自在”的市民社会向“自觉”的市民社会构建的转变第41-44
页 后记第44-45
页 参考文献第45-46页
本篇论文共46页,
更多相关论文
栏 目 导 航
版权申明:硕博整理目录,本站并未收录论文原文,如果你是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
||||||||||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其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洛克、孟德斯鸠等人,主要是从文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市民社会,而黑格尔和马克思则把视阈转向了经济学角度,区分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奠定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石,对西方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虽然学术界有一定的研究,但却不够充分,尤其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关系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力图探究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关系,并在其基础上阐述其现代价值。
本文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重塑、以及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三个部分来考察。
第一部分:简介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着重探讨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两种“市民社会”理论为黑格尔研究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明确区分开来,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由此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本质上依附于国家,从而,建立了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马克思是如何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批判和超越的。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构成了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起点。但是,由于黑格尔是从伦理的角度而不是从现实出发来考察市民社会的,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在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重新塑造,他科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并得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结论,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正是从这一结论出发,马克思的理论由唯心史观转向了唯物史观。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建立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评析黑格尔的这一理论,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我国政府的体制改革,并从中寻求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A811;B516.35【目录】:
摘要3-5Abstract5-9引言9-11 1. 研究现状9-10 2. 选题意义10-11第一章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11-23 1.1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11-18
1.1.1 市民社会理论的起源11-14
1.1.2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14-18 1.2 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的阐述18-23
1.2.1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联系和区分18-20
1.2.2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含义及局限性20-23第二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和超越23-42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23-26 2.2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刻批判26-35
2.2.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批判26-28
2.2.2 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28-30
2.2.3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30-32
2.2.4 需要的体系与利益的体系32-33
2.2.5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33-35 2.3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和深化35-42
2.3.1 马克思唯物主义市民社会的建立36-38
2.3.2 市民社会最终走向人类社会38-42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42-50 3.1 从市民社会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42-45
3.1.1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影响42-43
3.1.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我们的启示43-45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解放思想的深刻涵义45-50
3.2.1 市民社会的彻底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45-47
3.2.2 人类解放思想的现代价值47-50结论50-51参考文献51-53致谢53-5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鲍景华;[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楚树龙;[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凤生;;[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震;[D];复旦大学;2004年
刘泽民;[D];复旦大学;2004年
李育红;[D];复旦大学;2004年
郑秀峰;[D];复旦大学;2004年
寇鹏程;[D];复旦大学;2004年
朱鸣雄;[D];复旦大学;2003年
温波;[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九华;[D];湘潭大学;2004年
梁宏辉;[D];湘潭大学;2004年
肖湘雄;[D];湘潭大学;2004年
杨玉翠;[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屈宏;[D];吉林大学;2004年
梁贵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爱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邢荣;[J];教学与研究;2005年10期
白立强;;[J];求实;2006年07期
任东景;;[J];新东方;2006年10期
陈晏清,王新生;[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李淑珍;[J];学术月刊;1996年09期
蒋红;;[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方朝晖;[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锡伟;;[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魏剑冰;赵巍;;[J];党史博采(理论);2010年03期
李佃来;;[J];哲学研究;2010年12期
臧伟;;[J];人民论坛;2010年20期
刘滢;;[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姚远;;[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蔡其欣;;[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吴楠;;[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袁佰武,唐思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周国文;;[J];哲学动态;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张帆;张艾清;;[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李廷松;;[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赵鑫珊;;[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谭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姜佑福;;[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徐喆;朱晓斌;;[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涯倩;;[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俞吾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张燕玲;;[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刘雪松;[N];光明日报;2003年
仁丹;[N];成都日报;2006年
范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刘啸霆;[N];光明日报;2007年
张国清;[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N];经济观察报;2007年
董驹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本版编辑?左迪(书评人)
(中国石油大学)
(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
(西洋古典音乐研究者)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陆晔;[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庄振华;[D];复旦大学;2010年
程宇驰;[D];吉林大学;2012年
朱长兵;[D];吉林大学;2012年
丁宁;[D];吉林大学;2010年
吴江;[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章忠民;[D];复旦大学;2002年
卢维良;[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吴永华;[D];吉林大学;2011年
姜佑福;[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雯;[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郭财新;[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周晓光;[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何辉强;[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沈楠;[D];扬州大学;2012年
董雷;[D];扬州大学;2010年
于强;[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刘妍;[D];山西大学;2012年
富鑫;[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李文倩;[D];河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体系。四个大部分:自我意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其中自我意识部分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部分包括伦理、教养和道德。宗教部分包括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和天启宗教。绝对知识部分,马克思作了详细阐发。
“由于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理解即抽象的理解自身的、异化的宇宙精神。”下面是对三个部分关系的概括。
黑格尔的第一个错误:“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时,这只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蚀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因此,异化……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其他一切对立及其运动,不过是这些惟一有意义的对立的外观、外壳、公开形式,……在这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
“因此,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其次,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思维着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品,因此在这个限度内,它们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正像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因此,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正像抽象的意识本身……仅仅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差别环节一样,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一,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就是说,纯思想的辩证法是结果。”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设定人=自我意识。需要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了的、对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重新占有在异化规定内作为异己的东西产生的人的对象性本质,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就是说,因此,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本质来说,不过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现象。……因此,对异化了的对象性本质的全部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向自我的复归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对意识的对象的克服,马克思分了八条。其中对本章有意义的包括以下几条:
(2)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
(6)另一方面,这里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同样也把它们收回到自身,因此,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就是在自身;
(7)这就是意识的运动,因而也是意识的各个环节的总体;
(8)意识必须依据对象的各个规定的总体来对待对象,同样也必须依据这个总体的每一个规定来把握对象。对象的各个规定的这种总体使对象自在地成为精神的本质,而对意识来说,对象所以真正成为精神的本质,是由于把这个总体的每一个别的规定理解为自我的规定,或者说,是由于对这些规定采取了上述的精神的态度。“”
(1)对象本身对意识来说是正在消逝的东西。马克思对第一点的说明:“所谓对象本身对意识来说是正在消逝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对象向自我的复归。”
马克思对第二点的批评:
“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此外还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表现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一瞬间。”
“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到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特征:人的能动与受动。对象化与需要的满足(主体化)
对绝对精神的批判:“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我生成的存在物:“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存在着的、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
下面就是本章开头引用的一段话:“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3)意识的这种外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也有肯定的意义。
马克思把(3)(4)(5)(6)作为第三点,作了如下说明:
“第三,因为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为,所以这种设定也必然重新被扬弃,物性必然被否定。”马克思进而评论说:“我们已经看到,异化的对象性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这个规定内的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因为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来说是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来说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是因为意识知道这种虚无性,这种对象性本质是它自己的自我外化,知道这种虚无性只是由于它自我外化才存在……
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惟一的行动。因此,只要意识知道某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对意识来说就生成了。知识是意识的惟一的对象性的关系。”“另一方面,黑格尔说,这里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同样也把它们收回到自身,因此,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就是在自身。”
马克思批评说:“这段议论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他从两个方面对黑格尔作了批评:第一,意识,或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地冒充为它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实际上它不过是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而已。而“这里所以包含这一方面,是因为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的对象性,而是对象性本身”。第二,“这里包含着:因为有自我意识的人认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
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扬弃,所以他仍然重新通过这个外化的形态确证精神世界,把这个世界冒充为自己的真正的存在,恢复这个世界,假以辞色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就是在自身。……因此,理性作为非理性的非理性中就是在自身。一个认识到自己在法、政治等等中过着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这种外化生活本身中过着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与自身相矛盾的,既与知识又与对象的本质相矛盾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是真正的知识和真正的生活。”
“因此,现在不用再谈关于黑格尔对宗教、国家等等的适应了,因为这种谎言是他的原则的谎言。”
“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的属于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或同自身相异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
“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扬弃了的私法=道德,扬弃了的道德=家庭,扬弃了的家庭=市民社会,扬弃了的市民社会等于国家,扬弃了的国家=世界历史。在现实中,私法、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们只是变成环节,变成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消融,互相产生等等。”黑格尔把在现实中并存的事物变成了思想运动的环节。
那么,为什么人们看不到这些环节的联系呢?
“在它们的现实存在中它们的运动的本质是隐蔽的。这种本质只是在思维中、在哲学中才表露、显示出来;因此,我的真正的宗教存在是我的宗教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政治存在是我的法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自然存在是我的自然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艺术存在是艺术哲学的存在,我的真正的人的存在是我的哲学的存在。同样,宗教、国家、自然界、艺术的真正存在=宗教哲学、自然哲学、国家哲学、艺术哲学。”
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扬弃”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作用:“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的思想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地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同,因为对象对于思维来说现在已成为一个思维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这样,“从一方面来说,黑格尔既同现实的本质相对立,也同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或这种本质的非哲学的概念相对立。”而马克思反对的则是前者,即黑格尔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对立,自以为在思维中即在现实生活本身。
在异化范围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关于“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马克思认为:“这是在异化(范围)之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形式)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即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它们倒是人的本质的或作为某种现实东西的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
“这样,因为黑格尔理解到……有关自身的否定具有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地说,他……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存在物的关系,把作为异己存在物的自身的实现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
在余下的篇幅中,马克思从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这种辩证法的形式性和抽象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8-31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9-3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1-3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3-32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7-32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8-32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9-33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2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与黑格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