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适合读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看吗

“儿童不适合读四大名著” 是不是危言耸听?_网易新闻
“儿童不适合读四大名著” 是不是危言耸听?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儿童不适合读四大名著” 是不是危言耸听?)
那岩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一直以来,人们也希望孩子能够读一些经典,特别是四大名著,更被认为是经典的优选读本。但是,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真的就适合孩子吗?秦春华认为,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中国青年报》)点评:如果同意影视作品需要分级制度,那么名著阅读同样需要分级。再伟大的名著,也有其阅读门槛,儿童们尚无社会阅历,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强行灌输未必是好事。如三国水浒中充满尔虞我诈与打家劫舍,成人世界尚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何况儿童?这既不在儿童理解范围之内,也不是儿童世界应该存在的东西。然而,剥离名著,儿童又能读什么?我们有自己的安徒生童话和哈利·波特吗?
今年7月,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消息,今年该省继续招收小学、幼儿园方向免费师范男生500名。去年福建省男生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引起热议,今年该省继续实施这一政策。有人认为这涉嫌性别歧视,与相关法律中“公民不分性别,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冲突。(《新京报》)点评:公平本身是相对的,而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美国有教育平权计划,给予弱势者优先录取权,以实现受教育权的实际平等和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追求。男生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大概也是这样,针对的正是幼小教育“女多男少”的局面,虽然未必称得上性别歧视,但政策也未必会有效果。毕竟这个社会,男性承担更多养家重任,幼小教育上升空间不足,职业前景存在瓶颈。
(原标题:“儿童不适合读四大名著” 是不是危言耸听?)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专家称四大名著是成人作品 不适合孩子阅读_网易教育
专家称四大名著是成人作品 不适合孩子阅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昨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秦春华在文章中表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与此同时,他认为,应该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目前,一家媒体微博账号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超过4000条,转发2000余条。记者发现,网友们的观点并不统一。有网友认为要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味引导自作主张;也有网友表示支持,小时候被逼着看看不懂的名著也痛苦,什么年龄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对此,记者采访了文化学者朱大可、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文化评论人解玺璋,看看他们如何说。焦点1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秦春华:《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朱大可:四大名著之所以拥有强大的传播力量,是因为它们投射了民众的基本欲望,如《水浒传》的造反情结,《三国演义》的忠义和忠君情结,《西游记》的超人情结,《红楼梦》的恋母情结。在这个意义上,除《西游记》可适度放低年龄,其他三部都很“少儿不宜”,应当谨慎地加以节选。刘梦溪:《西游记》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可以打开想象力。另外三本,家长老师可以不推荐,但孩子读了也没关系,不会有特别坏的影响,因为现实比文学著作更复杂。《水浒传》可选择优秀的选段,不能把它当成洪水猛兽。解玺璋: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因为不同孩子特点不同。比如《红楼梦》,对于早熟的孩子也可以阅读。读书不要过多地限制,相信读者自己的判断力和吸收能力。焦点2是否要更多推崇现当代文学秦春华:学生应该加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但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应该需要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朱大可:现当代文学并不缺乏优秀作品,它们应当成为孩子们学习现代汉语的主要范本。但问题是教材的选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些垃圾或问题作品进入课本,而真正具有启蒙价值的精华,则被弃之不用。刘梦溪: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文本可以作为孩子的读物,如何判断哪些是精华读物比较重要。比如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对孩子的价值观、语言天赋都很有好处,以及冰心的作品也非常适合孩子阅读。解玺璋:不能给孩子太多的条框,希望他们读什么,应该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物。除了当代文学,古典也应该多阅读,而且越小阅读越有好处。“家长和老师以读得懂和读不懂来判断,本身是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诗经》对孩子语感韵律的培养,长大之后会有好处。”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郭如月_NQ303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周刊》前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曾发表过一系列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文章,被收录到《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中国期刊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
为什么孩子不该过早读四大名著
至于李逵,小时候看连环画,也觉得他憨厚粗中带细,两把板斧,很不错,长大了才知道,这家伙是最坏的人之一啊,简直是坏到了脚底流脓的地步。
六一刚刚过去,许多人朋友都在晾晒给孩子推荐的书,都很不错。但基本没有人谈不希望孩子阅读的书单。我觉得家长不希望孩子阅读的书单,同样具有价值。这样的书单,并非是成人社会的禁书做法,而是一个家长在孩子未成年时应该有的责任。这些年我给自己孩子和朋友也推荐了不少书,但有两类书我不仅不推荐,相反是带着警惕的甚至敌视的眼光,看待走进我未成年孩子生活的这两类书。这两类书,一类是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一类是国产儿童文学。很多朋友奇怪,我几乎从来不跟孩子推荐阅读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即便有话题谈起这个问题,在私下的交流,还是公开场合,论坛、文字、视频,我都是对四大名著进入我孩子的生活,持一种警惕和反对的态度。我一直反对在孩子未懂事之前过早让孩子读这几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知道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这是一个父亲的心声。中国所谓四大经典名著,我也喜欢看,也不止看过一遍。1949年后作为特许出版物,流播之广,在形塑中国人的性格方面,算是居功至伟。但是,并不是凡是传统的经典的都是好的,更何况,就是十全大补丸,也有不该吃的人。甚至,连那么推崇《水浒》的金圣叹,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所谓的四大名著里,尽管对人性世事刻画得非常深刻,但是,反映的大多是人性不好甚至残暴的一面,并不适合未成年阅读。比如《水浒》,我上初中时听语文老师给我们课后讲武松杀嫂,血溅鸳鸯楼,听得是血脉偾张,恨不得自己幻化为武松。金圣叹视武松为第一好汉,说武松是天人,我那时也觉得他是天人啊。后来自己见多识广了,才知道武松虽然勇猛刚直,却也是滥杀无辜之人啊,他那配得上“天人”!资料图:连环画《水浒》至于李逵,小时候看连环画,也觉得他憨厚粗中带细,两把板斧,很不错,长大了才知道,这家伙是最坏的人之一啊,简直是坏到了脚底流脓的地步。至于什么计赚玉麒麟、杀了扈三娘全庄强把她嫁给矮脚虎之类,真是只有天大的坏人才干得出的事啊。但是,这些人,小时候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们算哪路子英雄好汉呢?若不是我后来见多识广了,对世界和英雄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这些人恐怕还是我心中的英雄。我之理解那么推崇它的金圣叹都说“少不读”,不外乎是这书若是不懂事的时候看了,容易学坏,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干的都是血淋林的事,小孩不懂,见样学样,容易走上邪路么。至于《三国演义》,金圣叹说老不看三国,这三国里全是尔虞我诈的,年纪大了还天天琢磨尔虞我诈,想着当皇帝,结果沃野千里,却是白骨累累。这样学的人,就是老而不死是谓贼。所以,水浒多流氓,三国老贼多。这样的东西,又能塑造未成年人什么呢?而《红楼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虽然曹雪芹提醒了,但是,一般小孩能读出这个况味么?也就是荣华时飞扬跋扈,困窘时悲悲戚戚,到处藏着勾心斗角的小心眼。所以无论是水浒三国还是红楼梦,尽管这些经典著作对刻画人性世事非常精当,但到处充满着机心,缺少人性向善的东西,恶的东西太多,又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小孩子不懂辨识,但记性却好,容易入歧途。更何况,这些经典作品,在过去或许也并没有今天这般影响力,同时,传统社会能够读这些书的人,还是有更传统的经典价值抗衡着这些小说里的东西。后来,某种意义上是政治推动了这四本书的影响力,是在政治阅读流行的时代的特许阅读。我不喜欢这种“英雄之恶”“有才之恶”,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她未能理解的时候,能够接受的是爱的教育,人性良善的教育。这是我给孩子的书单里,排斥这些经典名著的原因所在。至于中国国产的儿童文学,我也是持一种排斥的偏见。我确实不了解中国的儿童文学,那位叫曹文轩的人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时,我压根不知道这位作家,也没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我少年时代读过郑渊洁的皮皮鲁鲁西西,这些人物形象对我影响很深,但是,我后来跟朋友聊及往事,我说,那个年代,哪个形象出来,不会被追捧呢? 那是非常态年代的阅读。至于曹先生说的国际水准的儿童文学作品,确实是我的死角,毕竟我基本不会去触碰这些作品了。但是我偶然接触自己孩子阅读的国产儿童文学作品时,即便匆促乱翻,我还是大为惊讶的,我下意识的反应是,在儿童文学作品和出版物如此丰富的今天,我的孩子怎么能读这样的书!资料图:网络流传的“儿童读物”但是,这样的书,都是学校老师推荐要买的课外书,我自己曾陪着孩子去买过,但我内心是非常愤怒和不甘。因为浪费家长钱财事小,但我所触碰到的那些图书,对于孩子成长的代价却大。在对孩子阅读的课外国产儿童文学的来源和作者及出版机构做了一定了解后,我曾写了一条评论,谈自己何以反感国产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学生家长,我几乎本能地厌恶接触到的当代本土有名的儿童文学写作者及国产电视的动画,以及生产制作机构,不外乎几个原因:1价值观与现代文明不合,甚至扭曲;2胡编乱造,缺缺乏真正的想象力;3产业化过程,作者、出版机构与教育机构合谋共利,推荐灌输给价值未成型的未成年人,罪大恶极。”或许我说的有些偏激和情绪,但是却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在偶尔接触到那些情况后的一种切肤之痛――某种意义上,孩子不是在接受应该接受的教育,而是成为被产品促销的对象,而促销的商品质量,却是可疑的。我有限翻看没看完的老师推介的市面上发行量巨大的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一个印象是,这些作品粗制滥造,似是流水线生产,缺乏写作的诚意和敬畏。我不知道这些署名的人,会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给自家小孩读。作家曹文轩获奖回来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对中国自己的文学非常自卑,西方中心主义已成为基本思维……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国际水准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当然要想西方学习,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来自西方,核心包括人的权利,当然也会带来消费主义。但是,国产儿童文学的许多写作者,尊重人的权利没学到,却稳当地接过了消费主义的大旗,和一些出版机构教育机构合谋,强推给未成年人,通过此绑架家长,形成了商业化产业化一条流水线的生产,但生产的产品水平,却不敢恭维,这一点,确实国际水平,也是本土特色。向孩子推荐书没有错,但如果强行要求购买阅读,就令人生疑了。就算是灵丹妙药,这样推销也不行。这也是我对这些作品产生心理生理厌恶的原因。原标题:《我为什么不希望自己孩子过早读四大名著和中国的儿童文学》
【责任编辑:身中一刀】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北大学者: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 情节太复杂
再扩大一点儿范围,除了“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没错,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也不一定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比如“田忌赛马”。田忌之所以能够战胜齐威王,是因为他暗中篡改了比赛规则,没有按照“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的要求提供符合比赛要求的赛马。实际上这就是作弊。这类故事听多了,孩子难免不会认为,只要能够取得比赛胜利,是否诚实和遵守比赛规则是不重要的。再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不少计谋是描述如何骗过对手,赢得最终胜利。“三十六计”在冷兵器时代固然具有军事上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如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则会严重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和谐。有些计策,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上屋抽梯”“反间计”等,先不论其具体内容如何,仅从字面上看就令人毛骨悚然。倘若孩子过早接触这些阴谋诡计,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而言,将是多么可怕的一幅图景!
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
那么,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等。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国外文学经典,而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也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当我给女儿读“弗吉尼亚的兔子”时,我完全不知道“弗吉尼亚”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倒宁愿给她讲讲“宁夏的兔子”,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们的白话文经典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中,纯粹由现当代作家所写的白话文学作品那么少呢?
这个问题可能要由专门治文学史的学者来回答。我猜想,一个原因也许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以文言文和传统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至今的。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真正的白话文学作品的历史尚不过百年。时间短则积累的作品就少,经典名著就更少,能够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名著自然就会少之又少。就好比西方的拉丁文,文言文距离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十分遥远。学生很难在它们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现在很少有机会需要人们去做一篇高水平的文言文或律诗。实际上,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文言文而掌握白话文的写作与表达。为什么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恐惧源于不熟悉,不熟悉源于缺乏运用。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恰恰相反,现在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几乎丧失殆尽,必须得到加强。这是我们的文脉。我的意思是说,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教育和阅读心理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倒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为罕见——而是说,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品。这些作品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文字要尽可能地简单。简单的含义是字的笔画少,容易记,意义单一。最初级的读本可以只有几个字,以后拾级而上,逐步加深难度。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二是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能够勾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三是价值观要积极正向。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得到引导和保护。要尽可能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爱与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独立、勇敢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等等;尽可能少让孩子去接触虚伪、阴险、狡诈、欺骗等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哪怕它们真实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生活自会教会孩子如何看清社会,却很难再有机会让他们重拾美好。
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必须要做,而且要由专业人士有意识地去做。我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孩子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重点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学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接续“新文化运动”先贤巨擘的薪火,引导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白话文学的阅读生活和体验,推荐并形成一批新的白话文学经典,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惜这样有情怀高水平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更多的优秀学者应该加入曹先生的行列,不仅要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作,甚至有必要亲力亲为,创作一批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作品。就像100年前的胡适先生一样,为传播白话文学而作《尝试集》。
第二,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以及文学创作者应该携手合作,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推介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作家具有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但往往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他们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但未必符合科学。儿童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进行“纠偏”,为孩子提供质量更高,教育效果更好的作品。
第三,出版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教育责任,更不能盲目迎合社会热点而错误地推波助澜。当前,打着“国学经典”旗号塞给家长和孩子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其中的谬误和粗制滥造触目惊心。家长往往对此缺乏辨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读。
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如果在孩子们的书架上,能够摆放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甚至比国外经典名著还要多,那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至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
         2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news@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名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