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改什么如何改

& 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30号黄中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怎么改_南阳新闻_新浪河南_新浪网
黄中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怎么改
南阳日报评论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究竟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怎么改,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搞清楚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首先回答三个“为什么”。第一,为什么要改?当前农业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市场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供需结构不匹配、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修修补补已无济于事。第二,为了什么而改?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同时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第三,为什么要把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单列?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基础产业;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补上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板和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探讨究竟怎么改之前,必须牢牢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要用“底线”牢牢锁定风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怎么改?
  第一,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怎样调好,怎样调顺,怎样调优?要从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产业结构四个方面着力推进。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树立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理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突出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调整发展思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突出抓好退耕还林、调减玉米、农业节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
  第三,创新机制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内生动力。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环节上寻求突破。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
  习近平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将落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上,落到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我加压增责,勇于开拓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达到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我市农业基础地位,并更好助力二、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南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南阳市委党校)(黄中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热门推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从整个农业的供给侧角度分析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主要汇报两个问题:第一是目前农业供给侧,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第二是下一步应该怎么改革。
  一、农业供给侧的主要问题
  从农业供给侧的角度看,我们做出判断的基础,是需要了解整个农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随着宏观经济局势的变化,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其一,根基转变。农业发展的根基在转变。所谓根基转变,主要是整个农业的根基,包括一些经营主体、要素、资源环境、农村的发展。因此,在今后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是谁来种地。面临着农民的老龄化,农业的减业化,农民已经不以农为主,也不以农为生,当然也不以农为业的情况下,地怎么种?究竟谁来建设我们的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其二,动力转换。农业增长的动力在转换。也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农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的阶段,从过去到现在,整个农业的增长叫拼资源、拼投入、拼要素、拼环境,这样一种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已经走不下去了。究竟什么才是农业增长健康的、可持续的动力机制?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改革回答的问题。
  其三,农业政策转型。新世纪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而且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农业发展的好形势来之不易。但是,现在部分政策效应呈边际递减的状况,有的甚至是逆向调控,发挥着相反的作用。怎么来优化、调整、转型升级这些政策,使我们的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形成新的政策红利,也是现在要回答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农业供给侧的问题,我们觉得农业供给侧有四个大的方面要关注:
  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效供给不足和结构性过剩并存。主要反映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比如说,国内的大豆缺口是8000多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但是棉花有大量的库存;现在玉米的库存是两亿吨,超过了一年的产量,稻谷政策性库存超过一亿吨。一方面有大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过剩,这样一种资源的错配,是现在供给侧最突出的矛盾。
  其二,现有供给的结构不适应国内消费需求对品种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要求。比如媒体上前几年大量被炒作的出国旅行团到处抢购国外的婴儿奶粉;比如棉花,前几年在临储政策的刺激下,大家对品质的关注度不足,更关注产量,我们需要品质更高的棉花但没有;再比如小麦,现在小麦总体上供需平衡,但是我们需要的强筋麦、弱筋麦则没有。
  其次,农业的竞争力基础日益弱化。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通过比较优势来表达的,在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变动的。现在全世界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凸显了我们的产品价格很高。对中国农业来讲,现在整个竞争力基础在弱化,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成本处在一个上升通道,尤其是人工成本的上升、土地租金的上升,使我们的农产品在全球丧失了竞争力的基础。最重要的力证就是,最近几年国内玉米在临储政策支撑下大量地生产,但是由于价格很高,国内消费需求就转向了进口替代产品,包括高粱、大麦、玉米。2015年我们进口国外的产品4000万吨,使我们本应该进入市场流通的4000万吨玉米进入了国库。在总成本和人口成本的关系上,我们注意到最近十年由于人工成本的上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刘易斯拐点,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就棉花的人工成本来说,我国棉花的人工成本在总成本里面达到62%,美国只有4%,其他产棉国成本会更低,这样就显示了我们的竞争力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是我们下一步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
  再次,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最近十几年来确实存在一个比较好的势头,我们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历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一方面觉得粮食过剩了,但是另一方面给了我们最坚定的支撑。但应该看到整个粮食的连续丰收,十二连增带来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我们过度地开垦了林地、草原、湿地,包括东北地区等等不该开垦的地区都开垦出来种粮食了。
  大家注意到,粮食增产里面贡献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品种里面贡献最大的是玉米,这几年通过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增产支撑了十二连增,但是带来的后患是对资源的破坏。有些地方缺水却偏偏种高耗水的作物,导致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还有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超出合理水平。
  这里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能力的递减,我们怎样把粮食耕地传给下一代人,怎样促进农业资源的有序利用、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挑战。
  最后,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的挑战性越来越大。现在农民收入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务农收入;二是出去打工;三是转移性支付,包括政府补贴、社保;四是财产性的,比如土地出租、房屋出租。
  从农业经营收入来看,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农产品的价格处在一个低迷状态,国内几个主要品种都在去库存。从市场角度来看,价格回升的难度非常大。但从政策角度来看,提价遇到了价格天花板,我们已经没法通过提价来刺激农民增收并保持务工积极性了。在打工收入上我们也面临天花板,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开始放缓,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民的就业相对比较难,所以要大幅度在务工上增收难度也比较大。再就是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包括种棉种粮的综合补贴等。此外还有财产性的收入,这和土地经营制度有关,如果不释放红利,继续增收很难。但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农民增收要求是没有减弱的。从现在起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就意味着我们对今后的农民增收有一个刚性的约束。在这个背景下,刚性约束的条件能不能实现,也是我们最大的考验。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供给侧改革从以上四个维度的问题角度观察,究竟该怎么办?今年中央1号文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也决定包括棉花在内各种商品的政策起点,实际上就是要求整个改革核心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在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需求,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安全的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工业领域、制造业领域不一样,我们对它的需求,更可能从供需的匹配度上发力。另外,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必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从改革重点来看,中央所布局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跟整个供给侧改革有重点上的不同,农业改革重点包括“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而少了“去产能、去杠杆”。我们没有提去产能,是因为整个农业的要素本为农业所用,玉米多了是减少玉米不是说整个土地非粮化,所以我们没有提去产能。我们提的是去库存,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价格提不上去、补贴没法增加的背景下,节约成本就是增效;第三叫补短板,农业的短板太多了,我们刚才讲的农业供给侧的四大问题就是四大短板,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薄弱环节的建设;另外要增加市场紧缺产品的生产。
  具体来讲,矛盾很多,问题很多,下一步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政策改革,一是制度创新。我今天重点讲政策改革。
  从现实开始,后几年政策调整是重塑农业基础的重要政策,农业改革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为目前的体系带来的问题非常多,比如说这么多年以来,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都是制定最低收购价,到2008年的临储政策,都是通过价格刺激,带来的问题是价格天花板。如果没有价格政策,国内外的价格是均衡的,国外的产品很难逼进来。另外是产品比价关系的均衡,东北地区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大豆,因为比较利益有问题,根源是种玉米划算但种大豆不划算,这是临储政策导致的。这样就导致农民重量不重质,鼓励打井抗旱、不惜超采地下水、超量使用化肥等等问题。
  现在很多的问题,实际上凸显出政策到了该调的时候,因此,在政策改革的方向上应该是促进农产品的供需平衡,重塑竞争力的基础。
  从改革的逻辑来看,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现在要调整价格政策,反对的声音比较强,大家都担心调整价格支持政策是不是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实际上对农业的支持、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是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而不是说就反映在一种价格支持上。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价格支撑政策只是一种选项,实际上还包括各种补贴政策和综合措施。现在供给侧改革有两个天花板。一个是破除价格天花板,供给侧就必须改革价格行政机制。因此,中央在最近几年确定了改革价格行政机制,实行市场定价。就是将现在的临储政策,或者是最低收购价政策退出来,改为市场定价。另一个是黄箱天花板。新疆棉花改革试点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我们进行了一个初步的评估,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信息。也就是像棉花这样一种涉及的利益非常复杂、需要突破的难点非常多的产业,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所以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在新疆的试点成功,坚定了我们推动整个价格改革的信心,尤其是新疆试点探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在整个农产品价格行政机制中改革借鉴的。
  我们觉得新疆棉花经过两年的改革,最成功的在于棉花由市场定价的机制初步建立,这可以做一个肯定的评估。保护了农民的基本收益,稳定了新疆的棉花生产,至于说棉花面积的下降,那就是产能的问题,我们的优质产能能够保住,不健康的或者超过资源承受能力的产能必须通过价格信号市场手段退出,我们觉得退出调整都是健康的,推动棉花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另外,促进财政补贴效能的提高,过去补贴花费了很多,但是逆反调控产生了相反的作用,使国产棉进入仓库,国外棉花进入市场。现在的政策使效能提高,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我们觉得,新疆的这些经验应该在整个农产品价格改革中好好的总结借鉴。我们初步总结的经验大概有三个: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我们认为新疆的改革比较成功,新疆的经验更成功的是新疆非常重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能够关注到,得到及时的纠正,有应对的方案,这是其他品种目前没有做到的。
  第二,新疆注重根据机制进行创新,制定了完善的配套措施,保证了整个目标价格取得成功的关键支撑。特别是关于加工企业资格的认定制度,专业仓库+在库公检的制度等等。整个政策是一个工具包,是一个政策体系,而不是说退出补贴这么直截了当,这是新疆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三,构建了改革信息平台。这也是在粮食方面需要总结的。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部门对东北的农村和南方水田的农民这些基本农户的信息有了解,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数据,改革怎么推进?效果是不得而知的。应该说这是新疆的一个亮点,在怎么克服补贴的道德风险上,新疆想了很多办法,并且是行之有效的。所以说新疆试点的做法,坚定了我们推动整个农产品价格行政机制改革的信心。下一步改革,对政策的调整有一个纵向原则,就是定向施策、价补分离、创新调控、综合配套。“三位一体”,就是“退出价格支持”+“收益补贴”+“创新市场”。一旦政策退出,整个市场的平衡关系会打破,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调控体系,达到重塑农业竞争力基础的目标。抓住了农业改革的关键,今后的两到三年一定会见到成效,新疆的目标价格改革实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农业供给侧改革,湖南怎么做?
2月1日至2日,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秦芳 长沙报道    “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在2月1日至2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上,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如是说。    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民增收动能弱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湖南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以上一系列矛盾和难题。作为农业大省,在这种形势下,湖南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是什么?    孙金龙指出,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卖难买也难的农产品供给    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卖难”、“买难”的问题同时存在,是当前农业供给侧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方面,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    这一点,用湖南省副省长戴道晋的话来说,就是农产品“多的不优,优的不多,缺的不少,少的很贵”。    与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相伴的,是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比如一些地区为了多种粮食而进行过度开垦,一些地方水资源紧缺,但过多种植高耗水作物,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等。    孙金龙指出,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直接影响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戴道晋说,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怎么做?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    农业供给侧改革,具体怎么改?湖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刘宗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南将重点实施三调结构、三降成本、三补短板的“333”改革模式。    调结构——    刘宗林说,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结构。把链条拉长,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把品质调优,增加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农产品供给。    同时,还要把效益调高,改变农业长期存在的低效益循环局面。刘宗林介绍,湖南从今年开始将逐步改变种植模式。“以粮食种植为例,今年开始,推广一种稻鱼、稻蛙、稻蟹共生的模式,就是种植水稻,再养殖一季水产。前几年这种模式已经在安化、南县、新化等地实行试点,一亩的收益至少要比单纯种水稻至少增收2000元左右。”    降成本——    从源头上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见成效,就必须降低农业成本。    戴道晋指出,降成本,就是要重点抓好“四化一减”。“四化”,即农业适度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一减”,即大力推广绿色清洁、节水、节肥、节药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具体来说,刘宗林介绍,就是要通过精准用药、精准施肥、精准用种,降低农业的物化成本。“比如当前农业肥料的农作物吸收率只有35%左右,还有65%到70%的不仅不会变成农业收益,还会随着水体渗透进土壤,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此外,刘宗林表示,“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将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和适度规模化生产,实现更精准化的生产,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    补短板——    而就湖南农业的现状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补短板尤为迫切。    刘宗林介绍,湖南农业在生产环节有优势,但在加工、流通、服务环节的优势却并不明显,这就必须通过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短板,使加工环节强起来,流通环节活起来。    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资源环境短板。刘宗林表示,由于此前过多地追求产量,使得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退化酸化、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今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资源环境的有力保护要实现双赢。    对此,戴道晋指出,“十三五”期间,湖南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严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提高耕地质量。抓好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全面启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继续抓好长株潭地区和湘江流域重金属重度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稳妥开展重金属重度污染地区休耕试点,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多方位对耕地进行系统修复治理。    落实到老百姓的获得感上,最重要的还是补齐城乡发展差距的短板。    “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都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但现在二者之间差距仍为2.62:1;基础设施差距,水、电、路、汽、房等方面,城乡不在一个水平。”刘宗林说,今后5年湖南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农村延伸;同时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全覆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供给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