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发现的,发明的,还是空间建构逻辑的

基于逻辑可能性的基础建构可能发生的过去_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您所在的位置: >>
>> 内容阅读
基于逻辑可能性的基础建构可能发生的过去
来源:新华读书
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毋庸置疑,历史之过程,是过去决定了现在;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在历史的书写里,却恰恰相反,是现在决定了过去。因为后世的历史学家不可能有直接生活在过去、体验过去本真的机会,他或她只能依靠过去留下来的文本来重建或想象过去,而较之真正的整体过去来讲,这些残存的文本不过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的九牛一毛......
《虚拟的历史》,(英)尼尔&弗格森等著,颜筝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3月版,79.00元。
《米与盐的年代》,(美)金&斯坦利&罗宾森著,李玉良、刘建立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版,57.00元。
&&&&&&& 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
&&&&&&& 毋庸置疑,历史之过程,是过去决定了现在;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在历史的书写里,却恰恰相反,是现在决定了过去。因为后世的历史学家不可能有直接生活在过去、体验过去本真的机会,他或她只能依靠过去留下来的文本来重建或想象过去,而较之真正的整体过去来讲,这些残存的文本不过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的九牛一毛。藉此残篇断简和蛛丝马迹就想撰写出真实的历史过去,难免有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一种对过去的描述或想象性重构,而非是对过去如实的反映,它最多是一种冒充成真实过去的思维实践,以文本的形式再被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然后又被读者所消费。于此,历史学家遂大有上下其手、神乎其技的空间,甚至完全可以&随心所欲&(anyw ayw e like)地阐释过去。故此英国作家Sam uelButler曾开玩笑说:&据说连上帝都不能改变过去,但历史学家却能。&(It has been said that althoughG odcannot alter the past,historians can.)而九位史家合著的《虚拟的历史》,可以说就是这句话的又一个注脚。他们对未曾发生的九件大事进行了大胆和合理的假设和想象,提出了一系列很能激发人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对历史上多个不同走向的可能性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分析,从而为我们揭示了一些&虚拟的历史&,一旦它们真的发生,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 确实,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每一时刻都是富有&包孕性&的,孕育了即将展开的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与演变道路;进言之,许多偶然的、不确定的因素在历史的行程中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它们,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大相径庭,如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的一句名言:&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如果它生得短一些,那么整个大地的面貌都会改观。&如果我们不当它只是一句俏皮话,抛开历史决定论或宿命论的窠臼,真的去假设&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如果生得短了些,那么,一些有意思的历史变化或许会出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许会被重新审视、再被赋予新意。
&&&&&&& 历史的&蝴蝶效应&
&&&&&&& 如该书的编者尼尔&弗格森在序言中所说,&不能简单地认为虚拟历史的想法是做白日梦。我们当然知道时间不可能倒退,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但反事实地设想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学习&。因为过去并非命该如此的,&历史虽然是既成的东西,但它并不是前人无可奈何的命运,不是外在于人、凌驾于人的宿命的力量。历史之所以这个样子,是历史当事人选择、行为甚至错误的结果,它完全可以是另一番样子。历史形成于人类之手,不同的历史演员创造出不同的历史大剧。把历史看成是宿命的、不可改变的东西,既是盲目的、愚昧的,也是蔑视人的能力和价值的做法。&(姜继为:《走出&历史不能假设&的藩篱》,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也说,&复杂的事件往往是许多情况同时的产物。某个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作出了某些决定,这些决定都受着情况的影响,往往含有某种不确定性,其原因正在于另一个人处于同样的地位可能作出另外的决定。在每个时期总有一些倾向是基本的,但人们还是有自由行动的余地,或者说许多因素还在各个不同的方面起着作用&,&因为个人和事件在历史上都有作用,因为变化的方向不是事先规定的,因而从因果关系上分析过去对确定某些人物所承担的责任是有意义的&(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43-544页)。
&&&&&&& 所以,我们为何不敢或不愿假设历史,设想&虚拟的历史&、摆脱&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类宿命呢?&虚拟历史是对决定论的必要矫正&,按照辩证法,事物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此一环节出了问题或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引起另一环节随之而改变,打破其平衡,甚至很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历史重新取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我们推展开来,如果英国没有克伦威尔、美国没有发生独立战争、希特勒没有入侵英国,如果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将会怎样?如果肯尼迪没有遇刺呢?如果美苏由冷战转为热战呢?&&如果历史环境有稍许改变,或历史当事人所做的选择稍有不同,我们现在的世界可能会是什么样?不要认为这只是异想天开的无稽之谈,这些玩笑似的问题其实正暗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绝非命定的、不可更改的,在更多的时刻,偶然的因素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个人一秒钟内的决定就会影响历史甚巨、使整个历史改写,这大概即所谓的&蝴蝶效应&。
&&&&&&& 以历史可能性为基础
&&&&&&& 当然,类似&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这样的问题不为一般正统史家所喜欢和赞成,尽管这些历史学家也可能并不否认历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但他们却不一定赞同把&虚拟的历史&当作历史学的中心课题,引入正常的历史研究,因为他们认为历史学最基本的就是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它所研究的应该是的确已经发生的事情。比如英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就认为,历史是人们所作过的事情的记录,而不是人们未能做的事情的记录,历史学家关心的是有结果的事情。
&&&&&&& 然而问题的实质却远非这么简单,&要理解过去的真实面目,我们就需要了解那些并没发生但对当时的人来说有可能发生的那些事 件 。当 实 际 结 果 出 乎 人 们 意料&&&人们事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之前的那些可能甚至会显得更真实&。我们每代人都需要从对自己时代最有意义的观点来掌握历史的诠释权和想象历史的可能性,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历史中潜在的多种力量,以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经验,消除不安、开发潜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同时也满足我们对意义的追求。
&&&&&&& 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对历史作出自己的假设?这样既可以锻炼思维,增加对历史深度的认识,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当事人的即时选择所导致的罪恶与贡献,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祖先和我们自己的&当代&处境,毕竟,如雅斯贝斯所言:&我们思考历史的方式决定我们发挥潜力的限度&,我们是过去的子孙,过去形塑了我们,我们怎么样也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乃至想象与虚拟历史的局限性&&&&历史学家最多只能是基于可能性判断来建构合理的反事实假设,并根据这些假设来推测因果关系。最终,不同的可能性只能从留存下的当时人们对于未来的说法中推导出来&。
&&&&&&& 因之,对历史的虚拟与假设不是随心所欲的,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必须以历史可能性为基础,而非天马行空式的胡编乱造,如本书编者所说,&我们就必须要在判断可能性的基础上去建构合理的、可能发生的过去;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历史证据&。也就是说,对历史的&虚拟&,必须经得住历史资料和历史逻辑的检验,&只有经历史考证证明当时的人的确考虑过的那些可能性,我们才应该将其看成是合理的或可能发生的&。
&&&&&&& 改变的只是关于过去的诠释
&&&&&&& 而从历史的实际经验来看,某些乌托邦式的预言往往会得不偿失,给人类造成极大危害。从此角度来说,对未来的预言实在是一种冒险,然而对&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进行&虚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过去的&预言&?历史是解释性的,但不必是要作预测的,这在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情况下尤其如是。当我们对过去的知识愈丰富和认识手段愈发达时,当我们自以为可以摆脱偏见时,当我们自认为是具有后见之明的局外旁观者时,我们仍然会看到历史的迷雾中还是有太多歧异的、不可预计和捉摸的因素,有太多永远也无法搞明白和摇曳不定的模糊之处,一如海登&怀特所言,&我们对过去了解得越多,就越不容易对其加以概括&。对历史、对过去的&预言&实在是一件太吃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虚拟&虽然加强了历史本就具有的丰富多彩性与玄妙性、扩展了人们对历史的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颠覆了人们往常对历史的一些清晰明白的认知,但却使历史变得更为混沌、摇曳不定和难以把握,真是让人有&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倒越糊涂&的感觉,也许我们该知难而退了。
&&&&&&& 上帝改变不了的过去,其实历史学家也不能,他们充其量改变的只是关于过去的诠释。&
&&&&&&& 旁论时空的侧面或然历史
&&&&&&& 近代出现的&虚拟历史&(vir-tualhistory)或者&或然历史&(counterfactual history)吸引了一批严肃的历史学家。1997年,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编辑了一本讨论或然历史的文集。当时还是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现代史导师的他邀请了八位同行,就历史的不同节点写了与发生的历史截然相反的假设论文。弗格森和他的同事证明了对或然历史的思考非常有价值,但是虚拟历史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合理性的基础上。
&&&&&&& 翻阅虚拟的历史场景,最初的期望是有趣而轻松,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读《虚拟的历史》你一定会失望。因为这涉及到历史哲学和对历史资料的熟练掌握。
&&&&&&& 已经发生的历史只不过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而已吗?这也是弗格森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在长达七十多页的前言中,弗格森介绍了四个世纪以来对反事实历史的思考,追溯了或然历史的历史,思考了历史哲学中的决定论和偶然论。
&&&&&&& 弗格森借用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中的隐喻,指出时间永远在不停地分叉,指向无数个未来。把物理学定律引入历史学也是弗格森惯用的手法,他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任由事物自行发展会加剧混乱和无序,测不准原理会让历史决定论者感到尴尬。他还提出了混沌理论对历史学家的意义。混沌意味着即使是一连串事件存在因果关系,也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结果。他说,混沌理论的哲学意义在于调和了因果性和偶然性,既从完全不提因果关系的荒谬中脱离出来,也防止落入决定论者的法则中。
&&&&&&& 如今在西方,很少有人会再为历史决定论辩护。因此我们今天依然面对着曾经困扰古希腊和古中国的难题:如果文明的未来取决于反复无常的巧合,那人类生活的意义到底何在?
&&&&&&& 未被讲述的故事
&&&&&&& 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幻想小说家写作或然历史小说,让其变成了很有生命力的文学亚种,并有了自己的奖项&&&侧面奖(Sidew iseA w ards)。
&&&&&&& 侧面奖设立于1996年,旨在鼓励那些在假想历史领域表现出色的小说。侧面这个名字取材于墨里&伦斯特(MurrayLeinster)193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时空的侧面》(Sidew iseIn Time),在这篇小说中,一场异乎寻常的暴风雨将地球的一部分带到了与我们历史类似却又不尽相同的时间轨道上。
&&&&&&&& 标准的历史小说一般要符合历史的大体脉络,有经受得住历史事实的推敲。但是或然历史小说作家不但要修改个人的命运还力图改变整个文明的走向。在英国作家莫妮卡艾丽(Monica Ali)的《未被讲述的故事》(Untold Story:ANovel)中,戴安娜王妃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开始了新生活。2011年,美国恐怖大师斯蒂芬&金出版了小说《11/22/63》,讲的是未来一位35岁的高中英语文学教师通过时间旅行回到日,阻止刺客杀死肯尼迪。这是一部时间旅行的或然历史小说。
&&&&&&& 在或然历史小说中,不但个人命运会被修改,整个文明也可能截然不同,已经有中文译本的《米与盐的年代》的背景是14世纪的欧洲被瘟疫毁灭了,郑和的船队到达了欧洲。美国作家哈利&托特达夫(H arryT urtledove)在《南方的枪》中让南方赢得了美国内战的胜利,他们用的枪是A K -47,二十世纪发明的武器。英国作家罗伯特&哈里斯的小说《祖国》故事发生于1964年,那是纳粹获得二战胜利二十周年,准备希特勒75岁生日庆典期间。
&&&&&&& 虚拟历史不但吸引幻想小说家,一些严肃文学作家也投身其中,菲利普&罗斯就因为2004年的小说《反美阴谋》获得了侧面奖。
&&&&&&&&&如何利用好&如果&
&&&&&&& 《虚拟的历史》告诫历史学家不能乱假设,因为错误的问题没有对的答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需要思考什么是历史的可能性,而什么又是绝不会发生的。弗格森说,历史学家使用的反事实假设有两种:一种是想象的产物,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经验注意的方式来检验提出的假设。倾向于理性推理而非想象。弗格森当然为第二种假设辩护,并为其建立细化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 所以本书的基础问题就是,历史学家如何利用好&如果&又不会承受假设对历史研究灾难性的危险。弗格森在后记中试图对之前文章所探讨的或然历史进行总结。他认为,本书所想象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的世界截然不同:盎格鲁-美国帝国逐渐被围攻,最终在德国主导的欧洲和一个强大的政教合一的俄国的面前分崩离析了。在弗格森总结出的或然历史中,占主导的意识形态是国家主义和宗教,而不是共产主义、民主和集权主义。这样的结论肯定会激怒那些固守特定理论和哲学的人。
&&&&&&& 弗格森此书在1997年首次出版,2011年出版平装本。2011年,英国出现另一本假想的历史书,名为《从来没当首相的人》,由老练的传记作家弗朗西斯&贝克特(Francis Beckett)主编,想象了如果工党领袖尼尔&基诺克(N eil K innock)或者右翼政治家诺曼&泰比特(NormanTebbit)入主唐宁街10号,英国会怎样。也许这预示着或然历史正在回潮。(栗月静)
[责任编辑:朱琴]
关于 &&&&&& 新闻
热播电视剧
汽车·房产
女人·亲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数学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_史宁中问题及其解答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的方法论转换_学习时报
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的方法论转换
爱因斯坦试图建立“统一场论”,而遭到许多人反对的时候,他也只得遗憾的说,是由于20世纪流行了一种最坏的哲学——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重地障碍了人们的思维。
眼下,人们通常都将科学技术中的科学认知活动称作“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而非“科学发明”(scientific invention);将技术认知活动称作“技术发明”(technological invention),而非“技术发现”(technological discover)。这两种称谓在常识意义上,当然没有什么大错。因为“科学”与“技术”的确有质的区别,前者主要属于知识,后者主要属于技能。为此“发现”和“发明”也有质的差异,前者指谓“探索、寻找”,目的是发现“已在之物”;后者指谓“建构、创造”,目的是无中生有,发明出新事物、新技术。
就科学而言,从知识论上说,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的知识,是一种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的概念体系或语言系统;它与其它文本的区别是,包含着更多的经验内容和客观真理。从认识论上说,它又是一种智力生产和理论创新活动,实践途径是科学实验、科学观察、科学考查,以及对科学经验和科学事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理性加工与提升。所以,科学研究就是科学家对认知对象、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索、寻找和发现的过程。所获得的科学成果,可以是新的自然现象、自然事件、自然规律、物质结构、物质元素、物质客体等万事万物,当然更可以是新的定律、定理、科学理论,甚至是理论体系。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种物质实体或客观存在、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一种客观知识或客观真理、科学活动的过程主要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或认知客体的探索和寻找的意义上,把科学的认知活动,称谓“科学发现”,在日常语言层面,可以为公众认可。但是若从逻辑层面,或站在当代新科学、新方法的角度上看,利用“科学发现”这个概念来表征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显然就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由于一切科学研究都是认知主体、自我意识的一个能动的思维探索过程,内在地包含着人的认知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即如波普尔所言,一切观察实验都渗透着理论或包含着理论的作用;整个科学实践,既是自我对他物、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客观化作用,也是自我本身的主体化和主观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必须进行能动的思考和追问,必须对已有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从事理论的建构和论证,而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是可以用带有主体寻找客体意义的“发现”一词给予贴切表达的。
其二,由于一切科学理论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都是由科学的概念、术语、陈述、命题、定律、定理构造而成的一种理论体系,而所有这些建构理论的基本要素和理论本身都不是从自然界中或社会存在中直接产生的,而是源自人的大脑的发明创造,而一切理论所必须具有的逻辑性、简明性、系统性和预见性等特征,也必然是来自人的逻辑思维、理性直觉和知性感悟。在这里,科学不像技术,可以完全不用语言和文字形式的表达,而内化为人的动作、行为与活动,它必须使用概念,就像哲学主要是一种概念的发明和运思过程一样,科学作为一门特殊领域的“哲学“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创造和建构过程,如此一来,科学研究就显然不只是一种科学发现活动,也同时是一种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活动。
其三,当代科学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经验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已经从宏观进入宇观和微观,从可见世界进入不可见世界,从物质世界进入反物质世界,从单一客体进入综合客体,从具体存在进入整体存在,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从经验世界进入虚构世界。它的研究主体,已经从传统的个人行为变成国际行为,从专门领域的研究者变成多种领域的研究者,从专家变成思想家和学者,从内行垄断变成外行涉猎,从专门的科学家变为哲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技术人员联合作战的团队。它的研究成果也从实用进入审美,从真实进入虚构,从理论回归假说,从逻辑进入实用,从绝对真理进入概率真理或相对真理。而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科学真理或客观真理隐藏得愈来愈深,再用往日的观察和实验,过时的“眼和手”根本不足以“发现”原创性的理论和成果。
其四,在科学真理只有凭借思维穿透力和洞察力才能抵达的新时代,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呆在实验室里,甚至像是常人一样,一无发明创造能力,二不能超越经验上升到概念和定律定理,三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四是只会用“手”而不会用“脑”,那么即使他成年累月、白天黑夜地做着各种自身不能够思维的科学实验,那么最终,仍然可能获得的只是一堆不能够“自我”提升、且易于引发歧义的“现象”、“经验”、“事实”和“数字”,而毫无任何真正有意义的“发现”。因为科学认识是一种无限复杂的活动。它常常受到主观、客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政治、经济、背景、条件、知识、天赋、甚至痛苦、创伤和震惊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否则就不会出现如下事实:每天都有无数人看见“苹果”落地,而只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每天都有无数人生活在沧海桑田之中,只有爱因斯坦打破了绝对时空观;特别是我们国家,每天都有千百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而却从未“发现”什么生物学理论。如此等等,都说明科学研究不是一种简单的“发现”过程,而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崎岖之路、发明之路。
为此,当20世纪波普尔问及爱因斯坦,是如何创立相对论的时候,他回答,就是凭借“思想实验”和“直觉”。同样,在爱因斯坦试图建立“统一场论”,而遭到许多人反对的时候,他也只得遗憾的说,是由于20世纪流行了一种最坏的哲学——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重地障碍了人们的思维。这就说明,科学发展到今天,再也不能够把科学研究仅仅理解为经验性的“科学发现”。当下,任何科学实践都同时是一个科学发明、理论生产和概念创造的过程。如果说,近代以来的科学家兼有手工艺人和哲学家的禀性,且更多的科学家是偏向经验,为此有人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经验科学家,即主要是动手和动眼的科学家,他们主要从事的就是科学发现的工作,比如科学史上发现铀射线的贝克勒,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发现X射线的伦琴,以及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居里夫人等都属于这类科学家;而另一类则叫做理论科学家,即主要依靠大脑进行思维建构和理论创新的科学家,如提出力学三定律的牛顿,创立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提出大陆漂移说的魏格纳,建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等,都属于后一类科学家。那么,进入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不应该偏向手工艺人,偏向经验事实,还应该远离理性和逻辑,将科学发现转向科学发明。
所以眼下,在方法论上,必须反对逻辑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高抬非理性主义和非逻辑思维。具体地说,要抬高直觉创造,提升科幻神话,倡扬发散式思维,普及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尤其是在今天哲学、科学和艺术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科学产品的新时代,更应该充分发挥猜想、假设、幻想、尝试、想像、虚构,特别是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的巨大作用。
比如“科学虚构”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有关科学理论、科学对象、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的虚构或建构活动,它是对近代以来科学实验、经验归纳,以及常规性科学实践的否定。“虚构”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原本只用于神话故事和小说艺术的创作过程;它远离科学技术。然而人类的实践力量却在其文明进程中,日益将古往今来人类虚构的许多荒诞离奇的神话故事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样一来,就强烈地激发起一些人自觉地进行科幻小说和科幻故事的创作冲动。结果,这种“准科学的研究活动”便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内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情况不只是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人造物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机器人、电子人、科隆羊等都是源自早期的幻象和虚构;而且今天流行的虚拟城市、虚拟地球、虚拟宇宙也都直接是科学虚构或科幻小说的产物,甚至是一些“对人类未来充满憧憬和好奇心”的人在茶余饭后奇思乱想、随机杜撰的作品。正是在这些奇思异想中包含着与未来的科学技术和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各个方面。比如据美国大众科学网报道,眼下流行的一些科学构想,如“制造全天24小时清醒药物”,“利用机器人士兵进行战争”,“制造地球遮阳伞对抗全球变暖”,“建造天梯直接登上月球”,“让人类像两栖动物一样具备再生能力”等,都在未来有变成现实的可能。为此,许多人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种赛博空间技术,都可能构成这类虚构故事的核心内容。未来至少在许多领域,都是通过想像构建的未来,都是幻想和虚构的未来,都是摆脱了传统观念和学理性质约束的未来。科学虚构将为人类提供可进行认识的无穷空间和深思的广阔场所。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构思形形色色的技术产品和成果,以期将一些科学虚构变成新鲜的现实。
当然,不是说,从事科学发明,就不需要科学实验、经验事实、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也不需要联系实际,接触现实,整天关在房间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或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这里,只是强调人们改变观念、扬弃传统、解放思想、冲破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想像力,以提高我们的科学发明和理论创新能力。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日)数学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_史宁中问题及其解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数学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_史宁中问题及其解答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理论建构逻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