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横隔型怎么治疗

急性肺癌(横隔型怎么治疗
提问时间: 21:36:30|
病情描述:
最近半月,刚检查出来。咳嗽、。聊城二院。 怎样医治,效果好?能不能痊愈?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8698收到了:
你好,病人年龄偏大,最好是保守治疗,建议服用抗肿瘤的中成药口服液,在杀瘤的基础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五官科医生
五官科医生
五官科医生当前位置: >
肺鳞癌简介
  是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的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表现角化和/或细胞间桥特征。包括梭形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肺癌的40%-50%。
  是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的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表现角化和/或细胞间桥特征。包括梭形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肺癌的40%-50%。
01肺鳞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90%以上的肺鳞状细胞癌发生于抽吸香烟的吸烟者。
  2、砷也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3、在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居民每日吸入空气含有的苯并芘量可超过20支纸烟的含量。大气中3,4苯并芘的含量每增加1μg/L,肺癌的死亡率就提高1%-15%。
  4、研究表明,较少食用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升高。
  5、家族中有肿瘤遗传基因影响也会对肺鳞癌的患病有影响。
02肺鳞癌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呼吸道并发症:如痰液潴留、肺不张、肺炎、呼吸功能不全等。尤以年老体弱者、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发病率较高。因手术后伤口疼痛,患者不能做有效咳嗽,痰液留积造成气道阻塞、肺不张、呼吸功能不全。预防在于病员能充分了解和合作,积极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后鼓励督促其作深呼吸及用力咳嗽以有效地排痰,必要时可行鼻导管吸痰或支气管镜吸痰。并发肺炎者应积极抗炎治疗,出现呼吸衰竭时,常需机械辅助呼吸。
  2、手术后血胸、脓胸及支气管胸膜瘘:其发病率很低。手术后血胸是一种后果严重的并发症,须紧急救治,必要时应及时再次剖胸止血。肺部手术时,支气管或肺内分泌物污染胸腔而至脓胸。此时除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外,及时而彻底的胸腔穿刺抽脓极为重要。效果欠佳者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癌存留,低蛋白血症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可致手术后支气管残端愈合不良或形成瘘管。近年来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已大为减少。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年老体弱、手术中纵隔与肺门的牵拉刺激、低钾、低氧及大出血常成为其诱因。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手术后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力衰竭等。对于老年病员,手术前已有心脏疾患,心功能低下者手术指征应从严掌握。手术者注意操作轻柔。手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手术后输液速度应慢速、均衡,防止过快、过量诱发肺水肿。同时作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根据病情及时处理。老年病员常伴有隐性冠心病,手术创伤的多种刺激可促使其急性发作,但在临床师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下是可以转危为安的。
03肺鳞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肿瘤外观根据纤维化程度不同常呈白色或灰色,质地较硬,伴有局部碳样色素沉着,在病变中央呈星状倒行至四周。肿瘤可表现巨大并伴有空洞形成。中央型肿瘤可形成腔内息肉状肿块和/或透过支气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也可阻塞支气管腔导致支气管分泌物潴积、肺不张、支气管扩张、阻塞性脂样肺炎和感染性支气管肺炎。少数病例可来源于外周小气道。但研究结果有所改变因为最近一项研究报道53%的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周围肺部。
  肿瘤扩散和分期
  中央型鳞状细胞癌以两大扩散方式为特征:上皮内扩散(原位)伴或不伴皮下侵犯和支气管内息肉状生长。广泛的上皮内扩散常见于主要的支气管。支气管腺体或导管上皮常被侵及。关于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两种生长方式已有描述:一种是沿着支气管一侧粘膜生长替代表层上皮,伴粘膜下微浸润和腺体导管侵犯(蔓延型);另一种表现为小的息肉样粘膜病变,伴向深层浸润(穿透型)。肺门纵隔组织包括淋巴结的直接侵犯可在进展期病例中见到。
  周围型鳞状细胞癌以形成实性结节为特征,常伴有支气管内结节性生长、上皮内扩散或两者兼有。在进展期病例中周围型鳞状细胞癌可直接透过胸膜侵犯胸壁或横隔。
  分期通常根据TNM方法进行。一般来说,鳞状细胞癌倾向于表现为通过直接扩散侵犯局部邻近组织。与腺癌或其它原发性肺癌组织类型相比,鳞状细胞癌较少发生远处器官转移。直径
04肺鳞癌应该如何预防
  根据分期,鳞状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腺癌大约80%的手术切除I期(T1N0M0)鳞状细胞癌患者在诊断后5年仍生存,而与之相比,约70%的同样分期的腺癌患者生存2期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之间存在同样的差异可指导预后的重要组织学因素难以确定,但是与无坏死存在的肿瘤相比,表现广泛坏死的肿瘤被认为与预后差相关
  1、临床标准
  虽然临床分期通常是由病变范围决定的,cTNM分期是一项主要的预后因素手术患者与其余的患者(70%)之间具有截然不同的生存差异非手术病例表现体重下降、行为表现差和转移相关症状提示预后差在切除肿瘤的患者中年龄大是手术后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女性性别是肺癌总生存率的有利因素,但是对于腺癌患者来说其临床意义比鳞癌患者要明显当从影响预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分出时,种族并不是一项预后相关因素许多生物学检测指标已经公布,如乳酸脱氢酶(LDH)或血清肿瘤标志物,但是它们和/或体重下降在大多数病例中并不是cTNM分期的独立因素
  2、组织病理学标准
  目前,诊断时的疾病分期和行为表现对于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来说仍然是作用最强的预后指标但是组织学分型可提供独立的预测预后的信息例如,分化良好的鳞状细胞癌倾向于在胸部局部扩散,直接侵犯邻近的纵隔组织;而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倾向于早期和远处转移肺泡腔填充型周围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较好
  3、遗传学预测因素
  非小细胞癌(NSCLC)的生物学预后指标已经得到确认,但是不能完全肯定,包括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物的表达下降如P16INK4A、P21WAF1和P27K1P1;细胞周期素的过表达如cyclinE;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如HER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以及抑癌基因失活如RB、FHIT、P53P53失活在鳞状细胞癌中并没有预后指导意义胚胎学机制如P16INK4ADNA甲基化转录沉默和P53遗传突变是与失活有关的不同的分子机制P53和FHIT突变及P16INK4A胚胎期转录沉默在鳞状细胞癌和吸烟者中较腺癌和不吸烟者常见因为多数研究仅对相对少数的NSCLC进行检测,从而限制了将鳞状细胞癌与其它类型肺癌比较的统计分析意义另一方法就是对多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例如,一项对43篇研究论文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P53突变和/或堆积提示腺癌患者预后较差,而鳞状细胞癌患者并非如此Rb缺失提示鳞癌或腺癌患者生存预后差,而转录因子YB-1核定位仅是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05肺鳞癌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支气管镜可直接窥察支气管内膜及管腔的病理变化情况。
  2、X线检查: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重要手段。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肺癌的部位和大小。
  3、放射性核素检查:67Ga-枸橼酸盐等放射性药物对肺癌及其转移病灶有亲和力,静脉注射后能在癌肿中浓聚,可用于肺癌的定位,显示癌病的范围,阳性率可达90%左右。
  4、剖胸探查术:肺部肿块经多种方法检查和短期试探性治疗仍未能明确病变的性质,肺癌的可能性又不能排除,如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应作剖胸探查术。
  5、细胞学检查:多数原发性肺癌病人在痰液中可找到脱落的癌细胞,并可判定癌细胞的组织学类型。因此痰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普查和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06肺鳞癌病人的饮食宜忌
  1、戒除吸烟,这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
  2、少饮烈性酒。
  3、不吃霉烂变质食物,少食腌制食品。
  4、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不食过烫食物。
  5、脂肪摄入勿过多,摄入量控制在摄入总热量的30%以下,即每日食取的动植物性脂肪50g~80g;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供应10g纤维和一般水平的维生素。
  6、少吃烟熏食品。
  7、不滥用药物,尤其不要滥用性激素类药及有细胞毒性的药物,防止药物致癌危险。
  8、每日进食水果、蔬菜、粗制谷类。
07西医治疗肺鳞癌的常规方法
  肺鳞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药物治疗等。肺鳞癌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肺鳞癌的手术治疗
  由于肺鳞癌发生转移晚,切除后预后较佳,所以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所有Ⅰ期、Ⅱ期和经过选择的ⅢA期患者,都应当进行手术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肿瘤并清扫区域内淋巴结。但是以下肺鳞癌患者不能进行手术治疗:
  1、肿瘤已经侵犯纵隔及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或同一叶内另有结节,或有恶性胸水,ⅢB、Ⅳ期病例。
  2、有严重合并症如重度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功能低下、心功能不足、近期内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史等不能耐受手术。
  二、肺鳞癌的放化疗
  肺鳞癌第一个周期化疗较敏感治疗作用可达25%,第二个周期化疗可达15%,第三个周期作用为5%,三个周期以后作用基本为零,肺鳞癌易复发转移。然而化疗的近、远期的毒副作用是十分可怕的。如近期毒副作用有脱发、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机体免疫力下降;远期毒副作用有肝肾功能衰退、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
  在放化疗时可以同步配合,作为BRM类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可以有效的提高细胞耐受性,增强免疫,减少放化疗副作用,提高疗效。
  放疗中的射波刀治疗特点是:射波刀使用一种革命性的立体定位追踪法,甚至在脑部手术均不须现行的头骨钉及金属头架固定,因此“手术”过程中病患无须局部麻醉而且没有流血及痛苦,“手术”完成后也无需麻醉恢复时间。而更重要的是,没有金属头架的阻挡,射波刀在手术过程中没有任何死角。
  三、中药治疗肺鳞癌
  中药治疗肺鳞癌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不仅能够配合肺鳞癌手术中和化疗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而且对于中晚期体质较弱、不能适应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的肺鳞癌患者,中药治疗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能够很有效的延长肺鳞癌患者的生存期。
  对于肺鳞癌的治疗除了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外,还要注意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做好饮食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更好的积极进行治疗。肺鳞癌的具体治疗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克制病毒的蔓延。
  四、逆转肺癌疗法治疗
  1、疗法原理
  (1)经过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人体内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叫做CAMP(环式磷酸腺苷)的物质,它是控制或调整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成份(并不因为癌化而消失),而且还具有一个最为显著的能力,那就是使癌细胞变成健康细胞。
  (2)肺癌细胞是由正常的细胞经过多次突变转变成的,但是转变后的癌细胞在其自身复制繁殖的过程中,有部分物质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如第二信使环式磷酸腺苷等,经过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证实,这些物质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拥有将癌细胞重新逆转成健康细胞的能力。
  (3)具备这种能力的物质,在癌细胞里面的含量比正常细胞明显较少,这是癌细胞无力逆转成健康细胞的原因之一。而“逆转肺癌疗法”却可以在控制住肺癌病情发展之后,促使体内环境进入稳定的状态,并将药物分子直接作用在肺癌细胞表面,提高癌细胞第二信使含量变成健康细胞的水平,起到直接对癌细胞进行“策反”的作用,使癌细胞批量逆转成健康细胞。
  2、适用范围
  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肺癌;肺癌早、中、晚期;肺癌转移。
  3、基本功效
  (1)中药成份特殊药物以分子状态进入肺癌细胞的内部,激活肺癌细胞逆转功能,逆转肺癌细胞变成为健康细胞。
  (2)控制肺癌的发展速度。
  (3)直接杀灭游离的癌细胞,控制再转移。
  (4)激活机体免疫机能,杀灭游离的癌细胞。
  (5)可以与西医化疗同时进行,具备协同作用,减少西医的放、化疗副作用,让西医治疗顺利进行。
  (6)药物分子从内、外部直接进入癌变部位,全面渗透进入癌细胞内部。
  五、伽马刀治疗
  伽马刀其实就是把放射性元素“钴60”自然衰变出来的“伽马射线”通过准直系统把它们集聚在一个焦点,这个效果就好像用放大镜把太阳光集聚在一起一样,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很高的放射剂量区域。通过把肿瘤(我们叫“靶区”)放置在这个高能量区域来对肿瘤进行大剂量、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的NDA双链断裂来达到杀死肿瘤和停止肿瘤DNA复制(细胞繁殖)的效果,从而体现出治疗肿瘤的目的。
  六、综合治疗
  对于肺鳞癌I期,也就是肺鳞癌早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病人的存活时间会超过十年,但是肺鳞癌早期也不排除早期转移的可能。如果早期转移就参考后面的综合疗法。
  对于肺鳞癌中期,可以采用手术+生物免疫消癌治疗、放化疗+生物免疫消癌治疗,手术和放化疗之后容易复发,病人的本身的免疫力降低,而且手术、放化疗对病人的饮食、精神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肿瘤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
  对于肺鳞癌晚期,大多数晚期病人都已经出现转移和扩散,做手术、放化疗都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这种情况的病人可以采用中药保守治疗,采用与“瘤”共存的治疗方案。也许与“瘤”共存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从肿瘤治疗的角度讲,大多数晚期癌症病人和不能接受手术的年老体弱患者选择中医保守治疗,实现与“瘤”共存,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肺鳞癌化疗后一般能活几年呢
我父亲患上了肺鳞癌,现在正在用化疗的方法治疗,但是我感觉化疗之后副作用很大,父亲每天都特别难受。请问,肺鳞癌化疗之后能活多久?
在肺鳞癌的治疗过程里,化疗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而且术后的辅助化疗也是可以让治疗效果更好。不过,化疗对于患者自身来说还是有很大痛苦的,而且有的时候化疗病情不但不会好转,还会让患者更快速的死亡。具体来说,化疗之后能活多久还是看患者自身的体质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状态,比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比较强的话,就会活的更久一些。还有就是平时多注意休息。
肿瘤外科其他疾病
微信扫一扫我的图书馆
&&&&&&&&&&百科名片
鳞状细胞癌
&&&&& (SCC)是来源于上皮的一种恶性,可表现角化和/或特征。包括梭形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的40%-50%。
  ICD-O编码
   8070/3
  1.90%以上的肺鳞状细胞癌发生于抽吸香烟的吸烟者。
  2.砷也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3.在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居民每日吸入空气含有的苯并芘量可超过20支纸烟的含量。大气中3,4苯并芘的含量每增加1μg/?,肺癌的死亡率就提高1%-15%。
  4.研究表明,较少食用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升高。
  5.家族中有肿瘤遗传基因影响也会对肺鳞癌的患病有影响。
  大部分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中心性主、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中央型SCC可发生肺叶或整个肺萎陷,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中心性段或段以下支气管可扩散至局域,表现为肺门、肺门周围或纵隔阴影,伴或不伴有局部肺萎陷。外周性肿瘤表现为孤立的肺部结节(&3cm)或肿块(&3cm)。鳞状细胞癌是形成空洞最常见的类型,在胸片上可见不规则的厚壁空洞。当肿瘤位于肺上沟时,称之为Pancoast肿瘤,常伴有胸后壁肋骨破坏,可导致。一些小气管或支气管内肿瘤的胸部X线可表现正常。、肺不张或周围肿块可伴有、纵隔扩大或横隔一侧抬高。
  原发性肿瘤和中央型病变范围的最佳检测方法是CT扫描。螺旋CT可更好地评估胸廓病变的范围,显示在胸部平片上无法显示的小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结节以及淋巴结扩散。
  是目前鉴别转移发生的可选择方法(除需MRI检测的脑转移外)。骨转移典型呈溶骨性表现。
  鳞状癌的细胞学表现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和标本类型而不同。在坏死和细胞碎屑的背景中可见到大的,伴有不规则的深染的核,位于中央,有一个或多个小核仁,胞浆丰富。肿瘤细胞常散在分布,可呈奇特的形状如梭形和蝌蚪形,也可表现粘附性聚集,通常呈扁平片状伴有拉长的或梭形核。在分化良好的鳞状细胞癌中角化的胞浆通过Romanowsky染色呈现刺槐毒素的(robin’s)蛋蓝色,而通过Papanicolaou染色可呈橙黄色或黄色。在脱落细胞标本中以表层肿瘤细胞为主,表现为单个散在分布,具有明显角化的胞浆和致密深染的核。相反,在刷取的标本中细胞多取自较深层组织,可见更多的细胞表现为粘附性聚集。
  肿瘤外观根据纤维化程度不同常呈白色或灰色,质地较硬,伴有局部碳样色素沉着,在病变中央呈星状倒行至四周。肿瘤可表现巨大并伴有空洞形成。中央型肿瘤可形成腔内息肉状肿块和/或透过支气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也可阻塞支气管腔导致支气管分泌物潴积、肺不张、支气管扩张、阻塞性脂样和感染性支气管肺炎。少数病例可来源于外周小气道。但研究结果有所改变因为最近一项研究报道53%的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周围肺部。
  肿瘤扩散和分期
  中央型鳞状细胞癌以两大扩散方式为特征:上皮内扩散(原位)伴或不伴皮下侵犯和支气管内息肉状生长。广泛的上皮内扩散常见于主要的支气管。支气管腺体或导管上皮常被侵及。关于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两种生长方式已有描述:一种是沿着支气管一侧粘膜生长替代表层上皮,伴粘膜下微浸润和腺体导管侵犯(蔓延型);另一种表现为小的息肉样粘膜病变,伴向深层浸润(穿透型)。肺门纵隔组织包括淋巴结的直接侵犯可在进展期病例中见到。
  周围型鳞状细胞癌以形成实性结节为特征,常伴有支气管内结节性生长、上皮内扩散或两者兼有。在进展期病例中周围型鳞状细胞癌可直接透过胸膜侵犯胸壁或横隔。
  分期通常根据TNM方法进行。一般来说,鳞状细胞癌倾向于表现为通过直接扩散侵犯局部邻近组织。与或其它原发性肺癌组织类型相比,鳞状细胞癌较少发生远处器官转移。直径&2cm的周围型肿瘤较少发生转移。分化差的肿瘤可在病变早期转移至脑、肝脏、、下消化道和淋巴结。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在鳞状细胞癌中比其它类型的肺癌更常见。
  鳞状细胞癌可表现角化、角化珠形成和/或等特征。这些特征随分化程度而表现不同。在分化良好的肿瘤中该特征表现明显,而在分化差的肿瘤中仅局部可见。
  一些位于近端支气管的肿瘤可表现向外生长和支气管内生长。有时仅可见非常局限的上皮内扩散不伴有浸润,但是大多数病例中存在浸润形成。
  主要或几乎全部由伴透明胞浆的细胞组成。该型需要与大细胞癌、伴广泛透明细胞改变的和肾脏转移性透明细胞癌相区分。
  型SCC是一种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小肿瘤细胞保留有非小细胞癌的形态特征,并表现局部鳞状分化。该型必须与混合有鳞状细胞癌及真正的小细胞癌的复合性小细胞癌相鉴别。小细胞型SCC缺乏小细胞癌具有的细胞核特征,即具有粗糙或泡状染色质、更明显的核仁、更丰富的胞浆和更清楚的细胞边界。局部可见到细胞间桥或角化。
  基底样型可表现明显的呈周围栅栏状排列的核。伴广泛的基底样生长模式但缺乏鳞状分化特征的分化差的肺癌可认为是基底样型的大细胞癌。
  最近有报道描述了一种表现肺泡腔填充型的周围型SCC:肿瘤细胞充满了肺泡腔但不伴有肺泡结构的破坏,这与可导致肺泡结构和肺组织结构破坏的扩展型SCC正好相反。该型仅约占周围型SCC的5%。罕见的无角化鳞状细胞癌可类似于移行细胞癌。
  在鳞状细胞癌中可观察到胞浆角蛋白中间丝,常聚集一起形成。分化较差的癌具有少量的桥粒和胞浆细丝。
  绝大多数的鳞状细胞癌可表现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5/6和(CEA)高表达。许多病例可表达低分子量角蛋白(35βH11)和极少数表达转录因子-1(TTF-1)或细胞角蛋白7(CK7)。
  与大细胞癌相区分的依据是鳞状分化是否存在。局部可存在胞内粘蛋白。即使侵袭性生长未得到确定,如果具有明显的细胞不典型也可确定乳头状型SCC的诊断。小的活检标本表现分化良好的乳头状鳞状上皮时诊断应谨慎,因为乳头状鳞癌与乳头状瘤的区分是困难的。肺的疣状癌非常罕见,包括在乳头状鳞癌之中。前纵隔组织广泛侵袭可导致与胸腺鳞状细胞癌鉴别诊断困难,需要与手术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在中,鳞状细胞癌可被肺泡细胞包绕,有时可被误诊为腺鳞癌。在弥漫性肺泡破坏(DAD)中存在鳞状化生伴细胞不典型应考虑鳞状细胞癌的可能。DAD的一般特征表现如透明膜、弥漫性肺泡隔结缔组织增生伴肺泡细胞增生和中心性鳞化等有利于认为DAD是一种化生的病变过程。
  肺鳞癌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肺鳞癌患者的治疗,首选的是早期手术治疗,对较大肿瘤及分化良好的患者,首先手术切除,切口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手术后照X线,切除标本送病检。此外,二氧化碳、电烙、液氮冷冻等治疗方法均对此病症有效。要想对肺鳞癌病症进行预防,就要避免长时间的日光照射。
  细胞遗传学和CGH
  研究发现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近二倍体或是超二倍体—非整倍体的肿瘤伴有平均染色体数目(在三倍体范围内)。研究认为通过DNA测量检测非整倍性可预测差的预后。细胞遗传学和CGH证实了伴有3q端粒扩增的许多遗传学改变是鳞癌表型的最常见特征。3q24-qter获得可存在于大多数鳞状细胞癌和少数腺癌中。扩增基因尚未明确,其中一个代表基因是P1K3CA,编码磷脂酰胆碱-3激酶的催化亚单位,它是许多通路的一个基本组分。3号染色体短臂缺失也较常见。其它再发的改变包括染色体4q、5q、8p、9p、10q、11p、13q、17p、18q和21q的缺失伴染色体5p、8q、11q13和12p重复。在病变进展过程中染色体失衡的数目累积增加。小的中间缺失具有基因片段大小增加的趋势,导致与小细胞癌类似的缺失模式。所有重复的染色体臂可凝集形成略小的扩增子。一些特异的改变特别是3p12-p14、4p15-p16、8p22-p23、10q、21q的缺失和1q21-q25、8q11-q25重复与转移表现型有关。
  鳞状细胞癌常表现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ErbB(EGFR,HER2/neu,KRAS)通路异常常见于非小细胞癌中但不存在于SCLC中。平均84%的鳞状细胞癌呈EGFR阳性。可检测出蛋白表达的肺癌以鳞癌多见。HER2/neu表达在腺癌中较常见而在鳞癌中少见。KRAS基因活化突变在腺癌中常见(~30%),而在鳞状细胞癌中罕见。
  正常P53基因功能常因为点突变而导致破坏,并在所有类型的肺癌中常见。较多发生于SCLC的突变也可发生于大部分的NSCLC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
  RB基因通路破坏在肺癌中普遍存在。RB基因突变是SCLC中常见的通路破坏机制,但较少见于NSCLC。NSCLC中的破坏机制主要是通过上游通路,特别是由胚胎学或遗传学机制(纯合性缺失、突变、甲基化)导致的P16Ink4失活,可通过免疫组化证实。而cyclinD1和E可呈过表达。
  大多数鳞状细胞癌证实存在大的3p等位基因片段丢失,而大部分腺癌和癌前/侵袭前病变表现为较小的3p等位基因片段丢失。FHIT是目前研究较为清楚的基因之一,位于染色体3p14.2,常表现缺失和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另一定位于3p21.3的RASSF1A基因更常在SCLC中表现失活,研究并未证实NSCLC类型之间存在甲基化发生频率的差异。
  胚胎性基因沉默的主要机制是甲基化,但组蛋白去乙酰化也有重要的协同作用。已经知道或者是怀疑大多数沉默的基因是抑癌基因。甲基化图谱随肿瘤类型而不同,且APC、CDH13和RAR-β的甲基化频率在腺癌中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
  基因表达谱
  肺鳞状细胞癌以高水平表达角蛋白基因和表现角化为特征。已采用寡核苷酸和cDNA微阵列杂交技术和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或SAGE方法对肺鳞状细胞癌的标记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经比较发现存在明显的重叠。角蛋白5、6、13、14、16、17和19基因在肺鳞状细胞癌的基因表达标记物中占主要地位。在多项研究中报道的其它作为鳞状细胞癌标记物的基因包括胶原VIIα1、galectin7、运动失调性D组相关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A2和大天疱疮样1。另外,肺鳞状细胞癌以P53相关基因P63过表达为特征。目前根据采用SAGE方法创建的基因表达图谱已完成与之相结合的包括每一条染色体臂的转录图谱。该图谱显示了在鳞状细胞癌中伴有明显改变的基因表达方式的已知染色体区域和一个新的位点。这些分子改变的确认可提供肺癌潜在的标记物。
  肺鳞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药物治疗等。肺鳞癌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由于肺鳞癌发生转移晚,切除后预后较佳,所以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所有Ⅰ期、Ⅱ期和经过选择的ⅢA期患者,都应当进行手术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肿瘤并清扫区域内淋巴结。但是以下肺鳞癌患者不能进行手术治疗: 
  (1)肿瘤已经侵犯纵隔及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或同一叶内另有结节,或有恶性胸水,ⅢB、Ⅳ期病例。 
  (2)有严重合并症如重度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功能低下、心功能不足、近期内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史等不能耐受手术。
  肺鳞癌第一个周期化疗较敏感治疗作用可达25%,第二个周期化疗可达15%,第三个周期作用为5%,三个周期以后作用基本为零,肺鳞癌易复发转移。然而化疗的近、远期的毒副作用是十分可怕的。如近期毒副作用有脱发、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机体免疫力下降;远期毒副作用有肝肾功能衰退、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
  中药治疗肺鳞癌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不仅能够配合肺鳞癌手术中和化疗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而且对于中晚期体质较弱、不能适应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的肺鳞癌患者,中药治疗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能够很有效的延长肺鳞癌患者的生存期。
  对于肺鳞癌的治疗除了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外,还要注意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做好饮食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更好的积极进行治疗。肺鳞癌的具体治疗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克制病毒的蔓延。
  4、综合治疗
  对于肺鳞癌I期,也就是肺鳞癌早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病人的存活时间会超过十年,但是肺鳞癌早期也不排除早期转移的可能。如果早期转移就参考后面的综合疗法。
  对于肺鳞癌中期,可以采用手术+生物免疫消癌治疗、放化疗+生物免疫消癌治疗,手术和放化疗之后容易复发,病人的本身的免疫力降低,而且手术、放化疗对病人的饮食、精神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肿瘤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生物免疫消癌疗法对于改善病人饮食、缓解、防止复发产生并发症等等疗效确切
  对于肺鳞癌晚期,大多数晚期病人都已经出现转移和扩散,做手术、放化疗都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这种情况的病人可以采用中药与生物免疫消癌法相结合治疗,采用与“瘤”共存的治疗方案。也许与 “瘤”共存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从肿瘤治疗的角度讲,大多数晚期癌症病人和不能接受手术的年老体弱患者选择生物免疫消癌法,实现与 “瘤”共存,是最佳的治疗方案。生物免疫消癌法使病人体内的肿瘤不长大、不转移、不扩散,最终达到病人与肿瘤共存的目的,同时肌体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换句话说,就是让癌 “安分”地在病人体内生存,使病人的身体与肿瘤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而这时病人的身体也处于一种良好状态。
  根据分期,鳞状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腺癌。大约80%的手术切除I期(T1N0M0)鳞状细胞癌患者在诊断后5年仍生存,而与之相比,约70%的同样分期的腺癌患者生存。2期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之间存在同样的差异。可指导预后的重要组织学因素难以确定,但是与无坏死存在的肿瘤相比,表现广泛坏死的肿瘤被认为与预后差相关。
  虽然临床分期通常是由病变范围决定的,cTNM分期是一项主要的预后因素。手术患者与其余的患者(70%)之间具有截然不同的生存差异。非手术病例表现体重下降、行为表现差和转移相关症状提示预后差。在切除肿瘤的患者中年龄大是手术后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女性性别是肺癌总生存率的有利因素,但是对于腺癌患者来说其临床意义比鳞癌患者要明显。当从影响预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分出时,种族并不是一项预后相关因素。许多生物学检测指标已经公布,如乳酸脱氢酶(LDH)或血清,但是它们和/或体重下降在大多数病例中并不是cTNM分期的独立因素。
  目前,诊断时的疾病分期和行为表现对于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来说仍然是作用最强的预后指标。但是组织学分型可提供独立的预测预后的信息。例如,分化良好的鳞状细胞癌倾向于在胸部局部扩散,直接侵犯邻近的纵隔组织;而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倾向于早期和远处转移。肺泡腔填充型周围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较好。
  非小细胞癌(NSCLC)的生物学预后指标已经得到确认,但是不能完全肯定,包括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物的表达下降如P16INK4A、P21WAF1和P27K1P1;细胞周期素的过表达如cyclinE;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如HER2和结合蛋白3以及抑癌基因失活如RB、FHIT、P53。P53失活在鳞状细胞癌中并没有预后指导意义。胚胎学机制如P16INK4ADNA甲基化转录沉默和P53遗传突变是与失活有关的不同的分子机制。P53和FHIT突变及P16INK4A胚胎期转录沉默在鳞状细胞癌和吸烟者中较腺癌和不吸烟者常见。因为多数研究仅对相对少数的NSCLC进行检测,从而限制了将鳞状细胞癌与其它类型肺癌比较的统计分析意义。另一方法就是对多项研究进行。例如,一项对43篇研究论文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P53突变和/或堆积提示腺癌患者预后较差,而鳞状细胞癌患者并非如此。Rb缺失提示鳞癌或腺癌患者生存预后差,而转录因子YB-1核定位仅是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癌术后隔肌抬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