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不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长

||||||| |||
您的位置: >
如何让家长与孩子“没作业”不焦虑
&&&&&&&&&发表时间: 09:19:55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广州)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校从几年前就开始实行&严控中小学生作业量&的&减负令&,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天津等地不少家长抱怨,与以前的&留作业&相比,如今小学的&不留作业&,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反而让家长更加痛苦纠结。
&&&&&&&&本着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目的,教育部出台政策为学生松绑,而吊诡的是,政策善意并没有释放出来,学生及家长们反而更感焦虑。原来,明面的作业没有了,隐形的作业却让人透不过气。总的来看,隐形作业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隐藏在&学习目标&头衔下的作业。如&督促孩子背诵英语对话&&熟练掌握今天学的生字&等,每个目标都须费好大功夫,加上老师时不时抽查,这种压力不亚于作业;另一种是打着&自愿完成&的旗号布置各类习题,结果就是学生们唯恐落后,争着完成。
&&&&&&&&这些改头换面的作业,家长们都耳熟能详。正是这些隐形作业,让学生及家长们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下课的孩子们依然笼罩在功课的阴影下,下班的大人们片刻都不能清闲。本以为作业是学生亚历山大的罪魁祸首,没想到没有作业却带来更大的焦虑。
&&&&&&&&其实,这种吊诡局面不难理解。一方面,应试模式下,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分数的分量依然很重。要拿到好分数,学生自然片刻都不能松懈;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带出成绩,谁都不愿拖后腿;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尤其是在大城市,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争夺有限的优质学位,压在学生及家长身上的担子重量可想而知。
&&&&&&&&所以,单靠一纸政令为学生减负,难免在现实中遭遇冰山。理想的教育图景是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就能轻松完成各类教育指标,回家后可以释放儿童天性,在与同伴玩乐或亲子互动中开发更多天分及潜力。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家长及孩子都被束缚在功课里,不仅孩子的天性被压抑,家长得不到放松,而且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无的放矢。当其他国家探索如何培养儿童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财商能力时,我们却连功课外时间都没有。当国外儿童在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型中熏陶时,我们的课外活动却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升学敲门砖。这种差距值得警惕。
&&&&&&&&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改变这种焦灼的局面,至关重要。然而,&解放孩子&非朝夕之功。鞭挞多年的&唯分数论&恐怕难以迅速扭转。教育氛围的改变是个系统工程。大至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内涵的丰富,小至招生标准的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家庭小环境的变化等,都能为&解放孩子&的大工程添砖加瓦。
&&&&&&&&虽说&没有作业&并未带来太多改变,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吐槽不合理的安排,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自觉与应试教育保持距离。点滴努力将逐步瓦解不合理的教育体制。解放孩子,值得期待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我不想继续当一名焦虑的家长|家长|孩子_凤凰资讯
我不想继续当一名焦虑的家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考结束后,我家孩子顺利地升入某重点高中,我便退出了家长QQ群,因我不想在群中继续当一名焦虑的家长。我只想好好欣赏自己的小孩,别人家的孩子再优秀有他爹妈欣赏也就足够,犯不着大家都去膜拜。
原标题:我不想继续当一名焦虑的家长□梅 莉我加入家长QQ群,完全是形势所逼。孩子都上初三了,我还不了解什么叫自招(自主招生)与裸考,什么叫推优与自荐。有一天,我家孩子从学校回来后,问我几所重点学校的情况,我却一点都不清楚。她生气地说:“人家爸爸妈妈都知道准备让自己家的孩子考哪所学校了,你们怎么还什么都不知道呀!”我这才慌了神,赶紧找组织去。先后加入区、市两个中考家长群。进去了才发现,家长在群里的地位是由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的。在群里发言最积极踊跃的永远是好学校的“牛蛙”(即学霸)家长,并且号召力强,说一句话响应者众。拥趸大多是学习中等偏上的家长们,他们对“牛蛙”们上那家补习班、做哪本复习资料,甚至几点钟睡觉、几时起床等信息都特别感兴趣。而 “小蝌蚪”(即学渣)的家长是没什么话语权的,通常也就选择潜水不说话了。市中考家长群的群主就是一“牛蛙”家长,听说他家孩子成绩优异,非四大名校(最有名的四所市重点高中)不去。另一位家长说,她家孩子刚获得过全国性比赛一等奖,自从得了这个含金量高的奖后,四校都先后打电话来要人,正在为签哪一家发愁呢!不用说,她这种甜蜜的纠结让多少家长羡慕得眼睛都绿了。还有家长晒她为孩子做的中考餐,每天荤素搭配均匀、日日翻新。有家长则说孩子马上放学了,要去学校接。每天的信息量之大,让我应接不暇,同时也感到压力陡增。看来我是个特别不称职的家长呀,没让孩子从小搞什么竞赛,自从她读三年级后就自己上学,连早晚饭吃什么也是随心所欲地我做什么她吃什么。还有,原本觉得自家孩子成绩还不错,自从进了群,发现比她优秀的孩子多了去,这点也让我很沮丧。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后,第一轮的自主招生开始了。家长们纷纷在群里晒分数,偏偏群主家的“牛蛙”这次模拟考试发挥失常,眼看预签四校没戏,而一些家长却不屈不饶地追问他儿子的去向。群主很被动,只得含糊其辞,一会儿说已预签了某名校;一会儿又说去了另一所名校,有一段时间他干脆玩起了失踪。我深深地同情这位爸爸,曾因孩子的优秀令他倍感骄傲,而孩子的发挥失常又让他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为什么就不能面对现实,坦诚地对大家说一句,孩子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呢?又不是一考定终身。看来,孩子考试,有时考的是我们家长啊!中考结束后,我家孩子顺利地升入某重点高中,我便退出了家长QQ群,因我不想在群中继续当一名焦虑的家长。我只想好好欣赏自己的小孩,别人家的孩子再优秀有他爹妈欣赏也就足够,犯不着大家都去膜拜。梅 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115641
播放数:585301
播放数:114271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为了解决现在家长们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陈默老师携手“大不同”,联合“爸爸真棒”共同推出“不焦虑的小学家长联盟”,第一季推出微课40集,解决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情绪、行为和沟通问题,升学指导六个板块的问题。
  陪读的角色扮演:大老虎 or 小灰兔?
  现在,作业管理变成了小学生的灾难,这方面的咨询量越来越大,很多小孩子每天作业搞到晚上10点、11点。这个问题通常从两年级就开始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家长下班回家,晚上陪读,没有好心态,全家人都被拖得心力交瘁。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怎么办?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怎么办?孩子作业不会做怎么办?……家长究竟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作业习惯?
?错误的做法
  1、变身监工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在陪读过程中,充当一个监工的角色,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大老虎和小白兔,家长这种“拿摩温”的心态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甚至发展到最后,孩子变得非常厌恶做作业。
  2、过于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断打断孩子做作业的过程
  这是很多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两只眼睛始终在孩子的手上,一个字写歪了或者写出格子,就一定要发声音了:“擦掉!要注意质量,写到格子里面去,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知道吗?“
  或者看到哪道题错了,一定要指导,如果两三遍说下来,孩子还没有领会精神,就忍不住要发飙了:“你上课不听,我讲你也不听,满脑子就是想着玩,我讲到现在你都没听进去,做了三遍都是错的!怎么回事!。”
  再一看时间已经9点多了,心里更加焦虑,而老公此时又在旁边弄电脑:“XXX,你看看你儿子,做个作业做成这样,我忙了一天了,累得要死,回来还要管孩子,你倒好,玩游戏,什么都不管......”一场由作业引发的家庭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样的话,小孩子很快就厌恶做作业了,坐在那里,半天写几个字,又呆住了,每天搞到深更半夜。
  3、不顾孩子的生理发展阶段,提出过高要求
  小学低年级孩子,小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很多时候,汉字写不好看。有些家长要求高,让孩子反复地擦掉重写,严重破坏了孩子做作业的情绪。
?正确的做法
  1、询问孩子做作业时是否需要陪伴
  家长先问问孩子是否需要大人的陪伴,“你要不要妈妈今天坐在你旁边”,通常低年级的孩子会希望家长坐在身边,而到了三四年级就未必了。
  2、角色定位:做一只陪伴小白兔的小灰兔
  坐在孩子旁边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会在严苛的监督之下高效率地劳动,所以家长不能成为一只老虎,而要做一只陪伴小白兔的小灰兔才对。比如小学一二年级,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小灰兔来陪小白兔做作业了,宝宝,今天语文有几块草地,数学有几块草地,我们一起来把它吃掉。这个过程中,情绪是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思想开小差和你东拉西扯,摸摸他的头,以做提醒,不要气势汹汹地批评,记得自己是小灰兔。
  3、碰到孩子不会做的题目,快速处理
  先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实在不会,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让他抄一遍。
  可能家长们要说了,这怎么行呢,他不会做,我要把他教会啊。可这样偏偏是错的,为什么呢?一个人每天做的事情,原则只有一个字――”爽“!赶紧交上去,小孩子的睡眠是很重要的,现在孩子的作业量都很大,家长心里要有数,有些错误,有的时候是笔误,比如5写成6了,没关系,擦掉改成6就好了。
  一道题目如果完全不会做,你让他抄一遍时就有思路了,同时家长也要放在心上,这道题完全是讲给他听的,周末把他的书拿出来,事先备备课,这个章节应该怎么讲,然后给他讲个7、8分钟,讲完了再把书上的例题给他做一遍,因为例题是有代表性的,再选两道可以举一反三的题目,让他把这个知识点夯实了,以后再考到的时候,小考有小复习,大考有大复习,你又帮他专门梳理过一遍就没问题了。
  当天不要和孩子搞,留一点时间给他玩。
  4、不要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
  有时,孩子8点钟作业做好了,家长一看,离睡觉还有一个小时,那再来做口算题、再来几页一课一练。你这么搞几次,孩子以后天天作业磨蹭到10点半,让他来不了。
  额外的家庭作业,孩子是非常抗拒的,家长们不能把这个当作正餐,而是拾遗补缺,要特别有针对性,我的孩子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太牢靠,哪些思维训练不太熟练,我备备课,星期六针对这些章节做一些练习,这样对孩子比较有利,他们也不会感到有太多负担。
  每天给孩子留出一些玩耍的时间,这一点特别重要,孩子得到放松,心满意足,第二天上课认真听讲,回来作业做得快,这样不就良性循环了嘛。这样的孩子,学习上才有可持续性。
  聚焦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每一集都直击你的痛点!
  又到一季开学季,“爸爸真棒”和“大不同”送给家长们一份开学礼物――
  历经一年的策划、三个月的制作,“爸爸真棒”和“大不同”团队推出了亲子教育第一季40集音频课程――《如何做不焦虑的小学生家长?陈默老师谈小学生的学习问题》,用40集的篇幅,为家长们详尽地剖析小学生的各类学习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既有理论分析,又具很强的操作性。
  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从容而有智慧的爸爸妈妈吧!
  理论基础
  1、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上)
  2、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下)
  学习动力
  3、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4、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5、如何合理地奖惩孩子?
  6、孩子学习缺乏自信,该如何鼓励?
  7、如何平衡玩和学习?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8、为什么成绩优异的学生输不起?
  9、孩子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公众演讲怎么办?
  10、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
  学习习惯和方法
  11、如何制定学习上的规则?
  12、孩子作业磨蹭、没有效率怎么办?家长要陪读吗?
  13、孩子作业不会做怎么办?
  14、学校各种教学安排为何都要把家长拖进来?
  15、孩子上课不专心怎么办?如何鉴别多动症?
  16、孩子粗心大意怎么办?为何有的题目一错再错?
  17、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学校命题作文写不出怎么办?
  18、孩子学习缺乏计划性怎么办?寒暑假需要制定时间表吗?
  19、孩子学习偏科怎么办?不喜欢某一门学科的老师怎么办?
  20、孩子抗拒死记硬背怎么办?孩子只会死记硬背怎么办?
  21、祖父母能管好孩子学习吗?
  学习能力
  22、什么是原发性学习障碍?后天如何指导?
  23、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单亲家庭)
  24、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重组家庭)
  25、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四合一家庭)
  26、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夫妻关系)
  27、为什么孩子读不好书?(创伤性经历)
  28、孩子一到考试就失常,怎么办?
  情绪、行为和沟通问题
  29、孩子有焦虑、脾气暴躁、精神萎靡等情绪和行为问题怎么办?
  30、孩子常常妒忌比他优秀的同学怎么办?
  31、孩子缺乏自我要求、抗挫力弱怎么办?
  32、孩子社交困难怎么办?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3、老二来了,老大成绩直线下降怎么办?
  34、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5、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升学指导
  36、幼升小,该如何择校?零基础的孩子怎样适应小学生活?
  37、奥数到底要不要学?小升初到底看不看证书?
  38、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39、如何看待眼下所谓的精英教育?
  40、家庭教育和学校理念矛盾怎么办?
  陈默老师送给家长的四句话。
  (课程顺序可能略有微调,以实际发送为准)
每一条都直击痛点,有木有?!
这不仅仅是一套音频课程
还将搭建一个生态圈――不焦虑家长联盟
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为了让孩子们活出他们自己的人生!
  那些你最想弄清楚的Q&A
  1、购买这套课程将获得什么?
  a、每周两次,每次两节课,聆听陈默老师的线上课程,总计40集,每集解答一个有关小学生学习的问题。
  b、受邀进入“不焦虑家长联盟群”,陈默老师将每季度开展一次线上答疑活动(1小时/次)。大不同君会将有代表性的问题搜集起来,请陈默老师线上答疑。每次留15分钟时间开放给家长文字提问,由陈默老师语音回答,对于来不及回答的问题,我们会单独抽时间录制音频,再发送到群里。
  c、联盟群的家长通过大不同平台,可优先联络陈默老师做个案咨询。
  d、优先参加“爸爸真棒”和“人生大不同”线下其他免费亲子教育讲座。
  2、如何购买课程?
  两种方式任选一种。
  方式1:点击本文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栏购买。
  方式2:长按下方二维码。
  3、如何收听课程?
  4、哪些人适合听这门课?
  小学生及准小学生家长、关心这个话题的所有人群。尤其推荐给外地的家长,不用来现场听讲座啦!
  5、198元是多少次课的费用?
  198元包含了40节课哦,还有其他各项福利!
  6、什么时候可以收听到这套课程?
  一旦成功购买,马上就可以开始收听了!我们每周一四各更新一次,每次更新两集,直到40集全部更完。课程完结后,大家更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收听!
  7、如果我错过了时间,还能补听吗?可以重复收听吗?
  我们的课程不是直播,也不需要在微信群里爬楼收听,只要按照第6点指引操作进入专栏,无论何时,都可以收听!而且可以重复收听!
  8、为什么我搜索你们的公众号时,会出来两个“人生大不同”?哪个是真的?
  两个都是我们的,不过上面的是订阅号,下面的是服务号,二者功能各有不同。如果要收听课程,一定要关注第一个订阅号(rsdbt2011)哦,千万不要弄错啦!
  9、我还没有购买课程,可以申请加入“大不同不焦虑家长联盟”群吗?
  不行哦,这是对付费学员提供的福利呐。
  10、我已经成功订购了,怎么才能入群呢?
  每节付费音频课的结尾都有提示入群方法,只要按照步骤操作就可以等候被邀请啦。
  11、我可以把微信文和购买链接分享出去吗?
  非常欢迎亲们这种形式的转发,让更多的家长获益!
  12、购买之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非常抱歉,因为本产品是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就不能退费了哦,还要请亲们多多理解。
  13、我可以把音频课的内容转载吗?
  这套音频产品版权由上海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与陈默老师共同拥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14、如果我还有其它疑问,如何寻求帮助呢?
  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号(rsdbt2011)后台留言,或者直接添加育儿课程主管的微信号,向我们咨询哦。
  欢迎订阅陈默老师的音频课程《如何做不焦虑的小学生家长》,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从容而有智慧的爸爸妈妈。
  也请亲们积极转发,让更多家长伙伴们有机会看到。当我们自己能够认清教育的规律、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变得不那么焦虑时,就会懂得选择,就可能真的推动现状发生某种改变……
  一年之计在于春,粑粑麻麻,从这个新学期开始努力吧!
  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与心理教学工作
  有关家庭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观念!
  家庭教育的船开出去,方向在哪里?正确的观念犹如正确的驶船方向,方向错了,即便用再大的劲去划船,也不可能到达彼岸。
――大不同亲子教育导师 陈默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陈默老师课程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您当前的位置 :
家长为何如此焦虑?心里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11:41 来源:西部开发报 作者: 编辑:吴静秋
&|&新闻热线:96677&|&
  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按理说,随着近些年教育事业的进步,孩子们已经享受着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为何家长们的焦虑始终没能减轻?焦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焦虑,是公众对教育有了更高期待
  家长的焦虑,往往并不因孩子成绩的好坏而改变。赵敏的孩子在天津市一所民办中学念书,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即便如此,赵敏仍给孩子报了两个辅导班。“孩子物理单科基础较差,光靠在学校上课很难追上,必须在外面‘开小灶’。学校又没办法进行特别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只能自己想办法。”赵敏说。
  谈到为何热衷报班,赵敏认为:“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需求多样,尖子生家长想着给孩子再拓展知识或者培养兴趣,孩子学习一般,家长就得通过课外班给孩子提高成绩。像我的孩子,整体成绩在学校已经很优秀。但是未来和他竞争的是全市的学生,我在外给他报班,是让他看到更优秀的人,不能停留在自己现有的水平。”
  如今的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有专家指出,家长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随着“就近入学”制度的越来越严格,以及推优、特长等比例的逐年下降,使得“学区房”成为了上好学校的唯一途径,但高价的学区房又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于是,尽管推优、特长的名额越来越有限,还是使得不少家长逼着孩子“背水一战”,在奥数、钢琴、英语,以及各种竞赛中谋求出路。
  相关专家表示,以公众目前对教育的需求,仅靠学校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安排等方面效率较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石家庄一中教师吕学功认为,当前,很多学校的作业布置并不科学,还没有做到分层次、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布置作业,难免存在“将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和尚未掌握知识点的学生混为一谈,造成学生负担的增加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如何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基础上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更有针对性地教和学,是学校需要思考和提升的地方。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表示,“减负”工作需要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包括进行分级课程整合、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焦虑,因攀比心理而无所适从
  尝试,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的心态写照。石女士的儿子目前在北京市丰台区读小学四年级,从一年级开始,石女士便开始了盲目的尝试:为孩子报了围棋、画画、游泳、作文、武术等8门课,英语课一年一万多元、武术课一年6500元、作文课一节200元……“我的儿子有一次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作文,结果他写‘我的烦恼就是我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辅导班’,我看了真是五味杂陈。”石女士说。
  到现在,石女士的孩子已放弃大部分课外班,只留下了作文和武术两门。“给孩子报课外班,我觉得就像是社会保险之外的商业保险,买了之后心里能踏实点。大多数课外班都来自身边家长的推荐,但现在发现,报得越多越不踏实,成了恶性循环。”
  石女士的做法并不罕见。
  “我也很想淡定,但是你去看看今天的学校,英语课堂上,一部分孩子还在从abc学起,一部分孩子已经可以大本大本地阅读原版《哈利?波特》了,让我怎么淡定?”
  “我也不想攀比,可是,每每茶余饭后,妈妈们总会聊起给孩子报了什么课外班,当你听到人家的孩子已经上了奥数、英语、美术、舞蹈、书法、钢琴,而自己的孩子还什么技能都没有,怎么可能不焦虑?”
  攀比心理,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赵敏说,她周围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物,“这种攀比不仅体现在平时训斥孩子上,连报课外班,都要参考别人家,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 在北京一位中学校长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但却架不住现实环境的带动,只能在焦虑中做出上这个辅导班还是那个培训班的茫然选择。
  焦虑,亦来自激烈的社会竞争
  高露是济南一所重点小学的班主任,经常与家长打交道的她觉得,只要有竞争,家长的焦虑就很难消除。“无论是将来的高考还是就业,不管采取怎样的选拔形式,分数也好,综合素质评价也罢,总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家长怎能不焦虑?”
  在她看来,很多家长对于负担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竞争很正常,但他们只是不停地抱怨,却很少思考如何让自己孩子的课外时间过得更有效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也认为,理性看待压力与焦虑,是当前不少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单纯减负是行不通的。
  “比较而言,欧美等国家学生的压力同样不小,只是这些国家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多基于个人兴趣和自愿。而我们国家,很多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来源于不喜欢和被迫。”洪明说:“家长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压力的积极意义,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更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提高效率。家长和孩子都要转变学习观念,把学习本身视为目的,尽量淡化功利的味道。”
  如何才能有效缓解焦虑,在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育实践者看来,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据《人民日报》)
  -相关连接
  焦虑难消,减负令不是万能灵药
  事实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之后,几乎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减负政策。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政策规定因时而变,“规格”也越来越高。
  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将“减负”作为教改的重要目标。2011年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除了“规格”提高,减负的措施也变得更加具体。尤其是在地方层面,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和落实减负工作,对在校时间、课后作业、考试、补课、休息和锻炼时间等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总的来看,各地区主要从入学选拔和在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限制。
  有的地区如河南,除了实施小学就近入学和取消小升初考试,同时还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举办培训班。有的地区选择以减少平时考试次数为切入点。北京规定,小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期末可以举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学科考试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有的地区则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后作业有明确的规定,如天津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尽管政策频出,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调查显示,“00后”在校时间和做家庭作业时间均超过“90后”,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现象也更严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旭东介绍,2013年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建议,四至六年级每日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但本次调查显示,学习日“00后”小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超出标准0.7个小时,超标人数比例达66.4%。休息日“00后”小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超出1.8小时,超比例达81.1%。
  相关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经用到最大,单纯依靠政策来有效降低学生负担并不现实。在高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家长的焦虑并不奇怪,适度的负担也可以接受,但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学业负担与竞争压力。 (据《人民日报》)
  媒体评论
  “减负令”怎么让家长陷入焦虑呢?
  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但随着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依然还是根深蒂固。
  从胎教开始,孩子始终都要超前学习,接受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知识。既然有需求,就不怕没市场。于是,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辅导班也就孕育而生。孩子每天两点一线,家庭、学校和赶在各种辅导班的路上。来匆匆,去也匆匆。即便寒暑假也捞不着休息,每天学习学到夜深人静,身体疲惫不堪。长此以往,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压力山大,许多孩子还因此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崩溃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利。
  曾有小学生这样说道:要是将我变成一头猪多好啊!因为猪每天不用干活,还能睡懒觉。可见,应试教育不仅让孩子成为催熟的“果子”,而且对孩子快乐身体和身心健康等,都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各地纷纷出台“减负令”,孩子和家长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怎么又陷入焦虑呢?笔者认为,孩子和家长陷入焦虑原因有二:一是学校对孩子放松,家长可不愿让孩子浪费时间,无所事事。老师不布置作业,学校不安排课时。家长只好另辟蹊径为孩子报名上辅导班、提高班和兴趣班。总之,不能让孩子闲着,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学校在落实减负令的同时,对学生素质教育也没有统一安排好。上面一纸“减负令”,下面说放羊就放羊,让孩子和家长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因此,在中小学实施“减负令”,就是要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且又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一个自由支配的时间,分散一部分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其兴趣和爱好,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作为学校,就应该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有秩序地在学生中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和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比如:玩游戏、做操、打球、画画、写作、书法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放松心情,自娱自乐。在开展这些寓教于乐活动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因此说,学校还得安排好,落实上面“减负令”的后续工作,而不是放任不管。学校只有科学合理安排好,学生从应试教育过度到素质教育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和家长的焦虑,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东方网)
  素质定位不精确教育焦虑难退却
  多年来,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2011年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除了“规格”提高,减负的措施也变得更加具体。尽管政策频出,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其实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强调,一直都是和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并行不悖的。但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定性定量的科学说法。于是,各地各学校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学习别人的做法来搞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完全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给孩子布置什么手抄报、挖蚯蚓捉蛐蛐,也不是非得家长陪着完成,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说的虽好,但这也只能是一种感性的理解。
  比如说孩子的玩耍,怎样玩耍才算一种素质教育?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幼儿园孩子的社交能力(由玩耍发展而来的好处之一)和他们成年后的成功之间有所关联。玩也以创新的方式被用于治疗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生理上的障碍的儿童,以及用于创伤后的情绪治疗。未经组织的自由玩耍尤其能对孩子的执行能力有所帮助―――加强孩子自我管理(例如在压力状态下保持冷静和专注的能力)和情绪应对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玩还能培养沟通能力,让孩子学会化解矛盾,玩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玩能让你和孩子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如何通过科学实验的总结来提炼出一套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给素质教育一个精准定位,已成当务之急。没有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指导,我们的很多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事倍功半,难免不增加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据南方网)
  编后语
  心里装“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学学“别人家的父母”
  许多家长对自家孩子不满意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看别人家的孩子”。不管自家孩子情况怎么样,都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一比。当然,往往都是拿自家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与别人家孩子做得好的方面比。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各家的孩子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别当属必然。决定一个人成长方向的因素有三,即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在孩子出生时就得到了验证,孩子遗传的是父母的基因,遗传基因不同,形成的先天性身心品质迥然各异。另外孩子出生以后,所在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的启蒙教育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家长自己造成的结果,怎么能让孩子和人家比呢?
  在“超级演说家”比赛中,有个先天失聪的孩子,不仅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参加比赛,而且走到了最后的冠军之争。人们不禁为之惊叹。然而,谁又能知道她的母亲为了把孩子从无声世界拯救出来,花了多少心血。这位母亲从不抱怨老天给了自己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也没有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她只有一个信念:坚信孩子一定能够说话,一定能够走出无声世界。在孩子面前,她既当医生又当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终于孩子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交流,还参加了全国性的演说家比赛。 爱说“别人家的孩子好”的家长,不妨多考虑一下,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是如何形成的,家长自己该用哪些优秀品质影响和教育孩子,付出多少心血来培养孩子。
作者: 编辑:吴静秋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 |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营业执照:77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黔)字00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