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发展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引导--《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引导
【摘要】:
“互联网”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受到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广泛影响。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受到了网络这把“双刃剑”的深刻影响,网络既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也对其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并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和研究,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的网络迷恋、人际交往障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网络游戏导致的犯罪心理等,其深层原因在于无意识中的不合理构念以及高级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矫正大学生不良网络心理应在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和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
本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对如何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化教育,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其中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操作层面上,借鉴了相关网站的成功经验,对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及相关管理办法做了总结性研究,并提出了有限的思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B844.2【目录】:
ABSTRACT5-8
一、研究背景8-9
二、研究意义9-11
三、研究现状和不足11-12
第一章 大学生与互联网12-18
1.1 互联网的发展状况12-13
1.2 大学生心理状态13
1.3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类型13-15
1.3.1 满足型13-14
1.3.2 体验型14
1.3.3 宣泄型14
1.3.4 超越型14
1.3.5 逃避型14-15
1.4 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15-18
1.4.1 丰富内涵、完善自我15-16
1.4.2 塑造思维方式16
1.4.3 提供情感宣泄场所16-18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18-25
2.1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18-21
2.1.1 缺乏生活热情,产生孤独心理18-19
2.1.2 降低认知能力,产生厌学心理19
2.1.3 过度沉迷网络,导致情感迷失19
2.1.4 长期网络刺激,凸显人格扭曲19-20
2.1.5 弱化道德意识,淡化道德情感20-21
2.1.6 过多依赖网络,造成人际简单化21
2.2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症状21-22
2.2.1 社会人格异化21
2.2.2 情感冷漠症21
2.2.3 网络焦虑症21
2.2.4 网络孤独症21-22
2.2.5 社交恐惧症22
2.3 症状举例分析——网络成瘾22-25
2.3.1 概念界定22-23
2.3.2 网络成瘾的表征23
2.3.3 研究状况23-25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成因分析25-30
3.1 从人格角度25-27
3.1.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25-26
3.1.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26
3.1.3 相关研究26-27
3.2 从网络人际关系理论的角度27-30
3.2.1 自我表露与隐匿28
3.2.2 网上印象与表演28-29
3.2.3 网络情感诉求29-30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对策30-43
4.1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30-37
4.1.1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0-32
4.1.2 优化性格与个性,培养积极人格32-35
4.1.3 积极心理干预,应对挫折35-37
4.2 加强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设37-39
4.2.1 网络心理健康培育体系37-38
4.2.2 心理互助体系38-39
4.3 案例实践39-43
4.3.1 构建"五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40
4.3.2 建立大学生互助心理网络平台40-41
4.3.3 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41-43
参考文献45-47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4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志刚;;[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真真;[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廖桂芳;郑廷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曹新美;刘翔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崔景贵;[J];高教探索;2005年01期
史克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申淑丽;[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廖桂芳;;[J];理论界;2008年11期
彭复生;[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贾仕林;陈卫平;;[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张艺馨;[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焦德武;白京;;[J];青年记者;2005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恒平;[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原永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永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彭丹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柳艳艳;;[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陈玉锡;李静;;[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汪盛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谢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瞿华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卜荣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秦秀芳;朱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马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炳芳;聂金全;李卫国;;[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谷征;翁立伟;;[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段兴利;;[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炳芳;;[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C];2008年
王炳芳;;[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李洁麟;;[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郑志勇;;[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艾翔;;[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李金;王宏;许红;李雷雷;;[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张芳芳;高文斌;;[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武克勤;[D];苏州大学;2010年
张淑敏;[D];南开大学;2010年
李霞;[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娜;[D];南开大学;2010年
刘伟;[D];南开大学;2010年
宋新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潘苇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廖述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陈明达;[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嘉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潘红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晓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梁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文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王迪;[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罗小春;[D];湘潭大学;2010年
赵亚男;[D];湘潭大学;2010年
蒋小平;[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申福广,张明德,赵恩平,阎剑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代显华;[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刘京林;;[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吴连军,刘同利,许梅,于彦丽;[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11期
任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林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陈海龙;;[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06期
臧运蕾;苏超;;[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施春华;[J];江苏高教;2003年01期
王慧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清;[D];河海大学;2003年
杨志坚;[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王玉荣;[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汪岩;[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周梅;[D];苏州大学;2009年
李颖;[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申福广,张明德,赵恩平,阎剑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张文杰,姜素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谢文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曾英,周旭能;[J];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廖桂芳;郑廷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肖旭;[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
付小平,张蕾;[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吴连军,刘同利,许梅,于彦丽;[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11期
崔景贵;[J];高教探索;2005年01期
吕鹂慷;冯务中;;[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娜;[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丽娟;王琰;冯丽芝;林勇;;[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7期
史彩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如月;;[J];百姓生活;2008年09期
骆伯巍;[J];人口学刊;1998年01期
翟安平,张懿红;[J];社科纵横;2000年01期
余展;[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周海华;[J];前沿;2005年05期
和少英;;[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S1期
李恺,李幸娟,李坤,冯丽丽,王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吕新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昭红;石艳华;;[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廖明英;;[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王会法;王华;;[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吴谅谅;;[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沙若莲;;[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王文增;魏忠凤;;[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卢文滔;朱亿萧;李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启明;;[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陈飞霞;;[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解岩沁;;[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丽;[N];北京科技报;2004年
广庆;[N];中国邮政报;2003年
缪海涛;[N];无锡日报;2005年
苏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秦乐乐;[N];连云港日报;2010年
高虹 季帅;[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王丹;[N];榆林日报;2010年
方娟 苏玲;[N];巢湖日报;2010年
李艳;[N];岳阳晚报;2010年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艳芬;[D];西南大学;2011年
蔡颖;[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杨海;[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李逸龙;[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许明智;[D];中南大学;2003年
杨剑;[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爱莲;[D];西南大学;2011年
吴波;[D];西南大学;2012年
田录梅;[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劲梅;[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国栋;[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张亮;[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魏艳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蔡先锋;[D];扬州大学;2004年
张晓峰;[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朱佳;[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刘珍;[D];山东大学;2010年
齐原;[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莫夏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胡蓉;[D];西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编辑推荐最新发布的文章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谈如何正确引导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
2013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随着社会形态及高校学生主体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高校学生的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的高校辅导员,如何正确引导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因素,对如何正确引导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这一问题作一些浅析。 中国论文网 /5/view-5088879.htm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需求;正确引导   一、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进行分析:   心理需求有很多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五个方面:生理需求、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都属于心理需求。具体地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包含了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以及性的需求;安全需求包含了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以及家庭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含了友情、爱情以及性亲密;尊重的需求包含了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以及被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包含了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以及接受现实能力。   当今,90后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受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的鲜明个性特点,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以及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流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关调查表明,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要。   随着身心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其需要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要;在个体间、专业、性别等方面存在需要的差异性;在处理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中存在需要的矛盾性;受外部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需要强烈易发生变化,存在需要的不稳定性;在求知、生活、就业等方面带有强烈的物质性色彩,存在需要的功力性。   二、浅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   90后成为高校的主力军,随着其身心的不断发展,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相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要有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其心理需要的产生,会受到性别、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父母文化、母亲职业、母亲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地说,异性的需要与性别、身高、体重呈正相关;成就的需要与母亲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呈正相关;表现的需要与父亲文化、母亲职业呈正相关;求助的需要与性别、身高、体重呈负相关等等。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   当今,辅导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应秉承工作理念,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真地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正视其心理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以及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流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要是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正视其心理需求让学生具有如何面对及解决这些需求的心理准备。   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了解学生及其心理需求。高校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既要坚持面对面谈心的直接交流方式,也应增加间接的交流平台,如:利用辅导员博客、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交流群等,增加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此外,高校辅导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心理需求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危害;给学生提供满足心理需求的方式、方法等等。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及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效辅导员要结合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而推动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1):2-3.   [2]胡春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9-461.   [3]郗蕴超,罗树明,周颖.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4]伍芙蓉.心理需求层次指向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要求[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孙俊,,吴玉华.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8-130.   [6]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62,98.   [7]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