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香港硕士怎么办理香港学生签证办理流程

港校抢滩内地尖子生 赴港热应理性看待
教育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09:03  责任编辑: 香颂
奖学金、打工,难抵咋舌学费
录取名额增加,学费也由于物价等因素水涨船高,跟去年相比,香港的不少高校涨了学费。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皆从去年的8万港币涨至今年的10万,香港城市大学也从去年的8万港币上涨至10万港币。香港教育学院去年学费为7万多港币,今年约8.5万港币。经济因素一直以来是影响学生留学香港的“拦路虎”。通常香港高校都会有自己的奖学金制度,记者在各大高校的奖学金制度比较中发现,香港的大学奖学金设置数额高名目多,但对于内地考生,理想的奖学金似乎是高不可攀的一枝。
上海晋元中学教学组陶老师告诉记者:“虽然港校都设有多种奖学金,但是能拿到全额奖学金的毕竟是很小一部分的考生,绝大多数考生需要自费。自费生入读后虽然可以申请各类奖助学金,但竞争非常大,金额由每项数百港元至数万港元不等,不宜在此方面有过大期望,应确保有足够资金应付4年学费及生活开支,以免影响学业。哪怕是拿到奖学金的学生,经济上也要有所准备。万一学业上达不到良好的要求,奖学金就有可能停发,压力也不小。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也要算一算是否可以负担赴港学习的费用,校方也不鼓励借贷来读书。那么,家庭经济支付能力不强的学生特别需要谨慎报考。”
对此,记者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奖学金基础班会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及每学年45000港元的津贴。但规定领取奖学金的学生成绩每学年达到平均绩点3.00。“若学生学年成绩未达到续领奖学金要求的平均积点,则须保留观察一年。学生在观察期内可继续领取奖学金,但若翌年成绩仍未达到大学的规定,有关奖学金则须终止。”
同样,香港城市大学2011对上海考生的全额奖学金要求为:高出一本线高考总分文科76分以上含76分;理科84分以上含84分的学生,具有获得头等奖学金(每年学费全免)的资格。而通常这样的考生考分已接近北大和清华录取线,也就意味着,只有成绩接近于中国最高学府成绩线的考生,才能拿到全额奖学金。
现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的杨同学是港大在复旦“委培”的学生,在复旦读满一年后,她将继续前往香港学习。据杨同学透露,港大的奖学金设置数量不少,但覆盖范围并没有所认为得那么广,通常学校会将全额奖学金颁给高考状元“以正视听”,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拿到四万至五万元,这和三年留学加一年委培总计约60万的费用相比,实在是极小的一部分。
另外,在2008年后,香港教统局表示:“同意容许留学生兼职工作,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让他们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虽然香港放宽了内地学生不能打工的规定,但杨同学告诉记者,据她了解,香港高校现在允许学生在校内打工,但在校外兼职仍然有诸多限制。“况且港大学习压力大,想要挣钱也没有时间,肯定还是要靠自身家庭的条件”杨同学补充道。
无论是成绩还是费用,香港高校的要求都极为严苛,为什么家长和考生还是会愿意选择港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就读于同济大学的邱同学对记者说,“当年自己在高考时也报考了四所香港的大学,只是后来面试都fail了。”问及为何对港校心向往之,他果断地回答记者:“大家都是看中永久居留权,成了香港永久居民,除了美国,今后你去其他140多个国家都可以免签证。”记者也发现,历年香港高校招生负责人都会将成为“港人”作为金字招牌吸引留学生。香港政府允许内地本科生毕业后可以留港12个月,用来找工作,只要呆满7年,就可向香港政府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记者了解到,香港政府积极推动学生毕业后选择留港工作,2003年“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颁布,2006年“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颁布,2008年推出“教育枢纽”政策。长期被冠以“精英”美誉的内地在港学生,原本就有“不闯出名堂不回去”的想法,香港政府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坚定了他们留在香港发展的信心。杨同学告诉记者:在他们的港大学生群里,极大多数的人都是计划留港工作的。“去读香港的大学就是为了留在那里。虽然就业层次与内地可能不对等,与本地生竞争还会遇到一定的差别对待,但是香港毕竟体制成熟,注重公平竞争,我们这边基本没有人打算毕业后回内地。”
然而据香港媒体报道,现实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光是“工作签证”就让他们十分头疼。非香港本地居民想要留在香港工作,需要香港的工作签证,而工作签证的办理程序十分冗杂,许多公司根本不知道如何替内地学生办理工作签证,即使了解办理方法,也因为怕麻烦等因素,放弃聘用内地身份的毕业生。此外,调查显示,南方学生比北方学生更容易融入香港生活,依附于语言优势,广州学生能较快融入环境。对于香港社会的认知和语言的掌握不同程度地成了内地学生留港的绊脚石。
文凭光环依旧?
但是,抢手的港校文凭,究竟能否提供与之对等的就业竞争力?据很多在港留学生反映,他们心向往之的港校文凭,并没有预期的含金量,反而有苦难言。毕业后手持港校文凭,不仅无法与美国顶尖学校的海归相比,在很多内地企业的眼中,甚至还不如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让许多带着光环的港校毕业生一毕业就陷入尴尬。
其中,尤以高学历者就业情况更加堪忧。据业内人士表示,读到博士的人如果想留任港校,只能进入讲师序列,而这个序列将来是不能晋升教授的,只有那些在欧美名校获得学位的博士才有可能拿到正式教职。
“平心而论,香港高校的诱惑是相当大的,但是来自高昂学费、学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的担忧,也让学生和家长陷入两难,所以,港校留学热,不可盲目追捧。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晋元中学陶老师表示,此外,他还提醒考生,不少高校出台了新规定,港校录取的考生一旦确认,内地不再予以录取,所以考生在填写报考志愿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版权与免责声明赴香港就读的申请资格及手续
E-mail推荐:&&
问1:我可申请来港修读那些课程?答1:你可来港修读:(i)经本地评审的全日制专上课程;或(ii)不超过一年的全日制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的交换生课程;此外:(i)学生可申请就读于教育条例及专上学院条例下已登记的私立学校(来自内地、澳门及台湾的学生除外);(ii)内地学生,可申请就读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院校开办的经本地评审的兼读研究院修课课程;及(iii)学生可申请就读于经本地评审的兼读研究院修课课程(来自内地的学生除外);(iv)内地学生,在内地老师陪同下,可申请来港修读经教育局批准为期不多于两星期的中学交换生课程。(上述来港就读安排不适用于阿富汗、亚尔巴尼亚、柬埔寨、古巴、老挝、朝鲜、尼泊尔及越南的国民。)问2:持有澳门身份证及有效的旅游证件的澳门居民,可否申请来港就读?答2:可以。澳门居民如能符合一般入境规定,便可来港就读。问3:申请学生签证/进入许可需提交什么文件?答3:一般需提交下列文件:(i)填妥的申请表格ID(C)936A、ID(C)936E及ID(C)936L(中文版)或ID(E)936A、ID(E)936E及ID(E)936L(英文版);(ii)由保证人(通常是有关院校)填妥的申请表格ID(C)936B(中文版)或ID(E)936B(英文版);(iii)显示其学历及已获得有关院校取录的证明;(iv)填妥的经济状况申报书(ID(C)936K(中文版)orID(E)936K(英文版));(v)有效的旅游证件副本及其它身份证明文件副本。
(责编:邓志慧)
相关专题?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小编推荐
???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赴港留学读研升温 毕业生就业困窘(图)
教育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20:43  责任编辑: 香颂
赴港读研升温之下的就业困境
7月29日,程欣蕾整理完最后几叠教科书,已经大汗淋漓。在港读硕时,这些每本售价为两、三百港币的英文版传播学类教科书,曾一度让她遭遇“经济危机”。而今,她却把它们打包扔进了公寓9楼过道里的垃圾箱。“我要回家了!”在赴港读研、工作整整三年后,程欣蕾向公司辞职,于8月5日登上了飞往家乡杭州的班机。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博士生高杰的博士论文答辩即将在这个月底举行。专攻机械自动化领域里比较超前的课题,通过答辩应该不成问题。只是,在香港读博3年,高杰对于未来的规划一直处于游离中。由于暂时找不到理想去处,他打算仍留在导师的实验室继续工作一年。
徐思哲,2008年底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做了一年研究助理,今年年初回到了内地。一心想做学问的他申请了北京、上海等地多所高校的教职,最近刚刚落实了工作: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做博士后。这个结果让徐思哲比较满意,“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做研究,一年后就可以取得正式教职了。”
2010年考研报名,不久后就将启动。眼下,有意去香港读研或者读博的学生,正忙于备战英文考试,准备申请材料。比起港校在本科招生中争抢内地高考状元的那番兴师动众,最近几年,内地学生赴港读硕、读博也在悄然无声中升温。但越来越多的内地生开始觉醒:港校文凭的含金量并不如预期,尤其体现在就业中,凸显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公式——在香港,学历越高,就业越难。
游走香江边缘,很多高学历的内地生面临着难以言说的就业困境。
港校的研究生班——不少是“内地学生班”
2006年,28岁的高杰已经在大连一家外语培训机构工作了3年,怀揣工程硕士文凭的他,对自己仍未实现的专业梦想心存不舍。“辞职,去读博士!”因为高杰的太太喜欢香港,他们决定一起申请去香港读书。
在香港高校,读博实行申请制,即申请者需要向大学提交雅思或者托福成绩、简历、大学成绩单、研究计划等材料。高杰告诉记者,在香港,一些大学教授在招收博士上有很大的权力,如果他觉得申请者的研究方向和他对路,在研究上有潜质,就会给申请者一个面试资格。
2007年6月,高杰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开始攻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而太太郭海颖则到香港岭南学院读商科硕士。进了学校后高杰才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博士生里,居然有80%来自内地,而且出身“显贵”:多数来自清华大学、中科大、哈工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内地一流名校。
同样是2007年6月,程欣蕾从上海一所“211”重点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毕业,于8月底登上去往香港的飞机。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于即将入读的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班的种种猜测、期待。当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传播专业硕士班新生交流,程欣蕾吃了一惊: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内地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等。“全班37个人,只有8个香港本地学生!整个就是一‘内地班’。”
“内地班”现象,在香港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生阶段尤为突出。“这是因为香港学生不会特别追求高学历,他们中不少人高中毕业就工作了。”程欣蕾到港校就读后才了解到,香港的行情和内地不太一样,香港人的务实和精明在就业上也一览无遗:如果是升学,港人更热衷于读金融、管理或者法律;而人文社科类的基础学科,甚至一些在内地很走俏的理工类专业,相对少人问津。
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期间,高杰则从身边的同学那里了解到,港校只是很多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本科毕业后,第一选择是申请美国、英国的大学。由于拿不到满意的奖学金、申请不到最好的大学,但又不想托福、GRE白考,于是就把香港的大学当作‘备胎’。这里确实有好几个美丽的、性价比较高的‘备胎’。”
大四那年,程欣蕾疯狂考GRE、托福,无奈折戟GRE考场,申请美国名校无望。彼时,她发现港校的硕士一般只要求托福成绩和一篇个人陈述,此外,港校一年10万人民币的学费,硕士一年学制,相比于美国大学两年制的硕士、100万元的费用,绝对是根诱人的救命稻草。
内地本科毕业生蜂拥香港读研深造,也加剧着港校申请的激烈程度。在徐思哲的印象里,2005年他申请赴港读书时,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文学专业一共只招2名博士,内地有60人左右申请;而到了2009年,该专业招收3名博士生,而报名的内地考生人数几乎翻了一番,超过100人。
融贯中西的教育——应付课业让人团团转
尽管很多内地生当初选读港校有些半情不愿,但真正求学于港校,其课业难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硕士生课程不多,可是全英文授课,课后还要看大量的英文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对于学文科的程欣蕾来说,到香港深造和留在内地学习的最大不同是,那里没有老师会催着学生去看书,但学生却不得不去看书。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真正上升到了理论和学术研究层面,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如果不在上课前预习完几十页的知识,可能整节课都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
在高杰看来,港校之所以能保持相对高的办学水准,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学校坚持不扩招。他所在的工程学院,老师一般只带一到两名研究生,“绝不会出现一个茶壶配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茶杯的状况。”他太太在香港岭南学院读商科硕士。那一届,整个香港一共就8个大学招商科硕士,每个学校只招一名学生,全港也就8个商科硕士学生。
“香港的教育虽然跟北美还有一定差距,但地处中西交流的汇合地带,仍有着内地高校不可企及的国际视野。”高杰发现,在香港的大学,教授基本上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带来的资源、项目都是国际上最新的。谈到自己的导师时,高杰掩饰不住心里那点小得意。“他特别牛,身兼两个学术杂志的主编,专业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跟他都很熟悉,前来给我们博士生上课的客座教授都是导师从国外请来的,在业内赫赫有名。”在跟随“大牛”导师的三年里,高杰先后经由导师的推荐,去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而他的同门师兄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更多,美国就去过两次,还有一次去了瑞士。
徐思哲在香港科大文史哲学院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诗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外人看来,这样的传统学科根本没必要去香港读,内地资源本该更丰富。但徐思哲还是觉得,港校的教育更有活力,“国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出,你在课堂上立刻就能听到、学到;而在内地的课堂上听到,不知道已经传了几手了。”
应付课业已经让人忙得团团转,但很多到香港读书的内地生,还必须每天坚持挤出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学习粤语。这不仅是因为港校里不少老师只会用英语或粤语授课,更重要的是,这门语言与他们未来留在香港本地就业息息相关。
这个月底,高杰就要参加答辩了。他做的课题主要是辅助人行走的智能装置,这是他导师课题中的一部分,他参与设计的智能驱动器正在美国申请专利。“这个题目,目前世界上研究的人还很少。”高杰信心十足地说,在香港,大学教授做的研究多属交叉学科,且为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不像内地有些博士生做的东西已淘汰了很多年。道理很简单,你做的东西超前,研究就有价值,文章就容易发表,容易得到业内认可。”
港校文凭的尴尬——毕业时方觉“里外不是人”
只是,“象牙塔”的美好,抵消不了香港社会“务实”的残酷。待到毕业季,很多内地生才渐渐明白手中那张学位文凭蕴藏的尴尬。
徐思哲2008年底在香港科大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本想在香港的大学找一份教职,后来发现简直难如登天。“基本上不可能,特别是文科。”他告诉记者,读到博士的人一般都想继续自己的研究,但如果想留任港校,只能进入讲师序列,而这个序列将来是不能晋升教授的,只有那些在欧美名校获得学位的博士才有可能拿到正式教职。
高杰和他的同学今年的遭遇,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的3个博士同学,一个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厦门大学当副教授,“其实他不想回去,但是想在香港找一份研究工作的职位,太难了。”另外一名博士回到深圳开了一间公司,还有一位香港的博士同学,到香港本地一家科技企业工作。
“在香港拿的博士学位,竞争力比内地博士强一些,但不如北美名校。”高杰所在的学院,今年来面试教职的5个候选人中,3个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2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我们怎么竞争得过他们!”
令人玩味的,还有港校本科生的毕业去向。根据香港城市大学的统计,约60%的本科生毕业后会继续攻读硕、博,其中大部分人负笈海外,包括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而在香港中文大学2009年度内地本科毕业生的去向表上,在港和赴海外进修的比例达到40%。由此观之,内地生赴港攻读本科,港校是跳板欧美名校的“利好”,可是对于赴港读研的内地生而言,这就是“利空”——跳板欧美名校再度深造的空间小了,港城的工作适合“学究”型的人才着实不多。
在香港就业市场上,能够找到如意饭碗的大学生,同样只是少数。对内地生来说,粤语是一道拦路虎,工作签证则是另外一道。据了解,按照香港本地的法规,如果公司聘用了内地学生,就要为学生办理工作签证,期间免不了出钱出力,很多公司觉得麻烦。即便一些内地生可以幸运地留港工作,应聘他们的企业大多具有内地业务,需要熟悉内地市场的员工。工作几年后,这些内地员工还是会被公司派驻内地工作。
而内地生的另一重难言之隐在于,他们心仪的港校文凭,在很多内地企业眼里并不具备足够高的含金量。“比不上美国顶尖学校的海归,在很多企业眼里甚至也不如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的毕业生。”和早些年的情形不同,内地就业市场岗位供不应求,竞争激烈,已经不再是就业“避风港”了——港校文凭在内地有点“里外不是人”的尴尬。
跻身“港漂族”——压力难为外人道
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在赴港学习不到一年后,程欣蕾和同学们就开始忙于找实习、找工作。事实上,为鼓励内地毕业生留港服务,香港特区政府2008年就宣布,所有内地生毕业后可以留港12个月,期间可工作或就学。不过,大部分学生仍希望在6月份毕业后就能直接工作。“毕竟,毕业后搬出了学校宿舍,远离了学校相对便宜的食堂,一天找不到工作,就是一天的支出。”
2008年4月,看到香港某电视台在网上公布招聘信息,程欣蕾试着投了份简历,竟获得了实习机会。由于她应聘的岗位是一档晨间节目,每天早上4点就得起床。幸运的是,两个月后,程欣蕾顺利转正。而她的同学,大多因求职不成回到内地。
即便能成为内地生中少数的幸运儿,跻身为“港漂族”,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华丽,生存压力让很多人喘不过气。“辛苦找了份工作,当个底层的小助理,拿的工资交了房租后就所剩无几。”据悉,香港本科生的平均工资在港币之间。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一般普通的40平米住宅,且在大埔这样的郊区,每月房租就要8000港币,有时甚至上万元。
因为经济原因,程欣蕾说,她除了起早摸黑的工作,其余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家睡觉,或坐在沙发上发呆。陪伴她最多的,就是远处高速公路上偶尔驶过的汽车喇叭声。“我为什么还在香港呆着?”工作一年后,程欣蕾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
8月5日,程欣蕾在香港工作整整两年后,搭上香港飞杭州的班机。她割舍的不止是陪伴她度过青葱岁月的教科书,还有香港这座城市带给她的一切。朋友、同学、亲戚听到她辞职的消息,都会瞪大眼睛为她抱憾,当然,更多的是不解。只有程欣蕾自己知道,“香港很繁华,但是总感觉这种繁华不属于我。住不好,吃不起,玩不了,没什么朋友和亲人,死抱着一座城市,被莫须有的浮华所绑架着,有意思么?”
(应采访人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东方网-文汇报
  密码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赴港读博士 只为生孩子?--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赴港读博士 只为生孩子?
&&&&阮晓光&&&&&&&&&
很多人想尽办法就是为了在香港生个孩子。 新华社供图
为赴港产子“奇招”造出:办工作签证、办学生签证――
香港政府今年宣布,从明年起,夫妇均非香港居民的非本地孕妇赴港产子的“配额为零”,这就意味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长达11年的“双非”孕妇赴港产子政策正式“关闸”。此外,根据规定,目前怀孕28周或以上的非香港本地孕妇,入境时须持有并向入境处人员展示由香港医院发出的“预约分娩服务确认书”,否则可能被拒入境。
不过,为了获得赴港产子的“权利”, 仍有各种“奇招”、“怪招”频出。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悉,有中介公司开出50万元的价格,为希望赴港产子的“双非”孕妇办理工作签证,以此“名正言顺”地出入香港和赴港产子;也有中介声称可安排与港男假结婚,然后以“单非”资格赴港产子。
前日,在深圳湾关口,一位赴港读博士的学生更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她赴港的真正目的不是读书,而是为了获得学生签证,从而获得临时身份证,以享有赴港产子的机会。
文/记者阮晓光
“奇招”一:申请工作签证赴港产子
即使在“双非”孕妇赴港产子全面叫停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中介公司承诺能够办理“双非”孕妇赴港产子,不过前提是舍得花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家在深圳和香港两地均设有分公司的医疗服务公司专门为内地孕妇提供赴港产子的“一条龙”服务,在“双非”孕妇赴港产子正式关上“闸门”后,该中介公司又开始承诺通过给内地孕妇申请赴港工作签证,或者为内地孕妇申请来港“开公司”的形式,方便该孕妇自由进出香港,达到赴港产子的目的。
“我们可以帮助内地孕妇找到一家香港公司邀请她过来工作,这样她便可以取得香港临时身份证,并在香港居住1年,从而赴港产子也就不成问题了。”该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不过,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采取这种方式,在费用方面确实会比较高,一般要50万元左右。“你知道的,申请赴港工作签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申请费用不高,但却要有一定实力的公司才可以做得到。”
这位工作人员还向记者介绍说,如果这位孕妇家庭经济条件不错,还可以通过申请赴港“开公司”的方法获得香港临时身份证,同样可以达到赴港产子的目的。“内地孕妇可以自己申请来港成立一家公司,或者由丈夫、家人来港开公司,然后孕妇再以员工身份申请来港工作。”
那么,这种方式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内地孕妇呢?该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手续复杂,申请工作签证的时间需要半年左右。“所以,这种方法只是适合刚怀孕不久的孕妇,最起码孕期要在3个月以内,孕期超过半年的一般就不接受报名了。”
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内地人赴香港工作,香港方面有一个针对性的规定,就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按照此规定要求,香港雇用公司将申请表格连同相关的证明文件递交到香港入境事务处优秀人才及内地居民组,港入境事务处可在雇用公司提交全部所需文件后四个星期内完成处理申请程序,至于中介公司为什么需要半年的办理时间,该工作人员也不得而知。
“奇招”二:找港男假结婚实为生孩子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8月宣布,从8月10日起,香港永久性居民或持前往港澳通行证(俗称“单程证”)来港定居的香港居民的内地配偶,在香港接受产前检查并在医生的转介下,可到香港私家医院预约2013年分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具有“单非”身份,明年仍可以赴港产子。
“我们可以安排你和香港男士假结婚,然后获得‘单非’孕妇资格,从而可以赴港产子。”记者发现,在深圳,也有中介公司打着“假结婚”的旗号,帮助内地“双非”孕妇办理赴港产子。
这些中介声称,办理假结婚的程序也很简单,他们拥有许多港男假丈夫的资料,花上几百元办一个假结婚证,“双非”就变成“单非”了。记者了解到,如果办理与港男假结婚,中介收费也不菲,一般都开价10万元左右。
不过,对此行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指出很“冒险”,因为现行的审批制度可有效分辨夫妇身份。
周一岳表示,如果是在内地结婚,香港丈夫需要取得香港入境处发出的未曾有结婚记录的证明书,而此证明书在其结婚后需要写上内地配偶女方的名字,如果名字出现与现任妻子名字不一致时,港府还会继续跟进,也会向内地发结婚证明的机构翻查资料。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就目前接收的港人丈夫申请内地妻子赴港产子来看,其中八成拥有香港结婚证明书,其余大部分人也都符合审批资格。对于这种伪冒行为 ,港府称新制实施后至今没有发现个案。
“奇招”三:赴港读博只为诞下“香港宝宝”
赴港读博士看起来是一件光鲜的事情,但如果告诉你赴港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赴港产子的权利,你又会作何反应呢?
前日,在深圳湾口岸,一位来自湖北荆州的黄小姐便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我已经有一个3岁的儿子,很想再生一个女儿,而且十分希望能给孩子一个香港身份,所以就选择先考香港博士,然后在香港产子。”黄小姐坦言,“如果不是为了生香港宝宝,我也不会选择这么辛苦地报考香港学校。”
黄小姐说,“我很幸运,一切都很顺利。我在今年年初便怀孕了,而且后来也顺利地考上了香港的博士,现在就是去香港的学校报到。”记者看到,黄小姐的肚子已经很“明显”了,但是由于她拥有了学生签证,所以出入香港也十分自由。
记者在口岸看到,这次跟随黄小姐到香港的,还有她的爸爸。“毕竟我已经怀孕五个多月,身体行动十分不方便,一人来香港家人肯定不放心,所以我爸爸这次和我一起过来,主要是考虑照料我在香港的生活。”
黄小姐说,她的预产期是今年年底,在香港分娩的医院也已经提前预约好了,到时候她会请假一段时间回老家“坐月子”,如果学业忙,也会考虑就在香港“坐月子”。
医院:临时身份证也可以分娩
香港跑马地一家私人医院的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对“双非”孕妇赴港产子全面叫停,没有香港身份证便不能够预约,因此现在医院对于前来分娩的孕妇都是“认证不认人”。
“只要孕妇能拿出来香港身份证,不论是通过工作签证、学生签证还是其他形式办理的临时身份证还是永久身份证,我们都会接受她的分娩预约。”吴先生说。
吴先生随后又告诉记者:“而且,据我了解,如果是在公立医院,香港临时身份证和永久身份证的待遇是基本相同的,基本都是免费的。”
调查:香港产子床位费已经大跌
记者了解到,自从2001年赴港生子的大门开启后,赴港产子“大军”一直非常可观。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赴港生子的“单非”孕妇为6000名,“双非”孕妇为3.6万名,因此,在赴港产子“闸门”关闭之前,由于内地妈妈的大量涌入,香港大部分医院都出现了“床位危机”。
然而,由于从今年起对“双非”孕妇的配额制以及明年起的“零配额”,一些香港医院的生意已经明显受到影响,并开始担忧明年的运营状况。
“受冲击最大的还是私立医院。”一家位于旺角的妇产科诊所的程医生告诉记者,“今年内地孕妇前来预约床位的明显少了很多,明年的床位基本都是空的,现在许多私立医院的床位费都在下降,降幅在17%左右。”
香港宝血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大约有一半的收入是来自接受内地孕妇,产科收缩后这方面的收入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会通过其他服务去补偿。至于具体是其他什么服务,目前还未有明确计划。
而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双非”孕妇,香港不少医院,特别是一些私人医院都大兴土木,改、扩建医院的硬件,特别是扩建产科和儿科,以方便争夺内地孕妇并赚取更多的好处。
“新政对于这些医院来说无疑是噩耗,如果完全停收双非孕妇,可能会导致一些私家医院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程医生说。
中介:部分中介已经“关门大吉”
余浩在深圳一家中介公司专门从事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组织联系工作已经有5年了,他告诉记者,从2001年赴港产子开闸到现在,整个中介服务已经繁荣了11年之久。
“每年都会有大批内地孕妇要求去香港产子,而赴港产子的费用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到后来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业务好的时候,我一年能赚三十多万元。”余浩摇着头说,“今年以来,中介生意已经特别难做了,而从明年开始,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全面叫停,我也不知道今后是否还会有业务可以做,也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去做什么工作……”
余浩向告诉记者,受到政策的影响,行业内已经有许多家帮助孕妇赴港产子的中介公司选择关门大吉。“剩下中介或者是有实力弄到床位的,或者是持观望态度继续等待的,他们希望政策能够出现转机。”
记者昨日通过网络搜索赴港产子中介发现,许多中介网站上留下的联系电话都已经无人接听,个别有人接听电话的中介也表示目前暂停接受客户的报名。
政策变更表
随着香港“自由行”的逐步开放,赴港生子的大门开启,从此,赴港产子人数呈上升趋势,给香港公立医院的产科服务带来沉重压力。
香港特区政府出台“预约制度” ,非香港孕妇须持香港注册医生介绍信到公立医院预约并交费才能取得“预约纸”,以便日后入境。
第一轮“限制令”,当年10月9日至12月底,香港公立医院取消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服务。
2010年元旦
第一轮“限制令”解封,香港医管局表示欢迎内地妈妈来香港生孩子。
香港医管局再发“限制令”,即日起到年底暂停公立医院接受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2012年香港公私营医院合共提供34400个名额给非本地孕妇来港产子,一旦饱和,医管局便会停止非本地孕妇的预约登记。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2013年夫妇均非香港居民的非本地孕妇赴港产子的“配额为零”,长达11年的“双非”孕妇赴港产子正式关上“闸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学生签证办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