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为什么不说从右边看到的

欢迎您,[][]
(您的IP:220.177.198.53)
目录资源搜索
类型筛选:
精品/普通:
地区筛选:
星级筛选:
ID:3-1506350
23张内容详实,实用性强。================================================压缩包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学课件2[1].ppt
ID:3-1059523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⒉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
压缩包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青岛版5.1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课件.ppt
ID:3-1059180
知道小数加法的意义。
知道小数减法的意义。
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准确的计算相关问题。
同学们要养成做事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
压缩包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青岛版5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课件1.ppt
ID:3-1059172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以及计算法则,同学们要对比整数的加减法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
压缩包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青岛版5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课件2.ppt
ID:3-979665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物体的观察
环节齐全,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14310.08KB
ID:3-917205
教材分析:通过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教学时重视学生的感知,注重从学生的直观感知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能正确辨认实物与图形的相对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同步授课教案
ID:3-91659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或一组物体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的,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和想象。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练习从侧面,正面、上面观察。由于学生观察物体的角度有偏差,可能会出现问题,教师要不断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重、难点:
辨认从不同方位开道的一组立体么兴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手段:
练习法、探究法、归纳法
五、我学会了吗?
1、从不同方位观察一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树木相同的同样物体,不同的白发,从不
同步授课教案
ID:3-841375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青岛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
ID:3-841373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观察物体。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己有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学习观察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判断,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逐步培养和形成空间观念奠定基础。教材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其实学生的观察远远发展的比教材要求的要快,不仅从正面、侧面、从上、下、左、右都可能进行观察。教师就应根据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多角
ID:3-841371
教学目标:
(一) 经历对某物的观察活动,初步体会到从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不同角度的对应图形。
(二) 从观察活动中学会有条理的观察,有根据的判断,初步学会运用物体与图形的对应关系来辨认物体的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 在观察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表意见和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教学重点:在经历观察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简单物体不同角度的对就图形,特别是辨认侧面的对应的图形。
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用,学生用。
2.教具:4件,圆柱体,球体,正方体2个
3.分组,指定组长,找个唱歌好听的。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1.刚才我们学唱的歌曲是什么歌?(题西林壁,指生回答,再唱一下),它描绘的是哪座山的景色?(庐山)我们一起来上网欣赏一下庐山的风光,(点击庐山图片)在百度上我们能找到多少张有关庐山的图片(90600张)下面你可以自己欣
同步授课教案
中小学教师帮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 教学内容:书第32-33页例1、练一练、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知道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通过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物体的面、右面和上面及其形状 教学难点:真实体验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不同,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教学过程: &
我们已经学会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来观察物体,老师就带来了一个物体不同的面,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动画演示:见练习六第1题 这是一个物体上面的形状,展开想象,猜猜这是什么物体的上面呢? 指出: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继续观察它的前面、右面等,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板书课题) &
指一指,说一说:
投票箱的前面、右面、上面分别是哪一面? 摸一摸,说一说 从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出示图片,问:这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
指导观察方法
在哪个位置,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每个面的形状。 谁能做给大家看一看。 小结:我们观察物体,要对准要观察的一面,视线要在水平位置上,才能准确观察这个面的形状。 板书:观察:对准面 &&水平观察 3、加深认识 (1)观察书包 (2)观察长方体盒子 要求:同桌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文具盒或包装盒,把长方体固定在桌上,指出前面、右面和上面。 按90度变换位置,想想现在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在哪里? 问:为什么现在说的这三个面,不是刚才说的呢?怎么确定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的呢? 交流小结:观察物体时,一般把正对着我们的面叫前面,朝我们右边的面叫右面,朝上的面叫上面。 &&&板书:前面&&正对的 &&&右面&&朝右的 &&&上面&&朝上的 这种大的盒子,一眼最多只能同时看到它的3个面吗?长方体或正方体每两个面都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也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左面也就看不到右面,看到了前面也就看不到背面,所以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 三、观察判断,加深认识 1、练一练 1 把文具盒放课桌上,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上面。依次观察,看看各是什么形状。 2、练一练 2 正方体三个面各是什么颜色,长方体呢? 追问:一般哪一面是前面,右面和上面呢? 3、练习六 &1 在树上注明是哪一面,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 4、练习六 &2 观察正方体各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体呢? 5、练习六 &3 (1)用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下面哪个图形?选一选 &&&&& (2)用这2个正方体竖着摆,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摆一摆,选一选 (3)拓展:用3个同样的正方体拼,要求从右面看到的是 &&&&&拼一拼,集体交流 四、总结拓展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学得开心吗? 回家按练习六第4题的要求,指一指,说一说。 & &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