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oop区为什么能很好的反应种群内初音亚种mario

亚种群和联种群的异同!_百度知道
亚种群和联种群的异同!
亚种群:种群在地理上或者其他方面特征突出的群体联种群,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就叫做联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其基因频率可以相同。亚种群之间基因频率一般会有较大差异。区别是形成联种群的局域种群可以有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各亚种群之间很少发生个体或遗传交流,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
采纳率:9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种群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相关内容: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一、情境导入播放相关图片。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观看并思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二、展示课题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看课件、思考、记忆&&&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三、新授知识(一)种群概念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答: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思考,回答问题,纠错。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二)种群的特征&&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看资料、思考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1.种群密度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邀请: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点评:及时肯定表扬记忆,思考,看书,讨论,回答问题。答:(个/m2、km2、m3)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公式:N&标志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答案:N = 88只培养学生书写和语言的规范意识。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布置研究性课题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还有哪些?具体操作方法如何?&&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出生率和死亡率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设疑:你如何理解7.8这个数字?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有何意义?你现在能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了吗?注意:迁入和迁出阅读,思考,回答问题&&&&&&&回答:它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强化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3.年龄组成&&&设疑: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画图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中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4.性别比例讲述: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设疑:你能就三种性别比例类型举例吗?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答:(3)&&& 雌雄相当:高等动物(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象海豹)(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如蜜蜂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布置研究性课题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造成目前某些地区性别比例“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将会有什么危害?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课堂小结提问: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练习:课后练习思考,回顾,小结,回答问题。答: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及时小结,强化记忆,较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五、综合创新设疑:种群数量不断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你能将这些因素归一归类总结一下吗?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点评。总结: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的最直接因素。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注意方法。回答:1.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来看:迁入迁出。3.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以致用,提炼迁移,形成体系。&&&&&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六、教学评价练习思考,解答。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
相关内容: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不够精确。〖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 “思考与讨论”。〖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提示〗一、基础题1.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相关内容: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1.形成关系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       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2.加深对群落的理解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自主训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解析: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同的群落,种群组成不同,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同,A、B两项对。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C项错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答案:C
相关内容: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一& 种群和物种&种群&物种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种群具备“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一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靠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同一物种的许多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不同的亚种,进而形成多个新物种。二者的图解:&典题演示1& (2010苏北四校联考卷)下列图形能正确表示1虎,2东北虎,3华南虎关系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种和种群的关系。东北虎和华南虎只存在着地理隔离,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属于分布于我国的两个种群,同属于虎这个物种。答案:A知识拓展&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与人们的目的意识无关为自然选择。有人为参与且所选性状符合人们目的意识的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性状有利于人类,否则应视为自然选择,如抗菌素和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应为自然选择。方法指导& 物种和种群根据物种和种群的概念的内涵可知,种群是物种的子集。种群具有区域性,而物种不具有区域性,只要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为同一物种。变式训练1& (2010南京二模)8.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播B.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答案:C重难点二& 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①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②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2)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 ×100%。①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②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3)基因型频率是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基因型频率= ×100%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均可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②在自交非随机自由变化条件下,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会改变,此时不能用哈代一温伯格定律计算。典题演示2& (2009年上海高考卷)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解析:本题考查变化的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是种群内某一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或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站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00)/(22000×2)答案:B知识拓展& 哈迪一温伯格(Hardy-Weinberg)定律与基因频率的计算①该定律指出: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②5个条件是:①种群大;②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③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p+q)2=p2+2pq+q2=1。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如上例中的A)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如上例中的a)的频率。PAA= p2,PAa=2pq,Paa=q2。变式训练2& (2010盐城三调)不久前,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某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发生定向变化&&& C.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答案:B重难点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适者生存&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同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典题演示3& (2010山东高考理综)下列符合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力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答案:D方法指导&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不断提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下降,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变式训练3 (2010上海卢湾区调研)《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在该著作中达尔文(& )①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②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③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④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答案:D重难点四&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隔离——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①地理隔离: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隔离,彼此无法相遇不能交配。一个种群 几个小种群 基因交流停止 各个小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各自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几个亚种。②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隔离主要是由于遗传组成上的差异造成的。③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一新物种形成。典题演示4& (2009年江苏高考卷)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答案:B易错易混点1&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而形成生殖隔离时才行。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易错易混点2&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如果仅有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是物种形成的关键。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但是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变式训练4& (2009年上海高考卷)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考查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原理的理解,始终是高考的重点。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重难点五&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即包含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已有记录的生物约200万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3. 三个层次间的联系:遗传的多样性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反过来,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的多样性。因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从微观到宏观,在三个不同水平上来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典题演示5& (2009年上海高考卷)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解析:本题以蓍草迁移实验为背景,并用示意图呈现实验结果。涉及生物多样性、地理隔离以及表现型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关系等知识。图示曲线体现的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株在同一海拔的株高,没有原海拔的株高; 不同海拔的植株仍为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研究遗传差异影响植株,要有原海拔的株高与现海拔处株高对比说明;如受花园生境的影响株高应该相同。答案:C方法指导& 共同进化的实例共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实例不同物质之间&互利共生&一种蛾与兰花&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粘液病毒和兔子&竞争&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需氧生物知识拓展&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1)从分子水平看DNA(基因)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2)从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式训练5 (2010海门二诊)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A【问题思考】问题1、隔离与物种形成有什么关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进化是否就是新物种形成?问题2、什么叫种群的基因库?什么叫基因频率?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总是发生变化?【总结提升】新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2)骤变式—如自然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 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源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生物高三试题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1.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C.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D.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2.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B无机盐是ATP、RNA和磷脂的组成成分C生物体内无机盐的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细胞代谢的增强而减小3.下列有关实验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B.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与健那绿发生作用呈现绿色&&& C.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苷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4.下图为甲同学进行的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B.E步骤滴加的是清水C.B步骤是观察细胞质大小及细胞壁的位置D.实验前后的处理形成了自身对照5.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健康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B. 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C. 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遗传规律适用于细胞核内基因的遗传   B.遗传规律适用于伴性遗传& C.遗传规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 D.遗传规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称性状分离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9.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10、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表述的是(& )& A 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D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11.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 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1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都会出现纺锤体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B.衰老的细胞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C.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D.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13.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不耗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①14.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C.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15、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A、砖红色&&B、无色&&C、蓝色&&D、紫色16.下表①~④分别是高中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的相关处理中,正确的是&&&&&& (&&&&& )&实 验 内& 容&相 关 处 理A.&①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可用龙胆紫代替苏丹Ⅲ染液B.&②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可用蝗虫的精巢做实验材料C.&③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用医用酒精代替丙酮D.&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用蒜叶代替洋葱根尖17.为了检测“苏丹红”对人体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以哺乳动物组织块为实验材料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开始时先制备细胞悬液 &&& B.该实验还需设置一个空&&&& 白对照组&C.该实验控制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D.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苏丹红毒性较小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热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化学能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是不同物质D.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不能形成ATP 19.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下图示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熵越大,细胞无氧呼吸越强,有氧呼吸越弱B.b点有氧呼吸强度小于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20.科学家提取植物叶绿体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将叶绿体膜打破,分别分离出基质与基粒进行实验。下列对不同实验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有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基质和基粒的混合液能产生葡萄糖 B.在无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对基质与基粒的混合液给予光照,然后离心去掉基粒,为基质提供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C.光照条件下,为基粒提供二氧化碳和C3化合物,基粒中会有葡萄糖产生D.黑暗条件下,为基质提供ATP、[H]和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21.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糖类物质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在人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22、将玉米的体细胞(2N=20)转入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4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4023.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已知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7和Ⅱ8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C.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 D.Ⅲ13个体乙病基因只来源于Ⅰ22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25.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控制的性状&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红细胞形态&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Rh血型&D:Rh阳性&&&& d:Rh阴性产生淀粉酶&A:产生淀粉酶&&& a:不产生淀粉酶A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他们的孩子是Rh阳性的可能性是100%C他们的孩子中有3/4能够产生淀粉酶D他们的孩子中出现既有椭圆形又能产生淀粉酶的可能为3/826.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 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 F1产生4中比例相等的配子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C& F1的4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 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27.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32P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D.本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28.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29.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酶①为DNA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中的氢键使DNA双链解开&&& B.图中可体现出边解螺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D.若该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 200个,则图示过程共需C 300个30.有关科学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包括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等D.克里克除了参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还提出了“中心法则”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31.(10分)下图左右为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根据图回答:&&&&&& & (1)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是[& ]&&&&& ,其基本骨架是&&&&& 。(2)在左、右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3)若左侧图所示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细胞器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用箭头和标号表示,2分)& (4)右图所示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与吸水有关的细胞器________(填编号)。⑸用________法可分离各种细胞器,以研究其成分和功能;经研究发现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32.(10分)右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⑴图中甲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乙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 ⑵甲、乙生理过程中的[H]的作用分别是&&&&&&&&&&&&&&&& 、&&&&&&&&&&&&&&& 。⑶甲过程中C的产生发生在该过程的第&&&&&&&&& 阶段,乙过程中B在&&&&&&&&& 内被消耗。⑷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产生了[H]、ATP外,还有&&&&&&&&&& 的生成,②过程产生的A用于相邻细胞的③过程,至少经过&&&&&&&&& 层生物膜结构。&⑸下表是番茄生命活动中的一些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番茄对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2分)。生命活动状态&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光合速率最大时的光照强度(千勒克司)&光合速率最大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数据&3&9 &32&8& &33.(12分)下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EeFf)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相对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B段的发生时期是&&&&&&&&&&&&&&& ,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细胞处于图1的BC段。丙细胞的名称是&&&&&&&&& &。请仔细观察丙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3)图2中甲细胞的基因型是___&&&&&&&&&& ,甲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中的a、b分别代表&&&&&&&&&&&& 、&&&&&&&&&&& 。图3的III阶段对应于图&&&&&& 2中的&&&&&&&& 细胞。(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2的&&&&&&&& 细胞,该时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8分)下面两个图表示两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密码子&CGU&UAU&AUG&ACG&GUG&UCC&CAG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起始)&丝氨酸&谷氨酰胺(1)甲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其中的②表示&&&&&&&&&&&&&&&&& ,③起&&&&&&&&&&&&&&& 的作用(2)甲图中,若②中A占26%,U占28%,那么,在相应的DNA片段中,A占&&&&&&& ,&&&& C占&&&&&&&&&&& 。(3)根据题中的信息写出乙图中③的氨基酸序列&&&&&&&&&&&&&&&&&&&&&&&&&&&&&&&&&&&& &&&&&&&&&&&&&&&&&&&&&&&&&&&&&&&&&&&&&&&&&&&&&&&& (2分) 。(4)根据题意,写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35(10分)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存在一定的规律,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Ⅰ、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决定,B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B、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B、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试问:(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若让F1中的灰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 ,黄色小鼠的基因型是&&&&&&&&&&&&&&&&&&& 。Ⅱ、自然界中的果蝇雌雄个体中都有一些个体为黄翅、一些个体为灰翅,不知道黄翅和灰翅的显隐性关系,但已知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你设计一个通过两对杂交实验(提示:一对为正交,一对为反交)来判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方案。正反交实验:正交为&&&&&&&&&&&&&&&&&&&&&& ;反交为&&&&&&&&&&&&&&&&&&&&&&&&& 。预测结果及结论:&&&&&&&&&&&&&&&&&&&&&&&&&&&&&&&&&&&&&&&&&&&&&&&&&&&&&&&&&& &&&&&&&&&&&&&&&&&&&&&&&&&&&&&&&&&&&&&&&&&&&&&&&&&&&&&&&&&&&&&&&&&&&&&&&&&&& &&&&&&&&&&&&&&&&&&&&&&&&&&&&&&&&&&&&&&&&&&&&&&&&&&&&&&&&&&&&&&&& (3分)。生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1—5DDACA 6—10DDBDB 11—15 CCBBD 16—20 BCCAC 21—25 DCDCD 26—30 BCADA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31.(10分)(1)⑩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2)③液泡(2)②⑧& ② (3) ④→⑨→⑦ (2分)(4) ①②& ③&⑸差速离心法& ④⑤32.(10分)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叶绿体⑵与O2结合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 还原C3(CO2)⑶三& 叶绿体基质&& ⑷丙酮酸& 6&&&&& ⑸(2分)&33.(12分)(1)间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着丝点分裂&& (2)乙、丙&&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交叉互换(3)EEeeFFff&& 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4)染色体&&& 染色单体&&&& (5)&& 丙(6)乙&&&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4.(8分)(1)细胞核& mRNA& 催化相邻的核糖核苷酸聚合(2)27%& 23%(3)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甲硫氨酸(2分) (4)DNA→RNA→蛋白质35、 (10分)(1)BbRr&& Bbrr&&&& (2)1/3(3)黄色:灰色:黑色:白色(顺序可以颠倒)& BBrr、Bbrr&&&& \Ⅱ.雄性黄翅×雌性灰翅&& 雄性灰翅×雌性黄翅&  预测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不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3分)&
相关内容: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高考目标定位】1、种群数量的变化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纲知识梳理】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内因:(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要点名师精解】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曲线比较&2、列表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K值的有无&无&有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例1】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阴力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解析】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c点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对害虫进行防治;b点蝗虫的数量开始增加,但增长速率还很低,应该从该点开始对害虫进行防治。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不一定呈“J”型增长。【答案】D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试管编号&A&B&C管内液体&培养液/mL&10&10&&无菌水/mL&&&10&酵母液/mL&0.1&0.1&0.1温度条件&28℃&5℃&28℃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3、设计实验(如右表)。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5、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时间/天&1&2&3&4&5&6&…数量/个&&&&&&&(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例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I&Ⅱ&Ⅲ&Ⅳ&&& 培养液体积(mL)&10&5&10&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答案】B【感悟高考真题】(;全国1高考)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答案】A(;全国1高考)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答案】D(;浙江高考)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答案】A(;安徽高考)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答案】C(;广东高考)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30&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 均为负值。【答案】B【考点精题精练】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答案B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答案D3.&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答案C4.&(;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C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5.&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 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我们的捕捞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 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D.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答案D6.&(;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增长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答案C8.&分析下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D时期&B.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D.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答案C9.&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负荷量的A.1/4水平上&&&&&&&&&&&&&&&&&&&&&&&& B.1/3水平上C.1/2水平上&&&&&&&&&&&&&&&&&&&&& D.4/5水平上答案C1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D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率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培养液浓度不能过高以避免酵母菌过度失水死亡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答案D12.&下列有关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整期是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酶的时期B.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只是在对数期产生的C.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共同构成了菌种的“S”型生长曲线D.衰亡期是微生物与无机环境生存斗争最剧烈的阶段答案B13.&(;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B&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构成了食物链B.在II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D.在III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14.&(;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15.&(;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16.&(;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高考模拟)图1为某经济林在一定时间内某种毛虫与灰喜鹊种群数量波动曲线。请回答: && (1)图1中的曲线&&&&&&&&& 表示灰喜鹊的数量波动,据图分析CE段数量上升的原因&&&&&&& 是&&&&&&&&&&&&& 。&& (2)如图1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两者之间通过&&&&& 调节形式,使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 (3)在时间T点时,对该经济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第&&&&&&& 三年虫害比原来更加严重,请利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原因&&&&&&&&&&&&&&& 。&& (4)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许多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林业工作者跟踪记录了80年代到90年代该经济林中毛虫与灰喜鹊的繁殖情况。依据图2所示。在该时期内发&&&&&&& 生的主要变化是&&&&&&&&&&&&&&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甲& 灰喜鹊数量(天敌)少&& (2)负反馈&& (3)毛虫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繁殖,同时灰喜鹊因食物短缺而减少,毛虫被捕食的量减少&& (4)毛虫的繁殖期提前& 气温上升提前,树发芽长时间的提前17.&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2分)。(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 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 ,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 ____。(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2分)。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2分)。答案:(10分)(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2)大于人口容纳量增加& 或(小于人口容纳量& 减少)(3)出生率&&& 计划生育&& (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2分)&&&&&& 引入害虫天敌、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其它答案合理也可得分)(2分)
相关内容:
]28.&(;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Ⅰ (8分)某同学利用暑假放假时间来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参与大豆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1)如果他想估算一下自家大豆的植株数量,利用所学的知识他应该__________。(2)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该昆虫终将呈s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群落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Ⅱ (8分)下图表示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的传递规律。A-C为物质,①-⑤为过程。(1)④~⑤过程中,在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中都能发生的是_________(数字)。(2)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①过程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化学成分上物质B与物质A的主 要区别是物质B含有_________.(4)若物质C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有N条肽链,则该物质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________.Ⅲ (10分)冬季寒潮过后,紫云英的部分叶片会变红。为了探究紫云英叶片变红的原因,某校的同学们讲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假设:紫云英叶片变红与叶片的叶绿体中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关。实验材料:略&&& 实验步骤:①在同一紫云英植株上取叶龄相同的正常绿叶和红叶各若干片。各称取5克叶片剪碎后放入A、B两个研钵中。②分别向A.B两个研钵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硅和碳化钙,再加入适量无水酒精,进行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③用纸层析法分离滤液中色素,得到两组滤纸条。④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请回答:(1)步骤滤液中色素依据的实验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_____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将它们分离开。(2)根据实验假设:.应着重观察和比较两组滤纸条从上到下的第_____________条色素带。(3)实验预期和结论:红叶组和绿叶组相比,若红叶组重观察的那条色素带颜色_______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4)实验中有一位同学:,两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都不明显且界限不清晰。从实验操作来看,你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__________(5)本次探究,几乎所有同学都证明了上述假设不成立,那么,根据你掌握的细胞学知识,你认为紫云英叶片变红最可能的原因与叶片细胞内______中色素有关。答案: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音亚种mari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