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初二历史课本视频下载物理课本中所说的参照物指的是什么?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视频
篇一:人教版上物理全面总复习 声现象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要知道声源、回声的概念; 2、知道不同物质中声速不同,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听到声音的条件; 4、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别; 5、了解噪声及其危害,能想办法减弱噪声; 6、知道超声与次声的区别; 7、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应用。 学习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乐音的三个特性; 3、相关的计算。 学习难点 1、乐音三个特性的理解; 2、与声音有关的计算。 知识要点梳理 1.产生声音的原因 要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的条件 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
度有关。 3、声速 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等。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 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 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
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6.音调、响度、音色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
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
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
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当同一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 7.声音的利用 要点诠释: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B超等;地震预
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8.噪声及来源 要点诠释:从环境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
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
看:是发声体做的无规律振动。 9.减弱噪声的途径 要点诠释: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规律方法指导 1、关于声源,应该知道物体发声,则声源一定在振动; 2、关于声速应知道一般的:v固&v液&v气; 3、关于声音三个特性我们应知道: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 粗细、松
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
器的音色不同; 4、关于回声定位,学生应会利用S=vt进行简单计算。 经典例题解析 声音的产生 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解析: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出去才能被我们听到,我们听不到声音并不意味着物体没有振
动。发声的原因是物体在振动,因此能说明物体在振动的实验就符合要求。 答案:D。 总结升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自然界中凡是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而物体发声说明物体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听不到声音并不能说明物体没有振动,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到。 举一反三: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这些声音都
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__而产生的,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答案:振动
音色。 声音的传播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
声音情况是()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要比空气中快。
答案:D。 总结升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要快,在气体中传播要慢,在液体中的速度居中。同时声音传播速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举一反三: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
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____。 答案:大地 快 3.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 A.医院里的“B超”(频率高于20000Hz) B.旗帜发出的声波(约50Hz) C.蝴蝶飞行时发出的振翅声(约2~ 3Hz) D.风暴发出的声波(10~15Hz) 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最低为20Hz,最高为20000Hz。 答案:B。 总结升华: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可能都被我们听到,比如人耳对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和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就没有反应。只有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可能被人耳听到。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慢 C.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人听声音时,只能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快,在空气中慢,
故B错;其中D选项是涉及到人听到声音的途径的,由于人听到声音还可以通过骨传导,因此该选项是错
误的。 答案:C 总结升华: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时,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牙齿等传给听觉系统而引起知觉
,人们把这种传声的方式称为骨传导。 举一反三:在全校诗歌朗诵会上,王丽同学获得第一名,老师用录音机将王丽同学的朗诵录下并在教室
里播放,供同学们欣赏,但当同学们都在如醉如痴地聆听时,王丽同学心里却感到很纳闷,因为她听起
来好像不是她朗诵的,同学们都笑着说:“别谦虚了,是你没错!”你能解释王丽的疑惑吗? 答案:同学们在现场听王丽朗诵和从录音机中听王丽朗诵都是通过空气传声,而王丽从录音机听自己朗
诵时,是空气传声,平时听自己声音是空气传声和骨传声的效果。 声音的特性 5.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A.音调
响度 D.速度 解析:根据“高音”我们“唱不上去”,“低音”我们“唱不出来”的生活经验,可以认识到这里的“
高”“低”应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声音“高”“低”就不一定指的是音调。如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指的就是响度。答案:A 总结升华:音调和响度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易混的概念。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音的频率;而响度的大小是
由振幅来决定 举一反三: 1.在音乐课上,吴老师在钢琴同一音阶上分别弹奏了“哆”“来”“咪”三个音符,则从声音的特性
上看,这三个音符的 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同,同学们在跟唱时,吴老师发现同学们“咪”这个
音符没有唱准,重新用力在钢琴上按下“咪”这个音键,则这时弹出的“咪”与开始弹出的“咪” _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老师发现小王和小李在练唱时,发“哆”这个音符很准,但同学们听起来他
们发音还是有区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钢琴上每个键对应一个音高,按不同的键音调不同 ;敲键的力大小不同,钢琴内弹片的振动幅
度不同;不同人都有自己的发音特色。 答案:音调
音色不同 2.生活中,我们在描述声音的特性时很随意,因此描述也不太清楚。下面是一些对声音特性的形容:
①细声细气②尖叫③高声呼救④低沉语调⑤大喊大叫⑥引吭高歌⑦男高音歌唱家⑧说话像蚊子叫⑨震耳
欲聋。则形容声音音调的是___________,形容声音响度的是___________。(只写序号) 答案:音调②④⑦
响度①③⑤⑥⑧⑨。 声现象单元复习与检测 知识网络 重难点聚焦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条件; 3. 利用S=vt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要点回扣: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我们听到声音有两种途径:骨传导、空气传导。 3、声音的特性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分别由频率、振幅、材料与结构决定。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途中 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5、声的利用 声音有两种应用即:传递信息;传递能量。篇二:2013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 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 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测量工具。停表
刻度尺 斜面 小车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固液 凝华 放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蒸发、沸腾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4、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转 自 于: 唯才教育 网: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视频)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篇三:八年级上物理新人教版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学 学年第一学期(最新人教版) 一、 学情分析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物态变化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 分层教育方案 1.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发挥他们带头作用。(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具体措施如下:(1)课堂上要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照顾。(2)“一帮一”活动。(3)及时总结,改进方案,不断提高。 3.待努力生转化方案:根据分层教学方案,做好待努力生的思想工作,耐心细帮助他们,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他们的优点,以优点促进步,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不进步。具体措施:(1)对他们分别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要不断发现他们进步的地方,及表扬。(3)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三、 教学计划 1.现状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许多物理现象理解区分不清,要有耐心的指导解释。 2.教材分析、知识结构: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3.教学目标:(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6)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四、课时安排 周 章节 内容 课时安排 第1周
序言科学之旅
1课时 第2-3周
第1章 机械运动
7课时 第4-5周 第2章声现象 6课时 1
第3章物态变化6课时 第8周第1-3章 复习 3课时 第9周 半期检测 第10-12周第4章 光现象
8课时 第13-14周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8课时 第15-16周
质量与密度5课时 第17周
期末复习 第18周 期末统考
序言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2 板书: 科学之旅(序) 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3、怎样学好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单元整体说明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知识结构: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会选择参照物,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2、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3、知道长度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时间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停表测量时间,知道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办法。知道误差不是错误。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参照物的选取,速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难点:参照物,速度计算,长度测量,误差减小方法。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 ---------------------------1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5 篇四: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二、新课学习(一)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 1000m= 10m; 1dm= 0.1m=10 1cm= 0.01m=101mm= 0.001m=10 m1μm= 0.
1nm= 0.m=10 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5.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 -3 -6 -9 3 -1 -2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四、板书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去操场上活动。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新课学习1、机械运动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播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功,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 播放前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可以找一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学、物体做参照物来描述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篇五: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34 12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 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 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②123 升华 吸热 液 固 凝华 放热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m/s=3×10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2、3⑴ ⑵4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二英语下册课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