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MBA理想破灭人生意义何在?!

[随笔] 人生的意义何在?――读托尔斯泰《忏悔录》[转载]
-& 正文阅读
[转载][随笔]人生的意义何在?――读托尔斯泰《忏悔录》[第1页]
作者:落叶满阶&&更新时间: 18:55:38
1&&&&&&&&这不是一篇要忏悔自己罪孽的文字,也和卢梭、奥古斯丁要叙述自我的真性情不同,这篇文字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问题也是缠绕着托尔斯泰一生的,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而活?人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法国作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个说法在托尔斯泰那里绝非虚言,他用他的一生来证明和阐释。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答,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就毫无意义。&&&&当他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时,他写道,“我每天在生活的道路上行走,好象已走到了深渊边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前面只有死亡,别的什么也没有。我不能停步,不能后退,也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前面,前面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生活和幸福的假象,以及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毁灭”。&&&&读着这篇文字,它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它所叙述的,深入灵魂的语言,使人的心长久不能解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受着它的影响。心灵在徘徊良久之后仍旧在思索,我想,为了它,我总要留下点什么吧,于是有了今天这个浅薄的记录。&&&&&&&&2&&&&&&&&我思故我在。&&&&托尔斯泰说,“在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心情,与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完全一样。走到了林中一块空地上,清楚地看见了广阔无垠的空间,却没有看到那里的房子,也不可能有房子。我向森林深处,向黑地里走去,只见一片黑暗,同样没有房子。我也在人类知识的森林中,在数学和经验科学知识投放的光亮中寻找出路。它们向我指示了明亮的地平线,但按照它们指引的方向走去,是不可能找到房子的”。&&&&在经验的范畴无法找到答案,托尔斯泰是痛苦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痛苦求索的痕迹,看到一个个严肃、正直,纯洁、善良,努力探索精神世界奥秘的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多夫。他们和这些作品本身一样,之所以出类拔萃,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超越拿破仑的史诗般的英雄壮举,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思想者。&&&&年少的托尔斯泰很不喜欢宗教的虚伪性,他从十六岁开始就不再做祷告,不再去教堂,也不做斋戒。而是追求在生活中的尽善尽美,在意志上的尽善尽美,在体质上的尽善尽美,在道德上的尽善尽美。同时,他“还诚心诚意地希望做一个好人”。&&&&这些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那时侯,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颗追求上进的年轻的心,他们怀着爱,满怀欣喜的心情观察着这个世界,他们勇敢,富有激情,都有美好的理想。但更多的是,他们都是那么朴实、正直、而且都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审视。&&&&&&&&3&&&&&&&&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更是一个思想家,他和普通的为了生活而单纯写作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托尔斯泰回忆起青年时期的自己,那个时候,从塞瓦斯托波尔前线来到莫斯科的托尔斯泰一度醉心于作家的头衔,并为自己能与这些优秀的人物站在一起而深感自豪。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变化了,“他们把我看成自己人,恭维我,奉承我。与我来往的这些作家作为一种群体,他们对生活的看法立刻俘虏了我,我身上原有的改恶从善的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托尔斯泰的良心引导他走向不同的方向,很快就同这些自命不凡的作家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且在思想上与他们分道扬镳。因为他要寻求的,不是文学艺术世界的名誉和地位,而是要走一条寻找真理与美善的道路。&&&&托尔斯泰剖析到,“我是艺术家,诗人,我写作,教育人,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人数很多,尽管相互之间在不停地争吵,指责,但都在写作,发表作品,教育别人;而且不顾自身的无知,连什么是好是坏这一类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意听对方在说些什么。有时相互包庇,相互吹嘘,以便到时候别人也来包庇我,吹嘘我。有时则火冒三丈,叫骂的声音一人比一人高,简直像在疯人院里一样......现在我明白这与疯人院没有什么不同,那时候我对这一点这是模模糊糊地有点儿怀疑。只不过同所有疯子一样,把别人都叫做疯子,惟独自己除外”。&&&&托尔斯泰与这些自命不凡的作家,与自己的过去决裂了。他要开始新的探索,世俗的羁绊无法束缚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注定要高高飞翔,到达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威临整个世界。&&&&如果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它们确实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在描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丰满,那么美丽,充满生机,与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并且体现了我们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基础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面对写作而带来的声誉,托尔斯泰保留了一个思想者的本性。他在谈到《战争与和平》时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什么书?它不是长篇小说,也不是史诗,更不是编年体的历史。《战争与和平》是作者以一种它所能表现的形式想要表达并能够表达的东西。”&&&&&&&&4&&&&&&&&托尔斯泰与莫斯科的作家们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分歧无法弥合,冲突是迟早的事情。即使是进步作家中的代表屠格涅夫,在托尔斯泰看来,在某些方面也是虚伪的。这使屠格涅夫与他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一度发展到托尔斯泰要求决斗的地步,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创伤在十多年后才得以消除。&&&&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上的斗士,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一切在真理的面前都是渺小的,他以真理为准绳,衡量一切。&&&&他的《忏悔录》不仅仅粗浅的分析他人,最为关键的在于,它不断地否定自己,真实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距离。托尔斯泰写到,“回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我不能不感到恐怖、厌恶和痛心。我在战争中杀死过人,找过人决斗想送掉他的命,我打牌输了不少钱,挥霍农民的劳动成果,还惩办过他们。我生活腐化,对爱情不忠;我撒谎骗人,偷鸡摸狗,通奸,汹酒、斗殴、杀人......凡是犯法的事我都干过。而干了这些事我反而得到赞扬,我的同龄的人至今一直把我看成是正人君子”。&&&&我不知道托尔斯泰是在一种怎样的心态下写就了这段文字,但是这段文字足以令我惊心侧目,惊心的是他的真实,侧目的是他的勇敢。&&&&当今中国,有多少人生活于醉生梦死之中呢?举国上下,沆瀣一气,人欲横流,手段之卑劣,人品之下流,可谓历史之极,此辈恶行,已到天地难容之境。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斧正自身,不染淤泥,禀浩然之正气,立己身于天地之间呢?&&&&托尔斯泰在另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托尔斯泰伟大吗?他只不过做了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做的事,那就是,抑恶从善。而我们更多的灵魂则站在生活的阴影中无力自拔,悬崖临危而不自知,离开真理与美善的道路越来越远,最终泯灭了心中仅存的真理与美善的火花。试问,有多少人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挥之难去的恶,认识到生命中已经腐烂的那些部分,认识到生之中即隐藏了死亡呢?鼓足勇气,真正的否定自我,三省己身,此真人,真君子也。&&&&严格说来,不少的人均是行尸走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5&&&&&&&&或许,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否定这些人,恶之所以存在,也有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吧。恶人之所以做恶,并成为恶人,他自己也无法完全控制。天地有仁,人世间的痛苦,岂是几句充满牢骚的话语就能说清的。没有爱,托尔斯泰就不能认识到真理与美善的意义,没有宽容,就没有对自然万物的深入理解。&&&&托尔斯泰说,“我抛弃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我认为那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的冒牌货。我们所生活的优裕的环境,使我们丧失了理解生活的能力。为了理解生活,不但应当理解我们这些与众不同的寄生虫的生活,还要理解普通的劳苦民众的生活,那些创造生活的人的生活,理解他们对生活意义的认识”。&&&&深入理解自然的内部,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去理解那些风俗,历史,道德规范,宗教传统,思想准则,去理解那些被肤浅地推翻过和批判过的东西,去认识它们的合理之处,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晚年的托尔斯泰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但同时,他又紧紧跟随着传统,历史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理性和良知。他否定法律条款,否定那些不合理的宗法制度,否定艺术,否定莎士比亚,否定贝多芬,总之,一切规定性在他看来,仿佛都是不和谐的噪音。而只有他所认识的真理,值得他倾心爱慕。&&&&&&&&6&&&&&&&&在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中,托尔斯泰我们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一直在了深入的探究。他引用一些哲人的观点:&&&&“苏格拉底说,肉体的生活是恶,是荒谬。因此毁灭肉体的生活就是幸福,我们应当希望得到这种幸福。&&&&叔本华说,生活是不应当存在的,是恶,只有转化为虚无,才是生活唯一的善。&&&&所罗门说,世间的一切,无论聪明、愚笨、富贵、贫穷、快乐、痛苦,都是虚幻之物,一文不值。一个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多么愚蠢。&&&&佛祖说,明知病痛、衰弱、老死不可避免,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应当从生活中得到解脱,放弃生存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哲人似乎在说,“不能欺骗自己了。一切皆空,没有生到世上的人是有福的,生不如死,应当从生活中解脱出来”。&&&&总之,这些哲人都认为人生是不幸的,人生即是恶。&&&&&&&&7&&&&&&&&托尔斯泰继续探究普通人关于人生的四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人。这些人处于愚昧之中自得其乐,他们不管自己的处境,浑浑噩噩地渡过一生。&&&&第二种是寻欢作乐的人。明知生活绝望,就放纵自己,沉迷于享乐之中。这种人的观点是,在我之前,是虚无,在我之后,仍是虚无。而我自己,应该享受眼前能够得到的一切。&&&&第三种是严肃到自杀的人。就是知道人生是虚无与罪恶之后,就勇敢地面对死亡。对于种态度,托尔斯说,“我认为这是最不失尊严的办法,我也想这样做”。托尔斯泰的一生中不止一次流露过自杀的想法。&&&&第四种是得过且过的人。这些人知道人生没有好的结果,却没有力量结束人生的欺骗,就过一天是一天,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这是一种软弱无力的生活态度。&&&&托尔斯泰自认为属于第四种得过且过的人,既对生活绝望,又对生活保持绝对的清醒,虽然痛苦,却依然苟延残喘。&&&&&&&&8&&&&&&&&托尔斯泰在总结完各种类型的思想观念后,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感觉到,这些认识,无论是哲人还是普通人,每种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只是强调了某一个方面。而他自己的认识同样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假如没有这些概念,也就没有生活,没有我,可是我想否定整个人类在这方面得到的全部成果,单枪匹马地按照自己的主张从头再来”。&&&&如果人的生活是一种罪恶,那么人类为什么还健康的存在呢?自然为什么能够允许如此大规模地产生恶呢?人类继续繁衍发展着,并没有就此走向衰败。那么,这些观念肯定有不合理的成分。&&&&托尔斯泰据此怀疑道,“我和叔本华、所罗门的论点是愚蠢的,尽管我们自以为聪明,因为我们认为人生是罪恶,可我们始终没有去寻死......我明白我们的全部论证处在一个怪圈之中。无论我们的论断多么严密,多么精辟,我们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始终是0=0。因此我们可能走错了路”。&&&&托尔斯泰在长久的思索之后,“我开始明白,信仰所提供的答案,包含着人类深邃的智慧,我没有权利根据理性的认识来加以否定”。&&&&&&&&9&&&&&&&&在《忏悔录》中,托尔斯泰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叙述了他思想的历程,在长时间的探索之后,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那就是信仰。&&&&“当我对上帝的存在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就活不成。假如我没有必定会寻到上帝的这种朦胧的希望,我早就自杀了。只有当我感觉到他的存在,找到他的时候,我才会生活下去”。他进一步写到,“知道上帝的存在就等于有了生命。上帝就是生命”。&&&&但是,这样的信仰应该是精神上绝对的服从和顺从,而不是形式上的点缀。“于是我完全明白了。我在寻求信仰,寻求生活的力量,而他们却在寻求当众履行世俗责任的最佳手段......为了履行世俗的责任必须使用暴力”。&&&&托尔斯泰对于教会的繁文缛节和形式教条非常憎恶,对于以基督的名义发动战争等暴力手段更是全力反对,他老是揭露教会的疮疤,这使东正教会忍无可忍,在托尔斯泰发表了《复活》之后,俄国东正教终于革除了他的教籍。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托尔斯泰信仰着,真心服隽上帝,而这个上帝在他看来,就是自然,就是爱。违背爱的原则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10&&&&&&&&对于人类并未倒退,大多数人生活得安宁平静这个事实,托尔斯泰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最后他发现,“我和所罗门、叔本华都没有自杀,但并不是由于这个事实,而是因为古往今来数十亿人一直生存在世界上,并且以他们的生活的波涛托住我和所罗门没有下沉”。&&&&不是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产生了杰出人物。历史是由人类所共同创造的,所有人,无论死去的,还是活着的,所有的活动构成了人类历史。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历史之上,而是应该在创造历史的人群中去寻找真理。“我们这一类人,既有钱又有文化的人,我们的生活不但使我厌烦,而且已失去了任何意义。我们的言谈举止以及科学、艺术,在我看来完全是儿戏。我明白,不能从这些地方寻求人生的意义。我认为劳苦民众创造生活的行动,才是唯一真正的事业”。&&&&托尔斯泰要在平凡的普通大众之中寻找真理,他要与自我的傲慢决裂,与名利决裂,寻找人类世界的自由之境,寻找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真理,“我抛弃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我认为那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的冒牌货。我们所生活的优裕的环境,使我们丧失了理解生活的能力。为了理解生活,不但应当理解我们这些与众不同的寄生虫的生活,还要理解普通的劳苦民众的生活,那些创造生活的人的生活,理解他们对生活的意义的认识”。&&&&&&&&11&&&&&&&&中年以后的托尔斯泰的眼光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在他的中后期,他关注的是更为广泛的范畴,关心的是改造世界的方法。为此,他为教育普通民众的教育写了《民众教育论》、《论民众教育》,为儿童编写《启蒙读本》、《与儿童谈道德问题》,为信仰写了《定理神学之批判》、《教会与国家》、《我的宗教》、《宗教论》、《论理智与宗教》,为农民写了《论荒歉时对于平民的补救方法》、《拯救饥民论》、《拯救饥民报告书》等等。他以他的爱,广博的爱,回报这个世界。&&&&托尔斯泰死前用这样的话评价自己,“我不是一个圣者,我从来不自命为这样的人物。我是一个任人驱使的人,有时候不完全说出他所思想他所感觉着的东西;并非因为他不愿,而是因为他不能,因为他时常要夸大或彷徨。在我的行为中,这更糟了。我是一个完全怯弱的人,具有恶习,愿侍奉真理之神,但永远在颠蹶,如果人们把我当作一个不会有任何错误的人,那么,我的每项错误皆将显得是谎言或虚伪。但若人们视我为一个弱者,那么,我的本来面目可以完全显露:这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但是真诚的,他一直要而且诚心诚意地愿成为一个好人,上帝的一个忠仆”。&&&&“一个可怜的生物”,这个被称为伟大艺术家的人物的态度是那么的卑微,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是一种对自然的谦虚,是一种真正伟大而高尚的德行。&&&&&&&&12&&&&&&&&自19世纪以来,各类思想潮流泛滥成灾,而达尔文主义工业文明的普及而传遍整个世界,执各类理论之牛耳,似乎成了至理之言,俨然显学。其论点是:自然界的状况是自然竞争、自然选择,而适者生存、弱肉强适是永恒的原则。自然世界的原则同样支配着人类社会。由此推论的结果便是,人性本恶,自私自利便是人类之本性。&&&&在自然界,趋利避害是无法避免的,但并不一定基于自私的本性。&&&&自然的道理,深湛无比,精微无比。却用一个字可以大致说明它们――美。&&&&万物无不趋向于完美之境,何也?相互求稳定,求全也。老子说,“曲则全,枉则正”。此万物向善之途,却与自私无关。万物都朝着所在之处的完满而运行着,自觉地呈现出真实的状态,这就是自然的善道,天之诚意。&&&&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各级组织均求自身之完善,此向善也。本是集体主义之精神,何来人性本恶与自私之说?虽有争执与战端,不过亦是为更大级别之人类组织求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动物弱肉强食,这只是自然界的表面现象。深入理解,动物在生存系统之中,亦参与到系统本身的完善中去。优胜劣汰,不过是一个子系统比另一个子更加完善,故其内在之力强大,在运行的过程中相互达成的一致而已。&&&&孙子说,“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欲为可胜,先为不可胜”。何为不可胜?即求凡事完备,思虑周全,准备充足,尽内在之能。简言之,亦求内部之完善,求美也。所以说,完美,就是坚强与力量的象征。&&&&恶,是事物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假像。世间万物本无善恶,这是人对自然的一个误解。但万物趋向于完美的运行模式,却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试观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故美之道,真理之道,自然之大道。&&&&达尔文的说是通过观测生物界的外在现象,来推测自然世界的根本道理。观其表而定其内,此中有大谬。&&&&&&&&13&&&&&&&&人类的发展,不在速度,也不在所掌握的事物大而全,而在于社会内部的完备与否。片面追求速度,追求疆域的广阔,物质的多寡,此舍本逐末而已。&&&&自古以来,人民生活富足,居有其屋,安有其业,少有所靠,老有所依,普天之下,为内外之和谐完美尽心尽力,此社会理想之状态。&&&&当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有本质的区别吗?在我看来是没有的。过去的不平等仍在,过去的不公正仍在,过去的暴政仍在,过去的杀戮仍在,过去的饥饿仍在,过去的贫穷仍在,过去的痛苦仍在,过去的苦难仍在。古代社会的人没有安全感与幸福感,数千年之后的现代、社会仍然没有安全感与幸福感。古代的民众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奉献着热血和生命,现在的人仍然在为了国家利益奉献热血和生命,但是,以国家的名义所带来的,从来就不是民众所想要得到的。他们的理想与期望,从来没有得到过尊重和重视。&&&&当今中国之国策,何其偏狭,为片面追求发展与速度,以钱为纲,竭泽而渔,置人民生老病死而不顾,难道不是在做本末倒置的事吗?难道不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吗?&&&&许多人为了个人或者集团的利益,取代民众共有之意志。利用手中权柄,结党营私,将个人或者集体凌驾于民众之上,视天下人如无物,此非利国之利器,实为窃国害国之贼。&&&&国富而民弱,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此行此弊,不可久行。&&&&&&&&14&&&&&&&&人生的意义何在?&&&&困扰托尔斯泰一生的问题在托尔斯泰看来应该是为了真理,为了信仰,他最终走向了真理与美善的途径。他在《忏悔录》中说,“人在生活中的任务是拯救自己的灵魂。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必须按照上帝的意志生活;而为了按照上帝的意志生活,必须禁绝一切生活享受,要劳动,服从,忍耐,宽容”。&&&&不知道托尔斯泰所找到的答案是否是唯一的,但是,这本书所带来的亮光却照亮了人的心,可以感受到,来自于他的思想深处的爱,从来就不曾消失。它们就在这本书中,使我们感到温暖而充实,使人们可以在黑暗之中依稀辨别前行的路。&&&&通过这本书,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在精神的领域里,原来是互通的。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为了这个整体,我们,每一个整体中的微小分子,都应该为了这个整体的完美贡献自己的心力。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些分子存在的意义吧。&&&&
&&&&yiping1914兄好,谢谢红脸!以前在闲闲潜水的时候多,交流的少,以后争取也多说些话。&&&&兄提的意见注意到了,确有此弊,以数量而忽视质量,不妥,谢谢。&&&&古今一笑兄,俺看的这本是他的一本散文选集,出版社忘记了,回头查了回你。&&&&hiyou40,很高兴兄能细读此篇。关于“美”这个概念的意义,不独美学才有。老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里的美比较接近于老子的这个意思。不过这里因篇幅所限,怪我没有说清楚。&&&&
&&&&作者:朴素&&回复日期:&&10:13:02&&
&&&&&&&&首页推荐:)&&&&&&&&&&&&&&&&&&&&&&&&欢迎访问天涯人文频道。&&&&--------------------&&&&谢谢朴素。
&&&&&&&&&&&&作者:zzzhhy&&回复日期:&&11:37:52&&
&&&&&&&&有思想的人是会考虑这个问题&&&& -----------说实话,这种帖子有人能看已经是幸事,看了能回就更是不易。&&&&&&&&作者:左手鄙视右手&&回复日期:&&11:45:55&&
&&&&&&&&无意义。&&&&&&&&人在青年和中年的开始这两个人生的转折点会习惯问这个问题。&&&&&&&&青年会向外部问意义。中年会关注自己内心更本质的意义。&&&&&&&&按照人类本身的智慧,问这个问题最终都会指向宗教。&&&&&&&&宗教创造了不死的彼岸,我们都要一步一步的向哪里靠拢。&&&&---------三十而力,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作者:ewyxewyx&&回复日期:&&12:37:00&&
&&&&&&&&像是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序言!&&&&---------那本书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国人啊。
&&&&作者:scyphzoan&&回复日期:&&12:58:17&&
&&&&&&&&这个题材适合写小说,造一大堆人物来比&&&& ----------纳闷中。。。。。&&&&&&&&作者:yiping1914&&回复日期:&&13:49:59&&
&&&&&&&& 谢谢落叶满阶,希望经常能看到好文。&&&& ----------多谢兄台鼓励啊!&&&&&&&&作者:seperana&&回复日期:&&14:08:34&&
&&&&&&&&拜读&&&& ---------客气了。&&&&&&&&作者:王菲2008&&回复日期:&&0:21:09&&
&&&&&&&&和谐&&&&---------这个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作者:小雪了无痕&&回复日期:&&10:43:14&&
&&&&&&&&人是不是要到老了,才会对曾经做过的错事,伤害的人产生深刻的忏悔?&&&&&&&&--------------年纪渐长,眼界渐宽。对世界的理解越深,对自己的认识就越深。贴一个关于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冲突的帖子,可供阁下参考。&&&&&&&&&&&&&&&&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的决裂及和解&&&&&&&&&&&&&&&&
杨建民&&&&--------------------------------------------------------------------------------&&&& &&&&&&&&&&&&争吵与决裂 &&&&&&&&&&&&1861年5月的一天,俄罗斯的两位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应邀来到作家朋友费特的庄园做客。这件本来应该是十分愉快的事,不料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使得两位伟大作家的关系决裂,并长久不能弥合。 &&&&&&&&&&&&当时大家在一起闲聊,偶尔提及到屠格涅夫非婚女儿的教育问题。费特太太问屠格涅夫,你女儿的那位英国女教师怎么样。屠格涅夫认为女儿的家庭女教师是不错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这位女教师以她特有的认真到刻板的脾气,让屠格涅夫给女儿一笔款项,供女儿支配用于慈善事业,以此来培养女儿的善良心性。接着,屠格涅夫又说:“现在,这位英国小姐又让我女儿收集贫困农民的破衣裳,亲手补好后,再归还原主。”言语之间,对这种做法十分欣赏。 &&&&&&&&&&&&托尔斯泰一贯对老爷贵族的教育体系方法颇为不满,认为他们虚伪、造作。听了屠格涅夫的话,托尔斯泰立即接了一句:“那么您认为这样做就好吗?” &&&&&&&&&&&&屠格涅夫回答:“当然,这样做可以使施善的人更加同情那些贫穷的人。” &&&&&&&&&&&&托尔斯泰不客气了:“可我认为一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拿一些肮脏发臭的破衣裳摆在膝头,倒像是演一幕不真诚的戏。” &&&&&&&&&&&&在托尔斯泰的意识里,真正的善行是出自内心,而不是表面。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说屠格涅夫乐意女儿表演善行。屠格涅夫被激怒了: &&&&&&&&&&&&“您这样说,是否说明我教坏了女儿?” &&&&&&&&&&&&托尔斯泰不依不饶,他顽强地回答: &&&&&&&&&&&&“我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呢?” &&&&&&&&&&&&屠格涅夫勃然大怒,立即嚷叫起来: &&&&&&&&&&&&“如果您再用这种腔调说下去,我就掴您的耳光……” &&&&&&&&&&&&贵族而绅士气的托尔斯泰当即站起来,回到一个离自己家不远的小站,在那里派人找来手枪子弹,准备与屠格涅夫决斗。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实施,他希望得到屠格涅夫的道歉。他派人给屠格涅夫送去一封信:“我希望,您的良心已经对您说,您对我的态度多么错误,特别是当着费特及其夫人的面这样做……” &&&&&&&&&&&&屠格涅夫也意识到自己言辞的粗鲁。在贵族气十足的环境中,当着一位朋友及夫人说“掴耳光”之类的话是很低俗的。他立即给托尔斯泰回了一封道歉信:“要回答您的信,我只能重复我在费特家中认为应该向您声明的那些话:我被一种不知不觉的厌弃的感情所迷惑(现在以此为理由是不恰当的),在您这方面没有任何真正原因我就侮辱了您,请您原谅。现在我在书面上再重复这一点――我再次请您原谅……”可阴差阳错的是,这封信送到了托尔斯泰的庄园,而托尔斯泰又没有回家。没有办法,仆人将信带回。见此情况,屠格涅夫又在信中对此疏忽表示歉意,并让仆人赶紧将信送去。 &&&&&&&&&&&&可事情有些来不及了。时间的差错使得托尔斯泰以为屠格涅夫没有道歉诚意。他即刻又写了一封措词严厉、要求决斗的信送给屠格涅夫,并且说:我希望真正的决斗。 &&&&&&&&&&&&屠格涅夫本来已经道过歉,可又接到这封措词严厉、要求决斗的信,内心非常痛苦。他在回信中再次对当时对立气氛中说出的粗鲁话进行了解释,也无奈地接受挑战。他希望按传统方式――各带副手――进行决斗。…… &&&&&&&&&&&&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事态终于得以平息,没有酿成世界文坛的憾事,但此次激烈严重的冲突仍极大地刺激了双方的自尊心,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破裂。这道裂痕整整延续了17个年头,长长的,深深的…… &&&&&&&&&&&&吸收与拒斥 &&&&&&&&&&&&1857年,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发生了两件值得人们纪念的大事。这年三月,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年仅43岁的果戈里逝世。进步的文艺界,无不为之悲伤;同时也为他留下的巨大创作空白担忧。 &&&&&&&&&&&&同年7月,一份题为《童年》的小说稿从辽远的高加索小镇,寄到当时在知识分子中享有盛名的《现代人》杂志编辑部。收件人是著名诗人,该杂志主持者涅克拉索夫。虽然《童年》作者自己还不十分自信,还为自己是否有文学天赋感到苦恼。这位当时隐匿了姓氏,只签上姓名第一个字母“列·尼”的作者,就是年仅24岁,正在军队服役的列夫·托尔斯泰。对于这部作品,俄罗斯文坛的天才人物――屠格涅夫,表现出少有的激动。读到托尔斯泰的小说,收到涅克拉索夫的赞扬信件,屠格涅夫迫不及待地要结识这位“新的天才”。 &&&&&&&&&&&&不久,塞瓦斯托波尔陷落,战争失败,托尔斯泰从战场上回来了。他没有先回家,而是直奔彼得堡――《现代人》杂志所在地。 &&&&&&&&&&&&托尔斯泰一下火车,就直接去了屠格涅夫的住宅;又马上与涅克拉索夫见了面,三人愉快地度过了第一天。这一天托尔斯泰给人的印象是极为生动的。屠格涅夫后来说,自己是怀着“一种奇怪的,像慈父般的感情”爱着他。涅克拉索夫则这样描述初识的托尔斯泰:“一个可爱的、精力充沛的、高尚的青年――鹰!说不定还是只出色的鹰呢。” &&&&&&&&&&&&但是,他们很快便对《童年》作者的许多见解感到疑惑,甚至愤懑。许多早已共识的文学观点,托尔斯泰不屑一顾,并且给予苛刻评判。这令他们感到不安。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之间,很快出现了时而相互吸引,时而尖锐排斥的特殊情景。 &&&&&&&&&&&&在这段时间的日记里,托尔斯泰常常有这样充满矛盾的记述,有时是:“与屠格涅夫好好聊了一阵”;“我非常爱他”;“屠格涅夫为人聪明”;“屠格涅夫是生气勃勃的”;有时是:“屠格涅夫是个完全不讲情理的、冷淡的、难以共处的人”;“屠格涅夫令人讨厌”;“我和他永远也合不来”…… &&&&&&&&&&&&屠格涅夫呢?他同样有这样的感觉。由于托尔斯泰在争吵中常常尖锐而缺乏自制,屠格涅夫便风趣地称他“暴怒的野蛮人”。他告诉其他朋友:“尽管我竭尽全力,我依然不能接近托尔斯泰。我与他太不相同了。我喜欢的东西,他一点也不喜欢;他喜欢的东西,我也一点不喜欢。”…… &&&&&&&&&&&&牵系与和解 &&&&&&&&&&&&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因冲突而决裂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平息下来。他们不愿听到对方的名字,甚至连劝解的朋友也不惜决裂。但作家的情感是复杂的。虽然他们本人发生了冲突,但他们对对方的作品,却依然时时留意,甚至――更关心了。 &&&&&&&&&&&&1875年,在巴黎的屠格涅夫组织人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译成法文,并且准备自己亲自翻译《哥萨克》。间接的,屠格涅夫请求托尔斯泰同意这么做,托尔斯泰同意了。不久,一篇由屠格涅夫写序的小说《两个骠骑兵》首先刊登在法国《时代》杂志上。托尔斯泰最初扬名西欧,屠格涅夫应当说功劳卓著。这是我们不能不由衷感佩的。 &&&&&&&&&&&&这样尖锐对立后还长时间相互吸引,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从这表象可以透出他们双方隐然于心的遗憾。这情绪绝非仇恨,而是一种极特殊复杂的心理现象。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这遗憾不可能永远下去,和解几乎是双方深心的向往。 &&&&&&&&&&&&1878年,托尔斯泰整50岁了。思考过往的生活,使他再一次引发精神演变。他对自己过往生活的“罪孽”感到惶恐不安,希望能有一种新的生活来“拯救灵魂”。本着这种亲善的精神,在彼此决裂17年之后,托尔斯泰向远在巴黎的屠格涅夫发出一封希望和解的动人的信:“近来在回顾我与您之间的关系时,我又惊奇又高兴。我感到,我现在对您已毫无敌意。愿上帝保佑,希望您也同我一样有这种感受。说实话,由于知道您是个好心肠的人,我完全相信,您对我的敌意一定比我消失的更早。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让我们彼此伸出手来,并请您彻底地原谅我从前对不起您的一切。”托尔斯泰深情地回忆起他们的过往:“对我来说,只记得您的好处是很自然的,因为您对我的好处曾经是那么多得不可胜数。我记得,我能在文学界享有盛名完全是得益于您的帮助;我也记得,您是多么喜爱我的创作和我本人。也许,您也可以找到关于我的同样良好的回忆,因为我也曾有个时候真诚地热爱过您。我现在真诚地(如果您能原谅我的话)向您献出我能献出的全部友谊。在我们这个年纪唯一的幸福是――与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我们之间建立这种关系,那我将感到非常高兴。” &&&&&&&&&&&&信中充满了善良和真诚爱意,而屠格涅夫从来都是和蔼善良的。在读到这封信时,屠格涅夫哭了。他立即给托尔斯泰回信: &&&&&&&&&&&&“亲爱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您寄来的留局待领的信,我今天才收到,它使我非常高兴并激动万分。我很乐意恢复我们先前的友谊并紧握您伸给我的手。您不认为我对您有什么仇恨的感情,这完全是对的。假如它曾经有过,那也早已消失无踪了――留下的只有对您的回忆,回忆一个我曾经衷心依恋过的人,回忆一个作家,对他迈出的头几步我就比别人更早地表示祝贺,对他每一个新的作品我都永远积极地表现浓厚的兴趣。我十分高兴我们之间的误会已经终止。” &&&&&&&&&&&&三个月后,屠格涅夫回国,他立即赶去看望托尔斯泰,并在那里住了两天。岁月使他们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情感。回去后不久,屠格涅夫写信给托尔斯泰: &&&&&&&&&&&&“我特别清楚地感觉到,使我们老去的生活,并没有让我们白过,您和我,我们两个人都比十多年前变得好多了,感到这一点使我很高兴。” &&&&&&&&&&&&后来的岁月,他们仍相互钦慕。屠格涅夫一直尽力将托尔斯泰的作品翻译介绍给法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托尔斯泰一如既往地予以信任。经过屠格涅夫的努力,《战争与和平》法文译本出版。屠格涅夫在巴黎将这部巨著分送给有名的评论家及著名的作家福楼拜等。英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尔斯华绥读到它后,宣称:“这是从古至今所有作品中最最伟大的一部。”托尔斯泰日渐享誉世界,屠格涅夫有不灭的功劳。 &&&&&&&&&&&&屠格涅夫一天天衰老了,这使一切敬慕他才华的朋友和读者感到担忧。听到屠格涅夫卧病的消息,托尔斯泰异常痛苦。在老人中间,是无法忌讳“死”这个黑色字眼的。他从莫斯科给屠格涅夫写信:“当我确知您患重病时,我伤心极了,我才感到我是多么爱您。我觉得,如果您比我先去世,对我真是莫大的痛苦。”“我甚至想到巴黎去看您――我希望没有这回事就更好(指屠格涅夫病)。” &&&&&&&&&&&&收到这封信后,屠格涅夫勉力回信:“至于我,虽然大好时光已经过去,但我大概还能生活很久,您也要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不仅是为了生就是好事,而是为了完成您所担负的,而且除了您之外,我们别人不能担负的那种事业。” &&&&&&&&&&&&病中的屠格涅夫还为托尔斯泰夫人哥哥办的儿童刊物写了一个短篇《雌鹌鹑》,受到托尔斯泰的好评。他还想与托尔斯泰讨论《忏悔录》等作品,但终于无力了。在辞世前不久,屠格涅夫支撑着病体亲手用铅笔给托尔斯泰写信: &&&&&&&&&&&&“我现在亲自给您写信,只是想向您表明,我对自己有幸成为您同时代人深感欣慰。”托尔斯泰这段时间总是亲自参加劳动,有时还说,他不再回头从事创作了。屠格涅夫信中恳请:“我向您表示我最后的、衷心的请求,我的朋友,回到文学事业上来吧!须知您的才华只能用在这方面,用在别的方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假如我的请求能对您发生作用,我是多么幸福!……我的朋友,俄罗斯大地的伟大作家――请听取我的请求吧!” &&&&&&&&&&&&这封信几乎是屠格涅夫的绝笔。人们评价:这封遗书将作为大公无私、宽宏大量以及热爱托尔斯泰、热爱俄罗斯文学、热爱自己祖国的楷模而流芳百世。 &&&&&&&&&&&&灵魂的回声 &&&&&&&&&&&&1883年9月,屠格涅夫在法国去世,消息传来,托尔斯泰十分震惊和痛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倾吐了他对这位艺术大师的重要评价: &&&&&&&&&&&&“关于屠格涅夫我写不出什么,因为光是提起他一个方面我就有许多话要讲。我是永远爱他的……我相信,您会同我一样看到屠格涅夫的意义……在他身上主要的东西是真诚。 &&&&&&&&&&&&我认为,每一部文学(也包括艺术)作品都有三个因素:一、是谁和什么样的人在讲话?二、他讲得怎样?是好还是坏?三、他讲得是不是他想的,而且是不是完全是他想的和感觉到的?在我看来,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结合能鉴别人类思想的一切作品。屠格涅夫是个卓越的人,他总是清楚地讲出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讲他想的和感觉到的东西。这三种因素结合得这么好是不常见的……所以屠格涅夫对我们的文学的影响是很好的,而且很有成效。他生活、探索并在其作品中表达他已探求到的东西,表达他已探求到的一切。他没有运用自己的才能来掩饰自己的心灵,就像人们过去和现在所做的一样,相反,他却把自己的心灵披露无遗。他是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关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还有许多话。他本想在当年10月召开的纪念屠格涅夫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可当局担心这位代表俄罗斯良心的大师会说出“不可思议的话”,将大会延搁了。…… &&&&&&&&&&&&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都是俄罗斯大地卓越的儿子;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巨匠。他们的作品,百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广泛流传,塑造着人类灵魂,扩张着人们精神空间,对此,我们只能心存感激和由衷庆幸。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凡人间常有的;但冲突之后的相互关注和最终和解,却是胸襟辽阔的伟人才能达到的。但愿我们能够通过伟人间的特别襟怀,为我们心胸拓展波澜壮阔又辽远、清洁的一方灵境。
&&&&黄十七兄,传递光亮,是吾辈职责所在。多读好书对身心有益。&&&&
&&&&谢谢endlessvision的回复!&&&&赞同后面这个,人生之意义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靠自己心灵去体悟。假者,真之变,丑着,美之变。恶,善之变。假数而行之幻像而已。&&&&善确实没有原因,但却有结果,那就是美。美即至善。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观点真是高明啊。
&&&&作者:醉罢君山&&回复日期:&&20:46:32&&
&&&&&&&&哎,不知落叶兄已写完贴出来了。&&&&&&&&来迟了。&&&&---------------君山兄不必客气。
&&&&作者:幽蓝雪峰&&回复日期:&&23:14:51&&
&&&&&&&&很不错的文章,不过热爱托尔斯泰注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现实生活中的恶铺天盖地而来,很多时候只能在自保的情况下行有限之善。&&&&--------------以天为棺,以地为盖,自我已失,痛苦也便不在了。
&&&&谢谢楼上几位朋友的认真回帖!&&&&研研一兮,翻译基本是再创作,对于读者来说,即使被咀嚼过,也值得一品啊。毕竟语言众多,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所有的语言,但是对于异国的思想,却有考察和认识的必要,否则,就很容易固步而自封了。&&&&蔡云,在当今时代,文化之间的互通与影响已经是潮流。西学东渐,东学西渐,距离的缩小使文化融合成为必然。比如甘地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而建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论,路德*金又受到甘地的影响而发起新运动,但他们未必因为语言的不通而放弃这样的吸收与融合。&&&&左手鄙视右手,兄的想法是明确的。在弟看来,这是一种误解。如同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认为人生是虚空的想法肯定是存在问题的。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这不是任何人可以为你解释清楚的,因为答案就在你自己的心中,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认识。个人认为,托尔斯泰的话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话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三月不插秧好,确实如此,托尔斯泰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答案只是他在五十岁左右时所能够找到的对他自己而言最满意的答案,那是他当时认识的极限,这个界限在后来的岁月中仍然在发展变化着。我们每个人也一样,所有终极问题都不可能从别人的记述中获得满意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极限认识完全都是不同的,别人的界限不能够成为自己的界限。
&&&&谢谢楼上几位朋友的认真回帖!&&&&研研一兮,翻译基本是再创作,对于读者来说,即使被咀嚼过,也值得一品啊。毕竟语言众多,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所有的语言,但是对于异国的思想,却有考察和认识的必要,否则,就容易固步而自封了。&&&&蔡云,在当今时代,文化之间的互通与影响已经是潮流。西学东渐,东学西渐,距离的缩小使文化融合成为必然。比如甘地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而建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论,路德*金又受到甘地的影响而发起新运动,但他们未必因为语言的不通而放弃这样的吸收与融合。&&&&左手鄙视右手,兄的想法是明确的。在弟看来,这是一种误解。如同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认为人生是虚空的想法肯定是存在问题的。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这不是任何人可以为你解释清楚的,因为答案就在你自己的心中,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认识。个人认为,托尔斯泰的话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话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三月不插秧好,确实如此,托尔斯泰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答案只是他在五十岁左右时所能够找到的对他自己而言最满意的答案,那是他当时认识的极限,这个界限在后来的岁月中仍然在发展变化着。我们每个人也一样,所有终极问题都不可能从别人的记述中获得满意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极限认识完全都是不同的,别人的界限不能够成为自己的界限。&&&&
此内容由程序自动获取,若对本文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加入时间: 18:55:14&查看原网页[1]&
&&网站联系: qq: email:&
小说阅读下载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雄安新区意义何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