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高速水稻插秧机种植人工插秧技术由哪个日本传入东北

<a href="/zhishutonglan/ShowClass.asp?ClassID=247"方志馆藏
您在:&&&&&&&&&&&&
作者:佚名&&&&经济纵横来源:&&&&点击数:2210&&&&更新时间:&&&&
一、种植历史
据史料记载,自治区种植水稻最早始于清朝末年,五原厅同知姚学境开始试种水稻,以后民国时期也种过。1941年,绥远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张立范等在河套丰济渠口协和乡指导农民试种水稻取得成功。自治区东部最早是1919年朝鲜一个姓金的农民在通辽县钱家店东方哈拉火烧开辟水田,其后二年日人经营的东亚劝业公司在公济号农场开垦水田200公顷,至1940年伪兴安南省水田面积约4 467公顷。伪兴安西省(今赤峰市北部)开发水稻的时间约在1934年以前,1940年水田面积约1 000公顷左右。伪兴安东省(今呼盟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约在1938~1939年开始种水稻,1941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80公顷。原热河省北部现属赤峰市南部的几个旗县,据1939年统计水稻播种面积为1 029公顷,占原热河省水稻面积的1/3。突泉县1940年种植水稻不足500公顷。民国时期热河省军阀汤玉麟在翁牛特旗引西拉沐伦河水发展水稻2 000公顷。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来看,由清末到民国以及东北沦陷时期,自治区虽已开始种植水稻,但多属于局部地区垦殖或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至1949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仅14 00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1 320公斤。
50年代中期以后,自治区水稻生产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1956年种植面积2.77万公顷,产区集中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巴彦淖尔盟等5个盟。至1958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75万公顷,创历史最高水平,主产区西移至巴彦淖尔盟,东四盟市水稻种植面积也有相应的增加。1958~1960年的3年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33~8.87万公顷左右。在此期间,巴彦淖尔盟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9年达到5.43万公顷,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3%。这个时期的水稻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产区巴彦淖尔盟没有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而造成土壤严重盐渍化,不得不将水稻大幅度压缩。而东四盟市因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灌溉、排水均不及时,栽培技术不过关以及草荒控制不住等原因,使水稻单产偏低。1960~1962年3年间,全区水稻每公顷产量平均仅1 245公斤,水稻面积逐年下降。1961~1965年的5年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从6.67万公顷下降到1.59万公顷,基本退回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直至198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仍在1.33万公顷左右徘徊。其中197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0.73万公顷,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少年份。
从1985年开始,自治区水稻生产跨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全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水稻主产区也由巴彦淖尔盟转移到水利设施改善,有排水条件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等4个盟市,其他盟市只有零星种植。这个时期自治区农业厅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引进推广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及优良品种,通过日本粮援项目从日本引进水稻插秧机、除草剂与农药、化肥等,大面积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和化学除草剂,使自治区水稻生产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至1990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3 930公斤,总产3亿多公斤。
二、产区分布
自治区水稻主要分布在嫩江、西辽河流域及黄河灌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水稻种植大部分分散在东部地区的科左中旗、科右前旗、通辽县、开鲁县、扎赉特旗、科左后旗、突泉县、库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以及赤峰市南部的翁牛特旗等地。西部地区在40年代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盟。1949年统计,巴彦淖尔盟水稻面积4 933公顷,约占全区水稻面积的35.3%。50年代初,水稻产区分布发生变化,巴彦淖尔盟稻田面积逐年扩大,占全区水稻面积的50%以上,而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减少,由1949年的9 067公顷下降到1952年的6 533公顷。伊克昭盟沿黄河地区和包头市在这个时期也开始种植水稻,面积仅66.7~200公顷左右。
50年代中后期,水稻主产区集中在巴盟河套平原,至1959年水稻面积达5.43万公顷,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3.3%。东部各盟市水稻种植面积依次是兴安盟1.65万公顷;哲里木盟1万公顷;赤峰市0.4万公顷;呼伦贝尔盟0.38万公顷。
从1961年开始至1966年,巴彦淖尔盟因大范围的土壤盐渍化,水稻面积锐减,仅剩0.66万公顷,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水稻种植面积也退回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包头市仍有少量种植。
1967~1974年,全区水稻种植区域相对稳定。呼伦贝尔盟基本稳定在1 333.3公顷左右,包头市逐步扩大到333.3公顷,兴安盟1968年达到6 400公顷,哲盟1972年1 200公顷,赤峰市1971年达到5 266.7公顷:巴彦淖尔盟1970年恢复到17 533.3公顷。
80年代初期,全区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公顷左右,主产区又逐步转移到东部4盟市。至1984年,全区水稻面积1.83万公顷,其中:兴安盟8 866.6公顷,赤峰市5 533.3公顷,呼伦贝尔盟2 266.67公顷,哲里木盟1 400公顷,巴彦淖尔盟仅剩133.3公顷,包头市133.3公顷。1984年全区种植水稻的旗县共有25个,其中:扎赉特旗水稻面积7 066.67公顷,敖汉旗3 066.67公顷,扎兰屯市、阿荣旗、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左后旗、赤峰郊区和翁牛特旗等8个旗县面积在333.3~1 333.3公顷之间;通辽市、突泉县、开鲁县、库伦旗、扎鲁特旗、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宁城县、喀喇沁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临河市、乌前旗、阿左旗等15个旗县种植面积均不足333.3公顷。
1985年开始,全区水稻种植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1990年达到7.92万公顷,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分布在:哲里木盟28 666.7公顷,兴安盟19 866.7公顷,呼伦贝尔盟15 733.3公顷,赤峰市14 266.7公顷,巴彦淖尔盟466.67公顷。全区种植水稻的旗县增加到29个。其中科左后旗、阿荣旗、扎赉特旗3个旗面积均超过6 666.67公顷,扎兰屯市、通辽市、开鲁县、翁牛特旗、敖汉旗、科左中旗和科右前旗等7个旗(县市)面积在3 333.3~6 666.67公顷之间;赤峰郊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莫力达瓦旗、乌兰浩特市、科右中旗、突泉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等10个旗(县市)面积为666.67公顷至3 333.3公顷;喀喇沁旗、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乌审旗、乌拉特前旗、阿拉善左旗等9个旗(县区)面积在666.67公顷以下。
三、品种演变
自治区水稻品种的演变情况与水稻生产的起伏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水稻在各地的耕作栽培方法密切相关,大体上可以划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为60年代以前。种植方法均以直播漫撒籽为主。因此,这个期间全区水稻栽培品种虽有20多个,但多数为早熟和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开始试种。50年代初以前,以农户串换农家种为主,农民统称为小红芒、小白芒(也称红毛稻子、白毛稻子)。其后陆续由东北三省引进一些原日本和朝鲜的品种,如兴亚、国主、弥荣、红毛金钩、北斗、石狩白毛、公陆、兴国、富国、青森5号、北海道、国光等。从品种类型来看,多数为粳稻型;在巴彦淖尔盟也有少数籼稻型品种,如白大稻,主要来自银川一带。
第二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赤峰市从1973年开始推广水稻育苗移载,到70年代后期已有50%的稻田由直播改为育苗插秧。随着栽培方法的改进,引进推广了公交12等中熟品种,辅之以733、红粳糯等早熟品种。70年代后期引进吉粳60、吉76-30、76-48、系选11、14,长白6号、京引127号等中晚熟品种。80年代初期引入吉粳62号。哲里木盟的品种变化与赤峰市相近,以公交13为主推品种,辅助品种为吉粳60、61、62等。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水稻品种以合江11号为主,相继引入合江14、15、黑粳2号、保选7002等,80年代初期引进合江19号。
第三为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普遍重视按地区差异,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和在积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和筛选高产优质良种。赤峰市1989年引入牡丹江17号、牡丹江18号、青系96号。1990年以来引进牡交1896、牡交1894、通35号、吉玉粳等。现在种植面积超万亩的品种主要有:京引127号、牡交1896、733、青系96号、通35号。哲里木盟从1986年至1989年大面积开发新稻田,形成生产规模,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南部、库伦、奈曼旗主栽中晚熟品种京引127、藤系138,辅助品种为秋光、吉粳63、64,早锦、公交等;通辽、开鲁、科左中旗中部以中熟品种为主,以公交13、藤系138为主栽品种,辅之以京引127和吉粳63;扎鲁特旗等北部高寒地区则选择生育期短的长白7、寒九、合江19、21等。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这个时期的水稻品种逐步向高产、优质、抗病的方向发展。主推品种有合江19、21、22、23,龙粳2号、黑粳5号,辅之以九稻七、八、通系103、牡丹江17、19、吉玉粳、长白九号等。
全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栽种面广,效果较好的主要水稻品种有:国光(又名光头)、北海道、弥荣、白大稻、公交13、合江19、合江21、合江23、兴粳1号、京引127、藤系138、吉玉粳等。
四、耕作栽培
自治区水稻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部地区主要由朝鲜族农民开发种稻,开垦方式与耕作方法极为粗放,几年后杂草蔓延,地力下降则弃耕另垦。而汉族农民由于地多人少,劳力不足,普遍采用直播漫撒籽,加上靠人工控制不住草荒,常形成“头年开荒,二年草荒,三年搬家”的游耕种稻方式。水稻品种多用农家品种,靠农民自引自繁,造成“多、乱、杂”;水肥管理水平低,稻田一般不施肥,靠掠夺地力;灌水无定额,通常是大水漫灌。由于上述原因,使水稻亩产低而不稳,长期在100公斤左右徘徊,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七五”期间,为解决自治区细粮不足的矛盾,自治区农业厅下力量狠抓水稻生产,聘请区内水稻主产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自治区水稻专家顾问组,从引进、推广水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入手,研究解决水稻生产上的技术关键。1987年,自治区农业厅利用日本政府粮食增产援助项目,引进插秧机、化学除草剂、农药、化肥、工具车等物资,在兴安、哲里木、赤峰等3个盟市的10个旗县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栽培试点工作。同时,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引进软盘旱育秧技术,在东4盟市水稻区大面积推广。从而在4~5年内使水稻的种植方式由原来的直播漫撒籽改变为育苗移栽为主。1990年,全区7.92万公顷稻田中插秧面积占80%左右,其中机械插秧占15%以上。育秧方式由水育秧向营养土旱育秧发展,1990年推广旱育稀植面积接近4.67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灌水技术由大水漫灌转向节水灌溉,用水量由每亩2 000多立方米下降到1 300~1 400立方米。高效化学除草剂得到广泛使用,草荒已不再是限制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并结合实际进行补充完善、组装配套,形成了以推广良种、营养土旱育秧、机械与人工结合插秧、合理稀植、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等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实施方案,于1989年12月由自治区农业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
根据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生产实践,自治区水稻主要耕作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综合水利化战略,地上水和地下水结合,大中型骨干工程和“五小工程”(小水库、小塘坝、小土井、小扬水站、小截流)结合。在有自流灌溉的地方,充分利用地表水:季节性河流采用打补水井补充,保证水源;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打井种稻。抓好节水灌溉,无论新稻区开发和老稻区改造,都把灌排渠系与田间工程配套和畦田平整规范化列为重点,做到田、渠、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灌排渠系配套,单排单灌。稻田田块以1~2亩为宜。
2.稻田整地。及时秋翻,3年深翻一遍。来不及秋翻的,进行春翻。田间整地推广旋耕机械作业。适时早耙早泡田,移栽前水耙。
农家肥在春耕前撒施。用作底肥的化肥在旱耙前撒施,旱耙时来不及施肥的在水耙前撒施。盐碱地上化肥在洗碱后、水耙前施入。
3.育秧栽培。
旱育苗育秧:软盘旱育秧和常规旱育秧是自治区水稻育秧的主要形式。旱育秧,调配好营养土严格做好床土调酸、种子处理;适时早播,适量稀播,及时炼苗,防止徒长:加强管理,促使苗全苗壮。
软盘旱育秧是把田间开闭式旱育苗和软盘嵌合起来的育秧方法。优点是本田比例大,育秧成本低:秧苗全根下田,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育秧规格化,既适合机播,又可以手播。常规旱育苗直接在苗床上播种,移栽时铲秧断根较多,返青、分蘖速度及产量均不及软盘育苗,育苗成本也较高。
4.移栽技术。
人工插秧:可保证本田有预期的基本苗数;秧苗活棵快,返青早;稻株在安全期抽穗。
1947~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表4-1-4&&&&&&&&&&&&&&&&&&&&&&&&&&&&&&&&&&&&&&&& &单位:万公顷、公斤/公顷、万吨
栽插时期依据当地气温、水温,结合苗龄、植株高度和安全抽穗期日期而定。气温13℃以上开插,秧龄30~35日,叶龄3.5~4片。每亩基本苗多控制在8~15万株,土地肥力差的地方也可在17万株以内。
机械插秧:机械插比人工手插的效率约提高10~15倍。由于移栽适时,利于形成较多的穗数,管理得当,一般可比人工插秧增产10%左右。如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金宝屯镇毛家窝铺村阎文生种植百亩水稻,全部用机械耕耙、插秧,1989年平均亩产超千斤,成为全盟第一个产5万公斤稻谷的大户。赤峰市郊区牛营子乡杨树林村仇洪民种70亩水稻,过去人工手插需雇用30个劳力,7天插完,1987年用机械插秧仅用3个人5天插完。
抛秧: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加快进度,保证农时。一般每人每天可抛秧8~10亩,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移栽技术。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于80年代后期开始示范推行,一般单产与人工插秧相近,但省工、省时、省成本。不足之处是抛秧育苗盘价格高于一般秧盘约一倍,本田的平地质量和水层管理要求严格,否则容易倒苗或漂苗。
5.稻田管理。
推行节水灌溉:排除有害物质,保证植株生育期需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实行浅湿间歇灌溉;盐碱稻田(区)实行小格泡田,渗透洗盐。
科学施肥:氮肥分施比例,底肥占50%、分蘖肥和穗肥占40%、粒肥占1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南部稻区,底肥占25%左右,蘖肥占65%左右,蘖肥分两次施用,前重后轻,穗肥占10%左右。磷肥做底肥一次施入。钾肥按底、追肥各占50%比例施用。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氮、磷、钾施用量为每亩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以上,硫酸钾10~15公斤,农家肥1 000公斤左右。农家肥施用量较多的田块适当减少后期氮素化肥用量。
化学除草:自治区历史上对稻田草害主要采取深水淹和人工拔。70年代后期以来,化学除草剂在各个稻区迅速推广,收到了显著效果。
自治区东部稻区杂草主要有稗草、牛毛草、蔗草、碎朱莎草、异型莎草、鸭舌草、野慈菇、矮慈菇、眼子菜等。最近几年应用的除草剂有农思它、敌稗、灭草特(丁草按)、禾大壮、二甲四氯和2.4-D丁酯等。
除草剂混合施用可以扩大除草范围,提高除草效果,但每种除草剂用量要相应减少。
防治病虫害:危害自治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稻摇蚊、潜叶蝇、负泥虫、稻水蝇等。稻瘟病用比艳、实士1号、克瘟散等喷药防治。稻摇蚊在栽插一周秧苗发生新根时施用敌百虫防治。潜叶蝇在成虫产卵和幼虫刚孵化时可用乐果防治。负泥虫在多数幼虫己孵化,虫体如小米粒时用敌百虫防治。稻水蝇幼虫可用敌百虫消除。
经济纵横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经济纵横: 下一个经济纵横:
| | 在线单位 | 网上投稿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Copyright www. All rights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自治区党政综合办公大楼 邮编:010098 电话:(5备案序号:蒙ICP备号 技术支持:当前位置:-
--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
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163次
地震再袭日本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水稻最早种植,水稻直播种植技术,东北水稻的种植方法,东北水稻种植,东北水稻种植教案,天津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东北地区最新水稻价格,水稻种植技术东北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摘要】:为解决东北地区年积温小、水稻安全生长期短、种植模式多样化等特点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影响的问题,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机械化种植模式中的机插秧、机直播、农业气象:气候变暖加速东北粮食种植北扩期货频道和讯网日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近50年间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明显北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增长。 东北地区是探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摘要】: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稻作为一种高产 而东北地区也是水稻的主要生长区。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对其产量有着重要农业气象:气候变暖加速东北粮食种植北扩_中华粮网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近50年间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明显北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增长。 东北地区是中国受全球气候变v>
.dldoc {verticalalign:
.dlscore {color:#8AB973;fontsize:12
.docinfo {color:#666;
.doctype {lineheight:22color:#666;}.doctype li {marginleft:16}.doc a, .docx a, .xls a, .xlsx a, .ppt a, .pps a, .pdf a, .txt a, .jpg a, .gif a, .rar a, .rtf a {background:url(paddingleft:20}.xls a {background:url(}.xlsx a {background:url(}.ppt a {background:url(}.pps a {background:url(}.pdf a {background:url(}.txt a {background:url(images/vr/TXT.gif)}.jpg a {background:url(images/vr/JPG.gif)}.gif a {background:url(images/vr/GIF.gif)}.rar a {background:url(images/vr/RAR.gif)}.rtf a {background:url(}&nbsp基于GIS的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区划研究
豆丁网(9.96豆元)水稻虽然在东北种植的历史不 长,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水稻种植 Forestry Research,):169&174. [12】王书裕.东北地区水稻的农业东北地区水稻播种面积预计有所增长
北国农网水稻种植面积预计将比上年增加3万亩,增长0.33%,推算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870万亩。天气状况令人堪忧,春旱面积预期扩大据气象部门消息,近期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气温偏《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 光盘 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
365农业商城商品名称: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关键词: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商品规格: 农业光盘商品单位: 每套商品类别: 农业光盘 > 作物种植库存状态: 有货出版社: 农业教育声联系电话:邮箱:网址:北京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天津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河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山西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内蒙古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辽宁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吉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黑龙江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上海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江苏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浙江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安徽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福建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江西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山东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河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湖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湖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广东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广西壮族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海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重庆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四川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贵州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云南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西藏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陕西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甘肃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青海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宁夏回族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新疆维吾尔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香港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澳门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台湾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
水稻苗|水稻种苗|杂交水水稻苗|超级水稻苗|黑龙江水稻苗|水稻苗大全|优质高产水稻苗|水稻苗种植|水稻苗供应|水稻苗求购|水稻苗采购|水稻苗购买|水稻苗厂家|水稻苗供应商|水稻苗报价|水稻苗价格|水稻苗批发
店铺人气:13257
公司地址:云南昆明
联系电话:
注册时间:
最近更新新闻
Copyright&沈阳宝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东软电脑城C座515室
辽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
邮编:110002&&&当前位置:
&&& 东北网方正5月24日讯(记者 王蕊)24日,水稻钵苗移栽及宽窄行插秧现场会在方正县举行。省农委组织专家对东北农业大学移栽课题组所研究的系列水稻钵苗移栽机和宽窄行插秧机进行了现场测评。
农民使用新技术转化而成的机械设备进行插秧。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在方正秋然米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田里,三台水稻插秧机、钵苗移栽机正在运行着。东北农业大学的赵匀在田边一边讲解着机器的性能,一边指导着农户如何进行水稻插秧。  方正县是我省水稻种植大县之一,1980年代引进日本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1990年代,引进日本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创立了方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模式。  “如何在现有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已出现了难度。而‘水稻钵体育苗机械移栽技术’的实施,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方正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初江介绍说,东北农大掌握最先进的移栽技术,并完成了成果转化,机械插秧改变了人工插秧所耗的人力、物力。而且,有专家在身边指导,农民也放心。  初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方正县普遍采用毯式普通育苗,每亩用种3.6公斤,而使用该项技术后,每亩节种1.64公斤,每公斤种子按市价每公斤7元计算,每亩节种子费用为11.2元。该项目增产按15%计算,每亩可增产90公斤,亩增收270元,加上其他费用,该项技术每亩可节本增效300元。目前,县内水田种植面积100万亩,如全部应用该技术,可增加产量9000万公斤,增效2.7亿元。  目前,我省水田面积为3100万亩,但育秧用苗床土采集困难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东北农业大学移栽课题组是由赵匀教授带领下的东北农业大学协同创新团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农艺措施,能够实现增收、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攻克了轻简化、低成本钵苗移栽机的难题,已获得了10多项国内发明专利,可以实现钵苗移栽机的批量生产。  “如我省水田的一半土地应用该技术,可增加效益41.85亿元。另外,该项技术节土50%,减少了优质良田、林带的表土、山上的植被、草地、湿地采挖,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赵匀教授介绍说。  据介绍,该课题组所研发的科研项目已经在多个省份实现了技术转让,并通过转让专利和技术形成了12种机型插秧机、3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和1种嫁接机。2014年,课题组为我省包括友谊县、宝泉岭农场、通河县等12个示范点提供步行和乘坐式钵苗移栽机及系列配套钵苗移栽装备,总计完成了1900亩的生产试验。  “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较早,也较为先进,机械化程度可达到90%。随着科技的发达和先进技术水平的推进,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就更为迫切。”省农机推广站站长任晓东介绍说,我省急需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其中,继续在技术上实现新突破。针对移栽技术,我省将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化,如何推广农业技术,使其面向农村,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北网&&& 编辑/冯丹)
发布机构:东北网 | 责任编辑: | 发布时间: 09:30 | 浏览人次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木材街59号
电话Tel:+86-451-
传真Fax:+86-451-
书记信箱:shuji@
校长信箱:xiaozhang@【图文】水稻机插秧及高产栽培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水稻机插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水稻机插秧及高产栽培技术
大小:4.1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广东水稻种植时间
广东水稻种植时间
学习啦【种植】 编辑:流基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是一年生禾本科,24条染色体。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水稻的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水稻的种植技术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稻的栽培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年
  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价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水稻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大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2~4寸)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要一直浸在水中。
  呼和浩特稻田迷人的丰收景象(8)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
  水稻喜欢湿润,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具耐热和光强习性。
  稻(Oryza sativa)是一种禾本科,单子叶,性喜温湿一年生草本自花授粉植物。根据生长习性,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通常水稻被分为两种即籼稻(Indica rice)和粳稻(Japonica rice)。一般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
  稻的种植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民谚说:&秧好一半禾&,这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后的管理。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长期比秧苗长的多,早。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此期水稻要经过营长、生殖生长到成熟期几个时期。这段时间水稻营养的及时供应更为重要。
  水稻一般本田施肥铵水稻的生育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是指从移栽至分孽终止,也就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时以促进有效分粟和争取多穗为目标;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粉形成时期),此时以壮秆攻大穗为目标,但施肥不能过多;后期是指水稻进人抽穗到成熟的时期,此时以攻粒多、粒饱为主,既要保住不脱肥,又不能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个时期的施肥方法,实际上是指施肥的原则、理论和目标,真正实践起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具体说就是看土壤是肥还是瘦,土壤质地是沙还是勃。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则施肥量要减少,土质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这就叫看土施肥。此外,还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瘦多施,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幅度的缘故。
  将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绍如下: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①面肥。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②分蘖肥。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③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④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灌排水
  水稻比较依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分灌溉。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筛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筛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水稻的病虫防治
  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其它重要病害有稻曲病、恶苗病、霜霉病等。病害流行暴发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感病品种比重增大,病菌生理小种增多,耕作栽培制度变化等向着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危害的方向发展。
  1.防治对象要明确
  针对田间病虫害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农药防治。农药进行混配时,其农药的含量要搞清楚,特别是穗颈瘟防治,三环唑有2种剂型,切不得搞错。
  2.不要随意加大农药的用量
  盲目加大药剂用量,则加大了病虫防治的成本,又易使作物发生药害。另外农药一定要注意现配现用,防止农药间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夏秋时节雷雨天多,在农药中添加助剂既可以增进药液的效果,又可延缓的冲刷,较好地保证了防效。
  稻瘟病
  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防治方法:首先,选择抗瘟良种。早籼稻良种可选双桂1号、矮梅早3号等,中籼有滇瑞408、丛芦51等,晚籼有青华矮6号、浙丽1号等,晚粳长白7号、中花8号和9号、秀水48、城特232等。若用56℃水浸种5分钟,可有效降低发病率。[3]
  恶苗病
  恶苗病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
  穗颈瘟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三是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漫灌,保持田间干燥,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水;四是应剂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mL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50~75kg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20世纪迁飞性稻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但不能麻痹,加强监控,防止回升;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特别是第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发生,对粳稻穗期造成严重为害。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本地繁殖、本地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飞虱、稻蓟马等。20世纪螟虫兴风作浪,灰飞虱小虫闹大灾。
  灰飞虱
  灰飞虱灰飞虱暴发因素有8个:⑴粳稻面积扩增,感虫感病品种覆盖面积大,带毒虫增加。⑵少免耕、麦套稻、稻套稻有利于灰飞虱增殖。⑶麦田杂草防治放松,三边(田边、沟边、路边)杂草较少有人问津。⑷秋季代数量猛增,越冬基数增加。⑸全球气候变暖,暖冬频率增加。⑹对路农药不多,农药质量不高,施药技术不佳。⑺吡虫啉防效降低,可能已发生抗药性。⑻治螟用药频率高,有机磷农药为主,农田天敌减少。防治策略: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虫品种为先导,实施以防治灰飞虱为中心的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农业防治具体是:大力推广旋耕、深耕,压缩麦套稻、稻套麦;适当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淘汰感病品种,选育与推广抗虫抗病品种,强化春后对麦田杂草清除措施(特别是禾本科杂草),力求做到面面光。秧田选择远离虫源田,建立无毒秧田。适度推迟水稻播期,推广抛秧、机插秧等栽培方式。
  稻纵卷叶螟
  20世纪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代数和迁入数量增加。第4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本地虫源滞留本地,水稻正处穗期,功能叶受害,产量损失大。不迁出的原因是:⑴栽培制度变革,营养条件有利于第4代激增。粳稻叶片营养条件有利于生存与繁殖。⑵秋季持续高温,有利于增加第4代滞留量。稻纵卷叶螟是喜温喜湿性昆虫,温度是影响发育与繁殖的主要关键因素,25~28℃为最适温度。⑶无节制施用高毒农药影响了多样化,天敌作用降低。
  稻纵卷叶螟控制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天敌是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扁胶小蜂、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这些天敌对农药很敏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策略是:治前压后,压3控4;治早治小,重点打2龄高峰。农药品种有锐劲特、毒死蜱、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杀虫单、三唑磷、Bt复配剂等。原则是狠、准。防治指标是:分蘖100~120头/百穴,穗期60~80头/百穴。
本文已影响 人
[广东水稻种植时间]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15人看了觉得好
859人看了觉得好
4334人看了觉得好
【种植】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插秧机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