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弗里德曼曼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5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1人评价237页
6人评价48页
0人评价47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2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2积分苹果/安卓/wp
积分 3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本帖最后由 cxjcxj256 于
16:27 编辑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简单思考
通货膨胀是经济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课题,也是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国ZF高度重视的难题。为此,世界上很多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并得出很多重要的结论。二战以后,通货膨胀成为了欧美各国长期、持续、普遍的现象,不论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经济停滞时期,通货膨胀总像一个幽灵一样躲藏在经济体系深处,时不时就会出来热热闹闹地表演一番。在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也是时隐时现。近年我国物价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物价水平重又攀升,消费物价指数持续攀升,通货膨胀事实上已经卷土重来,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财经话题。如何抑制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这引发了相当激烈的理论争议,不仅在经济学术界,而且在老百姓中间、在网络上,相关的言论都是随处可见,群情滔滔,言语激烈者不乏其人,真可称的上是现在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了。在这样的风高浪急的敏感时刻,笔者将前些时候学习通货膨胀理论的笔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本笔记主要分析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看法和笔者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促进大家对通货膨胀问题的深入讨论。
1、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成因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往往用物价指数来表示,即成千上万种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算通货膨胀率。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区分为三种类型:
<font color="#,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font color="#,急剧的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平均几十个百分点或上百个点上涨,货币币值贬值迅速,经济出现严重扭曲
<font color="#,恶性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上涨,货币急剧贬值,人们疯狂抛出,经济严重混乱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只有一个,这点是他与货币主义者在通货膨胀认识问题最大的不同之处,萨缪尔森坚持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有些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另一些则由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萨缪尔森也认为现代社会的通货膨胀,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它们都需要在内部积累能量,一旦爆发,便很难平息下去。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区分为两大类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font color="#,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萨缪尔森认为总需求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那么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以使物价上升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这是由于需求方的过量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拉起,由于失业率降低,劳动力变得更加稀缺,工资也被相应抬高,所以通货膨胀会加速到来。萨缪尔森认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使得名义需求快速增长,而后者又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快速上涨。德国中央银行在年曾印刷数十亿的马克纸币,这些纸币疯狂涌入市场寻求面包和住房,从而造成德国当时的物价水平数万倍的上涨。
<font color="#,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除了需求拉动型之外还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他将之定义为,在失业率很高而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类型。在经典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中,通货膨胀必然发生在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情况下,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现象却对这个理论给与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当时的美国经济中,在有20%的生产能力闲置,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的情况下,物价水平还是处于继续上涨之中。对于这一点,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后来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包括萨缪尔森,提出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解释传统凯恩斯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滞胀”现象。
通货膨胀的危害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的种类差别造成的。 假如你是个债务人,那么通货膨胀对你来说会比较有益些,因为你要偿还给别人债务的实际价值要比你原先借来的要少,但如果你是个债权人,那么情况会相反,通货膨胀使得你的债权相对贬值了。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而且也不利于那些依靠固定退休年金者,但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众多的收入和财富搅合在一起,并随机地在全体居民中进行分配,而不会只单单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损害经济效率,是因为它会扭曲价格信号,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以至于价格体系变得混乱无序,令人无所适从。通货膨胀还会扭曲货币的正常使用,人们为了避免手中的货币贬值,总是试图更愿意持有实际资源,而减少货币拥有量,使得整个货币体系关系混乱。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反而存在一些负相关的研究数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通货膨胀率国家的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的增长则较为缓慢。
三、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萨缪尔森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主要通过采取减少产出,控制需求,紧缩货币和信用的政策来实现。萨缪尔森严肃认真地考虑,降低通货膨胀政策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即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会使GDP减少几个百分点,会使失业率上升几个百分点。萨缪尔森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恰恰是造成战后美国最大程度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西欧经济大滑坡的主要原因。
因此萨缪尔森试图找到一种代价较低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他认为用损失产出和提高失业率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国家和社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往往会产生经济衰退、大量劳动者失业等等负面作用。萨缪尔森还认真考虑其他形式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其中包括收入和工资管制政策,物价直接控制政策,鼓励更加自由的市场政策和新的税收政策等等。最后萨缪尔森认为,如何找到一种可以避免以高失业率、产出损失为代价来遏制通货膨胀的两难困境的办法,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载入中......
其实隐藏在背后的还有一个货币利率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与每个国家发展的对外依存度有关系,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导致通货膨胀之因素越来越复杂。但是永远离不开供需关系这一核心。
领教啦哈哈
思定则情忘
2、哈耶克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哈耶克认为,要找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首先必须对通货膨胀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清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不是通货膨胀,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过度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他认为物价上涨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关键看其原因何在。如果是货币数量过度增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如果不是货币数量过多,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就不是通货膨胀。在哈耶克看来,并不存在“成本推进”等供给因素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只要货币数量不增加,无论是较高的工资,还是较高的石油价格,或是一般进口品的较高价格,都不能抬高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
因此,哈耶克的结论是:只有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从这个定义出发,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是货币数量过多。
货币数量过多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那么,为什么货币数量会过多呢?哈耶克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执政者把发行货币看作是力量的象征,是实现ZF意志的保证。增发货币不仅可以给ZF带来丰厚的利益,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且是执政者追求个人名望的一项保证,是权力的标志。因此,执政者本身就存在着增发货币的内在冲动力。
第二,ZF垄断货币发行为执政者任意增发货币提供了条件。哈耶克认为,仅有执政者的货币发行冲动,而没有ZF垄断发行权这一条,ZF的意志就不会得以实现,而在ZF垄断发行的条件下,ZF的意志就很容易实现了。
第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为ZF的货币发行提供了错误的理论基础。哈耶克认为,ZF具有内在的货币发行冲动,货币的垄断发行又为这种冲动变成现实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理论基础为之助威,ZF的行为是会有所收敛的。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恰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给ZF实现自己的意志提供了借口,使ZF“名正言顺”地得以持续推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哈耶克尖锐地批评了凯恩斯主义。
二.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但实际上,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错误引导;其次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1.关于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之所以起重要作用,是由于一切价格都以货币表示,一切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换手段,市场通过货币把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有关的当事人,使各生产者,消费者按照市场的指示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中立性或者说货币的稳定性,是市场信号真实和顺利传递的前提保证。只要排除货币干扰,每个人就能在自由交换经济中,根据获得真实的信息并作出选择,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市场将调整对不同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资源将被引导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中去。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正常发展。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2.关于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不可能在长期内解救大规模失业。他认为,失业是由于各种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分配,同生产那些产品量的劳动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调整,矛盾可自行缓解。当然,新的矛盾可能再度出现,但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矛盾总是可以解决的。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均衡的神奇功能,不是简单的头脑或聪明的科学家所能测算出来并加以取代的。哈耶克认为:“人们决不可能知道决定这样一种市场秩序的一切因素,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要有什么样特殊的价格和工资结构才能使各处的供求相等。”因此,任何人为地调节市场供求的努力,都成为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力,不仅不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他认为,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的结构已被搞乱(通常是由于垄断的或ZF的价格制定所引起),而要恢复一切部门劳工供求的一致,就需要改变相对的价格和工资,转移一些劳工,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货币的稳定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货币稳定,就能及时、顺利、真实地传递各种市场信息,调整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正确地引导劳工的部门转移,恢复劳工市场的均衡。但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能增加就业的效果是暂时的,一旦通货膨胀结束,或当它不再按足够的比率增加速度时,这些就业将会消失,并将引起新的失业。因此,用增加总需求的办法来保证长期内充分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哈耶克看来,由于通货膨胀一方面改变了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货币分配,另一方面引起对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这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追加的货币供应,必定导致对各类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相对力量的变化,对需求的这些变化,必定导致相对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和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向与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在内)的分配的改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货膨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了劳工许多错误的信息,把他们暂时吸引到一些工作岗位上去。
这些被误导的劳工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继续进行。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货膨胀的劳工人数就越多。这并不是因为没有通货膨胀,他们就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被通货膨胀误导到暂时有吸引力的工作中去,这部分就业在通货膨胀放慢或停止之后就会再次消失。
因为,“在经济体系的某些方面连续注入追加的货币量,能在那里创造暂时的需求。而当货币数量的增长停止下来或放慢的时候,再加上预期物价不再继续上涨,或长势减慢,这种需求必定终止。而追加的货币量的连续注入,会把劳动和其他资源投入就业,这种就业只有在货币数量按同一速度继续增长或者加速增长的时候才能维持下去。但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就业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在过了一些时间之后,它只能靠一个会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彻底混乱的通货膨胀率来维持。”
哈耶克认为,加速度的通货膨胀已把经济带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或是悬崖勒马,或是全面崩溃,别无它途。到达这种境地后,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出现大量失业都是必然的,这是社会错误政策造成的深为遗憾但无法回避的后果。这样,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过破坏市场机制,导致供求失调,造成资源在极大范围内的配置不当,使大规模失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产生许多错误的信息,将劳工引导到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部门中,劳工错误的在部门间转移,实持上加剧了劳工市场的矛盾。
因此,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失业增加的原因,而不是治理失业的药方。“现在的失业乃是过去25年实行所谓充分就业政策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许多人仍然错误地相信,总需求的增长,将消除暂时失业。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办法尽管暂时奏效,但在以后会带来更多的失业。”另一方面,大量增加的失业反过来又加剧了通货膨胀,公众向ZF施加压力,并随时有可能触发政治动乱。因此,当ZF许诺承担充分就业的责任时,为了维持较低的失业率,只能继续增发货币并不断地提高货币工资,在这种情况下,超过生产率增长的每一次工资提高,都必将使总需求增长,因此,货币数量的经常注入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于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带来了更大的失业,而失业急剧增加又促发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70年代的通货膨胀便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哈耶克认为,“我们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无性质,正如我们在吃得过饱和消化不良之间没有多少能够性质一样,虽然在吃的过程中饱餐一顿可能令人很愉快,但消化不良将随之而来。”
看完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有一点漏了,当初忘记分析汇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也很重要,争取补上
3、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的主流。弗里德曼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在通货膨胀理论中,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因此,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而且也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造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还主张把ZF在经济中的作用,降低到为自由市场经济能自如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架,这就需要ZF有效地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除此以外,不应该也用不着对经济多加干预。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成因
  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
(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
(2)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如果不是货币量出了问题,是不会出现物价长期普遍上涨情况的。
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MV=PQ,即P=MV/Q,由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周转率V保持相对稳定,那么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2、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特定的物价和总的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动,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却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他强调指出,承认并正视通货膨胀是货币量过多所引起的货币现象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去寻找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和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它是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有效防治通货膨胀的开端。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ZF开支增加。当ZF的收入相对稳定,但同时因各种原因日益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必然需要筹措新的资金来源用于应付日益扩大的开支。弥补支出扩大的资金来源有三种方式: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向公众借债;三是增加货币供应。前两种方式取得的资金来源,虽然因ZF支出增加被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所抵消而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但却在政治上不得民心,因此被绝大多数ZF舍弃而采用第三种方式,即增加货币数量。其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  
第二,是ZF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30年代大危机以后,人们对失业比对通货膨胀怀有更大的戒心,因此,只要ZF许诺执行充分就业政策就能拉拢民心,争取选票。为了讨好公众,ZF一方面制定不恰当的过高的充分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采取增加货币数量,扩大ZF支出的办法来提高就业水平。于是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时,ZF就立即实行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当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在短期内不能增加就业时,ZF又立即放弃制止手段而采用更高的通货膨胀来换取就业的微量增加,以致形成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  
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其错误首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偏移。例如美国的中央银行把维持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在要求增加就业的压力下,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政策也有着与ZF财政政策同样的通货膨胀倾向。而中央银行扩大就业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商业银行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贷款;但这样做的结果无法保持长期真正的充分就业,却带来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另一错误是把中介指标定在它不能控制的利率上。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控制而且有能力控制的是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  
综上所述,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在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都是出自于ZF的错误政策和行为。是他们一手造成了通货膨胀,却还要嫁祸于人。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持续物价上涨,就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所致。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ZF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通货膨胀的诱惑与危害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对ZF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通货膨胀给ZF带来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ZF来自通货膨胀的收入途径有三条:
(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ZF的收入。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都能直接使ZF增加货币购买力,ZF可以用这部分增加的购买力作为收入去进行支付、弥补赤字或偿还债务。
(2)增加税收收入。通货膨胀能够在现行税率下,自动提高ZF的税收收入。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将得到增加,尽管他们的实际收入不变甚至下降,但在普遍实行累进所得税的情况下,名义收入的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等级的税率组,也就得按较高等级的税率纳税,从而增加了ZF从个人和企业那里收取的所得税收入。  
(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由于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ZF偿还债务时的货币购买力必然小于借入时的货币购买力,这种通货贬值的差额,等于减少了国家实际负债的偿还额。&&
2、来自其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ZF可以多花费而无需让公众少消费,大家都可以多花钱,成皆大欢喜之状。  
通货膨胀这两方面诱惑力使ZF自觉不自觉地持续推行这一政策。但是从长期看,这一政策却是危险的。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是极为短暂的,它只是货币冲击传导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当传导继续进行下去后,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虽然数量多了一些,但可购买的东西却少了;工商业企业主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但成本上升了,这就迫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抬得更高,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于是,恶果开始呈现:被抬高的物价、有效需求的衰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如果不是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果将越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经济混乱和危机,而且将带来政治动荡。因此,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危险的、有时是致命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医治,它可毁掉一个社会。  
无数史实已证明了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恶果,所以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弗里德曼常常把通货膨胀比作酗酒问题,酗酒者开始饮酒时的初始效果是令人兴奋、兴致勃勃,喝醉酒的不快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表现出来,如果继续以酒解酒,将加剧酒精中毒,再不悬崖勒马就会走向死亡的深渊。通货膨胀亦是如此,如果对通货膨胀的诱惑设有足够的抵御力,其后果正象酗酒者一样痛苦。 
三、反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通过上述详尽的分析,弗里德曼相信,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出路只有一条,即减少货币增长。他认为,只有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体稳定下来,而后,ZF采用单一规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其它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诸如控制物价和工资都是行不通的,不仅因为药不对症而无效,反而会加剧病症。
弗里德曼认为,制止通货膨胀,是“知易而行难”。制止的方案虽然简单明了,但实施起来却因存在着许多障碍而困难重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医治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所产生的不良副作用。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最初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增加,而物价下降幅度却不大。  
传导机制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变动后,同适应这一变化而进行的产量和物价的充分调整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一个时间过程,通货膨胀的制止也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是不同的。与发生通货膨胀的初始效果是暂时的繁荣相反,制止通货膨胀的初始效果是暂时的衰退。这种暂时衰退的副作用是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传导反应,是人们的信息传播不灵敏,预期缓慢地变化、调整没有迅速跟上所致。
因此,这种初始效果是暂时的,当制止通货膨胀的传导继续进行下去,人们的预期适应了变化的形势,并根据修订的预期采取调整行动后,治疗的良好效果就出现了:生产恢复并稳定上升,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下降,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经济进入稳定发展的正常轨道。这种结果才是长期的、真实的。遗憾的是,许多人只看到这种时间上的延迟所引起的失真现象,把初始效果误以为是制止通货膨胀的结果,当局也因此而中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又继续增发货币提高货币增长率,企图制止这种短期衰退的初始效果,结果却导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制止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政治障碍:
第一,美国、英国及其它许多ZF都对充分就业做出许诺;
第二,一般公众不认识制止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或暂时的副作用;
第三,政治领袖们不愿或不能说服公众接收这些副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面对通货膨胀,人们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使物价上涨继续下去,或者加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受到打击。
  另一种选择是:你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而这个困难时期是为了有效地治好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对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一年或更长时期的低经济增长,相对多的失业人数和收入的缓慢增长。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作后一种选择。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选择,在短期内,没有任何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既能产生良好效果又不使每个人有所损失,长痛不如短熬。制止通货膨胀不仅需要决心和适当的政策,还要有耐心和远见。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采用减轻其副作用的措施,就能够使治理通货膨胀的不良初始效果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有利于对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治理。弗里德曼认为,减轻副作用的措施主要有两条:  
第一,减轻副作用最重要的方法,是事先宣布一个逐步稳定地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并坚持执行,使政策得到公众的依赖。逐步进行和事先宣布,是让人们有时间调整其安排,并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只要坚持执行,人们就会从长期考虑来安排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调整资产组合,从而减少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生产滑坡、就业下降等临时副作用。
第二,广泛地使工资合同及其他合同指数化,即长期合同应包括名义价格可以自动调节以抵销通货膨胀的条款。这一措施的实质是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契约按实际量而不是名义量来缔结。存贷款利率也应采取这一措施,保证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其好处是,无论通货膨胀高低,契约双方(雇主与雇员,借者与贷者)都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损害,使他们在不受通货膨胀的干扰下,按照本行业的条件去谈判,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当然,以上两条措施都只能相对地减轻副作用,而不能完全消除它。制止通货膨胀的最好办法是不要沿着通货膨胀的道路滑下去,坚决采取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的货币政策,有效地进行预防,这才是上策。
  四、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一)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目标不能放在充分就业上。他提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稳定货币,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
为了达到稳定货币的目标,首先要保证其自身的稳定性,避免货币政策的重大错误,货币当局需要改善货币机器,以减少故障的机会及运用权力使之保持良好运作状态。其次应该抵消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尽管如此,弗里德曼也认为不能高估货币政策的抵消力量,从实践中看,货币政策只能抵消那些已经明显出现的危险。
在排除了来自本身和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货币政策最明确的目标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证币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弗里德曼认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私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货币的稳定,如果币值不稳,必将造成物价动荡,破坏市场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引发经济的混乱。因此,只有稳定货币,才能稳定物价、稳定经济,才能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稳定——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货币政策唯一重要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弗里德曼坚决反对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弗里德曼认为,汇率也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弗里德曼认为价格水平也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根据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本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标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其理由主要有:
  1.货币供应量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因为现代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变量都是由货币供应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交互作用决定的,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影响经济变量变动,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通过社会净财富、资产结构调整、信用供应量以及预期变化等传导过程,影响整个经济的就业、产量、收入和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因此,稳定住货币供应量就能稳定经济变量和宏观经济,特别是从防止通货膨胀的角度看,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保持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稳定的根本措施。
  2.中央银行作为管理和调控货币的机构,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只要货币供应是稳定的,货币就能稳定。由于货币需求本身具有稳定性,因此,只要稳定住货币供应量,就能实现稳定货币的政策目标。
  3.在现代信用货币和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虽然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但仍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中,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和存款——准备比率等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4.货币供应量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松紧。因为在理论上,银根的松紧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对比关系,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调控货币供应的政策,将不会影响实际货币需求,而且根据实证分析货币需求函数相当稳定,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以作为反映银根松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恰当指标。
  五、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
  所谓“单一规则”,就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德曼认为,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 “单一规则”在内涵上强调以下三点:
  1.公开宣布
  其目的是告示于众,减轻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们因不同预期引起的紊乱和矛盾,同时也将货币当局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长期采用
  其意图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决策给经济造成的扰乱,并且可以消除时滞效应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趋于一致。
  3.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
  以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以其自身的稳定性抵御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这三个要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确保稳定货币,稳定币值,实现物价、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
弗里德曼坚持认为,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其单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而不是维持某一失业率或其他什么目标;货币政策只能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控制指标,而不能盯住利率汇率、物价或其他经济变量;货币增长率一经正确订定,就应该长期固定,而不能因长期经济波动或其他因素作随便调整。只有切实坚决地实施单一规则,才能有效地稳定货币,克服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和失误,赢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真正为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对此,弗里德曼是坚信不移的。
4、对通货膨胀问题的一些思考
从上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弗里德曼、哈耶克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的观点差异
(一)、在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上。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其中并没有突出强调货币的唯一性,也不否认其他因素带来的物价普遍上涨的可能性,而弗里德曼则坚持认为通货膨胀是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而且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本否认非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可见,这两个著名的经济学者首先在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能取得统一的看法。
(二)、在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问题上。
两者的观点也是大相径庭,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即ZF多印钞票就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而萨缪尔森则不持这种简单看法,他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复杂,既有ZF多印货币所引发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有供给冲击带来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三)、在对通货膨胀危害的认识上。
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都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良好的经济现象,但是二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萨缪尔森认为高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明显是负面因素,对此给与明显的批判,而对于低通货膨胀,显然萨缪尔森则并不认为会产生多大的危害。但是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则对通货膨胀本身是持非常强烈的排斥情绪,坚决否定任何通货膨胀的正面意义,彻底批判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性。
(四)、在对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上。
弗里德曼唯一关注货币的作用,弗里德曼相信,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出路只有一条,即减少货币增长。他认为,只有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体稳定下来,然后ZF采用单一规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
对于货币紧缩政策可能带来的负作用,弗里德曼认识这是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传导反应,是人们的信息传播不灵敏,预期缓慢地变化、调整没有迅速跟上所致,但这种初始效果是暂时的,当制止通货膨胀的传导继续进行下去,人们的预期适应了变化的形势,并根据修订的预期采取调整行动后,治疗的良好效果就出现了:生产恢复并稳定上升,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下降,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经济进入稳定发展的正常轨道。而且弗里德曼认为除了紧缩货币之外,其它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诸如控制物价和工资都是行不通的,不仅因为药不对症而无效,反而会加剧病症。
萨缪尔森在这个问题上,显然与弗里德曼的看法有着极大的不同, 萨缪尔森更加关注货币主义反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代价问题,认为在降低通货膨胀上,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确实有效,但是社会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他认为,货币主义理论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为降低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方面上,并没有优于传统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而且萨缪尔森也并不认为控制通货膨胀除了货币因素之外,就完全无能为力了,他还试图寻找到一条代价相对较低的反通货膨胀的办法。在货币紧缩,控制需求等政策之外,他认真提出了工资和收入管制,物价管制,改善市场环境,改善市场供给面,提高生产效率,运用新的税收政策等等反通货膨胀新措施,而且也不否认这些非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问题上可能带来的效果。
本帖最后由 cxjcxj256 于
13:48 编辑
货币主义反通货膨胀措施并非最优选择
货币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的见解以及反通货膨胀的措施,现在已经成为了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的共识,也是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部分。笔者赞同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定义和成因上的分析,认为必须在理论上彻底区分一时物价上涨和持续、普遍的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这两种不同的现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所造成的一时性的物价上涨,并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造成的,而不利的供给因素可能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使得通货膨胀加剧。如果没有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仅仅是供给面的影响,不论是劳动工资增加,还是石油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等等,也许会导致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或者一时物价水平的上涨,但是都不可能导致出现持续、长期的总体价格上涨现象。根据庇古的现金余额理论,当供给面的不利因素导致某些商品价格出现上涨时,人们为了保持手中的现金余额,在对该产品的支出增加的情况下,那么只好相应减少其他产品的支出,从而不会造成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所以只要货币供应量不变,持续、长期的总体物价上涨现象就不可能发生。
供给层面的因素可以成为通货膨胀的辅助因素,起到火上加油的加剧物价上涨的效果,但货币始终是本质的、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离开了货币供给量的考虑,我们就无法对通货膨胀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
但是笔者对货币主义的反通货膨胀措施持保留态度,和萨缪尔森一样,认为是一贴副作用相当大的药剂。通货膨胀是种永恒威胁么?或者说除非一直进行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否则物价的上涨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么?对于这点,人类长达数千年的经济史并没有给出任何肯定的答复,而且与此相反有着大量的历史证据证明,物价水平总是在时涨时落之间波动。
还有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温和的物价上涨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会造成严重威胁么?有证据表明,当年度物价上涨水平达到两位数的时候,这种通胀率所带来的经济扭曲,便会开始让经济增长付出真正的代价了,而当通货膨胀率低于5%的时候,由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5组织的一项重要的调查课题结果表明,没有什么系统的证据可以表明,当通货膨胀率低于5%的时候,会造成足以大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或加剧失业状况的严重威胁。
而且对于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永恒恐怖的威胁,除非采取极端严厉的货币紧缩来控制物价,否则通货膨胀总是会趋向于失控的观点,这种看法也被大量的历史经验所驳斥。历史经验表明,除非ZF为了战争、财政赤字等特殊原因大量增发货币,事实上总存在着强有力的趋势使得物价得以保持让人吃惊的稳定状态,并且使得真的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会很快消退,生产力的恢复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两者的结合总会象海绵一样逐渐吸收来自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物价趋于回落。尤其在现代社会,生产率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几种力量相结合能够极大地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它的威力也要比货币紧缩性的政策要来的大。
还有一个问题,笔者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疑问,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我们是不是非得付出有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的经济衰退这样惨重的代价不可?但经验证据显然并没有支持这样的论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石油价格猛烈上涨给西方社会带来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之中,那些最坚决贯彻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国家里,如美国和英国,其物价的回落速度并非最快,比如在挪威这样一个从未采取货币主义政策的国家里,其通货膨胀回落的速度一点也不必美英等国的慢。
而且从经济历史来看,只有在货币主义诞生以后,治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代价,才真正成了经济灾难,货币主义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总是给该国家带来经济衰退,高失业率等巨大的负面作用。在这之前,人们似乎为通货膨胀问题所烦恼,但慢慢地,物价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总是会自己趋于稳定或者在ZF的直接干预下,慢慢趋于稳定,而且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会因为治理通货膨胀而直接带来经济灾难的例子。比如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面对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日本ZF并没有采取货币主义的做法,而是采取常识性的做法,ZF稳定供给,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稳健的货币政策,也非常好的解决了物价上涨压力,物价很快稳定了下来。
但是到了8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学界开始接受了货币主义治理通货膨胀的观点,简单采用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做法,结果造成了长达十年的日本经济大衰退,股市,楼市全部破灭,失业率急剧上升,大量公司倒闭,日本人称之为“ 失去的十年”。 由此可见,货币主义治理通货膨胀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灾难性,日本ZF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一次捡起了它,后果同样也是灾难性,代价就是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至于货币主义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大的经济灾难,笔者认识这是与它自身的理论缺陷是分不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货币周转率的稳定性已经被现代经济学所抛弃,大量经验证据明显说明货币周转率的相对不稳定性。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能抑制通货膨胀,其本质无法是通过高利率打压市场需求,损害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而不是增加供给、改善生产效率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本质,无非是通过制造人工经济危机的方式来压制通货膨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供给方来看,产品价格等于工资成本加资金成本,紧缩性的货币无疑抬高了资金成本,那么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水涨船高的自然趋势,但是从需求方来,高利率是市场需求的抑制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肯定会降低市场需求,通过降低需求从而达到压制产品价格的目的。所以对于生产者来说,一方面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越来越低,企业生产无疑愈加艰难,我们知道,市场需求大幅度降低的后果就是什么?就是经济衰退!
历史上,美国ZF于1928年初实行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到1929年的9-10月份,美国股市开始崩溃,1929年的第4季度-1930年的第一季度,经济发生明显衰退,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到产生可怕的效果,其间的时间跨度约为1年半——2年左右。而且这一现象在1989年的日本又一次重演了,结果造成了战后日本最大程度的经济衰退,1990——2000,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从历史经验来看,采取过于紧缩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期间交织着资产泡沫的话,情况将更为复杂,因为它极其可能造成经济的大衰退。货币主义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就像是一种不能选择有效目标的杀菌剂,它固然可以杀死坏细菌,可是也会不加选择地杀死所有有益的菌类。
对于货币供应量小幅度的增长所导致的温和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它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当有限,关于这方面至今未得到任何经验证据的支持,因此ZF无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可以考虑常识性的温和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直接的ZF物价干预政策。而对于恶性通货膨胀,笔者也不赞同货币主义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不认为应该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反而可以考虑直接采用新旧货币兑换政策,一刀切地将通货膨胀直接消灭。因为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彻底阻断紧缩性货币传导机制的负面作用,直接、一次性、均衡地改变货币体系和物价水平,因此不会对投资、消费、生产等实际经济部门产生负面作用,完全符合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理想要求,另一方面全面抛弃已经失去信用的旧货币,ZF不用在局面异常复杂的旧货币里折腾,可以直接在新货币的基础上,做好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工作,简单、明确、容易操作。
目前国内通货膨胀依然属于温和性质
对于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
以下是国内历年的M1和GDP数据
年份& && &&&M1& && && &GDP
2000& && &&&53147& && &&&99214
2002& && &&&70881& && &&&120332
2004& && &&&95970& && &&&159878
2006& && &&&126035& && & 216314
2008& && &&&166217& && & 314045
2010& && &&&266621& && & 397983
在十年时间内,中国的M1数据增长了五倍,但是同期GDP仅仅增长了四倍,M1占GPD的比重由原先的53.57%提高到现在的67%。因此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显然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密切相关的,但依然属于温和通货膨胀范围内。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笔者认为,更好的不是采取货币主义的做法,而是常识性的传统做法,我们不能急躁,不能试图在短期内马上解决,应该有耐心,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ZF的有效干预。
而且对于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应该过于恐惧,也不应该加以夸大,我们必须注意到它是与ZF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有关,但是中国央行并没有到货币滥发超发的地步,而且与中国经过20多年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劳动力工资上涨和近期内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快速上涨这两者都相互关联,因此单单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且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在出现明显物价上涨的形势下,通货膨胀是有其自身的惯性,想要在短期内突然完全把物价上涨速度控制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要避免采取过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免人为把问题严重化,复杂化。
最后笔者强烈建议ZF要警惕紧缩性政策的副作用,不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汇率政策。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相信市场本身的力量,除此之外,ZF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鼓励改善供给的积极财政政策,然后就是静静等待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生产进步机制来充当物价上涨的吸收剂,慢慢等待物价在市场的力量的作用下趋于回落和稳定。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