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at the eleventat rush hourr什么意思 出处

南通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快速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翻译园地 → 翻译的两个环节
翻译的两个环节
&&&&一、翻译的两个主要环节
&&&&翻译是一个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口译过程包括聆听、观察(发言人的手势、表情及会场上的反应、气氛等)、记录、理解、表达等。笔译包括阅读原文、查阅辞典和资料、理解、表达、修改、校对等。但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两个关键环节是理解和表达。一个称职的译员,必须具有中、外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任何翻译都是从理解开始的,理解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表达源于正确的理解,而错误的理解只会导致错误的表达。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重视理解在翻译中的作用。1884年4月,恩格斯在致劳拉?法拉格的信中谈到艾威林翻译《资本论》的情况时说:“我看了他的译稿,认为根本不能用……艾威林在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和弄懂全书的情况下,是完全不能胜任的。”同年5月,他在致劳拉?法拉格的信中又说:“我的《家庭……的起源》出版后,保尔一定很想译它,因为那里面的东西正好是他所熟悉的;如果他要译的话,他必须把握住德文的原意……”
&&&&理解只是为翻译做准备,是为表达服务的,理解的目的是表达。对原文、原话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移到表达上。译员在理解上下功夫后,要在表达上下更大的功夫。准确、明白地传达原文、原话的意思和风格后,才算完成了翻译任务。要正确理解原文或原话的意思,无论原文是汉语,还是外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典故、双关语、富有哲理的话或含蓄的话等,确切理解其含义不容易。有些话还需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理解外语比理解母语难。但表达与理解两者相比较,表达比理解更难。它要求译员能够驾驭表达所需使用的这种语文,掌握使用这种语言的本领。也就是说,表达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翻译工作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表达”上。正如翻译专家程镇球同志在他写的《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所说:“理解只是懂得语言所包涵的意思,对语言的要求是‘消极的’(passive);表达是运用语言来说明意思,对语言的要求是‘积极的’(active)。一个人的积极的词汇总比消极的词汇要少得多。”我们学习单词时,一般先知道它的一两个含义,逐渐地知道它的更多的含义,然后开始使用它,最后才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一单词。知道了一个词的含义并不等于已经能够使用它。从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到熟练地使用它有一个不短的距离。要学会使用一个词。不仅要知道这个词的含义,一要知道它是口语用词还是书面用语,它的适用场合、词语搭配等。一般地说,人们能够“积极”使用的词汇远远少于能够“消极”理解的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中文是从小就学会使用的母语,而外语往往是后来在中文语言环境里学习的。中文功底一般好于外文功底。
&&&&对于中国译员来说,汉译外比外译汉难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往对翻译得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很多省、市、县及公司企业为了扩大宣传、吸引外资,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编印了纸张高级、画面精美的外文小册子。不少商店招牌、商品介绍材料、商品包装都标上英文译文。这些本都是有助于我对外开放的好事。遗憾的是,译文中常常出现语句不通,中式外文、语法错误等现象。在某市博物馆展出一具出土的西汉古尸及其随葬品的大厅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其英文译文是:China is the earlest country to raise silkworms and to weave silk cloth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archilogical findings, the earliest silk product was found at QianShanyan site belonging to Liang-zhu Culture. The silk-weaving techniques had increased highly during Warring States period. Abundant well-preserved silk products were unenthed at Mashan M1 in Jiangling, which is called as silk Treasure-house.这一段话不长,但基本语法、单词拼写、大小写、词语搭配、词语选择及标点符号等都有不少问题。如:第二句首字母应大写。第二句应在culture字后结束,那么site后就不应用句号,而应用逗号。在第三句话中,用highly来修饰increase搭配不当。最后一句话中的abundant 应修饰不可数名词,而products是可数名词。出土“unearthed”一词不应拼为“unenthed”。另外,专有名词都应大写。在Qian Shanyan site一词中,site的第一字母应大写,而Qian Shanyan一词中有一个字母不应大写,正确的拼法应为Qianshanyan Site。这些都是翻译中称之为“硬伤”的错误。这一现象说明汉译外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外事工作的不断发展要求我国外事翻译工作者能够进行汉语与外语对译。我们外事译员应加倍努力,特别是汉译外上下更大的工夫,尽快提高翻译水平,以适应形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理解
&&&&不论是汉语的理解,还是外语的理解,都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这两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有共同点,因而对译员提出了一些共同的要求。
&&&&首先是语言修养。这包括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对它们有深刻正确的理解,熟悉谚语(proverbs)、成语(idioms),习语(usage)、俗语(sayings)、格言(maxims)、隐语(enigmatic language)、引语(quotations)等固定词组(set phrases),熟练使用各种句子结构和表达方法等。我国领导人与外国人交谈时常常援引古诗、古话、对联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外领导人互访时喜欢引用对方国家的一些古语、诗词、成语等。这样做一则可以精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表示对往访国的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友好。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就引用了美国诗人朗费办一首诗中的一句话:“Something attempted, something done。”(有所追求,才有所成功)。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第一次访华时,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毛主席的诗词:“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the world rolls on, time presses.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 seize the day, seize the hour.”(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美国副总统蒙代尔1979年8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引用一句中国古诗:“We widen 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 by ascending one flight of stair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1986年6月在欢迎胡耀邦访英的宴会上讲话时,引用《论语》(Analects of Confucius)中的一句话:“Is it not a delight that friends should visit us from afar?”(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翻译必须具有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如果缺乏语言的基本功,缺少文学修养,翻译时就有可能闹笑话。譬如,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时,我方发言中曾用过“作茧自缚”、“得陇望蜀”之类的成语。苏方译员对中文成语不理解,进行了直译,造成了误会。苏方在会上指责中方“诬蔑”苏方,把他们比成虫子,还说他们对中国的陕西和四川提出领土要求。
&&&&成语的使用可以使讲话或文章生色。但如果对成语译得不准或乱译,则可能不仅使文章或讲话减色,甚至造成误解。有些中、外成语貌似,但不一定神似,不能硬套。如:中文成语“同舟共济”与英文成语“in the same boat”相似,中文成语的落脚点在于互相帮助,而英文成语的落脚点却在遭遇同样不幸的命运(in the same unfortunate situation)。再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这一熟语通常指任何事情的发生不是突然的,是有一个过程的。英语中有一相似的谚语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但这一谚语更强调工程之艰巨、事情之不易。如果在谈到某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就不能套用这一英语谚语。采用直译加意译也许更好:It takes more than one cold day for the river to freeze three feet deep. The problem has been brewing for quite some time.成语和谚语涉及两种语言的不同民族色彩、文化传统和文字特点,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不要随便相互套用。
&&&&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这包括掌握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了解中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无论汉语,还是任何一种外语,都是人们生活、工作、生产的产物,都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都与风土人情密切相关。语言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含义。只有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才能正确理解语言。
&&&&在理解汉语和外语方面,有共性,也有个性,它对不同的语言,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要求。为方便叙述,下面将简略地叙述一下外事翻译中在理解汉语和外语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语理解对译员的要求
&&&&1)正确理解和选择词义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要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就必须正确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这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一个译员理解能力的高低表现之一,在于是否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和能否在多种意思和解释中选择合适、正确的词义。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介词,也要弄清它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对一些熟悉、常见的词尤其要小心。要勤于查字典,不要偷懒,不要想当然;要在上下文中正确选择、理解词义,做到自己真正懂得、明白句子的意思,使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实际。
&&&&例1 The State Department has taken a very dryeyed view of the Soviet peace offensive. “The want to be able to say, ‘Gee, we’re really peace-loving folks-see all the things we’ve proposed,’” shrugs one department strategist.(Newsweek, March 30, 1981)dry-eyed这个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什么?1972年版《Chambers Twentieth Centry Dictionary》解释为tearless, 即没有眼泪。有些辞典则根本没有收这个词。在这里,译为“没有眼泪”显然是不通的。我们要学会灵活使用工具书。许多词的词义是从词根的意思派生出来的。Dry-eyed的词根“dry”,根据《远东英汉大辞典》,它的第13义是“冷漠”。参照上下文,dry在这里作“冷漠”讲较合适。此句似可译为:“国务院对苏联的和平攻势采取一种不以为然、冷眼观察的态度。”
&&&&例2 when一词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含义,起不同的作用。不能一看到when就译成“当……的时候”。 a) He gave up politics when he might have made a great careerin it.When 在这里是“尽管”的意思。此句似可译为:他放弃了政治生涯,尽管他在这方面本来是有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b)When unbridled use of force is accepted, the hopes of a world order such as the one outlined in the UN Charter become dim and hollow.When 在这里起“如果”的作用。此句可译为:如果动辄使用武力的做法可以接受,要实现像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那种世界秩序就希望渺茫了。
&&&&例3 一位非洲代表在联大发言反对南非白人统治时曾说:The African has no political personality.如按字面译,可将它译为:非洲人没有政治人格。这样翻译,就会有对非洲人诬蔑之意。这种译法显然是不对的。问题出在对“personality”一词的理解上。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就是state of being a man,也就是“有人的地位”。弄清这个词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清楚了。此句可以译为:非洲人在政治上没有所应享有的地位。或译:非洲人在政治上没有地位。
&&&&例4 Let’s talk business.如果译为:“让我们来谈生意”,那就不对了。主要问题是对“business”这个词的理解有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business都是“生意”、“商业”的意思。但在这句话中,它指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礼节性的客套话上,而应该谈正事了。同样地,“He meant business”这句话不能译为:“他的用意在生意”,而应译为:“他不是在开玩笑”或“他是认真的。”做生意的人,要讲信用、讲认真,久而久之,这一短语就意味着“说话算数”了。“businesslike”不能译为“像做生意那样”,而应译为“有系统的、有条理的、一丝不苟的”等意思。
&&&&例5 The last person to be speaking about terrorism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untry A.这句话不能译为:A国代表是关于恐怖主义问题的最后一位发言人。“The last person”在这里并不是“最后一个人”的意思。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字典》,last 的第四含义是:least likely, suitable, willing,desirable, etc.。显然,这句话应译为:最没有资格谈论恐怖主义问题的人就是A国代表。同样,翻译“The last thing we wish to see is the breaking out of civil war”时,不应译为:“我们最后愿意看到的事是内战的爆发”。这样翻译,就把意思给译错了。应译为:“内战的爆发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例6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 investment in those branches of production that are low yielding in profits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l to private lenders or investors.这句话不能译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在薄利的生产部门得到这些投资,因此,不向外国私人投资者发出呼吁。”这里的关键是对“appeal to”这一词组的理解有误。应译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把资金投向利润微薄而不能吸引私人贷主或投资者的那些生产部门。”
&&&&2)熟悉英语成语、习语、谚语、俚语像中国人一样,外国人讲话或写文章也常使用成语、习语、谚语、俚语、典故、格言等固定词组。固定词组有的出自宗教故事(如at the eleventh hour,出自《圣经》),有的涉及神话传说(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出自希腊神话。根据神话,潘多拉是地上第一个女人,因为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窃取火种给人类,主神宙斯决定抵消这一福祉,委托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制作一个女人,她有一个盒子,人称潘多拉盒子,里面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后来她打开盒子,各种祸患飞向世界,只有希望留在里面)。有的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自著名作家的某本书、某场戏剧、某句话。固定词组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有的寓意明确,有的含蓄。有的字面与寓意基本一致,可以望词生义。但有的则字面与寓意相差甚远,不能望文生义。
&&&&例1 gnomes of Zurich,国际银行家。这个词出自前英国外交大臣George Brown 的一句话:Frankly, we had enough to worry about with the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the establishment, the gnomes of Zurich, the illuminati and the power elite. Now the arbiters of instant demonology have added the jet set.经他使用后,这一词广为流行。也有人说他用词不当,因为他当时指设在巴塞尔而不是设在苏黎世的国际清算银行。但无论如何,这一词组已为人们接受,表示“国际银行家”。
&&&&例2 zero-sum game.这是一些国际问题的学者经常用的一个词。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它的含义。按照William Safire的解释,它是a form of no-win policy。也就是说,双方利益针锋相对,不可能达成妥协的局面,没有赢家。如一方胜利,另一方则失败。如用符号表示,胜利方为N,失败方则为-N,两者之和为零。
&&&&例3 a pat on the back这不是拍打一下后背的意思,而是表示鼓励、赞许之意。
&&&&例4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按字面来译,应译为:这孩子是男人的父亲。但这样译显然逻辑不通。查辞典就可知道它是一则谚语,意思是:三岁看老。与中文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相似。
&&&&成语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文章的最精彩之笔,是讲话的精华所在,但也是理解的难点之一。译员平时应该注意收集、学习固定词组,以提高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成语时,不要望文生义,要动手查成语、谚语辞典,查有关历史故事、文学掌故、典故等。
&&&&3)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英语句子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相当复杂。英语可以利用介词、连词、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从句等把要表达的各层意思组合成一个句子,复合句较多。英语的这种复杂的句子结构是我们理解的又一难点。翻译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弄清分句与分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原文,弄清意思。
&&&&例1 While the purpose of some of its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may be rather to prevent the worst from happening than to achieve a spectacular solution, the United Nations has also achieved notable progress this year on some extremely difficult problems.初译:联合国许多重大决策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防止最坏情况的发生,还不如说是为了得到了一个达到前景光明的途径。今年,该组织一些十分困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进展。改译:联合国的一些最重要的活动也许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为了取得辉煌的成果,但是在一些极为困难的问题上,联合国这一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句话初译有误,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rather…than 的结构的确切含义。这一词组用来表示主观时,有“与其……,不如……”之意;但用于表示客观情况时,译成“是……而不是……”更好。
&&&&例2 We cannot exaggerate its importance more.“cannot do …more”是英语中的一种句型,一种表达方法,必须了解其组句特点,进行译意,而不是译字。这里不能译为:我们不能更多夸大其重要性。这样翻译,恰恰把意思译反了。应译为:其重要性是怎么说都不过分。同样地,如果翻译“我完全同意你在信中所表达的意思”这句话时,通常会译为:I fully agree with what you said in your letter.但如果使用这一英语句型,就可译为:I cannot agree with what you said in your lerrer any more.第二种译法比第一种译法表达得更清楚。
&&&&2.汉语理解对译员的要求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理解相对容易一些,但并不是没有问题和困难。我们大多数同志现代汉语知识较多,而对古汉语、诗词等学得不够多。这会影响对文言文、诗词的理解。对于外事翻译,理解汉语的难点主要是在政治、政策方面。因此,要正确理解有关外交的中文原文,需注意:
&&&&1)提高政策水平外事翻译所要翻译的中文原文,大多是对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是中国对外方针政策的表述。因此,翻译必须全面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政策内容和意图,力求在政策上,把握准确,细心选用最合适的英文词语。
&&&&例1 不管问题有多么错综复杂,武力不是最终解决的选择。初译:No matter how complicated the conflicts may be, they cannot be resolved by force.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寻求武力解决问题,哪怕是作为最后手段。而英译文的意思是,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原文与译文显然有区别,前者的重点在于劝人们不要诉诸武力,而后者的重点是武力解决不了问题,似可译为:Force is not the choice for the final settlement of a problem, no matter how complicated it may be.
&&&&例2 在解决朝鲜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我出于不激化矛盾,提出由朝鲜、美国、日本、韩国、等与此直接有关的四方进行“四方三边对话”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何翻译“四方三边对话”?初译:the quadrupartite dialogue on three sides.“四方三边”指朝鲜分别同美国、日本和韩国进行对话,而不是四方坐在一起谈,不应该译为:the quadrupartite dialogue.“on the three sides”更是套不上。似可译为:the dialogues between DPRK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例3 一些分裂分子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直译:Some separatists are attempting to separate Tibet from China.如何理解原文中的“一些”?译文的问题是,把分裂分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有分裂的企图,另一部分没有。所有分裂分子都有分裂企图。原文的意思是,分裂分子要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但他们只是一小部分。“一些”在这里起量词的作用,而不是起类别的作用。对此有两种处理办法,视情况定。一是省略“一些”,二是用定语从句来限定。这句话似可译为:Some people are attempting to separate Tibet from China.
&&&&同样的道理,翻译“对一些敏感问题,有关国家应既有原则,又灵活处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避免武力介入,排除外来干涉”,似可译为:As for sensitive issues,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should stick to principle while exhibiting flexibility and settle them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s, free from armed intervention and outside interference.而不能译为:On some sensitive issues…
&&&&2)体会语言分寸政策往往体现在区别上。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我国外交政策分寸感很强。外交语言有时婉转、含蓄,但婉转中不失原则,储蓄中有政策。译员要对外准确传达我外交政策,就要细心琢磨、深刻领会外交语言的分寸感,在婉转含蓄的语言中领会精神实质、真实意图。
&&&&例1 如果台湾当局搞台独,如果外国势力又插手支持,引起台湾局势动荡,我们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初译:We’ll never sit idle if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becomes turbulent as a result of the Taiwan authorities’ attempt to make Taiwan independent with the support of foreign forces.在这句话中,关键是如何理解“搞台独”和在什么情况下我不会“坐视不管”。初译把“搞”字理解为“attempt to make Taiwan independent”(企图使台湾独立),把“台湾局势动荡”说成“不会坐视不管”的条件,显然不符合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不符合我对台政策。因此改译为:We’ll never sit idle if Taiwan authorities go in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with the support of foreign forces and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become turbulent.
&&&&例2 中国政府承诺对某国与台湾保持经贸、文化或其他非官方关系不持异议。这句话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承诺”的轻重。如果译为:to undertake not hold objection to something显然太重了。因为“不持异议”在这里的实质含义是“不提意见”、“不抗议”,不反对了,并不是没有不同意见了。可以译为: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grees not to challenge the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trade, cultural and other relations of a non-governmental nature by … with Taiwan. 或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obj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rade, cultural and other relations of a non-governmental nature by and country with Taiwan.
&&&&例3 中美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初译:Disagre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some issues can be addressed through consultation on an equal footing.怎么理解“完全可以”的语气?原文的意思是,中美之间的分歧原本可以解决,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解决。这里不是陈述“中美之间分歧可以解决”的结论。理解有误导致译文不够准确。似可译为:As for their differences on certain issues, they should have solved by the two countries through consultations on an equal footing.
&&&&3)正确理解中国特有的政治词汇任何国家都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词汇。中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自然会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特别是政治词汇。这些词汇是外事翻译在汉译英中遇到的又一难点。要克服困难,译好这些词汇,首先必须对他们有正确的理解。例如“参政党”。这是我国特有的政治词汇。它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反对党。这些政党是参加国家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处理和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的民主党派。只有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后,才能进行下确翻译。有同志将它译为:power sharing parties,或parties sharing the state responsibility, 或parties participating in state affairs,这些译法都不太准确。为了让人理解这些政党的性质,翻译这一句词时,有必要适当作些解释。似可译为:par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当然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如反复出现“参政党”一词时,除了第一次将它译全以外,下文再出现时可简译为the participating parties.
&&&&理解力的提高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它靠长期坚持不懈地多阅读、多查证、多请教。日积月累,自会长进。译员每次执行翻译任务,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应尽量对整篇或整段讲话或文章首先要有一个总体概念。从事交替传译的同志不要只听了半句话就急于翻译,最好是在听了一两句话以后再开始翻。笔译工作者应该先将原文看一两遍,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从上下文中求得对每个词、每句话确切含义的正确理解。
&&&&但正确理解仅仅是翻译的第一步。只有贴切地表达之后,才算完成翻译。而且,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表达无误。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下面我们将简单讨论几种主要的表达技巧和问题。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巧,最重要的是,翻译是译意,不是译字;是传神,不是求形似。最普通的翻译技巧恐怕是直译和意译。如能在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表达原文的内容,这是直译。但如果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时则宜用意译。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为了再现原文、原话的内容和形式。两种方法都要用,相辅相成,互不排斥。但具体用哪一种方法得视文体要求而定。
版权所有:南通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地址:南通市世纪大道6号 电话:6 邮编:226018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e eleventh hour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