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这个词条哪个崩坏3沙比下编写的!地理没学好好吗!俺宿州的!怎么变成淮南人可!俺妥妥的北方中原人!

查看: 16352|回复: 67
宿州和淮北!
在线时间517 小时
葡萄(经验)3867
酥梨(好评)17
烧鸡(货币)1007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2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08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2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08 积分
烧鸡(货币)1007 只
奇石(金币)0 块
& && && &今天闲来无事看论坛里又有宿州和淮北的撤并转的话题,并且留言的看这都是咱们虚线的,认为大虚线不可能被兼并!!!
& && &&&往往不可能到最后都是可能真实的,
& && & 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看:淮北在中国甚至世界的知名度要比宿州高的不是一点点,淮北和淮南是我国煤炭基地,为国家建设是出了大力的,我在外地给别人介绍宿州,都是说是虚线,淮海战役的地方,他们往往都知道淮北,这是不争的事实。
& && & 从改革开放以来来讲:淮北知名度要高些,因为是资源城市,几十年的开采支持了国家也支持了淮北建设,使得淮北虽然地方小点但人家有钱,财政有钱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好办,并且矿业大学等一些知名度高的学校还有众多的中央和省直属企业,无疑淮北在中央的印象中要得分不少,印象有了,影响就有了。
& && & 从政治上讲,人家淮北煤炭大市,从建国就开始挖煤支持国家建设,煤炭做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能源,它的外号“黑金”大家应该都知道, 再最近几年资源枯竭后,主动的进行城市转型,并且淮北人很努力,政府很尽责,转型的也不错,比如塌陷区的开发,对历史的重视,都是非常符合中央的政策,就这样的淮北应该在中央得分不少吧。再深就不能说了!!!
& && & 反观我们宿州近些年发展的也不错,城市拉大了,房价上来了,经济也上来了,财政收入也上了。宿州是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产值中要占很重要的比列,宿州有的,淮北也有,谁要这两个城市那么近呢,而淮北有的,宿州不一定有,宿州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政府重视吗?隋唐运河,还有很多的历史遗迹和典故,真正的重视历史和挖掘历史开发历史,我们一样能得很多分,能有很大发展,但重视了吗?就去年一个野生动物园使我们宿州闻名于天下!
& && & 说历史旅游开发就说虚线,时村镇东街是个老街了,民清建筑,青石板铺路,97年的时候我在那上班时就经常流连那,如果重视开发起来,我们不用到乌镇等其他的古镇去旅游都能领略到民清时期的韵味。还能带动那片的经济。还有镇头寺,如果连着北边马娘娘的家乡再加上泉水还有那喷香的香稻米,还有北边的闵贤,我相信夹沟那片连起来几个镇历史古迹能发展成一个区,但往往希望和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宿州埇桥的财政不支持,领导没有那么远的眼光,再加上私心没有好的投资环境,什么都是水中月。在淮北为资源枯竭而去苦苦转型迷茫的时候,我们宿州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白白的丢失了10年,虽然这10年我们也在发展,但淮北在破局,在迷茫中找寻到了自己的路子,曾几何时我们比淮北有几个很大的优势1.交通优势,我们有京沪铁路,我们有水运,我们有高速铁路和公路,但淮北在奋勇直追他们也有了高速铁路和公路。2.我们有历史文化,是的我们有,就是没有做。淮北在做,并且做的还不错。3.我们是农业大市,我们有农业有人口,我们利用了吗?农业的深加工和人口的劳务输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们都落后了。
& && &&&衡量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前途不是房价高了,规划大了,农转非多了,农业产值多少多少了,而是工业企业,就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业什么都靠进口,那么这个国家有前途吗?所以说宿州没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工业企业,淮北有,历史延伸下来的几个矿,还有伴随着煤炭而产生的加工企业,还有央属省属企业,虽然没有煤了,但人家的工业历史积淀在那啊,人家底子厚实,并且淮北是工业城市,农民占的比列远远小于宿州,所以说淮北是工业城市,宿州是农业大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说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淮北的体量和积淀都比我们宿州强,只需要点政策或者投资,工人更能接受一些管理和新的知识文化!
& && & 说了那么多,虚线的爷们又该喷我了,其实我也是说了实话,我是虚线人,几辈子都是虚线人,我想虚线更好,更美丽,其实不管宿州划给淮北,还是淮北划给宿州,总之我们是淮北人,我们是淮北的爷们,也许谁也划不了谁,但几十年后呢?随着城市群的发展一个崭新的超大型城市会出现在淮北大地,当然我们是看不了,所以我祝愿现在的宿州现在的虚线越来越好!!!
酥梨(好评) -2
建国以来淮北知名度就高?笑死我了
你再造势也是瞎操心!
在线时间534 小时
葡萄(经验)1152
酥梨(好评)0
烧鸡(货币)234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5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5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5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5 积分
烧鸡(货币)234 只
奇石(金币)0 块
来自掌上神器
到不是喷,你应该去看看官方文件,省里的战略是宿淮组群,淮北定位是山水园林式城市,宿州定位是四省交汇区域中心城市,这明显是以宿州为主。还有你忽略了政治,不是有利于发展就合并,或者划萧砀,淮海省在古时就提出过,可结果呢。皖北就不该属于安徽,安徽两字对皖北有意义吗,安庆徽州而已,可见国家对江苏安徽派系有自己一些安排。宿淮合并妥妥安徽第三大市,淮海省建立也是有利的,但触及了多少群体的利益,怎么平衡,徐州是战略要冲,合并做大怎么制衡,中央能放心吗。政治就是利益群体的妥协,和其他没多大关系
在线时间1681 小时
葡萄(经验)6471
酥梨(好评)81
烧鸡(货币)2110 只
奇石(金币)1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28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8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28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8 积分
烧鸡(货币)2110 只
奇石(金币)1 块
你让那几个大官以后怎么填表!
在线时间2672 小时
葡萄(经验)22372
酥梨(好评)18
烧鸡(货币)27543 只
奇石(金币)3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六星会员, 积分 117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6 积分
六星会员, 积分 117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6 积分
烧鸡(货币)27543 只
奇石(金币)3 块
我们的汪主席籍贯怎么填啊
在线时间2672 小时
葡萄(经验)22372
酥梨(好评)18
烧鸡(货币)27543 只
奇石(金币)3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六星会员, 积分 117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6 积分
六星会员, 积分 117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6 积分
烧鸡(货币)27543 只
奇石(金币)3 块
淮北四周都山发展空间小,就是合并也不会在香山脚下办公。
在线时间5350 小时
葡萄(经验)83544
酥梨(好评)17027
烧鸡(货币)144624 只
奇石(金币)74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八星会员, 积分 818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8105 积分
八星会员, 积分 818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8105 积分
烧鸡(货币)144624 只
奇石(金币)74 块
矿业大学与淮北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一要干活,二要干净。
在线时间1514 小时
葡萄(经验)12907
酥梨(好评)7
烧鸡(货币)9086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57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51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57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51 积分
烧鸡(货币)9086 只
奇石(金币)0 块
弹丸之地而已!谁见过蛇吞象吗?
在线时间234 小时
葡萄(经验)3498
酥梨(好评)5
烧鸡(货币)4612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06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06 积分
烧鸡(货币)4612 只
奇石(金币)0 块
到不是喷,你应该去看看官方文件,省里的战略是宿淮组群,淮北定位是山水园林式城市,宿州定位是四省交汇区 ...
对对,讲的对
在线时间992 小时
葡萄(经验)6596
酥梨(好评)16
烧鸡(货币)2646 只
奇石(金币)2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24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0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24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0 积分
烧鸡(货币)2646 只
奇石(金币)2 块
矿业大学与淮北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矿业大学好像在徐州吧?&&淮北好像只有一个煤炭师范学院!!!!!!
在线时间992 小时
葡萄(经验)6596
酥梨(好评)16
烧鸡(货币)2646 只
奇石(金币)2 块
主题听众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24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0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24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0 积分
烧鸡(货币)2646 只
奇石(金币)2 块
小编还忽略了一点,淮北地域狭小,塌陷区居多,属资源枯竭型城市,不适于发展成大城市! 还有,好像淮北很多矿都在宿州吧?
而宿州,地域辽阔且平坦,近年来国家对宿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策业关照很多,这些都有利于宿州的发展!!
我觉得就是宿淮合并了,主要发展地也是在宿州! 淮北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
酥梨(好评) +2
通过性别认证(男),在论坛会员相册版块发过自己真实照片
Powered by皖北古邑宿州埇桥
我的图书馆
皖北古邑宿州埇桥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白居易
别业埇桥北,抛来二十春。  
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  
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汴河路有感
〔唐〕白居易
三十年前路,孤舟任往还。
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
事去惟留水,人非但见山。
啼襟与秋鬓,此日两成斑。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浮梁大兄、淤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苻离及下邽弟妹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寓居宿州和陆鲁望白菊作
〔唐〕皮日休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花千点照寒烟。
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
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
无由摘句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向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风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当然,唐诗中赞诵埇桥的诗还有很多。
在古老的汴水之滨,镶嵌着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中国最大的县级区——埇桥区。
埇桥其实应称为“甬桥”,1999年撤地改市划区,不知为何用“埇”字?埇桥区原名为宿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历史悠久,原区域幅员广大。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拨西南十九集归新建的涡阳县。复于一九五零年分原县属的西部置濉溪县,一九六四年,再拨湖沟等四个公社入新置的固镇县,今面积为两千七百九十三平方公里。
埇桥区东邻灵璧,西靠濉溪、萧县,南连怀远、固镇,北接江苏省铜山。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是徐(州)、蚌(埠)间的咽喉。枕山带河,位置十分重要。
古代埇桥区境内主要为淮夷等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周初大封诸侯,墉桥区为宋国辖属(春秋时今墉桥区境内有“宿”、“竹”等小国,战国时有“符离塞”、“竹邑”),宋灭,归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埇桥区境内置有“竹邑”、“符离”、“蕲”三县,属泗水郡。
西汉时,属沛郡,东汉属沛国。
三国时,入魏,属谯郡。
西晋时,竹邑、符离,属沛国,蕲则属谯国。
东晋时,因墉桥区地区沦为战场,故苻离等县先后撤销,侨置、增置区划日渐增多,蕲县侨置今安徽省巢湖地区。
南朝,刘宋,萧齐时,蕲县仍属谯郡,北齐废入符离。北魏增置南济阴郡(今古符离集)。南梁,改蕲县为蕲城县,增置蕲城郡。另置淮阳县(今埇桥区解集),东魏改称斛成县,北齐废。东魏复侨置顿丘县(今埇桥区灰古堆)。后魏置定陶县(今定陶山下)。东魏武定六年置新丰县(今埇桥区夹沟新丰),同时置广平县(今濉溪临涣东北),复将苻离县改为雎州雎南。
隋朝统一中国,隋设埇桥镇,设符离县,并改蕲城为蕲县,皆属彭城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符离县仍属徐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并诸阳县(在今濉溪县诸阳山下)入苻离,并移治竹邑城(在今濉溪县古饶集附近),蕲仍属徐州。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并谷阳(今固镇县)入蕲县,改治谷阳城,后迁回故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彭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归徐州。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割原徐州属之符离、蕲,原亳州属之临涣,原泗州属之虹县,建宿州,治埇桥镇。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设州郡团练处置使。唐末水毁州城,曾一度移治于符离,后复旧治。所属符离、蕲当今墉桥区境内。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旧制未变。
北宋初年仍为宿州(辖符离、蕲等地)。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改属淮南东路。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宿州入金,伪齐于此设招受司。后为宋将王德收复。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再次入金,遭屠城,建制未变。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苻离、蕲三县入州,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元末为张士诚占据。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宿州归属中都临濠府(次年称中立府)。七年(公元1374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属安徽省,先后归凤阳巡抚,凤颖淮泗道分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俗称南宿州),直属安徽省。三年,即公元1914年,属安徽省淮泗道。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埇桥区沦陷,日伪、顽、抗日人民政府三方政权同时并立。抗日人民政府设蒿沟集。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抗日人民政府以津浦铁路为界,分宿县(今埇桥区)为宿东、宿西两县。又于三十年(公元1941年),一度与邻县联合成立“宿灵”、“宿永”、“宿萧”、“宿铜”等边区县抗日政府,不久取消。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埇桥区收复,国民党政府划属安徽省第四专区。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恢复宿东县属江淮解放区第三分区,宿西县属豫皖苏行署第三分区。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共解放宿县城,二十日,置宿县市,属江淮解放区第三分区。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宿西县亦划归江淮解放区第三分区。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宿东、宿西合并,仍称宿县。宿县市撤销,并入宿县,属皖北行署。一九五0年,析出宿县西部置濉溪县,另划宿城市。一九五二年,拨入原江苏省的褚兰、桃山两区归属宿县。一九五三年,宿城市撤销,并入宿县,隶属安徽省宿县专区。一九七九年析出宿县城关镇及城郊、城西两公社之大部分置宿州市,一九九九年撤宿县,设埇桥区。
埇桥区是安徽省宿州市辖区。全区土地面积2868平方公里,人口172万,其中,市区及规划区内的人口60万,流动人口20万,下辖26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
埇桥区北为残丘,南是平原,为古战场。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伐楚,其将王翦破项燕军于蕲。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率戌卒九百人于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刘邦亲征,败叛军于会
甄(蕲、大泽乡、会甄 ,均在今埇桥区境内)。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起义军于宿州大败官军。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鲁景仁于宿起义反唐,兵占宿州,后加入黄巢起义军。
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韩世忠奉命抗金,曾引兵渡淮,军驻符离。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占宿州,宋将张浚檄统制王德收复之。绍兴和议后,宿州入金。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出师伐金,双方激战于宿州。因宋将李显忠、邵宏渊不和,故师溃符离。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成组朱棣南征,破宿州,败惠帝军。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白莲教徒王朝名于宿州发难反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捻军首领张乐行等曾攻宿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勋大举南犯。宁粤军挥戈北上,于埇桥区(原宿县)大败“辫子兵”。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徐州会战,埇桥区(原宿县)亦为其战场的一部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埇桥区(原宿县)解放,奠定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
以上事实,足证墉桥区的风云变幻,多成为徐淮地区战局的关键。故宿地古称“符离之塞”,其北部山口,昔名为“百战道”。
埇桥区昔当汴渠要津,又为南北交通之孔道。复有陴湖、武里、流沟、大泽乡诸胜,故历代均有著名文人寓居于境内的符离一带。如王绩、韩愈、白居易、皮日休等,皆与埇桥区之山水结下不解之缘,都曾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陈涉世家》,曾不远千里,亲来现场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大泽乡。
埇桥区的沃土佳壤,亦孕育了不少俊才名士:秦有葛婴、朱鸡石(陈胜部将,均为符离人);唐有鲁景仁(黄巢部将);明有马皇后(朱元璋夫人)、康茂才(蕲县人)。至于民国以来,诸如吴可、王效白、王恒赵、常俊婷等英雄人物则数不胜数。
宿州市埇桥有闵子祠,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生活22年的地方,也是明贤后马娘娘、著名画家梅雪峰、梅纯一父子、书法家李百忍、当代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的故乡。
据考:埇桥区亿万年前地处海洋浅滩,沼泽众多,灌木丛生。因临近大陆,其河流带来之泥沙,逐渐将其覆盖于地层中。年深日久,碳化成煤。故今埇桥区境内的芦岭、朱仙庄、桃园、蕲县、符离等处地下,皆有煤炭埋藏,总称宿县煤田,并汇濉溪煤田(临涣、童亭、百善、海孜等矿)、淮北煤田(相山、刘桥、朔里等矿)为一体,合称“淮北煤田”,为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埇桥区因自然条件优越,故盛产小麦、大豆、杂粮、薯类,为我国主要粮食基地之一。境内之夹沟所产“香稻米”闻名全国。&&& 此外,埇桥区符离集烧鸡,以其特有的色香味赢得人们的喜爱,远销国内外。另外、诸兰乐石砚也是埇桥名产品。&&& 埇桥区还分布着许多风景名胜和古文化遗迹。南有陈胜、吴广起义时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皇藏峪,东是楚汉相争时“垓下之战”故地,西南有淮海战役主战场双堆集纪念地。在今安徽宿州北武里山麓,有个“王绩墓”,今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五柳先生墓”,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 王绩——(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
县)人,字无功,号东皋子。诗人,曾举孝廉,官秘书省正字。唐初弃官归隐东皋(在武里山东麓)。性简放,嗜酒,作有《醉乡记》、《野望》诗。他是隋唐之际
著名诗人,文中子王通之弟,初唐名诗人王勃的叔祖。新、旧《唐书》均有传,墓今犹存。联云:“野望醉乡多隐士;牧归武里吊诗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
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诗作多贬时弊,力改南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为开启唐代蓬勃向上的诗风奠定了基
础。&&& 王绩出身于世家,隋末大儒王通,即文中子,是王绩长兄。另一位兄长名王度,相传为著名传奇小说《古镜记》的作者。王绩称自己的家世“地实儒素,人多高烈”。&&&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只有
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即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
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其实,他并不看重官职,故感叹道:“网罗在天,吾且安之。”时隋末大乱,他常
和隐士仲长子光在一起饮酒赋诗,养鸟等均有研究。他曾作一诗云:“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他的诗风淳朴
真挚,脱离了六朝绮丽习气,为唐诗新风开了先路。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
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
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回到东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在所居之东皋,
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王绩因对现实不满,终于走上隐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无不乐
往。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
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王绩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历来对他评价甚高,认为其功绩在于扭转齐梁余
风,为开创唐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病卒于家中。与陶潜的《自祭文》一样,生前已备有自撰志铭,并嘱家人薄葬於武里山下。至于王绩墓如何在今宿州北武里山麓,尚不得解,但历代均传在此。是真是假只有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考证了。
今录王绩在东皋居住时所作几首诗以飨读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石苔應可踐,叢枝幸易攀。青溪歸路直,乘月夜歌還。
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
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
地冻根难尽,丛枯苗易失。从容肉作名,薯蓣膏成质。
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且复归去来,刀圭辅衰疾。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安徽宿州市城北21公里,埇桥区境内有褚庄集,褚庄集是个美丽的小集镇,境内三面环山,东靠力顶山、石婆岭、乾山,西接津浦铁路、狼山、大山,南依灵寺,北连尖山、白龙山、离山。
在褚庄集境内,206国道东,北山坡,有晋朝刘弘墓一座,墓上长满了杏树,春天一片银白,构成墉桥区一景。
刘弘是东汉时刘馥的孙子。刘馥,相城人,字原颖。建安初年为杨州刺史,为官清廉,推行政策有方,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刘弘的父亲刘靖,有其父的遗风,被朝廷封为广陵亭侯,官至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军事。
椐《宿县古今》载:刘弘,表字季和,少年时居住洛阳,同晋武
帝司马炎住在永安里,两人感情特好,一同谈心吃酒。因这层关系,被司马炎重用,累次升官,封为宁溯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当时天下大乱,刘
弘任荆州都督,车骑将军。选拔人才,叙功铨德,随才受任,人们都佩服他的公正。弘专督江汉时,威行南服。没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人皆感悦争赴之。
都说:得刘公一纸书,贤十倍事。刘弘在荆时,劝课农桑,宽型减赋,百姓爱悦。推诚群下,尽其器能,将士用命。当时,逃难的老百姓有十万人在荆州,刘弘给他
们田地,粮食,有贤才者擢而用之,流民乃得安集。刘弘常说:
“事成是某人之功,事败是老子之罪。”
刘弘死后,襄阳人无论男女痛哭流涕,像死了自己亲人一样。表赠新城郡公,谥曰元。归葬于此。
唐使臣说:
中朝叔世,要荒多阻,分符建节,并紊天纲。以同里之情,申卢绾之挈;居方牧之地,振吴起之风。自幽俎荆,亟敛豺之迹;举贤登善,穷掇孔雀之毛。由是吏民毕力,华夷顺命。一州清宴,帖波于沸海之中;百城安堵,静浸于稽天之际。可谓贞固,足以干事矣。
至于刘弘为什么葬于此,余以为;刘弘热爱这片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如画,是一个典型的世外桃园。
不管对不对,刘弘葬于此,的确给宿州增添了一份无可厚非的文化遗产。阿灵王墓:在今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东北蒿沟乡南,新汴河南岸。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实现了中央集权制。蒿沟属秦始皇的侄子阿灵王所辖,因此叫阿灵王郡。阿灵王郡城面积很广,东至陈家,西
抵马桥,南至展桥,北达朱渡口,方圆数十里。城内名胜很多,有全神庙(七十二庙)。人们传说:“七十二庙,唯缺城隍庙。”近来还遗有一部分痕迹。
阿灵王墓是阿灵王在位时所建,预先迫使当地百姓为其修筑之墓墓高三丈余,占地三四亩,如平地突起之丘陵,巍然矗立,至今犹存。墓室全用方砖砌成,工程细致,式样美观。一九五四年,安徽省历史博物馆派人掘开此墓,从中得宝剑、金、玉、石器等物。据说现保存在省博物馆。
关于阿灵王墓,当地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阿灵王墓边有一块菜地,因菜长势良好,种菜人非常爱惜,每天都到菜地去,看看菜的长势。忽然,有一天种菜人发现,在夜里一匹马驹子闯到菜地里偷吃菜,他非常气愤,就抡起斧头向马扔去,砍掉了马的一只耳朵。那马腾开四蹄逃跑了。种菜人随后追赶,追到阿灵王墓前,马不见了。第二天,种菜人发现,砍掉的那个马耳朵,却是一块金子,知道那是金马驹子。这话传开了,便有人来掘墓,掘去外面土层,现出墓门,是大石块扣成,掘不开。门石上刻有十个字:“欲要墓门开,须得十人来”。地方于是传说,要有兄弟十人才能掘开墓门。有一家兄弟九人,又认了一个干兄弟(即是义兄弟)前来掘石门,眼开石门掘开,有个弟弟喊:“干哥,你用劲。”只听呼通一声,石门又关闭,永不得开。
后人理解,“十人”即诚实人,想求财宝,必须诚实。&&& 安徽宿州市境内的通济渠,今天叫汴河,自西而东。是隋炀帝自板渚引黄河水下达淮海的一道运河,在宿州城乡均能清楚地看出它的遗迹,河堤设御道,后称隋堤。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入淮,
夺淮入海,这两个因素导致通济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渐淤塞废弃。在宿州境内,通济渠由西北流向东南长达一百多公里,大运河遗址是该渠的一段。20世纪50年代
运河堤坝还保存完好,今天沿通济渠一带的群众都把运河故道称为隋堤或隋堤沟,宿州就位于隋堤之上,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铺建在运河故道上,穿宿州境内而过。
河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隋王朝为加强长安与洛阳联系和对河北及动荡不安的江南等地的控制;为解决两京大批军政粮饷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隋书炀帝纪》)的军事需要,先
后开凿了广通渠和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通济渠(唐、宋亦称汴渠、汴水或汴河)作为隋代大运河重要组成,与另三段(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一样,客
观上在便利交通运输、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据历史文献记载,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上游河口
(汴口)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北连接黄河,其间流经广武县、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
桥区(原宿县)、灵璧县(零璧县)、泗县、江苏省盱眙县,在盱眙东北汇入淮河。通济渠成为沟通黄、淮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通道,“水面阔四十步”(《大业
杂记》,引《行水金鉴》卷九二《运河水》),渠旁筑御道,植榆柳,自隋沿用至宋。从开凿成功大约经历了五百年沧桑后,由于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原
因到南宋时完全堙废了。
&&& 关于通济渠的流经区域路线在开封以下的走向,自清以来学术界一直诤讼不休。主要观点有二:
一、借古汴水故道经徐州会泗水至淮阴入淮的北道“汴泗说”。二、由古汴水故道在开封至商丘段折向东南流经宿州至古泗州(没入洪泽湖)入淮的南道“淮汴说”,这里就(隋堤)通济渠遗址安徽宿州段考古工作收获简述如下。
&&& 原宿县文物部门1979年至1981年在社会调查中于宿县
(今宿州市埇桥区)东二铺、三铺、四铺、大店镇等地窑厂、集镇和村庄征集到一批唐宋时期的珍贵陶瓷器等历史文物(收藏宿州市文物管理所)。据介
绍,1977年东二铺窑厂的料土坑内出土过一条木船,内装瓷器和兽骨。征集到的这批瓷器分属南北方窑系窑口,器形有执壶、注子、罐、盂、碗、三彩陶器等,
多施釉不到底。文物工作者审视这批器物产生了一些疑问:它们为什么均属唐宋时期?为什么集中散布于泗(安徽泗县)永(河南永城县)公路两侧的窑厂和村庄?
在这淮北平原的地下怎么会有装载古代瓷器和兽骨的木船?能说明怎样的历史事实?为搞清问题再度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古踏查。
他们在地图上标出公路两侧所要调查的村庄、集镇和窑厂顺序,
制订了基本工作计划。依次找村民、教师和窑厂工人座谈,提出问题引导回忆所见所闻;随见证人到现场考察。经过田野踏查,在原宿县至灵璧县交界的宽1公里、
长近30公里的泗永公路沿线区域得到有学术价值的考察点十几处;采集到一大批唐宋时期的陶瓷片标本。
经整理资料后发现,有价值的考察点竟然由西向东排在一条直线上,并且这条线紧傍泗永公路北侧向东西延伸。群众反映,沿线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堤”地方历来称“隋堤”;五十年代还有5米上下高度,后
在平堤造田、拓宽公路铺路基、窑厂取料土等社会行为中已基本夷平。循公路沿线查看,发现公路北侧多数地段仍高高凸起约2米上下,个别地段尚存有5米上下高
度,残存宽度包括公路在内约80米。从“堤”的横切面看,均为纯净细黄沙土,与公路两侧田野里的黑粘土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东西“大堤”?筑于何时?何
用?没人能讲清楚。
& 文物工作者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发现隋代人工运河通济渠流经宿州的历史事实。由于其上游水源来自黄河,泥沙含量大,经历了几百年后淤淀成为地上“悬河”,以至堙塞废弃后留下了横亘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堤”。宿州市历史城区的西关大街、中山街、东关大街都位于通济渠遗址上,明显高于南北两侧。至今中山街南边还有东西走向的大、小“河南街”之称谓。城外沿线历史集镇均建在遗址上。文物部门把这一发现报告地方政府的同时,书面报告了当时的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
1984年春末,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来宿县地区传达,国家组织一个由历史、文物、地理、水利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隋唐大运河综合科研考察团”开展隋唐大运河学术考察。安徽省是通
济渠考察的重点接待,任务重心在宿县。要求熟悉情况的宿县有关文物干部负责辅导宿县地区和淮北市相关各县的文物、地方志等
方面干部进行运河遗址田野考古调查、材料准备、选择考察点。会后,分别回各地开展工作。
经过统一考古调查,在淮北市濉溪县境搞清了通济渠从河南永城县进入该县后流经路线,同时发现了隋唐历史重镇柳孜等运河遗迹。通济渠由西北向东南从濉溪县进入宿州市,贯穿市境。经过埇桥区境、宿州市历史城区、灵璧县境、灵璧县历史城区、泗县境、泗县历史城区,入江苏省泗洪县境。埇桥区至灵璧县境内基本处在303省道的北侧,现
仍可看到隐约隆起的地貌。在埇桥区大店镇地段和宿州市第一小学院内(均处遗址区)发现千年古榆树;灵璧县境内发现北宋宣和年间运河花石纲事件(参见《宋史
陈遘传》)遗迹。泗县境内发现残存一段通济渠故道。千里通济渠绝大部分因淤淀堙废而尘封地下成为遗址;因地理环境至今在泗县境内仍遗留一段故道。全长约
25公里。虽不能通航,但仍有灌溉和分洪作用,是一段难得的活遗址,其科学价值不容低估。
&&& 经过充分准备,1984年8月中旬综合科考团进入安徽,在宿
县停留考察三天;安徽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受到国家考察团领导和专家一致赞许,“从杭州启程,已考察了三省,安徽准备最充分,宿县的材料最珍贵!”国家综合
考察结束后,形成了《隋唐运河考察日记》和《运河访古》论文集两部文献成果,确认了通济渠遗址安徽段。从而基本解决了通济渠流经区域路线的历史纷争;为通
济渠这条线形大遗址保护和建设城乡科学规划奠定了基础。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赞美汴河隋堤的胜景在《隋堤柳》诗中写到:
西至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当年隋堤之上盛植杨柳,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每当清晨,登堤遥望,但见晓雾蒙蒙,翠柳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景致格外妩媚,是一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故而被誉为“隋堤烟柳”。
清代有诗人题诗赞美说:
隋堤迢递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
风絮乱飘千树雪,烟丝新变万条金。
远来乔绮无人见,娇转流莺何处寻。
说与离人休挽折,炎天行客待繁阴。明嘉靖版及清光绪版《宿州志》有载: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首领,凤阳府宿州湖沟阳城人(今安徽固镇县湖沟镇陈渡人)。
在今大泽乡一带,因陈胜、吴广起义,所以留下很多值得回忆的地名,如:涉故台、鱼腹天书湾、篝火狐鸣处、隐王庙等,还有一处常常被人们遗忘的,那就是雪花山。
雪花山墓座落在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距涉故台只有三华里的王寨村南50米处。雪花山是当地群众口传俗名,说是座山,其实不是,眼前只不过是个两丈高的土堆。但老百姓说它是雪花山。传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妹陈雪花葬于此。现墓高5米,直径50米,占地2000平方米。雪花墓前,当年陈胜亲手植的红果树,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仍然枝叶繁盛,见证着这厚重的历史。
当年,陈胜和吴广在前方领兵向暴秦进攻,而雪花姑便在故乡阳城领导妇女辛勤生产,筹军饷,做寒衣,支援起义军。雪花姑性爱劳动,关怀穷人,常以自己劳动所得,周济贫苦农民。凡遇婚丧嫁娶,雪花姑娘无不尽量照顾,深得贫苦农民爱戴。
秦二世元年,冬,起义军失败,秦军进攻阳城。雪花姑率领当地起义军奋起抗乱。秦军进攻了无数次,都被城头守兵打的死的死,伤的伤,不要说没有一个兵能够爬上
城头,就是能够活着爬到城墙半腰也算是奇迹了。每次发起攻城,城墙上射箭,投砖瓦、倒开水,掷火把,就象雨点飞下,没有被箭射伤的,就被砖瓦砸伤,没有被
砖瓦砸伤的,就被开水烫伤,没有被开水烫伤的,就被火把烧伤。无论是射伤,砸伤,烫伤,烧伤,即使死不了,从梯子掉下也要被摔死。
秦军攻城十几天,能够想得到的方法都想到了,死伤无数,却没有一点进展。因为雪花姑每天都身先士卒,身披红披风,手持双剑在城门前奋力砍杀秦兵。不料,这一
天,等到雪花姑杀退进攻的秦兵,刚要返回城中时,就被城外飞来的一只冷箭射中后胸,雪花姑顿时支持不住倒在了马背上。雪花姑不幸阵亡,城被秦军攻破。秦军
把她的尸首挂在城外的一棵大树上,告示百姓:“有敢收殓埋葬者斩!”入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当地百姓忧心如焚,惦念雪花姑之尸体。第二天早晨,风停云
散,雪花姑的尸体和那棵大树都没有了,却在那里出现一座五六丈高的大雪山。秦军闻讯赶来,恼羞成怒,挥舞斧凿,企图把雪山毁掉。谁知雪堆的坚硬冰块,被斧
凿一击,尸横遍野,却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满天冰块乱飞,砸得秦军血肉狼藉,尸横遍野,秦兵只好逃之夭夭。
第二年春花,冰消雪溶,一座青冢,巍然屹立。墓上芳草萋萋,野花飘香。
两千多年过去了,雪花山已很模糊,但人们仍然不忘记雪花姑。
据传说,雪花姑葬后,常显现灵验。如附近穷苦人遇有婚丧事只要在坟前焚香祈祷,所需要的用具,次日即可到坟旁去取。事后再如数送还。如此习用很久。后来村里
有一户财主,为儿子结婚,也跑到雪花姑墓前祈祷,借银碗筷等使用,并保证三天送还。财主贪心,在送还时竞扣留银碗一个,银筷一双。雪花姑发觉后十分生气。
从此虽再祈祷,也不出现银碗筷等借人用了。
这虽是个传说,但从另个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雪花姑的眷恋。
小山口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埔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
,距今约8000年,出土过大量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物,2012年还在遗址附近挖掘出大批新石器时期的陶片。
该遗址包括了新石器早期、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对于认识皖北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2005年,小山13遗址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山口附近的村民雨后经常能在遗址西北
部拾到小件玉器(如玉管、玉璜等)。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时将其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其调查,并于
1991年秋对小山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该遗址含新石器早期、大汶口文化和晚期龙山文化遗存,而且文化层丰富,出土遗物较多,为探寻皖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发
展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991年发掘面积较小,仅发掘探沟一条(3米×10米),没有揭示整个遗址全貌。文化层内发现新石器早期灰坑1个,大汶口
文化时期墓葬1其所导致的烹调方式的变化和储存食物的需求有关。另外,陶器的出现也与人们的定居生活有关。
当时,宿州人虽然已经有了农业生产,但野外采集和打猎仍是史
前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山口遗址出土大量骨角器及各种动物骨骼,说明新石器早期渔猎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淮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各种动物出没
平原山林之中,为先民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部落中的妇女和小孩下河捉鱼拾蚌,成年男子则去狩猎。遗址出土大量鹿制品及骨骼,说明鹿是先民当时重要的猎食
对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则说明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发展,当时先民已开始饲养狗、猪、牛、羊
等各种家畜了。小山口遗址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
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宿州市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小山13早期文化分别为公元前6077至前5700年和公元前年,距今约8000年,是已确定的安徽省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目前暂定为“小山口一期文化”。小山口遗址不仅在安徽省新石器时期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也具有重要价值。
考古学家王吉怀、吴加安和梁中合在《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中指出:“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应属同一文化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广仁和研究员邵望平在《淮
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阶段及裴李岗文化的主源性》一文中指出,“淮系文化第一阶段以裴李岗文化为主源性。安徽宿州小山口一期文化是淮河流域很早的一支原始
文化,它与裴李岗文化似无明显的接触。鲁北的后李文化是否已分布到鲁中南的淮河流域,目前尚无直接证据,但它至少是与淮系文化接触、融合最早的一支原始文化。”
“小山口一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考古大家的结论足以让宿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范蠡墓怎会在安徽亳州市涡阳
& 范蠡墓、范蠡冢,也叫范蠡堌堆,又叫峨眉山。在涡阳东南15公里处,西阳集之西。《安徽通志》说: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蒙城县志》说:范蠡墓
在县西五十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行者皆瞻望凭吊焉。《涡阳县志》说:范蠡冢,清时曾奉防护。又说:今冢在西阳集西八里,土丘隆起,古柏挹
翠,黄流襄陵,曾无崩坏。在乾隆时蒙城知县关中谈若水题碑:范蠡冢。旧有范子祠。《葛洪奕祀》说:幼披山桑人物图,考见有所谓范蠡冢者,土人谓冢为堌堆,
故亦曰范蠡堌堆。又号峨眉山。1981年该地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赵社民主编的《中华名人墓葬》亦有详细记载:范蠡
墓,也叫范蠡堌堆,又叫峨眉山。在涡阳东南15公里处。
&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界都备受推崇的人物,他的身上,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成就着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话。他助越灭吴舍佳人,功成身退游五湖,最后怎会选择在今涡阳县西阳镇作为其最后的归宿地?&&& 范蠡,字少伯,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国大夫,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
齐、鲁,一度为齐相,改名鸱(音翅)夷子支,不久又离齐,从事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散而复聚。后至陶,号陶朱公。晚年定居范蠡村(今安徽毫州市涡阳
县西阳镇西),死后与西施合葬在西子河畔。范蠡因人品高尚,善于理财,后被道教尊奉为财神。
& 范蠡堌堆的北侧有河叫做西河,又叫西子河。西河是因西施而得名,西阳集又以西河而得名。
& 在安徽宿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居永立主任陪同下,我们专程赶往涡阳。
& 从涡阳县城307省道东南方向,行程15公里到西阳镇的前李庄北,再沿路西行100米左右,在公路南侧约100米的地方有一个绿水环绕的小土山,那就是范蠡墓的所在地。
& 由于北部、西部有隔着一条传说中的“西子河”(当地人称“金沟”,据查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该河为古河道“西子河”),又是入冬之季,除非游过河,不然无法到达。
& 连续问了几位当地村民,车只好从北边的村庄进去,沿向西的一条路直走,行过一座桥,再南行,然后又东行过了一座桥,再穿过田间小路,跨过墓西干涸的小河才来到范蠡墓前。
& 长满枯草的小路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金色的地毯,仿佛范蠡墓所在的土山变成了一座宫殿。踏在“山”路上,望着前方范蠡墓,我竟有些迟疑:“这里真的是范蠡墓吗?”
& 范蠡墓南侧,有一块倒在地上且断裂的石碑上面刻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古墓葬、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涡阳县
人民政府立”。除去依偎环绕的西子河和一些树木,便没有任何修饰。经历两千多年沧桑,一个寄托着无数文人墨客文成武就理想的巨人,就这样长眠于此。
走上土山,范蠡墓变得更清晰。范蠡墓的东、西、北方向都被西子河环绕,东、西、南、北面都是绿油油的麦田,这让范蠡墓看起来像是一个孤独的小岛。“岛”上
有一个隆起的土堆,土堆上的松树大都是双杈树,看上去像是一对难分难舍的情侣,一对美丽的枯叶蝶在荒草上盘旋起舞,这是否都是范蠡墓作为范蠡与西施合葬墓
的一种映照?据《安徽通志》载:“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罩,壮观异
据史料记载,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上将军,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家。范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
富有谋略。吴越争霸时,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完成复国大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深知越王
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弃富从商,避开了政治漩涡。&
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在陶地经营,最终卒于陶,当葬于陶。史家称定陶的多,今人称陶山的多,凭什么说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
当地人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建有庙宇,供奉范蠡、西施。当地曾有地名范蠡村,涡河的一条
支流叫西河,附近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陶朱公合葬于此。史载: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后商,晚年定居于此。
范蠡、西施死后葬在西子河畔的范蠡墓内。1981年该地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 据《老子与范蠡》(作者王振川日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书考证,涡阳县西阳镇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马迁所说的陶,
“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
越地。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正符合“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此外,《战国策》中有一段秦“客卿造”
对镶侯说的话。客卿造对镶侯魏崖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攻下齐七十余城,你
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
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
正是今天的安徽涡阳县西阳镇,因此涡阳县的范蠡墓才是真正的范蠡墓。
&明清史料上也有种种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上也确认是范蠡冢。还有两本书:《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可佐证。&
&战国中晚期,秦国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国封穰侯后,又益封于陶。至公元前265年,穰
侯出关到封邑,并在陶去世。这个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陶朱公的陶与秦穰侯的陶用同一个“陶”字为地名,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且魏冉离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
远。司马迁《史记》中写“定陶”时从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认“定陶”为“陶”是不确的。《战国策》中多处提到一个地名叫“阴”,这个战国时的“阴”
就是后来的“定陶”,这个“阴”在齐、魏、赵间动荡不定,战国末年也不曾被秦国占有过。所以定陶在战国时称“阴”不称“陶”。&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中有《见田兵于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说,秦国在东侵的过程中越不过梁国的防线,而阴(定陶)却在防线的后
面。这一章说的是秦统一中国前的梁国的防线,当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说,终魏冉之一生,并未封到山东定陶去过,《史记》说他将平时的聚敛送到“陶”
去,去相位后,出关就封邑,并死于陶。如果是定陶,必无可能,秦国的势力当时还不能到达定陶,更不用说齐之腹地陶山了。&
&《战国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穣侯说的话。客卿造对穣侯魏冉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
“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
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
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有专家认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集。因此也认定今涡阳县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绝书》在交待范蠡的结局时说他“老身西陶”,也是一个佐证。&
&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今天,当地地名为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沿墓而过,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
& & 王振川先生认为:老子出关时当是公元前453年,老子119岁,范蠡74岁,西施49岁。
&就要离开涡阳了,一颗怀疑的心依然没有放下。假如范蠡真的葬在这里,当地政府为何不加以保护?省政府保护牌为何不重建重立?为何墓顶上任由农民种菜?墓周数十株老树被伐?&&&& 安徽宿州城内,古州衙旧址后面,在今宿州市甬桥区政府院内。
矗立一座格调古雅的建筑,主体为殿堂五间,匾额上题着“扶疏亭”三个金字。进门后,你会看到中心位置陈列着两方青灰色石碑,碑已经断残,却是件宝贝。它的
珍贵在于石面上以精致而劲健的笔划镌刻着一幅墨竹。竹枝叶扶疏,形态清逸,仿佛浸着如水月色,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竹下方刻有四句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诗是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的前四句。画与字的落款处,署着“东坡居士”的名字。&&& 宿州的扶疏亭是根据县志上所载的旧图重新修建的。苏东坡在就
任徐州太守时(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时东坡43岁),应宿州太守之求而作墨竹。但“东坡居士”显然不是当时的题署,因为他给自己取号“东坡”,
是三年以后谪居黄州躬耕时候的事。碑上题署是后来刻诗或刻画时所加。为了遮护保存这座刻有书画的碑,当时便建起了一所亭,取名“扶疏”,点明所藏的艺术珍
品是墨竹。&&& 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
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
作。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
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尽。古人有诗曰:“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扶疏亭为皖北重要的名胜之一,墨竹碑也十分珍贵:墨竹碑勒于宋代,和墨竹的作者苏轼同时期,因而见证了苏轼的一段活动轨迹,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另外,这件作品是苏轼得意诗与拿手画的联袂,并且这首诗歌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趣事呢。&&& 说是苏轼的拿手画,大家知道,诗书画全才的苏轼,对竹子有独到的理解,格外的喜爱。苏轼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县)竹之乡,在竹的姿影中长大,他一生崇尚竹子高风亮节,他高超的才华,他身上浪漫的胸襟气概,通过笔墨在竹的形象中获得淋漓的展现。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道尽了他酷好竹子和依竹而居的心境。他喜欢竹也善于画竹,有关他画竹的轶闻趣事很多:熙宁年间东坡任徐州知州。一天,东坡在几位朋友面前提笔画竹二枝,东坡兴致颇高,不无得意地对朋友说:“看,怎样?”其中一位徐州儒学答道:“我乍看这竹,像学士立身许国,劲挺不移;再细看,它们疏枝结叶,则像学士驭事爱民,间密以济。”东坡爽朗地笑着,说:“先生所言,确为精鉴。”说罢卷起那幅墨竹,赠给了儒学。名作遇到赏家,如同千里马见了伯乐,幸得其所。《六砚斋笔记》也记载了东坡的一位文友目睹东坡画竹的潇洒场
面。东坡边饮酒,边讲述游赤壁的经过,酒酣兴浓当儿,文友向东坡提出想要墨竹的请求,东坡乘兴应允。于是文友捧砚,东坡慨然挥洒。须臾之间画成,文友得此
墨竹,喜不自胜,他形容那墨香中腾飞而出的作品:“竹若紫凤回风,石如白云出岫,书则豪放跌宕,如快马斩阵,而步伍自存。”这情景,何其潇洒又多么的怡然
自得啊!&&& 关于画竹,人们还记起东坡的同乡朋友文同(字与可),他以善
画竹著名。文与可不幸病逝,东坡特意撰写了一篇祭文,讲到文同画竹的非凡造诣,讲到他不懈追求艺术境界的可贵精神。其中有几句特别描述画竹的要领:“故画
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既逝矣。”当然,人们更普遍熟知的,是东坡从画竹中体会的经验,后来凝结为一句成语叫“胸有成竹”。他说:“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彭门太守清虚谱,埇上君侯卓异图。”这竹子,苏轼得之于心而形之于手,自然格外值得珍重。再说所题的扶疏诗,这更是竹画的璧合。墨竹碑题诗是苏轼《和李太白并序》的前四名,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是一首依韵唱和李白诗歌之作。诗与序的全文如下: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太观也,道上胡洞微以石示予,盖其师卓玘之所刻。玘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今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玉芝一名琼田草,洞微种之七八年矣,云更数年可食,许以遗余,故并记之。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
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
世道如奕棋,变化不容覆。惟应玉芝者,待到蟠桃熟。
诗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经营救赦免,仕途上却屡遭排挤,先后流徙于湖州、黄州、汝州之后,此诗反映了苏轼经过数年贬谪生活,恬淡达观的心情。
苏轼的诗虽然只是依韵唱和之作,但是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的这首诗,尤其是前四句诗是相当满意的,也是烂熟于心的诗句,他专门为这四句诗创作了竹叶扶疏图,并把它送给了宿州朋友。
有趣的是,扶疏亭上的墨竹碑题诗,是苏轼依韵唱和了李白的诗,他的这首得意之作,也一石击起千重浪,引起了宋代诗人名家高手的络绎唱和,成为当时文坛一段佳话。
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原诗是这样写的:
何处闻秋声,萧萧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
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
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
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黄庭坚随后唱和了苏轼,诗曰:
不见两谪仙,长怀倚修竹。行遶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我病二十年,大斗久不覆。因之酌苏李,蟹肥社醅熟。
刘克庄读李白诗和苏轼、黄庭坚和诗,突然想到李、苏写竹诗时年龄都在49岁,而自己已经59岁了,依韵唱和时不禁有些感伤:
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
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
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夜郎与憺耳,老大费往复。
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
同是宋代著名诗人的谢枋得见了这些诗歌方家的题诗,自然也激起了清峭典雅之风,跟着和了一首诗:
雨歇月明松,天碧光入竹。好怀一时开,乾坤清可掬。
相携尘外游,此乐岂我独。扫开松上云,恐有鹤来宿。
爽气逼斗牛,何待蜀仙卜。独怜天心劳,千岁几剥复。
沧海有红尘,不见虚舟覆。问信安期生,何年枣当熟?
扶疏亭栉风沐雨历越千年,历代吟咏扶疏亭的诗、文不绝如缕,文人骚客,登临抒怀,
“疏影半宿犹啼鸟,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苏轼和竹子的精神气质品格情操滋润了一代代文人雅士。
临亭小憩,面碑怀古,墨竹及题诗,让人不禁想起苏轼这位11
世纪的文化巨人,想起激扬千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起胸怀天下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起柔情似水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也品味着谦虚劲节的“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苏轼一生迭宕起伏,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曾经数十次踏足宿州,留下了众多的行踪和丰富的美文,也留下了这么一座竹风诗韵的扶疏亭,扶疏亭见证着苏轼与宿州的缘分,也为宿州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宿州人值得骄傲、也应该永远珍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最后录几首与扶疏亭有关的诗,与大家共赏。
薛嵎题《扶疏亭竹》
风晴雨雪天,无趣不萧然。影过邻家月,根通石下泉。长因终日看,忆得故山眠。物性今方会,心虚节自坚。
李心悦《扶疏余韵》
墨宝真千古,坡仙留妙笔。烟云曾画竹,风雨自鸣秋。洒洒心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如钩。
清知州董柴《扶疏亭》
突兀孤亭墨迹留,扶疏二字几经秋。春深老树犹啼鸟,雨后新池不泛鸥。疏影半窗思渺渺,清风干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
清进士邵心豫《扶疏亭》
孤城高矗槛云收,坡翁当年画本留。胜地凭凌高百尺,名贤翰墨自千秋。长堤沙壅欹衰柳,古驿山多冷戍楼。闻道遗碑曾羽化,琅玕摹勒倍清遒。
另有《重修扶疏亭记》数篇,今录其一,以偏概全。
州厕后,有亭名日扶疏,贸然临于城上,盖东坡守徐日,以墨竹
遗宿牧得名也。年来荒陋不治,将使胜迹预湮,是贻司土者之愧。予归白京师,加修茸焉。建月槛于高寒,出凤栏于空阑,退食临瞰,犹觉绿卿青士,相往来于晨风
宿露间。王子猷云:何可一日无此君。盖非坡公之灵,斯亭亦不足以垂千古。予借以颜之,愿后之莅斯土登斯亭者,劲节虚心,无忘长公之遗韵可也。(清知州姚继祖)佘太君(934--1010年),又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 &&& 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杨令公,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
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
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
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
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
心,绝食三日而死。&
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安徽宿州竟会有佘赛花招亲杨业的传说。在安徽宿州市墉桥区栏杆集南五里,有座山,山势陡峭,绿荫覆盖,人称火唐山。山前有台,人称点将台,山后有沟,人称逃界沟。点将台在山中部,距山下平地有百余丈;逃界沟深达几十丈,宽约十多丈,沟内能容万人。相传此地为北宋名将杨继业招亲之处。
杨继业,尊号老令公,山西太原人。由于战乱,自幼居住萧县,二十岁从军,在刘崇帐前当兵。杨继业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使一口金背大砍刀,有万夫不挡之勇,深得刘崇的信任。刘崇是五代后汉高帝刘知远的弟弟,奉刘知远的将令,在火唐山练兵。火唐山南,即今天的宿州市墉桥区路村集一带,有个彭家村,彭家村有个员外,姓佘名起。佘起膝下有一女,名叫佘赛花。佘赛花长得亭亭玉立,娇媚无比,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八般兵器样样皆通,尤其善使长枪。一天,杨继业率领人马围猎,一箭射中一只兔子。那只兔子带箭奔逃,杨继业随后追赶。不想兔子跑进了一家花园,杨继业没有多想就追了进来。抬头一看,花园里有一女将,骑着枣红大马,手持长枪,带着一群丫鬟正在练武。杨继业见了刚想退出,不料那女将大怒起来,喝道:“大胆贼子,竟敢闯我花园!不要走,吃我一枪!”说着拨马奔杨继业而来。杨继业上前施礼道:“小姐息怒,小将确实不知小姐在这里,多有冒犯,请小姐海涵。”佘赛花一见杨继业身长八尺有余,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心中便有爱慕之意,但不知武艺如何,存心想试试杨继业的武功。只见她竖起柳叶眉,大喝一声:“要走也可以,能接我几招否?”说罢,双手紧握枪杆,把马一磕,一个白蛇出洞奔杨继业而来。杨继业也大怒,随声也道:“哪里来的野丫头,这等无礼,我岂怕你不成!”把刀往怀中一揣,来个怀中抱月,“当啷”一声将枪架过,然后催马上前,双手举刀,一个沉香劈山救母之势,搂头就剁。佘赛花二郎担山架过。两人来来回回,在花园中大战了五十多个来回,不分胜败。佘赛花暗暗佩服,杨继业啧啧称奇。佘赛花心中暗想:“这小将武艺道好,符合做我郎君的标准,就是不知他姓什名谁,待我问他一问。”想毕,用枪架住刀,问道:“小将且慢,俺枪下不死无名之鬼,请报上姓名。”杨继业道:“大将行不改名,坐不更姓。俺乃山西人氏,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业是也。”佘赛花心中暗喜:原来是将门虎子,看来他是我的郎君无疑了。想罢,拨马便走,口里说道:“敢跟我来否?”杨继业一看,心想:要走?念你是个女子,俺不追了。但听佘赛花这样一说,不由气冲丹田,随口说道:“哪个怕你?”催马举刀便追。两匹马出了彭家村,直奔村后的小树林。进了小树林不远,有座小庙,庙前是块空地。佘赛花回马大吼一声,回枪奔杨继业而来,杨继业双手握刀,刚要架枪,不料那马失了前蹄,“噗嗵”一声栽倒在地,把杨继业掀了下来。杨继业双眼一闭,心想:完了,必死无疑。但出乎意料的是,那女将并没杀他,而是下马将他扶起,一双杏眼含情脉脉地望着他道:“将军请起,小女子多有得罪,请将军海涵。”杨继业大为感动,随口说道:“小将误闯花园,还请小姐海涵。”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敬让着来到庙前,抬头一看庙上有字为“七子庙”。望着“七子庙”,佘赛花道:“将军将门虎子,武艺超群,令小女子羡慕。请问将军有家室吗?”杨继业一听心中欢喜,望着佘赛花道:“自幼飘落未有家室。”佘赛花脸一红道:“如果将军不嫌我脚大身丑,愿为将军持笤。”杨继业道:“承蒙小姐高看,小生高攀了。”随后两人就在庙中,借香炉拜了天地。佘赛花道:“咱俩在七子庙拜天地,我定为将军生七子。”后来夫妻二人投奔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成了名冠历史的名将,杨继业就是后来的老令公,佘赛花就是后来的佘老太君。他们共生七子,又收个义子,共八个儿子,所以才有后来的七郎八虎闯幽州之说。 当然,故事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佘赛花招亲传说到是为宿州增添了传奇。&&& 在安徽宿州市夹沟镇,龟山之左、丰山之右有徐王墓。徐王,本姓马,名不祥,因排列第二,俗称马二公。明太祖朱元璋皇后之父,明前即葬于此。元末杀人,亡命定远,与郭子兴善,以季女属子兴,后归太祖,即高皇后也。&
“徐王者马二公也,马二公者何?曰马皇后之生父也”。“徐王乃徐州地域之王”。光绪己丑年(1889年)重修的《宿州志》,一开篇就在序中写道“宿州,《禹贡》徐州之域也,今属中都凤阳府”。洪武二年朱元璋皇封马二公为徐王(当时宿州仍为徐州府管辖,洪武七年划归凤阳府)。马二公其人?明o嘉靖16年(1537年)《宿州志》载徐王陵碑文:“皇后父徐王马氏,世为宿州人,家闵子乡新丰里,王本民家,素质朴,以兄弟齿序,人称之曰马二公。”马二公在兄弟排行中居二,由于死得过早,已记不起他的大名,明朝初年追封为徐州之王,故尊称:“徐王马二公”。马二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史料上笔墨不多,但却能够说明问题,特别是朱皇帝口谕,礼部尚书陶凯亲自撰写的徐王陵墓碑文的叙述较为清楚:“洪武四年六月丙申,皇
帝御皇宫门召礼部尚书臣陶凯谕之曰:皇后父徐王姓马氏,世为宿州人,家闵子乡新丰里,王本民家,素质朴,以兄弟齿序,人称之曰'马二公’。王少壮时膂力过
人,沉毅,寡言笑,重然诺,而性刚强疾恶,见有为不义者,视之若仇雠,然或少忤其意,辄肆殴击,虽致死无所畏惮,乡人莫敢犯”。(明·嘉靖(1537年)《宿州志》)。
马二公在乡里是一位富豪人家,又是一个“膂力过人”,好打抱不平,“重然诺”,说到办到的一个人,以至于在乡里“尊为长者”。马二公为人处事的性格,是极富个性特点的,马皇后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马二公的“侠气”(明·《国榷》语),决定了对他的爱女马秀英
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马二公的流离失所,避难定远,寄定远豪杰郭子兴(郭子兴也是一个好结交,善施舍,讲义气的当地豪杰)篱下的环境,也不能不给马皇后
的成长产生影响。没有马二公的侠气,可能没有马皇后的凡事深明大义,不计眼前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没有豪杰义父郭子兴的教养,及后来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
马生活,也不可能造就马皇后的仁慈知鉴,通史书,精女红,懂道理,做事谨的特点。仅有“贵人之相”不可能辅佐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并影响大明王朝276年的长久运作。侠气和磨难造就了“马大脚”成为马皇后。
马二公及妻郑媪皆明前卒,洪武二年追封徐王,媪为王夫人,建祠太庙东。皇后亲奉安神主,祝文称“孝女皇后马氏,谨奉皇帝命致祭。”四年命礼部尚书陶凯即宿州茔次立庙,帝自为文以祭。文曰:“朕惟古者创业之君,必得贤后以为内助,共定大业。及
天下已安,必追崇外家,以报其德。惟外舅、外姑实生贤女,正位中宫。朕既追封外舅为徐王,外姑为王夫人,以王无继嗣,立庙京师,岁时致祭。然稽之古典,于
礼未安。又念人生其土,魂魄必游故乡,故即茔所立庙,俾有司春秋奉祀。兹择吉辰,遣礼官奉安神主于新庙,灵其昭格,尚鉴在兹。”
二十五年设祠祭署,奉祀、祀丞各一人。王无后,以外亲武忠、武聚为之,置洒扫户九十三家。永乐七年北巡,亲谒祠下。守冢武戡为建阳卫镇抚,犯法,责而宥之。十五年,帝复亲祭,以戡为徐州卫指挥佥事。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太祖有答刂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居常贮糗Я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及贵,帝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
退以语后。后曰:“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
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一日,问女史:“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女史曰:“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
复教慈,是其教矣。”后曰:“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后尝诵《小学》,求帝表章焉。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
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
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
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
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
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乃释秀,戍云南。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
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
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
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
“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
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
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之册。其规正,类如此。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闻元世祖后煮故弓弦事,亦命取练织为衾裯,以赐高年茕独。余帛颣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天桑艰难。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帝封马公徐王,郑媪为王夫人,修墓置庙焉。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
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
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宫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
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永乐元年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谥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洪武二年(1369年),马二公被追封为徐王后不久,洪
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和祭祀署。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道经宿州,亲往祭祀。永乐九年,重修墓。永乐十五年,成祖再次来祭。崇祯四年
(1631年)重工业修享殿。殿在清末毁于兵火。原墓园内树木参天,葱郁蔽日,“徐园芳树”历来为古宿州名胜。今墓冢附属建筑多已毁坏。
&明代朱元璋皇后马秀英
,又称大脚马娘娘,芳名秀英,皖北宿州人,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时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51岁。死后被溢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大脚马皇后本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
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娇,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
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
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
为何说马秀英与宿州前旺村有关系,这要先从一位叫武忠的说起。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前旺村,曾经叫“史家庵子”,后来叫
王庄,明代中叶的《武氏家谱》记载称为“南王庄”,清宣统年间重修的《武氏支谱》记载称为“南旺庄”,今天叫“前旺村”。前旺村是明太祖皇后马秀英表六舅
的后代居住地(相距有三里之遥的北旺庄是马皇后表四舅后代的居住地)。前旺村之所以有名,除了它是明朝皇亲武氏的居住地外,主要因为村内有一座少见的木牌
坊及其建筑群。这座牌坊的传说版本诸多,扑朔迷离,又无不与明太祖的马皇后关联着。
前旺与后旺都是宿州市墉桥区著名的村庄,位于墉桥区夹沟镇区域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她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六百年前一天,已是仲秋了,大地上一片金黄,看来今秋是个好收成。新丰村头,站着身材长大,长眉皓齿的武忠。战争结束,明朝建立,天下大赦,武忠回到他久违的故乡。面对着眼前的秋景,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嘴里不住叨念着:
“秀英啊,你们在哪里?”
禁不住一阵辛酸,脑海里闪出难忘一幕:
公元1348年冬夜,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由于战乱,人们及早地关门闭户。这时武忠的门被撞开了,只见表姐夫马二公浑身是血,领着十几岁的女儿马秀英闯了进来。
“表弟,我……我杀人了!”
“快!快进来!”武忠毫不犹豫地把他父女俩藏进了地窖。三天后,武忠给他妇女俩备足了盘缠,把他们送到了定远,自己从此亡命天涯。
“姐夫,我回来了,你们在哪里?”武忠边走边叨念,不知不觉地到了家门口。看看自己几间茅草屋,已破旧得不像样子,一阵心酸,眼中微微地掉了几滴眼泪,转身向镇上走去。
刚进镇子西门,见一张皇榜贴在墙上。武忠不识字,听看榜人说是皇后寻亲的,要找眉毛上能棚根筷子的人。他心里一动,“能棚根筷子?莫非是找我的?”一阵莫明其妙的惊喜后,他又镇静下来,“我哪有这造化,别痴心妄想了。”这样想着转身踅进一个小酒馆,准备要一碗面充充饥。“小二,一碗面。”没动。“小二,一碗面!”还是没有动静。他抬起头一看,几个士兵正对着他笑呢。“长眼毛,走吧,到县衙应试去。”一个捕头向他笑了笑。“什么?我没犯法呀!”“知道,知道,跟我走一趟,县衙有的是饭。”捕头说吧,不由分说,把武忠送到了县衙后堂。县太爷很客气,不让他行跪拜礼,而是让他坐下。随后捕头拿根筷子,叫声坐端了,轻轻地放在武忠的眉毛上。说也怪,那根筷子颤巍巍地棚在了武忠眉毛上,这下县太爷喜坏了:“谢天谢地,我总算能交差了!摆宴!”随着县太爷的一声吩咐,一桌丰盛的宴席上了桌。武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不管怎么说,先吃饭再说。紧接着武忠被送到了集庆,见到了他朝思慕想的外甥女——明朝皇后马秀英。随后见到了明太祖朱元璋。见武忠一表人才,朱元璋很高兴,问武忠要什么。武忠不假思索地说:“要地。”“要多少?”武忠想了想说:“望到哪儿算到哪儿吧。”朱元璋答应了武忠的要求。第二天,武忠随旗牌官一路车马劳顿回到家乡新丰,开始丈量土地,谁知天公不作美,竟上了大雾。武忠极目望去,不过数丈,他看看旗牌官,很有些哀求的意思,旗牌官有意让马跑了十里外插了旗子。等旗牌官回来时,武忠灵机一动,转身又向后望去,旗牌官笑了笑,马又跑了三里外,插上旗子。后来,这里便叫前望村、后望村。再后来,武氏后人为了希望武氏家族兴旺,便改名叫“前旺村”、“后旺村”了。
这只是个美丽传说,史实是“谒太祖,大喜,称奇男子,命奉祀徐王。敕云:'尔勿谓官小,与国同休。赐公田三百六十顷,学户二十四家,鸡园五十亩,拨闵子乡地五百八十顷,以供祭祀。一年七祭,以武氏族配享。”
如今宿州市新丰、前旺、后旺、老山口等地以武姓最多,他们多是武忠后裔,正宗的明皇亲国戚。
宿州市孝慈皇后研究会田山先生、武广汉先生十几年前曾对前旺村、后旺村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其牌坊与建筑群堪称皖北名胜。
一、牌坊及其建筑群
牌坊何时所建,各有传说,但都缺少具体的历史证据,很难使人信服。但牌坊的毁坏,却是很明确的。主建筑牌坊门楼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兵荒马乱中,影门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时期。如今牌坊已荡然无存,但遗址可辨。当地现在70岁以上的人都亲眼见过这座木牌坊的全貌。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们
找过当地70岁以上老人17人,通过多次集中开座谈会和单独采访等方式,向他们了解牌坊及其建筑群的面貌与变迁。其中年龄最大的武铭亭已经95岁,在牌坊
拆毁时他已经30多岁,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另外还有80岁以上老人5人,其中83岁的朱绍英老人17岁嫁到这个村时,牌坊及其建筑群都是完好的,“夏
天经常在牌坊大门口乘凉、休息,多年后才扒掉”。经这些亲眼见过牌坊及其建筑群全貌的人回忆、叙述,基本情况如下:
牌坊由影门墙,牌坊大门,四座主房北屋为五间、与主房二边对
齐的东西厢房各为三间的庭院,后花园,偏门及其庭院构成。这座建筑群主建筑粗算约六十余间房屋,坊前,东西一条大道,左右各南北一条马道布局,主体建筑即
二边偏门以内总长约136米,宽约30米,总面积约为6亩的面积,二边马道以外仍然布局着统一的堂屋三间,偏房三间的小庭院,这一座座小庭院排列有序,规
格一致、整齐划一,包围着牌坊五进大院,严严实实又和谐一致,当地人称牌坊为“72座堂楼”。
( 2 )影门墙
与牌坊大门相对应的影门墙,高约六米左右,宽约五米左右,呈
八字形,影门墙为巨型石质板材垒扣而成。影门墙正面(面朝门一面)中央刻有一吉祥大兽,大兽有龙须,有角,有鳞,四肢健壮,高大如牛,村人或称为麒鳞,大
兽四周刻有百鸟朝凤图,影门墙前面放一椭园形大石盆,盆内装有一米半左右高的吸水石,石盆由四个石童肩扛而立。影门墙所用大型石料,十分考究,做工也十分
精细,特别是雕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使整个影门墙又好像是一大艺术品。
( 3 )牌坊:
常见的牌坊多为中间大门紧连二边小门构成,称为四柱三门式,然旺庄牌坊似为一个大门构成,其二边的小门却相距大门近十多米远,且他们规格、结构、用料、形式、门向均悬殊十分之大,显得主次十分明显,又像是为一大建筑群而设计。牌坊主门建筑为全木质结构,共二层,其一层前后出厦,均
为红漆楠木抱柱支撑。二层用每层九根楠木,每面共五层穿插而成、形成四十五条龙头构成的龙头图,四面共一百八十条龙头构成,显得十分庄重威严,二层牌坊正
面中心镶一块长约三米,高约一点五米左右的木质大匾,上面刻有“节孝惟风”四个大金字,匾的上方有一竖匾刻有“圣旨”二字,大匾的左下方刻有“恩纶”二
字。牌坊大门建筑占地长十米左右,宽五米左右,大门二旁各一个高约一米二左右的石鼓,石鼓前座有一对高约一米五左右的石狮。大门二边各配二间青砖瓦房,开
门向院。瓦房二边即是过道式小门。
)牌坊大门后的四进庭院
牌坊后为依次排序的四座大庭院,这四进庭院均为主房(即北屋)五间,厢房即东、西房各三间组成,房屋均带走廊,走廊均由大红漆抱柱支撑,其走廊相连,院院相通。四进院往后紧接着是后花园,占地约
2 亩左右。因后花园也有房舍,因此旺庄牌坊通常又称为五进院。
)偏门及其关联的庭院
距大门二边十五米左右处各设有一过道式小门,此门可直通后花园。也称为二边的大马道,马道二边均为规格一致的主房三间厢房三间的庭院组成。偏门为房屋过道式,建有坚固的夜间防盗装置,现仍有痕迹可辨。
( 6 )牌坊的毁坏
95岁的武铬亭老人说,牌坊连同后院曾着过火,也修过。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五十八团住在这里照相时还是好好的。据70岁以上老人一致回忆,牌坊毁在四十年代末,连年兵火及灾年,牌坊人生活困难,为了糊口也就扒了卖了。其影门墙为上世纪破四旧时扒的。
二、关于牌坊建造的传说
旺庄牌坊何时建造,为谁建造?在旺庄传说着各种版本的故事。为了去伪存真,我们除实地考察,对各种传说进行认真的梳理外,还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综合辩证分析。
牌坊是古代里坊制的产物,后来演变为表彰纪念性建筑,又有功德牌坊,贞节牌坊之分。那么旺庄牌坊属功德坊?还是贞节坊?从“节孝惟风”四个大字看,似乎是属贞节坊一类了。这座贞节坊却有着诸多的传说。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传说是不可信的。
另外,在目前看到最早的嘉靖《宿州志》(1537年)中,详细地记载了徐王墓的情况,甚至连碑文也几乎全文引进,但对旺庄牌坊却只字未提。是不是这本志书不列“坊”呢?也不是,在“建筑志”中,有专门记载“坊”的章节,记坊29座,其
中贞节坊记载6座,但却未提及旺庄牌坊。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版本的《武氏家谱》中,在明代前期也找不到任何记载旺庄牌坊的文字。这些家谱对徐王墓的记载可
谓细而又细。关于皇帝的恩赐,“赐钞二十锭”,“大红绢金罗衣二套”都记得清楚,难道为武氏建坊旌表的大事,能忽视或忘却不记吗?
因而,我们的结论是,至少到嘉靖时,这个牌坊还没有建。所以这个牌坊的建造,与孝慈皇后没有关系。
三、关于旺庄牌坊建造的假说
旺庄牌坊为谁建造,是谁建造,在什么时候建造?这些问题,我
们终于从《武氏家谱》中获得了一些蛛丝马迹。在道光丁亥年(1827年)重修的《武氏支谱》和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的《武氏支谱》中,均有这样的记
载:“基恭本振之子,字伟烈,配王氏生一子曰元副,早卒。王氏冰霜自持,治家严肃,克尽孝道,抚孤成立,节孝兼全,奉旨建坊旌表”。这里武基恭是马皇后的
表舅武从真的十二代孙,住在前旺,他的妻子王氏,生一子叫武元副。武基恭早卒,妻子王氏冰霜自持,克尽孝道,抚养孩子成人。从这里我们提出假说之一,旺庄
牌坊是为武基恭之妻王氏所建造。
武元副长大成人后,配郭氏生三女一子,其子曰常清。武常清长
大成人后,配王氏生二子一女,长子曰应簪,次子曰应笏。……(见道光丁亥(1827年)《武氏支谱》),根据这些记载,我们提出假说之二,旺庄牌坊,是由
武元副为其母王氏所建造,或由武常清为其祖母王氏所建造,或旺庄牌坊是由武应簪、武应笏兄弟为其曾祖母王氏所建造。
旺庄牌坊建造时间应该在明朝天启到清乾隆年间(1624
年-—1795年),即明末清朝上半叶年间。
除了上述根据外,还有以下理由:
武元副之母王氏生活在皇亲国戚之家,其夫早逝,冰霜自持,治家严肃,恪尽孝道,抚孤成立,《武氏支谱》记载其事迹,并明白地记载着“奉旨建坊旌表”,可见王氏有事迹、有批准即有资格接受“建坊旌表”的殊荣,此其一。
武元副之母王氏生活的家庭,根据《武氏家谱》记载,武元副的
祖父武本振字羽万,授州同;武元副的父亲武基恭字伟烈,早卒;武元副字培勳,武元副之子武常清字体乾,号近台,候选布政史司理问;武元副的长孙武应簪字豫
朋,号倚洞,候选州同,次孙武应笏字书一号红桥,候选卫千总。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多代仕宦之家,在农村也算殷实之户。奉旨建坊,若是自建,有经济能力;如拨
款建坊或助款建坊,其牌坊的附属建筑群几代人初建、续建,也是有资金有能力建成的,此其二。
现在牌坊群的房主武时同(85岁)、武时勤(82岁)等人是
武元副的八代孙,据他们回忆,牌坊五进院是他们的老爷辈弟兄仨武铭顶、武铭宜、武铭镐平均分开的,老大武时雨的老爷武铭顶即分的碑坊及前院,从祖上一直传
承至今。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兵荒马乱,生活困难,牌坊失去了原来意义,为了度荒,武元副的七代孙即牌坊继承人住在牌坊前院的武时宇扒掉了牌坊大门楼,结果
没有扒到值钱的财富,一无所获。但这说明牌坊建筑群属于私人家产逐代相传下来,这一点村人毫无异议,旺庄牌坊应是他们祖上所建,此其三。
由此可见,马娘娘与前旺村的关系相当密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崩坏3沙比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