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有效复习

如何有效地做好小学数学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有效地做好小学数学复习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总复习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总复习
&& 阅读: 次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总复习
课时不够用----
&&&&&&&&&&&&&&& 匆忙教学&&&& 快赶进度
教学内容多----
•&&&&&&&&&&&&&&局限课本&&&& 不作拓展
学生底子薄----
•&&&&&&&&&&&&&&靠教师讲解&& 无体验探究
能力要求高----
•&&&&&&&&&&&&&&用现成资料&& 搞课后操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包括两个单元的新知识和1―6年级总复习三部分。其中总复习占56.7%,总复习部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和“解决问题”四个领域,(还有每个领域又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任务: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复习内容与目标要求: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⑴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⑵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⑶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⑷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⑸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⑺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⑻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⑼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⑽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⑾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⑿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⒀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⒁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⒂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数的运算。
⑴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⑵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⑶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⑷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⑸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⑹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⑺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⑽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代数初步&
⑴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⑵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⑶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aχ±b=c,aχ±bχ=c)。
⑷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⑸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⑹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⑼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⑴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⑵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⑷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⑸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⑺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图形与测量。
⑴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⑷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⑸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⑺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⑻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⑼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⑽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分米 、厘米 、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 、1厘米 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⑾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⑿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图形与变换。
⑴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⑷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⑸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⑹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
⑴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⑵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⑶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⑷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⑸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⑹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⑺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⑼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⑽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⑾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⑿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⒀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⒁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⒂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⒃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⑴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⑶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⑷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⑸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⑹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⑺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⑻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
⑴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⑵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⑷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⑸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⑹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⑺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实践活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如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中开始寻找规律等)。
5、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复习措施:
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
首先我们要系统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否则就把握不住目标,如:第42页第5题“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请你整理一下”,现教材与以往教材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有较大变化,若我们老师不熟悉就把握不住,就不知学了哪些内容,复习就难于达到目标。就整个总复习而言,叙述上很条理、很简洁,如果我们教师不熟悉教材,就无法使条理的叙述具体化,无法使简洁的表述详细化,就会觉得总复习很难上或没有什么可上的,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熟悉教材,要求教师对整套教材有所了解,了解每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知道每个知识点的出处和教材上怎么说的,了解各册之间同一领域知识间的关系。熟悉教材,要求老师对每领域各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个渗彻的了解,并把其结构图理清楚。
二、真正体现主体。
&“回顾与交流”要体现主体性,让学生回顾,让学生交流,不能越俎代疮。 “回顾与交流”,不仅要会解答一些具体的题,还要能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上升到如何解决哪一类型的题,它所占篇幅很小,看似很简单,实际有很多知识点,需要不少时间,教师千万不可草率而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回顾与交流”应根据知识内容作必要的笔记,我认为学生应每人有1本复习整理笔记本。
“巩固与应用”要体现主体性,让学生做题,让学生说题。练习的讲评体现主体性,让学生讲思路,让学生说方法。
三、重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通过总复习,形成知识体系。总复习的3个领域共19个课题,每个课题下面又有若干个知识点,同一类知识的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教学时它们是分散的,总复习时就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网络,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根据内容,有的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有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有的可以用图来表示。如:40页,“数的认识”就是网络表示。46页 “十进制计数法”就是表格表示。68页 “图形的认识”中图形之间的关系就是用图(集合图)表示。我们提倡的发展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并非全盘否定,知识的整理中,教师可以借助原大纲教材复习中的知识结构图。
四、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任何一样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技能要靠训练的,因此除了做必要的基础练习外,还要进行一些变式性的、综合性的练习。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要多做题、多练习。练习不是重复,通过练习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不断解决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问题的不断解决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用好课本练习、测评资料和编好自编资料,切实搞好最后的总复习。
五、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
学困生是个相对概念,每个班都有学困生,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学困生帮助工作,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只有注重学困生的帮助才能说“面向全体学生”。对学困生的帮助,要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要帮其树立起学习信心,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重复,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花时间、花精力,要长期坚持,要在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上体现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六、发展提高,思维为先。
发展提高是复习的又一重要目的。通过复习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应让大多数学生除了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外,更主要的应该让学生在思维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特别要注意发展提高学生的发现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提高,实践证明拟好或选好复习题是重要一环。
七、注重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总复习除了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巩固、应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综合应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八、科学安排复习内容,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
总复习时每一个领域的复习都要先按教材安排的归类内容进行复习,完成每一个归类的复习内容后,接着进行教材中的巩固练习,再用配套的《新课程学习与测评》的同步学习和《新课程学习与测评》的单元双测中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然后使用相应的总复习模拟检测卷进行检测,讲评反馈后换下一个领域内容的复习,如此完成四个领域内容的复习后,最后才进行综合检测,以确保复习效果最优化。
(五)复习课的具体方法。
一、引领提纲,课前准备。
二、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三、梳理知识,以学生为主
四、典例导练,温故知识,提高能力。
五、查漏补缺,以平时为主。
六、回顾反思,以方法为主。
一、引领提纲,课前准备。
二、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复习“数的整除”时,一位老师这样设计引入:老师真心希望和你们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生:愿意),那我们留个联系方式吧,电话号码可以吗?
老师的电话号码是7位数,每一个数字的密码依次:
(1)2和3的最小公倍数
(2)最大的一位数
(3)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4)最小的合数加1
(5)10以内的最大质数
(6)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7)能被2整除的最大一位数
你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
你是得出老师的电话号码的?用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导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系统复习寻找联系作好准备。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时,创设情景:(老师手拿一个土豆)现在老师有一个土豆,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学生借助水、正方体(圆柱体)容器说测量方法。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土豆的体积就是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红色闪烁显示)动画演示转化为圆柱或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引入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复习。
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善于搜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然后再出示复习的目标,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梳理知识,以学生为主
复习梳理,以学生为主。整理复习教学应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自主进行了整理。实践证明,学生的是潜力是巨大的,一旦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复习时可以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再现、分析、梳理、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
首先让学生回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允许学生翻书,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点,唤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建立记忆表象。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这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指导下面的交流活动。再次是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交流的过程中应留一定时间给各小组提出组内还没解决或有疑惑、或觉得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时,设计了复习提纲:1、& 我们已认识了哪些规则物体?2、&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公式。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计算公式的?(分别说公式的推导过程)3、& 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为什么是sh÷3?我们又怎样得到这个公式的?4、&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都可以统一为怎样的公式?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己梳理知识。
通过复习的梳理、合理的取舍。可以把相关知识面有效纳入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强自我梳理能力的培养是复习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一环节的操作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老师一直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动笔梳理知识,学生经过训练会逐渐养成习惯的,这也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典例导练,温故知识,提高能力。
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长此以住,学生面对问题时就会站得高、思路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会由量发展到擀的飞跃,数学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查漏补缺,以平时为主。
查漏补缺”是每堂数学课在“练习―反溃”环节教师必须达成的目标,但是没有哪一种类型的课会像复习课那样把“查漏补缺”作为一项目标提出,作为一个主要环节展开。那么怎样把“查漏补缺”的目标落于实处呢?我在以下三个层面作了工作――“收集错例”、“提炼错因”和“类型训练”。
&& 错误是最好的资源,但是从错误转化为资源并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它有赖于教师对错例的广泛收集,对错因的科学提炼,对错题的类型分析。
我们老师要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平时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学生作业当中的典型错误。只有找到了错题的原因,错题的价值才能得以发挥,我们才能在查漏补缺时做到有的放矢,让错误真正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知道错误原因后,其后的类型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把类型训练作为查漏补缺的最后环节。
六、回顾反思,以方法为主。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通过对整个复习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一是帮助学生提升、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就如前文所提及的,将前后知识系统整理、求同存异、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的网络体系,开发隐含在知识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提炼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内化。
常言说得好:“平时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不容易,育好一片林更要花大功夫。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这片林会越来越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2008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中心小学
||||||||||||||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
临近期末复习,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困惑:到底复习些什么?怎样才能上好复习课?也许这也是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的心声。
小学数学复习是对所学过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由于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内容多,为使复习更贴近实际、更有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顺一下期末复习中的三个问题:什么是复习课?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一、复习课的概述(什么是复习课?)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数学课型。
基于复习课的价值取向,其教学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化
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促进学生全面巩固后的新提升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查缺补漏,使学生全面掌握应有的技能与方法,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促进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渗透思想方法,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内容的确定(复习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对“复习课的概述”的学习,应该明确了复习不应该是一个知识上简单的分类梳理、练习巩固的过程,而应该是建立在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那么在复习内容上的确定就应该具有复习课型的独特之处。
我认为复习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知识结构网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归类、对比,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连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在知识网络建构方面需要注意两个“把握”。
(1)把握知识的横向联系。
如果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或相对性,那么这些知识内容之间就存在着横向联系。如: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是横向联系,学生极易混淆,复习时教师可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把握知识的纵向联系。
小学数学中的有些知识是连续、渐进发展的,梳理这些知识的纵向联系,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前后连延关系。如: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3)把握知识的多向联系。
有些知识的结构及其发展是具有多向联系的,如:在学习几个平面图形面积时,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类、整合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同时,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结构。
2.找准知识重难点及易错点
期末复习,时间有限、知识点多,对于教师,就要做到准确把握知识要点,敲重点、练难点,才能够不使期末复习课变成练习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真的需要透析教材,复习前教师要在梳理知识结构网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这主要是靠教师平时搜集而成的,如果平时教师没有错题方面的积累,那么不妨在复习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试卷要覆盖面全、突出重点、又有层次,在摸底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重点练习。只有这几个点找准了,在复习中就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复习省时高效。
3.精练之中要有拓展训练
复习课的练习内容不能旧知重现或机械重复,而应该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达到“旧中求新”的效果。这个新的收获,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精心设计拓展练习,能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有效复习的建议(怎么复习?)
如何有效地进行期末复习,一直就是我们大家研究的焦点、热点,下面我就结合我们在以往复习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1.复习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不可忽视。
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确定了复习内容,明确了目的要求,再考虑合适的方式方法,从而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本课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是重点部分。
(2)以本课复习内容为载体,应如何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数学能力和数学习惯。
(3)对于本课的复习内容,学生对于哪些概念比较模糊,哪些解题方法还不熟练,这些问题中,哪些带有普遍性。
(4)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这是某所学校的一份复习计划(附样表)。
2.复习中,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不可缺失。
小学数学教学网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编排的,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的纵横之间有一根根无形的线把它们有机的串在一起,但数学教材的内容是一个一个断开的课时完成的。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整理出来,使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整理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的却又恰当的方法获得的新知识嵌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建构起一个知识网络。
而不少教师觉得这个环节浪费时间,省去了这一环节,或者直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成品的知识网络,只限于学生“看一看”、流于形式。其实,缺少了这一环节的复习课就是一节综合练习课。
学生梳理知识,完全可以通过指导放手到回家完成,至于梳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形式也不需要千篇一律、统一格式,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经历了这个梳理的过程。
例如:这些就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知识结构图(附图表)。 
3.练习中,解题方法的归纳提炼,不可忽略。
首先,巧妙的解题的方法是学生解题的关键。在复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及其他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在复习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那么所设计的习题就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习题具有综合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自觉查缺补漏,理顺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形成解题经验。
(2)设计易混概念的辨析比较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辨析,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
(3)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来设计练习,通过典型错例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层,也能够让学生觉得复习具有挑战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创造性。
例如:通过比一比来进行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计算练习。
4.总结中,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不可小瞧。
板书对于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知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突出复习的重难点,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板书却经常被忽视,尤其在不少的复习课中,均出现板书随意性很大的问题,不利于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知识网络的建构。主辅板书布局杂乱、随写随擦无条理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有效性。甚至有的列竖式和递等式计算也没板书,让学生看着书本来复习、讲评某某题,绝大部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或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哪道题。
好的板书要有计划性、规范性、完整性、针对性和艺术性。如引导学生总结:复习过的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数的组成这些知识都属于认识数,随机完成板书,使板书成为一棵大树,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知识间的联系。又如复习笔算加、减及笔算乘、除法时,板书学生归纳出的笔算注意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并整理提高,充分发挥知识网络图的作用。
例如:这是我们看到的老教师的传统板书(附图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倡的读书的最高境界。其实,数学复习课亦是如此,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思考数学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课中“温故而知新、豁然贯通、有所创新”,实现数学复习课的最高境界。
版权所有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
&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纬路90号 许可证号:辽ICP备号本网站当日信息发布量排第10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