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柴湖通缉犯大柴湖移民危房改造钱就是不给农尸,政府用

一年一变大柴湖 从移民大镇到中国花城|柴湖;钟祥;花卉;脱贫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荆楚网讯 记者肖梦吟 通讯员高昀i
四月的艳阳,温暖如初。白掌青翠,百合露苞。
这是全国最大的水库外迁移民建成制集中安置区,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的中国第一移民大镇柴湖。" />
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
一年一变大柴湖 从移民大镇到中国花城
&时间: 22:04:58编辑:来源:
媒体报道讯 记者肖梦吟 通讯员高昀i
四月的艳阳,温暖如初。白掌青翠,百合露苞。
这是全国最大的水库外迁移民建成制集中安置区,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的中国第一移民大镇柴湖。翻开长寿之乡钟祥的版图,在这个江汉平原腹地的城市,柴湖镇的代称就是“穷”。
“以花为媒,脱贫致富。”2013年,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此后引进湖北农青、北京凤梨两个全国知名花卉企业,花卉项目落地生根。三年里,宏强百合、红丹牡丹、三鑫花卉等6家花企陆续进驻。
农青园艺的高科技智能大棚
这是一个穷乡用花致富的故事。
在武荆高速钟祥连接线以东,春日的大棚,绿意葱葱。花苗绵延成片,管道、机箱、显示屏错落有致,正在劳作的花农掩映在青青苗床前,有的栽种白掌,有的浇水,有的育苗。8个月后,这里的白掌和凤梨将会通过运输,流入全国花卉市场。“柴湖培育的凤梨、白掌将占全国市场的七成份额。”湖北农青园艺董事长李志慧说。
李志慧是第一批回乡创业的企业家,通过土地流转,农青园艺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和普通花企不同,走进农青园艺的大棚,处处尖板眼。花300万从拉脱维亚、立陶宛、丹麦等地进口苔藓泥,花160万在荷兰买的传感控制系统,花80万进口的美国净水处理反渗透薄膜。“我们可是柴湖唯一一家智能化花企,你看,我的手机就可远程操控花房内外的温度、风速、湿度。”该公司白掌生产线主管张熔介绍说。
花农在培土
智能花棚直接提高亩产。“6个智能温室占地210亩,每亩产值30万元。”在李志慧眼里,种花比种田的产值高早已毋庸置疑。“过去一亩地年产值3000元,扣除成本,纯收入约1000元。现在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他说。
花带动土地增值农民就业,也给大柴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株株含苞待放的百合花
在离农青园艺不远的宏强百合园,成片的百合、芍药、郁金香开得正艳。“你看,那是月老亭,山坡上是新种的薰衣草,今年七夕开园后,这里将是集观光、餐饮、婚纱摄影于一体的百花世界。”大柴湖宏强休闲农业有限公司老总廖福民说。
“走,带你去看看我们的百合大棚。”廖福民的两个百合大棚建好半年不到,每个大棚都种植了24万枝百合。走进大棚,翠绿的花枝正抽着苞儿,能想象,两个月后百合花开,这里的花海,该是多美。
“你仔细看花苞,颜色不一样,主要针对不同地域人的不同喜好。云南人喜欢白,广州人喜黄,武汉人喜粉,这是主要销售地。现在一个大棚百合产量24万株,产量远不够,等明年六个大棚全部建好了,我们的百合还将出口到东南亚呢。”这不是夸下的海口,是廖福民正脚踏实地准备实现的梦想,他要打造的是华中最大的百合种植基地。
柴湖镇关于中国花城的畅想
一路走来,记者发现,柴胡以一种崭新的面貌一天天改变着。“长寿之乡,中国花城,这是未来我们希望大柴湖展现给世人的印象。”说这话的是柴湖镇党委书记冯玉霞。在她眼中,柴湖区位优势明显,武荆高速、沪蓉高速及枣潜高速贯穿,潜力无穷。“到2020年,大柴湖的花卉面积将达到3万亩,盆花5000亩、鲜切花1000亩、经济类花卉10000亩、木本花卉14000亩。花卉产业将实现年产值约100亿元。”冯玉霞说。
在记者离开大柴湖前,分管农业的柴湖镇副镇长王臻告诉记者,这里刚规划了一个总投资16亿的云天花海项目。总面积3000亩,有200亩的人工湖、三四米高的花墙、小型温泉、中心花海……全部建成后,将是全国最大的四季花海。
“五年或者真的不到五年,在浩瀚云海下,山水相印,这里真的会变成花的海洋。”这是大柴湖人的愿景,也是一路走来,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会实现的,我们所有人都相信。 一年一变大柴湖 从移民大镇到中国花城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终身监禁不得减刑】终身监禁不得减刑 【两高如何办贪腐案? 新司法解释给出权威答案!】贪污受贿3万可入刑;死缓是附条件的不执行死刑...
  【 papi酱疑遭封杀 】papi酱疑遭封杀 为什么papi酱疑遭封杀? 记者从广电总局获悉:日前,网上非常火爆的《Papi酱》系列视频因为主持人...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钟祥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移民新城规划效果图[组图]
作者:海子河房产网 评论
钟祥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移民新城位于武荆高速以南,汉江大道以北,规划面积5135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光谷鑫城(住宅)
莫愁国际中心
钟祥胡集镇总体规划镇域村镇体系结构图
钟祥莫愁湖农贸市场全部封顶 摊位近200个[图]
钟祥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移民新城规划效果图[组图]
钟祥皇庄建设大道水泥路面修建完工 公交车恢复通行[图]
莫愁天地微笑天使尹娟娟才艺之歌曲《爱情专属权》
莫愁天地微笑天使金洋洋才艺之歌曲《后来》
皇城一号微笑天使伍艾薇才艺之歌曲《你的眼神》
莫愁天地钟祥的“杭州湖滨银泰”奢华商街[视频]查看: 17213|回复: 150
对网络上一小撮歧视诋毁柴湖移民群体人的公开回应
中级会员, 积分 2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3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 & 柴湖移民在钟祥本地已经繁衍生息了几十年了,早已融入钟祥,成为钟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热爱钟祥这块风水宝地,以成为钟祥人而自豪。然而网络上时不时有一小撮人跳出来发表一些不负责的歧视诋毁柴湖移民的言论,极大地伤害了移民群众的形象和感情。一小撮人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柴湖移民,造成了对他们的不理解不信任,在网上人云亦云。本人感到有必要开个帖子普及柴湖移民,让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对这个群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达到消除误解增进团结的目的。本文大量参考了原柴湖文化站站长全淅林先生的著作《移民大柴湖》一书,在此表示感谢。
& && &一、柴湖移民基本情况& & 汉族,1966年-1968年,因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4.9万人从河南南阳淅川县移民而来,目前发展到8万人多。&&& & 二、河南移民为什么会搬迁到柴湖?& & 日这天,鄂豫两省最高级别的领导人相聚武昌参加中南局召开特别会议,共同研究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问题。会议由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主持,两省领导人就丹江口库区河南淅川移民问题进行了磋商、讨论,一致认为,丹江口初期工程主要任务是拦洪蓄水,河南省受淹不受益,加之人口密集,人多田少,安置移民有较大困难,拟将部分移民迁往湖北。& & 协商达成共识之后,河南省省长文敏生、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欣然命笔,联手写下“河南管迁,湖北包安”8个大字。& & 会议开得很成功,但是也有分岐。迁出方河南代表认为:襄(襄樊)北地区与库区较近,两地间生产生活的习俗差异不大,希望把外迁的移民安置到这一地区。& & 接受方湖北代表则认为:襄北地区与库区相邻,安置移民有有利的方面,但是考虑到土地、受益、基础等情况,以及移民的持续发展和长居久安,打算把移民安置到荆(荆州)北地区。一说“襄北”,一说“荆北”,都有其中的道理。究竟安置何处,因为“湖北包安”当然应该由接受方的湖北说了算。& & 鄂豫两省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就丹江口库区淅川移民迁往湖北安置问题于9月1日至4日在荆州古城再次召开会议,具体研究“河南管迁、湖北包安”的落实办法。& & 淅川淹没区147米高程以下的65000人迁移湖北,由荆门县、钟祥县各安置一半。& & 安置在钟祥县大柴湖的办集体农场,以公社或大队为核算单位试办;安置在荆门县的,根据当地情况,适宜办集体农场的就办农场,不适宜办农场的以生产队或大队为单位,成建制插社建队。& & 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搬迁就是反革命,不想搬也得搬,必须要搬!
& & 三、柴湖移民搬迁怎样补偿?& & 大柴湖这个地方本是汉水冲积行成的积淤地。历史上曾是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汉水上游连降暴雨,肆虐的洪水冲破河堤,三万多百姓被洪水冲走,10多万亩良田变为一片汪洋。以后这里常年没有人烟,成为汉水的自然蓄洪区,长满芦柴,遍地污水。移民刚搬到这里的时候,行政区不叫大柴湖,而叫新建区。当时的情形是密密匝匝的钢柴芦苇,遮天蔽日;星罗棋布的深浅湖沼,污水浊流;飞鸟野兽,不时从芦林里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一派污泥浊水,受了惊吓的青花蛇从水上游了过去,远望,一望无际的芦苇,郁郁葱葱丈余多高,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人们所期盼的新家新房,却不见踪影。看到眼前的这般景象,女人们哭了,老人们哭了,“这叫啥地方呀!”男人们气得直吼叫:“把车开钟祥,找官儿们说理去!”“把车开转去,送我们回老家!”。藏身于苇林之中的移民房,10间为一排,排与排之间上10米左右相距不等,一个生产队或一个大队集中盖在一片,若无芦苇遮挡,看上去很象是部队的营房:统一的机瓦房,统一的砖山墙,统一用芦苇杆夹起来的前后墙……,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室内的情况则有点不同,当时为了节省材料,房与房之间不垒墙,户与户之间共堵山墙。所以,3间房以上的房间,看上去空空荡荡,活象个堆放杂物的厂房。室内地基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有的地方还有小水坑,每户发给150块打灶砖和30斤柴草,这是唯一的实物分配,并且已经提前放置在每家每户的房里边。建房经费,每人289.74元,1人半间房,面积8平方,谁也别想多,一个标准,绝对的均等。依据政策,移民老家的房屋,无论你有多有少,是土坯房还是砖瓦房,一概归公拆迁处理。那些房子多的,房子好的,直呼“吃了大亏”。
& & 四、柴湖移民搬迁初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1、土地被占。“中央投资围垦大柴湖,纯属安置丹江的水库移民。在围垦区内的土地,要全面规划,统一安排。”但是,移民来后发现,许多土地被挪作它用或被占有。70年代初和在此之前,移民与老居民经常发生事端,轻则换口对骂,重则棍棒相向,究其原因不是言语不通,也不是风俗不同,多数都是因土地闹纠纷。移民岗南村与老户群益村曾发生过一次几百人的大械斗,就是因争外滩地打的架。1967年,芦席场村在得不到耕地的情况下,40多岁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姜文山背起被子,流着眼泪,代表全村移民到北京去上访,他要见毛主席,要见周总理,要向国家最高领导人反映他的村民遇到的问题……后来,这个村的土地经中央出面协调虽得到了解决,但柴湖移民大片土地被占却一直未能得到退还,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许多移民村与老户村因土地权属问题而产生矛盾,经常发生一些“局部战争”。& & 2、生产基础条件太差,荒水荒湖难以治理。 刚开始,上面说的是垦荒国家负责,土地用拖拉机耕3遍耙3遍,可是因阴雨多地势低,排水系统不畅,1967年秋省里军管和行政领导王海山、夏士厚、何秀庭虽然亲自召开专题会调配拖拉机帮助垦荒,但许多地方拖拉机到都没有到过,就把每人50元的生产开发费“开发”走了,把一个荒湖又还给了移民。后经移民的艰苦努力,田里虽长了庄稼,但“远看一片青,近看分不清,蹲下仔细看,几棵苗根根,逢雨一片水,季季都落空”。“生产靠贷款,吃粮靠统销,生活靠救济”的困苦状况,使移民们感到茫然,有的甚至灰心丧志,挺倒挨锤。& & 3、没有安全感。移民们说,我们在老家从来不知道啥叫防洪,可是来到湖北,年年防汛,岁岁保堤,日日不宁。我们把床上的稿荐都抽下拿上大堤作防浪用了,又说我们这里是分洪区,炸药包已运到狮子口了,这日子咋过?实事上,分洪区就等于搬迁区。有一年,汉水大涨,坐在柴湖围堤上就可以洗脚汲水。移民们怕了,把家中的老小转移到遥堤,露天而宿,把穿越遥堤的寺沙公路堵了个水泄不通,一个多星期不能通车。这种有家不能归的提心吊胆日子,令他们恐惧不安。& & 4、住房问题。移民们讲究住房,追求“上栋下宇”,坐北向南,背阴朝阳,坚实牢固,经久耐用,美观大方,宁可吃糠咽菜,也要五脊六兽。谁家若没房子,那就注定一辈子讨不到老婆,打一辈子光棍。但下柴湖后,每人只能分得半间房屋,低矮潮湿,四壁透风,四室同堂,人畜同居,臭气满屋,不堪忍受。老户结婚是盖新房,移民结婚是垒堵墙。红卫村有户人家4口之家,1位老人,3个儿子,分房2间,因居住拥挤又盖不起新房,成了出名的“光棍专业户”。当时政策规定,196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登记的人员才能占上房子,此后结婚的、生育的、随迁的一概无房,所以到柴湖后许多人没有分配到房子。房子质量差,移民也很有意见。据一位参加过当年房屋修建的老户群众介绍,当时验收房屋的标准是用脚照墙猛踢几脚,如果墙踢不倒,就算合格。1967年,断山口村在一次大风中,倒塌房屋数十间,30多人受伤,3人遇难。全坑村6组的一次火灾,因一家灶火燃着了蚊帐,蚊帐烧了芦墙,芦墙又把房上的油毡燃着,倾刻间一排6户人家,财产化为灰烬,10间房子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几根砖柱,惨不忍睹。& & 5、吃水问题。在移民选点时就已经提出来了。移民吃水主要靠井水。可井水浑浊不清,气味又臭又腥,煮沸的水,白沫子一层,无法张口饮用……科学监测表明,柴湖食道癌发病率为万分之十三,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倍。柴湖地下水富含亚硝酸,许多人患上食道癌,每年有数十条人命绝于此病,曾经拥有一江碧水的人们,如今是谈水色变,望水兴叹。
& & 五、柴湖移民开发建设大柴湖的艰辛历程& & 1、砍芦苇。芦苇,是造田的大敌。砍芦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柴湖的芦苇不是用来编织凉席的空心芦,而是一种竹芦,它长得又粗又硬,坚硬如“钢”,人们就叫它“钢柴”。砍钢柴时,砍不到三五刀,刀刃就开始发钝,无奈,人们下地只好带上一块磨刀石,砍上几刀,就把刀磨一磨再砍。大半天砍下地,也只能砍掉屁股大小一团儿。斩草必除根。为了除掉芦根,拖拉机开到哪里,成群结队的人就尾限其后跟到哪里,一锄头一锄头细挖,一根一根的细拣。半晌间,走进村庄看不到人影,走进学校看不到学生,走进机关找不到干部,所有的人都到地里捡芦根刨芦根了。五皇六月,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炎炎的烈日晒,数九寒冬,又顶着刺骨的北风吹,有的人竟累倒在田间。…& & 2、治水。1968年10月,国家和地方共同筹资,先后破土动工修建倒口、金港口两个排水闸,其中倒口闸还可用来电灌。为了使排水的两个“龙口”充分发挥作用,柴湖移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完成土石方数万千立方米,开挖了连接金港口、倒口水闸的两大引河22公里,开挖了总长近百公里的九大支渠和无数条沟渠,为水找“出路”。为了预防干旱,还修建了两大台水灌渠,总长10公里。在纵横交织的渠道上,配套修建桥梁65座,其中公路桥5座,拖拉机桥17座,人行桥43座,修建节制闸1座,渡槽4座,基本形成了以排为主的排灌系统。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汗水终于换来了欢笑,昔日的荒湖滩、芦苇荡一去不返,拓荒者开始得到应有的回报:1969年,人平产量67斤,棉花6公斤,油料1.2公斤;1970年,人平产粮165公斤,棉花9公斤,油料2.5公斤;1971年,人平产粮213公斤,棉花10公斤,油料3公斤。& & 3、兴建学校。1970年春,柴湖区高中的牌子在一排红瓦白墙的屋檐下挂了起来。建校初期只有6个教学班,300多学生,无桌、无椅,睡的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土坑,由于潮湿,许多学生都患上了疥疮,上课时学生只顾抓痒忘记听课。当时高中、初中、小学在一起,因为小学和中学每节课的时限长短不一致,中学上下课以敲犁面作钟,小学则以吹哨为令。在因陋就简的办学条件下,劳动建校成为师生员工的主要科目。没有操场,师生搬走一个大土包,填平一个大水塘,修建了操场;我们到陈营下边的小南湖开垦荒地132亩,换取前营村靠近学校的40亩土地作校园基地,也就是现在学校修建学生餐厅那个地方。那时候,学校不搞勤工俭学办不下去,一面破犁铧当钟敲,敲了十多年,原因是没钱买铁钟。可是,勤工俭学多了,家长和学生又有意见,1973年,有人在校门外贴出大字报,说学生上课少,劳动多,学校变成了劳教所。上级不给优惠政策,不给扶持不给钱,不给好苗子,柴湖高中后来就被定为农业高中。为了使移民的孩子有机会走进高一级学校,学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就把农业高中改制为重点初中,更名为‘柴湖一中’。有一个时期,旧口高中的生源75%来自柴湖,而旧口、罗集、长滩三乡镇的学生只占25%。
中级会员, 积分 2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3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 & 六、柴湖移民曾经贫困到什么程度?& & 由于安置工作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进行的,有关生产生活的一些问题,很多都没按既定的政策办。移民的住房是搬迁时赶建的,低矮简陋,没有台基,一下暴雨,住房上水,里外成河。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许多社员长期贫困,年年超支,欠债多的上千元,少的也是几十、百多元。家底很薄,盖不起新房,我们看到的情况,许多社员五、六口人,六七口人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一间房里,三代同堂,人畜同室,床边睡的是牛,床下睡的是猪、羊,卫生条件差,出血热之类的疾病流行,食道癌发病率很高,现在全公社的各种病人达800多人,有的无钱治疗,直到拖死为止。许多家庭现在连基本的生活资料都没有,桌、椅、板凳残缺不全,睡觉的床铺非常简陋,有的社员睡地铺,床上没有垫套,铺一层草,垫一张席,没有被套,盖的棉絮,这种凄凉的景况在我省怕是绝无仅有……& & 几乎是同时,水电部长办(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倪奎正、钟正民、郭租彬、吕新潮共同签名的调查报告送达水电部和湖北省政府:截止1982年11月底,集体贷款、社员欠支、生产生活困难贷款等累计金额达320万元,移民户平均负债243元。在这种艰难困苦情况下,一是破产度荒,卖家具换钱购粮;二是降低口粮水平,平价买统销粮,议价卖口粮,靠差价度日。粗略估计,有80%的移民是极其贫困的,其中约10%靠野菜萝卜充饥,40%是野菜玉米糊,孤老病弱者要饭讨米,少数有亲友依靠的则回流淅川县。& &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当过主任,后任水电部副部长的黄友若回忆说:我1975年到长办,在长办呆了多年。我考察过丹江口水库的大柴湖移民,我根本没想到他们是那么贫穷,看了后我当时就落了泪。那里安排的移民连赔偿都算不上,赔偿还要照价算,只能算是补偿,再加上国家救济。李先念曾到过大柴湖考察过,看到当地移民那么穷,立即就批了一千万补助款,可一交到移民手里,移民就吃掉了。以后其他的领导去一次,补一次,补后也被移民吃得干干净净。他们实在是太穷了,我记得当时解放军给移民捐助了棉衣,冬天棉衣穿在身上,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们就要把棉花弄掉当单衣穿……关山村有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有1人只能等他人放下碗筷才能吃饭。还有户移民,一个姑娘长到十四、五岁,还没有一件成样子的衣服穿,只能躲在家里不出门……事过3年之后,钟祥县政府办公室和民政局联合调查组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新的数据:从1968年至1985年这18年间,柴湖每年投放国家救济812.3万斤。仅1980年至1983年4年间,就吃国家救济4276.08万斤,每年平均1069.02万斤,人平186斤。供应粮和自产粮加在一起,人平吃粮指标由500斤降到463斤。即使在生产有所发展,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的1985年,仍然吃国家救济粮714万斤。从我们这次调查的红升乡石营村二组42个农户来看,今年将有40%的户缺粮,目前已有3户断炊。村民石长贞,全家5人2劳,目前家中只剩下39斤小麦种,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他准备外出讨米谋生。& & 截止1985年底,全区移民共欠债296.5万元,其中贷款28.4万元,超支176.17万元,借款91.45万元,人平欠债48.6元。这组数据在当时颇让人惊叹。调查组还对郑家集村的8个组,前营村的10个组,后营村的3个组,红卫村的3个组,断山口村的2个组,共五个村26个组的住房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1130户,5016人中,仅有住房2505间,有17户47人无房居住,5人以上住一间房子的有35户,198人。2001年新华社武汉 9月23日电,有一段报道是这样记述的:去年秋天,时任省长的蒋祝平在荆门检查工作时,听到市委书记郑少三反映柴湖移民贫困问题。蒋祝平问穷到什么程度,郑少三说,穷得令人寒心,有的移民至今人畜共居。省长心情十分沉重,农村改革开放20年了,富饶的江汉平原怎么还有如此贫困的群众?回到省里,蒋祝平吩咐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刘良模带领人马赴柴湖实地考察。很快,一份沉甸甸的调查材料摆在省长案头:30多年前,因修建丹江口水库,河南淅川县4.9万库区移民整体搬迁到钟祥市大柴湖,围湖造田,建成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如今全镇人口多达10.5万。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柴湖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贫困问题仍十分突出,一直是湖北的插花贫困乡镇。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80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低于800元的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8%,不少移民常年缺口粮,靠政府救济度日,近万人仍居住在当年移民时的砖坯房内,有116户人畜同居。当地饮水和医疗卫生条件差,地方病发病率高,每年因食道癌死亡人数达数十人,目前又有4个重病人因无钱看病而停止治疗……随后,蒋祝平到柴湖考察,看望这4个病人时,有3人已化为灰烟,长辞了人间。他们的家庭因病人的拖累,“过得去”变成了“无法过”,自足户变成了贫困户,真是“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 & 红升村有位农民姓冯,30多岁才从贵州农村艰难地讨回个媳妇,眼看着儿大女大,好日子不远了,自己却患了重病,为了给儿女留条活路,他便一根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鱼池村有对老夫妻,不忍儿女过着填不饱肚皮的日子还要东抓西借照顾他们,老俩口最后同时服下一瓶农药,走向人生终点。其实,他们还并不属于最穷的家庭。
& & 七、柴湖移民深度贫困的原因& & 首先是移民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量太少。7.5万移民,挤在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占有土地仅为1.48亩,其中人均耕地为0.78亩,只相当于当地农民的38%和58%,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太多的产出,这是柴湖移民长期贫困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 其次是自然条件恶劣。柴湖以前是一片芦苇荡,地势低洼,逢涝必灾,不适于人类居住和从事物质生产。& & 再就是地方病发病率高,形成贫病交加现象。柴湖移民过去靠压把井取水饮用,化验结果是:水中杂质多,掺有不少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科学监测表明,柴湖食道癌发病率为万分之十三,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倍。还有人文因素。柴湖移民从河南搬迁到钟祥后,还是扎堆住在一起,基本保留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移民的后代如今还是说的河南话,吃的河南饭,种的河南庄稼,甚至只与河南人通婚。& & 柴湖移民搬迁的年代,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由于政治上的动乱,经济上的困难,加上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相关政策不配套、难落实,所以使倾尽物力、财力、人力、无私奉献的移民最终遇到了无法想象的生存困难。当时的政策重工程、轻安置、无赔偿,移民安置极为粗疏。移民们手持“红宝书”,高呼“三忠于”,背井离乡,两手空空,在荒湖滩上重建家园。几十年来经历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大柴湖是个“锅底坑”,因为水利设施不配套,十年九灾,农作物产量十分低下,加之人多田少,资源不足,移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全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柴湖移民是特殊政治历史年代的产物。移民没有经济赔偿,安置草率,安置地环境条件恶劣,资源配备不足。他们长期以来为国家建设和生命的延续忍辱负重,生活艰辛,命运凄凉,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 日,中央水电部文件指出,“围垦大柴湖主要是安置丹江口水库移民。”省革委日文件指出:“移民每人按2亩耕地安排”,可是真正落实4.9万移民的耕地只有6.3万亩,短少3.4万亩,每人0.7亩就被打了折扣。后来开沟、修路、建房又占用了部分土地,人平只有1.1亩,另有17个大队、101个小队,当时人平就没合到1亩田。2002年,钟祥移民局苏金德同志带领人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柴湖土地进行测算,柴湖围垦区内的总面积是225平方公里,其中柴湖镇10.5万新老居民只占153平方公里,而移民人口达7.5万人,所占面积仅有76平方公里,只占围垦区版图面积的三分之一,实际情况完全背离了“围垦大柴湖主要是安置丹江口水库移民”的中央文件精神。移民搬迁安置的年代,是无政府主义猖獗的年代,不要钱的土地谁都想要,移民忙着搬迁,围垦区周边的旧口、罗集、文集、皇庄以及部队却忙着圈地,都把腿伸向柴湖,当上了“地主”,使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为非移民用地。& & 在一份当年柴湖公社要求退回移民耕地的报告中,有一组数据让人看了感到震惊和不敢相信:& & 当时在围垦区内的部队、农场,原有土地只有1100亩,几经演变,实际拥有土地超过原有的10倍还多,达到19000亩。邻近的社队纷纷插足,罗集公社占去5000亩,旧口占去6000亩,陈集公社隔着汉江河也跑过来占了8000多亩,其它还有县旱粮场、皇庄公社又占去1万多亩……& & 据一位叫全庆喜的退伍军人移民回忆,罗集青苗村把庄稼种到鱼池村4组的屋檐下,凭的是当时县领导人的一句话,他形象地模仿那位领导人的动作,把大手一挥,说道,“就从这里分开,东为罗集,西为柴湖,挑个沟为界吧!”旋即,垦区内的数千亩土地就由姓“柴”变为姓“罗”了。& & 身处异乡,初来乍到,势单力薄,连东西南北还分辨不清的移民,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土地被占,但毫无办法。随后,代表们虽然一次次写议案向上反映,政府也一次次写报告要求解决,移民老干部,原柴湖镇副镇长李汉强同志一次又一次上书省委,直到生命最后,但终因历史更变,土地问题成为遗留陈案,一本永远也算不清楚的糊涂帐。想想看,移民连养命的土地都没有保障,哪里还有什么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还有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其次,如柴湖“水袋子”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过度开垦,没了蓄渍区。当初,省政府规定围垦区内垦植高度为39.2米,海拔39米以下为自然蓄洪区,由于移民耕地稀少,就把可蓄水9000万立方米的2万多亩自然蓄洪区开垦后种了庄稼,因违背了自然,饮鸩止渴的结果,每逢大雨,水无去处,只能漫流。二是水利设施不配套。倒口、金刚口两个泵站的提排设计是根据规划有蓄洪区,有水稻面积,按39.8米提排设计的,39.8米以下为自排,现在蓄洪区被开发垦植,加之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汉江水位陡起陡落的情况改变了,汛期经常保持中高水位,外江顶托,难以自排,往往还没到起排水位,庄稼已被淹死。三是外来大量的“客水”流入柴湖,要经柴湖排出,移民居住的地方地势最低,土地不仅受淹,庄稼无收,还要承担“客水”电排费,使柴湖不堪重负。人们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但是再苦也不能饿肚子啊!在搬迁的岁月里,该上学的没有学上,正上学的被迫停学,使一代人变成了“睁眼瞎”。其后,虽然陆续建起了学校,但因贫困许多孩子难以走进学校的大门,他们成为知识年代的文盲,科技时代的科盲,他们能不傻不呆吗?& & 饮水致癌,造成贫穷,天下少有。但是,柴湖正在经历中。该镇卫生院副院长王西印说:“全镇食道癌患者每年多达100多人,高出其它地区的十几倍,主要原因是柴湖地下水含有很高的亚硝酸。”“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30多年来,柴湖移民因此而家破人亡,陷入困境或绝境的就不难计算了。& & 有专家说:“贫困的根源是生存条件决定的”。由此而思,假若丹江口不修建大坝,柴湖移民仍住于历史上有名的“丹阳都”顺阳川,日子会是今天这样吗?淅川老城南城门外的鱼池村、全坑村,假如不被库水淹没,恐怕今已是发展的淅川县城最热闹的繁华街市了。再假若,移民们若不是迁到年年受灾的柴湖,而是迁到深圳,迁到温州,他们的日子会如此艰难吗?& & 毫无疑问,人口迁移是一种进步现象。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很富有;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也很富足。三峡移民能开着车子东奔西跑去选点,而柴湖移民却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他们饱受“十年动乱”之苦,他们是“抓革命、促搬迁”、“大批判开路”的移民,安置工作既没按自然规律办,又未能按原有的规划和既定的政策办,致使遗留问题甚多,困难很大,使移民长期贫困,积重难返。例如,关于移民住房问题。按照搬迁政策规定,每个移民应保证0.5间住房,面积为8平方米。这一标准本来就低,但实际情况每人只合算到0.42间。1966年,首批移民迁来4512人,达到了人平0.5间的标准,此后的二批、三批和随迁户移民共44034人,应建房22017间,实际只建了17240间,少建4777间,造成9554人实际无住房。这部分人只得增铺加被或姊妹,或兄弟挤住,或者另外搭棚栖身。数量没有达标,质量也没保证,“芦苇墙,泥巴糊,四根砖柱一间屋。”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撰文所讲:最让移民不安的是,新迁地无发展前景,住房建设不仅质量差而且布局不适应农业生产,使人感觉到这里不象是农户的村庄,倒象是军队的营房,实让移民难以定居,以至于造成移民的经济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低于迁移之前的水平,有些移民甚至连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 & 关于迁安经费问题,1966年2月湖北、河南两省荆州会议确定:柴湖移民人平423.08元,不到半年时间武汉会议重新确定标准为395.94元,其中建房补助255.6元,集体生产补助费50元,搬迁运输费40元,个人生活补助20元,打井费1.5元,迁坟费2.6元,行政管理费7.39元,预备费18.85元。这些钱,直接发到移民手中的扣除打灶砖钱后只有18元。& & 搬迁不是走亲戚、串门子,是改天换地的“大手术”,18元钱的补偿,对于两手空空的移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有位移民把这称为“哄小孩”。漫漫人生路,始于家之初。贫困不是移民的错,柴湖移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是历史造成的,严重的“贫困后遗症”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代移,几代穷”的根源除了当初“重工程、轻移民”的思想和政策有些偏颇外,对移民的利益没有按政策落实,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这里,我们再看一组最新统计的数据:柴湖老居民人均耕地1.6亩,移民人均耕地0.78亩,移民比老居民人均少0.82亩。
& & 八、柴湖移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 柴湖移民历经待迁、初迁、返迁、复迁、安迁、创业50个寒来暑往,50年的凄风苦雨,其路漫漫创下了天下之最。他们同其他库区移民一道,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奉献了他们世代安居生息的故土,以真正的无私行动和奉献精神谱写了光耀史册的诗篇。& & 由于他们的贡献,丹江口大坝才有了千古永在的基石,丹江口大坝才能横空出世,巍然屹立,紧锁汉丹两江的咽喉,根治了千年水患,使汉江中下游波澜不惊,千里安澜,把一个屡遭洪魔肆虐“十年九不收”的汉北平原变为锦锈河山;由于他们的奉献,才有了9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年产38亿度的“丹江电”,才构架出庞大的华中电网,使鄂豫两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插上了奋飞翅膀;由于他们的奉献,汉江中游360万亩苦旱之地才得以灌溉,滋润的土地上才铺满新绿。他们在治理汉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 & 有人问,移民的贡献值多少钱?& & 据《中国水利报》日的一篇报道介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唯一五利(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俱全”的丹江口水利工程,自1967年下闸蓄水以来,已拦截大于1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达72次,其中,1983年10月出现了343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洪峰。由于水库成功拦蓄,避免了10次下游民垸和28次杜家台滞洪区分洪及河滩的受淹,截止2001年底,累计创防洪减灾效益268.2亿元。同时,累计发电1156亿千瓦时,售电产值达75.14亿元。引丹灌区的360万亩耕地共引水142.5亿立方米,灌溉效益为8.55亿元。……& & 丹江水、丹江电,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在湖北的“十强”县市中,其中有8强出现在汉江流域。有人说,江北平原的富有是建立在丹江口水库移民贫困之上的富有,倒也有三分道理。& & 日,随着机器的轰鸣,第一铲土的开挖,从柴湖移民的老家淅川陶岔渠首,向北京、天津、河北的引丹工程正式开工,这意味着,一湖清水北流去,华北人喝上丹江水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延续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水岂只是用金钱的多少能衡量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烟波浩淼的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人造太平洋丹江水库下那沉默不语的土地,那透着灵气的古城遗址,那已经倒塌的宗祖列碑,不是最好的回答吗?& & 为了修建生命之源的丹江口大坝,2.8万淅川丹江库区民工背着行李奔赴丹江口,沙楼村刘绪艮、沙连洲、沙聚才和罗城村曹建玉、王玉奇等48名民工,于两次飞来的横祸中,不幸长眠于大坝工地。他们中年纪最大的55岁,最小的只有18岁,在家中全是顶梁柱子,48人遇难,48家天塌呀!& & 大柴湖当年的荒凉是人所共知的。一个连劳改农场也不愿意落下的地方,移民们却要在这繁衍生息,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要垦荒,他们要治水,他们要修路,他们要栽树,他们要给鸡垒窝,要为猪修圈,更要为下餐饭打点……此时,他们需要“输血”,需要救援,但是在“一平二调”之风的影响下,初来乍到脚跟还没站稳,三餐不饱的移民从1969年开始,每年被硬性调出万人左右的青壮劳力参加焦枝铁路会战,8691冷水空军基地建设,浰河口渠道清淤,温峡水库、高潮水库的修建,九里支渠的开挖,皇庄围堤的加固等一系列镇外工程建设,饱尝着建设的光荣和牺牲的代价,把生存困难留给了自己。& &“ 柴湖移民是最能吃苦的,干起活来喊着丹江号子,惊天动地,所有外工都是提前完成,从没拖过后腿,但因移民生活太差,营养跟不上,部分人最后却落下一身病。双河村的贾宝贵、刘庄村的张吉占年纪轻轻的横尸工地,我想起来心里就一阵酸疼。”干了十几年的柴湖民工团团长、离休老干部龚泽法说着说着便哽咽起来。迁移大柴湖后的近40年来,移民们从情感上忍受着思乡之苦,是没有离开过家门的人永远也无法感受到的。十多年前冬天的一天清早,柴湖发往淅川的长途客车即将上路,只见四五个人拉了一辆板车,车上躺着一位棉衣棉帽棉被捂的严严实实不露皮毛、看样子象是一位重病染身的人。司售人员见状急忙下车招呼,可是来人死活不让别人碰他一下,他们自已把病人抱上车,由一位小伙子搂抱着,另有两人左右护卫,经过一天颠簸,到了淅川香花下车时,车上人才知道这位特别旅客是一个早已停止呼吸的老人。人们问他们为何这样,回答得实在是无奈:“老人下柴湖没有回来过,临终嘱咐老了之后把他送到老家,让他再看一眼丹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了祖国的大建设,柴湖移民忍辱负重,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用眼泪、用汗水、用鲜血、用生命写下了庄严的“奉献”二字。固然,移民是不能与国家画等号的。但是,在国家与移民的天平上,移民以牺牲他们自己和几代人的利益乃至生命为代价,无疑增加了砝码的重量,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 几十年来,尽管柴湖移民的困难程度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他们知穷不言穷,知苦不怕苦,他们默认和信守着一切,以其勤劳和坚韧,在向荒湖荒水要粮的同时,铸就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和精神,不到万不得已,从不向国家伸手,有的外出讨米,还谎称是去走了亲戚。为什么?怕给共产党脸上抹黑啊!过年时节,缸里无米,罐里无面,没有肉吃,没有新衣添,也要买一张伟人像贴到家里,买张红纸写上“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对联贴到大门上。因为,共产党的好干部一直与他们风雨同舟,他们坚信共产党的领导。& & 2004年1月,俞正声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柴湖扶贫现场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江汉平原,包括我们武汉周围,几十年的时间,汉江没有大水,得益于丹江水库。如果没有柴湖移民的搬迁,就没有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如果没有柴湖移民的搬迁,也就没有汉江下游数百万人民的安居乐业。当时,他们到这儿来住的芦苇棚,一人是300块钱,直到现在还住在那种兵营式的房里,几十年啦,应该说我们对这些移民欠了账,不把这些移民的工作作好,我们受益地区对不起他们,不把他们从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我们党和政府是欠了他们情的。我们要带着感情看待柴湖的问题!祝平同志他们在这儿开了次会,我和清泉、道坤、志刚、友凡又在这儿开会,这是想把欠的情弥补一下,争取做得好一点。& & 扶贫现场会,省委书记俞正声对省财政厅、民政厅、水利厅、交通厅、卫生厅等部门及荆门市、钟祥市的主要负责人说:大家不要以为我们是在施舍,我们是在对柴湖人民还债,要新债老债一起还。
& & 九、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移民问题?& & 顾名思义,移民问题是因移民而产生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政府部门的问题,也有移民自身的问题。移民问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形成过程则是漫长的。
& & 1、政策没落实,土地被挤占,引发敌视和对立情绪。上一世纪60年代,移民迁入柴湖时,虽然当地政府和群众给于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人性中的排外情绪在部分人中表现突出,把移民看作“另类人”。“文革”的混乱局面,无政府主义使移民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农场、部队、周边乡镇强占移民大量土地,侵占移民利益,移民由此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为了生存,结帮合力挺身而出,只要一声呐喊,即有众人呼应,逐渐形成了一种“集群抗争”的心态意识,这种心态意识又生发了聚众殴斗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 & 2、移民区长期落后贫困,与当地人反差加大,移民心理失衡,产生对抗情绪和过激行为。移民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应该得到比较好的回报,在走出原地之前,都有一份梦想和执著的追求,这种梦想和追求集中表现在经济上的丰衣足食和新生活的开始,并荫及后代。但是事实是,他们看到自己的奉献换来了江汉平原的大丰收,自己却衣不遮体,食不饱肚,苦及后代时,心中感到委屈和不公,进而产生不配合和对抗情绪,以破罐子破摔和超越平常的心态心理来规划自己行为,即发生过激行为。
& & 3、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差异产生碰撞。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相距较远,生产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没有融合之前,极易产生摩擦碰撞。移民勤劳朴实、淳厚耿直、热情好客,自尊心较强,与当地人相比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火暴的性格容易一触即发。文化的碰撞往往从生活的小事开始,因为语言问题,“呔子”与“蛮子”也打过仗,观其影响是在人的心灵之上。在荆门县拒接移民、殴打、驱赶移民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移民认为,国家为我们修筑了防御洪水的柴湖围堤,我们自己还应该修筑起防御当地人的“围堤”,这种心理上的“围堤”既限制了他人,也把自己圈在其内,久久不可逾越,至今在老一代移民身上还有阴影。
& & 4、部分移民自恃有功,无视法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我是移民我怕谁。移民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奉献了自己的家园,功载千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没有珍视充满光荣的“移民”二字,而是自恃有功,头脑发胀,错把“移民”二字看成上方宝剑,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法律之外,遇事不思后果,蛮干胡来,我行我素,无所顾及。这部分人尽管人数不多,但影响和污染极大,严重地危害着一方的安宁,败坏了移民的整体声誉,玷污了“移民”二字。
& & 5、工作不到位所致。这里举两列为证。一件事是,有几家移民自力更生办起了家庭养鸡场,眼看鸡子长大了该出栏了,但禽流感爆发了,上万只鸡子卖又卖不掉,养又养不起,他们找市政府帮忙给想点办法,哪怕是给贷点款度过难关也可,事情本来是可以协商的,结果因一位接待的干部说了一句“就你们移民好没事找事”的话,刺伤了移民的自尊心,最后闹得沸沸扬扬,难以收场。另件事是,2004年,有十多户移民响应号召疏散迁入他乡某村,,那个村除了交给移民一把大门的钥匙外什么也没有。移民们期望当地能帮他们解决一下眼下的困难,村干部却冷眼冷语警告说,“在这可不是在你们大柴湖”。结果,十几家的移民携家带口集体上访找政府。这两个事列说明,工作不到位,或方法简单,或涉嫌歧视,都会引发移民问题,甚至把小事闹大,造成矛盾升级。
& & 十、柴湖移民给钟祥做了什么贡献?& & 1、柴湖移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把一片荒凉的芦苇荡开发建设成了如今富饶美丽的大柴湖;& & 2、柴湖移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给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原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政协主席宋育英同志;钟祥现任市长郭志泉同志;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定建同志;大柴湖开发区副主任、柴湖镇党委书记冯玉霞同志;农青园艺老总李志慧;清华大学教授杨德林;武汉烯王生物工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易德炜,2010年湖北省理科榜眼刘畅同学……因资料不够齐全,无法一一列出,请知情人士补充。& & 3、柴湖2013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的发展态势强劲,引进来一大批企业工厂,将为钟祥人民提供一大批就业机会,创造丰厚税收,为钟祥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发挥重要作用。柴湖的花卉基地已成为钟祥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柴湖振兴发展成为省级战略,全省的政策资金向钟祥倾斜,为钟祥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省领导对柴湖对钟祥格外关注厚爱三分,经常来钟祥来柴湖指导工作。
& & 十一、大柴湖移民精神有哪些?& & 1、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为了治理汉江,为了国家建设,广大移民胸怀祖国,肩负民族大义,挥泪大搬迁。他们告别祖宗、告离乡亲、告别故土的一草一木、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背井离乡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移民舍小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2、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柴湖移民经历了多次搬迁,元气大伤。搬迁柴湖时,他们手中只剩一担两筐。面对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们迎难而上,顽强奋斗,用生命和汗水在荒芜的沼泽地上,排污水,修道路,砍芦根,造良田,建设新家园。虽然这一困苦的道路较为漫长,但是他们始终无怨无悔,用奋斗改写大柴湖,用奋斗开辟新天地,谱写出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创造了中国移民的骄傲。 3、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移民重情重义,在移民的安置和建设过程中,当地居民以宽大的胸怀接纳移民,支持移民建设。移民为了回馈钟祥,除了改造荒湖之外,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温峡水库、高潮水库、利河口清淤、皇庄堤岁修、焦枝铁路等工程建设。他们真心真意,情洒热土,互结同心,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办大事,抗大灾,创大业,真切地表现了他们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4、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淅川搬迁到芦草遍地的柴湖,条件极为艰苦,但移民们没有灰心丧气,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发扬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建设新家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柴湖人大胆解放思想,在全市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走出乡土进城打工创业。许多移民青年经过个人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成为民营企业的大老板。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柴湖的发展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动力。 柴湖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具体体现。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又凝结着一个群体一个时期的精神活力,是汉水文明创造的永恒精神财富,是被共和国铭记的大柴湖的灵魂和传家宝。 & & 结束语:柴湖移民跟钟祥本地人同属一个大汉民族,我们没必要搞歧视搞对立搞分裂,古语云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如果你跟柴湖移民实际接触过,你就会发现柴湖移民大多数都是非常善良老实忠厚耿直的。一小撮人天天挂在嘴边的压死鸡子狗子被敲诈勒索这样极端的案例也许是曾经发生过,但这绝代表不了大多数的柴湖移民。仗着人多欺负人少、敲诈勒索这样的人哪儿都有,碰到这样的事就要找警察解决。对于柴湖移民中的害群之马我们不包庇不护短,我们同样谴责,同样希望严厉打击。柴湖移民将继续发扬伟大的移民精神,发奋图强,艰苦奋斗,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为钟祥早日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主题帖子积分
迁到柴湖还不算最惨的,迁到青海的。。。。。。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柴湖人受苦了。。。。。。
星座水瓶座
主题帖子积分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对自己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自己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判断自己对她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
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否会对本文明发起攻击。
主题帖子积分
劝楼主一句,
如果你是狮子,
就不要与鬣狗决斗。
那种贬损柴湖人的人只是极少一部分,
如果把这种人的喧嚣当认真,
只能让人说你心里不宽敞了。
事实上哪都有好人和坏人,
本地也有不少坏人,
柴湖也是好人占绝大多数,
不要被那些无头的喷子气昏了头。
星座水瓶座
主题帖子积分
想当年,我在移动公司当工程师时,接触的柴胡人都是不错的,热情,大方。好客,后来没干了,他们还记得我。这个世界都是讲道理的人,没有所谓的坏人与好人!
中级会员, 积分 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3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从小周边人对柴胡人评价都是坏。打心里我不这样认为,但我还是会近而远之。
中级会员, 积分 2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7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跟本地人一样,柴湖移民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本分人。老一辈柴湖移民确实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丹江水库是国家的,算起来钟祥其实也是受害者吧,要不然,这儿是一个绝妙的湿地公园。
初级会员, 积分 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看完了满是心酸的泪!
星座水瓶座
主题帖子积分
跟本地人一样,柴湖移民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本分人。老一辈柴湖移民确实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丹江水库是国家的 ...
& && &&&钟祥其实也是很大的受益者。没有丹江建坝蓄水,50年来有这么安宁吗?那个芦围荡能成绝妙的湿地公园吗?
中级会员,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6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为楼主点赞!
星座射手座
主题帖子积分
六、柴湖移民曾经贫困到什么程度?& & 由于安置工作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进行的,有关生产生活的一些问 ...
全浙林的书我有,人也认识。此文好,论坛去年也有人非议移民,今又匿名发帖,人品差!
主题帖子积分
柴胡老移民牺牲大,新生代的就在挥霍老人们遗留给他们的荣誉啊。
还是老人们怨气大了啊。
不过在坛子里发柴胡和胡集的消息都是荆门人过来挑拨的。
这个我知道。。
感觉没什么可写的!
初级会员,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那你们为什么不跟钟祥一样实行计划生育?一家生四个五个,能不穷?
星座天秤座
中级会员, 积分 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4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楼主的文章不错值得称赞。其实那些匿名责骂柴湖移民的人,只是一小撮心怀鬼胎的小人,他们不敢亮相,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叫。
星座水瓶座
主题帖子积分
& && && && &反映移民问题,不能丑化那个时代。
& &&&1、说手持“红宝书”,高呼“三忠于”来到湖北,这是在瞎说,我也是移民,根本没见这场景;
& &&&2、说不搬迁就是反革命,完全不符事实。当时不愿搬的,可以后靠,可以投亲靠友,政策很灵活,思想工作很细致;
& &&&3、当时党和国家是很重视移民工作的,每次移民,都井然有序。即使你说的“动乱” ,那时移民都是可以SF的,并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 &&&4,、移民经费主要由国家投资。国家分期分批投入了大量移民款,不少的确被挥霍了,这不能怪国家。
& && && &-------
主题帖子积分
赞 赞 赞 实话实说分析的到位
星座水瓶座
主题帖子积分
& && && &&&反映移民问题,不能忘了那个时代大批的好干部
& &钟祥县委副书记,柴湖区委书记&&吴锋瑞,打着赤脚,挽着裤腿,帮移民搬家具,帮移民劳动----因为,他配戴着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像章!--------
星座水瓶座
主题帖子积分
& && && && &我舅舅家搬至邓 县,前前后后国家发放移民款人均大几千元,柴湖移民呢?钱呢?建了那么多企业,现在企业呢?
主题帖子积分
自身并不排斥柴湖人民!也知道当年迁移第一辈人的艰辛!也不排除大部分柴湖人民直爽!好朋友!
但是那些动不动七大姑八大姨围剿!一只母鸡蛋生鸡,鸡生蛋!俺叔是某某某等等故事也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荣誉会员勋章
荣誉会员勋章
发贴之星勋章
发贴之星勋章
本站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对内容有异议,请在网站事务版块反映,或发邮件至说明情况。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钟祥柴湖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